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给教育、民政相关部门工作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一封公开信 (校友捐赠、培养人才、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写给教育、民政相关部门工作者及 广大教育工作者们的一封公开信
尊敬的教育、民政相关部门工作者们,敬爱的老师们:
您们好!非常感谢您们能用宝贵的时间来阅处此信。我是一名已参加工作三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这里,学生想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与您们分享一下自己对教育、校友捐赠方面的一些浅见,让您们见笑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乃国之大事。而要做强教育,必然要增加教育经费支出。那除了加大财政投入,若能争取更多社会资源特别是校友捐赠来支持教育,将大大有助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
一般来说,影响校友捐赠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校友经济能力,特别是成为社会各行业杰出人才的校友人数,培养人才是校友捐赠的首要保障;第二、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知恩图报是校友捐赠的强劲动力;第三、激励校友捐赠的方法,激励方法是促进校友捐赠的长效机制;第四、捐赠活动和项目的策划,活动和项目策划是校友捐赠的推动契机。
一、培养人才方面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强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等等对培养人才固然重要,而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引导 学生学以致用却更不应忽视。不能因材施教是对学生潜能 的无情扼杀,不能学以致用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材施教,重点在于挖掘潜能,培养特长;学以致用,重点在于发挥特长,专攻术业。
(一)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特长
挖掘潜能,培养特长与加强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开展素质教育,可通过注重开办各类兴趣特长班,重视举办学术实践竞赛及引导学生社团积极健康发展等等来加强因材 施教,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 全面健康发展。至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应是 老师们的拿手戏,宜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来逐步探索 推进。只要真的认真做,就不愁方法少,不愁做不好。
然而,是否能真正做到重视素质教育,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意愿如何。而学校的管理者最在乎的 莫过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和上级部门对学校的考核。
― 1 ― 社会评价关系到生源和学杂费收入,上级考核关系到上级 领导的评价和经费拨款。
1、社会评价方面
社会对学校、对人才的评价观念是长期逐渐形成的,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很大改变,影响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关键 因素在于学校的办学成效如何,培养人才的情况如何。而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评价标准,目前普遍看重学生的 学历和专业技术资格。
(1)学历方面。社会上工作岗位对学历要求的自发性较强,可控性不大,而相关部门相对容易进行调控的是如何让学生获得学历,这就要说到了如何招考和毕业的问题。
关于招考,由于教育资源整体不足、分配不均,和中、高考自主招考模式尚未成熟的现状,为公平起见,“分数就是王道”的“一刀切”统考统招自然成为主流。但是,选拔性统考会带来“分分必得、名名必争”的应试教育。统考 统招虽在较大程度上照顾了形式上的教育公平,却容易使 学生因备考所谓的“终身一考”而“一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成长过程中过于忽视自身的特长培养、身体锻炼、心理 发展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 成长无疑是极其不利的。孰轻孰重,不可不察。
因此, 要促进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就要加大综合评价、自主招考和社会化考试的尝试步伐,并坚持稳步推进。只有随着综合评价、自主招考模式和社会化考试的逐渐成熟,统考分数不再是高校招录的单一标准,那学校才更愿意、家长才更支持、学生才更可能去积极发展素质教育。目前 呼声颇高的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应是破除“一考定终身”的一大利器,值得大胆尝试推行。
关于毕业,要求高校严格课程考试制度,增加专业课程难度,从而提高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并引导 学生抓准努力方向去刻苦钻研,做到专业学习精益求精; 要注重提高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成果的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和实践水平,增强其创新和科研能力,以促进培养专业、高端人才。
(2)专业技术资格方面。适当提高特定行业对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增加资格考试难度,以促进提升整体 人才素质及行业发展水平。最新的司法考试改革,就是
― 2 ― 颇有远见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尝试。同时,要求高校 加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指导和培训,注重引导学生结合 自身兴趣特长来考取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以更好地满足 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相关部门引导特定领域、行业提高对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也会逐渐提高,这样可促使学校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加强因材施教,注重 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2、上级考核方面
上级部门对学校进行考核是政府引导学校办学方向的重要手段,考核方法具有较大的可调整性。因此,要促进学校增强开展素质教育的意愿,就要敢于探索、尝试倾向 素质教育的考核方法。特别是,对中学要减轻对中、高考 高分人数和升学率的考核份量,尽可能避免各校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过度强调应试教育;对高校要加重对学生创新 和科研能力的考核份量,从而促使高校重视提高培养人才 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扩建、扩招。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总体的教育资源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各校在竞争中的此消彼长而出现很大变化。要合理 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就必须正确引导学校办学方向,注重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而目前,各中学、部分规模较大的小学对高分、升学率的比拼,以及部分高校对办学规模的过度 追求,非但不能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反而可以说是 在“内部消耗”,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舍本逐末,从而大大 助长了应试教育,更是在浪费教育资源,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难以培养学生特长,极不利于培养杰出、尖端人才。
(二)学以致用、发挥特长、专攻术业
发挥特长,特别要注重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加强素质 教育,培养学生特长,让学生有更准确的自我认知、更清晰的兴趣爱好,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有更明确的方向,以免一些学生因错误选择院校、专业而造成难以读好大学的无奈。专攻术业,特别要注重在大学阶段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来掌握好相关领域方向的专业知识技能,毕业后能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并为明确的发展 目标而不懈奋斗,以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专攻术业,学校就要重视指导中、― 3 ― 高考报考和大学生就业。中、高考报考和就业选择,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是影响其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 抉择。中考报考要特别注重中专的学校、专业报考指导,高考报考则不应忽视大专的报考指导。因为在报读中专、大专的学生中,大多数人的考试总成绩较差(常被称为 “差生”),个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本就不全面,若又不能 引导其集中精力专攻感兴趣的专业而学成一技之长,那 他们日后要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的难度就更大了。
然而,除了人们较为熟知的一些文艺、体育类特长外,学生的思维力、行动力、创造力以及各种特有的天赋是 很难靠学生自己和家长去挖掘和引导的,学生和家长也 很难比作为专业教育者的教师能更准确地判断什么样的 性格、条件和能力适合攻读什么专业、走向什么岗位,故报考和就业指导的重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到了学校和老师的身上。而现在学校普遍的做法是中学举办报考指导讲座,大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课,操作起来大多是大 讲堂的方式,轻轻飘过,流于形式,难以保证指导效果。
所以,既然是要引导学生发挥特长、专攻术业,就必须强调个别性、经常性指导。而且,若真能做好对学生的个别性、经常性指导,就不会仅局限于报考和就业指导了,那 必然对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亦颇有帮助。再者,个别性、经常性指导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成长中 出现的问题,可大大避免其产生极端的心理及行为。而目前学校里,通常只是中小学的班主任和大学的辅导员才有管理学生、关心学生人生发展的工作任务。但是,班主任负责 一个班级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辅导员常常要负责三五个班级、一两百人,他们在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校行政事务后,很难再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对其负责的全部学生进行充分的个别性、经常性指导。
因此,“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当辅导员”就不得不提了。让每位老师都有责任去关心学生的人生发展,每人 负责指导一二十名或更少学生,每月、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对自己负责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一定次数、时长的指导。对于
― 4 ― 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老师再与学校领导、家长以及有能力的同学合力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校的专业课老师与目前的一般辅导员相比,更有能力为学生提供详细有效的专业性指导。再者,中小学可参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特长科目,并根据学生个人意愿为其安排指导老师。这样,科任老师可凭借自己对相关领域较为熟悉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更明确、更准确的指导。
这样一来,“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当辅导员”一旦产生效果,可让更多学生在老师的时常关心和用心指导下 顺利成长,并培养兴趣特长,明确奋斗方向,从而让其发挥特长,专攻术业。如此,可让“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专才竞优,百花争艳,精益求精,以增国力。此等景象,岂不美哉,岂不壮哉?
总而言之,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推行综合评价、自主 招考和社会化考试,增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难度以及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注重倾向素质教育等等,促使学校增强开展素质教育的意愿;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个别性、经常性指导,因材施教,引导其学以致用,从而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知恩图报方面
要让学生知恩图报,必先让其知恩;而要让学生知恩,必先让其不生怨。但是,如果“差生”(学习成绩较差的 学生)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伤害,“优生”(学习成绩较优的学生)步入社会后觉得“读书无用”,他们就都极有可能 对老师、对母校生怨。
(一)“差生”在学校受到歧视和伤害的情况 这类情况大多发生在中小学,以下情形较为常见:
1、按成绩分优差班。以学习成绩来分优差班,容易让整个学校在无形中形成“唯以分数论英雄”的风气,使应试教育“深入人心”。这显然是仅仅为了高分、高升学率而 人为造成了教育不公平,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差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2、任课老师私办课外辅导班。课外辅导班本来就是 应试教育的产物,若还是任课老师开办的,参加的大多是其任教班级的同学,那不仅会造成学生的攀比心理和家庭经济
― 5 ― 压力,而且容易出现任课老师为了体现其辅导班的效果而“把学校课堂搬到辅导班”,对学校的日常教学却不尽其力。这样,必有不少学生没能参加辅导班或参加了辅导班却因 辅导费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他们若此时对老师、学校 生怨,则不足为奇。如此,教育公平,从何谈起?
3、公布升学考试之外的平时考试、测试的成绩和排名。公开表扬高分学生本是无可厚非,但公布全部学生的平时 成绩和排名,则大可不必。特别是老师公开宣读成绩并让 所有学生走上讲台领试卷,这可说是在让“差生”公然出丑,让其自尊心极受打击,容易使其产生严重心理阴影,影响 极坏。“差生”这样被迫走上讲台领试卷,极有可能对老师和“优生”产生疏远和反感心理。
4、因学生犯错误而当着家长和同学的面公开批评 学生,或让学生公开检讨。中小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性格,思想容易产生变化,因而时有出现一般的叛逆、错误行为应属正常。若老师在学生犯错时,不是尝试去分析其犯错的原因并加以开导和帮助,反而公开批评学生,让学生公然出丑,给其贴上“不良”标签,这不仅不利于引导学生去正确 面对并及时纠正错误,更有可能导致个别学生的叛逆心理 愈加严重而容易出现极端行为。
5、体罚,包括校长、老师、保安等学校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变相体罚和有意伤害。体罚的危害毋庸置疑,无论是出自于对学生多好的动机,都不应该以给学生造成身心创伤为代价。要有效防止发生体罚事件,就要真正下决心去处置、制止体罚行为,用铁的手腕处理体罚事件。若能做到,凡体罚属实者,必予处理,绝不姑息,轻则赔礼道歉、通报批评,重则撤职开除、司法处理,如此应可大大减少体罚事件发生。
(二)“优生”步入社会后觉得“读书无用”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有,目前中小学常常过度强调应试教育,部分成绩尖子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埋头 苦读,考到了理想的高考分数,却因在中小学不注重培养 兴趣特长且高校也不注意对其加以引导,导致他们在大学 学习中无法确定努力方向,得过且过。毕业后,这样的尖子生因没有擅长的专业技能而找一份自己毫无优势的工作,很可能在打拼多年后仍然碌碌无为。这样,这种“优生” 必恨自己用功勤学却没学成一技之长,他们此时觉得“读书
― 6 ― 无用”并对学校、老师心生怨气,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出现“优生”没学成一技之长的现象,除了因中小学不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外,若高校也不重视引导学生攻读合适的专业而难以让学生挖掘潜能、发挥特长,则高校亦难辞其咎。而相当部分学生在首次选择专业时,由于兴趣爱好不明确、对高校课程设置不了解以及为防止被退档而选择服从调剂专业等等,很难在一开始就能选读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这就不得不要求高校加大力度畅通渠道,尽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入读后调整专业的机会。高校在保证各专业人数基本合理的情况下,要下定决心、想尽办法允许大部分需要调整专业的学生选读第二专业,甚至是转读专业。如果只是让考试成绩最好的一两成学生有转读专业的机会,显然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成绩较差的 学生很可能因不适应本专业而更需要转读适合自己的专业。还有,当学生的调整专业意向达到某些专业的人数设置极限的时候,可尝试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引导各专业的学生相互沟通以达成对换专业的意愿,如此便可在满足学生调整专业需要的同时而不影响学校总体的专业人数设置。必要时,高校宜考虑根据学生调整专业的需要来适当调整各专业 的人数设置,从而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在自己选择的路、适合自己的路上尽其所能,全力前行。
统而言之,要让学生不生怨而知恩,就要重视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特长,引导学生专攻术业。这样,让更多学生走出校园后,能以专业技能立足社会,凭一技之长成就事业。到时候,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能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是多亏了母校 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恩师用心教导,那么学生便自然会 知恩。而学生知恩后,会如何报恩,则与其人格品质有关,这又要看其母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了。
三、激励校友捐赠方面
校友进行捐赠,除了想表达自己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满足自己本就较强的慈善心,并且是 真心想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要激励校友捐赠,就要重视做到让校友留名,更好地满足其慈善心;要努力 让校友的捐赠充分发挥作用,切实促进教育发展。一般
― 7 ― 情况下,做好事的人应该不会排斥留名。
衡量校友捐赠的积极性,不仅要看捐赠资金、物品数量,更要看参与捐赠的人数。可以说,能让足够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是社会尊师重教的一种体现,是国民素质 整体提高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教育事业成功的一种体现。
因此,要激励校友捐赠,不仅要争取相对少数的杰出校友,也要争取相对多数的一般校友,并要完善校友捐赠工作的管理制度,让校友捐赠工作更加规范、成熟,逐渐走向 制度化、常态化,以促进形成激励校友捐赠的长效机制。
(一)让参与捐赠的校友留名
对于捐赠金额较大的校友,现在一般都会张榜立碑,甚至还举办捐赠交接仪式和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这自然能让这些校友留名。而对于捐赠金额较小的 校友,若学校也能重视对其进行有效的宣传留名,方能促进其捐赠的积极性,还能激励更多校友来参与捐赠。所以,必须要重视制作校友捐赠名册,除了特地要求不留名的 校友外,其余的无论捐赠金额大小都应一律登记在内,并 要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对捐赠名册进行积极、充分的宣传。
首先,捐赠名册应长期张贴、摆放在学校图书馆、行政楼、校史室、阅览室和公告栏等便于供人查看的地方;其次,有条件的应在学校官方网站设慈善公益专栏宣传捐赠名册,并公布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另外,通过校友组织的网站、论坛、博客、QQ群和微信群等进行积极宣传;再有,可在 各级教育、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的官方网站发布校友捐赠 信息和部分捐赠名册。总之,关键是要让更多人,特别是 更多校友了解和关注教育捐赠情况,以激励不想捐的想捐,捐得少的想捐多,捐得多的想捐更多。
然而,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宣传得太积极,是否会有 过于功利,给校友施加压力之嫌呢?那我们要相信,捐赠 终究是自愿的,无论宣传得多么积极,校友在为母校进行 捐赠时,应该都会凭心而论,量力而为,都能对母校和 相关部门激励捐赠的做法予以理解。
(二)让校友的捐赠充分发挥作用
要让校友的捐赠充分发挥作用,切实促进教育发展,关键是要严格规范捐赠资金的使用管理,做到捐赠资金的
― 8 ― 使用管理公开透明、积极有效,并要积极向校友反馈捐赠 所发挥的真正作用,以增强其为母校捐赠的成就感,从而 促进校友捐赠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学校管理者必须足够重视规范 捐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章立制,对相关的违规违法 行为追究到底、严惩不贷。此外,要加强向校友反馈,就要积极主动联系校友,利用网络、电话和书信等多种 方式向其充分反馈捐赠资金的真实使用情况,让校友切实 体会到他们的捐赠为教育发展所发挥的实际作用。
四、捐赠活动和项目策划方面
慈善心较强的人,只要对母校有一定的感情,那在 有合适的机会时,他们自然会把母校作为捐赠的对象。而学校若能策划出较好的捐赠活动和项目,那就是创造了 促使校友积极捐赠的合适机会。
捐赠活动主要有,校庆、同学聚会、校友联谊等有较多校友参加的活动;捐赠项目主要有,学校设施建设、教学 器材和图书捐赠、贫困生资助和学生创业扶持等等。要 创造更好的捐赠契机来争取更多捐赠,相关部门和学校就 要结合实际,用心策划捐赠项目,并加强管理,有效开展 捐赠活动,尽最大努力去保证校友的捐赠用到实处,以免 让校友的捐赠热情打折扣。
可想而知,若学校能培养出一批批能够稳健立足社会,有一定的事业成就和经济能力并对母校怀有感恩之情的 学生,再通过使用成熟有效的激励方法来促进校友捐赠 的积极性,策划较好的捐赠活动和项目来激发校友的捐赠 热情,这样一来,何愁捐赠的校友不多,何愁校友的捐赠 不多。更有,如果全社会能掀起一股股校友捐赠的热浪,那社会力量必将大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则有望绘就一番“全民受教育,全民办教育”的美好愿景。
学生直陈陋见,望您们包涵。若予采纳一二,则不胜荣幸,其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此致 敬礼!
学生:李华惊
2016年11月11日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