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 村 殡 葬 仪 式 及 程 序
农 村 殡 葬 仪 式 及 程 序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整理)
第一,上床。
需将正房明间整理好,将明间内的缸、柜和锅上一切用具等各种物品全部清出。
在明间中央南北方向放置一张木床,为停尸床。停尸床上铺一些散麦秸草,再盖上苇席。苇席下面左右两边各放一棵带跟的高梁秸,根朝南头。苇席上再铺上为死者做的褥子。(过去在放枕头处褥子下面放一个泥做的坑面塈)
同时,请人书写倒头包袱。买香、烧纸、尸盆、鞭炮等急需物品。请主丧及几位有治丧经验的人员来帮忙。
将死者遗体穿戴整齐(衣服为单数),口内含压口金(用金或银做的小元宝)。左手小馒头,右手小手绢。由家属和帮忙人员抬到停尸床上,头朝南,头下枕日常枕头。上盖尸琴蒙面,把脚并好,用砖(过去用人工打的泥塈)等挤牢放正。在遗体腹部偏上处放置一小块生铁以镇妖邪。(家属不得流泪于冥服上,否则称其不孝)
第二,倒头及布置灵堂。
由治丧人员和帮忙人员共同协商、操作,采集所需物品。所买物品要专人记录好。收送纸等要记好。在停尸床前放一矮桌为灵前祭桌。桌上放供品,有三至五样(水果、糕点,有配偶健在三样;无配偶五样。忌蛋糕)放于盘中。宽条面一碗、放筷子一双(如配偶先去世了,这时可供两碗宽面条,放两双筷子)、祭馒头十个(中等大小,每个馒头点一个黑点)分两侧摆放。
祭桌上还有挡风伞一把(死者配偶健在的,为男左女右半截伞;无配偶的为满伞),插在沙碗里,放在祭桌一侧(男左女右)。用很小的圆碟内倒上油,用多股红细线拧成的灯芯做成长明灯(也叫照尸灯、倒头灯),放在挡风伞后。祭桌前沿居中放一香炉,内装细沙,由死者子女等上香,并且出殡、下葬前烟火不断。尸盆放在祭桌前地上。
将倒头包袱内包约9——11个纸元宝,用竹竿挑起倒头包袱,在尸盆内烧散纸,引着倒头包袱。
由治丧人员携死者子(女)手提擀面杖在庭院南头支南天门。站立在高凳子上,面向西南方向,向天指三下,同时口呼爸爸(妈妈)上西天,一路走好。长子先做,其他顺排。无子者女儿同样做。支完后放鞭两挂。
接着由治丧人员提纸篓(内装香、纸、鞭)携孝子(女)拉着擀面杖,到村外一特定地点或土地庙前为死者送魂。烧纸若干,烧香一束,放鞭两挂。冲西南磕头,口呼爸爸(妈妈)给你送魂,一路走好。哭泣拉着擀面杖回走。回到灵堂上香、磕头。
设置供桌:在灵堂门外,用一琴桌作为供桌。前面有桌围子。供桌上放由死者遗像,框围黑纱布。一对蜡台,上装白蜡(相框和蜡台都要用细绳固定好),空香炉一个,香一束(三只用白纸扎三道箍,便于祭拜用)放在香炉上,空酒杯一个。供品有10个较大一点馒头,打黑点,分列两侧。(亲戚来上祭带来的糕点也摆放在供桌上)。桌前草席铺地,以便吊唁人跪拜。
第二篇:殡葬仪式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
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
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
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
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
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
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
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
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
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
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
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
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
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
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
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
“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
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
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
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
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
“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 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
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
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
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
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
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
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
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 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
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
的第一种仪式了。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
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
丧。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报丧方式。在广西一带的地区,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
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
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还有的地方,报丧的人到亲
友家门不能径自入内,必须要等在门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 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丧。这样做是为了辟邪。也有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
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
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
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
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
布”。在东北一带,是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的。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
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并且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
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女性则悬挂在门的 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就一
目了然了。旧时有些广东地区的人常常骂那些行色匆匆赶路的人是”报死“,因为
根据当地的报丧的习俗,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
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来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在江
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去,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来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
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来表示驱邪避祸。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
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
“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
友。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
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
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
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
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之类的文
字。
而中国少数民族的报丧习俗更是别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带的怒族用吹“竹
号”来报丧。竹号的数目根据死者的年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
吹一个,有儿有女的吹两个,头人吹三个,巫师吹四个。在中甸、维西一带,不
少民族用吹牛角来报丧,也有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吹海螺。景颇族、拉祜族、黎
族、滇南瑶族等少数民族用放枪来报丧,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话则敲锣。在景颇族
中放枪的数目还有严格的规定,死者是男性的话放偶数,死者是女性的话鸣奇数。
有关学者认为前两种可能是属于早期的报丧形式,而后两种则是属于后期的现象。
在贵州省、北盘江流域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报丧更具有特色。他们的报丧仪式是丧
家请来邻寨的青年,两人一组,手里拄着拐棍,到所有的亲友家去报丧。当人们
见到这样的人进寨,就知道是报丧的人了。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
分担悲痛的做法。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
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
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
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
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
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
“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
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
顶为“殿”,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
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
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
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
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
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
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
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
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
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
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
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
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
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
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
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
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
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
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
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
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
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
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
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 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入殓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
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
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
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
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
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
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
”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 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
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
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 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 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
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
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
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
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尸入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
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
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
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 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 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
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
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
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
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
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
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
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
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
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遗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
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
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
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
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 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
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等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
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
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
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
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
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
红儿”。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
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
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
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
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
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
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
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
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
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
简化了。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
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
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 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
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
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
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
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
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得习俗。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是指死者出
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月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
举行特殊的丧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
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丧礼。但是,在台湾一带,”重丧“却是指
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 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
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
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
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但
大体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通的地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赫哲族、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而不能在双日出殡,据说,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
两个人。”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丧,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否则不
吉利。云南一带的景颇族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最
为吉利,不如属龙、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殡。贵州一带的侗族
最忌”冲日“出丧。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犯双日“。广西一些民族地区则忌
讳犯”重丧“日期出丧。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
只鸡,将其致死,在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小挖的小洞中
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县的#巴族,出丧的日期要由巫师行
杀鸡看卦仪式来定,以鸡肝上纹路的走向显示吉凶。另外,在一些接近汉族的民
族地区也有由”阴阳先生“的占卦仪式决定日期的。
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择日,还择时。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
尸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讳正午出殡。俗以为正午出
殡会招致灾异,不吉。云南一带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丧。而花苗和白
苗则在午后和黄昏出殡。贵州一带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刚亮出丧。东北黑龙江
一带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广东等地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以为这种
时刻最吉利。
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
哭丧仪式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 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
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
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
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
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
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
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
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
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
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
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
《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
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 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
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
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
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
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
是”套头“;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
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
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
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 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
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
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
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
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
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
”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
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
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
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 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第三篇:农村立碑揭碑仪式程序
农村立碑揭碑仪式程序
一、立碑仪式开始: 奏乐,燃放鞭炮,二、祭天地: 请敬献祭品供果,向天地生神灵行礼,敬酒,(在音乐中)
三、敬列祖列宗神灵:
由本家一人向列祖行礼后献祭酒三杯后敬曰: 父母恩情深似海,祖宗功德无量。我等后人,集聚一堂,为先祖立碑。秉承优良。孝娣永存,祖恩浩荡,以德为本,喻嗣不忘。愿我家族兴旺发达,富贵其昌。请先祖保佑后人,平安康泰,人丁兴旺,达官显贵、繁荣富强。今日立碑铭志敬祖,惊扰之处请列祖体谅宽恕。主持人呼 :众后裔行三鞠躬之礼
四、立碑开始,请各位乡亲,好友动工,放炮,奏乐。
五、洗碑,擦碑,罩屋。
请子孙,儿女,外甥男,外甥女碑前尽孝、——完成红布罩碑。
六、请某某为列祖揭碑,七、摆供品,上香,烧纸(奏乐)八,请某某读碑面阳文,请某某读墓碑阴文。
九、宣读祭文(全体按次序站好)1, 某某宣读 2,某某宣读
3、某某宣读
十、众人拜祭(三拜九叩)
一拜祖宗:福泽千秋,祖恩浩荡。二拜先祖:以德为本,秉承优良。三拜父辈:忠孝传家,喻嗣不忘。拜毕起立
十一、分拜开始(在音乐声中进行)
十二、立碑,揭碑仪式结束(燃放鞭炮)杜铁林整理 仅供参考 2012.3.18.
第四篇:农村殡葬改革新模式
农村殡葬改革新模式
当今,农村土葬习俗很难转弯,入土为安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上了年纪的农民一听说火葬就很反感。火葬的推行困难重重。但另一方面,自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殡葬纠纷已越来越多。同时,长期以来墓地散乱坟头林立,既影响农村环境又影响团结安定,更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麻烦。
对农村的如此殡葬现状,各地特别是涉农领导都希望尽快改革。一些地方政府不得已采取了平掉坟头推行火葬的强制措施。但推行火葬后的情况更为忧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供奉骨灰盒。供奉在火葬场的灵堂一是悼念不便,二是不放心,三是要收费,农民不适应。村里建灵堂,农村干部不积极,农民群众不支持。于是火化后仍把骨灰入棺土葬。如此下来,土地没节省,丧事照样办,还多负担了一笔火化费。
为此,有人提出“退耕还林、林中埋坟(深埋)、林坟相济、节约土地、改善环境、顺应习俗”的农村殡葬改革模式。具体而言,凡有土地的农民都有义务参与退耕还林,新坟老坟全部入林。林为坟遮档,坟为林供养,坟在林荫下,林在坟间长。老坟腾出了耕地.,新坟不再占耕地,遍地散乱的坟头从耕地中消失。作者认为,这一模式方便了耕作,改善了环境。同时顺应了入土为安的土葬习俗,农民容易接受,推行较易。
对于这种模式,我也不能苟同。因为按这一模式,最终结果只是在葬区种了树而已。其他的不会有大的改变。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推行火化措施,而要让人们自觉接受这一措施,有一套模式值得推广。为了让读者看得轻松,我们采用对话方式来描述这种模式。
与农村老人的对话
殡葬改革者(以下称改革者):老人家,我们想在这里推行殡葬改革。农村老人:啥叫殡葬改革?
改革者:就是推行火化,把人的骨灰葬在集中的地方。
农村老人:把我给烧了?绝对不行。你们如果要搞,我跟你拼命!
改革者:您别这样。先听听我说的是什么,您要是不愿意,再表态也不迟。好不好?
农村老人:你说吧,反正我不会同意把自己烧了。
改革者:我们还是先来讲一讲人的精神归宿问题吧!您信教吗? 农村老人:有一点点信佛教。
改革者:那么,您相信人死后灵魂还是存在? 农村老人:也许是吧?!
改革者:好的,如果您百年之后,灵魂能与上帝和佛祖在一起,这您不反对吧?
农村老人:这我怎么会反对?每个人都巴不得。
改革者:那么,现在我们在这里修一个大的公墓,里面有佛教的寺院,里面有佛像。还有基督教的教堂,和其他一些宗教的教堂,这样,您百年之后,我们将您安放在里面,您就与佛祖在一起了。这不好吗?
农村老人:好是好,不过——
改革者:不过什么?
农村老人:肉体怎么办?——不烧的话,还有一把骨头。烧了就没了啊!——你们肯定要把我烧了才能放到里面吧?
改革者:这您就不必担心了。因为宗教只管人的灵魂,不管人的肉体,所以没必要保留肉体。何况,得道的高僧都是火化的呢。再说,肉体虽然化了,但按照佛教的理解,精神还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火化呢?还有,你一个人葬在荒郊野外,多孤单啊。
农村老人:这——我得想一想。„„
那就还是烧——不,火化了吧!只要能与佛祖在一起。——另外可以与我的好朋友或者亲人在一起吗?
当然,只要您与朋友或者亲人约好,这不成问题。
与政府官员的对话
官员:你的建议有新意,可是实行起来难度不小啊!改革者:您不妨说一说,有哪些难度。
官员: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说的要建设寺院,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而且,每种宗教都要建的话,不仅占地,而且人们信的宗教五花八门,建一两个也不能适应每个人的需要。
改革者:这一点,我想,一是在中国主要的宗教只有四个,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那么可以以县为单位建立一个大的宗教色彩不太浓厚的场所,把不同宗教的神放在一起共同供奉,让各种宗教和谐共处。中国过去就有过很多这样的情况。
官员:第二个问题,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不好推动这件事啊。改革者:这一点,可以由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划地,规划,管理,建设,其他的事则由民间宗教组织来办。可以学习参照其他地方的管理模式。
官员:第三个问题,根据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关指示,农村殡葬改革应遵循如下五条原则:1、节约土地。2、改善环境。3、利于农业生产。4、减轻农民负担。5、顺应习俗推行较易。不知道你说的模式是不是适合这些要求。
改革者:您说的这个问题,相信只要推行火化,五个原则很容易得到坚持。官员:第四个问题,骨灰是放在室内,还是葬在室外,这也是个问题。改革者:这个还值得研究!放在室外,可以建林地,在林地里规范的建立墓碑,墓碑下放骨灰,这样要的面积大一些。放在室内,在堂所里安放骨灰,面积小一些,问题是要建堂所,放在哪里,这要做比较,或许两种都可以。
官员:第五个问题,亲人怎么祭祀呢? 改革者:祭奠方式,按第一种方式,可以直接在墓碑前祭祀,按第二种方式,可以在祭奠时将骨灰移到佛像前进行祭祀。
官员:第六个问题,如何处理不同宗教的关系问题。
改革者:和而不同,这是对待不同宗教的基本原则。佛像,基督,像放在一起没有关系,但在安放时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官员:第七个问题,这么做会不会加重一个国家的宗教色彩,会不会因此产生一种新的宗教力量?
改革者:我想,我们对于宗教应该采取更肯定的态度,只要管理得好,这种力量不但不会干扰社会或者世俗的事务,而且对于管理人的精神、促进人们的道德自律、促进社会和谐会有推动作用。
官员:第八个问题,不信教的人怎么办?
改革者:可以独立开一个地方,让他们可以与朋友,已故亲人葬在一起。官员:最后一个问题,你说得头头是道,但大都不是明确肯定的答复,这让我们很为难啊。
改革者:我想,最关键的是如何让人们自觉的接受火化措施。这是核心所在。解决这个问题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地方,其他国家的经验得到很好的、比较容易的解决。
与宗教信仰者的谈话
宗教信仰者:你说的这个模式,为什么需要我们推广呢?
改革者:我想,因为国家不便于推广这种模式,所以,它需要宗教来做推广工作。做了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殡葬问题,同时,在推行这项措施的过程中,宗教本身也会得到发扬。是一件利国利民利社会利宗教的好事。
宗教信仰者: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改革者:那就是在堂所的建设、管理,道德的宣扬和教化等方面做好工作,为国家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公墓与寺院建设在一起。寺院在北方,公墓在南方。各种宗教的不同堂所并排而立。对于信佛的人,将他们的骨灰安放在寺院内或者葬在前面配套的地方。
对于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只要这些宗教愿意,也可以在其专门的场所安放骨灰。也可以葬在前面配套的专门地方。
对于不信教的人,可以在公墓其他地方。
对于宗教的好处是,通过对人的灵魂的管理,实现宗教的弘扬。这是一种弘法行为。对于社会的好处是,人死后火化,减少人后的死占地行为。对于个人的好处是,灵魂有了归宿。
但是,这样的模式可能导致国家宗教色彩加重。为什么?因为人们的祭祀行为一旦成为群体性的持续行为,就会导致某种新的力量的产生。而这种力量是我们所不认识的。对此怎
么办?不设立群体性祭祀场所。
国家会不会主动推动这项工作呢?不会,那就是要各宗教主动地做。
第五篇:升国旗仪式程序及注意事项
升国旗仪式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升国旗仪式程序
1、宣布升旗仪式开始
(我宣布:石河子大学第XX周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2、出旗
(国旗班护旗入场)
3、升国旗,奏唱国歌
(升旗开始,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唱国歌,行注目礼)
4、国旗下的献词
(请XX同学作国旗下的献词)
5、升旗仪式结束。(宣布升旗仪式结束)
二、注意事项:
1、升旗仪式由各院学生主持。
2、护旗及升旗技术环节由国防生国旗班统一培训。
3、升国旗、奏唱国歌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唱国歌。
4、国旗下的献词,一般不超过三分钟。
5、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员统一着院服。
6、校团委每周派学生会成员对各院参加升旗仪式的学生人数进行清点。
7、如遇特别恶劣的天气,与校团委沟通后,可顺延一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