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雪坤市长在六届人大十四次会议上的通报讲话
关于主要经济指标、重点项目编排
及为民办实事情况通报
淮安市人民政府(2009年12月22日)
明年初将要召开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会上市政府将向全市人大代表做工作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明年工作提出建议。政府工作报告已在起草中,之前也进行了多方调研,并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今天向大家通报一下全市2009年经济运行、市本级融资使用及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重点项目编排、“十件实事”情况,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修改和完善好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化危为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好于全省,预计到年底,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均能较好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0亿元,增长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增长17.8%;进出口总额21.4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到帐外资5.68亿美元,增长25%;财政总收入205亿元,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1亿元,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60元,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增长11.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低于省平均水平,万元GDP能耗下降4.5%。到今年底,全市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9项主要指标,将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财政总收入提前完成“财政争双百”目标,一般预算收入超规划目标11亿元。
二、2010年主要指标初步安排
按照市委“又好又快,再上台阶,确保前列”的总体要求,明年指标的安排体现以下原则:一是高于今年;二
是高于全省、高于苏北平均水平;三是体现科学发展评价考核要求。主要指标初步安排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总量将达到1160亿元。据了解,明年全省初步安排11%,苏北其他四市安排在13-13.5%,据此我市安排13.5%。其中,一产增长4.5%左右;二产增长1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三产增长15%。
2、财政总收入增长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总量将分别达到254亿元、118亿元。安排明年财政指标,主要考虑了四个方面因素:一是随着宏观形势日趋向好,明年财政形势总体上应好于今年;二是明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安排11%;苏北其他四市初步安排在18-25%之间;三是近年来我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入保持30%以上的增速,新增长点将在明后年形成效益;四是刚性支出大幅增加。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总量将达到1458亿元。投资一直是拉动增长的主力,在明年加快发展中,投资依然要挑重担。根据已有项目的初步编排,明年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39个,年度计划投资917.69亿元,占投资总
量的60%左右。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明年全省安排17%,徐州、盐城、宿迁安排为18%,最低是连云港为16%,今年我市预计增长17.8%,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明年全市安排增幅18%。
5、外贸进出口增长20%。尽管外部市场逐步复苏回暖,但近期发生的钢铁、轮胎等贸易保护案,已对我市相关产品出口造成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明年我市外贸进出口安排为增长20%,与今年持平。
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增长25%。
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
8、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定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2.2%,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6%。
三、201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的2010年投资项目为基础,经先后三轮的调研收集、汇总分析、确认反馈、再收集汇总而产生。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8亿元,增长
35%。目前排出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939个,当年投资917.69亿元,占当年投资计划的62.94%;预计全年5000万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左右;通过招商引资计划再增加投入200亿元左右。按规模分:亿元以上项目690个,投资825.37亿元;5亿元以上项目126个,投资367.73亿元;10亿元以上项目69个,投资261.87亿元,投资额分别占计划的56.61%、25.22%、17.96%。按类型分:五大建设重点项目629个,投资604.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1.49%。其中:大交通58个,投资55.71亿元;大产业399个,投资357.47亿元;大流通93个,投资125.12亿元;大文化49个,投资27.65亿元;大旅游30个,投资38.92亿元。
2、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安排。全市计划工业总投资6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6%。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0个,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1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围绕工业大项目建设,明年重点狠抓三项工作:一是主攻央企对接。明年
4— 5 —
月将赴北京举办央企专题招商活动,邀请中化集团、中石化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等40家央企参加,就盐化工、新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开展合作洽谈,力争有所突破;二是巩固台企高地。明年5月将在台北圆山饭店举办台企答谢宴会,邀请富士康、台玻等已在淮投资企业以及台湾工业总会、电电公会等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感谢近年来对淮安的关心支持,进一步宣传推介淮安的发展状况和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台资企业落户淮安;三是深化民企招商。春节后,将组织相关人员赴苏南、浙江、上海等地开展招商活动,以商引商,力争签约一批项目。
3、中心城市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安排。中心城市建设计划实施十大类655个项目,计划投资399.3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39%,投资总额较2009年增长56%。围绕城市化目标,明年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速城乡一体化。开工建设宁淮东线,缩短主城区与金湖、洪泽之间的距离;加快推进机场连接线一期、二期工程,为顺利通航做好准备;续建205国道、237省道等10条干线工程,— 6 —
进一步改善周边交通环境。二是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万达广场建设进度,提升水渡口片区商业氛围;实施市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及城市博物馆,市体育中心等工程,进一步完善新城城市功能。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新建恩来水上公园、山紫湖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等14个城市公园,新增公共绿地400万平方米,在主城区形成包括中央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上公园、儿童公园、皇家古典园林在内的完整配套的园林格局。四是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提升翔宇大道、淮海西路、健康西路等城区主次干道的美化、亮化水平,加快水渡口片区等地段改造开发,促进城市面貌出新。
四、2010年实事项目安排
前段时间,市政府对2010年十件实事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经过多轮筛选,排出10个实事项目,总投资约15.57亿元。总体上,明年十件实事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看得到、摸得着、完得成,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在普惠的基础上,更加注
重向困难群体倾斜;三是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县(区)的意见;四是注重项目的连续性,对2009年未完成的实事项目继续列入明年项目内容。另外,将廉租房建设、秸秆禁烧、资助特困生等分别列入明年政府重点工作,建议不纳入十件实事范围。具体项目安排为:
1、市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年内竣工使用。
2、市妇儿中心建设,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年内竣工。
3、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26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130元提高到160元。
4、尊老敬老,发放范围由农村老人扩大到城镇无离退休金老人,并将百岁以上老人的尊老金由每月200元提高到300元。具体标准为:80-89岁50元/人·月,90-99岁100元/人·月,百岁以上老人300元/人·月。
5、市民“一卡通”,2010年建成发卡,实现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银行卡等业务办理功能。
6、助保解困,为6000名下岗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特困人员办理助保贷款。
7、助残解困,向城乡低保家庭或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00%以内的贫困家庭
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城镇每人每月不低于100元,农村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
8、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造11.4万户,实现农村饮用水监测全覆盖,实施40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开挖土方3000万方。
9、医疗普惠,建设11所惠民医院;创建100个村示范卫生室;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20元;启动第二轮退休人员免费体检,继续做好城镇居民参保扩面工作,提高市区职工医保和大病医保的最高支付限额。
10、新扩建职业学校,启动淮中、实小分校建设。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还将紧扣诚信、效率、团队三大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围绕诚信建设,重点抓政府诚信,坚持承诺有据、一诺千金;抓企业诚信,大力开展企业诚信创建活动;抓百姓诚信,营造以诚为本、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围绕效能建设,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快”字当头,“好字”为先,满负荷、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强化服务意
识,对基层和企业多支持、多体谅、多帮助,少收费、少检查、少干扰。围绕团队建设,提高综合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提高市场运作能力,通过创新释放潜能,鼓励更多的市场资源参与发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打造敢于作为、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
2009年即将过去,非常感谢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和帮助;2010年即将来临,衷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对市政府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做好工作,共同推进淮安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大家!
第二篇:鲍志强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鲍志强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6-02-10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2月7日上午,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建设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迈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年均增长17.9%,是2000年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区域统筹力度加大,“三农”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把破解“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初步构筑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6521”和“1020”工程,五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2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2005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和100%。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省城发展框架全面展开。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起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全面增强。高标准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东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三网一枢纽”交通构架形成,航空运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持稳定,通讯网络广泛覆盖,老城面貌部分发生质的变化。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保泉力度,实现泉水两年多来持续喷涌。各项改革综合推进,体制环境更具发展活力。围绕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大力
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制度,上市公司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户。立足发挥各方潜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在地统计制度和土地收益制度改革,理顺市与县(市)区及高新区事权财权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把握入世机遇,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外即是外”,大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五年引进资金1020亿元,在济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2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国际航线不断增加,出口门类不断增多,高附加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五年进出口总额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合作逐步增强。境外投资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8.1亿美元,年均增长69.9%,是“九五”时期的11.5倍。经济、技术、教育、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愈加紧密,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注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事业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余项,同比增长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全市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8万人、61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
1.4倍。五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市财政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9.6亿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征缴收入149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倍和2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行住房公积金和廉租房制度,帮助2万多名城镇职工和部分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人民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0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年均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4.4亿元,年均增长17.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和39.1%,比2000年分别下降1.6和4.4个百分点。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26件,制定政府规章49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20件、政协提案2502件,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逐步形成健康稳定、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济南”建
设成效明显。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调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十一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68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0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0∶45.5。——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2.5%左右,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耗水量降低14.5%,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4%。——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40万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65%。——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36亿美元。——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64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实现互动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生产平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7%。“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
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九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沿黄高效农业等特色农业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构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落实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提升的现代产业格局。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实施“6511”工程,突出发展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园区带动功能,构筑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体系。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三是发展壮大建筑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四是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加快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提升省会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供排水、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六大系统。二是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坚持以新区开发反哺老城提升,有序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和政务中心,打造以政务、文化、体育为主的燕山新区。实施张庄机场搬迁,打造以物流、商务为主的腊山新区。加快孙村片区、出口加工区、力诺工业园建设,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东部新区。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以高等教育、科研、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新区。三是加快老城改造提升。四是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集贸市场退路难和中心区停车难等问题。努力促
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四沿”为支撑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四沿”带动,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发展带。二是以“三区”互动为重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三是以突出生态功能为基础实施南部山区保护开发。四是以“四级”城镇体系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培育中等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五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构筑济南城市圈。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继续推进和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放开市政公用市场,改革价格管理机制,推进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三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突出外向带动,以重点领域和项目为依托,强化载体建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四是大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构筑多元化全民教育体系,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三是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四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行政人才能力提升、企业家培养、专业人才开发、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工程。五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五节一循环”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
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搞好源头防治和污染治理。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民为先、以民为重,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入手,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关注在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不断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五年安排城镇就业再就业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三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四是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价格监管,重点规范农资、医疗和教育价格秩序。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提高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完善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策调节,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四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五是加强“文明济南”和“诚信济南”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全力开创“十一五”开局之年工作新局面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重点抓好十项工作:继续完善反哺农业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坚持增量和集群带动,促进二产优化结构壮大实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水平;加快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快产业和基础设施延伸,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
革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自身活力;突出项目带动和消费拉动,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科教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第三篇:鲍志强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鲍志强市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6-02-10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2月7日上午,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奋斗目标,按照“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建设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迈进,省会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阶段。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76.5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人均3916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亿元,年均增长16.7%,是2000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62亿元,年均增长20.4%,是“九五”时期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9亿元,年均增长17.9%,是2000年的2.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83.3亿元,贷款余额3259.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7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0:43.9:46.1调整为7.1:46:46.9。工业比重39.1%,比200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逐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率45.7%,比2000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41%,高新技术产值比重30.1%,经济外向度16.2%,比2000年分别提高16个、9.9个和3.7个百分点。收入过亿元企业608家。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区域统筹力度加大,“三农”形势发生积极变化。把破解“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初步构筑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新机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施“6521”和“1020”工程,五年各级财政支农投入24.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倍,2005年粮食总产260.1万吨,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村村通油路(水泥路)、通自来水、通客车、通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和100%。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省城发展框架全面展开。按照“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空间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建设。高起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规编制,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全面增强。高标准实施“十大工程”建设,完成城建投资85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2倍。东区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西区大学科技园初具规模,“三网一枢纽”交通构架形成,航空运力不断增强,电力供应保持稳定,通讯网络广泛覆盖,老城面貌部分发生质的变化。高效能推进城市管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得到较大改善。加大保泉力度,实现泉水两年多来持续喷涌。
各项改革综合推进,体制环境更具发展活力。围绕推进市场化进程,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着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授权经营制度,上市公司积淀的矛盾和问题得到化解,纳入国资委监管的255户企业完成改制126户。立足发挥各方潜能,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在地统计制度和土地收益制度改革,理顺市与县(市)区及高新区事权财权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职能错位交叉机构29个,依法取消行政许可主体27个、行政许可事项695项、收费项目252项。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城市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把握入世机遇,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市外即是外”,大力度吸引域外资金参与园区建设、产业发展、国企改革、结构调整,五年引进资金1020亿元,在济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2家。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国际航线不断增加,出口门类不断增多,高附加值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五年进出口总额118.2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国有企业、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公用事业及金融业利用外资取得突破。对外合作逐步增强。境外投资和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8.1亿美元,年均增长69.9%,是“九五”时期的11.5倍。经济、技术、教育、文化领域对外交流合作愈加紧密,总体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注重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事业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00年翻一番,五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000余项,同比增长2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0%。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全市人才总量分别达到38万人、61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4倍和1.4倍。五年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4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市财政五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资金39.6亿元,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征缴收入149亿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5倍和2倍,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行住房公积金和廉租房制度,帮助2万多名城镇职工和部分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消费结构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高度关注人民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0元,年均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2元,年均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1%,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24.4亿元,年均增长17.2%。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和39.1%,比2000年分别下降1.6和4.4个百分点。
社会文明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和谐济南”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依法治市,五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26件,制定政府规章49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820件、政协提案2502件,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体系日益健全,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大力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逐步形成健康稳定、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得到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济南”建设成效明显。
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
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实践“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总体思路,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切实抓好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后劲三大关键,着力实施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功能、扩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协调发展四大突破,努力推动产业实力更加雄厚、科技教育更加发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快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实现新的跨越。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68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50亿元,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200亿元,年均增长1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0∶45.5。
——经济增长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2%左右、耗水量降低14.5%,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4%。
——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和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40万人。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正常降水条件下,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完善,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基本完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60%。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分别为20%和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2010年外贸出口达到36亿美元。
——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0%。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64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实现互动发展,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
——社会和谐水平明显提高。政治昌明廉洁,居民生活富裕,社会治安良好,安全生产平稳,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37%。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九项。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完善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沿黄高效农业等特色农业区。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构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格局。二是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任务。三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覆盖范围,落实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产业扶贫。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阻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提升的现代产业格局。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把工业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实施“6511”工程,突出发展交通设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园区带动功能,构筑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体系。二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三是发展壮大建筑业。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企业运行机制。四是创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
突出城市特色,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提升省会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增强城市承载能力。按照系统化、网络化、现代化标准,适度超前建设综合交通、能源、信息通信、供排水、城市生态及城市安全六大系统。二是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坚持以新区开发反哺老城提升,有序加快新区建设步伐。以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和政务中心,打造以政务、文化、体育为主的燕山新区。实施张庄机场搬迁,打造以物流、商务为主的腊山新区。加快孙村片区、出口加工区、力诺工业园建设,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的东部新区。加快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以高等教育、科研、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新区。三是加快老城改造提升。四是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实现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着力解决集贸市场退路难和中心区停车难等问题。
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是以“四沿”为支撑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四沿”带动,推动重点片区建设,形成连接东西、辐射南北的经济、社会、生态、城市发展带。二是以“三区”互动为重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区、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三是以突出生态功能为基础实施南部山区保护开发。四是以“四级”城镇体系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和培育中等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镇有机结合、规模序列完善、职能分工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五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构筑济南城市圈。
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深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继续推进和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进一步放开市政公用市场,改革价格管理机制,推进投资多元化和运营市场化。三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突出外向带动,以重点领域和项目为依托,强化载体建设,创新招商方式,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和规模。四是大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五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和私有财产。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等领域,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构筑多元化全民教育体系,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均衡发展。以成才途径多元化和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三是着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四是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加强人才资源建设,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实施行政人才能力提升、企业家培养、专业人才开发、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五大工程。五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全面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五节一循环”要求,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保护节约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严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鼓励发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等生态产业,加大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搞好源头防治和污染治理。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问题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民为先、以民为重,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入手,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一是加快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推进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关注在济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不断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五年安排城镇就业再就业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三是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四是切实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保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增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五是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切实加强事关城乡人民生活的价格监管,重点规范农资、医疗和教育价格秩序。
积极推进“和谐济南”建设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市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提高民主科学决策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完善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策调节,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严厉打击非法收入,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四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五是加强“文明济南”和“诚信济南”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弘扬“诚信、创新、和谐”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
全力开创“十一五”
开局之年工作新局面
2月7日 市长鲍志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重点抓好十项工作:继续完善反哺农业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坚持增量和集群带动,促进二产优化结构壮大实力;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水平;加快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力;加快产业和基础设施延伸,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自身活力;突出项目带动和消费拉动,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科教人才工作机制,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扎实推进“和谐济南”建设;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第四篇: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在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3月3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咸阳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议了各项报告,通过了相关决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首先,我代表市委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这次大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气氛,是一次集中智慧、共谋发展、鼓舞人心的大会。大会取得的成果,对于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调结构、强板块、促统筹、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咸阳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审议决定重大事项、加强法律和工作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育民同志担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立场坚定,尽职尽责,低调务实,严于律己,为我市民主法治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信任和支持。现在,由于年龄原因,育民同志将要离开人大的领导岗位。在此,我代表市委,向育民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是我们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首战之年,也是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之年。当前,宏观形势更加趋于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和困难同在,对我们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委希望,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位人大代表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服从服务大局。人大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各级人大常委会要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维护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各项工作臵于同级党委的领导之下,使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环节。人大常委会党组及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意识、政权意识和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党委的重要决策,及时了解党委的工作部署,讲党性、讲政治、讲大局,带头贯彻执行市委的各项决策,带头维护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带头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实,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二要围绕主题主线,推动科学发展。围绕主题主线是一切工作的中心,也是人大履行职能、服务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主题,抓住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重大问题,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都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要围绕强化工业主导、统筹城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等重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使市委的各项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市情、更加符合民意。要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在支持和服务中充分体现人大的法律和工作监督,使监督过程成为形成合力、助推发展的过程。
三要强化民本意识,保障群众权益。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工作的本质要求。要把尊重民意作为人大工作的源头,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大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关注民生作为人大工作的根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所思、所虑、所盼、所求,真心实意关心群众,尽职尽责为民代言。要把维护民利作为人大工作的归宿,树立正确的群众工作理念,主动向群众宣传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满腔热忱地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困难群众就业、看病、上学、住房等实际困难,在联系群众、引导群众,为群众办事中体现人大工作价值。
四要注重自身建设,提高履职水平。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办事,把常委会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和谐、廉洁为民、开拓实干的领导集体。要按照监督法的要求,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推进人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要进一步探索履职的领域和途径,着力抓重点,努力出特色,使人大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人大机关工作人员是人大开展工作的主体,也是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全市各级人大机关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勤奉献,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工作激
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在其位、履其职,尽其责、谋其事。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力争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复合型的现代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人大工作需要。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联系,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做工作、谋发展上来,树立人大干部的良好形象。各级人大机关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做到工作上高标准、作风上严要求、纪律上再强化、生活上多关心,充分调动人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人大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人大工作和人大代表履行职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和法、检“两院”要进一步增强人大意识,自觉地把各自工作臵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坚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确保各项工作都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民意;要主动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制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出台解决社会矛盾的重大措施,决定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都要主动向人大寻计问方、形成共识;要坚持把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切实加强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联系,拓宽沟通渠道,完善协调机制,积极为人大常
委会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评议、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和跟踪监督等活动提供条件,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再上新台阶。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已经踏上了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征程,重任承担在肩,希望就在脚下。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现代新都市、和谐新咸阳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在政协市六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在政协市六届四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这次政协会议,在全体委员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今天就要胜利闭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共市委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期间,各位委员本着对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认
真听取了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通过了本次大会的有关决议,列席了市七届三次人代会,听取和讨论了“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其间,我参加了经济组的讨论,委员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言热烈,坦诚地提出了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李玉平同志所作的提案报告证明,我们的委员在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方面是很高的,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建议。比如我市城市框架的拉大、市容市貌的改变、工业化过程中有关产业的选择、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问题,都是在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体现出来的。我们当前所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都凝聚了委员们的心血和汗水,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座各位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和对我们的事业负责的程度。过去一年的工作,各位委员在加快发展大业中充分展示了良好的形象,在此,我对大家所作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下一步政协的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刚才,大会通过了各项决议,这些将指导政协下步的工作,对此,市委表示赞成,并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政协的工作,关心委员们的生活学习,来共同做好政协的工作,从而促进全市的整体工作。今天,我重点讲政协如何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问题,也就是要通过在座的各位,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带动社会各方力量,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上来。
政协是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组成的重要政治组织。各位委员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有直接交往和接触,有充分的条件和规范的渠道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党的政策,因此,市委希望通过你们多做沟通工作和说服引导工作,从而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做好我们的事情。如何广泛地凝聚力量?我想强调几点,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用宏伟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我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设经济强市,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们的努力的方向,是我们美好的蓝图。建设经济强市,主要是三句话:经济总量上规模,人均指标创一流,综合实力进位次。第一句话是经济总量上规模。我们去年的经济总量是亿,在全省个县市区中处于中等偏下地位。经济强市就是在经济总量上处于全省上游。我们的经济总量要做第一或居前列的可能性不大,这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但经济总量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处于上游位置。我们班子在讨论时,也就是处于位左右是上游,因为全省个县市,前三分之一就是上游。连子恒书记讲过,一定要把人口小市建成经济大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人均指标的领先,更要有相当规模的经济总量。第二句话是人均指标居前列或创一流,就是说人均指标基本在前十位,主要指标在前三位,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勇气和胆略。现在我们有项居前位。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考核指标有项,其中的、项是人均指标或相对指标,我们有几项重要指标处于上游,但还有一些比较落后。对一些相对指标,如地方财政收入占的比重,工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它们表明的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也不能忽视。第三句话是综合实力进位次,现在我们的综合实力是全省第位,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人均指标相对较高,综合实力进位次的最大制约瓶颈是经济总量,包括财政收入。所以我们讲建设经济强市,必须要做到经济总量上规模,人均指标创一流,综合实力进位次,能进入到全省前三位或前三位左右,我们才有资格扬眉吐气,才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提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围绕十六大的总体部署做出的。我们要于年或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后,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我们提出的目标,特别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胜利在望。我们决胜年,苦战年,到年底,应该能进入全省前三位或者是、位。同志们在做工作时,就要用振奋人心的目标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让他们倍感振奋,从而增强自觉性。
个目标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同时,还要让大家认识到,若要实现美好的蓝图是要付出辛勤劳动的,实现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的过程,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我们的前景很美好,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我们要扑下身子,苦干实干,做好当前的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统一思想,广泛凝聚力量。
二、要用强大的经济实力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国际上有句名言,叫做“弱国无外交”;农村里有个习俗,就是讲家里贫穷说话没有份量。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一个人的自身实力决定着你的地位。通过历届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合资合作推动”发展战略,通过扩大开放,引进了一大批较大规模的财团,建成了一批较大规模项目。大致算一下,近两年已经建成的、在建的和即将组织实施的项目总投资达多亿,而我们去年的家底才亿左右。在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将投放多亿,有关领导看后,感觉这不是一般的加快发展的问题,而是一种经济裂变,是生产要素的高度密集,并且它们将在短时间内发生效益,明年、后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增长将不是—%,而是—%。我们的产业也由以原煤为主,发展到义煤集团地下、地上和非煤产业的多种经营;气化厂由生产形势严峻到目前的产销两旺,各地竞相争取煤制气。我们新建的×矸石电厂,每年将带来多万的税收,亿多的增加值和亿多的产值。我们还有一大批中小规模企业,都很有发展潜力。文秘114版权所有
可以说,目前的工业化水平已经由初级阶段到了中后期阶段。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后工业阶段,是指以知识经济,以信息、生物工程为主的经济。年我们实施信息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超乎预料地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的好评,不少单位从中得到了利益。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多数单位的运行手段。在这个时期为什么发展信息化?这是与工业化水平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的工业化规模后,也必须推动城市化迈上新台阶,这是自然规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必须发展,否则就将制约工业化。我们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基本竞争力都引起了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我们被评为第二届、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个县市之一,被列入全省个扩权县(市)之一和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之一。
我们的经济实力、整体形象引起了豫西地区的高度关注,引起了省里的关注,特色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原定争创全省先进,但在此期间,中央初步决定选择一批基础工作扎实的县市,命名表彰个左右,我市是全省个县市之一,中央已经验收,河南日报昨天已经公示,省和中央综治委高度关注。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受到省信息产业厅的重视,同时还要积极推荐申报全国试点,这在全省非常少,只有两个,另一个是巩义。循环经济是全省唯一,全国只有四家。我们的经济实力、特色工作大大提升了形象,这在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上是很有说服力的。
三、用科学的发展道路来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一个地方用什么样的办法发展,用什么理念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不少同志对一些地方的发展往往用“令人担忧”这个词,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发展慢,可发展快了却又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不能及时处置和化解。我们的发展首先解决发展方法的问题,就是“工业富市、开放带动”。解决了这个方法后,经济总量有了增长,这就回过头来研究发展模式问题。一开始我们讲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的关键是项目,这是发展初期的一种说法,是用来解决人们对发展不够重视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改变了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就是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引导、规范我们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了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发展精力不集中、措施不到位、力度不够的问题。这句至理名言在上世纪末期起到了关键作用。接着,党中央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还是强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发展已成为全民、全党自觉行动时,并且总体达到小康时所确定的发展模式。三位领导人提出的要求包含了一系列的转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课题。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提出前,也就是非典后期,考虑到环保问题和资源枯竭后的接续产业问题,就做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选择,并在年月召开的市委全会上定下来。这种模式改变了就项目的规模、数量说发展,改变片面追求项目,忽视环保,忽视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我们还要告诉大家,现在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由清华大学、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名院士主持编写的,而不是我们灵机一动、心血来潮、拍拍脑门就定的,这需要有一个严密、科学的发展纲要来指导。这样,经济的发展就兼顾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兼顾了环保,兼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这是解决子孙后代长远的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人均美元后必须选择的经济模式。因为我们是资源型城市,这就是最佳途径。所以我们要用这种理念、模式引导大家,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我们也将实施信息化,提升产业档次,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我们发展靠什么,要靠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基础是人才,我们始终把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当前,我们的人才是短缺的,应该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短缺。一是缺乏高技术人才。例如煤化工产业,技术都被国外的企业垄断,国内的人才也只是集中在少数单位,所以我们从前年开始引进全日制大学中的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工作,这不是权宜之计,而要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二是缺乏管理人才。包括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我们的企业运行不好,有机制的问题,但关键还在人才上。三是缺乏实用技术人才。我们建起的企业,包括正在建的企业,只要有技术,他们都会高薪聘请。现在一方面讲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是实用技术人才少。四是缺乏党政管理人才。在这方面能拿得起、放得下、大家公认、能独当一面的人太少了。我们的思想是,只要能干成事,哪个位置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就把你放到那个位置。发展的依托和支撑是人才,只要我们发现,就要使用,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
五、要以构建和谐社会鼓舞人心、凝聚力量
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一支干部队伍,同志之间要相互信任,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干部和群众融为一体,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多评一些好媳妇、好丈夫、好妯娌,使村与村、户与户等各个层面都能很好的相处。要统筹兼顾弱势群体,加大对社会低保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扶持,加大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保障,形成社会各阶层的和谐。还要发展社保体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我们将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保证人们安居乐业。
总体上讲,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是各级党委和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希望各位委员尽职尽责,说服、鼓励、引导人民群众,理解我们的工作,支持建设,自觉服从大局,维护大局,珍惜大好局面,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