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华校史上最短命的校长
清华校史上最短命的校长——吴南轩
2011年09月29日 15:04:50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吴南轩应当是清华大学校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校长了——仅仅三个月。虽只有三个月,闹出的动静却很不小。又是对抗教授,又是忙着调换人马,甚至在学生驱赶下跑到校外租房“办公”„„吴南轩是政府任命,财权、人权在握,可怎么就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其中缘由,说来很多,颇难一一缕述。这里,笔者只想撷取有关其任职过程的几点花絮,试图让人们见出部分缘由,亦可借此窥见当时高等教育中的些许风貌。
一
吴南轩的前任,准确地说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罗家伦。(罗家伦辞职后,阎锡山曾派来一名乔万选者为校长。可遭到教授们及学生们抵制。据冯友兰回忆:“他(乔万选)上任来了,一到大门口,就被学生挡驾,只得扫兴而归。”罗家伦在清华,做出了许多贡献,可大约因为年轻(任职时31岁),行事有些严厉,遭到一些学生反对,教师中也有反响。罗家伦自觉自行辞职了之。
1931年4月,南京政府不知出于怎样的考虑,将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副教育主任吴南轩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有人形容为“超擢”)吴南轩应当为南京政府信任的人物无疑,可是他的到来,却惹起了一轮又一轮**,这也许是南京政府未能预料的。据亲历此事的冯友兰回忆:“大概南京的人和吴南轩本人都以为原先罗家伦能顺利地接收了清华,吴南轩为什么不可以。”现在有什么不同呢?“在1928年,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受到人民拥护的,罗家伦是乘北伐之余威,打着革命的旗帜,进入清华的。罗家伦本人在当时的学术界和教育界是后进,不能说有什么威信,但是作为五四运动的一个学生领袖,他还不失为一个全国皆知的名人。可是1933年(按:这里冯友兰误记了,应当是1931年)就不同了„„北伐的余威没有了,革命的旗帜也不能号召了。而吴南轩本人确实是无名之辈,不过他终于来了。”
由此看来,当时的大学(更遑论清华大学),校长并非政府支派个谁来都能当的。除去社会各方势力支持,自己的个人声望和学界地位,也非常重要。吴南轩,虽然有美国心理学教育博士学位,可在当时“确实是无名之辈”,来接收清华,资望就欠缺多了。“不过他终于来了。”冯友兰这句话有些意味。因为吴南轩几乎从进清华的那天起,就很不安宁。这是否一种暗示呢?据当时参加吴南轩就职典礼的学生和当时报刊报道,在当天,清华学生就给吴南轩等人上了一课。
吴南轩的就职典礼,由国民党中央委员,西山会议派“元老”张继监誓。这位老先生到场,却给吴南轩开了个不大好的头。张继上台后,先大放一通厥词。他说,清华时间上已有二十年了,却没有培养出什么杰出人才。接下来问:试看我们的中央委员中,各部部长中,有哪一个是从清华毕业出来的?这且不算,他还带有挑战性地说:在座各位,如有勇气的,请起来与兄弟讨论一番。
不料话音未落,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张人杰立即站了起来。他不卑不亢,向张继提出三点质询:
一、此次就职典礼,本校时间定在十时,为何张委员你十时四十五分才到?
二、张委员所言人才,不知是按什么标准?如果按学识、专长和成就来说,清华的毕业生中,却不能说没有。张人杰接下来列举了科学、技术、工程,建筑等各方面杰出知名人士的一长串名单,然后说:就连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建筑图案,不也是清华毕业生设计的吗?其他如教育界闻人胡适以及南开、燕京两校教授,也多为清华毕业者;(按:胡适此前似与清华无干。当时报刊报道如此。)如果人才是指党棍和政客官僚,清华却没有一个。或许是这一点招致张委员的轻视吧。
三、张委员也是人,为什么与你谈话,还需要勇气,难道张委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张人杰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鸣。这掌声,“鼓”得张继满脸通红。可张继倒还是多有历练者,在这样情况下,他立即向学生道歉,承认自己“失言”,给自己寻着一下台的阶梯。
二
就职典礼,虽然是张继丢了脸,可也实在给吴南轩进入清华一个不良信号。他在就职典礼上,也给师生们留下不良印象。因为他在讲话中,大谈什么“奉党国命”要“恪遵蒋主席整顿学风的意旨,长治清华”云云。吴南轩此次来清华,自己还带来一位教务长。此人是清华毕业的校友,吴南轩是想通过他来与清华的教授们拉上关系。此时的清华,原校长罗家伦已经离开一段时间,是由校务会议这样一个集体来负责工作的。该校务会议,由校长、秘书长、文、法、理、工四院院长组成。罗家伦离开后,由文学院长冯友兰代理主席。吴南轩进校后,校务会议向他交代了工作,接下来,四个学院院长同时辞职了。显然,大家对南京政府派来的吴南轩表示不满。
刚刚进校,这么多院长同时辞职,之后的工作显然难以开展。吴南轩对这四位院长表示挽留,请求务必要予以合作,并马上向四位院长发出聘书。可这几位院长却表示,合作可以,不过照清华以前的办法,院长要经过教授会的提名,请校长召集教授会。假若教授会仍提名我们,大家可以接受聘书,否则不能接受。吴南轩一听,立即坚持说,聘任院长是校长的职权,教授会不能过问。
在当时的清华,教授会在学校中有很大的权力,在学生中也有极高的威望。大约吴南轩也听说过这一点。可他觉得,既然自己担任了校长,就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方式行事,所以坚持校长可以不必经过教授会,自行有权聘请。
这四位院长坚持不接受聘书。吴南轩此时确实还不知道清华的厉害,他一看几位院长坚决不接受聘书,便立即开始在其他教授中物色人选。应该说,这四位院长都是长期任职教授中的有声望人物,其他人若要出面,都要掂掂分量。结果,其他教授们也都不予理睬。吴南轩也有些顶牛的意思,他看到校内的教授不出面担任学院院长,便开始从校外聘请了。首先,他聘来一位文学院长。这人也是清华毕业的校友,可资历和学术声望与原院长冯友兰不可同日而语。这位文学院长刚刚走马上任,教授会立即表现出了自己的能量。他们首先开会,认为循清华旧例,院长必须由教授兼任。新到之人既非教授,又没有担任功课,谁知道他有什么能力?最后决议:不承认这个新来的院长。
这一招实在是厉害。本来在其他学校,校长可以先给此人发一个教授的聘书,然后再聘任为文学院长,可清华不行。在清华,一个教授的聘任,需要经过许多手续。而这些手续,都不是校长所能无视的。因此,吴南轩便与清华的教授们发生冲突了。
就在这两股力量相持不下时,学生们站出来了。从一开始,学生就对吴南轩表示不满。因为与原来校长罗家伦比,吴毕竟声望、学力都弱了许多。现在他一上手,居然与教授们较起劲来,学生便一下子站到了教授一边。学生会很快通过了一个决议案,要求驱逐吴南轩。理由是他妄图“大权独揽,不图发展学术,蔑视教授人格,视教授为雇员”等等。教授会也通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学生会搞得激烈,他们联系全体学生,整队来到校长办公室前,要求吴南轩即时离校。
这样一来,吴南轩真没了办法。不能进校工作,他先还不愿意放弃,于是带上支票、清华大印和若干重要文件,逃到东交民巷外国人势力范围去“避难”。在一个叫利通的饭店挂起了“国立清华大学临时办公处”的牌子。在这里,他还发表言论,认为清华教授“唆使学生”,胁迫校长,还给教授们戴上“反动分子”、“违抗部令”的帽子;甚至与陈立夫筹划,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吴南轩的这些作为,受到当时报纸舆论的抨击。有文章认为,吴的行径,玷污了学界清白,甚至提高到有损国家尊严的地步。这样看来,吴南轩在清华肯定是没法子待下去了。在饭店住了不足一月,只好于6月25日启程,回归南京。
吴南轩终于被驱,学生们感到了自己的胜利。他们还不忘开吴南轩一个玩笑。几天之后,北京的一家报纸发表了清华学生会刊登的一则广告。广告大意是:吴南轩先生鉴:台端不告离校,许多手续尚未办清,如台端亲手向本校图书馆借阅的初刊珍本附图的《金瓶梅》全套,迄今尚未归还,望即来校清理。
这玩笑开得有些水准,用“谑而虐”形容正恰切。吴南轩当然无法回清华了。可总得给他一个下台的阶梯吧。7月7日,南京教育部发表公告,说吴南轩“暑病时侵,亟宜调养”,批准他“调摄病体”。这样本来也就罢了,可吴南轩原本所在的中央政治学校却站出来表示不满。该校区党部发出快邮代电,指责吴南轩在北京的行为:“身为党员,竟入东交民巷,寄迹帝国主义治下,伤国辱党,莫此为甚。”这下子,吴南轩真是老鼠钻风箱,几头受气了。
当然,职务是政府任的,总还得给个位置解决一下吧。返回南京后,吴南轩被任中央政治会议特务秘书,中央大学教授之职;在他原来任职的中央政治学校,他只好委屈任个讲师。1936年后,吴南轩兼任复旦大学代理校长职务。为复旦大学在抗战中间转移,发展,以至复旦由私办改为国立付出了极大努力。
从学术上看,吴南轩作为心理学者,在此方面还是有成就的。他曾发表有著述《儿童心理卫生》、《战时精神病》、《心理卫生及实施新趋向》等。有学者认为,吴在自己著述中提出的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还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地方。即:1.乐观;2.正视或面对现实;3.有理想;4.不怀疑——自信、信人;5.自尊尊人;6.自助助人;7.控制和发泄情绪;8.协调态度或要求;9.富有幽默感;10.对于一切事物有相当兴趣,觉得一切人都有可取可喜之处。
从吴南轩后来在复旦大学的任职等情况看,他还是有相当组织协调能力的。在清华的遭到驱赶,也许就是机缘不谐,并非如当时清华人想象和形容得那般难堪。可实际情况就那样出现了。机缘于人的重要,由此事可见一斑。这也许是我们今天人可以从吴南轩被驱一事领会的又一层意味吧。(穆易)
第二篇:史上“最牛”校长
史上“最牛”校长
——学习叶志平同志的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他层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年薪十五万“挖”不走他。2008年的大地震,当震区大部分学校教学楼坍塌埋葬无数家庭幸福之时,桑枣中学全校两千余名师生一分三十六秒全部撤离,无一人伤亡。叶志平同志是一位极其负责的校长,他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高度负责。同时,我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李长春同志指出,叶志平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是他长期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克己奉公优秀品德的集中反映。他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先进性。他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优秀楷模。我在学习叶志平校长的先进事迹中感受最深的是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习叶志平同志尽职尽责、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方面要起到班干的带头作用,在保证自己学习不被耽误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办事的一些工作,服务于班上的同学。另一方面也要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多向同学宣传党,是更多的同学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其次,学习叶志平同志的迎难而上、克难制胜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及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是不应该退缩,应该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战胜困难。更要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最后,学习叶志平同志的公仆意识。我是农民的孩子,更加体会到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党和国家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也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使我成就了我的大学梦。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更应该树立公仆意识,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以及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努力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力争处处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材料与冶金学院
冶金092
程海
2011年12月13日
第三篇:清华校长
核心提示:清华大学历史悠久,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有多位校长为期发展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周自齐
周自齐(1871-1923),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
周自齐,男,汉族,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曾任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参赞、游美学生监督、外务部左丞左参议、学部丞参上行走,1909年7月任游美学务处总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监督。1923年病故于上海。
周自齐在任游美学务处总办和清华学堂监督期间,主持考试选派直接留美生三批共180人;主持筹建游美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学堂),择定拥有30余公顷的清华园作为校址,聘请教员,招收学生460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
唐国安
唐国安(1858-1913),1912年4月至1913年8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1912年10月以前称监督)。
唐国安,男,广东香山县(今珠海特区)人。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09年7月由外交部候补主事充任游美学务处会办,1911年2月兼任清华学堂副监督。1912年4月任清华学堂监督。10月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仍任校长。
唐国安在任清华学校期间,资送高等科毕业生留美两届共59人;清华学堂于1911年4月29日开学后,10月因发生辛亥革命停课。1912年5月,他主持其好学习重新开学。同年10月呈文外交部,将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8月病逝。
周诒春
周诒春(1883-1958),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周诒春,男,汉族,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5月任清华学校副校长,1918年1月去职。1958年8月在上海病逝。周诒春任清华学校校长4年多,他着眼于民族教育独立,最先提出把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改办成完全大学的计划,于1916年4月,呈文外交部。请逐渐扩充学程,设立大学部,并得到批准。他筹划并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著名的早期四大建筑-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为清华发展成为大学初创基础。在教育方面他倡导“着重德智体三育”的方针,推行“端品励学”和体育“强迫运动”,“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
曹云祥
曹云祥(1881-1937),1922年4月至192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曹云祥,男,汉族,字庆五。浙江嘉兴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学位。1921年任北洋政府外交部参事,1922年任清华学校校长,1928年去职。曹云祥担任清华学校校长5年多,实现了将清华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报请北洋政府外交部批准了《清华大学工作及组织纲要(草案)》,将清华学校改组成大学部、留美预备部、研究院三部分。1925年5月大学部正式成立,设17个系。这是清华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清华的教育和学术独立向前跨了一大步。同时他主持办起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延致通儒,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大大提高了清华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罗家伦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男,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长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
梅贻琦
梅贻琦,男,汉族,字月涵,著名教育家,天津人,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1909年考取游美学务处选派的首批留学生赴美留学。1914年毕业于吴士脱理工学院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15年到清华学校任教,后任教务长,暂代校务,清华大学留美学生监督处监督等职。梅贻琦于1931年10月至1948年12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到职后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发展为一所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学府。
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西南联大的存在和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在他任校长的17年里,清华大学得到长足发展,全校设有文、理、工、法、农等5个学院26个系,在校师生2400多人。梅贻琦于1955年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北。
第四篇:谁成就了“史上最牛校长”
谁成就了“史上最牛校长”
(期末作业)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正在绵阳办事,大地突然剧烈的震动,他很清楚的意识到,地震了。手机打不通,电话断了,第一波震荡过去后,他立即驱车往地处重灾区的学校赶。他开得飞快,心里惦记着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最怕那栋楼出事。他从绵阳疯了似的开车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房,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孩子,都挨得紧紧的,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是教学楼。他最为担心的那栋实验教学楼没有塌,地震时,有700多名学生和老师在那楼里上课。学生没事,老师也没事。而学校墙外的镇子上,房倒屋塌,求救声一片。在这次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该校校长叶志平则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史上最牛校长”。“史上最牛校长”这一可爱而又幽默的称谓,无尽地饱含了广大民众对叶校长千万个感激。
中国人历来崇尚“时势英雄”说,特定的历史背景,冠以特殊的环境,造就成事之雄。于是,就有人说是地震成就了叶志平。是的,若没有这场破坏性如此之大、震动范围如此之广的特大地震,恐怕不会有人知晓那个叫桑枣的中学以及该校校长叶志平。但单用这场夺去数多亲人命的地震来成就“史上最牛校长”,这付出的代价未免也太过沉重。我们亲眼看到一个个孩子花朵般的生命在废墟的掩埋下就此凋竭,看到一位位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用身躯抵住横来的断墙生命却就此终结,而这些无辜的生命是否就该这样嘎然而止呢?很显然,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并无法接受的,因为用无数条无辜生命的逝去去成就这么个“史上最牛”,是对死者的不敬、对生命的漠视、对美誉的讥讽。
收拾内心的悲痛,我们不妨把时间调至20世纪80年代,彻底的回顾过去,重现情景,让事实说话。
上世纪80年代,桑枣中学要建造实验楼,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因为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师生们都不愿意也不敢搬进去,这栋楼也就是开头叶校长最为担心的那栋教学楼。当时,叶志平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别人不敢搬,他只好带头搬。搬进新楼时,新楼的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灯泡各式各样,参差不齐,教室本应雪白的墙上,只有底灰,什么都没有。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一定要修这栋楼。1997年,他拆除了与新楼相连的存在同样质量问题的厕所,并在一楼的安全处搭建了新厕所。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于是找到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灌注了混凝土。1999年,他花钱将楼里那些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17万元,光加固就花了40多万元。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修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的化缘而来。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与施工单位协调,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面,他让施工者对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从2005年开始,叶志平还规定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每周二是学校规定的安全教育时间,他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让我们再此将时间调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来袭,安县桑枣中学的教师迅速组织所有人趴到桌子下,然后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震波一过,学生们按平时学校要求、他们练熟了的疏散方式立即冲出了教室。那天,连怀孕的老师都按照平时的学校要求行事。地震强烈得使挺着大肚子的女老师站不住,抓紧黑板跪在讲台上,但也没有先于学生逃走。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老师同时下了楼。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
在这次地震中,我们不断地听到学校倒塌(倒塌的原因在于建筑质量不合格)、数千师生被埋遇难的噩耗,与这些不幸相比,桑枣中学的两千多条生命顺利脱险着实让心弦紧绷的中国人都微微松了口气。可以说,这两千多条生命顺利地脱险要得益于那宝贵的1分36秒钟,而这点滴时间背后埋藏着叶校长常年不懈修固“危楼”、坚持疏散演习、重视安全教育的辛劳。
身为一校之长,摆在叶志平面前的是大大小小的抉择,大至学校办学理念制定、教学楼修建,小至厕所拆建、大理石贴置等,他所能及的就是为每个抉择作出合理的决策。两千多条生命成功脱险则再一次证明他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在面对是否要斥巨资修缮教学楼时,他毅然地选择以学生安全为重,彻底修缮;在面对修缮资金不足,工程面临停工时,他选择放下校长的尊严,厚着脸皮向教育局一次次的讨要经费;在教师学生不能理解他组织疏散演习举动时,他选择坚持演习,并亲自把好演习的质量关,不将演习流于形式。正是他一次次正确的抉择,他的所有学生和同事才得以保命,这意味有将近4400多位父母不必失去孩子,100多个孩子不至于失去双亲而沦为孤儿。因此,可以说他的“史上最牛校长”的美誉是他自己坚持不懈、高度的责任心等造就的,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
假设桑枣中学的校长并没有做出正确的抉择,没有加固危楼,没有演练疏散演习,教学楼可能会在地震的顷刻间倒塌,学生们可能会被坍塌的横梁砸伤,更严重地可能会丧命,我们不敢想象。但事实上,这个假设的后果已经被无情的事实验证。北川中学、茅坝小学、茅坝职中、聚源中学、新建小学、向峨坝中学、平通镇小学、漩口中学、映秀小学、东汽中学、实古镇小学、蓥华镇小学和中学、八角镇小学、洛水镇小学、红光小学、东湖小学、木鱼中学、汉旺镇一所中学一所技校,红白中学、红白小学,绵竹县富新二小等,这些倒塌的学校的名字不断充斥在我们面前,而一张张被压在废墟下孩子的图片也在不断的占据着我们的眼球。
痛定思痛,很多人开始着手剖析校舍倒塌的原因,以告慰死者在天之灵。首先是四川省教育厅对倒塌校舍做了初步调查和评估,他们将倒塌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这次地震首先是超过了预计强度,学校校舍抗震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
二、灾情发生在上课期间,集体伤亡人数比较多;
三、学生上课时集中在教室,楼面负荷大,疏散时又集中在楼梯间,这些走廊楼梯相对来说是建筑比较薄弱的,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四、根据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的材料,四川省倒塌的相当多的校舍建筑时间比较长,校舍陈旧落后,这也是导致部分校舍垮塌的重要原因;
五、学校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设计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对于以上评估,不少人发出质疑,“为何倒塌的聚源中学旁边即是没有倒塌的聚源小学;倒塌的北川中学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倒塌的刘汉小学”,这些均从侧面说明,所谓“设计缺陷”决不成为其学校倒塌的原因。“为何新建的校舍倒了,而十几甚至几十年前的建筑物没有坍塌”。对于有关部门这种近乎推卸责任的解释简直难以服众,这让生者愈加悲愤,死者难以瞑目。
桑枣中学那栋曾令人“堪忧”的未被修缮的校舍,事实上是现在坍塌校舍的真实取照。我们从网络上看到很多令人心寒的图片,一些坍塌学校的横梁中竟然没有钢筋,一些校舍的断梁中惊现铁丝,墙体没有水泥填筑,纸板被当作砂石制成楼板,这些偷梁换柱、偷工减料的建筑群竟然是孕育祖国花朵的地方?实在令人发指。应该说,这场浩劫三分是天灾所为,七分乃人祸所致。
首先,这些校舍没有按标准建造。我国70年代就有了相应的房屋抗震标准,唐山大地震及其后几经修改,现行的有2001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我们看到的倒塌的校舍可能就没有依照标准实行,没有或抗震设计不到位,以致抗震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其二,就是工程质量不过关。即使这些校舍按照标准设计了,但没有进行严格地施工建造,偷工减料,依然会酿成惨剧。我们知道,质量问题可能有管理,技术和腐败等等因素,需要动用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和制裁腐败等措施加以解决。建筑设计、质量监控等都是人能控制的因素,因此说这场浩劫七分乃人祸所致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现在这种局面并不仅因为管理疏漏、制裁腐败所致,它着实存在着更深层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尽管财政一直把教育支出作为必保的一个重点,财政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教育总体投入水平较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只是各级义务教育机构经费短缺,无以为继。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是由县、乡两级财政提供。事实上,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长期以来乡镇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达到78%左右,县、省、中央则分别只有11%、9%、2%左右。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财政层层收权,县、乡财政明显削弱。多数县、乡财政(特别是贫困地区)成了“吃饭财政”,能给教师按时发放工资已属不易,根本不理提供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这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的松懈和硬件设施的落后,特别是多年提出的危房问题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有恶化的倾向。就是在这样一种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无力修缮校舍,才致使如此多的学校坍塌。这是此场人祸的致命原因。
经历了这次特大地震后,我们的有关部门显然应该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彻底的质量排查,对教学楼做一次全国范围的普查和维修,对存在问题建筑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严厉的惩处;加强建筑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检机制;加强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不光是针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学前教育和普高同样也应列入财政投入重点中来,及增加农村教师收入等。让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成为“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和群众放心工程”。
叶志平凭借着自己的意志保全了师生的性命,但仍然势单力薄。我们希望透过政府的力量,社会人的良心,成就更多的叶志平,保全更多人的性命。
最后谨以桑枣中学墙上写着的“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作为通篇结尾。
第五篇:时政热点:“史上最牛校长”的遗训
时政热点:“史上最牛校长”的遗训
【背景材料】
四川绵阳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突因脑溢血辞世,引发哀思如潮。这样一个偏远乡镇的中学校长,本来默默无闻,却因3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在他的羽翼下,在他锲而不舍的校舍加固以及安全警示教育和演练之后,2200名学生无一伤亡,获得“史上最牛校长”的美誉。他的远行,让人们惊恸。
【相关评论】
据报道,叶校长走得匆匆,没有留下遗言。学生说,“在校园很少看到叶校长有笑容,满脸都是焦急”,“他才50多岁,看上去却比我爷爷还苍老”。那么,让他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的是什么?
叶校长曾自述:我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熟悉他的人说,对校园安全他极为固执——“学生的安全”,是他拼尽短暂的50多年生命,向着中国喊出的最沉重、最响亮、最珍贵的一句话。
【热点评述】
一、用一生的时间实践着“认真负责”。
在中国,他也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灾难之前,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固校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防灾、逃生演习,最终让师生在灾难中以1分36秒奇迹般悉数逃生;震后,备受关注的桑枣中学重建资金颇为宽裕,但他三次否定“豪华校舍”,而改用更安全、更朴素的方案„„
我宁愿不把叶校长的“完胜”看成难以做到的“奇迹”。事实上,这正如叶校长自评一生所用的“认真负责”四字般朴实无华。他防患未然的所作所为,未必需要更大投入。如果有更严密的安全保障制度、更严苛的校舍建设安全标准、更严厉的校园安全事故追惩机制,叶校长所做到的,也许任何学校都可以做到。
二、校园安全制度的保障刻不容缓。可惜的是,校园安全往往是喊得响、做得少的软肋。当然,在校园安全尚未在制度上得到保障的时候,将板子打到校长身上,的确也有不公。
因此,叶校长此生的最大意义,不仅仅在于黄金般的“1分36秒”,更在于他用这“1分36秒”昭告中国,只要“认真负责”,灾难面前,校园安全也可以固若金汤;只要“认真负责”,学校可以成为“最安全的地方”;只要“认真负责”,局部也有可能做到“万无一失”。
所幸,大地震之后的3年,灾区重建学校抗震标准都大幅提升,校舍建设所用钢筋,密得连蝴蝶也飞不过去。但其他地区的校园,是否也都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了呢?请所有的地方官员、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用叶志平校长“认真负责”的目光审视一遍,可好?
【一句话点评】
正如一位网友哀悼中所言:“校长”在此不是职务,是个值得所有人为您鞠一躬的尊称。
(本文选自2011时政热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