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师用稿

时间:2019-05-15 06: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亭送别教师用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亭送别教师用稿》。

第一篇:长亭送别教师用稿

《长亭送别》讲学稿

课型:新授

时间:2007-11

审核: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杂剧特点;

2、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进而培养鉴赏元杂剧艺术魅力的能力;

3、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戏剧之美。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播放《送别》歌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回顾一下学过的或者记忆中的有哪些:()柳永的《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称誉为写离情别恨的绝唱的文章——《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首“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是一部超越时空的艺术品。

二、了解元杂剧,走进作者:

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一)关于元杂剧

• 元杂剧是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长子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角色:旦,末,净(外),杂(丑)。女角称旦行,男角称末行。正末和正旦是两个主唱角色。

•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音乐上,杂剧的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和曲牌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惯例,剧本中的每一套曲子的第一只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楔子只能用一二只小令,不能用套曲。

(二)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走进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三、《西厢记》故事梗概: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

四、朗读课文,生字词梳理

(预习检测)

倩(婧)

靥(魇)

谂(捻)

携(隽、镌)

泠(伶、拎)

霭(蔼、谒)

五、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1)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2)《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一)赶赴长亭

(二)长亭饯别

(三)临别叮嘱

(四)目送别离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一)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翻译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总的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艺术效果:运用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关键词:染 资料:(1)、化用诗词典故:“碧云天,黄花地”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借景抒情、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4)感情:身心交瘁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三)[叨叨令] 写法特点,抒发莺莺什么情感?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情感: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老师总结: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四)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二、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女主人公对离别的痛苦之极和无可奈何;女主人公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只盼爱人早日归的急切心情.形象特点:重爱情

轻功名

老师总结: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三、概括文章主题: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四、板书:长亭送别

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五、课堂练习:

1、对[一煞]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六、拓展练习: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长亭送别》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长亭送别》节选自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课文为__________的第__________本第__________折,描写__________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碧云天,黄花地”,由________的《________》一词中“________”句脱化而来。黄花,指________宋代女词人_______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______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5.[耍孩儿]一曲中“________”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________。“________”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________》。

6.[二煞]一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_______,语出北宋词人__________《鹧鸪天》词。“一春”这里泛指________;“鱼雁”指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余荫(yìn)

玉骢(cōng)

揾(wēn)泪

张珙(gōng)

B.(tún tún)泠泠(líng líng)溶溶(róng róng)

惶惶(huán huán)

C.金钏(chuan)蹙(cù)眉

谂(shèn)知

玉醅(péi)

D.弃掷(zhì)

长吁(yū)

赓(gēng)续

栖(xī)迟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A.萋冷

斜晖

狼籍

罗纬

B.辱没

厮守

俳徊

今霄

C.青鸾

扶持

烦脑

遮弊

D.举案齐眉 蝇头微利

蜗角虚名

淡烟暮蔼

3.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西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 8 相当完整。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的场面。虽然这一折对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选出下文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A.下西风黄花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B.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C.这忧愁诉与谁?想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荒村雨露宜早眠,野店风霜要迟起!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三.简答题: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和目送别离 四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每个场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①赶赴长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亭饯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别叮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目送别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亭送别》历来被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摆脱了“才子佳人”戏的老 9 套,在思想上很有新意,你认为这思想上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略谈谈《长亭送别》有何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玉骢:

②倩:

③斜晖:

④金钏: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它是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项()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4.请找出本曲中用夸张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此曲和课文的第一只曲子[端正好]相比较?理解正确的项是()

A.这段曲词与[端正好]相比,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此曲主要是由情及景,而[端正好]主要是因景生情。

B.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之情引发出来的。

C.[端正好]中莺莺的离非别恨之情都是由凄凉的暮秋之景所引出。

D.不管是[滚绣球]的由情及景还是[端正好]的因景生情,都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王实甫

《西厢记》

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

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ƒ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3.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

菊花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

4.苏轼

5.比司马青衫更湿

《琵琶行》

伯劳东去燕西飞

《东风伯劳歌》

6.长久没有音讯 秦观

时间很长

书信

二.1.A

2.A

3.D

4.C

5.C

三.1.①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②刻画莺莺、张生 二人缠绵依恋之情,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

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3.本曲语言富于文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贴切生动,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 一体。

四.

(一)1.①毛色青白相杂的马,也作马的美称。②使。③晖:日光。斜晖:夕阳余光。④金镯子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 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信西斜的阳光。表现了她不愿张生离别,希望时间停留的心理。

3.ACD

4.“听得„„玉肌”一句用了夸张。作者通过高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5.ABCD

第二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2.完成[同步训练]。

第三篇:长亭送别

广东版选修5《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

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

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 骢 倩(婧)迍 钏 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 遍地秋菊 萧瑟秋风 南方大雁 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教后】

从教一年来,《长亭送别》的语言是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本来它是戏剧单元的一篇“扩展阅读”,课时最初只分配1个。我反复读了文章,觉得这应该好好地让学生感受一下它那语言的魅力。另外,这也是这个单元唯一一篇中国本土戏剧。现在中国戏剧衰落了,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它的艺术档次在西洋话剧之下。所以,我更改了原来的安排,分配它两个课时。我想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民族戏剧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结构的梳理,而把重点放在语言(曲词)的品味上。这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了《长亭送别》的黄梅戏片段,还让学生看了相关的图片,在安排上立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两堂课深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都承认在我的引导下能很好地进入曲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而且他们也从中学习到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唯一遗憾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主要归咎了他们的古诗词基础薄弱和我在引导上不够具体。

上课的时候深深感到了激情的释放,回味时才发现,其实漏洞、缺陷很多。

第四篇:长亭送别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长亭送别教案

[翻译](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 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一煞】青山阻隔我送行,疏林挡住我目光,淡淡炊烟和那傍晚的雾气相互掩映。残阳斜照的古道没有人声,秋风吹过庄稼传来马的嘶鸣。我为什么懒得上车呢,来的时候多么急切,别离独回却又多么迟缓?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收尾】四周群山中,一马远去残阳里。整个人间的烦恼都填在我胸中,估量这样大的小车子怎么能载得起呢?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教学目的:

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 导入

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 王实甫

2.《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

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玉骢cōng

迍zhūn迍

金钏cuàn

靥yâ儿

揾wân

挣zhâng揣chuài

谂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罗帏wãi

青鸾luán

2.整体把握

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

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 痛快忧愁 担忧牵挂 郁闷怨恨

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教时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教学要点:

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 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

„„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

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

“端正好”鉴赏点

紧 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染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泪 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

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

怨恨

2.怨恨什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

(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

(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2.元曲四大家是?

„„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

„„

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4.补充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赏析词句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

(1)化用范仲淹的词: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4)“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2.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3.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归纳: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三.课堂作业

《成才之路》1-21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女角。末:男角。洁:和尚的别称。课文指长老。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痛苦压抑心情。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又写对功名利禄的恨。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明确: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提供一例)(西风黄叶,寒烟衰草。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张生(摔杯):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有违情义,如同此杯!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莺莺:(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张生: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占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在她看来,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她只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同时她对未来也有深深的忧虑。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就是她的离愁别绪也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她的叛逆是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仅仅是儿女情长。

2、张生的钟情之美。

张生虽然有时也有软弱的一面,但对爱情却是执著专一的。他毫不顾虑自己的“白衣”地位,大胆追求自己钟爱的女人;他为莺莺而“滞留浦东”,不去赶考,忘了功名也忘了食寝,甚至身染沉疴;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长亭分别之际,他“蹙愁眉”“长吁气”“阁泪汪汪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不敢垂”,根本不愿意离去,但为了婚姻,只得忍痛“伯劳东去燕西飞”,就是后来得中功名之后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真可谓是钟情至诚之士。

3、红娘的热情之美。

身为婢女的红娘面对老夫人的汹汹气势,她从容镇静,机敏地为二人辩理,指出她们的结合完全是由赖婚引起,是“一双心意两相投”。接着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的过错,迫使她答应两人的婚事。红娘对老夫人的审问和指责,集中体现了正义对虚伪、爱情对礼教的胜利。

(三)情境之美

1、借途中之景传感伤之情。

莺莺乘车去长亭,她的离情就寄寓在一路上的景色之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4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点染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后两句写离人之情,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人了凝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郁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此曲不愧为千古绝唱。

2、借席上之境传愁苦之情。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杯盘酒菜都能传情。但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还是张生,“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席上多人之境毕竟不同于西厢两人天地,张生再难受也要矜持。此时他的委曲难言之情只有莺莺偷偷看在眼中。两人这种细腻隐微无奈的情绪正与离筵特定之境吻合。

3、借席后之境传叮嘱之情。

席终人散,只剩下两人与红娘。莺莺这才可以向张生倾诉衷情。“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尽管肝肠寸断,还不忘千叮咛万嘱咐,体贴入微的话语传递出缠绵深情,温柔贤慧。“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终于把藏在心底最重要的话说出来了,虽然突兀,分量却极重,一往深情中也可窥见莺莺内心巨大的心理压力。有此无外人之境,才有此自然直露的表白。

4、借别后之景传惆怅之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萧瑟黄昏图。张生远去,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莺莺内心的凄凉和痛不欲生的悲哀。此时此地,以景衬情、化情入景,生动地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曲词之美

王实甫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其中许多曲词既有唐诗宋词的意境,又有元人小令的风格,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如:“碧云天”句、“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两意稠陌回,落日山横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等,像这样华丽秀美的语句,人们耳熟能详。王实甫尤其善于运用修辞来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了离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再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愁苦。

王实甫注重文采,也擅长本色,如“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等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本色同文采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的语言特色。此特色正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总之,《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浓郁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处处给人以深沉的美感,将永远散发迷人的艺术魅力。

七、思想启迪(现实意义)

1、应珍惜爱情——爱情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一种感情。越是珍贵的东西越不要轻易示人,切记千万不要亵渎了“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

2、要有更高的追求——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绝不是人生的唯一。附:(学生习作)读《长亭送别》后所想 比 如 爱 情

当一个女人相信了爱情,她的所有行为和生活的意义就是去构筑它,保护它。她厌恶一切阻挡成全她爱情的因素。也许崔莺莺自己并不明白,从私订终身开始,这个女人就已经把爱情放在了人生之前,她舍得牺牲一切,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时代的变迁并没有导致女人们变理智,她们冷静的剖析别人的处境,却又认真地陷入不堪的陷阱。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女人,都始终暗自坚持相信美好简单的事物,比如单纯的呼吸,比如诺言,比如永远,她们用诺言掩饰内心摇曳的不安全感,安抚脑中时常闪烁的怀疑。满足不曾表露的贪婪。崔莺莺担心张生会改变,因为她可以把握住一切状况,她知道应试的时间,地点,也知道给予张生鼓励,甚至她拿准张生一定会考中,可她唯一不能够把握的是张生的心。世界上囊括了形形色色的男人,每个女人都说自己的那个最好,等到这个男人敲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她才重新审视一无所有的自己。崔莺莺揣着不知生死的赌博的快感,送走张生,她完全没了方向,无法探究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没有意义。包括她的坚持,她信以为真的爱情。还好,这个故事给了崔莺莺一点安慰,张生回来了。

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被灌醉的人,没有谁可以救谁,可以扶谁。我们尽情的学习挣扎,学习自救,学习承受不能承受之痛。只有在电影里,童话里,小说里,爱情才称之为爱情,那是在演绎一种完美,成全黑夜唯美的梦魇。在现实里,爱情叫做生活,面对它其实是选择了它作为生活方式。够潇洒够勇敢的人把它叫做游戏,可是这是个互动游戏,最重要的规则不是学会被爱(有点悲哀),而是学会爱。像上台阶一样,想要走到爱的这一级,先要上至好感,然后喜欢,运气好的也许上了捷径一见钟情,再慢慢走上了解,照顾,理解,包容,最后到达爱。上台阶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太专注于脚下的步伐而遗失口袋里的糖果——比如新鲜感。也可能我们没有上完台阶就已经累的筋疲力尽;或者跌了一跤,摔破了额角;再不然就是被突然出示了禁止攀登的警告,一把推下去,每个台阶都那么高,我们只能摔得血流不止。可是——喜欢吹肥皂泡的孩子必须忍受泡泡幻灭时的悲哀。不要埋怨和后悔自己曾有的决定,即使是鲜血淋淋,也是记忆拒绝割舍的眷顾,点着一点苍白,一点红晕。——在爱情里,我的泪不会流在其他人的脸,而其他人的泪也不会打湿我的眼。

八、布置作业。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第五篇: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3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比。后又各有一个四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明送别的季节,以景衬情。后二句用设问手法,说是“离人泪”“染霜林醉”,一“染” 一“醉”,下得极度有分量。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4.与《端正好》对比,赏读剧本末尾的《一煞》、《收尾》。

提问:和《端正好》一样,《一煞》和《收尾》也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王季思教授评点这两支曲子说:“末二曲写张生去后莺莺的怅望情景,景中有人、有情,虚情实写,正语反诘,俱臻妙境。”试说说你对这段评语的理解。

明确:“虚情实写”,就是寓情于景,借生动的景物来传情。这两支曲子写夕阳残照、青山疏林、淡烟暮霭、秋风马嘶,我们仿佛看到莺莺满怀凄楚,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离愁渐远渐无穷”,此时的满目秋景,都是莺莺悲凉心境的外化。《收尾》的末句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便是“正语反诘”,即用反问句抒写心境。“遍人间烦恼填胸臆,比之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正面直说,更显得激越真切。5.与以上三支曲子对比,赏读《滚绣球》和《叨叨令》。

提问: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什么?有人说,只有《端正好》、《一煞》和《煞尾》这样的曲词,才可以称为“绝纱好辞”,《滚绣球》与《叨叨令》便相形见绌,你的看法怎样?

明确:《滚绣球》仍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

关于曲词的评价:《端正好》、《一煞》等化用唐诗宋词精美语句固然堪称“绝妙好辞”,而《滚绣球》、《叨叨令》亦各有特色。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也很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叨叨令》多用叠词、衬字,更能体现口语化的音韵美。有时委婉含蓄,有时尽情倾泻,两种曲子风格各异而能统一,正是王实甫才具超群之处,不必硬性分出高下。

三、总结、扩展

本课时我们只重点赏读了五支曲子,对课文华美曲雅、富于文采的语言已多有领会。王实甫是酿造气氛、描摹环境的圣手,他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曲词艳丽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矫揉造作。下一课时,我们将时一步赏读共余曲词。

四、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剧情分析 曲词赏读

(《端正好》至《叨叨令》)送别途中 《端正好》:浓色重彩 以景写情(《脱布衫》至《朝天子》)长亭别宴 《滚绣球》:借景抒情 哀婉动人(《四边静》至《二 煞》)临别叮咛 《叨叨令》:口语入曲 通俗真切(《一煞》至《收尾》)长亭别后 《一煞》、《收尾》:虚情实写 正语反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与课文一、四部分不同,二、三部分都是写莺莺、张生在长亭别宴上的表现。张生赶考,莺莺送别,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爱情,更反映出莺莺的痛苦心情和叛逆性格。对此,应通过曲词的赏析,用心体会。

二、教学过程

1.学生吟诵、赏读曲词,教师作适当解说。

2.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讨论一:自《脱布衫》至《二煞》的十四支曲子,并未脱离长亭送别的具体情境,也仍旧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哪些曲词体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在叙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脱布衫》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把整个离宴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与离情统一。又如《四煞》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黄河与西岳华山,也被用来作离愁别恨的陪衬。还有《四边静》的“两意俳徊,落日山横翠”,把席残人散,两人相别的人物活动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气象阔大,使人如在画里,历历在目。

问题讨论二:莺莺是重爱情轻功名的,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哪些曲词中体现了这一点?

明确: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并不是爱情的前提与基础。如在《朝天子》中,她称上朝应考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在《二煞》中说“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在《幺篇》中说“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之及第”。这些言语,与老夫人汲汲于功名的态度形式鲜明对比,是莺莺叛逆性格的体现。)

问题讨论三:虽然张生一再表白自己不会再在异乡拈花惹草,但莺莺却总担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试探、叮咛,莺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明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妇女地位低下,始乱终弃的事是屡见不鲜的。实际上,作为《西厢记》故事雏形的《会真记》(唐元稹作)和《莺莺歌》(唐李绅作),都将张生描写为始乱终弃的薄情文人。莺莺的离愁别恨,固然反映她对爱情的执著,同时也是她对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是单纯的儿女情长。

问题讨论四:课文二、三部分的十四支曲子中,细节生动,描摹逼真处甚多,试举你最喜欢的曲子作说明。

此题无统一答案,可由学生自由发挥。如《满庭芳》、《快活》、《朝天子》的细节描写,《耍孩儿》、《四煞》的夸张对比等,都很突出。

三、总结、扩展

《西厢记》既有曲折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有美曲雅的语言,称它能代表元杂剧的最高成就,绝非过誉之词。而且,不仅《红楼梦》的中宝、黛爱读《西厢记》,今天读它也还有现实意义。当代著名作家李存葆,便为《西厢记》写下他感悟人类情爱的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

问题讨论:

李存葆在《飘逝的绝唱》中说,当代世界,“暴力对美色的霸抢远未结束,权力对美色的侵吞仍显贪婪”;以金钱为媒,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用钞票铺设婚床”的现象更为多见。作为已步入青春期的年轻人,你认为什么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

明确:社会丑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隐晦,自然也不要夸大。让年轻人早一些接触“爱情观”问题亦无坏处,可避免他们在独立面对生活时的迷失。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引导青年人珍惜它,有利于他们美好情操道德的养成与坚守。

四、课后作业

下载长亭送别教师用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亭送别教师用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第一部分:赴长亭路上 第一部分:赴长亭路上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基础练习 1. 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 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过程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剧本 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夫人, 第一幕 时间:暮秋一日 地点:长亭外 人物:崔莺莺,张生 (旁白:话说这穷书生张珙与那已故相国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情比金坚,不顾莺莺之......

    送别 长亭外

    《送别长亭外》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music......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体味剧作......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一)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