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府播种中学教育 厦大教授给高中生开课[小编推荐]
海峡教育网记者 肖攀
过去,在大部分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有关大学生活的种种都如海市蜃楼般亦真亦幻,更不用说体验大学的课程和学习模式了。只有顺利通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能在身临其境中一探究竟。
而如今,高中生眼中的大学或将不再神秘。福建省第一个“高中创新实验班”已在厦门诞生。改革先驱者试图在当前应试教育、高考制度暂时不可改变的情况下,将大学创新型、研究型能力的培养前移到高中,培育出更加适应大学学习模式的人才。
改革已经开始!由厦门大学和其附属科技中学联手孕育的高中创新实验班,正渐渐积聚着一股热量,试图以此融化横亘在当下大学与中学之间的三尺坚冰。
高中创新实验班缘起
地处风景绮丽的环岛海滨,且又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学的厦门市科技中学,一直以来都为厦门人所熟知。就是在这所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地理环境都得天独厚的学校里,福建首个 “高中创新实验班”已然初绽光芒。那么 “高中创新实验班”究竟是何物?
据了解,促成高中创新实验班诞生的背景是2010年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此纲提出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学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衔接。
那么科技中学这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何处?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资源和模式,去培养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让高中生提前接受部分大学教育,在不耽误高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体验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模式,为今后的大学求学之路积累超前的优势。
中学首尝“自主招生”滋味
依照目前的教育制度,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必须经过中考这一关。科技中学高中创新实验班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打破现有的升学模式,改革的决心可见一斑。
科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林岳川告诉记者,高中创新实验班自去年(2011年)创办,第一批招生便跳过了中考,在5月份就通过自主招考,在厦门全市初中生及本校初中生中选拔出成绩优秀的学生。考试分为3部分,包括由厦门大学专家组织的、采用面试笔试相结合的创新能力测试,由科技中学组织的以笔试为主的基础学力测试,额外加分的个人特长展示。
有资格进入高中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其区别于普通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素质必须得到中学老师甚至是大学教授的认可,看成绩亦要看人,而且基本的学力也要禁得起学科笔试的考验,同时,自信、活泼、多才多艺也能成为重要的参选筹码。
总结下来,要进入高中创新实验班,实打实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可能是次要的,但毋庸置疑,学生特有的创新能力及异于常人的优秀素质却是进入实验班最重要的因素。
在其他初中生还在为中考加紧复习的时候,57名成功通过选拔的学生已经开始高中学习,除了提前接触高中学科知识外,科技中学还专门从厦门大学请来人生、职业规划的专业老师为学生授课。
致力于中学教育改革的科技中学,幸运地依托厦门大学,体验了一把“自主招生”、“因材施教”的滋味,这些本是著名高校才享有的特殊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部分中学里都鲜有耳闻。
手提电脑一人一台 中学生堪比大学生
从本月算起,科技中学第一届高中创新实验班创立已近一年,班里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其他普通班学生有何不同?不妨从大学生才普遍拥有的手提电脑说起。
据了解,去年刚一入学,学校就为创新班的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台10寸笔记本电脑,而配合笔记本电脑还有一套专业机构开发的教学辅助系统,这套系统将各个学科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以高科技帮助学生创新学习。
身为第一届创新班班主任的科技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宏兵告诉记者:“笔记本电脑的对于实际教学益处良多,比如上课时,老师有问题需要布置给学生回答,只需将问题传入电脑,通过局域网,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电脑上操作回答,回答的结果最终将通过系统汇总到老师的电脑里,老师可以通过查看答案的正确度和回答不准确的原因,即时调整教学方向和进度。以往老师提问常常只让个别同学回答,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掌控,电脑教学的应则大大提高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效率。
即使是在课外,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学校每周二、四中午及周末都会开放电脑使用,学生可通过电脑教育平台系统完成课内作业和课题研究,并与老师在线沟通。
大学教授亲自开课
上述可以看作是创新班的硬实力,那更为重要的软实力从何处来?厦门大学是如何伸出援手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
2008年,厦门市科技中学正式成为厦门大学的附属中学,三年后创立的高中创新实验班,理所当然得到了厦大的鼎力支持。据了解,厦大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多院系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厦大教育研究院也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为实验班提供教育学理论支持。
在过去的一年中,厦门大学具体为创新班做了些什么?厦门大学教授、科技中学副校长倪子伟告诉记者,厦大帮助培养实验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大学教授给实验班开设微型课程。
“微型课程以微型课题的形式为高中学生授课,‘微型’实际上是课时的微型,高中的课程一般是贯穿整个高中教育时段的,而微型课程的课时是由教授们拟定的,针对一个选定的课题,一般划分成10个左右的课时,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授完。”倪子伟解释道。
熟悉大学教育的人都可以看出,这就是活生生的大学教学模式。只不过大学的课程更系统更复杂,需要的课时更多一些。有人不禁要问,这是否脱离了高中的教育目标?
目前,高考依然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厦大为创新开设的微型课程所选的课题的确超越了教科书范围,但倪子伟告诉记者:“课题都是由大学教授根据高中学科知识精心选定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研究态度。这类课程并不以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引导学生自发进行思维训练,自我总结学习方法。”
以去年9月创新班化学拓展微型课程:《固体酸催化对二氯苯硝化反应过程探索研究》为例,此课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大学的化学科研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化学学习的兴趣、认识,了解现代化学仪器的使用。创新班的学生甚至来到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诸多实验操作。这种超前的学习体验,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说是望尘莫及的。
倪子伟还告诉记者,除了大学教授系统授课以及常态化的开讲座之外,厦门大学还将在读研究生作为辅导创新班学生的生力军。“在厦门大学校内,我们组织了专门的测试,从200多名研究生中从优选拔了四十名,让研究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创新班的学生。具体做法是创新班晚自习是下班辅导。这不仅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而且加深了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联系,对创新班学生了解大学也颇有益处。”
高考制度下的另辟蹊径
如今科技中学第一届高中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就要升入高二了,不可否认,这个班级就像一个教学“特区”,享受着与众不同的大学、中学双重培养。在特殊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创新能力、个人素质,创新班的学生都十分优异。
即将担起2012年第二届高中创新实验班教学重任的林岳川老师告诉记者:“第一届创新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科技中学范围内当然最优异,即使是在全市范围内也可以算是优秀的。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我们既要培养学生超前的创新、研究能力,为他们的将来的大学之路添砖加瓦,也要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负责。” 的确如林老师所说,在应试教育制度下,高考用笔试一考定终身和大学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就如鱼和熊掌,却不得不争取兼得。毕竟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厦门大学和科技中学联手孕育的高中创新实验班,至少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在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问题上的探索和尝试。(海峡教育网编辑http://s/201205/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