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

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

[摘 要]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赋予了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其主要内容是: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倡导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关键词]系列重要讲话;爱国主义;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 D0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6-0037-03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赋予爱国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中华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代表着中华民族整体的道德精神风貌和精神特征。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主要依据,自信心的根源在于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正确认识。只有强大无比的民族文化,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竞争中,挺起胸来,抬起头来。如果一个民族不具备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或者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本民族的人民无所认识,不去宣扬,那么这个民族的人民是不可能具备民族自信心的,也就不可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就无从谈起。2015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2]

二、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获得感”强调实实在在的“得到”。习近平在谈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既有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观点,也有实现人民群众具体利益的措施。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前提条件,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不受侵害。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最主要的利益,物质生活的满足是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的基本来源。习近平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政治利益主要是指人民的政治权利,它切实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不断开拓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路径,听取人民心声与建议,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尊重我国的法律。习近平指出:“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4]文化利益是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并且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强调文化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共享精神食粮。要不断完善现代文化传播方式,增强文化传播能力,扩大文化惠民力度。习近平认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5]

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夙愿,是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梦想之火,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祖国统一关系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感情和尊严。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传统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的纽带把两岸的中国人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这是任何外来势力所割不断的。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会见连战一行来访时曾明确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6]2014年2月18日再相见,习近平说:“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是不可磨灭的……不论是几百年前跨越‘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还是几十年前迁徙到台湾,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7]2015年9月1日第三次相见,习近平表示:“透过近代历史风云,两岸同胞深刻体会到,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8]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各民族亲密无间的联合会实现社会的和谐整合,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主张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心同德,共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9]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各民族团结稳定、和睦相处是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安定团结的大局,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民族团结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指出:“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0]

四、倡导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指出,“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道路错了,就会把党和人民推进灾难的深渊;道路正确,就会把党和人民事业带入光明的未来。习近平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2]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完成共产党人的光荣历史使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的实现不能脱离中国当下的历史和时代境遇,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也不能是盲目和被动的,中国梦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道路选择,关乎事业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从现实世界的角度看契合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从思想意识领域看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制度体制上看坚持了改革开放,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也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是成功应对发展问题的重要法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圆梦导航标,就能把中国梦的实现和现代化建设融合起来,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参照,让中国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步走向现实。只有以中国道路为圆梦征程的实践路径,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科学的发展战略。

五、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础。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国家认同的情感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运用艺术形式和新媒体,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13]有了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提到自己的祖国,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自豪感、神圣感,就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属于祖国,也理应报效祖国”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意识经过长期积淀而上升到理性的积淀以后,一旦祖国需要,无形的责任感、使命感就会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把爱国主义的意识转化为报效祖国的自觉实际行动。

在民族凝聚和发展的过程中,爱国主义发挥着重要的向心力和吸引力作用,正是出于对同国家的认同与热爱,不同民族的人们才团结在一起,在国家危难之际,放弃狭隘的个人利益关系,同仇敌忾,投入到爱国主义的行动中。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自觉性。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通过与时俱进的,包括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促使人们积极投身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之中。习近平指出:“要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14]

参考文献

[1][11][13][14]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2][3][4][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37.237.21.[5]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6]总书记会见连战一行[N].人民日报,2013-02-26(1).[7]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02-02(1).[8]总书记会见台湾各界代表人士[N].人民日报,2015-09-02(3).[9]习近平.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3).[10]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3).本文基金项目: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16-D-085)

作者冯国芳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婧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捷

第二篇:习近平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

摘要:近几年来,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研究、认识、评价、学习和运用等方面作出一系列的重要讲话,这一系列的讲话精神在党史工作中和党的组织建设中有着历史性和现实性的重要作用,不但丰富党建理论,开创思路,明确总体布局规划,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引导未来,指明方向,为我党建设登上新的起点,创造崭新的局面。今天,我们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承载着历史的新使命,对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进行学习和研究,系统学习总书记党史工作思想、理论和指示精神,对我们掌握关于党史工作的方法、立场、观点和辩证历史地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种学习和研究,不但使我们党史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服务大局、辩证科学、探索创新地开展党史工作,同时继承发扬我党的优良传统,联系实际,开创未来,进行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复兴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于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研究的内容很多,本文重点在新中国成立60年,但更侧重于总书记对改革开放30年中共党史研究和建设的重要理论以及思想进行论析,从而学习并运用于今天我们对党史工作、党建工作和一切社会工作中。

关键词:中共党史 党史研究 历史自信 辩证唯物

一、绪论

我党自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对党的历史研究已经跨入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真实、科学历史、唯物辩证的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在不同时期对党史研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依据,特别是学习和运用总书记在党史研究工作中系列讲话,深刻理会讲话精神,掌握讲话核心,运用讲话理论,注入讲话动力,执行讲话指示,坚定不移地按照讲话所指的方向进行中共党史研究、出版各种文献、断定各种疑难、评价各种人物事件等,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因此,对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具有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目的和选题理由。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其历史意义就是以总书记中共党史观去科学历史地研究历史,辩证唯物地去评介历史事件和人物,借鉴创新地发展和继承历史传统;现实意义就是运用历史经验指导我们今天的工作,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访问西柏坡时说:“每次来西柏坡,我想得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的?‘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两个务必’,使之更好指导当前党的建设?今天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弘扬?”习近平同志还特别强调党史研究必须坚持科学理论,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要把握正确方向,大胆创新,为改革开放服务。他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

[1] 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2]习近平同志这些讲话科学地论述历史与现实、未来之关系,明确之间的传承关联,指明了研究方向,让历史为今天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研究内容有许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样反而蜻蜓点水,劳而无功,因此,本课题主要从总书记对解放后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党史论述出发,研究分析总书记党史观,以及他对党史研究和党建工作的理论、原则、立场、方法和创新,从而指导党史研究和未来的党建设工作。首选将对中共党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研究热点、特殊性、局限性和对某些事件的观点分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重要理论,然后重点研究总书记中共党史观,主要从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尊重历史,科学评价、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和必须注重学习和运用几个方面论析;最后将就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创新点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归纳提出创新点。因为在改革30年的党史研究中,存在许多的歧义,可以说百花齐放,观点云云,很有必要以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总结经验,进行判别和界定,达到统一认识,共同提高,明确方向,放眼未来,勇往直前。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各种党史研究资料入手,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各时期对党史研究的论述,理解精神,吃透实际,掌握核心,准确运用于各种资料的分析研究。应用分析综合法进行定向分析、历史分析、条件分析、典型分析和因果分析,采用提炼综合和系统综合进行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以期得到规律和经验,指导我们进行党史工作和党建工作。

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这是十分正常的,因为每一个都处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见仁见智,不足为怪。但历史始终是历史的存在,并非因为遗忘、篡改和歪曲而改变,我们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研究历史、总结历史、评价历史和开创未来。因此,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的课题是一个永久性课题,因为习主席将不断地对党史工作进行新的指示,在他的党史观影响和指引下,将不断地产生新的凝聚力、新的正能量,不断地上升到新的高度。所以说,本课题的研究只是局限于这一时期的研究,况且这研究也是不全面的,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有待将来进行完善和补充。

二、中共党史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94年的光辉历程,在这94年的历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了艰苦卓绝、复杂曲折的各种斗争,这些斗争,有来自外部环境 和势力,也有内部矛盾和变化,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最终都是正义战胜邪恶,打败了形形色色的敌人,攻克了各种堡垒,跨越各种险关,从胜利走向胜利。对这一光辉灿烂里程进行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即共产党成立60年前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面不全,研究深度不够,研究队伍不大,但是在后面这34年中,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党史研究高潮,并取得丰硕成果。为此,下面就近34年党史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中共党史研究局限性

党史研究在具备研究人才和研究理论之后,历史资料就是研究的基础,否则,将难以为继。如对我党建设初期以及前60年,由于资料的缺乏,当事人逝去,即使是当事人还健在,但回忆往往也存在局限性,因此,在党史的研究中存在局限性。正如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谢春涛先生在论述文化大革命前10年党史研究情况时说:“总的说来,在这十年历史的研究中,对前期有关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充分,如关于党的八大、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等,都有有价值的研究专著出版。而对于后期有关问题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如关于调整过程中领导人的分歧、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苏论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等,基本上还没有有分量的研究专著问世。”[3]这种党史研究的局限性存在也是客观的,正常的,因为事物发展得有一个过程,终须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能逐步补充和完善。

但另一种局限性可不是资料、环境条件的问题,而是我们的研究理论和认识问题,也就是说,研究成果转化,拓展研究效应的局限性。我们研究党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现实服务,为我们社会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但如何转化成果,欧阳淞先生在文中指出:党史研究成果转化,是指把握大局需要和群众需求,挖掘和发挥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的活动,包括研究成果本身的推介、运用乃至形成新的载体、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研究成果转化是党史工作履行职能、发挥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和最终结果,也是促进党史研究不断深化的根本途径。[4]党史研究的局限性还存在于其它方面,如深度不够,研究面不广等。因此,我们作为党史工作者,应该充分学习党史研究理论,特别是关于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和有关指示,指导党史研究工作,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奋进,只争朝夕的态度进行党史工作,尽量使研究工作全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减少其局限性,争取进入一个新局面,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中共党史研究的特殊性

我党建设历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 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5]习近平同志在这里高度概括了我党光辉灿烂历程,这历程是曲折的,也是灿烂的,经历了各个时期,每一个时期有斗争的特点和焦点,有些反复曲折,有些惊心动魄,有些波澜不兴,牵涉到许多的人和事,这就是中共党史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虽然后来都有所研究,但由于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历史知识,这又是党史研究者所要求的特殊性。但还有更大的特殊性,就是杨奎松先生在文章中所说的:“最大的特殊性不是人们所强调的研究中共党史需要有较多的理论修养而是它与现实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6]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无论从侧重政治角度研究中共党史,还是从学术角度研究中共党史,都得坚持科学辩证、实事求是,最大限度接近历史的真实,这样难免会涉及执政党的形象或某个领导人的形象,因此说,这是最大的特殊性。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在某些历史事件研究中,定调调,画框框,对中共党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当时事人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陈独秀、王明和毛泽东等,就不是一个标准。使得某些历史事件难以还原其真实性。我们应该遵照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指示,虽然党史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条件环境不同,人物事件各异,但必须克服中共党史研究的特殊性,正确客观、历史科学地评价当事人和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三)中共党史研究的热点

中共党史研究热点始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之后,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宣传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正确思想,取消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进入一种平和稳定的局面,人们的心情舒畅,学习氛围浓厚,学术研究蓬勃发展,随即出现了中共党史研究热潮,出现对党建历程各时期的研究热点。其热点主要表现是:一是中共党史研究人才热,有专门人才,也有自由研究者;二是出版热,出版各种研究成果,如各种人物传记、回忆文章和回忆录、专题研究等作品;三是开放式研究,有辩论也有分歧,甚至于对某一事件、人物进行集中论战。特别是近10年来,在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系列讲话指引下,党史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如刘晶芳、刘振清在《近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热点综述》一文中列出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关于根据地政权建立经验的研究、关于延安整风评价进一步讨论、从多方面考察文革的起因、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和主线,以及历史人物如关于周恩来研究、关于邓小平思想研究、对胡耀邦的研究有大进展等23个热点。[7]还如谢春涛先生在《“文革”前十年党 史研究述评》一文中,也归纳了8个研究热点,这些热点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研究成果,如关于“文革”前十年党的工作的基本估价、关于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关于“大跃进”运动、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关于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等等。[8] 这些研究热点大家并不陌生,许多人因亲身经历,其文章更具有真实性。今天,党史研究无论是题材还是领域,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盛世,各出版社也竞相选题,出版丛书、选集、年谱、大事记、传记、地方志等;各种刊物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刊载各种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忆旧、回忆、访谈类吸引人们眼球的文章;体裁更是多样,有文学体,有编年体,也有纪实体,甚至还有戏说体,特别近年兴起口述历史成为时髦,各种口述的传记、回忆录等版本大量涌向坊间。这种研究趋势值得发扬,但也需要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

三、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重要理论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重要理论体现在他对党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他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高屋建瓴,不但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描绘美好的蓝图,而且是党史工作的指路明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理会,坚决落实执行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理论。我们从党史工作的角度出发,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进行分析归纳,从三个方面进行论析,以利学习工作。

(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直是总书记所强调的工作作风,也是党史研究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也是这样做的,运用唯物主义分析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如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他说,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9]习近平同志这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体现得更加明显,特别是谈到对毛泽东同志评价的态度,观点、方法时,充分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历史地、辩证地,真实地评价毛泽东和其他历史人物。他强调“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这是对历史 辩证法科学观点的坚持。所以冷溶先生撰文对习近平同志这一观点总结说:“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哲学和历史的高度进行的阐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讲话提出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是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内容的丰富和发展,是在今天的认识基础上阐述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历史观。”[10]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理论,是党史工作的理论,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的历史观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11]习近平同志在这里论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之关系,以及传承与因果,这就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世界观内容之一。习近平在讲话中还强调“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12]这种科学的历史观,对于党史工作特别重要,在党史研究工作中,对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得历史地、辩证地去对待,否则,将犯下不可容忍的错误。

(三)坚定党的历史自信

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是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应该来源于对我党历史事实的尊重、我党所走过的灿烂辉煌的道路以及各时期取得的伟大胜利等不可磨灭的事实。习近平在第七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言说:“我们说的道路白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是面对历史,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依靠群众,相信群众,相信真理。我们党史工作就得有这种党的历史自信,才能做好党史工作,才能开展各种党史研究。

欧阳淞先生在探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的文章中指出:“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优势。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就要牢固树立对党在90多年奋斗探索中形成的优势的自信,从总体上准确把握和自觉坚持这些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4]欧阳淞先生强调充分发挥这和历史自信,运用这种自信,为我党和我国[13] 的建设服务。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很好的教科书,运用历史的自信,科学辩证地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天的人们借鉴,使我党、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把握机遇,少走弯路,加快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庄严历史使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四、总书记中共党史观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都体现在他关于中共党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里面,我们只有通过认真学习讲话,理会精神实际,才能深刻地体会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这节我们从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入手,对他中共党史观进行论析。

(一)党史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不一,简单扼要地说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对待历史,从事党史工作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辩证地对待历史。他曾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对待党的历史的重大意义。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习党史、国史,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观即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块基石。正确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16]

习近平同志所说“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党的历史”,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对待党的历史,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谈到对毛泽东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时,多次强调立场、方法和原则,并完整阐述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国史、军史的唯一科学态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17]这是教导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管领袖还是战士,都应该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面对历史,尊重历史,必须依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原因,对于历史阶段人物所犯的错误,或者失误,既要承认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更要看到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和历史原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和评价。

[15]

(二)党史研究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

总书记在讲话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18]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学习党史在加强理论、提高认识、面对历史、明辨事理、把握未来、勇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让我们对历史进行思考借鉴,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中国梦。研究党史,学习党史,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党史于现实,因为党史可以鉴今、可以资政、可以明智。因此,党史是坚定理想信念、理论和实践的好教材。

党史研究必须加强理论和实践,也就是党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起到鉴古明今,读史明智的作用。如总书记访问西柏坡时,他很自然地想到毛泽东曾在这里说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他想到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很有感触地说:“‘两个务必’的提出已经过去60多年了,我们对‘两个务必’坚持和弘扬得怎么样?应该说总的是好的。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20]这里总书记为我们做出榜样,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历史进行深刻的思考,借鉴历史,联系实际,从而加强党的建设,进行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以保持“两个务必”,向党、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总书记中共党史观和系列重要讲话,把党史作为最好的营养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修养,端正学风,认真思考,学以致用,从我党灿烂辉煌的历史这部“教科书”中,获得知识和营养,用于工作实践。

(三)党史研究必须注重学习和运用

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把党史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这充分说明习近平同志对党史教育的重视和干部必须注重学习和运用。这是因为学习党史、国史,有利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弘扬正能量。唐·李世民说:“以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习近平同志一直重视借鉴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由于我党经历过各个历史时 期的复杂艰难曲折的斗争,许多人对历史存在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党史研究的价值观念淡薄。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话中一再强调党史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2011年和2012年,习近平同志又两次对此作了强调。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从多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充分发挥党的历史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对党和国家决策的资政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1]在这里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党史研究必须注重学习和运用,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统一认识党史、国史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好地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作用、资政作用和促进作用。

习近平同志针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特别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经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因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改革,有着许多的经验值得总结,许多规律值得梳理,为更好地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大道,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经验。注重学习和运用是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鼓舞和指引下,更应该认真学习党史、国史,提高理论水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鼓足干劲,端正态度,借鉴明智,勇于探索,大胆运用,奋勇直前,深入全面细致地开展党史研究工作,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创新点

(一)“两个不能否定”的科学论断

在十年前,史料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焦点,即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时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对某些问题产生观点分歧,以至争论,甚至于相互否定,而不能达到统一认识。特别是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肆意夸大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时期的领导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他们不是科学地认识历史,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进行攻击,他们的目的并非是针对毛泽东个人,而是针对邓小平、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毛泽东时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习近平同志针对这种局面,以他的中共党史观,面对历史,实事求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地进行历史经验总结,并作出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 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2]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著名的“两个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因此说,“两个不能否定”是科学的,也是创新的,是辩证唯物的,也是实事求是的,在当时起到引导千军的作用,使得党史工作有了方向,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弘扬正能量。

(二)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历史

老干部是我们的财富,这话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老干部为革命做出过贡献,他们有着忠诚的思想,火热的激情和丰富的经验。但习近平同志提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历史”的新观点,这就是一个创新,把老干部和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老干部就是活着的历史。

这个观点是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09月15日的“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他说:“广大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功臣。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这不仅是对老干部的尊重,而且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尊重老干部、尊重历史,不仅是感情的问题,而且也是责任的问题。这是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他尊重历史,尊重老一辈革命家,联系人民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肩负起改革开放的重任。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博物馆“复兴之路”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出来的。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以后又多次进行中国梦的论述,对中国梦进行多方面的注释和阐述,使得中国梦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神圣伟大,实际具体。如他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4]

中国梦实际就是总书记中共党史观的实践和运用,他借鉴我国历史

[23] 经验、我党历史经验,结合中国现在国情,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然,这种理解比较具体,事实其内涵包括精神文化、物质财富等等方面,因此说,中国梦既有宽泛广义的理解,又有严格本义的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多代领导人之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梦,更是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

六、结束语

总书记中共党史观论析的内容很多,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如在总书记提出:“历史周期律问题仍有警示意义,反腐倡廉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课题。”这是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并开展“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倡廉实践等没有具体论述。同时对某些问题论析不深,如对历史人物评价举例少,这些问题只等以后专门论述。

七、鸣谢

本文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是我的导师-----从选题到写作,给予指导和帮助,我再一次说一声,我的导师,谢谢您。同时也感谢我引文中所提到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们。

八、参考文献

[1]、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

[2]、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

[3]、谢春涛:“文革”前十年党史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福州),2003年05期第43~51页;

[4]、欧阳淞:关于深化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2期;

[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6]、杨奎松: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特殊性,《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7]、刘晶芳、刘振清:近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热点综述,《新华月报》,2011年6月(下); [8]、谢春涛:“文革”前十年党史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 年第 5 期(总第 174 期);

[9]、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4/c_1114116751.htm;

[10]、冷溶: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党的历史——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7日

[11]、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2日;

[12]、欧阳淞:习近平科学对待历史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8日 07 版;

[13]、习近平: 201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上的发言; [14]、欧阳淞:坚定党的历史自信,《政工研究文摘》,2013年第4期;

[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9期;

[16]、宋月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前提,《前线》,2013年第9期;

[17]、冷溶: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党的历史——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7日

[18]、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月27日;

[19]、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20]、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

[21]、欧阳淞:关于深化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2期;

[22]、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

[23]、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24]、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指出

2月2日,怒江州林业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集中学习、传达了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生态建设的指示精神。

会议指出,要用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怒江林业工作:一要用“四个全面”的发展思路引领怒江林业改革发展,并以“争做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为怒江林业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二要将习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殷切希望和最新要求,逐条逐项分解,落实到部门的具体项目、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林业部门的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上,为加快扶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怒江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三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加以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全州林业干部职工的思想引领和力量源泉;四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继续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开展好“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敢于担当、能力过硬的保障怒江林业改革发展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让党放心、让人们满意的林业队伍。

会议要求,传达好、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共怒江州委关于迅速掀起传达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热潮的通知》作为州各级林业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真学真行,使总书记提出的“坚决保护好云南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在全州广大林业干部职工中形成共识,结出硕果.

第四篇: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

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

2014年11月21日,我去延安干部学院参加研讨会,也到习近平下乡插队的延川县作了考察。当年的另一个大队支部书记告诉我,习近平在延川当知青7年。那时他带了很多书来,一有空就学习,许多人看书都找他。他当时的历史知识就比我们丰富。在“文革”批林批孔期间,我们都按照报上的说。他不一样,谈了许多我们不了解的历史知识,比我们的思想水平高出一大截,我们就觉得他博学有思想。这一席话说明,习近平在年轻时就打下了学习传统文化的根基。

回到北京后,我重新读了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讲话,特别是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等,确实感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厚学养。他的许多讲话都引用古人的名诗、名句、名典,以及生动朴实的格言俚语,说事论理,有质有文。

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

纵观党的历史发展数十年,就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在最高领导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酷爱,并非常重视传承和弘扬的,首推毛泽东。他广收博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读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过去攻读过古代经典文化和草根文化,特别是历史上的军事、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等思想,都在他的著作中打上了深刻烙印。他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就是既要有革命的内容,还要有民族的形式。创造这个民族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获得。这个民族形式应当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我们党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这些著作,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成为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文风的范文。事实上,我们至今常用的许多话语都源于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我们至今的许多观念和认知方式也源于作为文化形态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如刘少奇所说:它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为实现“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发展历程。

两年多来,习近平在他的讲话和著述中,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第一次会见中外记者讲话就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后,他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当选为国家主席后,他发表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在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国访问回答新闻媒体如何治国理政时,他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这些讲话开启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运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展现治国理政情怀的新篇章。

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情怀,主要表现为这样四个方面:

第一,习近平特别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里虽然是在一般意义上的泛指,而非专指。毫无疑问,其逻辑结论是明确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

第二,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他说: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并且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是对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科学总结。

第三,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年12月,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还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些讲话,既说明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巨大影响;也说明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第四,习近平特别强调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他说: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因为在传承的知识中积累了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因此,“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这里在一般意义上讲的人类历史文明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借鉴作用,毫无疑问,也同样地适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上述四个特别强调,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五篇:1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

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与情怀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包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

习近平提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习近平明确提出“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有其优长之处。”认为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指出这些“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强调了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些思想“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种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的思想观点,是我们党历代领导人中第一次提出,它无疑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本质意义的新认识。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是什么?习近平依凭他对传统文化的广博深入的理解,深刻指出“和”,即和合、和谐、中和的思想。指出“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甚至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里,习近平同志对“伟大的和谐思想”及内容功能的科学概括,使对传统“和”思想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很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地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肯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认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讲话中强调“要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的高度认识。他还进一步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鉴别”就不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的态度;“有扬弃”是在经过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坚决剔除其过时落后的糟粕后,积极继承吸收其合理优秀的成分。“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习近平提出继承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的实践,有机融合到时代的文化中,融合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中。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要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要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各类传统经典;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比重;要积极运用传统的节日仪式等弘扬传统文化。“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深刻而系统,它将我党关于重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以推动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实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观。

下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论析(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引经据典

    盘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引经据典 2013-08-1 08:25:28 来源: 陕西中公教育 点击:341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好的备考2013陕西公务员面试,陕西人事考试网在备考期间每日会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的精彩诗章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的精彩诗章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 李晗)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表重要讲话。总......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1、 夙夜在公。 2、 打铁还需自身硬 3、 功崇惟志,业广唯勤。 4、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5、 知屋漏者在宇下......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1、夙夜在公:释义:从早到晚,忙于公务。出处: 2012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发表讲话,其中提到“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古语名言50例

    【四十六、“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讲话情景: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 讲话原文: 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的精彩诗章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的精彩诗章 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讲话原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思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思想 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强调从党和国家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的学习研究......

    共产党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共产党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