第一篇:程斯辉: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专文)(大全)
程斯辉: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神风骨
渊博的人文知识,崇高的人文精神,强大的人格魅力
蔡元培
竺可桢
蒋梦麟
张伯苓
梅贻琦
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何以成为当之无愧的教育家?教育家办学的内在基础是什么?回望近代大学的教育成就,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震撼。
在近代大学校长群体中,那些著名的大学校长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们之所以成长为教育家,与近代社会转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民族危机赋予教育的新使命等时代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根本还是由这些校长的内在素养,尤其是他们所具有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治校办学过程中得到发挥决定的。
渊博的人文知识
一般来讲,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知识是渊博的,其中的著名校长可谓学术大师。他们有的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是进士甚至是状元出身;有的系统地接受过西方教育,获得过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着深厚的科学素养,学贯中西。
具体分析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知识结构,其突出的特征是人文科学知识渊博,他们学习并掌握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尤其是对哲学、史学、文学、美学、法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乃至神学、宗教、艺术、音乐、戏剧等都有广泛的涉猎。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清末进士,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坚实深厚,曾经留学德国和法国,研习哲学、美学、实验教育学、心理学,并从事美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被誉为学界泰斗。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幼承家学,习经史,曾留学日本、欧洲,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不仅精通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精通英、法、日、德等四国语言,对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其实,近代许多著名大学校长的知识结构中既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又包含人文科学知识。其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涵养了他们的科学精神,其丰富的人文知识则涵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大学校长具有人文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崇高的人文精神
拥有人文知识,只能说是具有了形成人文素养的外在基础,要真正具有人文素养,则要在拥有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知识之后,真正内化为对人的关怀,对人之价值的尊重,对人之生命的敬畏,对人之尊严的珍视。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之所以成为教育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实现了人文知识的内化,在对学校管理的言行中自然地表现出崇高的人文精神。
近代著名的大学校长反对专制教育对学生的压服,重视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蔡元培有句名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则鲜明地主张个性教育,他说:“吾人若视教育为增进文明之方法,则当自尊重个人始。”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治校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职员。
蒋梦麟曾寄语青年学子:“青年,青年,你们自己的能力,就是水;运用千百万青年的能力,就是决百川之水„„”竺可桢主政浙江大学后,对学生充满了期待:他主张大学要造就各界领袖,盼望着学生“具备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养成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尊重并信任教师,是近代著名大学校长鲜明的特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明确指出:“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竺可桢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不仅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更深切地体现在行动中。蔡元培强调对教师不要求全责备,要以学诣为主;他破格聘用梁漱溟等,使梁漱溟终成一代哲学大家。陈垣主持辅仁大学时破格聘用并培养启功,终为启功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打下基础。张伯苓主持私立南开大学时,无论经费多么紧张,总是想方设法优待教师。
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不唯尊重学生、尊重教师,而且尊重下属职员,一改以往把校长当官做的旧习,显示出民主、平等的作风。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在当时是由大总统直接任命的,可谓官高位尊。以往一些校长每天进校时总是高视阔步,对校役从不理睬。蔡元培到北大任职的第一天,校役们依惯例排队在校门口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不想蔡元培当即也脱帽向他们鞠躬还礼。蔡元培的举动使校役和师生们耳目一新。以后,蔡元培每进出校门都向校役们脱帽鞠躬还礼。后人评说蔡元培这样做,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礼貌,更主要的还在于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摈除旧北大存在的等级分明的官僚习气。其实,这是蔡元培具有崇高人文精神的自然之举。
博大的人道情怀
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人文素养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他们具有博大的人道情怀。这种人道情怀是以尊重人、相信人为基础,进而升华为对人类的爱。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则表现为对学生的爱,对教师的爱,以及对学校的爱和对教育的爱。
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以下方方面面:当学生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时,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尽其所能进行资助;当学生因一时冲动触犯校纪、校规时,他们往往苦口婆心地加以教育,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以保存学生及其家人的希望;当学生因参与政治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逮捕时,他们甚至不惜身家性命担保营救;当学生学习松懈、急功近利、不求进步时,他们往往激励学生要志存高远。作为校长,他们还引导教师爱学生,带动教师爱学生。曾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的廖世承认为,教师负有造人的使命,“须特别注意同情和纯爱的培养”。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要求教师内心诚挚真实,满怀热情,他说:“教员之资格尤属重要,若教员内心诚挚真实,是为学生模范,则教导学生满怀热情,庶可有助于学生道德之发展。” 清华大学不少老教授在回忆梅贻琦校长对教师的爱护时常常老泪纵横,他们说:“‘梅师’爱教授已到了‘爱师如命’的地步。”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对教师的爱不唯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对教师作用的极度重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有不同个性、学术观点、政治派别教师的“兼容并包”。他们对教师的爱还表现在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当时南开大学属私立大学,薪水一般比国立大学低,但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不为他校的高薪所动,这与张伯苓尊重、体贴和关心教师,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张伯苓不仅在南开大学创造了一个较安定的教育环境,而且为教师安排了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每逢新年伊始新聘教师到校,张伯苓便召开新教师茶话会;逢年过节,他与夫人邀请教师及夫人聚会联欢;每学年完毕,惯例宴请全体教职人员,以酬谢大家一年的辛苦。
近代一些著名大学校长非迫不得已不离开学校,即使面临千难万险也要把学校办下去。抗日战争期间,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多次迁移,历经赣、湘、粤、桂、黔等地,在流亡中办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星拱率领武汉大学师生历尽艰辛,西迁四川乐山办学,克服重重困难,倾注全部心力,使武汉大学在抗战中得到发展。
近代一些著名大学校长都以教育为终身之职,有为教育奋斗终身之愿,面对教育之外的官职等诱惑不为所动。梅贻琦、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等都有进入政界做高官的机会,但他们都像张伯苓一样,以“我是干教育的,还是办教育好”、“学校为个人终身事业,绝不脱离”为由,拒绝了国民政府为官的邀请。傅任敢先生曾在《值得我们学习》一文中评价梅贻琦:“做领袖的人有两种,一种使人慑服,一种使人悦服。毫无疑问,教育工作者应当使人悦服,而不在于慑服。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梅校长的品性中深深具有这一点。他爱学校,所以把一生献给了学校;他爱国家,所以在抗日时把儿子送到远征军中;他爱同事,所以待人一视同仁,从无疾言厉色„„”
睿智的人和意识
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人,都是尊重人、关怀人的人,主张人与人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近代著名大学校长之“人和”意识,可视为校长之人文素养的扩展,他们以博大的人道情怀理解包容、尊重爱护着不同个性、各有特色的教师、学生,进而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与爱戴。采取一系列举措调节学校管理者与师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彼此融洽的氛围。
强调“师生合作”,是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张伯苓治理南开时,奉行的方针是“校务公开,责任分担,师生合作”。据此,张伯苓专门成立了由教职员及学生组成的“师生校务研究会”,按期召集会议,讨论学校问题。李登辉执掌复旦大学时,为处理师生间出现的不同意见,特厘定了《复旦大学师生代表联席会议组织大纲》,确定以“师生合作,发展学校”为宗旨,由李登辉和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共同签名发布。“师生合作”办学思想的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他们还特别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这些著名大学校长的心目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担负起主要责任。蔡元培曾对学生说:“吾意学生对于教职员,宜取宽谅的态度,不宜求全责备。只要教职员系诚心为学生好,学生总宜原谅一番。”梅贻琦同样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他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同水中的大鱼与小鱼的关系,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关系,也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学校里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增加师生之间交往的机会,期望师生关系变成师友关系。
为了实现学校的“人和”,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在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往往采取“吾从众”的方法。有人曾评价梅贻琦、陈垣等校长的风格是“无为而治”,其实,无为而治也好,“吾从众”也好,都反映出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治校办学过程中相信师生,相信大多数人。李登辉做校长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家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校长在决策时以大多数人的意见为转移,也就赢得了“民心”。朱自清先生曾评价梅贻琦治理的清华:“同仁都能安心工作。他使同仁觉着学校是我们大家的,谁都有一份儿。”梅贻琦在抗战期间作为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主席,以其卓越的办学才能,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团结具有不同学风、不同观点的师生,艰苦办学所达到的境界便是“人和”的境界,正如《联大纪念碑碑文》所载:“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强大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若没有高尚的人格,在教育领域再有成就,人们也不认可他是教育家。近代著名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们高尚的人格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的榜样,成为社会的表率。
毛泽东曾评价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可谓当之无愧。这不仅仅因为他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著名的办学方针,铸就了“北大精神”,不仅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在许多学术领域建树甚丰,更重要的是,他“外和内介、守正不阿;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宽容大度,民主平等;严于利己,廉洁奉公”,具有高尚的道德与人格魅力。张伯苓治理南开大学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永不言败的品质,铸就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培养了南开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李登辉以自己守正不阿、坚韧执著、奉献牺牲、清廉高洁的人格魅力,倡导“牺牲、服务、团结”,并使之成为“复旦精神”。吴贻芳出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后,本着“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利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更为丰满”的人生哲学,办学育人,使金陵女子大学形成了献身社会、献身人民、献身事业的“厚生”精神。萨本栋主政厦门大学期间,严于利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可谓鞠躬尽瘁,真正地实践了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王星拱一生清廉,正直高洁,对学生慈爱有加,但对自己的子女要求严格,从不让家人占学校的任何便宜,被陈毅誉为“一代完人”。曾先后出任过同济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数所大学校长的胡庶华,之所以成绩显著,在于他“以身率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后人评价曾主政金陵大学的陈裕光校长有着仁爱、仁义的高尚人格,其实,这也是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美好人格的写照。
当今时代呼唤校长们成为教育家,迫切需要校长们不断提高素养。从人文素养对近代著名校长之成为教育家的作用来看,提高人文素养也就是提高教育素养和管理素养。因此,当代校长们不仅要充实自己的人文知识,更要涵养崇高的人文精神、人道情怀和人和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此,教育家办学的时代才会到来。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