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公民道德 弘扬传统文化(6)
传承家庭美德
弘扬传统文化
中共龙里县委党校
谢敏
(幻2)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包括关于家庭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即调节夫妻、父母同子女、兄弟姐妹、长辈与晚辈、邻里之间,调节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它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家庭美德的规范是家庭美德的核心和主干。家庭美德还包括在家庭生活中,在道德意识支配指导下,按照家庭美德规范行动,逐渐形成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美德。家庭美德的社会作用:第一,家庭美德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弘扬家庭美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第三,家庭美德是美满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家风就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
(幻345---播视频)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派出几十路记者在各地进行“家风是什么”海采。有富家子弟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还有小夫妻回答,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更有网友给出“神回答”,“我家风很大”„„调查得到的回答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著名作家陈忠实和几位朋友围坐在一起,话题同样是“家风”。“不说狂话大话,更不说谎话,只说真话。”陈忠实的话激起了大家的共鸣——“门风正了,村风也就正了;村风正了,人心也就正了。”
赵本山坦言,人心要坦荡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自己都看不起。由此看家风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有不少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有不少人甚至说,家风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一、家风的内涵(幻6)
所谓的家风,又叫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
所谓的家规,就是在一个家庭中所订立的对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不成文的规矩,也叫家法。
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代际之间传播家风就成为家教,对家教进行文字的提炼就成为家训。所以,家教和家训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文化过程。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说,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个叫嘉纳塞·爱得华的人,由于他所建立的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他的家族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八代人中没有一个被关、被捕、被判刑的。而同一时期,在纽约州的马克思·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一百年时间里的八代人中,竟有300多人成了乞丐,400多人酗酒灭亡,63人被判徒刑,7人被判死刑。可见家风和家规具有一定的承传性,它有时甚至要影响几代人。所以,要想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可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风和家规。
1、古之家风:(幻7)古代人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徳
五常:仁义礼智
信(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礼,就是礼节。遵守礼仪,见到人要有礼貌,以礼待人.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笃敬,不可失去信用。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孝:就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忠:就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尽忠就是报答国家的恩。)。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齐家”被列在“治国平天下”之前的时候,齐家的关键性便不言而喻。齐家很紧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家风正,家庭自会出国之栋梁,家风不正,自会出不良子弟。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自古以来,凡是名门大家,无不重视家风。甚至那些草根家庭,只要有一些传统文化在其中,便也对家风百倍珍视。这种精神与文化传统,不仅是着眼于当代人,更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培养与熏陶,故有一本本的家训传世。无论是《颜氏家训》还是《朱子家训》,都已成为文学史、教育史上的经典。
2.家风与名人:(幻8)
自古文人重家风,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明朝书画家徐渭:“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郑板桥:“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教育子女要认真读书做好人,要像介子那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家风往往是作风的某种反映。对于领导干部的子女来说有权势的父辈并不足以依赖,惟有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共领导人的治家之道(幻9)
习家“家风”:勤俭节约 讲情义,毛家“家风”:低调做人、清廉,周总理的“十条家规”,((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去看看;(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准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7)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陈云家风:身教重于言教,名门望族望族:(幻10)
(旧指有声望的官僚、显贵等的家族。指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重视家风家教:海青图片(例:海清的母亲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出身于南京著名的甘氏家族。据悉,南京有名的甘氏故居被称为“九十九间半”,作为标准的金陵人,甘氏后人在南京居住了几百年从未搬迁过。
甘氏故居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江苏省级文保单位,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李嘉诚事例(很多富豪还是很注重子女教育的,也制定了很多严格的家规,就像李嘉诚,很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的意志品格,周福仁的家规是勤俭节约,教育下一代要勤俭。还有台湾的王永庆,他的家规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
历史上,有很多有作为的名人都有自己的家风。(幻11)譬如:曾国藩家风: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3、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风的体现(幻12.13)结合今天实际这些老人的家风家教已模糊不清,身边这些很少看到了)
二、家风家教重在培育公民道德(幻14)
家庭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人格培养方面更是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风家教对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人格养成的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孝”是传统伦理的基本范畴。由于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长一般是由家庭中辈分最长的男子担任,加之家庭权力的转让、财产的继承都是由父辈决定的,因而儿子绝对地服从、孝顺父亲就成为封建
家庭道德最为根本的道德规范。对此,传统家训无一例外地都把“孝”放在家庭道德的首位加以强调。不少家训还将“孝”与“敬”联系起来加以要求,认为“养”固然重要,而“敬”更应提倡。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几乎所有的家训都片面强调家长的权威,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封建专制主义,但也有不少家训作者在论述父子关系时,也同时对为父者提出了“慈”的为父之道,要求做父亲的在不失家长权威的条件下,对儿女、家人宽以待之。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最终吃亏的还是为父者。(幻15尊老爱幼-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幼有所养”,形成了尊老爱幼的良好家庭 家庭美德道德传统。谁不孝敬父母、善待子女,谁就会被世人唾骂为“缺德”,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老爱幼,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
尊老的基本要求是赡养。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为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父母总是倾注全部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做子女的当知报答,而且无论如何也是报答不尽的,况且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老,“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所以,赡养老年父母,是子女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也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起码要求。我县涌现了一大批悉心照料老人的先进典型。但是,也有极少数家庭,子孙锦衣玉食,老人无人赡养,有的还硬把繁重的家务加到老人身上,有的甚至想方设法索要老人钱财,并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与前者相比,就显得太“缺德”了。有的家庭尽管在物质生活上承担了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对长辈缺乏爱心,冷冰冰地挤出点钱便一了百了,不闻不问,使父母“端着碗不觉饭香,用到钱
心感隐痛”。做晚辈的要多与老人交流、沟通,除照顾他们的物质生活外,还应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使他们充分享受天伦之乐,特别是对丧偶或离异的长辈。
(二)兄友弟恭,亲睦家齐。
传统家训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都把兄弟姊妹妯娌之间的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规范。认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是“家道隆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颜氏家训》认为要使家庭和睦,最要紧的是处理好夫妻、父子、兄弟这三种关系,特别是兄弟之间由于“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易生嫌隙,因而调整好兄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婆媳矛盾,是一些家庭中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常常可听到“婆婆难当”、“媳妇难做”、“十对婆媳九不和”的感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婆媳关系还是处理得很好的。婆媳关系的融洽需要双方努力,儿媳应真心实意地孝敬婆婆,婆婆也要实实在在地疼爱儿媳。双方以诚相待,是婆媳相处得好的关键。媳妇要多与婆婆讲讲知心话,从老年人的心理角度多为婆婆着想;婆婆也应理解媳妇,多从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考虑问题。一旦发生矛盾,婆媳双方要多作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婆媳间产生矛盾时,儿子(丈夫)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调解工作,既要帮助母亲了解媳妇,又要帮助妻子理解老人,这样,矛盾自然会得到妥善解决。)
(三)正身率下,严谨治家。
由于家训的制定、撰著者均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他们多是深受儒家封建伦理熏陶的人士,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因而,每篇家训在论及治家的道德要求时,总是把家长以身作则、正身率下放到
一个突出的位置。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认为为父为师要遵守为父为师之道,而“为父为师之道无它,惟严与正而已。”(《乐善录》)赵鼎《家训笔录》特别强调子女多的大家庭的家长更要憎爱不偏,“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致坏家风。”
(四)勤劳俭朴,应世经务。
勤劳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在历代家训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无论是平常百姓,还是达官贵族,无不在家训中反复叮嘱家人尚节俭,戒奢糜。(幻16)勤俭持家,是我国家庭的传统美德。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勤俭持家的格言,如“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多数家庭生活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是我们仍应该珍惜劳动果实,继承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勤俭持家并未过时,我们所说的勤俭持家是以“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勤俭节约、适度消费”为原则的。勤俭持家就是要精打细算,科学合理地安排家庭经济生活,避免浪费。勤俭持家就是要树立具有现代文明的消费观。第一,不盲目攀比,不追求高消费。在坚持量入为出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生活消费特点,适度的“超前消费”也不为过。但是,切忌盲目攀比,追求不合实际的高消费,“别人有汽车,我家也得有”,“别人有别墅,我家也要有”等思想要不得。第二,适当增加精神消费的比重。如今有一些家庭,各式家电一应俱全,居室装修得富丽堂皇,就是看不到报刊、书籍。单纯考虑物质上的满足容
易引起精神上的空虚。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消费结构,把精神消费提到重要地位,把一部分资金投放到购买书籍、家庭成员继续教育上,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
(五)端蒙养,重家教。
教子与治家同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由于子孙担负着延续家族、光宗耀祖的重任,因而历代家训都十分注意子孙的教育。在教育的时间上,他们强调“蒙以养正”,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甚至主张胎教;在教育的宗旨上,他们提倡“爱子有道”,反对溺爱、宠爱,强调以进德修身,贵名节,重家声,清白做人为重;在教育的内容上,他们着重强调了这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励志勉学,要求子孙从小读书知礼,立志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自立自重,淡薄名利;三是谨慎处世,宽厚待人;四是慎重交友,“择善而处”,“近贤远佞”。(幻17爱幼要讲究艺术)
(六)夫义妇顺,糟糠不弃。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夫妇”。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在古代夫妻关系是“三纲”、“五常”所强调的重大伦常关系之一。在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夫妻关系的调适是片面地遵照着“夫为妻纲”、“男主女从”的准则进行的,古代家训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然而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的可取之处。譬如,姚舜牧的《药言》主张“一夫一妻是正理”,他特别强调婚姻的忠贞专一,告诫子弟“结发糟糠,万万不可乖弃”;(幻18夫妻和睦夫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夫妻关系应以平等互爱为基础。夫妻之间不存在谁侍候谁、谁主宰谁 的问题,“大男子主义”、“妻管严”等倾向,都是要不得的。许多家庭夫妻不和,实际上都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的,例如一方很少做家务或根本不做家务,或者一方在家务事上很少与另一方沟通等。作为夫妻,应该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
离婚率持续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婚姻自由固然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把婚姻自由看作可以轻率地结婚和离婚,这是十分错误的。那种朝三暮
四、喜新厌旧,对妻子(丈夫)、子女和社会不负责任的所谓“自由”,是不符合我们所说的婚姻自由原则的,必须坚决反对。
(幻19.20)要保持夫妻和睦,还必须不断巩固、培养夫妻之间的感情,使爱情之树常青。有的夫妻结婚以后,发现身边的配偶与理想中的丈夫(妻子)大相径庭,因此夫妻感情日益淡薄,继而发生“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感叹。其主要原因是夫妻间对婚姻、对对方的期望值过高。期盼婚姻永远像爱情故事一样充满浪漫是不现实的,日常生活是平淡琐碎的,男女双方经过恋爱浪漫期之后步入婚姻组成家庭,应学会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巩固、培养感情。要在互相适应对方的同时,经常寻找夫妻双方都感兴趣、都愿为之努力的共同点,使两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标,使家庭生活生动、活跃起来,充满活力和乐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婚姻枯燥、乏味,“婚姻危机”也就很难出现了。)
(七)和待乡邻,讲究人道。(幻21)
在家庭道德规范的阐述中,传统家训除了强调调整好父子、夫妇、兄弟姊妹等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外,还告诫家人子弟努力处理好与乡亲
邻里的关系,体恤孤寡,救难怜贫。(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大有益处。我国劳动人民一贯重视邻里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名言,如“邻里好,赛元宝”、“远亲不如近邻”等。“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然而,人们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与世界各地人民的联系越来越近,相反,与自己对门而居的邻里关系似乎越来越远了。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城市,住在同一小区、同一幢楼,相互之间不了解、不熟悉的人并不少,有的甚至对门对住了好几年,也不知邻居姓甚名谁、在哪里工作,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固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邻里关系面临许多新情况。特别是城市里的楼房越盖越多、越盖越高,不少家庭告别平房和大杂院搬进了设施齐全的单元住宅,客观上也给改善邻里关系带来诸多不便。但是,我们仍可以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建立良好、新型的邻里关系。
加强邻里团结,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着重要做到“四互”:
互尊就是要尊重邻居的人格,尊重邻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切忌搬弄是非。还要尊重邻居的合法权益,如看电视、听音乐、唱卡拉OK等声音要适当,浇花、养鸟等不要给邻居带来麻烦。
互助要破除“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旧观念,视邻里的事情如自己的事情,视邻里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为邻居做好事,例如,收捡好邻居晾晒的掉在地上的衣服,扶老人或小孩上楼梯,协助邻居换煤气罐等。另外,还要主动搞好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有的家庭内部装潢像宾馆,一尘不染,楼梯过道
垃圾成堆,不堪入目,曾人有戏曰:“进入家门要赤脚,出了家门要跳脚”,这与现代社会文明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互让邻里之间长时间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一旦因生活琐事发生了矛盾,双方都不必斤斤计较,要讲风格、讲谦让,能解释的就解释清楚,不能解释的就让一步,互相让一让就过去了。邻里相争往往是进一步“狭路相逢”,退一步“海阔天空”。只有我们以“让”字去调剂邻里关系,就一定能使邻里和睦相处。
互谅要了解邻居的生活习惯,理解邻居的职业,谅解邻居的苦衷。对邻居要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赞扬;少一点品头论足,多一点相互学习;少一点斤斤计较,多一点热忱关怀。)
上述家训中的家庭道德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积极的方面。很多方面今天我们也继承和发扬了。但由于传统家训形成和流传的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道德的影响,加之这些家训多出自封建官吏及士大夫之手,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封建主义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比如,不少家训倡导男尊女卑、“烈女不更二夫”(王刘氏《女范捷录》)的道德准则,宣扬明哲保身、深自韬晦的处世之道,散布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任命由天的宿命论及封建迷信俗见,片面要求卑幼服从尊长的“愚孝”伦理等等。这些糟粕无疑是应该抛弃的。
三、家风遭破坏的原因。(幻22)
“家风”这个词,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已较长时间了。虽然说在头脑中还有这个概念,但早已模糊不清。“家风”这样一种基于传统大家庭聚族而居的概念,在今天这样的小家庭中难以完全重现。”所以在记者的采访中,对于“家风是什么”便会出现种种可笑的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结合文化多元性、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风俗早已不复当年模样。,进而影响到现在社会的道德底线。其原因有三:
第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第二,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随着大家族格局的瓦解,家族在缩小,宗族的影响力日益式微,“家风”一类的传统约束力,自然作烟消云散状;此外,随着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从旧式大家庭到五口之家,再到三口小家乃至夫妻袖珍家庭,作为历史遗产的家风,注定要受到不断冲刷。当今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第三,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人口流动也随之加快,家庭被分散,孩子在外上学,父母在外工作,家庭成员的不断重组,这些都让家庭的观念和影响弱化了很多,从而导致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
城镇的过程,使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四、家风的重要意义(幻23.24--------播视频)(尧传位给舜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对受访者进行调查看来,认为培育和传承良好的家风有以下重要意义:有益于孩子的家庭教育(23.5%)、改善社会风气(22.8%)、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17.2%)、促进家庭和睦(15.3%)、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13.8%)、保留独特家庭文化(6.1%)。(幻25)
家风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幻26)(1)家风家教能促进法治建设(幻27)
家风家训,虽属道德与文化范畴,但在很大程度上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民众向善,与法治的功用不谋而合。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现代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良好家风,能承担起守护社会共有价值观念的责任,也能为人们的道德礼义实践提供第一个场所。孩童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就会在家风的熏陶下对应遵守的秩序进行体认、模仿与自觉维护——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融四岁,能让梨”
除社会秩序维护与文化传承功能之外,家风和家规还是我国诸多法律理念的重要来源。比如“人而无信,百事皆虚”之于民法的诚信原则;“不受无功之禄,不取不义之财”之于物权法的财产所有理念;“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于刑法中的个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理念。一方面,道德标准、法律条例从千万家规家风中提取精髓;另一方面,不断传承和修缮的家规家训在另一层面
也修正和完善着更多的法律法规。不成文的家规家风是成文法条的思想来源。
(2)家风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幻28)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人类之所以超出其他动物,一是由于有个发达的大脑;二是由于有文化,以及文化对基因发生的诱变作用。
家风是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是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满足家庭成员可持续成长与发展的精神需求,并实际引领这种需求的意识存在。它使家庭成员能从中寻找到精神归属感,使家庭文化得以延续。与众多文化相同,家风的核心是价值取向,并以价值为焦点向各个方向弥散开来,是常态家庭重要的文化资源。
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代际之间传播家风就成为家教,对家教进行文字的提炼就成为家训。所以,家教和家训都是家庭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在家庭内部发生的文化过程。
从另一个方面说,家风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以家庭为纽带促进个体文化化,并使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既有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家风与社会主流文化有所不同,又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是整个社会文化谱系的组成成分。所以面对传统的家风家教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承吸收优秀部分,抛弃封建落没部分。
(3)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幻29)
“家风”既是一个价值层面、伦理层面的问题,又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息息相关。每家有每家的规矩,每家有每家的传统,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优秀道德观念,就是社会的最大共识、最大需求,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4)家风有益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幻30)
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那么,怎样为孩子打造良好的空间?(幻31)
1.高雅的生活情趣
父母要追求高雅的精神情趣,带头把家里的精神生活搞得充实、高雅、丰富,防止精神污染。有些父母让低级趣味充斥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坏,比如抽烟、喝酒、赌博.....(例:春节打麻将)。父母可以用看书,赏花,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身临其中,也必然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2.浓厚的学习气氛
“文风”是家风中的重要一种,是培养孩子性情的、熏陶孩子素养的重要方面。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氛围,这是一种智的追
求。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也会变成知书达理的“绅士”或“淑女”。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建立学习型家庭。无论父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
例: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以为他当编辑的父母一定为他修改过作文,做过指导。可是一了解,父母根本就没给他“吃小灶”:“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辅导他呀!”那么,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写作,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庭中的这种“文风”熏陶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喜欢上了写作文。
3.和谐的家庭关系
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家庭成员间都应注意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心语心的交互,“爱要说,爱要做!”彼此给予温暖、给予关怀。为了孩子,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那么,如何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风?(幻32)
四、如何培养传承家风(幻33)
如何培养家风?调查显示,35.3%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注重传统家风的传承,26.8%的受访者建议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交流,20.7%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12.1%的受访者认为家风也应当与时俱进,3.9%的受访者认为向名人学习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中国的家风,在某种程度上,是从小由父母亲树立起来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说的都是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但如今不少父母亲做得并不合格。“孩子要选班长,家长忙着送东西、拉选票;没选上,甚至会组织人打选上的那个班长„„如果父母亲的价值取向错了,会带给孩子毁灭性的影响。”,(溺爱子女败坏社会风气事例:爱儿女,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溺爱、偏爱、错爱。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么都肯干,拉关系、走后门、傍大款,搞权力寻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面对子女违法乱纪,有的还要利用权力进行干预,妨碍司法部门秉公办案。有的对子女婚事大操大办,甚至动用警车开道,耀武扬威,招摇过市,收礼敛财,影响恶劣。这些虽属个别现象,但玷污了领导干部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复也需要很长时间。
1.家风修复(幻34)
家风家教的主体是家长,传承的规律是父传子继。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而且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
所以家风修复与形成不用搞什么大理论,无关家庭贫富,亦无关父母文化程度,所涉及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养。所以要先对家长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才能爱家,同时对全社会进行德育教育,(《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培养诚信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女是父母的镜子。于党、于国、于家,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正好家风,在教育并管好子女上带好头。把家风这个源头清
澈了,必能滋养好的作风、政风与民风,促进形成“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态环境。
2.家风传承
在传承家风家教时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生动性。不是把一般性的传统和家风展示出来,要挖掘其生动性,因为每种家风家教都有自己生动的内容和过程。
第二,要通过不断的研讨进一步建立家教和家风的文化学的体系。其实家风家教的讨论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我们过去报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恰恰就没有家风家教。家风家教首先就是一种文化遗产,我们应自觉继承和保护
第三,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家教传承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每个家庭对后代进行教育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重要的遗产。家教要注重对“说”的文化遗产的挖掘,如何说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遗产,要充分挖掘“说”的艺术、传承的艺术。在家风家教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注重传统文化方式的传播。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来传承这个传统。
3..家风建设(幻35)
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酝酿、构思、规划、培植再建新家风。再建的文明新家风,包含了健康向上、积极创新的元素,时代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最能够与时俱进领跑时代,最能够彰显特色独树一帜,最能够融合贯通形成品牌。因此,再建文明新家风任重道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崇德向善的家庭工程。
另一方面,必须重建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家庭不
该是总被牺牲的角色,而该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为大家”;无需“舍小家”,恰恰相反,只有“为小家”才能“为大家”。
五、家风正,官风清,民风正;国家盛。(幻36)
我们的周围,总有这样一些家庭,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之间、两亲家之间,等等,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闹得相互间不团结、不和谐,深究起来总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其中不少还是陈芝麻、烂谷子的陈年旧账,有些人竟然能纠缠它几十年,让这个家庭不安宁。这样的家风不利于家庭不利于社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中最小的单元,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很和睦、很团结;千万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我们这个社会就很和谐、很有向心力,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就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家都自觉做到了,我们的家庭就很和谐,也就带来了我们社会的和谐和团结,我们的国家就有了稳定的基础。
今天我们重提“家风”,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重拾家风就是重拾价值观,就是重拾温暖与信念。
家风不仅是家庭的风气,也是社风民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影响国风,国风也影响甚至决定家风。家风是从社会各个方面和角度吹出的人情之风。人情有冷暖,人际有关爱,人间有仁义,那一定是良好家风影响下的结果。当人人走出家庭,带着家的温暖,装着家的期盼,怀着家的未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民族国家就一定能够建成。
总而言之,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的确是值得弘
扬的民族文化。如今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百姓拍手称快,如果加上优良家风的打造,就能成为风气好转的基础。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阿荣旗复兴小学 姜再霞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孕育了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来重视道德教育,关注个体身心修养,这一特性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强大的德育功能,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
从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历经文化濡染,能够激发和凝聚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及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哲理,历史上无数的名人轶事和英雄事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知识典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学生会逐渐明确坚定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并树立远大目标,并为坚定不移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二)利于学生修身立德,提高自我修养
修身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定会成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汲取营养,对小学生形成明理知理的善性,塑造崇高人格,提高自身修养,有效抵制腐朽思想的侵染,并与现代文明融合,促进良好德行的养成,利于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精神力量的传承。小学生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并与当代文明相结合,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根据以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我认为采取如下策略:
(一)切实遵守相关政策规定,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近几年,国家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举措,要深入教师的心中。在新修订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仅如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下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具体情况编写了低年级经典诵读教材,以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古诗词、传统节日,名人读书故事、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过好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全校性活动和年级组活动相结合,以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家校互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了解、认识、喜爱并将传统节日的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也就从某些“小事”中,树立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意识,促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丰富学生课堂文化,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
(二)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必须注意结合多种课堂与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如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学校定期制定传统文化主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施展才艺。开展传统文化竞赛,把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与激情充分调动起来。丰富校园文化,各个年级分模块,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以黑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到校园,让学生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及实践者。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校德育建设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许许多多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示语,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技艺的宝库中,更有数不清的瑰宝。中国作为历史最久的文明古国,再加上我们目前国度性质的决定,都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义兴盛不衰。例如: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公而忘私,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和睦坦荡,先人后己,上下有序,学无止境,德智兼备,讲求公德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先人的教诲。
小学阶段更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学校将弟子规、三字经、经典古诗文作为学生必背,要求学生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我校与2016年12月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之中,在语文课堂中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将使每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在学校的教育中增强德育环境意识,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这其中就包括: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将小学生道德教育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倡导成年公民增强责任意识,自觉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因此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有责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收集整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将来才能健康成长为健全的新一代国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
第三篇:公民道德传统文化总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活 动 总 结
为了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营造“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迎接全国文明县城复验,近期认真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按照县国文复验办要求,xx镇合理安排道德讲堂的时间,认真开展岗位学习和“道德讲堂”教育活动、学习传统文化。组织观看宝鸡市第二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光碟,引导干部职工、广大群众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真心真意为群众服务,人性化的开展各项工作,争做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和先行者,使“讲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风。至活动结束,各村、驻镇单位、镇机关共组织观看第二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60余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撰写心得体会90余篇。
二、积极开展“四德”教育
利用业余时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以礼仪、诚信、和睦、友善为核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学习优秀公务员先进典型和身边先进人物,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境界,振奋精神,激发斗志,使先进的道德理念在镇机关内植于心、外化于行。
三、学以致用,推动重点工作落实
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县城复验相关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深入村组,开展法律法规知识“三进”(进学校、进村、进企业)宣传活动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将“道德讲堂”深入到每个村组,通过组织收看“道德讲堂”活动,积极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大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在如何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们通过召集农民代表、产业带头人和种、养殖大户进行座谈,就土地流转、大力推广“一村一品”、发展好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头作用,形成了共识。
四、注重结合实际,打造特色讲堂
活动开展以来,围绕传统文化、道德实践等活动,镇机关开展了以勤政廉洁、忠诚负责、知礼守礼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率、搞好服务,争做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率;结合诚实守信做放心产品、放心食品活动,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了以诚实守信、回报社会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活动,在职工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信经营的道德理念,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结合“微笑服务”活动,窗口行业单位开展了以诚信服务、规范服务、文明服务、高效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窗口行业从业人员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服务工作中,自觉践行服务标准和服务承诺,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热情周到;教育系统开展了以“奉献社会、提升自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倡导学校、家庭、社会成员共同参与道德建设;结合“三关爱”主题活动,各村开展了以友善互助、关爱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大力倡导与邻为德、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邻里关系,打造仁爱、关怀、友好、互助、平安、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正在我镇逐步形成。
第四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与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运用于治国理政和大国外交的实践中。当今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坚定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我们要坚定这个理想,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理想首先要理解理想,要知道这种理想从何处来,其根基在哪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坚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又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所以他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由此可以看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二、强化公民道德建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崇尚道德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滋养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因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体现在个人理想追求上,主张“修齐治平”。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应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把正心诚意的修养,道德修养的至善,看成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这种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追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几千年绵延不绝。中华传统美德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而且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所以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曲折,但其间只有跌穴起伏,却从没有彻底断裂。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上。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者爱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世界话语权的需要
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激发凝聚起伟大的中国精神,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和世界文明做出了新的贡献。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有这种自信心。
正因如此,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确立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各种积极元素融入话语表达过程中,并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这种话语系统要能为世界各民族所接受。这种话语系统的形成,当然不能脱离世界文明大道,但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说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我讲话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贤们的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素质,努力学习。要提倡忠、孝、节、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我们应该学习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将儒家传统文化与文明礼仪精神完美结合,激发孝心,净化心灵,不断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