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
一、性质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一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孤独无且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总数为12107万。2001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已经占到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8.6%。由于我国城市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仍然存在,这样庞大的人口流动就必然对于人口流出产生了大量分别以三个节日的日期代表三个群体。其中,“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群体,分别形成妇女、儿童和老人构成的“留守”。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L.Cooly 1864一1929年)是最早将“自我” 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库利认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有同感,由此而形成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可见,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正功能 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初级群体对于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的邻里和社区群体。而家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在家庭中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这也就产生看来人类的合作与友谊的土壤。儿童也慢慢地学会和领会角色的期待,做出符合角色的要求的行为。笔者正是基于库利的“镜中我” 的理论的基础上,来阐述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为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担忧。一时间,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传统的中国式家教有两大通病:一是过分溺爱,孩子成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不少家庭培养出了一批小皇帝和小公主,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二是过分严厉,甚至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这两种通病存在的共同问题是,不研究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讲教育科学。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柴洁心说:“溺爱或严厉或许出于一种爱,出于对孩子成长的关爱。但这种爱必须要科学,要把握好一个度。”棍棒教育更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心理失衡。严厉不等于暴力,培养孩子贵在引导。
作为学生的父母,虽然在外打工回家不易,也应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通过电话将父母的关爱送给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应提出批评教育,家长也应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以便互通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互相征求对方的管理教育的意见。学生的父母也应对留守老人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逐渐改变老人们在管理孩子时的纵容、溺爱、姑息迁就的思想,打消管理时存在的某些顾虑。只要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齐抓共管,有机协作,必能使留守儿童们朝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祖国的花朵和明天的太阳。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的是非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思想道德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及临时监护人,及时进行交流,便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家乡的思想、学习、生活,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及时对子女认真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父母也应经常打电话或以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给予精神思想上的帮助。具体来说,在时间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与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一年回来几次,寒暑假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相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样既可以让子女把父母作为倾诉的对象、填补情感空白,还能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父母每周要与孩子谈一次话,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每月要与老师联系一次,通报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每周给自己写一封信,加强与自己的联系与沟通;每学期要为孩子作一次总结,及时调整教育孩子的目标与行为。不仅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的人。监护人多耐心.临时监护人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及时给他们以鼓励,给他们以希望。不要因为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而对他们加倍的溺爱。临时监护人应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更多的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但要避免唠叨。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要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消除误会,防止产生代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临时监护人及时帮助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的,也应尽力而为,替孩子想办法,出主意。如学习上无法指导孩子,可以通过电话请教老师或别人。只有这样,孩子心里才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家长要了解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了解他们的现状,商讨解决办法。还可以通过致辞家长的一封信,学生给家长写信、打电话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感渴望和成长状况。
学生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问题出现的案例,许多都是对亲情的感悟沟通不够造成的。父母子女情是天然的亲情,祖孙情又何尝不是。学生总是把长辈的疼爱看成理所当然的,对亲情的感悟能力不高。错以为父母离家外出是不疼他,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帮助学生感悟亲情,沟通亲情便可以解决这类问题。通过亲情电话或者亲情书信帮助学生沟通亲情。我和留守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并取得共识。父母的爱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经常通过电话或书信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期望。鼓励留守学生把自己最近一个阶段的学习生活情况讲给父母听,这样,虽然双方相隔千里,依然觉得对方就在身边,父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并给孩子以指导和鼓励,孩子也能了解父母的艰辛,外出务工的父母返乡时间大都在春节前。在寒假期间召开留守学生家长座谈会,让留守学生代表汇报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心理状况,让家长交流外出务工的艰辛以及对子女的牵挂之情。面对面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汇,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与相融。用亲情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安心学习,用勤奋来感染父母的情绪,让他们放心务工,体会父母爱子的苦心。
家庭教育没有情感就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他们失去了亲情的温暖,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应如绵绵春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他们失败的时候,家长要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喝彩。同时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鼓起他们扬帆远航的斗志。
留守学生,是现阶段特殊社会形势下形成的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还有壮大的趋势。她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普遍而又十分严峻的难题,留守学生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不只是家庭、学校,不只是家长、教师……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的亲情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环境,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圣人行无言之教。中国的家庭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都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最重的。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无论走进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哪怕他没有什么学历。
学校、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差异,代表的还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路。家庭教育是生活常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人中学做事;学校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教孩子在做事中学做人。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真真正正的基础教育,它的黄金时段是学龄前,这一阶段的教育除了家庭没有别的可以替代。但是等我们的农民工朋友最终回到家乡,那时孩子已经长大,已经过了影响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期。况且留守儿童父母中的绝大多数人,其本身受到现代学校的科学知识教育就很少,当他们要教育在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都比他们强得多的子女的时候,教育水平自然很有限,教育能力很有限,办法也不会很多。如此长期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没有安定生活环境中的良好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教育的熏陶,他们很可能学不到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
那么,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多种模式,来解决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
第一种是代理家长制,也就是我国古代说的“易子而教”。这是重庆市探索出来的一个经验。很多家长担心,代理家长如果自身有很多毛病,会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另外代理家长管重了不是,管轻了没用。当然,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这种方式之所以在当地得到认可,还是有其成功之处的。
第二种是学校寄宿制。以我个人的经历,寄宿对锻炼一个人的适应能力很有好处。如果说代理家长制是散居的、不可控的,学校寄宿制则是可控的,学校对生活老师和德育老师都是可以培训的。
第三种是借鉴SOS村的方式,就是复合式的家庭管理系统。可以找一个适合做代理家长的人,将几个孩子集中到这个家里,由他来管理。另外,各级政府,各界别组织,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在政策上、经费上、条件上资助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总之,在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总要想点办法,让他们享受到家庭的教育、家庭的温暖,得到爱的补偿。
想告诉做爸爸妈妈的人们,孩子当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他们的黄金教育时间,不要远离他们的生活,因为你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他们的内心更期待的是你们点点滴滴的关心,也许只是得到优时你们的夸奖,就会对他们的心理影响至深,最终影响他们的一生。没有羡慕的眼光,也没有热烈的掌声,面对着空荡荡的长板凳,13位小朋友依然卖力地表演着,自己做自己的观众,这是一场麻雀小学的文艺汇演。这些孩子要么因为家庭贫困,要么是留守儿童,这样的现象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偏远山区都十分普遍。
关爱贵州留守儿童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父母留在他们身边…再强的阵容、再响的口号、再多的行动也不如…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而且只有父母才顾得来…虽然经济开发力度必须加大,但是留收儿童父母的责任和育儿的思想也该提醒和教育…
做伴的只有高扬的旗帜和连绵起伏的大山,这里留给了孩子一块“剩”地
祖辈监护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更大。老人身体不如年轻人,需要他人照顾。而且,老人的文化程度低,对于孩子的学习状况不能进行辅导。由于他们收入低,在生活上也只能满足孩子的基本吃饱穿暖的需求。很多的老人奉行的依然是他们年轻时照看孩子的思想观念,更有的老人在管理方式采取打教的方式。例如,我所访谈的一个个案案例岁,读小学一年级。他的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一直以来他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全家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团聚在一起。男孩说自己很想和父母呆在一起,因为他们常常会给自己买好吃的,而爷爷奶奶没有钱,他们不仅从来不给买零食,还经常打他。我们在进行采访时,观察发现,这孩子身上的衣服看上去很脏,可能是很久都没有洗了的缘故,贴身的棉袄也破的露出了棉花。他和陌生人接触时比较怕生,不爱说话, 性格看上去也有些孤僻。当问及对爷爷奶奶有什么要求时,他只说”希望爷爷奶奶给我买双鞋,以后不要打我了。缺失了完整和有效的家庭教育
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 有85%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 差,优秀的不足15%。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表现为“学习差”、“纪律差”的“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自觉性不强,上课纪律性差,经常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