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

时间:2019-05-15 06: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

第一篇: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

【发布单位】卫生部等

【发布文号】国科发社字〔2007〕77号 【发布日期】2007-01-11 【生效日期】2007-0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国科发社字〔2007〕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工作,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落实。

科学技术部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教育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二OO七年一月十一日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求,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特制定“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中医药泛指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

一、形势分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趋势

――努力丰富和完善自身体系建设已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转变。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现有的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科学技术出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还原论和分解分析为主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要求,科学技术出现了从分析向综合、局部到整体、结构到功能、静态向动态、简单向复杂的转变。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创建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认识生命和疾病现象已成热点。

――经济全球化促进多元文化相互交融。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扩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和产品开始全面走向国际。因为原有的疾病没有得到充分治疗,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重新关注传统医药的作用和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应当推广使用传统医药,从而给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2.需求

――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覆盖范围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是中国和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医药具有易于普及和“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医疗模式,能够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将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医疗保健模式。

――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中医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资源优势和知识优势的传统产业。挖掘传统医药宝库,推动其创新发展,培育以中药为基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健康产业,将对提高中医药市场份额,发展中药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扶助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调整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综合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作为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领域,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新贡献。

3.挑战

――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代科学的成果而始终保持着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相对于现代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普及水平的快速提高显得发展比较缓慢,还不能很好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医药还未能进入医药保健主流市场,其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亟待挖掘。

――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总体来看,缺乏优质高效的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中药产业链尚有待完善,中药农业刚刚起步,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及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工业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标准化的专用制药工业装备;中药商业流通方式亟待改造。中药出口以原料为主和依赖老品种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中药产品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洋中药”返销进口有增长趋势。

――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辨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突破;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4.机遇

――中药现代化为中医药整体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十年前国家提出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经过广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医药整体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整体规划,有效集成国内外资源,开展中医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有可能突破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人类认识生命和疾病过程的方法和手段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得到充实和完善,进而走出中国特色的医药自主创新之路。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药充分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的建立,改变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病”而忽视“人”的问题。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疾病防治战略的“前移”和重点的“下移”,为中医药发挥整体观、辨证观、个体化思想,对疾病、亚健康状态进行防治和综合调理,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创造了机会。

――现代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产生。21世纪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复杂科学和系统科学为前沿的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证实、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中药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知识创新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医疗保健模式,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和重大疾病防治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需求,确立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2.基本原则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基本原则,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继承与创新并重。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进而提出医学整体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

――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中医药学的显著特点。坚持中医中药在临床、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整体性,要注重从中医临床研究中发现问题和探索方向,重视中医基础研究的作用,强调以临床疗效为基础的中药基础和应用研究,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现代化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达到沟通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目的。

――多学科结合。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要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须博采众长,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的合作加以突破。

3.战略目标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重点突破中医药传承和医学及生命科学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为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要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完善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与设备的水平与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重大疾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及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服务对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

――健全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发展中药农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药知识产业,促进中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健康发展;保障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强化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研制一批能够进入国际医药保健主流市场的中医药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发展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中医药产品在国内外医药市场的份额显著提高。

――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成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的构建,制订一批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基础标准;建立多语种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中医临床诊疗和技术规范,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与再评价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评价和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

――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传承方法,初步完成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开展民族医学及民间医药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多学科结合,深入认识和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中医药知识库;在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同时,丰富发展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

――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集成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体系;建立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基地、工程中心、科技产业基地等创新能力建设和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构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中医药的国际及区域合作发展取得突破。建立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培育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包括一批发达国家参加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取得显著进展;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体系开始形成。

三、基本任务

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

1.继承

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研究挖掘中医药科学文献和古典医籍,构建中医药知识库;收集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并进行系统研究,建立高效的传承方法和个体化诊疗体系;对传统制药技术和老药工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使之成为规范化的工艺技术;对民族、民间医药传统知识和技术逐步开展系统的继承、整理和挖掘研究;努力培养新一代名医。

2.创新

推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协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体系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推进中医药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运用中国所具有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同发展的历史积累和独特经验,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与复杂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学蕴含的生命科学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学体系的同时,争取在与中医药科学内涵相关的若干问题上取得突破;加强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诠释中医药理论,并指导创新药物的开发;探索建立系统和综合的医学方法学体系,对个体生命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过程进行认知和干预,促进中西医药学的优势互补及相互融合,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

3.现代化

提高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求。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以及预防、保健、康复作用的研究;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标准;研发中医诊疗技术与专用仪器设备,提高中医诊疗水平。选择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研究和开发(“二次开发”);开展以中药为基源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农用、兽用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研发;提高中药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水平。发展绿色中药材种植(养殖)业,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确保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制适用于中药生产的工程技术及其装备,提高中药制造业水平;加强对中药商业及其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研究。

4.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是要使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使中医药服务和产品逐步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中医独特的医疗保健康复模式及其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并争取成为传统医药的国际标准;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医疗、保健产品研究开发;争取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使中医药能够进入西方国家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建立国际化的中医药研究与技术平台、信息平台和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合作与学术、技术交流;通过联合办医、办学、合办研究机构等,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

四、优先领域

1.中医临床研究

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目标,既要解决制约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疑难病中特色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又要加强个体化特色治疗经验的总结。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拓展服务领域、提升防治能力和学术水平服务。

(1)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提高具有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大疾病防治方案的实用性为目标,通过规范化的临床方案设计,开展临床验证与评价研究,实现防治方案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同时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技术储备。

(2)中医药优势病种疗效评价与推广研究

以中医药临床治疗具有疗效优势的常见病和疑难病为对象,在开展疗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病证结合诊断标准、辨证规范、临床实用技术操作规范、中医药诊疗手段和方法等研究并加以推广,以提高农村、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3)中医药传承研究

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辨证论治方法的总结研究;古籍和文献的整理、挖掘研究;民族医药、民间疗法的系统整理和评价研究。探讨经验传承的有效方法和符合中医药临床需求的现代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4)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研究;研制具有中医特点的诊疗仪器设备;探索中医四诊客观化、规范化方法。重点研究人体功能与自觉症状评价客观化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其评价方法。

2.中药产业发展

以建立现代中药产业链、保障中医药疗效为目标,不断提高中药产业和产品创新能力,为市场提供疗效确切、品质优良、安全方便、质量可控的中药产品,为培育健康产业服务。

(1)加快构建中药农业技术体系

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技术、中药材质量系统评价、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等研究。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材种质库、基因库、化学样品库等。按照中药材生产的特点,借鉴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完善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技术,使中药农业向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2)加强中药工业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

开展中药饮片传统炮制经验继承及炮制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剂、辅料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借鉴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加强符合中成药生产特点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制造业的现代化水平。

(3)开展以中药为基础的相关产品的研发

重点开展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和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相对明确的现代中药研发,包括用于生育调节和生殖保健产品的开发研究;以中药为基础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和以中医诊疗技术为基础的医疗保健器械、以及中药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绿色产品的开发研究。

(4)构建体现中药特点的研发技术平台

建立中药基础研究、复方药物作用机理、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药理及代谢、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制剂与质量控制、工艺、生产装备研制等专业技术平台,提高中药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3.基础理论研究

以证实和阐明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为目的,充分运用中医药学的历史积累、实践经验和现代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打下基础。

(1)中医药理论体系研究

以中医药理论的系统研究为出发点,在整理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成果和多学科方法,深入阐明其独特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式及其知识体系,阐明其基本理论的概念内涵、生理观、病理观和治疗观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其逻辑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医疗养生保健理论等,揭示中医药学认识自然、人体、生命、疾病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

(2)临床基础理论研究

以满足临床辨证论治需求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以往临床研究成果,重点开展病因病机与治法理论、脏腑经络理论、证候与辨证论治、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疗效评价的基础研究,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方法等研究;并针对目前死亡率较高的重大疾病和难以解决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基础理论问题开展示范研究。

(3)中药基础理论研究

重点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归经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对中药道地药材、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配伍理论进行科学表征,探索方剂多组分的药物代谢与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中药复方组成成分的量效、时效、谱效和毒效关系等。

(4)医学发展模式研究

在整合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优势及各自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根据未来医学发展模式,探索建立以系统-动态的观点和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个体生命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过程进行认知和干预,并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标准规范指导临床实践,以维护人类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学科学,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打下基础。

4.标准规范研究

以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中医药标准水平为目标,在借鉴现代医药和其他国家传统医药经验的基础上,争取使中医药标准规范成为国际传统医药标准规范。

(1)中医药标准体系的构架

建立国际社会能够认可的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市场准入等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重点开展建立中医药基础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内容、方法、要求和规范研究,中医药名词术语及译释规范化、中医药计量(化)等研究,制定中医药信息分类与代码标准等。

(2)中医技术标准研究

以突出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药临床诊疗技术标准规范研究为重点,研究建立中医疾病和证候分类标准、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中医诊疗技术操作标准、诊疗仪器研制标准等。

(3)中药技术标准研究

以提高中药产品和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按照中药多组分、非线性、多元化、多环节发挥效应的特点,研究建立中药材种质、品种、质量、种植、采集、加工、饮片炮制、提取等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中药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中成药生产工艺与装备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中药标准品(对照品)库等。

5.创新体系建设

以构建服务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为目的,加强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方法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

根据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复方用药等认识论和方法论特色,集成生物医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等研究方法,建立面向未来医学、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诊疗特色相适应的方法学体系,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重点开展辨证论治个体化干预过程的临床信息采集与复杂数据分析方法、中医药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中药复杂成分及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中医药继承与技术创新等现代方法学研究。

(2)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

根据认识中医药科学内涵以及探索未来医学发展模式的需要,针对人体具有整体、动态、开放和非线性等复杂系统的特点,整合资源,结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和国际化信息库的建设,促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

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人才;加速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造就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加强中医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所急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积极扶持多学科结合的创新团队。

6.国际科技合作

以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为目标,以我为主开展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和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和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的推广应用。

(1)促进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重点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国际联合临床研究,中医药(含针灸)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复方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中医药名词术语译释规范研究,国际传统医药政策的合作研究等,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争取在中医药进入国际主流市场方面取得突破。

(2)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建立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合作网络,加强与世界不同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间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通过中医药合作项目的示范研究,加速中医药学术、临床和产业国际化发展关键问题的解决,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康复模式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3)制定传统医药国际科学研究计划

以国际科学共识为基础制定传统医药国际科学研究计划,针对传统医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广泛的合作研究,深化对传统医药科学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相互融合及共同发展;逐步建立传统医药的国际标准,提高传统医药产品的研发效率和生产、应用及管理水平;建立推动传统医药发展的国际协调机制,在政府间框架协议指导和国际组织支持下,形成若干个具有权威性的国际传统医药科学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五、政策措施

1.加大投入

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国家和地方加大中医药科技经费投入,协调用好农业、林业、生态、扶贫、外贸、产业发展等有关项目资金,同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的投入,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际合作资金,形成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

3.组织协调

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促进本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科技部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见(国科发政字〔2004〕411号)

【发布单位】科技部

【发布文号】国科发政字〔2004〕411号 【发布日期】2004-10-31 【生效日期】2004-10-3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科技部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见

(国科发政字〔2004〕411号)

机关各厅、司、局,直属机关党委,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部党组讨论通过了《科技部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四年十月三十一日

科技部关于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部门,现就全面推进科技管理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极端重要性

1.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本质要求,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依法行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部作为归口管理全国科技工作的国务院综合职能部门,承担着公共科技资源管理与分配、科技活动评价、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等重要职责,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科技管理依法行政,被赋予了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特殊使命。科技部全体公务员必须从事关国家科技进步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彻底改革科技管理工作中已经不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主动并善于运用各种法律制度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切实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把依法行政真正落实到科技改革与发展事业的进程中,落实到科技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争取率先建成法治政府部门,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实现法治政府的宏伟目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严格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改革科技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职能。继续深化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正确处理科技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和社会自律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通过自律实现管理的科技工作,要通过创造环境发挥扶持和引导作用;对确需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科技工作,应当明确管理目标、管理标准、管理规则和监督责任,更加注重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实施管理,不断提高科技行政的效率。

3.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实施行政许可和非许可行政审批。对于科技部保留的6项行政许可项目,包括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登记、限制出口技术审批、实验动物原种进口登记单位资质认证、实验动物许可证等,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尽快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保证许可项目在条件、程序、步骤、期限等方面规定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实现行政许可工作各个环节的规范化。要强化监督检查,对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合法性、受理、审查、收费等程序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行政许可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对于我部保留的13项非许可行政审批项目,包括涉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含基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认定、科技展览和重大国际性科技活动审批等事项,也要完善规章制度,在实施审批中遵循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同时,要按照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求,逐步实现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切实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4.对于取消和调整的科技行政审批项目进行管理改革。要根据这些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确定改革措施。对于应当交由市场中介组织管理监督的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技术经纪人资格认定、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评定等项目,要扶持和组建行业协会,研究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对于取消行政审批的全国科技成果展览会及技术市场交易会的审批、常设技术交易场所的审批、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向外国人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审核、机电产品进出口登记等项目,要从审批向行业规划、政策制定、引导监督方式转变;对于由行政审批转为常规管理或者转变管理方式的农村技术市场工作试点单位审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创新试点审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等项目,应当转交地方或者社会中介机构,并尽快修改或出台相关制度,防止出现管理真空,保证相关工作平稳过渡。

三、继续推进政务公开

5.依法、及时实施政务信息公开。要按照切合实际、循序渐进、积极推进的原则,确定政务公开项目。对于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我部及内设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工作部署、国家科研计划、重大科研项目及其经费预算,各类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以及工作纪律、投诉程序等有关事项,要遵循相关程序和规程予以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其它政务信息也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6.尽快制定《科技部政务公开工作暂行办法》。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尽快出台我部政务公开工作的相关规定,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基本要求、组织领导、原则、主要内容、审定程序、督察机构、奖惩制度等提出明确规范,促进我部政务公开工作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7.不断拓展政务公开方式和途径。要充分利用我部门户网站、各专门网站、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现有渠道,方便社会公众和广大科技人员对公开政务信息的获取和查阅。对于涉及重大变革和重要举措的政务信息,可以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公开。要积极探索政务公开新渠道,按照《立法法》的要求,尽快创办《科学技术部公报》,使其成为我部法定的、权威的公开渠道。

四、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检查

8.切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实行层级监督和自我纠错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妥善解决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要严格实施《行政复议法》,尽快修订出台《科技部行政复议实施办法》,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制度保护科技人员、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有效监督行政管理行为的重要作用。

9.积极配合审计、监察部门开展专门监督。驻部审计局、监察局是代表国务院审计监督财政预算执行、监督公务员廉洁从政等的专门监督机关。要主动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支持他们开展审计监督、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自觉接受他们依法作出的监督决定,并切实改进工作。

10.严格执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归口审查制度。认真落实《科技部规章制定程序的规定》,凡是科技部代为起草或者参与起草的法律、法规以及科技部令和规范性文件,必须由我部法制工作机构归口审查。法制工作机构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要求,严格履行归口审查职能,确保我部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杜绝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同时,要按照《立法法》和《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规定,将我部制定的规章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报送国务院备案审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

五、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科技行政决策水平

11.在坚持和完善专家论证咨询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国务院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继续坚持专家论证咨询制度,逐步推行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同时,要建立有效渠道,引导社会公众、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参与重大科技事项决策。对于重大科技立法项目、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措施等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对于涉及地方和行业科技工作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办座谈会、现场调研等方式进行充分论证,事前征求意见,事后及时通报,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12.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动态调整制度。部内各单位要确定专人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及时收集信息,对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决策提出建议。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促进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审慎决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减少决策失误。

六、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全面规范科技行政管理行为

13.重视和加强科技立法,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要适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改变主要用“红头文件”实施科技管理的方式,更多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全面梳理科技行政管理职能和管理措施,研究建立规范科技行政管理行为的规则和程序。认真分析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普遍性、共性问题,提出制度化的解决措施,积极争取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和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或规章,做到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适应,保障科技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被新制度取代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予以清理和废止。近期,要切实抓好《科技进步法》修订起草工作,深入开展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生物安全、信息技术安全等立法研究。

14.加强科技立法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到201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要求,系统研究科技事业发展中的各种法律关系,提出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相对完备、协调统一的科技法律框架体系。部内单位要根据业务和职能,提出全面、具体的立法需求,法制机构要汇总形成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并根据难易程度、紧迫程度、成熟程度,形成立法规划和计划,持续不断地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工作。同时,要大幅度提高科技立法质量,各项具体立法工作要明确立法目标,遵循上位法所确立的原则,所提出的主要措施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合理调整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效保障和促进科技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七、加强宣传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15.实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要将我部已经开展的邀请法学专家讲法的做法经常化,实行领导干部的学法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有关法律专家和法律实务人员讲授宪法以及科技、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各单位领导干部要主动参加学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

16.分期、分批、分类开展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培训教育。要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方式,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宪法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要按照学用结合的原则,对办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正确执行相关法律规定。要尽快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任职、定级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八、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7.加强科技管理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我部已经成立了行政审批改革领导小组、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工作各有侧重,目标都是推进我部依法行政工作。为加强统筹协调,科技部决定将以上三个领导小组合并为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部依法行政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监督检查,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监督检查有力、保障措施完备。部内各单位要“一把手”亲自抓,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确保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

18.加强对地方科技依法行政的工作指导。要积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通报我部依法行政工作进展,加强地方经验交流与工作培训,为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全面推进科技系统实现依法行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国科发基字[2003]142号)

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

国科发基字[2003]1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委、教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科学技术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为规范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机制,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科技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充分认识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提高我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已引起科技界的广泛关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评价分类不够明确,在一些评价活动中,用同一评价标准评价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活动,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在某些评价活动中还时有发生,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不利于一些创新性的科研立项。这些问题虽然是少数或局部现象,但已造成不良影响。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必须从科技发展大局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当前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扭转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加强宏观指导,明确职能定位,正确引导科学技术评价工作

科学技术评价工作要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加强原始性创新,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产业化,促进科学技术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管理水平,促进全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在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对有关科学技术活动事项提出评价需求的评价委托方,其职能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评价体制和机制,宏观指导和监督科学技术评价工作;受评价委托方委托的评价执行方,其职能是根据评价委托方的要求和目标,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制定评价工作程序,组织评价专家进行评价活动,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的评价信息,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并对其评价结果负责;评价专家的职责是公正、公平地评价各类科学技术活动,其工作要接受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信誉制度的制约,接受全社会、评价委托方和执行方的监督与管理。

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科学技术评价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评价机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与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以促进科学技术评价专业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三、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

科学技术评价要坚持以国家目标或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要针对计划、项目、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根据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科技条件工作的评价要以给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导向,以基础数据、资料、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连续性、共享性和处理手段的先进性,大科学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以及对决策的咨询与服务效果等为主要评价标准,要把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为评价重点,注重整合、共享与服务。

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

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科技产业化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对这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评价应注意吸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及产业界人士的意见。

四、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

科学技术评价要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不同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增加科学技术评价活动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政府不组织机构排序,不干预具体评价工作。

在建立健全评价专家资格审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内外专家库的建立与共享,提高来自研究开发第一线中青年评价专家的比例。在评价工作中,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积极推进国际同行评议,尤其对国家重要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或学科及重大项目的评价要邀请国外专家参与。建立评价意见的反馈机制、评价申诉制度以及重大项目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重大项目的评审应采取记名投票方式,评价专家名单应分级分类向社会公开,增强评价专家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公平对待“小人物”和“非共识”项目。对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项目和创新性强的“非共识”项目应淡化对项目有关的研究基础、可行性分析的评价,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提供探索性小额资助的机会,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原始性创新活动。

五、倡导质量第一,克服浮躁、急功近利等短期行为,坚决反对浮夸作风

科学技术评价始终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对机构和个人(或群体)重点评价具有代表性突出成绩和典型事件,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

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管理,树立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正性。改进现行成果评价方式,采用国际通行的同行评议和专家推荐制。科技评奖应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重大技术进步,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相应领域、学科内产生影响等实质性的价值标准作为重要指标,避免滥用不切实际的“国际领先”、“国内领先”等夸大之辞,坚决抵制和反对虚假评价。要制定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度,一旦发生虚假评价的情况,要追究评价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科学论文是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种忠实记录,刊物的影响因子,在用于宏观上判断科学技术产出的总体情况是有意义的,但不宜作为具体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标准。要正确看待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反对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要提倡科学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区别对待,避免绝对化。

六、提倡务实评价,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避免过繁过重的科学技术评价活动

科学技术评价应该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从事原始性创新研究。要优化评价程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实效,尽可能地压缩合并相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评估活动,减轻被评机构及人员的负担,避免过繁过重的评价妨碍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进行。要建立跨部门的国家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保证评价数据与信息的公开与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人员的评价是为了向研究开发人员提供正确的支持意见和改进建议,为研究开发人员的工作创造一个宽松稳定的环境,激励研究开发人员进行更有成效的研究开发活动,避免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人员评价要遵照分类评价的原则,根据其所从事岗位和工作的性质,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要注重对科技人员群体的评价,重点考察学术带头人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及其在研究群体中发挥的作用等,群体内部人员的评价应由学术带头人去考察。要淡化职称评价,重视岗位聘用。评价周期应结合岗位的工作性质而设定,避免产生短期效应。对机构的评价要侧重诊断性评价,强调科研机构与基地的开放、流动及共享服务,重点评价其发展战略、学科优势与特色、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创新能力与水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对连续评价为优秀的机构和研究群体,应适当延长其评价周期。

七、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

将创新文化的重要要素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倡导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良好文化风尚。要鼓励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弘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开展平等的学术批评与学术争论,保障不同学术观点的公开发表和充分讨论。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术思想、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强调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反对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要注意避免将科学技术评价变成争钱、争物、争荣誉的手段,力戒各种非学术性的因素和过分的炒作。反对一切不负责任、偏袒个人或单位利益,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对于浮夸、剽窃、抄袭、造假和拼凑数据的单位或个人,以及借评价之虚、行谋取私利之实的学术不轨行为,一经查实,除相关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公开通报之外,要禁止直接责任者在未来一段时间申请政府投资的任何科技项目。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决定的精神要求,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制定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完善各类评价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对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管理,切实把本决定落实到各类科学技术评价工作中。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二○○三年五月七日

第四篇: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安排国科发政字〔2002〕278号

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安排

国科发政字〔2002〕278号

知识产权工作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层次,增强我国科技与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着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申请专利、对我实行技术控制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科技创新中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状况,提高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强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以大幅度增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途径和条件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激励机制。当今世界,在科技、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知识产权制度在国家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增强,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增强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战略组成部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争夺科技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工作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根据加入WTO的要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都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从立法上已符合WTO[KG*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要求;以人民法院为核心的司法体系和以专利、工商、版权等行政管理部门为核心的行政执法体系已基本形成和运转。应当说,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秩序,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这将使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市场垄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并可能使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技术进口受到更多的限制和付出更高的商业成本。另一方面,许多国外跨国公司在利用保护知识产权制约竞争对手、维护自身利益方面采取了更加有力的行动,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封锁和威胁。据调查,到1997年止,美国拥有生物工程领域世界专利的59%,欧洲拥有19%,日本拥有17%,其他国家仅拥有5%;在药物生产领域,美国拥有51%的专利,欧洲拥有33%,日本拥有12%,其他国家仅拥有4%;在人类DNA排序方面,美国拥有40%的专利,欧洲拥有24%,日本拥有33%,其他国家仅拥有3%。这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在上述产业的发展中,我国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的专利制约。

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趋势看,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呈现出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态势,在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加入WTO后,我国在科技、经济领域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将更为复杂、激烈。要进一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实力,必须把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运用放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高度上予以考虑。

二、我国在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对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1999年《中 1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发布以来,技术创新活动日益活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2000年国内申请较上年增长62.5%,超过了国内全部专利申请27.6%的增幅;国内向国外专利申请扭转了多年徘徊在300件左右的局面,突破1000件。但是我国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较低、原创专利明显不足。截至2001年年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申请为18.7万件,占国内全部三种专利申请的16.4%。2000年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为2.5万件,也低于同期国外专利申请2.6万件的水平。

最近五年,在高新技术领域中,我国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则更是处于劣势地位。1997年?999年,我国受理的航空航天、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电子和通讯设备以及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中,国外发明专利申请占77%,国内占23%。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大部分都集中在中药、特种陶瓷制品、输入法、污水处理等领域。

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的职务发明比例偏低,平均比例为37.9%;而且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少。在现代大科技的环境下,仅仅依靠个人能力及有限资源,是很难有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创新发明的。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是专利申请的重要来源。虽然我国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近两年有较大增长,但仅占国内申请总量的30%左右。可以说,专利制度实施16年来,真正代表发明创造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始终没有能够在我国国内专利申请中占主导地位,国内专利申请量上的优势,并非是真正的技术优势。二是我国技术创新主体和发明人专利申请的意识不强、水平不高。

一方面,政府财政投入的各类科技计划成果申请专利的比例太低。例如2000年全国重大科技成果登记为32,858项,而同期全国指令性和指导性科技计划仅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00件左右。

另一方面,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专利申请人以及专利申请代理机构的申请水平、质量亟待提高。在进行技术开发、专利申请之前很少进行专利查新,因此难免重复,也不善于从现有“专利封锁”中寻找突破口,能够形成自我完整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的为数不多。同时,也出现了因专利无法实施而导致的放弃专利权的现象,如1999年国内专利申请共授权100,154项,而同期放弃专利权的高达43,783项,约占44%。多年来,国内到国外申请专利一直在每年300件上下,2000年虽有较大增长,达到了1,000件,但是这个数字远低于我国台湾省一年1万件的水平。据统计,在美国2000年的专利授权中,台湾地区为5,806件,香港特别行政区为548件,而我国大陆地区仅为163件,排在第22位。

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与我国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较低等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的工作、体制、政策、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

1、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权利,这与专利制度所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相吻合。因此,科技管理制度与专利制度应当是一个有机整体。但是目前,我国科技管理制度与知识产权管理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当数量的企事业单位重评奖、重鉴定、轻知识产权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国家技术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的研究与运用中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知识产权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修改后的专利法明确规定了国有企事业单位申请获得的专利,属该单位“所有”,改变了过去由该单位“持有”的作法。2002年4月国务院批准并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科技部和财政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在一定程度上

明确了承担单位对国家科研计划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自主性,比较好地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单位和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未能依法兑现对成果完成人、职务发明人的奖励、报酬问题。

此外,专利法和合同法对技术成果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仅作了原则区分,围绕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权属纠纷还比较多。特别是在科技人员流动或兼职的情况下,这种权利冲突就显得更为激烈。这既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单位组织管理科研工作。

3、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成果、论文、鉴定、获奖等仍是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以及无形资产评估机制也很不完善。此外,专利审查周期较长、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取证难、周期长、费用高、赔偿低等诸多问题,使得一部分发明人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乏信心,也影响了发明人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积极性。尽管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路还相当长。

三、加强与科技相关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快扭转我国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不利局面,必须在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上充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

加强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棗以强化知识产权资源开发为目的,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总量,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各项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的专利申请量,应当比“九五”期间增加一倍以上。

棗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科技创新层次。“十五”期间实施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必须提出相应的知识产权指标要求,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措施。

棗全面提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十五”期间,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重点科研机构、重点高校、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棗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

为实现以上目标,近期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科技部已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专利工作协调制度,成立协调工作小组;科技部还将会同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人事部、中财办等有关部门,就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与知识产权工作有效结合及加强与科技相关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措施进行全面研究。工作重点以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产出机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建设为目标,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增强科技创新和经济竞争的能力。

(二)加强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科技政策、规划和计划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确定科技创新中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立项的质量和目标的准确性,突破国外专利等知识产权封锁。这将作为今后科技计划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落实。

(三)尽快建立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益激励机制

1、贯彻落实《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修改和完善科研计划管理制度,在各级各类科研计划管理办法中增加有关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要求和内容,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把取得知识产权作为下达项目的基本目标要求,使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于立项、执行、验收等科研计划管理的全过程。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培养知识产权专门管理人员,形成研究开发人员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沟通机制,实现对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2、会同有关部门启动职务发明立法的前期研究,适时制定《职务发明条例》。该条例将进一步明确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界限,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合理调整单位与个人之间在技术发明和技术转让中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3、加大力度,落实各项促进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必要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等落实对科技人员完成重大科技成果和专利并有效转化的奖励报酬政策。

(四)改革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目标管理

在各项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有关形成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水平的内容,使之成为衡量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科研业绩,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导向作用,在评奖标准中增加有关知识产权指标要求,支持和鼓励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制定自主知识产权认定规则,指导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各项政策适用方面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单位和人员倾斜。

(五)采取有效措施,为科研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支持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关行业、重点领域科技信息的采集和加工,为研发决策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支撑。扶持和规范技术查新机构,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强与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合作,实现查新、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等工作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为解决专利申请费用困难的问题,科技部拟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经费中设立专门经费,对发明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用给予适当补助,支持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其发明人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对于具有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意义的重大专利,国家科技计划可以给予全额补助。

(六)强化培训教育,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制定并实施“十五”期间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培训计划,面向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以及科技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教育培训工作。

此外,研究制定推动技术创新主体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方案。通过示范,带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与科技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选择若干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示范区,指导开发区建设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

第五篇:文件 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的通知(国科发火字(2004)400号)

国科发火字〔2004〕400号

关于印发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

议领导讲话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科技厅(委、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今年8月,我部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了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现将?马颂德副部长在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科技部党组成员石定环同志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报告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

附件:1.马颂德副部长在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科技部党组成员石定环同志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报告

二OO四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件1:

马颂德副部长在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

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 服务中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4年8月13日· 长春

各位代表,同志们: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科技部组织的这次“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多年以来,大家为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们的高新区和创业服务中心做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努力。尽管大家所付出的努力有时不能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误解,但大家始终坚定不移地高举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大旗,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我代表科技部,向工作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岗位上的广大科技人员、企业家和管理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国务院各部门、各地党政机关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第一次关于创新创业环境方面的会议,也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自1999年以来的第一次工作会议。我们各地科技厅(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和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领导300余人齐聚一堂,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使我们的会议成为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本次会议得到了财政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对会议高度重视,长春高新区管委会为会议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昨天上午,石定环秘书长代表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尤其是对“二次创业”最核心的关于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做了重要报告,火炬中心巫英坚同志做了关于创业中心的工作报告,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研究和落实。报告中提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等文件,我们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经过进一步地讨论和推敲后再行发布。我想借此机会再讲几点意见,请同志们参考。

一、要充分肯定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来在集聚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成绩

1.国家高新区内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占据了全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左右。截止2003年,全国超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目在国家高新区内已超过2千家,区外3千家;两者利润的增加值和出口创汇数额也大致相当,区内出口创汇比区外甚至还要高一些。区内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无论工业增加值,还是实现利润都占到了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0%左右。53个国家级高新区所占的国土面积很小,但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却容纳了全国近一半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这充分体现了高新区强大的集聚能力。

2.高新区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占到了全国企业研发投入的一半左右。2003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投入为500亿,占到全国R&D投入的1/3,而全国企业界R&D的投入占整个R&D的投入的2/3,所以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R&D投入就占了全国企业界R&D投入的一半。国家高新区R&D投入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是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我特别要强调一点:国家高新区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瑞士洛桑研究所对全世界竞争的企业进行排队,中国工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总量已经在全世界排到第9名了,但是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在50个国家里面只排到第41位。总量在前面,但科研人员人均经费非常低,说明研究开发活动存在重复、分散问题,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但是在我们高新区,人均研究开发经费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6倍。

3.在创新环境方面,全国科技型创业中心中有近一半设立在国家高新区。从2000年到2003年,创业中心在孵企业增加了近4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有一半左右建在高新区。创业中心最近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快,也侧面反映出了我们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成绩和辐射带动能力。过去我们在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方面,基本上采用的是依靠自然资源和资产投入的模式,例如我们没有石化工业,国家花几十个亿引进设备建厂就形成了一个产业,而且全都是国有企业。我们的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还走这条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发展创业中心,大力培育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将会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所以,创业中心非常重要。我们大胆预测,十年、二十年以后,创业中心作为国家创新基础设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

此外,高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高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10倍。高新区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进一步发展国家高新区是毋庸置疑的。

4.人才建设方面,高新区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高新区从业人员已有400多万人,大专以上人员占37.3%,比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此外,近三年来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近万名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

5.国家高新区在专业服务机构方面的工作有了新进展。高新区内的金融、法律、进出口、风险投资等专业服务机构,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仅以北京为例,高新区内的科技中介机构就有5000家。当然,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高新区要进一步在这个方面下大工夫,成为有“诚信”的各类专业机构成长最好的土壤。

6.国家高新区现在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唱主角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最重大的成果之一就是发展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企业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2003年,国家高新区民营企业有24726家,占高新区全部企业数的75.25%,占全国民营企业的21%,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基地。此外,高新区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外资企业,不同的所有制的企业都把高新区作为发展的重要阵地。

以上就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要充分肯定“二次创业”以来,高新区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成绩。我这里所用的数据是火炬中心统计处统计出来的。火炬中心统计处作了非常好的工作,许多统计数字已经得到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高度重视。但我觉得还有许多数字有待做得更细,同时也希望各地方政府、高新区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精确的统计数据是我们各级政府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基础。

二、要充分认识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成绩可以用一些宏观的数据来说明,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提升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中国靠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这种增长方式还有空间。很多人说我们手机相当多,有三亿部手机,成为全世界第一手机大国。但大家想想,三亿部手机占全国人口的20%,而北欧许多发达国家手机保有量占90%,甚至更高。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还大得很。所以我们一直支持扩大国家级高新区,甚至增加国家级高新区。过去一些年,各种层次的开发区办了很多,并由于很多深层次的原因,损害了“开发区”的声誉。但我们的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所取得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支持扩大高新区,大家要做好研究,做好准备,要符合建设部的要求,符合发展规划,符合国土资源部的要求,不能乱占耕地。高新区新增的面积应主要用于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用地和少量配套用地,重点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火炬创新创业园。我们也希望各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修编的时候,要在国家高新区周围留有较大的发展和生活配套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模式的边际效益在减少,依靠优惠政策的发展模式的边际效益也在减少,增长的极限已现端倪。加上中国进入WTO以后,竞争力的提高必须在世界范围内较量,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区域经济的发展呼唤高新区成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龙头和核心。但是龙头和核心不是自封的,如果高新区集中了当地研究开发的半壁江山,那就是核心。如果做不到,就是另外一回事。在重重压力下,在边际效益减少的情况下,我们的各界政府、各方面的人要充分估计到提高高新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讲了很多次,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形势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发展都要通过发展高科技,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否则将无法摆脱人口,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人才外流的困境。而且,能不能发展高技术也成为了考验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管理甚至社会进步的试金石。我们搞科技产业化的人要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务必要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紧迫性,更要充分认识到,高新区肩负着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结构性调整以及提高区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大历史责任。这个历史责任相当巨大,我们要切实把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要把不断提升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的立区之基、强区之本。这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

三、加强对创新链薄弱环节的战略研究

第三个方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思考如何加强战略研究、深入研究创新链的薄弱环节。我们“二次创业”以来做了许多工作,还有哪些是薄弱环节?在座的各位大多数来自政府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或事业单位,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政府工作的重点是什么?这是本次讨论中,我们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想讲一点,就是要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关于技术、技术创新,我这里要引用美国哈佛管理学院写的关于创新(innovation)的书(Innovation Dialogue)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指把人才、资金、原材料、信息、知识转化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全过程中的创新。创新存在于这个全过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更新,我们要让全社会逐渐认识到,把劳动、资金、信息、知识、材料转化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所需要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创新,或者整个过程的创新,都叫做技术创新。这是国际公认的一个提法。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说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等可统称为技术创新。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讨论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是整个创新链,这个体系中任何一点的变化,就可能会引起别的地方跟着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来想一想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创新,还有创新的空间?战略研究就是要研究创新链的薄弱环节。在这里,仅把我觉得比较迫切需要讲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资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最近看了一个中国风险基金报告,报告称在风险基金所资助的这些项目中,曾经得到“863”计划或“攻关”计划支持的只占10%。我看到这个数字很吃惊。这是什么原因?“863”计划本身的目标是研发5-10年以后有市场前景的共性技术,是风险基金看不上这些项目,还是因为我们研发团队的观念问题,不愿意用风险基金这样一种形式。我想两方面原因都有。对第一方面的原因,我们要改进863工作,使它更贴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个问题也是存在的,我在各地考察时碰到过很多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方面是风险基金抱怨资本投不下去,找不到好企业;另一方面是好的技术成果没有资金,原因是研发人员或企业主不愿意让风险基金占股份,都希望能得到政府资金的投入。没有风险基金投入,创新链就是断裂的。

不仅仅国内外风险资本投入高新区的比例偏小,高新区上市企业占国内上市企业的比例也仅仅只有5%。当然也有人说,高新区内民营企业比较多,中国前一段时间上市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是政府的力量把国有企业弄上去的,听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企业真有实力和雄心,就应该有能力到境外上市。我们这样的企业有多少?现在缺少的是服务,还是人才呢?还是缺少其它的?整个创新链上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政策上的边际效应很大,但是以后那种政策上一个突破,就可以带来大发展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或者说没有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第二,高新区的研究开发投入已经占到全国的1/3,但是申请的专利数,2002年占全国的5.7%,2003年占全国的6.2%。我们一直强调专利战略,可我们的专利却这么少。当然这里原因很复杂,有些地方不愿意申请专利,一方面怕时间太长,专利的登记需要一定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家觉得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我们的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和创业中心应该帮助企业申请专利,提供这样的服务。同时,我们对这方面的统计工作还要加强。

第三,自主创新的源头包含很多内容,并不仅仅是我们把R&D放到一个企业,让他开发一个产品。虽然这很重要,但只是一个方面。希望我们大家好好想一想其它内容。劳动、原材料、自然资源转化成产品和服务,这里有没有创新的可能?如何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为什么我们省以下的县市一级、甚至村一级政府也办开发区,因为有土地,但是这样的开发区没有能力实现集聚效应。为什么有些高新区要和行政区合并?我理解这一点,主要还是土地资源的瓶颈以及高新区与周边行政区利益分配的问题,我知道解决利益共享的问题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不赞成这种合并,因为合并就不能保持一个轻型的创新服务结构。所以,我这里特别要强调如何在保持轻型的创新服务结构的同时,进行利益共享的制度安排,实现技术创新跨区域的发展。比如,高新区可以把生产等一些环节外包到区外去,保持区内高附加值的知识创造和各种创新活动,这样区内区外就容易协调发展了。我知道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利益共享,大家都有积极性。

第四,我们要大力培养为企业服务的战略咨询机构,研究后来者居上的战略。当一个产业被一些实力很强的企业垄断,新来者在什么情况下能进得去?这对我们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对发达国家也是一样。我们要需要根据高新区自己的特点提供战略咨询服务。我们的软件园为什么都是小企业,都长不大,是不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具有这种能力?当然不是,这说明我们的创新链出了问题。当前,兼并和战略联盟成为国际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巨大动力,成为开放式创新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创业中心已经有1万多个毕业企业了,统计显示,创业中心孵化企业仅有24%的成果实现了技术转让或者技术合作,大部分还是自立门户,小富即安。而国外中小企业的兼并活动非常频繁,是中小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退出机制。兼并实际就是一种转让和合作。硅谷有很多十几个人的软件公司,公司完全从事技术开发,软件开发有了一定的成果,就有一个知名的IT业大公司买下这些软件公司,开办软件公司的人就获得很大的利润。我们的软件园,包括其它创业中心,一定要把上游的企业、中介机构、孵化的企业构成一个网络,创造兼并和战略联盟的环境。

第五,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每投入一元钱,就能增加2-3元的GDP的增长。但是这些年逐渐下降,边际效应递减了,降到了接近世界最低的水平。我们高新区应该比其他地方高得多,但是没有这方面的数字,这方面应该做一些调研工作。

第六,我还要讲一讲现代服务业。假如说我们在其它地方创新的空间减少的话,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创新空间最大的地方,因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实在太大。10年以前,法国的“家乐福”曾经找过我,想到中国投资,我认为没有可能,因为我原来以为他们只是把法国的产品全部拿到中国来开一个超级市场,中国老百姓讲究“货比三家”,超市把散装的货物一包装,肯定价格要贵。可实际不是这样,现在它卖的80%-90%的产品是中国的,“家乐福”实际是一种现代服务的理念和结构,它的整个物流系统和零售市场的管理就完全是一种创新。现在 “家乐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物流既不是生产这一方,也不是销售这一方来搞,而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来搞,提高效率。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只占总物流的7%左右。高新区是多少,我们还没有这个数字。我在苏州高新区看到一个佳能的数字复印机的生产线,靠的就是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司准时地每天把它所需要的零件开到厂门口,效率极高。但中国缺乏整个“诚信”体制,而且我们的服务业往往都是政府派生出来的,水平不高,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步履会很艰难。不过,我希望五年、十年后,我们可以有数据好好来分析我们的现代服务业,高新区应该带个好头,反映它的先进性。

第七,人才问题。瑞士洛桑研究所世界竞争力排队时,就能不能在市场上找到合格的工程师的问题对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印度,正面回答的比例很高,而中国在世界五十个国家排队里面排到第48。中国现在每年毕业大学生300万,为什么企业仍然认为找不到合格的工程师?现在的高新区和创业中心跟我们的大学建立的联系,往往是大学到高新区办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中心,这当然非常重要。但是高新区能不能和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做一些深层次的联合?如大连做得就很好,在高新区办了一个软件学院,常州的技术专科学校也办到了高新区内,去年全国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一般都在70%-80%,但常州的技术专科学校达到99%以上。第八,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这既是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能力的检验,也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最薄弱,最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链的方面。科技部一直在提倡国内企业“走出去”,并开始做了一些工作,如在国外办了一些海外科技园,有俄罗斯的、英国的、美国的、新加坡的等等,但响应不热烈,企业去得很少。许多企业认为我们国内还没有搞好,怎么又跑到海外去。我并不是强调大家都去国外,大家不挣钱,去了有什么用?但去得数字很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是很少的。而且,大家不要认为“国际竞争力”就一定是某个技术创新产品的竞争力。产品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围绕一个产业的相关专业服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说我们与俄罗斯在讨论中俄科技园时,就谈到了一些中国科技园在那边的一些问题,包括税收方面的问题,我问了好几个从事法律工作人,都不太清楚,反映出我们懂俄罗斯法律的人很少,不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此外,从重量级的各类博览会里面还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比如说,我们现在提倡软件外包,国际上有几个有重量级影响的国际外包博览会,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一个在拉斯维加斯,几乎都没有中国的身影,而印度在这些博览会里却如鱼得水。相反国内深圳高交会、上海、重庆、东北等等,各个地方搞科技博览会的积极性非常高,都要科技部做主办单位或者是主办单位之一。这些国内展会论起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当然,这些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是假如高新区要真正担负起历史责任,真正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长远一点的考虑,现在就必须要考虑怎样改变,要负起责任来。

刚才我都是以提问题的形式,让大家看一看有哪些地方创新链是断裂的,哪些地方应该进一步地创新。希望大家能把思路放开,搞好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集群。我们许多高新区的主任也都是地方的领导,希望在座的各位不断的把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发展情况反映到地方政府,争取地方各部门的支持。

四、关于政府工作的重点

第一,要因地制宜,引导特色产业群的形成。这个特色产业群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在现有经济竞争的情况下,没有这种cluster(集群)的话,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日本的佳能在苏州高新区设了个厂,生产彩色打印机。我原来以为像国外的这种企业在中国就是做做装配,但实际上不是。那个厂是做装配,但它零部件的90%以上都是在苏州地区配套的,而不是从日本把所有的零部件运来组装一下,它形成的是产业群。引进“leading industry(主导产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非常赞同大家通过招商引资把一些具有领导性的企业引进来。这样也说明这个地方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提高。深圳也有很多是这样的。不过另一方面,我们当然还是希望更多地利用科技的重大成果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产业群。在这些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是指什么呢?有时候要咬咬牙,顶住点压力,把有限的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集中地瞄准特色产业群。我希望我们各个地方要做工作,政府要联合科研人员甚至国外的咨询机构,好好研究,做出有说服力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二,创业中心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创业中心在1999年以后发展非常快,超出我们的想象,一千多万平方米,将近500个孵化器。我们要搞好创业中心,创业中心的工作要搞好全过程的服务,全过程的服务要为开放式的创新提供条件,要为国际化创造条件,要建立创业中心的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们的创业中心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我这里强调一下要注意发展专业孵化器和孵化器的网络化。我们要通过专业孵化器的建设,搭建测试环境和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现在也出现了企业自主办孵化器,但企业办的孵化器与被孵化的企业关系太紧密,对企业的控制太紧,要引起注意。风险投资也是一样,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太大,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这次会议上,西安高新区介绍了网络孵化器的概念,很有创意。将上游企业、风险投资、法律与物流服务等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一种适度紧密的网络联系,既创造了利用社会资源的环境,又不过分控制被孵企业,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创业服务中心可以积极探索的一种发展模式。要搞好特色服务,如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中外法律服务等,争取把我们的创业中心和高新区建成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先导和示范。

第三,深化跟踪研究,细化统计工作,逐年分析效果。我知道大家对科技部制定的高新区评价指标多少有意见,我也理解大家有压力。我们根据评价指标对高新区进行排队主要是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我们还要继续逐年跟踪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各地高新区和创业中心分析和发现优势、成绩和发展的薄弱环节,从而不断促进国家高新区、创业中心持续健康的发展。希望各高新区,包括我们的创业中心高度重视统计工作,规范统计工作,把刚才说的问题,也包括我们的成绩,量化出来,保证我们评价工作的效果。

总之,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和创业中心的建设已经取得重大成绩。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将成为“二次创业”的核心。大家要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理解提升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全面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深入分析创新的空间,不断积累创新经验,通过建设好我们的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腾飞,为实现我国第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附件2: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秘书长 石定环

2004年8月12日· 长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作会议”,目的有两个:一是全面总结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和全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成绩,交流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经验;二是从战略的高度来明确技术创新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创业中心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的突出地位。这次会议对于在当前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国家高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议在长春召开,一是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二是因为吉林省特别是长春高新区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次会议得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和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作为会议承办单位长春高新区为会议的成功召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此,我代表科技部,向吉林省委、省政府,长春市委、市政府,长春高新区以及为会议筹备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1年武汉会议提出的“二次创业”,得到了国家高新区积极的响应,徐部长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二次创业”以来大家的成绩。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的共识。在推进技术创新的积极探索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无疑是一个耀眼的亮点。自1999年以来,创业中心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服务水平、国际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下午,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巫英坚还要作专题报告,对下一步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工作将做部署。下面,我受马部长委托再结合最近去各地考察调研的情况,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重点就加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谈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二次创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国家高新区必须深刻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21世纪是科学技术主导的世纪,谁拥有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谁就将牢牢地把握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动权。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如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最前沿的领先地位作为国家目标,英国政府把创新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核心。2003年美国安排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联邦政府研究开发支出,欧盟国家提出到2010年将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约70%。目前,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有20个左右的国家,他们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如R&D占GDP的比重都在2%以上,技术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始终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已跃居世界第5位,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来自国外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两届产生,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是,与世界发达国相比,我国的技术创新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UNDP 2001年的报告,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传统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人力资源及其能力等多个方面综合测算,我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在72个主要国家或地区中排名45。韩国(5)、爱尔兰(13)、以色列(18)、甚至马来西亚(30)、墨西哥(32),泰国(40)、巴西(43)都排在中国之前。

国家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验区”,实施“二次创业”以来,继续保持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近30%的高速增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更加巩固。2003年,国家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939亿元,工业总产值17257亿元,上缴税金990亿元,出口创汇510亿美元。区内企业2003年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的7.1%,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工业增长幅度20.2个百分点;在一些地方,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长春、苏州、西安、绵阳等国家高新区工业产值已占全市的1/3以上。西部12个国家高新区为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北七个国家高新区集中了大部分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高新区整体竞争能力还不强,2/3以上的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在400亿元以下;技术创新链不完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相互脱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体规模较小,效益较低。

经验告诉我们,由技术创新引起的产业突破性发展,有可能使后发国家利用经济技术范式变化的机遇,通过技术的学习和赶超,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实现发展的后来居上。现在,国家高新区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地方把国家高新区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局面,我们应当为亲历其间感到自豪,更应当深刻认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党和国家的期望,国家高新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二次创业”,继续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准确把握未来国际环境变化趋势,把技术创新工作真正置于“二次创业”的优先地位,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加快实现技术和经济赶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在人口众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高新区更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回首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所克服的困难,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让我们自豪;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高新区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宏观经济环境中对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远未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迟缓,不能有效地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势实现更高经济效益,影响了企业向创新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国家高新区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期望值十分强烈,导致部分国家高新区继续偏好以依靠要素投入来实现的短期增长为目标。

因此,在“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努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勇担国家和地方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围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在以下六个方面提高认识:

一是必须高度重视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变

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体制创新能量的释放和土地、优惠政策、投资等要素的投入,一直是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些优势势必将逐步弱化,对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按照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下时,经济发展可以靠资源的投入来实现,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后,引领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能力。国家高新区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已经具备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面对土地资源非常紧缺的国情,国家必然实行更加严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家高新区的发展不可能长期建立在以土地为载体,“以地招商、以地养区”的模式之上。如何实现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我们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宗旨,就是创造局部优化的环境,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偏离这个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掉这个最神圣使命,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国家高新区的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如果国家高新区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基地,不能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不能推动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差距,高新区就不会有生命力,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此,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二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定位,把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目前,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家高新区R&D经费支出占营业性收入的比例只有2.37%,低于这些国家3%以上的标准。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与提高竞争力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已经成为制约高新区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大部分国家高新区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这仅仅是 “地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良好互动的创新合作网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组织的合作机制不完善、风险投资体制机制不健全、区域创新文化未形成等不足,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高新区现行的封闭管理模式,导致区内与区外、区与区之间创新活动分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难以建立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的机制,无法形成整体的区域竞争能力。

国家高新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国家高新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为此,国家高新区必须要从以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聚集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向依靠自主创新的内涵式发展与招商引资的外延式发展并重的科技工业园方向转变,在现有工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加快提升为“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的国际化科技工业园区,真正使国家高新区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这次会上,我们草拟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发展纲要》,请大家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希望以此来推动国家高新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快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三是必须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关系,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把国家高新区建成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是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正在走向富裕和强大的中国,必须有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科学技术为支撑。自主创新是我国追求自强自立的政治意愿,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跟踪模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更不可能实现后来居上的发展目标。从国家自身的政治意愿和战略利益出发,必须下决心自主创新,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尽快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切实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我国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高新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实现重点跨越。我们必须树立民族自信心,坚信在各方面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经济、科技、教育诸多方面获得很大发展的今天,完全有条件能够把自主创新工作做得更好。同时,也要注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国内企业中的生产设备仅有2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却有30%处于国际落后水平,必须通过技术引进,尽快提升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必须牢记,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我们要高度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要逐步实现从引进、跟踪、学习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53个国家高新区由于所处区位、发展基础、资源条件的不同,已经呈现层次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态势,在选择技术创新道路、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上,不可能采取同一模式。位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的国家高新区,要依托所在城市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雄厚的科研力量,把加强自主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沿海城市的国家高新区,要依托已经形成的技术引进基础和经济实力,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其他高新区,也要结合实际,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关系。

四是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使之成为国家高新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高新区内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充满活力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国家高新区内的民营科技企业约占80%,它们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高新区未来的希望所在。

但是,由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起步较晚,较长时期处于不公正的竞争环境,导致总体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国家高新区在加速推进“二次创业”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性,既要支持已经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更要支持刚进入产业化阶段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既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壮大经济规模,更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从小到大、大浪淘沙、滚动发展的历程,也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步聚集壮大、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这是由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国内外成功高新技术企业的必由之路。国家高新区要把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从具体项目建设转移到创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成长的环境上来,重点支持体制新、机制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为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五是必须围绕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产业集群,引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投资风险大、技术附加值高、技术更新快、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决定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必须紧密结合。大量事实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只有当它成功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才具有强劲的动力和蓬勃的生机。国家高新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把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内容。

目前,53个国家高新区都把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作为支柱产业,但没有进一步细分,导致一段时期社会上对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产业趋同的印象。实际上,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是大的产业门类,从大的原则来讲,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没有错。但是,具体到国家高新区这样的小区域,必须对两大产业进行细分,否则,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区域发展就缺乏竞争力。据有关分析,在产业细分基础上,发展一个很小的产业链,都可能形成上百亿元的产业聚集。国家高新区要结合自己现有的产业基础,明确更加细分的产业定位,营造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加快形成产业群聚效应,积极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特别要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等国家急需的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三个层面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是国家高新区自身形成以区内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二是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联系区域内传统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跨地区特色产业集群联结形成带状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应通过强化其技术创新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充分发挥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逐步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促进周边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形成高新区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是必须完善和优化市场、资金、人才和政策四大支撑体系,构建跨区域的协作网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需要动员和整合大量的社会资源,需要在市场、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

要努力完善和优化市场支撑体系,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科技产品进入和拓展市场创造条件。我国民族高科技产业整体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在市场上难以和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国家高新区要认真研究WTO有关规定,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高科技产品提供市场支持,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加大政府采购民族高科技产品的力度,支持民族高科技企业拓展产品市场。

要完善和优化资金支撑体系,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建立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贴息等机制,引导银行贷款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推动多元化资本市场的建立,引进投资型企业、风险投资企业进入园区,积极推进技术产权交易融资工作;探索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和机制,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积极探索“高新区+高新技术成果+民营资本”联合支持科技项目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构造重大产业化项目金融服务的快速通道。要完善和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培养、引进和发展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一要建立有利于人才自由流动、才华充分施展的机制,为优秀创新人才提供舞台。二要建立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激励机制,调动创新人才的创新热情。三要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保障条件,努力形成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新潮流。四要鼓励企业深化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人才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创新人才。

要完善和优化政策支撑体系,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加快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国家高新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性文件,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科技部将加快完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及“十一五”计划编制工作,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和技术创新提供宏观指导;结合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认真研究国家高新区开发模式的转变,切实解决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空间问题;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强“创新、产业化”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创新创业网络体系的建设。创新创业网络是指建立在特定范围内多元创新主体参与的、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全国性或区域创新系统。实践表明,技术创新网络化程度越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国家高新区要充分发挥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作用,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注重建设本地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具有较强内在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以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实现创新研发、孵育转化和产业化三个环节的有机互动为重点,培养跨省市的区域创新协作网络,实现大联合、大协作。

三、认真落实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要求,加速推进“二次创业”

未来10-20年,是高新区实现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高新区长远规划目标要求,到2010年,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要占全国GDP的10%,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推进“二次创业”进程,全面提升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下面,我再讲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是要高度重视,提高对国家高新区推进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可以预见,依托国家高新区,营造良好的局部环境,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仍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必然选择。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向全党发出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的动员令,新一轮经济增长大潮正在形成。各地方党委政府已经把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在高新区,要求越来越高,期望越来越大。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巨大的压力。加强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既是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更是关系到国家高新区生存和发展的大事。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出现了一些重视招商引资、轻视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就是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的关系问题。我们希望大家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领会“二次创业”新阶段对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国家高新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领头地位,切实承担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营造局部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推进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保证。在“二次创业”的新阶段,高新区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努力创建“三优”环境。一是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就是要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现代化科技园区和新城区结合的标准,建设以一流的基础设施、社会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为主体的研发环境、孵化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二是创建优化的发展环境,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经济规律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变盲目开发为理性开发,变无序发展为有序发展,走集约化、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把高新区建成规范运作、有序竞争、良性发展的典范。三是完善优质的服务环境,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把国家高新区的管理机构建成服务型机构,为推进技术创新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要特别加强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由于许多初创型科技企业受人才结构、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无法从事一些对关键技术的试验和创新活动,因此,国家高新区应该充分重视对特色产业相关的共性技术的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如共享的生物实验室、公共软件开发和测试平台等,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以降低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成本,提高其技术创新的能力,促进共性技术和一些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要继续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孵化能力,拓展国际化能力。要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体多元化、功能专业化、形式多样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发展一批以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专业技术孵化器,加快火炬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科研机构创业园、军转民技术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种形式孵化器的建设。注重形成孵化网络体系,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有效链接技术创新成果源头、各类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技术市场、企业等,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能效的关键所在。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区要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不同投资主体、不同专业分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区域——火炬创业园,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大、更优化的孵化空间。

三是要聚集资源,形成全社会支持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局面

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工作,不仅事关国家高新区未来的发展后劲,更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各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推进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作为本职工作,把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指导和支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都应在各自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大投入。各国家高新区每年应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地方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也希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能指派专人,在国家高新区挂职,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工作的规划和建设。各国家高新区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动员地方一切可能的力量,聚集地方一切可能的资源,形成积极支持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和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加强指导,为国家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国家高新区过去的发展,一直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在“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切实帮助国家高新区解决困难和障碍,加快提升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重点需要在制度创新、创新资源集聚、投融资以及土地规划等几个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

1.认真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高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技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工作进行指导。国家高新区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部分国家高新区所在地的人大政府相继制定或修改了国家高新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不断加快。一方面,工商、税务、金融、社会保障等机构实行了垂直管理,高新区作为改革先行区应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弱化,甚至出现了高新区与一般行政区合并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新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模式,也面临产业发展集群化,技术和人才快速流动的挑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新区必须继续承担改革先行区的重任,要继续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严防体制回归。科技部将针对高新区的管理模式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制度,并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在高新区开展政府宏观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全面改革做好先行和示范。

2.研究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行动纲要》,引导国家高新区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目前,科技部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行动纲要》,目的就是要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进一步突出高新区的科技特色,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在“纲要”讨论中,我们将进一步明确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目标和要求。如国家高新区直接用于支持新产品开发的科技经费,不能低于年财政预算的10%;区内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不能低于年销售额的5%;高新技术企业的大专以上毕业人员数不能低于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从事R&D的人员数不能低于企业员工总数的10%;国家批准的高新区范围内,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用地不能低于总面积的70%;建立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代表参加的咨议委员会,负责评议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发展状况,向本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科技部门报告工作等。“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行动纲要》组织对国家高新区和相似区域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评估和考核,并根据评估考核的结果和区域发展的需求,增加或调整国家高新区的布局。

3.积极引导国家863项目、攻关项目、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基金项目、各类孵化器项目成果向国家高新区聚集

“十五”期间,国家启动的863计划、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目的就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国家竞争能力。但这些计划的真正成功,最终还要靠市场检验,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与人才、良好的创业机制与环境,把科研成果转换成现实生产力。去年启动的863计划引导项目,就是探索国家和地方在高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的上下联动,加强同国家高新区的衔接集成,推动863计划项目的产业化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如果没有863计划、攻关计划的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实现产业化,那么,这些计划和高新区的建设都不能说是成功的。

一直以来,以国家高新区为载体,将国家项目与地方的产业计划、规划形成良性互动,是我们支持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在刚刚闭幕的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上马部长说过,只要863等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东北的高新区,科技部就承诺给与相应的支持。在这里,我想重申一下,这个政策对全国所有的高新区都是适用的。此外,我也希望大家认真探讨“高新区+高新技术成果+民营资本”联合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这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快促进科技资源的资本化

科技资源的资本化,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必须发展有利于科技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市场体系。我们将在国家高新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经验基础上,联合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高新区开展创业投资、企业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小企业信贷试点,并及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科技部正在考虑实施“创新基金全方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路线图计划”,提出全方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力争未来5年内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5.以全国土地规划调整为契机,解决国家高新区发展空间问题

关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空间问题,我想在这里重新强调一下:国家高新区必须尽快走出“以地招商、以地养区”的旧的发展模式,要通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由要素驱动向自身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要积极看待国家对土地的清理整顿对国家高新区正常土地需求的影响,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要搞好存量土地的清理,对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企业进行扩散转移或置换调整。要结合落实国家科技产业政策,按照市场标准,严格筛选入区企业,科技部鼓励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入国家高新区。科技部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支持适当扩大和调整国家高新区的区域面积,重点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孵化园区。我们将联合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对未来几年国家高新区的土地、建设规划进行评估、审核,并报国务院审批实施。也希望各国家高新区以此次土地清理整顿为契机,深挖潜力,搞好资源整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五是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文化的力量十分强大,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文化都是最后的竞争力。创新文化是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的灵魂,是推进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建设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重点是要坚持一个信念、树立三个精神,即要有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要树立团队、创业和学习三个精神。要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团结向上、艰苦奋斗、勤奋学习的氛围,要让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真正在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特色。国家高新区和创业中心的文化建设还应该突出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形象、突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人才特别是科技管理和研发人才感受到鼓舞,让他们的创新热情充分涌流。

同志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国家高新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国家高新区实现“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我衷心地希望各地、各国家高新区、创业中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加快实现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目标,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http://

下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科发社字〔2007〕7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