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一讲话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召开庆祝大会,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精辟概括了90年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鲜明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全面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气势豪迈,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新形势下指导我们党继往开来的纲领性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胡总书记的讲话,把毛泽东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过去的很多文章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只着重讲改革开发以来形成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而胡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离不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任何割裂或断章取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都是不恰当和错误的。
站在时代的前列,胡总书记高屋建瓴的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讲中国革命和建设,离不开毛泽东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改革开放。谈改革开放,离不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开创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讲话》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二、《讲话》概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三、《讲话》概括了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作出的郑重选择,也是从根本上结束近代以后中国悲惨命运、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发展前景的正确道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面对山河破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仁人志士,振聋发聩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并实践过各式各样冀求走向民族复兴的救国方案。“虽然说或多或少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给中国人民带来出路和希望。”
然而,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哪里,中国应该走向何方?“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只是分子苦苦需求救过之路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各种主义和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从各种各样的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从各种救国救民的方案中选择了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以高度的自觉信仰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坚如磐石。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七一”重要讲话阐述的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是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结晶,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理论引领实践,实践又推动理论创新。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超越“本本”的理论勇气,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先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在解放思想中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在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凝结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许多专家学者谈到,“一个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来,中国人民对于走什么样的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的回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认识到的真理。“离开中国的实际和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正确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道路,是注定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七一讲话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七一讲话感
想
姓名:左明亮学号:20119725011
5一、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是一个值得庆贺值得回首值得深思的日子。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1927年那烟雨蒙蒙的嘉兴南湖中一路走来,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社会和自已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二、而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七一》讲话,他概括了指出了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后,党和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三、总结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之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总书记的讲话,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从总结党永葆先进性的历史经验中,概括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强调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指明了方向。
四、我们的党90年来的探索和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
丽史诗,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新中国在与西方资本主义的长期竞争和较量中,不仅没有被打垮,而且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与西方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在发展道路、举国体制、根本目标和政策理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最根本的,是我们拥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我们才能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铸就新的辉煌。
1.当代中国,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主旋律。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事
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理论创
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宣传和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在工作中,要自觉运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
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
水平,不断提升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都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一条颠簸
不破的真理。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如何取信于民,维护政府的公信力,90年来党发展历程
告诉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只
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人民当亲
人,人民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也只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有成就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尤其在近30年来,中
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但是出现了经济
发展过快,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过慢,不能相适
应。从而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党内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贪污腐败的危险。
五、因此,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
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无疑给全体党员干部打了一剂警醒针。只有在思想上有忧患意识和能力危机感,不断学习进步,为民谋利,弘扬奉献精神,才有防微杜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为党员,首先要常存忧患意识,严防精神懈怠,不断获得前进的力量。其次要淡泊名利,弘扬无私奉献精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党员要做到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立公为人。要以无数优秀先进共产党员做为榜样,努力进取,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已的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最后,党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和奖惩制度,真心地为人民服务,才有发展前途,才能得到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形势下,能强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六、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也代表党和人民对我们青年寄予了厚望,我作为当代青年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公务员,应当要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坚定信仰理想,努力提升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更加深刻地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到青年公务员的责任与使命,直面挑战,勇于承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牢记党的宗旨、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七一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先后形成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曾做过分别概括。党的十三大最早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十三大报告把12个“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的理论观点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报告则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复合概念实现了“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十四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条,并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这个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以后普遍使用的概念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十五大,明确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并且认定这个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有一系列理论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
一脉相承的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这种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党的指导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之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一直到十七大,党章虽多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却一个字也没改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环境和具体任务,虽然针对着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但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本来内涵的思想的外化和进一步具体化,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思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选择;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政治主张;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不断培育“四有”社会主义新人的文化设计;关于“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关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的重要理念;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战略思考;等等。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之所以这样说,在于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自我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高明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它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成是到顶了、不用再发展了的理论,而是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提供了又一些阶段性成果。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民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同样道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只能是历史性的、同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十七大报告所使用的这个概念是从邓小平理论算起,这是就这个理论体系形成为标志的。如果就这个理论体系的酝酿和准备来讲,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理论观点,特别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所阐述的重要观点,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来讲,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道具有理论基础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认真总结以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研究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又特别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的实践经验,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一句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会也不应该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也可以用“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来表述。这次飞跃是一种完成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取得了胜利,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已经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用十七大使用的新概念,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次飞跃到目前还是一种进行时,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加以完善和发展,并接受时间的检验。因而严格说来,我们正处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当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性质定位,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是地域定位,这里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主要依据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而对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
相比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毛泽东当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成果之间关系的说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大树,我们是分枝,我们应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大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棵大树上的分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特殊性的方式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遍性意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很多新的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继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之后所形成的又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形成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里讲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两次历史性飞跃而言的,是相对于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而说的。从我们的理论工作和理论武装来说,在当前,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应该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因为,这种学习同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正在做的事情有着直接关系。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如果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十六大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其中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发展形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应该把重点放在科学发展观上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同一主题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普遍性。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这些理论成果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价值,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特殊性。
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内涵丰富而深刻,意义重大而深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道路的拓展和事业的推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作为道路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制度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拓展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理论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主义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代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
作为实践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重点是建设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上造福于全体人民,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灵魂。旗帜问题归根到底是理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事业的推进起着引领方向和强固灵魂的作用。因此,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提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在同一主题下,这些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普遍性。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实践中,这些理论成果在同一主题下又具有各自特殊的价值,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理论特色,体现了理论创新发展的特殊性。我们只有既深刻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发展的普遍性,又深刻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发展的特殊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表现在: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两大论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这些重大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方法,主要包括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把人民利益作为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标准;等等。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适应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发展趋势,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野,引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在于,它既积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科学的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科学揭示;既继承了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这一理论绝不封闭自己、凝固自己,而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开放中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样一种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实践规律、满足人民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因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牢牢把握时代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实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从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始终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到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21世纪的新的社会实践,充分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再到始终适应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实践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入探索和科学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规律等等,都无不深刻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实践性。可以说,实践性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牢牢把握实践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
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突出表现在:它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积极吸纳世界文明成果;既不断总结国内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又积极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既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注重采纳思想理论界的研究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但是这一理论体系没有终结,也不会停滞。“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牢牢把握开放性,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
第四篇:从十个热词看习近平七一讲话
从十个热词看习近平“七一”讲话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用了哪些热词?这些热词有什么内涵?我们一起来看——
1、理想信念
【习语】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解读: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2、中国梦
【习语】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解读: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此次“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3、四个自信
【习语】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解读:四个自信指的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他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表示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它不仅来源于几千年的民族记忆和中国智慧,而且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能够让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4、“四个全面”
【习语】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
5、“两个一百年” 【习语】同上。
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
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语】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它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7、新常态 【习语】同上。
解读: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习近平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有三大特点: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8、五大发展理念 【习语】同上。
解读: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9、获得感
【习语】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解读:“获得感”原指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用“获得感”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此后,“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
10、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此次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第五篇:七一讲话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长达2个小时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党和人民创造的宝贵经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
胡锦涛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说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我们党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七一”重要讲话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所寄予的厚望。“回顾我们党90年的发展历程,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数都是从青年时代就满腔热血参加了党,决心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从中我深刻的感受到党对青年寄予的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的厚望。而我们青年一代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胡锦涛在讲话中给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和全国青年学生提出3点希望。一是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是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三是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胡锦涛主席向清华大学学子提出的“三点希望”,蕴含着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必要从中吸取前进的力量,以个人微薄奉献创造美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