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卫办发〔2005〕3号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川卫办发„2005‟3号
各市、州卫生局,厅直单位,医学院校及有关单位:
《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卫生厅2005年1月28日厅办公会审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情况,请及时报省卫生厅。
附件: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doc
二OO五年三月一日
附件
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及考核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医疗卫生单位应制定措施,鼓励医疗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第三条 本办法中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指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 学分的分类
第四条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一)Ⅰ类学分
经卫生部、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获得部、省级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等由项目承办单位按审批标准授予Ⅰ类学分。
(二)Ⅱ类学分
自学、发表文章、出版书籍,获得市、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及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由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二级及以上医院)、县级及以上医学类学会、协会按标准授予Ⅱ类学分。
第三章 学分的授予标准 第五条 授予Ⅰ类学分标准
(一)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考核合格,每3小时1学分;主讲者1小时2学分。
(二)参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考核合格,每6小时1学分;主讲者1小时1学分。
学术会议论文宣读者:国际会议8学分,全国会议6学分,省级片区会议、省级会议4学分。
论文摘要者:国际会议6学分,全国会议5学分,省级片区会议、省级会议3学分。
参会者每次只记一项,不重复记分。
(三)获得部、省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按不同标准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1)。
第六条 授予Ⅱ类学分标准
(一)凡由单位组织自学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写出综述,每2000字1学分,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二)获得市、州、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按不同标准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2)。
(三)发表学术论文,按作者排序及不同级别刊物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3)。
(四)出版医学著作,每编写1000字授予1学分。
(五)撰写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1学分。
(六)发表医学译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
(七)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专业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新技术推广等,每天授予主讲人2学分、参加者1学分。
(八)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案例讨论会、大查房等,每次授予主讲人1学分、参加者0.2学分。参加者全年所获得的该类学分不超过10学分。
(九)凡到外单位进修(含出国培训),经考核合格者,6个月及其以上的,授予25学分;6个月以下的,每1个月授予4学分。
第七条 学习经国家、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的期刊、音像、光盘等刊载的有关四新自学资料,经主办单位考核,按相关规定授予学分。接受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参加编制远程教育课件的,按相关规定标准授予学分,参加者全年所获得的该类学分不超过10学分。
第四章 学分的要求
第八条
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积累制,以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周期(从现任职年度至申报晋升职称年度)累积计算。
第九条 凡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25学分,其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10分;中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5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五年内必须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学分;少数民族县及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要求获得Ⅰ类学分;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初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5学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0学分;乡村医生,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8学分。
第五章 学分的申报、登记、考核与验证 第十条
学分的申报
拟举办下一年度授予Ⅰ类学分的项目,应于当年的8月20日前,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经专家评审,批准公布后方可实施。
期刊举办授予学分的项目,应当提供期刊样本、项目内容(讲稿、考题、安排计划等)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并获得批准。申报授予Ⅰ类学分的项目,应当是经批准公开发行的、获得“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或“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称号的期刊。
拟举办集中培训授予Ⅱ类学分的项目,须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学分的登记 Ⅰ类学分的登记,由项目承办单位负责办理学分登记,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颁证。
Ⅱ类学分的登记,由项目承办单位负责办理学分登记,学员所在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的部门负责审核。
学分登记的内容不得随意涂改、伪造;学分登记的证件如有损坏、丢失,学员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申请补发。
第十二条 学分的考核
各单位每年年底应对所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检查登记内容是否真实,并在《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考核专页上签署意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年底应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完成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并逐级上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
第十三条 学分的验证
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是聘任、晋升技术职称和执业注册、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凡不服从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安排或者无正当理由未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在聘任、执业注册时,应当进行相应补课、缓聘或者不予注册。
凡拟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由所在单位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证;凡拟晋升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Ⅰ类学分,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继教办”)负责验证,省级有关单位及市、州卫生局应将拟晋升人员的《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复印件统一报送省继教办验证。
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和执业注册时,应提供《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原件、复印件及验证部门的意见,由受理申报的单位进行复查、验证。
第十四条 在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和申报的材料中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执业注册的资格。
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十五条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实行全行业管理。
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承担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的标准修订、检查指导、效果评估等任务。
市、州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本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检查、管理等工作。
县卫生局组织实施县级、乡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检查、管理等工作。
各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室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负责本单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管理等工作。
第十六条 中医药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按国家、省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卫生厅原制定的《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技教)认可项目学分标准》、《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定认可的通知》、《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实施细则》即行废止。
第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附件1:
获得部、省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授予Ⅰ类学分标准
科研立项:
课题类别 课题组成员排序(余类推)1 2 3 4 5 国家级课题 10 9 8 7 6 学分
省、部级课题 8 7 6 5 4 学分 科技成果奖:
奖励类别 等级 获奖者排序(余类推)
国家级奖 一等 20 19 18 17 16 学分(国家发明奖、二等 15 14 13 12 11 学分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等 11 10 9 8 7 学分
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四等 9 8 7 6 5 学分 省、部级 一等 12 11 10 9 8 学分 二等 10 9 8 7 6 学分 三等 8 7 6 5 4 学分 附件2:
获得市、州、县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授予Ⅱ类学分标准 科研立项:
课题类别 课题组成员排序(余类推)
市、州级课题 5 4 3 2 1 学分 县(市、区)级课题 4 3 2 1 1 学分
科技成果奖:
奖励类别 等级 获奖者排序(余类推)
市、州级奖
一等 8 7 6 5 4 学分
二等 6 5 4 3 2 学分
三等 5 4 3 2 1 学分 县(市、区)级奖
一等 6 5 4 3 2 学分
二等 5 4 3 2 1 学分
三等 4 3 2 1 1 学分
附件3:
发表学术论文授予Ⅱ类学分标准
刊物类别 论文作者排序(余类推)1 2 3 国外刊物 10 9 8 学分 国家级刊物 8 7 6 学分 省级刊物 5 4 3 学分 市州级刊物 4 3 2 学分 内部刊物 2 1 0 学分
个案报道、论文摘要按以上级别降一级授予学分。
第二篇:四川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根据国家《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及考核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医疗卫生单位应制定措施,鼓励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第三条本办法中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是指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第二章学分的分类
第四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分为Ⅰ类学分和Ⅱ类学分两类。
(一)Ⅰ类学分
经卫生部、省卫生厅批准公布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获得部、省级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奖等由项目承办单位按审批标准授予Ⅰ类学分。
(二)Ⅱ类学分
1、自学、发表文章、出版书籍,获得市、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及其它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由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二级及以上医院)、县级及以上医学类学会、协会按标准授予Ⅱ类学分。
第三章学分的授予标准
第五条授予Ⅰ类学分标准
(一)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考核合格,每3小时1学分;主讲者1小时2学分。
(二)参加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考核合格,每6小时1学分;主讲者1小时1学分。
学术会议论文宣读者:国际会议8学分,全国会议6学分,省级片区会议、省级会议4学分;论文摘要者:国际会议6学分,全国会议5学分,省级片区会议、省级会议3学分。
参会者每次只记一项不重复记分。
(三)获得部、省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按不同标准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一)。
第六条授予Ⅱ类学分标准
(一)凡由单位组织自学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写出综述,每2000字1学分,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二)获得市、州、县(市、区)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奖的,按不同标准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二)。
(三)发表学术论文,按作者排序及不同级别刊物授予不同学分(具体标准见附件三)。
(四)出版医学著作,每编写1000字授予1学分。
(五)撰写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1学分。
(六)发表医学译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
(七)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的学术会议、专业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新技术推广等,每天授予主讲人2学分、参加者1学分。
(八)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案例讨论会、大查房等,每次授予主讲人1学分、参加者0.2学分。参加者全年所获得的该类学分不超过10学分。
(九)凡到外单位进修(含出国培训),经考核合格者,6个月及其以上的,授予25学分;6个月以下的,每1个月授予4学分。
第七条学习经国家、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批准的期刊、音像、光盘等刊载的有关四新自学资料,经主办单位考核,按相关规定授予学分。
接受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参加编制远程教育课件的,按相关规定标准授予学分,参加者全年所获得的该类学分不超过10学分。
第四章学分的要求
第八条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积累制,以现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周期(从现任职至申报晋升职称)累积计算。
第九条凡从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每年应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
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25学分,其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10分;中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获得Ⅰ类学分5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的中高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五年内必须获得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10学分;少数民族县及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要求获得Ⅰ类学分;
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的初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5学分;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20学分;
乡村医生,每年应获得Ⅱ类学分8学分。
第五章学分的申报、登记、考核与验证
第十条学分的申报
拟举办下一授予Ⅰ类学分的项目,应于当年的8月20日前,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经专家评审,批准公布后方可实施。
期刊举办授予学分的项目,应当提供期刊样本、项目内容(讲稿、考题、安排计划等)向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并获得批准。申报授予Ⅰ类学分的项目,应当是经批准公开发行的、获得“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或“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称号的期刊。
拟举办集中培训授予Ⅱ类学分的项目,须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学分的登记
Ⅰ类学分的登记,由项目承办单位负责办理学分登记,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审核颁证。
Ⅱ类学分的登记,由项目承办单位负责办理学分登记,学员所在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的部门负责审核。
学分登记的内容不得随意涂改、伪造;学分登记的证件如有损坏、丢失,学员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报告,申请补发。
第十二条学分的考核
各单位每年年底应对所属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继续医学教育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检查登记内容是否真实,并在《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考核专页上签署意见。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年底应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完成继续医学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并逐级上报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
第十三条学分的验证
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是聘任、晋升技术职称和执业注册、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凡不服从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安排或者无正当理由未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在聘任、执业注册时,应当进行相应补课、缓聘或者不予注册。
凡拟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由所在单位和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证;凡拟晋升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Ⅰ类学分,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继教办”)负责验证,省级有关单位及市、州卫生局应将拟晋升人员的《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复印件统一报送省继教办验证。
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和执业注册时,应提供《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原件、复印件及验证部门的意见,由受理申报的单位进行复查、验证。
第十四条在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和申报的材料中弄虚作假的,取消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执业注册的资格。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十五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实行全行业管理。
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全省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承担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审、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的标准修订、检查指导、效果评估等任务。
市、州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本地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检查、管理等工作。
县卫生局组织实施县级、乡镇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并负责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检查、管理等工作。
各单位主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科室具体组织实施本单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并负责本单位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分登记、考核、管理等工作。
第十六条中医药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按国家、省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卫生厅原制定的《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技教)认可项目学分标准》、《关于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定认可的通知》、《四川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实施细则》即行废止。
第十八条本管理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继续医学(含中医学、药学)教育(以下简称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根据《吉林省继芝学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及《吉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省继续教育统一实行学分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全员参加(不含乡村医生),分级管理。
第三条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的学分,作为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学科带头人选拔、医师定期考核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四条全省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将通过吉林卫生科技教育综合管理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管理。
*全州继续教育学分登记管理,将通过延边州卫生科技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实行统一管理。
第二章 学分分类
第五条
继续教育学分分为工类学分和Ⅱ类学分。
第六条
工类学分
(一)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1、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
‘
2、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申报,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1、由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批准并公布的项目。
2、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申报,由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3、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所属各学术团体申报的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分别经以上学(协)会组织评审并批准后,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
4、省级以上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人才培养专项。
(三)推广项目
推广项目是为适应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培训,以及面向全体在职卫生人员开展的培训需要(如职业道德法规教育),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或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和批准的项目(包括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第七条Ⅱ类学分
自学、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科研立项、获奖,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授予Ⅱ类学分。
第三章 学分要求
第八条中、高级职称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每年取得至少25学分,其中工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15—20学分。省级医疗卫生单位和三级医院的中、高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获得国家级工类学分不得低于2学分。工类和Ⅱ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第九条初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者除外),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不低于25学分,乡镇卫生院的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每年不低于15学分。I类Ⅱ类学分可兼得。
第四章 学分授予标准
第十条工类学分
(一)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学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学时授予2学分。每个项目不超过10学分。
(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参加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学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学时授予1学分。每个项目不超过10学分。
(三)专项培训。参加省级以上人才培养专项学习,培训期在6个月以上者,每年授予25学分;培训教师按计划完成培训任务,每年授予25学分。不足6个月按每月4学分计算。
(四)国家级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和推广项目。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不超过5学分。
(五)省级远程继续教育项目和推广项目。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不超过2学分。该类项目需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并认可方可授予学分。
第十一
Ⅱ类学分
(一)自学。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应制定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写出自学笔记或综述,每2000字可,授予1学分。此类学分每年不超过5学分。
*凡是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继续教育自学计划,经本科室同意、院科教处(医务处)备案方可计入学分,以便主管部门核查与备案。
(二)论文。在刊物上(有书刊号)发表论文和综述,按第1至第3作者排序,依次递减1学分。国外学术刊物10-8学分,具有国际标准刊号(1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6-4学分,省级刊物5-3学分,地(市)级刊物4-2学分,内部刊物2-1学分。学术会议论文集,按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分别授予3、2、1学分(同一篇文章按最高级别授分,不重复计分)。发表医学译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2学分。
(三)科技成果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州(厅、局)级科技成果奖的当年按以下标准授予学分,按获奖成员排序,第1至第5名依次递减1学分。
国家级一等奖25-21学分,二等奖20-16学分,三等奖15-11学分,四等奖10-6学分。
省部级一等奖20-16学分,二等奖15-11学分,三等奖10-6学分。
市州(厅、局)级一等奖7-3学分,二等奖6-2学分,三等奖5—1学分。
同一成果重复获奖按最高奖项授予相应学分,不重复计分。
*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的,当年授予25学分: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专利的当年授予18学分。
(四)科研立项。已批准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州(厅、局级)科研项目在立项当年按以下标准授予学分,按课题组成员排序,第1至第5名依次递减1学分。
国家级课题12-8学分,省、部级课题7-3学分,市、州(厅、局)级课题5-1学分。
’
(五)出版医学著作。当年出版的著作、教材(有书刊号),大于1000千字的按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授予25、20、10学分;500-1000千字的按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授予20、15、8学分;小于500千字的按主编、副主编、编委分别授予15、10、5学分。主编为2人及以上的,除第一主编外,其余主编按副主编授予相应学分。
(六)院级活动。单位按计划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新技术推广等,每次可授予主讲人2学分,授予参加者0.5学分。全年不超过10学分。
*全年不超过5学分。
(七)院内活动。科室按计划组织的业务学习,临床病例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每次主讲人可授予1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全年不超过10学分。
*全年不超过3学分。
(八)市级项目。市州卫生行政部门、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卫生社团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主讲人每次授予2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所学科目要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方可授予学分),全年不超过10学分。
(九)学术会议。参加国家、省、市级学术会议(需提供佐证材料)分别授予3、2、1学分。全年不超过10学分。
*参加州级各类卫生社团举办的学术会议(需提供佐证材料,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方可授予学分),每次授予2学分,全年不超过10学分。
(十)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项目。每项0.5学分,全年不超过3学分。该类项目需经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并认可方可授予学分。
(十一)其它形式的学习。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认可的报刊、杂志及其他形式的学习,全年不超过5学分。
第十二条特殊情况学分计算方法
(一)进修。凡经单位批准,到外单位进修、培训(含出国),参加援外,如出国、支农、支边(援藏、援疆)等工作,累计6个月及以上人员,经考核合格者,视为完成当年的25学分,不足6个月按每月4学分计算(记为Ⅱ类学分)。
(二)医学学历(学位)教育。经单位批准,在职人员参加有明确学制规定的脱产学历(学位)教育,当年完成规定课程并考试考核合格,视为完成25学分。(需向单位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入学通知书、学生证、成绩单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产假。持有产假证明,全年完成5学分。
(四)继续药学教育。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药学(中医药)专业人员每年参加继续药学教育至少要取得25学分。其中工类学分5-10学分,Ⅱ类学分15-20学分。参加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或其授权机构举办的继续药学教育培训,所获得的15学分,经所在单位职能部门审核确认,记为工类学分5分,Ⅱ类学分10分。
(五)新参加工作人员,年内工作时间满6个月以上,完成15学分,聘任制人员参照执行。
* 为了加强对继续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管理,同时给全州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便捷可靠的学习环境,受州卫生局委托,延边医科学会联合办公室与华医医学教育中心建立了延边州卫生科技教育网。通过此网络平台,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全过程管理。此平台即是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卫生管理部门),也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线学习的平台(卫生技术人员)。在此平台上,全州卫生技术人员即可以学习I类学分项目、II类学分项目现均已纳入到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中。全州卫生技术人员通过在线学习,可获得I类学分5分,II类学分10分,全年可获得15学分。
第五章 学分证书的印发和管理
第十三条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学分证书分别由全国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指定社团组织按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规定的样式印制学分证书。
第十四条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工类学分证书,先由举办项目的远程教育机构提供学员参加学习的有关材料,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及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发给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统一印制的学分证书。
第十五条外省(市)来我省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指定社团组织举办的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举办单位应在项目举办前两周将有关资料报送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或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审核认可并备案。
*在我州举办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指定社团组织举办的由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统一公布的项目,举办单位应在项目举办前两周将有关资料报送州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延边医科学会联合办公室)审核认可并备案方可授予学分。
第十六条凡弄虚作假、滥发证书、乱授学分的单位和个人,一经查实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全省通报、停办2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资格、个人取消当年继续教育学分等处罚。
第六章 学分登记与审核
第十七条继续教育实行学分登记制度。学分授予的计算时间为当年1月至12月。各单位进行学分审核确认、登记录入等工作应在翌年2月末结束。
*各单位登记录入等工作应在当年12月底前结束。
第十八条项目主办单位授予相应项目类别的学分,学员所在单位负责登记。
第十九条各单位要建立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个人档案和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每年定期对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和取得的学分进行审核、登记并存档。
第二十条学分登记的有效凭证为各级继续教育项目及活动的学分证明、自学综述、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科研立项、成果奖励证明等。单位组织的继续教育活动记录、进修证明、培训合格证、考试成绩单、援外证明等原始材料。
第二十一条卫生技术人员每年都应将本人当年参加继续教育活动的真实、有效凭证,按单位有关学分登记管理的要求,报单位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审核并存档。
第二十二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本办法,对辖区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情况进行审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全省继续教育的政策要求,加大力度,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全省卫生系统做好继续教育管理工作。
(一)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的学分审验工作分别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和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负责。
(二)北华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医药学院的附属医院学分审验工作,由所在地市、州卫生局负责。
(三)吉林大学所属各医院的学分审验工作由吉林大学医务处负责。
第二十三条继续教育学分审验工作,应在翌年4月30日前完成。5月15日前将审验结果报省卫生厅科教处及省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将定期组织检查与评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8年印发的《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及《吉林省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吉林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2010年9月6日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卫生局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延州卫联发【2011】1号
关于转发“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
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直各医疗卫生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全州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工作,根据吉林省卫生厅、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吉林省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吉卫联发【2010】48号文件,结合我州实际、对吉卫联发【2010】48号文件中第四章第十一条款内容,提出如下意见。
一、自学问题
凡是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继续教育自学计划,经本科室同意,院科教处(医务处)备案方可计入学分,以便主管部门核查与备案。
二、院内活动
凡是医疗卫生单位的院内活动,必须院科教处(医务处)备案方可计入学分。其学分计入标准为:科室按计划组织的业务学习时,每次主讲人可授予l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全年最多不超过7学分;组织的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主任大查房时,每次主讲人可授予1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全年最多不超过3学分。
三、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Ⅱ类学分项目 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省、州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指定并认可方可授予学分。为进一步加大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力度,凡是完成教育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每项计入0.5学分,全年最多不超过8学分。
网各医疗卫生单位一并贯彻执行.
第四篇: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川卫办发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川卫办发〔2007〕1号 【发布日期】2007-01-09 【生效日期】2007-0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川卫办发〔2007〕1号)
各市(州)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科学城卫生局,卫生部驻川医疗单位,厅(局)直属医疗机构,医学院校附院: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川府发〔2006〕33号),规范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省卫生厅和省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二○○七年一月九日
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本省城区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包括服务区域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开展执业活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促进优质卫生资源进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政府举办,也可由社会力量举办。
第五条第五条 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布局和设置审批
第六条第六条 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卫生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设置规划和发展计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第七条 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居民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其服务人口一般为0.5~1.5万人。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城镇,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八条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设日间观察床5张,不设住院病床,可设以老人慢病、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由医疗机构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有住院病床应逐步转为以老人慢病、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
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设日间观察床1张,不设住院病床。
第九条第九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市(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本实施细则,对符合规划布点条件的申请机构进行设置审批,对批准设置的,在30个工作日内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第十条第十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实行申报公示和审批公告制度,并征询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向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标明比例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四)两个以上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由两人以上合伙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提交由各方共同签署的协议书;
(五)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申请书;
(六)环境评估报告和消防安全前置审批意见。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
(二)正在服刑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三)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
(四)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五)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被吊销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六)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有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所列情形之一者,不得担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第三章 登记与校验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必须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
(二)《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产权证明或使用证明;
(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筑设计平面图(含总平面图和楼层平面图);
(五)验资证明、资金评估报告;
(六)规章制度(细化);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名册和有关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应提供《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任职证明》、《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签字表》及任命文件。
(八)常用药品清单。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依法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将不予批准的理由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完成执业登记后15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材料报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不符合规划布点和设置条件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执业登记:
(一)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核准事项;
(二)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三)投资不到位;
(四)业务用房不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或内部布局不合理;
(五)通讯、供电、上下水道、消防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六)规章制度不符合要求;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现场抽查考核不合格。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事项:
(一)类别、名称、执业地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
(三)注册资金(资本);
(四)经营性质;
(五)服务对象;
(六)诊疗科目;
(七)床位(牙椅);
(八)执业许可证登记号(医疗机构代码);
(九)有效期限。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名称,确需使用两个名称的,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在同一执业地点拥有两个名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应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第一名称进行执业登记。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为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开展家庭病床、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
对无经过转岗培训或规范化培训、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医师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登记全科医疗科。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原登记机关管辖区域范围内迁移或需变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事项时,应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歇业时应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每年校验一次。持证机构须于校验期满前三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校验手续,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三)上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四)本工作报告。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结合申请机构的执业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情况》,在受理校验申请后的30个工作日内完成校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标准》由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二)限期整改期间或因改建、扩建停业期间;
未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根据编制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服务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相关规定配备;护士按与全科医生1:1的比例标准配备。药剂、医技和管理、财务、信息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站参照上述标准合理配置卫生技术人员。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执业助理医师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工作,不得单独执业。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须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执业范围注册为全科医学专业的执业医师,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或未许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可申请注册全科医学执业范围: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需在具有全科医疗执业资格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确因工作需要,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可申请同一类别至多三个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退休医务人员)可依据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和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从业人员上岗,必须佩带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时间、服务电话和药品、检查及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卫生部制定的统一的专用标识。各市(州)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牌匾样式、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工作服(证)和基本设施设备。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和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当地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做好相关登记,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循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预防接种服务,应经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严格执行药品管理规定,合理用药。
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每年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进行考核评估,对达不到评估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限期整改或注销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资格;对考核成绩优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奖励。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二级以上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评价。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建设。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调查处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诉,将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定期公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信息和考核评估结果。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本细则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本细则自2007年2月10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试行办法
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试行办法
为加强和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根据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学分的分类和要求
(一)学分分类
1、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学分分为I类学分和II类学分两类。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授予I类学分;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自学、发表论文、科研立项、科研成果、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其他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授予II类学分。
2、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评审、公布的项目;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举办,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3、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公布的项目;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教育基地举办,由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口腔学会、中华预防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一级学科学会举办,并向全国继续教育委员会、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备案的项目。
4、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包括;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评审、公布的项目;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举办,由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的项目。
(二)学分的要求
1、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都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以获得规定的学分。
2、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获得的学分要求为:区及区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的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学分不得低于25学分;初级及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学分不得低于20学分,不要求必须获得I类学分。
3、在一个继续教育周期(五年)内,区及区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的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所取得的I类学分累计不得低于25学分,且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三级医院中级及以上卫生技术人员所取得的I类学分中有不低于10学分必须通过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获得。
4、经单位批准,凡参加专业在职学历、学位教育,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学习成绩合格者,视为完成当年学分的25分。
5、经单位批准,凡当年参加卫生支农累计6个月及其以上,或到外单位专业进修(含出国培训)、参加援外(援藏)医疗队6个月及其以上,或参加6个月及其以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和指导老师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经考核合格者,视为完成当年的25学分。
二、学分授予标准和计算方法
(一)I类学分
1、参加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两学分。每个项目所授予的学分最多不超过25学分。学分由项目举办单位按规定授予,并提供由举办单位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部属单位或一级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验印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凭证。
2、参加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两学分。每个项目所授予的学分最多不超过25学分。学分由项目举办单位按规定授予,并提供由上海市继续教育委员会验印的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凭证。
(二)II类学分
1、参加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每小时授予两学分。每个项目所授予的学分最多不超过25学分。学分由项目举办单位按规定授予,并提供由举办单位所在的市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验印的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凭证。
2、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应先定出自学计划,经本科室领导同意后执行。完成自学计划,写出综述并在科室交流,每2000字授予1学分,每年最多不超过5学分。
3、由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或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或指定的教材、杂志、音像、光盘等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自学资料,学习后经考核合格,按委员会规定的学分标准授予学分。
4、经单位批准,凡当年参加卫生支农、参加援外(援藏)医疗队或到外单位专业进修(含出国培训)5个月以内,经考核合格者,按每月5学分授予学分。
5、在经认可的刊物上发表论著和综述,发表当年按以下类别计算学分:
第一作者—第三作者(余类推)
国际学术刊物18—8学分
具有国际标准刊物(ISSN)6—4学分
或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
市级学术刊物5—3学分
地市级学术刊物4—2学分
内部刊物2—1学分
6、科研项目与科技成果:已批准的科研项目或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在立项或通过鉴定的当年按以下标准授予学分:
课题或成果类别课程组成员排序(余类推)
课题或成果类别 课程组成员排序(余类推)2 3 4 5
国家级课题或成果 10 9 8 7 6 学分
省、部级课题或成果 8 7 6 5 4 学分
市、厅级课题或成果 6 5 4 3 2 学分
7、出版医学著作,出版当年按每编写1000字授予1学分。
8、出国考察报告、国内专题调研报告,每3000字授予1学分。
9、发表医学论文每1500汉字授予1学分。
10、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新技术推广等,每次主讲人可授予2学分,参加者授予0.5学分。所授予的该类学分,全年最多不超过10学分。
11、临床病理讨论会、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每次主讲人可授予1学分,参加者授予0.2学分。所授予的该类学分,全年最多不超过10学分。
以上2—11项及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教育、6个月及以上的卫生支农、进修或援外(援藏)医疗队,均由单位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审定学分。
(三)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授予按该项目所属等级及规定的学分办理;编制远程教育课件的脚本,按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级别授予标准学分。
三、学分登记和验证
(一)学分登记
1、学分登记的有效凭证为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证明、自学综述、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单位组织的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证或登记证、进修证、考试成绩单等原始材料。各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分证明和单位组织的各类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证明或登记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日期、形式、认可部门、学时数、考核结果、学分数、签章等。
2、学分登记由各单位负责,使用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继续教育证书是记载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及完成情况的有效凭证,证书的发放和使用按省人事厅《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各单位应建立起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个人档案和学分登记管理制度,每年按期对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情况和取得的学分进行审核、登记、存挡,并报有关部门验证。
4.卫生技术人员每年都应当将本人当年参加各种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凭证,按单位有关学分登记的要求和时间安排,报单位继续医学教育管理部门审核确定当年所取得的学分情况(学分授予的佐证材料保存方法由各单位自行确定),并根据不同的学分要求认定其学分完成情况。审核的内容包括:项目内容与本人专业、岗位是否相关,学分类别与授予的学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学习期间是否有违纪情况,是否完成学分要求等。
5.各单位根据审定结果,将卫生技术人员当年取得学分的各项具体内容和学分数,分类汇总登记到其继续医学教育个人档案中;将其当年所取得的Ⅰ类学分、II类学分、学分总数和完成情况登记到继续教育证书“继续教育登记”页,登记内容为“xxxxx年Ⅰ类学分xx分、学分总数xx分”,加盖“完成”或“未完成”印章,同时由验证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6、单位继续医学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按本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学分完成情况汇总后,按《上海市继续医学教育评估试行办法》有关要求上报。
(二)验证
1、继续医学教育验证分省、市两极。除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由省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验证外,各市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由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负责。
2、部门要根据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继续教育登记”页上由单位登记、签章的学分情况,按照我省对不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分要求,审查其继续医学教育的完成情况。凡完成规定要求的,在其继续教育证书“验证登记”页“验证意见”栏中加盖“完成”印章,未完成的加盖“未完成”印章,同时由验证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继续医学教育证书的验证每年进行一次。每年的学分登记情况,应于次年的3月份前完成验证工作。
(三)卫生技术人员凡未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其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凡申报晋升、聘任卫生专业技术职务或申办执业再注册者,必须出示本人经验证合格的继续教育证书。
(四)在学分登记和验证工作中,各单位和有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执行。对工作中发生的违纪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各级卫生、人事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和验证工作的监督和检查评估。
四、各卫生医疗单位非卫生类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按省人事厅《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本试行办法自公布发行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