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俄罗斯寻求现代化联盟以及对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影响
俄罗斯寻求现代化联盟以及对中俄战略协作
关系的影响
吴大辉
2012-7-17 11:32:01 来源:《俄罗斯学刊》(哈尔滨)2011年3期
【英文标题】Russia Seeking Modernization Alliance and Its Influence upon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ve Relations
【作者简介】吴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秘书长。北京100007
【内容提要】梅德韦杰夫总统已将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作为其施政纲领的核心,将同西方国家结成强大的现代化联盟视为全面现代化的主要实现路径。由于梅德韦杰夫很难在短期内将其现代化理想提升为国家的主体发展战略,加之俄欧之间无法回避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俄美之间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障碍,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现代化联盟建立难,发展更难。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战略并不排斥中俄战略协作。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导方向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President Medvedev has considered the realization of Russia's all-round modernization as the core of his administrative programs and treated a strong modernization coalition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as the main route to Russia's all-round modernization.Because it is difficult for Medvedev to promote his modernization idea 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because there are some unavoidable deep-leve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Europe and some structured stone wall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set up a modernization coalition between Russia and the West is difficult and to develop it even hard.Medvedev'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does not repel the 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on.The guiding direction of Russia's foreign policy does not change radically.【关 键 词】俄罗斯/现代化联盟/中俄战略协作Russia/modernization coalition/Sino-Russian strategic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D73/77.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094(2011)03-0020-08
2010年6月24日,访美的梅德韦杰夫总统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送给他一幅从斯坦福档案馆中找到的苏联1921年的宣传画,画的上面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面写着:“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战争走向书籍,从悲伤走向幸福。”梅德韦杰夫总统说:“我不是上面这个口号的支持者,我支持下面这三句话。”一时间,美国各媒体都用这三句话描述重启后的俄美关系,描述俄罗斯与美国现代化伙伴关系联盟的乐观前景①。
梅德韦杰夫总统自2008年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其施政纲领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他在2010年6月29日发表2011年至2013年预算咨文时指出,高油价时代是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绝佳时机,他决不允许俄罗斯错失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的大好时机②。梅德韦杰夫还将同西方结成强大的现代化联盟视为俄罗斯现代化的主要实现路径。俄罗斯能否与西方建立现代化联盟?俄“现代化联盟”战略将对中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出阐释。
一、现代化伙伴关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普京执政8年,俄罗斯完成了“由乱到治”的过程,梅德韦杰夫上台后,俄罗斯正面临着“由治到兴”的历史性转折点。在2008年梅德韦杰夫和普京权力交接之时,俄罗斯制定了面向2020年的长期发展战略,力图通过发展创新型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并使俄罗斯经济跻身世界前五强。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打乱了俄罗斯政府的战略部署,迫使其转向了应对危机与现代化并重的经济政策。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俄罗斯资源型经济的弊端显露无遗。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经济连续四个季度下滑。虽然从2009年下半年起,开始出现增长,但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仍下降了7.9%,成为新兴市场国家中GDP降幅最大的国家,国际油价回落,俄罗斯资源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梅德韦杰夫总统提出了要使俄罗斯实现现代化的主张。
梅德韦杰夫总统自2008年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其施政纲领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以2009年9月10日梅德韦杰夫发表《俄罗斯,前进!》一文为起点,这位被西方社会称之为自由派政治家的俄罗斯总统逐步推出了自己的现代化“新政治战略”原则,同年11月,梅德韦杰夫在总统国情咨文中具体阐述了“新政治战略”付诸实施的计划,并在“新政治战略”概念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现代化”的理念③。梅德韦杰夫在国情咨文中说,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将经济的能效提高40倍。今天的梅德韦杰夫总统正力图将“全面现代化”的理念转化为俄罗斯国家主体发展战略。在俄美关系开始“重启”的背景下④,他还将同西方结成强大的现代化伙伴联盟视为俄罗斯现代化的主要实现路径。因为俄罗斯不可能仅凭自身的力量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其需要西方投资,并同西方结成强大的商业伙伴关系。在梅德韦杰夫总统看来,俄罗斯需要吸引外部资源来进行现代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最可能拥有这些资源。这些国家是美国、西欧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为此,俄罗斯的推进步骤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现代化伙伴关系成为欧盟—俄罗斯关系的核心⑤,加强并扩大同美国的伙伴关系,把日本变成像德国那样的对俄友好的国家。
2009年11月,在斯德哥尔摩俄欧第24次峰会上,梅德韦杰夫总统首次正式提出与西方国家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倡议,旨在借西方的帮助,促进俄罗斯经济转型。双方还宣布,现代化伙伴关系计划将成为双方未来合作的主题之一。斯德哥尔摩峰会之后欧盟很快向俄方提出了十点行动计划。俄经济发展部针对欧盟的行动计划提出联合计划文件,该文件列举了有利于俄经济转型的关键领域,包括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航空等领域。
2010年6月,在俄罗斯罗斯托夫举办的第25次俄欧峰会上,双方宣布启动现代化伙伴关系倡议。双方在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说,俄欧宣布致力于“增加双方贸易和投资,促进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增强竞争力”。现代化伙伴关系倡议将成为促进双方改革和提高竞争力的灵活框架,行业对话将是该倡议实施的基本机制。现代化伙伴关系倡议的优先领域包括增加投资机会、深化双边经贸合作、保护知识产权、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反腐及促进人员交流等。俄欧双方在联合声明中说,双方将在各层次对话基础上对该倡议的实施进行定期监督并交流意见。
2010年3月,依照梅德韦杰夫总统的指示,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组织有关专家完成了《有效利用外部政治因素实现俄罗斯联邦的长远发展计划》。2010年5月11日,俄《新闻周刊》网站完整地披露了这一《计划》。这份被坊间称作“拉夫罗夫秘密报告”的文件,虽然没有在政府官方网站正式发布,但预示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被俄罗斯和西方学者解读为俄转向西方的新外交政策构想,是“对外政治现代化的尝试”,其实质是“与西方建立现代化伙伴联盟”。
6月22日访问美国时,梅德韦杰夫飞过华盛顿,首先降落在北美大陆西部的旧金山。旧金山就位于集中了多家高科技公司的“硅谷”的北部。他首次使用微博发言,会见苹果、思科等公司高层,并在斯坦福大学发表了演讲。这个行程安排说明了梅德韦杰夫作为俄罗斯总统首次访问美国希望实现的目标。梅德韦杰夫是要寻求硅谷高管们的帮助,争取实现在莫斯科郊区的斯科尔科沃建立俄罗斯自己的高科技中心的设想。梅德韦杰夫访美期间的公开讲话从未离开过俄罗斯现代化的主题。他表示,俄罗斯应该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步伐,“将美国的科技潜能和俄罗斯的潜在市场结合起来,开展互惠互利项目,将非常有意义”。梅德韦杰夫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并不讳言俄在经济发展方面急需突破瓶颈。俄罗斯希望促进俄美的投资合作,吸引美国直接投资,推进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美国政府对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联盟倡议也进行了回应,两国领导人共同发表“创新领域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奥巴马政府甚至将梅德韦杰夫此次美国之行命名为“创新峰会”。“创新”一词在梅德韦杰夫访问期间被频繁使用。随同梅德韦杰夫访美的有许多来自俄罗斯能源、农业、航天、信息技术等产业的领军人物。俄方的这种安排收到了实际成效——俄罗斯与美国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其中美国思科公司宣布将在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高科技核心区建立第二个总部,并在10年间投资10亿美元,帮助俄罗斯进行高科技创新。为了能够同美国建立起现代化的伙伴联盟,俄罗斯也向美国作出了巨大的让步,这包括俄罗斯同意对美国开放家禽市场和决定购买50架波音飞机。奥巴马对此评价说,这显示出俄罗斯对与美国结成现代化伙伴关系的诚意,也是俄罗斯达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重要一步。他还对俄罗斯决定购买50架波音飞机表示欣慰,称“这是双赢的行动,一方面俄罗斯民众将可享受搭乘先进飞机旅行,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制造4.4万个就业机会”。奥巴马指出,美俄两个大国的双边贸易实在太小,差不多只是美国与泰国的贸易量。梅德韦杰夫的美国之行让他切实感受到俄罗斯愿意与美国加强贸易,并结成现代化伙伴联盟的迫切愿望。在梅德韦杰夫的亲自领导下,俄罗斯硅谷——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已经正式成立,芬兰的诺基亚、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布依格、印度的塔塔、美国的思科和谷歌等企业成为进驻该中心的第一批成员。2010年俄罗斯还突破性地正式结束与美国和欧盟关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谈判。
二、现代化伙伴关系:障碍与前景
尽管梅德韦杰夫迫切希望与西方国家结成现代化伙伴联盟,但是俄罗斯的国内因素决定了梅德韦杰夫在短期内还很难将其现代化的理想转化为国家的主体发展战略,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诸多政治和安全问题也制约了梅德韦杰夫现代化伙伴联盟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梅德韦杰夫很难在短期内将其现代化理想上升为国家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
俄罗斯必须实施全面现代化,进行社会第二次转型,这不仅是梅德韦杰夫的理想,也似乎是俄罗斯各方已有的共识,国际金融危机更突出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但如何将这一宏大的理想目标完全付诸实践,梅德韦杰夫并没有清晰的思路。
普京在8年执政中,通过发展法律制度形成了一种结合俄国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的政治体制,这就是具有西方民主形式的集权政治。无论是普京经常提及的“强国”目标,还是梅德韦杰夫不断强调的“国家现代化”,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与202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比,梅德韦杰夫的经济现代化思想并无新意。
事实上,使俄罗斯成为强大的国家、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根本信念,正是维持“梅普组合”这种“双头政治”的根本保证。尽管近来在政治上梅德韦杰夫似乎越来越体现出不同于普京的“差异性”,但是普京作为俄罗斯民族领袖的地位依然牢固,梅德韦杰夫尚不具备全面挑战普京政治地位的权威和资本⑥。俄罗斯的国家权力平衡不仅取决于领导人的官方地位,而且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政治资本、非官方的人脉以及权力资源。从权力资源看,普京属下有政府经济板块、联邦议会、审计署和地方议会,梅德韦杰夫属下有总统办公厅、安全会议和政府强力部门,但这些部门的主要官员都来自普京的班底,实际掌控权掌握在普京手中。近来,普京对待梅德韦杰夫“现代化战略”的态度出现了某些松动,但这尚不能说明普京已经放弃了原来为国家发展设定的既定战略。
梅德韦杰夫的经济现代化药方仅限于五大高科技领域,忽视大众消费工业的发展,未必能够解决俄罗斯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历次现代化倡议都是由最高当局提出的,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振兴,改变落后状态。国家利益是现代化的出发点。忽视民众利益是俄罗斯历史上三次现代化努力的共同特征。甚至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现代化,也不是为了农民或地主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因此,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主张应与普京提出的国家四大重点计划相结合,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突出民生问题,加强教育、医疗、住房和农业发展,使民众得以分享现代化成果。
近一个时期,支持梅德韦杰夫的民意虽然有所上升,但大多数民众对梅德韦杰夫的新自由派言论仍持观望态度。正如有的评论指出的,梅德韦杰夫只是对俄今后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总的发展方向、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没有细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梅德韦杰夫最近一个时期频频发表公开讲话,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提出一些独立的观点,也是在向外界,特别是向西方表明,他并不是“傀儡”,而是堂堂正正的民选总统,同时这也是一种民意测试,是在为2012年总统选举作准备,具有竞选纲领的性质。
梅德韦杰夫强调,俄罗斯的现代化不仅取决于经济现代化,还取决于政治体制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⑦。梅德韦杰夫重要智囊机构现代发展研究所提出,俄罗斯的现代化必须以民主价值观、市场制度和公民自由为基础,他们突出强调政治现代化,认为没有政治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必然失败⑧。但是俄罗斯民众历史上对国家专制已经形成了惯性依赖。在俄罗斯历史上,大凡专制政体时期,通常社会稳定,权贵和民众关系比较和谐,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上升。正如普京所说的,“俄罗斯在历史上从来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彼得一世、伊凡四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二世等人都被奉为伟人。而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尼古拉一世和尼古拉二世等软弱统治者执政时期,俄罗斯往往国家分裂、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恶化、国际地位下降。在新时期,叶利钦总统在尝试一段“民主政治”导致国家混乱后,也不得不重新返回靠“总统命令”施政的威权主义。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普京的全面支持,如果无法赢得民意的支持,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理想就无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国家战略。倘若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战略无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那么与西方国家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联盟的计划也就随之化为泡影。
(二)俄罗斯与欧盟之间无法回避的矛盾不利于双方建立现代化伙伴联盟
在现代化伙伴关系问题上,梅德韦杰夫总统对欧盟国家的倚重,远胜于对美国的重视。他甚至认为,欧盟国家能够向俄罗斯提供美国不可能给予的资金、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因为欧盟国家已经对俄罗斯的能源形成习惯性的依赖。
俄欧目前正在进行的“现代伙伴关系”计划能否真正建立起来,目前还是未知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俄欧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深层次分歧。以罗斯托夫峰会为例,俄欧双方在技术、生态、能源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但是这只是双方在与政治无关的某些领域达成某些一致,而且都不涉及俄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双方仍然无法回避深层次的分歧。在本次会议上未讨论高加索局势、“东方伙伴关系”等问题,被俄罗斯视为保障未来欧洲安全法律基石的“欧洲安全条约”,在发布会上仅用寥寥数语被一笔带过。欧盟推出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被俄罗斯民众认为是欧盟在继续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典型案例。其二,加入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普遍对俄罗斯心存芥蒂。俄罗斯把寻求欧盟对其现代化支持的目光主要投向了老欧洲国家,这些国家也大多有意介入俄罗斯经济。但是“新欧洲”国家一向对俄罗斯怀有戒心,并且客观上在吸引资金和技术方面与俄罗斯存在着竞争关系,因此不愿意和着“老欧洲”国家的步调助俄实现现代化。例如,波兰始终是阻挠俄欧新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谈判以及俄公民赴欧免签证问题谈判的“带头大哥”。其三,欧盟对于俄罗斯的投入有着极为苛刻的政治前提。如果无法断定俄罗斯在其实现现代化后是否能与西方社会和睦相处,无法断定俄罗斯是否将进行根本的政治民主改革,无法断定对俄罗斯投资是否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回报,那么欧盟是不会对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商业投资的。
“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盟根据波兰和瑞典的倡议,于2008年12月3日以欧盟正式文件的形式得以确认的对外战略。该计划的目的就是在政治和经济上拉近欧盟与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6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2009年初,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结束后,欧盟开始加快实施“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欧盟正在努力拉拢白俄罗斯加入“东方伙伴关系”计划,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也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从波罗的海到里海的反俄联盟是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欧盟推出的“东方伙伴关系”计划对俄罗斯的威胁绝不亚于“颜色革命”战略。它甚至比“颜色革命”战略更有可操作性和诱惑性。俄罗斯与欧盟围绕“东方伙伴关系”计划的斗争才刚刚拉开序幕。
俄欧关系主要面临两类问题,一类是政治层面的,另一类则是技术层面的,俄欧双方未能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属于第一类。如果上述深层次分歧始终悬而不决,俄欧之间的现代化伙伴关系就很难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三)俄美之间难以逾越的结构性障碍使得双方间的现代化联盟建立难,发展更难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美之间长期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对美政策的最大矛盾在于,一方面要竭力反对美对俄的战略挤压,另一方面又要谋求对美关系的整体稳定,为其国内经济发展打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美对俄政策的最大矛盾在于,一方面要防范俄成为美势均力敌的全球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在艰巨而长期的国际反恐和反扩散斗争领域仍需要最大限度地谋求俄罗斯的协作。对于今天的俄罗斯而言,一方面以梅德韦杰夫为首的一批俄罗斯政治精英迫切希望与美国在经济上结成现代化的联盟,借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现俄罗斯的全面现代化,另一方面美国的战略挤压又使得俄罗斯在安全上不得不将美国视为头号对手。对于今天的美国而言,一方面奥巴马希望借俄罗斯及其盟国的帮助,尽快结束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⑨,并遏制以伊朗为首的某些国家的核冲动,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俄罗斯借西方的援助,复活昔日的帝国,至少要使俄罗斯在短期内无法成为美国强有力的对手。
2010年3月,在俄美即将达成新的核裁军条约的前夕,俄罗斯权威的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对1600名俄罗斯民众进行了调查,民调结果显示,7396的受调查者认为,美国是“企图主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侵略者”,而只有8%的受调查者同意美国是“和平、民主和秩序的保卫者”,其余19%的人称对美国的角色不能确定。这表明,俄美两国在核裁军方面的积极进展并没有改变俄罗斯人对美国的态度。列瓦达中心在2003年和2007年曾作过类似调查,两次分别有75%和7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侵略者”。这说明在过去的7年当中,俄罗斯人对美国的态度几乎没有发生转变。俄美关系的“重启”也未能改变俄罗斯人对美国的传统认知⑩。
事实上,俄美两国间存在的三大结构性障碍在短期内是难以逾越的。这就是:鉴于国力上的巨大差异,无论俄罗斯如何竭力反对,北约都要继续向独联体地区扩展,北约已宣布要在2010年之后开始新一轮的东扩;美国都要在独联体地区继续策动“颜色革命”,这是美国全球长期“扩展民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都要继续实施对俄罗斯构成极大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奥巴马的反导计划,除了要在东欧国家建立拦截和预警基地外,还以日本为核心加速编织亚太战区反导系统(11)。我们看到,近一个时期以来,俄罗斯政府对美国的战略挤压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战略反制政策,即通过在双方主要角逐领域内有选择地进行战略反击,达到制衡美国战略挤压的功效。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俄美签署了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两国在结成现代化伙伴关系上也达成了某些共识,但是两国为谋求战略平衡和军事优势的角逐仍不会停歇。在俄美之间尚无法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的背景下,奥巴马所期待的俄美关系的全面“重启”很难真正实现,梅德韦杰夫所期待的俄美之间全面的现代化伙伴关系也难以真正付诸实践。事实上,与俄美某些学者所标榜的俄美关系正在进入“自动挡”状态不同,美国所承诺的对俄罗斯的投资仍处于“手动挡”状态,甚至是“车轮转而车难行”的状态(12)。
三、俄“现代化联盟”战略不排斥中俄战略协作
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战略,尤其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联盟的计划引起各方关注,被认为是俄罗斯面向西方的外交新政的开启,并将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导方向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拉夫罗夫外长负责完成的《有效利用外部政治因素实现俄罗斯联邦的长远发展计划》只是一份专家建议,并不是俄罗斯外交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7月12日梅德韦杰夫总统批准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依旧是俄罗斯的“外交基本法”,俄罗斯外交的主导方向没有改变。依照新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国及整个亚太地区仍是当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主导方向之一。作为佐证,去年,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召开会议,内容是讨论远东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加强俄罗斯同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
第二,梅德韦杰夫强调,俄罗斯的现代化联盟战略并不以牺牲与中印等国的关系为代价。
梅德韦杰夫总统认为,尽管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等都是俄罗斯的重要联盟,但是这些组织显然无法为俄罗斯创建知名的全球金融和技术中心提供巨大的帮助,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面向西方的。与此同时,梅德韦杰夫总统也强调,把构建现代化伙伴联盟的重心转向发达国家,并不意味着应该以牺牲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和巴西,或者同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重要关系为代价。
第三,梅德韦杰夫总统强调,在俄罗斯现代化的进程中并不排斥中国。
梅德韦杰夫总统在今年访华前夕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俄罗斯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并不排斥与中国的合作:“近年来,中国在许多工业设备的生产上已经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机电产品越来越多也绝非偶然。在我们的企业家们看来,这些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对消费者有吸引力。在我们的重工业、轻工业、能源和运输产业等许多领域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俄罗斯经济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大,用以替代老化的设备。因此,中国的产品,尤其是在中国各银行机构给予的大力的信贷支持下,一定能在我国市场占据具有竞争力的一席之地。”(13)
梅德韦杰夫认为,俄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联盟还处于建立阶段,而俄罗斯与中国的现代化伙伴关系事实上已经建立起来。2009年,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与中国商务部签订了鼓励机电产品和创新产品双边贸易备忘录,俄罗斯联邦科学与创新署同中国科技部还签署过类似的关于在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开展共同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他表示,俄罗斯欢迎中国朋友投资俄罗斯工业的高技术产业,其中包括通过俄罗斯建立的科技园区和技术创新型经济特区机制进行投资。俄罗斯对中国在发展高铁网络和管理港口方面的经验也很感兴趣。梅德韦杰夫认为,“在这个领域,扩大两国合作潜力的最明显的例子,这就是现代化民用航空器的制造。利用两国在这方面的合作优势,其中包括投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维修等联合项目,我们能够大幅减少研制新型飞机所需要的经费和时间。这不仅能够保证我们两国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能占据国际航空市场的剩余空间”(14)。尽管有些俄罗斯人始终在猜疑中国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与美国联手掌管世界,成为配合美国霸权的“副班长”,但是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相信,中国才是俄罗斯最可靠的现代化合作伙伴(15)。
第四,落实《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已经成为俄罗斯实现东部地区现代化的关键。
该规划纲要的签署表明俄罗斯已经开始同中国协调毗邻地区的发展战略。迄今为止,这是俄罗斯与任何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伙伴关系都未能达到的合作水平。该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即为各表所需,优势互补,各尽其能,合作开发。它的全面实施将在中俄两国毗邻地区形成大交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将实现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形成双边运输通道和多边国际运输网络,两国的地区合作还将逐步向内陆及东北亚地区辐射。该规划纲要选择了两国毗邻地区规模大、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发挥优势的投资合作大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和推进。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发挥大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力争建设一个大项目,形成一条通道,带动一批合作项目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并推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该规划纲要的附件1和附件2中,进一步明确了中俄地区推荐合作的重点项目,也凸显了区域分工、利益兼顾的原则。在附件中,所列的在俄实施的重点项目,囊括了远东及东西伯利亚的几乎所有的共和国、边疆区、州以及自治区(16)。
纵观整个规划纲要,体现了中俄双方发展地区现代化合作的强烈愿望和真诚态度。该规划纲要中双方推荐的合作项目也昭示了双方经贸合作方式要有所突破——调整贸易结构和模式,逐步实现中俄的贸易合作从不规范走向规范,从以贸易为主转向以投资合作为主,从初级合作转向产业合作,以及从资源型贸易向加工贸易的转变。这与梅德韦杰夫总统所指出的“我们必须改变直接出口(远东资源)的发展模式,而要在石油、天然气、木材以及金属等所有资源开发领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相一致,同时与中国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接国际制造业的战略转移也是相辅相成的。
梅德韦杰夫总统2009年在远东地区视察时表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现代化,首先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战略,只有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联系起来,才是有前途的。
在俄罗斯新的能源发展战略中,计划到2030年将销往亚太地区的天然气提高到全俄出口总量的20%,将石油提高到全俄出口总量的30%(17)。这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事实上,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规划只有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战略联系起来,才是可持续的。中俄毗邻地区的合作是两国互利双赢的经济选择,也是全面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政治选择。
四、结语
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新政治战略原则”目前还基本停留在其个人或其政治团体的“理想抱负”层面上,尚未转化为俄罗斯国家的主体发展战略,而且在梅德韦杰夫本届总统任期结束之前,仍然看不到其现代化理想全面转化为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景。就俄罗斯的发展形势分析,即便2012年梅德韦杰夫能够继续执政,在普京仍是民族精神领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导者的情况下,其现代化“新政治战略原则”仍难以全面实施,但其中的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合理成分很有可能被吸收进国家的主体发展战略当中来,而其关于政治现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的主张仍然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未来至少五年内,无论普京是否在2012年重返克里姆林宫,俄罗斯仍将属于普京时代。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只能在保持政治稳定的情况下实施现代化,或者说在新保守主义框架下实现现代化。
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理想能否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全面支持仍是未知数。笔者前不久在美国访学时接触到的一些美国官员、商人和学者表示,未实现现代化的俄罗斯是“无牙之虎”,一旦实现了现代化,那就变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对于西方而言,如果无法断定俄罗斯在其实现现代化后是否能与西方社会和睦相处,无法断定俄罗斯是否将进行根本的政治民主改革,无法断定对俄罗斯投资是否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回报,那么西方社会就不会向俄罗斯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投资。由此判断,在美国重启对俄关系的议事日程表中,目前尚不包括义务地帮助俄罗斯实现全面现代化(18)。在未来的十年间,美国进行国际于预的能力会相对下降,中俄两国的国际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大,但是美国对于中俄两国中任何一方而言,都占有绝对的国力优势。中俄两国继续保持稳固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确保两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唯一正确选择(19)。
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联盟战略不会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负面影响。中俄关系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成熟性,越来越不受双方与第三方关系的影响,而且这种逻辑性和成熟性越来越强。即便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不意味着中俄关系的必然倒退。在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中,其欧洲地区所需要的更多投资和技术可能来自西方国家,而其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所需要的更多投资和较为先进的技术将来自中国等东亚国家。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具有现代化伙伴关系的意义。
注释:
①Левада-Центр,Отношение к западной критике внешней и внутрен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и,http://www.xiexiebang.com
(17)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20 года,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ериод до 2030 года,http://www.government.gov.ru
(18)Уолтер Лакѐр,Москва перед дилеммой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Ро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 6 Ноябрь/Декабрь 2010г.(19)Российская групп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дискуссионного клуба “Валдай”,Отношения Россия-США после “перезагрузки”:на пути к новой повестке дня.Взгляд из России.
第二篇:(俄罗斯外交论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本文通过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的回顾,着重分析了两国合作对东北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外交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能源也从人类富有的财产渐渐走向枯竭。为了生存,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向外寻求帮助,能源问题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问题,成为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十多年之久,但合作路途并不平坦,其中出现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中俄关系中的软肋 [1]。
尽管如此,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呢?两国的合作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对整个东北亚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俄能源合作
(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世界性能源紧缺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石油危机。
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诸如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增大 [2]。谈到战争,由于其本身对石油产生大量的需求,使得石油供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发世界各石油输入国大幅增加石油储备,从而助推了油价的升高,导致石油危机的加剧。
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与产油大国开展广泛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中国也赶在队伍的前列,不仅努力谋求与中东产油大国的合作,而且积极探索从毗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那寻求帮助。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能源危机严重
如上所述,在国际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的增多,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过,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西方专家评估,2005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了1.3%,而中国的增幅为2.8%。由此可见,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
不难看出,中俄进行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3]
3、俄国大力推行能源外交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强、紧邻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赚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其具体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4] 在上述战略中,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因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经济上最划算,在政治上也最安全。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而如果失去这个市场才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俄政治经济学家舒别尔强调说。[5]因此,在中国深陷“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挫折与成就
如前文所述,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波折也有重大的成绩。
从1994年到2003年,历时9年,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准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修建一条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线,简称“安大线”。这一工程,却因日本的强力介入竞争、提出新线路而频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但随后,中俄两国排除障碍,开创新的交往方式。在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里,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为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7]送走了中国“俄罗斯年”,又迎来了共有190项活动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超过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在中俄经贸关系中,能源合作无疑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领域。能源合作的进程,无疑在俄罗斯“中国年”中得到加速。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石油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2007年11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8]该管道的建成无疑将会走中俄两国带来巨大的利润,给整个东北亚都带来巨大的便利。
另外,在中俄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目前形势良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起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合作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建设1000万吨炼油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卢克公司签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建设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化总公司参与库页岛的勘探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中俄能源合作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为两国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在安全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他们的合作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只会给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能源自被开发利用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则相对上升,涉及能源的国际问题变得敏感。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体现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各国关系与利益的交织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机构和世界能源宪章组织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从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了传统安全以各国疆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和明显的扩散效应。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跨国和跨地区的特点,相关各国只有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等措施,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共同安全。[10]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步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中国也已经由产油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因此,中国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给日本等国带来了恐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国对抗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紧张。“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即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日本可能对石油路线选择问题耿耿于怀,但我们相信,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有关专家认为两国之争主要在于两国在能源供求方面的趋同性,在于两国在能源利益方面的重叠性。正是中日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来源渠道、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才使得双方利益重叠,冲突不断。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内国家的能源竞争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利益的重叠,这既可以是区域内国家的能源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构建有效能源供应体系的基本动因。
另外,中国与俄国能源合作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该地区的典范。中俄的合作为其他各国与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在享受的合作带来的成果时,定会寻找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安全 实际上,能源合作和各国的能源政策是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一位韩国学者基于对能源危机的分析得出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国际合作。”[11]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两两国的能源安全,也能极大地推动该地区整体的能源合作进程,有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由石油出口大国变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着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求能源帮助的困境。而其优势就在于与能源大户俄罗斯毗邻,而且两国还有着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合作成为中国寻求发展的必然出路。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既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利润,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其推行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当然是以经济态度来迎接中国的合作了。
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国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中俄的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油管道之争背后的俄中关系不均衡,孔寒冰,《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受美国飓风影响 能源等产品价格上涨http://www.xiexiebang.com>时事聚焦>国际时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温
[8]俄高官表示东线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08年开工,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能源 > 石油 > 正文www.xiexiebang.com [9]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0]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1][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
第三篇:乌克兰危机对中俄战略合作带来的机遇与影响
乌克兰危机对中俄战略合作带来的机遇与影响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赵春英责任编辑:姜紫微2014-11-02 09:32 0分享到:
深化中俄关系,借助俄罗斯因素来平衡美国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中俄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冷战时期,从同盟到分裂,从敌对到缓和;苏联解体后,两国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定位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为2011年确立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乌克兰危机为推动和促进中俄关系发展提供了机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俄关系还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中俄战略合作将是有限度的再深化。乌克兰危机给中俄关系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乌克兰危机对中美俄三方关系产生了巨大震荡,为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创造了历史机遇。
乌克兰危机令俄美关系恶化,客观上推动俄罗斯走近中国。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在中美之间采取的是“平衡”战略:一方面,防范和戒备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不断努力改善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俄罗斯曾三次试图加入美国主导的西方阵营。第一次是叶利钦执政初期,俄罗斯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谋求通过体制和制度改革融入西方“民主大家庭”。第二次是在2001年“9·11”事件后,普京借反恐之机,努力拉近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第三次是梅德韦杰夫执政后,希望以美俄关系重启为契机,与美欧建 立“现代化联盟”。2012年,普京重返总统宝座,对美战略方针仍然为在不损害俄罗斯利益的前提下,在多个领域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但实际上,这只是俄罗斯的一厢情愿。面对俄罗斯的“善意”,美国与西方国家不但没有接纳俄成为西方的一员,反而借机不断加大对俄打压和遏制的力度。此次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可以说是对俄美关系的一次重创。在美欧联合对俄采取政治、经济和军事全面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转向中国,以走出被孤立的困境。乌克兰危机深化了中国对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认识,为增进中俄关系注入动力。冷战结束后,中国一直努力避免过早取代俄罗斯成为美国的首要战略对手,但该战略目标目前已经被打破。在“9·11”事件10周年之际,奥巴马政府对恐怖主义威胁和在伊拉克、阿富汗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对美国霸权地位真正构成挑战的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新兴大国的崛起,首当其冲便是中国。2011年,希拉里提出对亚太地区实施“再平衡”战略。有专家学者认为,此次乌克兰危机会牵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但事实上,美国对俄罗斯吞并欧洲第二大国领土这一重大事件的反应,只是采取了美认为很重要而俄却很藐视的制裁措施。美国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在《纽约时报》以《乌克兰问题不应干扰美遏制中国》为题撰文指出:“美国不应在乌克兰问题上浪费精力与俄罗斯周旋,因为美国需要莫斯科来帮助处理伊朗、阿富汗问题,并最终遏制中国这个美国未来唯一的对手。”由此可见,美国的确已把中国作为首要战略对手,并不断插手中国周边事务,集中力量坚定不移地对中国进行打压。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周边局势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为维护和拓展自身战略利益,需要与俄罗斯进行战略合作,来牵制和抗衡美国
乌克兰危机推动了中俄大型贸易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国“政热经冷”的短板。中俄关系的“软肋”在于缺少牢固的经济联系。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在遭到美国和西方的外交、金融孤立后,转向中国。此次普京访华与中国签订了总价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气协议,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久拖未决的艰难谈判。此前,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价格问题,最后中俄都做出了让步,最终定价稍低于俄罗斯对欧洲380美元/千立方米的出口价,高于中国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口油气200美元/千立方米的价格。此项贸易协议,从长远来看,除经济上的互惠外,更具有政治意义,特别是在能源这一高度敏感领域中的长期合作,为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注入了活力。如今,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特别是能源依存已成为维系大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国持续发展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俄罗斯振兴则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中俄经济优势互补,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中国不仅是亚太地区,也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俄罗斯可以利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拉动其远东和滨海地区经济。两国经济上的合作互惠,也会增进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
乌克兰危机深化了中俄战略互信,开启了两国关系的良性互动。中俄同为美国的战略对手,但长期以来,俄罗斯向往融入西方,把 对美关系放在重中之重,而中国也把中美合作放在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所以,尽管中俄两国在某些国际热点问题上拥有一致的政治立场,但受美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无法实质性走近。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随着俄美关系的冻结、美欧对俄的全面制裁,以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东海、南海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升级,中俄关系实际上在不断走近,战略互信也得以加强。在俄美关系出现紧张的特殊敏感时期,无论是中国对克里米亚问题的政治立场,还是俄总统普京访华、上海“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召开、中俄“海上联合-2014”联合演习,以及两国油气供应协议的签订,两国之间这样大动作的战略互动表明中俄关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乌克兰危机并未改变制约中俄关系发展的因素
乌克兰危机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但与此同时,中俄关系还存在薄弱环节,有一定的脆弱性。中俄经济合作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相邻的世界性大国,在经济合作上具有三个不平衡性:一是经济合作与政治关系的不平衡;二是中央与地方积极性的不平衡;三是大型项目合作与小型经济往来的不平衡。中俄经济合作的规模与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地位极不相称。2013年,中国对俄罗斯的对外贸易额只有870亿美元,而同年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为5200亿美元,与日本、韩国的贸易额分别为3125.5亿美元和2500亿美元,与欧洲 4 是5600亿美元,习近平今年访问欧洲时提出还要使中欧贸易额突破10000亿美元。同年,俄罗斯对巴西的对外贸易额为902亿美元,对澳大利亚为1300亿美元,对韩国2700亿美元。可见,中俄之间的经济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今年5月20日在习近平和普京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俄两国签署了能源、电力、航空、通信等领域40多项合同文件,但俄市场并无积极反应,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股票反而下跌了2.33%。正因为缺少厚重的经济合作作为“压舱石”,中俄关系这条航船的前进方向并不明确。
中俄地缘利益矛盾和冲突由来已久。历史上,随着中国的衰败,俄国大举东扩,特别是在1750年以后武力胁迫中国签订了104个不平等条约。在1689年至1883年间,沙俄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等多项条约,霸占中国及中国藩属400余万平方千米领土。而早在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也曾踏入俄罗斯的领土。由于历史上的争端和恩怨,虽然两国关系不断改善,但战略互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俄罗斯官民中对中国崛起普遍存在一种深刻的忧虑和戒备心理。加之在地缘方面,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中国东北三省相比处于“空虚”状态。中国东北三省面积145万平方千米,人口1.2亿,加上流动人口平均每平方千米100人。俄罗斯远东地区为670万平方千米,620万人口,每平方千米平均不到1人。所以长期以来,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对中国采取了种种限制政策,使得两国合作无法全面展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是有限。俄罗斯民族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难以改变。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虽然它80%的领土处于亚洲,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重心却在欧洲,所以无论是过去的沙俄,还是现在的俄罗斯,对欧洲向来都有着特殊的情结,融入西方社会是俄国梦寐以求的目标,尤其在每一个历史变动、关键变革和重大转折时,都会以欧洲为参照来思考国家的命运和战略选择。然而,现实却让俄难以遂愿,西方列强始终将这只“北极熊”视为异已,对它有着极强的戒备和排斥。俄罗斯虽然在回归欧洲的进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这一愿望。与此同时,俄罗斯民族对东方各民族在心理上始终抱有一种优越感,不屑与东方“劣等民族”为伍的心态一直普遍存在。在历史上,俄罗斯在西向欧洲不成的情况下,往往都会选择欧亚主义路线,而这一政策路线给中国带来的往往是国家利益被侵犯,被当成棋子来平衡俄与美国和西方的利益关系。中俄关系从属于中美、俄美关系是客观现实。强大的美国因素一直制约着中俄战略合作的发展。中俄合作是基于美国一极超强的现实压力,为维护国家利益所做的战略选择。冷战结束后,美俄之间,由于北约东扩、反导问题、乌克兰问题、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等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始终难以改变两国对抗关系的主旋律。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发展,美国通过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与盟友的关系,不断加强对我战略遏制和围堵。而中俄之间,随着意识形态斗争的结束、中俄边境划界问题的解决,已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和冲突,在抗衡美国世界霸权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两 国关系不断走近和提升。但同时,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把对美关系置于国家对外政策的首要地位。对未来中俄关系的定位,俄总统普京已经明确指出,俄罗斯不打算与中国结成军事政治联盟。虽然乌克兰危机客观上推动了俄中关系的发展,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发展将是有限度的,是以不损害双方对美关系为前提的。俄罗斯外交一贯功利。中俄战略协作与冷战时期的中苏同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过去的中苏战略合作是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性。而现在,中俄处于平等的政治地位,是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而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这种共同的国家利益是随着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乌克兰危机虽然促进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但也具有一定的暂时性。目前,在遭到美国和西方经济制裁、俄欧中断军事技术合作的情况下,俄罗斯在政治上需要国际支持,在经济上需要为其能源和武器找到出口对象以换取外汇,而中国最符合其战略需要。但是,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不会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制裁只会推进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合作,这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未来,俄罗斯会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继续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谋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以国家利益制定对外政策的决策选择也不会改变。对构建未来中俄关系的几点思考
虽然中俄关系还存在一定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中美矛盾大于中俄矛盾,我们要借助俄罗斯因素,拉俄抗美,全面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同时保持适度的灵活性。全力推动中俄各层次的经济往来。在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之一,作用也在不断提升。俄罗斯对于中国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潜力和地利之便。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与沙特不分伯仲。自然资源总值为300万亿美元,现已探明的自然资源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和中国分别为10万亿和5万亿美元。已探明正在开采的油气田有300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的石油和九成以上的天然气集中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俄60%的国家收入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的销售,而中国目前只有9%的进口石油和1%的进口天然气来自俄罗斯。这些良好的条件为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除推动与俄罗斯中央政府间大型的经济合作项目外,还要努力推动与地方政府及公司企业间的合作往来,以扭转小型经济往来萧条的局面,在各个层次全面拓展两国的经济合作。
努力深化中俄两国的军事技术合作。目前,中俄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最友好、也是最特殊的,中俄两国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均受制于美国。国际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国实力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合力场,每个国家的实力延伸都有极限和底线,一国伸缩极限就是另一国安全的底线。俄罗斯不会主动触及和挑战美国的底线,但也不惧怕美国。目前,俄罗斯在军事实力上,陆基弹道导弹数量对美拥有6:5 的优势,导弹核潜艇和军人数量与美相当,是大国中唯一能够与美国保持核战略平衡的国家。过去苏联以核武器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除了核武器,其常规力量在经过军事改革后,战斗力也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军力虽然近年得到快速发展,但与美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要与俄罗斯形成紧密的战略利益联系,利用好俄罗斯强大的军事技术基础,积极与之开展不同规模、类型的联合军事演习,创造军事交流的机会,推进中俄防空反导体系建设,增加装备采购量,通过制度化、机制化的军事合作,一方面促进两国的军事互信,另一方面形成合力,对美国及其盟友形成战略威慑,以平衡美国的军事优势。
积极开展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影响观念,观念决定战略选择。此外,文化对构建国家吸引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影响精英人物,还可以影响普通民众。冷战期间,从1958年到1988年的30年时间,曾有约5万名苏联各行业人员到美国高校进行学习交流,后来这些人当中有的成为俄罗斯的精英人物,如对戈尔巴乔夫产生重要影响的雅科夫列夫。同时,约有50%苏联人和70%~80%的东欧人每周都能听到由美国政府资助制作的广播节目。文化上的接触对改变美苏关系起到重要作用。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俄罗斯与美国在文化和宗教上具有同源性,与中国则有较大差异。而在信息时代,民意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作用不断提升。为弱化俄罗斯对中国发展存在的疑虑,增进两国了解,加强战略互信,深化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我们应当广泛开展多层面的中俄文化交流活动,除举办中俄“文化年”之类的官方活动外,还可以增加民间互动,组织两国专家、学者、老师、学生互访交流,吸引俄罗斯年轻人到中国学习,增加对俄的网络和影视节目等,以在文化接触和交流中传递中国的正面信息和国家形象。
在俄美之间把握好战略平衡点。发展中俄关系绕不开美国因素,所以在两者之间,要以中国国家利益为准绳,平衡两面的得与失。我们要看清,俄罗斯毕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欧亚“双头鹰”,视美国为其对外关系核心的看法不会改变,既想与美保持良好关系,又不愿屈从逢迎美国。俄美两国之间虽然矛盾和冲突不断,但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长期的全面对抗也难以发生。而对中国来讲,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我们既要把美国作为主要的战略对手,但同时又不能把美国推到对立面。塑造中美关系要以合作来平衡对抗,特别是在我军与美军实力还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所以,我们既要借助俄罗斯因素,在中美俄三边关系中塑造对我有利的态势,又要在不伤及中美之间重大战略利益的前提下,保持中俄战略协作的灵活性。中俄关系应保持不结盟、适时的战略协作,关系密切而不互相依附,扩大共同利益又维护各自尊严,寻求共同立场而又保持适当距离。
第四篇: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化运动的起点。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但这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特别是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第二,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第三,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第四,开源广进、人才培养。在文化观念意识上,洋务思潮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建立了“以工商立国”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念意识;在社会经济方面,洋务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领域推进了现代化运动,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若干特征,使古老的中国终于向开放和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第五篇:战略经营单位的概念对企业组织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
.战略经营单位的概念对企业组织设计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在大型的跨行业经营的公司中,将企业所从事的经营范围分为若干个战略经营单位是有益的。战略经营单位是大型企业内部的单位,是从事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独立事业单位,它为同一市场或不同市场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战略是: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
答:战略管理的定义: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系统的规范性通常与两个因素有非常大的关系:即企业的规模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小型企业可能采取“企业家战略管理系统模式”(Ent
战略分析即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组织的内外环境,包括组织诊断和环境分析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