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时间:2019-05-15 06:0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第一篇: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13)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13)

(二)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14)

二、显与隐: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表现„„„„„„„„„„„(15)

(一)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15)

(二)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17)

三、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21)

(一)意义„„„„„„„„„„„„„„„„„„„„„„(21)

(二)局限„„„„„„„„„„„„„„„„„„„„„„(22)注释„„„„„„„„„„„„„„„„„„„„„„„„„„(24)参考文献„„„„„„„„„„„„„„„„„„„„„„„„(25)英文摘要、关键词„„„„„„„„„„„„„„„„„„„„(26)

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

摘 要:萧红追求的自由是不受拘束,也是平等、光明,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这种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是如何产生的?她的自由意识在作品中体现在显现的“时代主题”和自觉或不自觉的“女性意识”,也体现在隐现的深层次的人文追求:启蒙式批判、重视个人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爱和温暖的生命哲学,以及艺术形式独创性中蕴含的自由意识。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不乏温情的清醒。“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

关键词:萧红、自由意识、源流、意义

萧红一生都在歌颂自由、追求自由。从她的作品问世至今,有关其自由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关于它们体现的反抗压迫的论述,如鲁迅肯定了它“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1] ,闫红认为萧红“表现出与小说政治意识形态取向一致的抗战文艺创作主题”[2]。有的是关于其追求艺术上创造性的论述。也有有关其追求性别自由的研究,如《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3]。这些研究是从不同侧面分析其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某些方面,而对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意识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希望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地分析这种自由意识的缘起、表现及意义。

一、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和缘起

人的意识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有意或无意地形成。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吸引着无数读者走近她、倾听她。它的内容包括哪些,它又是如何产生的?

<一> 萧红自由意识的内容

萧红的自由意识主要包括反抗和创造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在客观方面的不满并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性别压迫,力图创造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在内在精神层面则表 3

现为反抗传统、不盲从时代潮流、继承并创造启蒙式的批判、反抗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忽视,创造一种清醒深刻的人生和文学形式。

<二> 源与流:萧红作品自由意识的缘起 坎坷的个人遭际

萧红生于地主之家,因为被认为生日不吉利而被改了生日。父母亲人的排斥,使得萧红形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她敏感于自身的被忽视、无形中的被压迫,敏感于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较早地感受到了父权的压迫,较早地关注周围生活中的不平等,从而把目光投向了底层,开始为自身和他人争取重视和平等。这寂寞孤单的童年中,尚有一个爱她的祖父。他给了她温暖和爱,使她明白这世上除了寂寞和憎恶外,还有这样的体贴和关爱。对于萧红来说,“越是体验到美、善的一面”[4],越不能忍受恶的一面。所以,她更强烈地仇视父权、向往平等和温暖。她毕生为着这温暖和爱而追求:反抗父权压迫、反抗阶级压迫。这些童年经历,形成了萧红生命意识中最初也是最根本的意识——自由。

萧红用多半生的奔波寻找一个建立在平等和爱的基础上的家,却失败了。她在抗争中得以上中学,接触新思想,最终逃婚。但爱情随之幻灭,她遭到囚禁。数次逃离后在萧军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危难,可是内在的精神上的不平等又压抑着她,后与端木蕻良结合,最终带着满身心的伤离世。在萧红的感情经历中,可以看到她的勇敢和自由,她宁肯漂泊,甚至被怀疑和中伤,也不屈从时人的议论和规范。在凄清的感情经历中,她越发感到社会上的性别压迫、男权社会无形的压力。所以,她勇敢地将争取女性平等的剑挥向无边的黑暗。精神血脉

鲁迅对萧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李向辉曾说鲁迅是萧红“人生、文学命运的关键人物”[5]。鲁迅的自由观也在精神血脉中影响着萧红。鲁迅曾受到进化论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从而对封建政治秩序和社会精神状态对个人的压抑、控制进行激烈的否定。“自由意识成为他的基本的价值标准”[6],他渴望通过“撄人心”唤醒人的意识。同时“政治革命的要求被纳入到鲁迅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思考中”[7]。他“以自由意识„„为核心建构了反省民族文化的价值标准”[8]。这种自由意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早在上学时,萧红已经被他的思想折服。在上海的交往中,“为人生”、“不必趋时”的指导使她坚定了现实 4

主义创作,比如她曾说作者要写熟悉的题材而不必在表面迎合时代。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着萧红自由意识的形成、发展。她用独特的艺术风格抒写着救国救民的心境。正如在《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9]中所说“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整体呈现出逆主流创作潮流而动又与主流创作契合、互补的态势”。时代的映照

20世纪30年代,随着异族入侵、剥削的加剧,救亡已取代启蒙成为时代的主题。萧红作为此时期登上文坛的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必然受时代影响,为“救亡”奔走。作为沦陷的乡民,她是深味失去自由的痛苦的,所以,追求民族的解放、身体的自由也相应地成为她的自觉追求,她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在深层上关注着、寻求着民族解放的根本——精神自由。

童年经历形成了她敏感的性格,使她敏感地怜悯他人的痛苦,形成了初期的自由意识。而情感的经历,又拓展了她追求的自由的空间:女性自由。她的自由意识在鲁迅的影响下完善、成熟,在时代的解放潮流中,她的自由意识得以进一步发展。她能从个人经历出发,产生自身的生存体验,并有把这种生存体验升华为艺术的能力。她自始至终是为着个人的、大众的甚至是人类的自由而努力的。

二 显与隐: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表现

从踏上文坛起,萧红就以其赤子之心为追求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以及彻底的自由而奔走呼号。萧红自始至终地将目光投向底层大众,从初期的《王阿嫂的死》、《桥》、《手》,再到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北中国》,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她的赤子般的爱,用心体会你会听到用心擂响的响应时代又不盲从时代的呼唤自由的声音。

<一> 自由意识的显在表现 根系大地:赤子之爱

对于萧红初期作品中的时代主题,研究界多持赞同的声音。从早期鲁迅、胡风的为《生死场》所作的序和读后记,到当代的李长虹的《鲁迅精神对萧红小说创作的影响》等系列论述,都肯定了其早期作品的时代主题。而对于其中后期的作品,如《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评论者多认为其背离了时代。但仔细完整地读她的中后期作品会发现,她的作品从不曾失掉赤子般的爱。

萧红的走上文坛,受到了萧军及其朋友们等进步左翼青年的影响,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时代背景,都使她的早期作品染上时代印记。所以《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等作品把批判的目光指向了“日伪统治的基础——地主和资本家”[10]。《生死场》是萧红走上全国文坛的力作,因其文本的独特性(只在后七章中描写抗日内容),在后世不断引起热议。如摩罗认为《生死场》主要是写“农民的生、老、病、死”[11],也有从女性角度、哲学角度的研究,但无论是赞同还是否定“抗日主题”说,都或简或繁地承认“抗日”、“救亡”这一时代主题的显现。

到了其创作后期,时人更多关注《呼兰河传》和《小城三月》等,且不论这些作品的主题意蕴是否迎合时代(后文探讨),历来评论者都很少关注到她的创作于中后期的诸如小说《汾河的圆月》、《黄河》、《北中国》,剧本《突击》(与人合著),以及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抗战剧团、奔丧后追赶队伍的战士,还是抗日斗争、对于恢复祖国山河和坚定抗战信心的呼唤和鼓励,都表明了她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时代。萧红是用更深沉的感情去书写更有力量的追求自由的作品。纵观她的创作历程,显现的关注时代的作品的数量由多到少,但质量、艺术上则是由涩到精的,我们要从整体上体会她的那颗自始至终关注时代的渴求自由的赤子之心。有的评论者或不承认萧红作品中的时代主题进行否定或从从缺点退步方面论述,如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的“退步”论。有的评论者虽然承认了其时代主题,如王义杰指出的:“萧红的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就是在展开叙述的角度和方式上也是集体化、大众化的”[12]。但并没有将它上升到萧红的为人生、现实主义的自由意识,显得缺少深度。爱由平等始:春曲谱响半角天空

萧红的女性意识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反抗中形成的。敏感的心灵使她看清了父亲的残酷:歧视、压榨、虐待;细腻的思维使她明白了来自“爱人”的隐性压迫:不肯定、欺骗和遗弃。她渐渐明白他们是这男权社会一切权威的集中点。于是敏感倔强的萧红开始反抗,为自己,也为许多像她一样的在男权社会中艰难生活下的女性。这种隐含在生命深处的自觉意识使她走向了追寻性别平等这一自由国度的道路。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孕育真相和女性苦难命运的描写。

萧红笔下的孕育是残酷的,初为人母的欣慰,对新生命的渴望荡然无存,生育被称为 6

“刑罚的日子”。王阿嫂说:“什么孩子,就是冤家”,《弃儿》中怀孕的痛苦感,《生死场》中的惨烈的生育场面描写:“女人横在血光中“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新生命还没到来就已经被诅咒,初为人母的幸福被这血光浸透着彻骨的寒凉。萧红以自己经历的孕育之痛向人们揭露这惨烈的现实。孕育是刑罚,不仅因为身体之痛,还有孩子父亲的漠然、不体贴甚至压迫,这些撕裂了女性初为人母的喜悦和对丈夫关爱的期盼的心。正如《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13]中所说:“她始终未曾放弃对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己的女性立场”。她的作品描绘了很多女性,从生育到死亡,从生存到生活,最终死的死、残的残,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种种不幸呢?

王阿嫂、金枝、王婆、翠姨、小团圆媳妇„„这些女性的不幸命运都是来自根深蒂固的不平等的男权中心社会。她们的惨烈遭遇无形中让人们开始思考着罪恶之源,其深刻处还在于,萧红的作品也开始从女性自身的弱点去寻找女性苦难的根源。比如翠姨的遭遇。她是我继母的异母妹妹,却爱上了我的堂哥。他们有可能在一起,但一切都因为她的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习俗的戕害,所以来不及喊出求救的声音便去世了。这是女性在传统文化积压下的压抑、残缺自我的弱点。同样“小团圆媳妇”不正是在街邻和婆婆的受传统文化、思维影响的无意识中被残害的吗?所以女性自救对于追求女性的解放也极其重要。

对于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新时期有很多论述。如《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14]、《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15]。但这种论述只是从性别角度研究,除了首次运用女性视角研究的论述外,其他的相关论述多是将其不断深化,为笔者了解其女性意识提高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少有将女性意识与萧红的自由意识相联系的观点,且没有将它归入到萧红整体的自由意识中。

<二> 自由意识的深层体现 国民灵魂的鲁门刻画者

鲁迅先生曾说要刻画出国民灵魂的丑态和痼疾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启蒙式探索,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帝的时代潮流中被淹没了,救亡文学淹没了一切个人的声音。这样的时代中,作为吸取“鲁门的乳汁”(孙犁语)的萧红,却在表层背离时代主题下,与主流契合着。萧红用作品表露着国民灵魂麻木、残酷,向读者展示了启蒙式批判的必要性,她追求的启蒙、人的主体性觉醒正是萧红自由意识的一部分。

翻开《生死场》,种种国民愚昧、麻木、自私的丑恶嘴脸层层展现,无目的的生生死死、造的太滥毁的太惨的生命。时间在这里停滞、轮回。倘不是异族的入侵,他们依旧这么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不怜惜子女、把人的价值低于土地及与土地相关的一切、混沌不堪。最终他们还是走向了反抗,但这反抗是为了什么?自觉的反抗意识似乎没有显现。这在给人们希望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疑问:他们的反抗之路还能走多远?怎样的反抗才是最根本的?

如果说《生死场》中这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还显稚嫩,那么创作后期的《呼兰河传》则使这种批判成熟了、犀利了。有关《呼兰河传》的主题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萧红是不会不顾时代地陷入个人回忆的。在深入挖掘文本后,会发现这种启蒙式现实主义的批判。

在这小城里,人们多是动物性的存在,退回了末人的状态。萧红“在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默默透视中剖析着老中华民族的灵魂”[16]。此外,有关大泥坑的描写更是显示了国民的本质:顺应一切,贪图这远离自身危害的安逸,也显示了中国民众的“瞒和骗”。明明是瘟猪,偏要自欺欺人地说是淹死的猪,且不许有人说实话。这一幅幅国民灵魂中的愚昧、瞒和骗,显示了旧中国的痼疾,其实这也是民族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更是救亡的根本归处。“这是一片风景,也是一个象征,它暗示着一种文化意义的缺席,而这个意义的隐匿已有恒久的历史”[17]。此外,围绕小团圆媳妇上演的闹剧更是无形中批判了国民灵魂。健康自然的小团圆媳妇被按传统习惯活着的婆婆“匡正”致死。可是婆婆哭着“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荡产的五千多吊钱”而瞎了一只眼。人性的泯灭,不自觉的残害,这是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渣滓造成的。与之相关的看客们,种种文化病态下的民众们正是造成中国衰弱的根由。在对《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作品的研究中,有人指出它们中体现了萧红的国民性批判、启蒙意识,如《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18],但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将它与“抗战”主题对立,没有认识到这种启蒙和批判意识正是萧红企图建立在群体觉醒基础上的抗战,从而在根本上反抗民族压迫,实现身体和精神的真正自由。在萧红的自由意识中,民族救亡与启蒙并重,只有唤醒了底层民众的灵魂才能在冲破封建旧藩篱的基础上带给民族救亡强劲的力量。生命荒原上的跋涉者

萧红的作品用一幕幕生死意义图逼近哲学的高度。她追求的自由,除了反抗压迫之外,还向往着爱和温暖。失却了爱,人会麻木、冷漠、无法激起生命的活力。她要使人认清这无爱无温暖的人生的可悲与恐怖,从而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萧红的反抗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忽视、追求含有爱和温暖的自由意识便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而非有关研究者指出仅仅体现了“个人书写”或“怀乡主题”。

《生死场》中人们忙着生,忙着死,活着麻木、盲目,死了漠然,这里只有生命的荒原,人们都在动物性缺乏自主性地苟活着。王婆是不羁的,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她的种种表现又是那么的恐怖:不小心将女儿摔死,没掉一滴泪,却在丰收中慰藉着自己。这样一个不羁的灵魂在《生死场》中显得弥足珍贵,却又因生存困境的挤压畸变成了同生死场中他人一样漠视生命的人。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成业将女儿残忍地摔死。这生存困境造成人的生命价值的扭曲,在生死场上形成了生命荒原。在这里,每个人都背负着生存困境的十字架蹒跚前进,他们不再关心在乎别人的生死。萧红作品展现的种种生命的虚无感在《呼兰河传》描写呼兰城中人无聊、盲目、沉滞生存时达到了极致,但就在这极致的虚无中,她让读者怵目于这虚无而反思自己。同时她又给了读者萧红式的观照:爱与温暖。

在《呼兰河传》的第三章中,她集中描写了一个祖父对孙女的爱:宽容她、怜惜她、教她知识和做人。一个小女孩的自立与叛逆、善良与坚韧就在这祖父的爱的滋养下扎根,使得她的人生开始有意义、并向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去追求。磨倌冯歪嘴子也是这个混沌、盲目的小城中的亮点。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老实本分的人会和王大姑娘自由结合,他们遭到邻人诋毁、嘲笑。而妻子死后大家都等着看他笑话、等他喝闷酒悲伤时,他依然很有把握地活着,笑着。正如鲁迅在《野草•复仇》

[19]

中两人鉴赏“这路人的干枯”以及“他们的无聊”甚至于干枯、失了生趣,只为自己的立我。萧红更多地是以善意的爱和温暖拯救他的虚无、击退看客们的恶意。

萧红在这生命、世事的悲凉中,给了我们莫大的安慰和温暖。无论是反面展示生命的荒凉和无意义去惊醒世人的盲目、无价值生存,还是正面用爱和温暖鼓励世人去追求爱和意义,从“自我”走向“为我”,都体现了跋涉在生命荒原上的萧红的人道主义温情,使得萧红的自由意识更为完整地表现出来。艺术藩篱中的攀援者

萧红是极其个性和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精神世界的主要阵地——文学里,她反抗着既有的形式和传统,攀援着现有的艺术藩篱,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世界。她曾说不同的生活下会有不同的小说,不必趋同。艺术上的自由集中体现在她的“散文化”、“诗化”、“绘画化”的小说文体上。她的很多作品都是带有“非情节化、非戏剧化”的散文特征的。比如《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都与传统小说重视线索、时间顺序、典型人物、矛盾冲突等不同,而是将场面并置。这种空间结构又带有蒙太奇式的画面感。

至于“诗化”小说,则更多表现在她的作品的重韵律、一唱三叹式的语言上。如《呼兰河传》中第四章的第2节、第3节、第4节和第5节中开头分别用了“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使这种顶真回旋的韵律感如诗般和谐,这如诗般的韵律和凝练的语句在萧红的作品中比比皆是,如《牛车上》:“那不是旷野,也不是山岗,又不是海边,又不是树林”。给人一种诗意的沉醉。“绘画化”小说主要体现在她的小说中对色彩的敏感,对场景造型的重视,比如《生死场》中对太阳的描绘,《呼兰河传》中对后花园景物的色彩渲染,以及这两部小说中的对场面造型式置观,都有绘画感。

此外她的作品的语言是本色、朴拙的,体现了萧红的平淡从容,这其中又蕴含着哲理性和悲凉感。同时萧红对于多种文体和题材都进行了尝试,如讽刺小说《马伯乐》。有关其作品艺术上的创造性也有相关论述,如《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20]中对其散文特征的研究比较深刻,《独特的叙事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21]中对其叙述模式有较完整的论述,但没有归源到萧红的自由意识:不受任何既定传统的约束,以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文体、语言结构表达自我。

这些自由意识的显现的和内隐的表现中,有的论述者注重于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但没有将它们归源到萧红的自由意识这一根本所在,而且,在研究前期,只以是否符合抗战主题和艺术传统为标准,对其激烈地肯定或否定,到了新时期,研究视角更广泛、深入,但也在渐渐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极力否定萧红作品中的时代主题,认为那种研究缺乏深刻性,从而忽视了萧红作品研究的整体性。笔者希望通过发现这种种表现背后的自由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人生和作品中的反抗性和创造性,以及这其中的人道主义温情。

三 萧红作品中自由意识的意义及局限 <一> 意义 与东北作家群比较

萧红以前期作品明显的时代主题以及东北流亡人的身份被纳入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展现了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和反抗,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我们还应看到属于萧红式的独特的意义。萧红不同于萧军式正面描写抗战,较少带有有政治文化意识。不是“概念化”的呼号,不带有东北作家群中占主体形态的昂扬姿态和讴歌的盲从。萧红追求的更多的是启蒙式、现实主义式的解放。除了启蒙,她对笔下的人物、风俗都带有较多的批判色彩。如对风俗的描写,不似他们多表现其正面特点,而是更多带有批判意味。这种不屈从潮流、不盲从集体的独特视角,既补充了东北作家群,从而“共同塑造了直立起来的东北形象”[22],又显示了她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特性和锋利性。如《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 [23]中指出:“(《生死场》)触及现代文化抉择的生命起点、人的觉醒„„诸方面的时代情绪和文化发展问题”。由此可看出萧红的自由意识使她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与丁玲和张爱玲比较

丁玲以昂扬的激情携着《莎菲女士的日记》走上文坛。那种狂飙、呼唤个性、坦露自我的态度体现了五四青年女性知识分子的时代要求。20世纪40年代的时代氛围和丁玲与时代联系紧密的个人经历,使她虽创作了《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知识分子内省的作品,但整体上的创作依然是服从于时代的政治需要。而且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带来的荣耀进一步将她与时代、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她是追求民族解放的巾帼英雄,却也淹没了个人和知识分子的清醒与理性。与丁玲不同,萧红的自由意识在时代潮流中更坚定。萧红后期作品透露出的那份清醒,既关注社会、政治、国家民族,又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国民灵魂的启蒙,又在根本上契合了时代精神。

张爱玲也是在抗战的背景下写作的,但很少涉及战争。从《沉香屑》到《倾城之恋》、《小团圆》,她关注的是都市中的饮食男女,表现的是大俗大雅的稳妥人生。这种不涉时代的态度似乎与萧红有些相似。但张爱玲描写的都是都市男女、俗世红尘、人的倾轧,而萧红描写的始终是乡村大众在盲目沉滞中的压抑、生存困境对人的残害。同是旷世才女,11

张爱玲更多的是以讥诮、机灵的语言冷眼旁观尘世中的一切,态度是不屑、讽刺的,调子是苍凉的。萧红则是以细腻质朴的语言悲悯着劳苦大众,并坚信着遥远但光明的未来,态度是同情的、悲悯的,调子是悲凉却又深挚的。所以与丁玲和张爱玲相比,萧红的作品既不盲从时代,带有个人体验,保持着自身的自由意识,又关注着现实、时代和民众,不乏温情和深刻性。所以对萧红的这种自由意识的研究使得萧红能在与其他作家的比较中更突出。对萧红的自由意识的研究、把握也可以发现其承接和创造意义,从而表现出萧红及其作品的地位。其启蒙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文学精神中的启蒙传统,使得“改造国民灵魂”的主题得以延续,显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深刻性,另一方面又为开拓新式启蒙主义做出了贡献,从而使得这一文学精神得以发展。同时自由意识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又给当代文学提供了艺术滋养和优秀范式。新时期小说中有对萧红作品的空间结构形式的继承。也有对《呼兰河传》等小城回忆系列的对家园故土的精神寻根性的继承,如新时期的“寻根文学”。此外,新时期的“新写实”小说,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烦恼人生》等小说的注重“写实”、“场景展现”也体现了对萧红作品的原生态性的继承。

<二> 局限

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由于受时代、个人因素的影响,也有不完善处。比如,在向内转视角上由于过分重视个人体验使得女性体验出发的细腻化缺少了鲁迅式批评现实的冲击力。比如在《呼兰河传》中由于某些部分过于温情,使得内容有流于感伤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新开拓的文体、艺术上稍显稚嫩。比如场景并置的空间结构,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连接,对读者的跳跃性思维的要求增加,也就相应地影响了其作品的读者接受范围。同时,某些残酷场景的过分渲染,使得作品过于沉重、悲凉,带给读者的对于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过于渺茫。

综上,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让她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光芒。这其中有对时代的关注、大众视角,既凸显了文学的时代意义又以自由之态保持着不乏温情的清醒。对五四鲁迅文学精神的继承更是显示了超越历史的眼光,同时在艺术上的种种自由创造又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范式。她的重视人物情感体验、精神体验的视角又与后世文学的 12

向内转遥相呼应,显示了她的作品的自由意识的恒久价值与超时空魅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萧红作品中不为时代潮流所压迫的自由精神对于当代文学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学冲击保持当代文学精神和理想仍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九年,百万字著作,对于视创作为生命为宗教的萧红来说是不甘而有憾的;31年,坎坷不幸的机遇,对于生存能力有信心、坚强的萧红来说更是不甘的。但这坎坷的际遇、短暂的文学生涯、不甚丰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她、它们的自由意识已足够了。“自由”是萧红生命和文学的核心词汇。萧红,这一自由灵魂的歌者,用一部部浸着自身生命、血的著作之地吟唱着自由从而带给了她身后的我们无数的感动和震撼。

注释:

[1]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2页

[2][9][10][16]闫红《社会性、女性、人性——萧红创作三重主题研究》,河北大学,2004年

[3]陈红丽《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闵青《萧红—艺术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沉醉》,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兰州大学,2007年

[6][7][8]汪晖《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第3期

[11]摩罗《<生死场>的文本断裂和萧红的文学贡献》,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0期 [12]王义杰《从<跋涉>看萧红的早期创作》,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5期 [13]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4]李琦《论萧红小说的婚恋悲剧》,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5]曾利君《时代、女性关怀与女性文本——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7]邹水萍《跋涉在苦难尘间的生命书写者——萧红》,南昌大学,2005年 [18]郭秀琴《论萧红小说的文化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7年第5期

[19]鲁迅《鲁迅经典文集》,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237页 [20]赵园《论小说十家•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1]周春梅《独特的叙事模式,多义的主题内涵——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2]朱玉珠《东北作家群中的别样景观——论萧红对东北作家群其他作家的超越》,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3]皇甫晓涛《一语难尽——《生死场》的多层意蕴与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多维结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林贤治著 《漂泊者萧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刘艳萍:《主流叙事与人性书写——姜敬爱与萧红小说的主题意蕴之比较》,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

[3]朱勤:《生命生存价值的探索者——萧红小说初探》,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刘永莉:《萧红——鲁迅启蒙文学精神的继承者》,理论学刊,2003年第6期 [5]季敏:《论萧红叙事文本的形式创造》,扬州大学,2003年

[6]江少英:《萧红小说诗学风格的建构》,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7]张华 张永辉:《重帏之下的心灵隐痛——萧红小说中的父女情结》,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黄丝雨:《“离”与“归”——从萧红创作看其矛盾心态》,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吕新梅:《试论萧红小说的现代意识》,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0]王妹:《论萧红小说的叙事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1]王雪:《论萧红小说的个性化审美意蕴》,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12]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

[13]王妹:《论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4]郑萍萍:《萧红创作的生命哲学阐释》,青岛大学,2003年 [15]孔凡梅:《萧红小说创作中的源与流》,山东大学,2005年

Free Soul Singer-On the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of Xiao Hong

Abstract:The freedom that Xiao Hong pursues is unfettered, and also equal, bright, filled with love and warmth.This awareness of freedom attracted countless readers approaching her and listening to her.How does it arise? Her awareness of freedom in the works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self-evident “theme of times” and the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female consciousness ”.It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humanistic pursuit which is looming and deep: the Enlightenment-style criticism,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stic meaning and value, the life philosophy of pursuing love and warm and free awareness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art forms.All these are concerned with the times, the public perspectives which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tender reminder of freedom.“Freedom” is the key word of Xiao Hong's life and her literature.Key Words: Xiao Hong

awareness of freedom

origin

meaning

第二篇: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法律法学毕业论文)(定稿)

开放教育试点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浅议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姓 名:

学 号:

学 校:

指 导 老 师:

目 录

一、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二、自由裁量权的分类:

1、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

2、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权;

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权; 4、对事实性质认定的自由裁量权;

5、对情节轻重认定的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执行的自由裁量权。

三、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行使存在的问题

1、由于情感可能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2、由于个人工作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道德水准等可能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3、由于利益因素可能导致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等等。

四、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原则

1、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

2、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仅为正当目的;

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合乎法的目的;

五、如何控制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1、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道德控制,必须要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2、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和制度控制,从源头上解决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问题,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浅议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内容摘要:

提到自由裁量权,法学专业的人并不陌生,我们经常在法学教材、论文、书刊、杂志上看到过这个词,对其含义也大概心领神会。但究竟什么是自由裁量权?目前教材也好,学术论文也罢,都没有给出一个严谨的定义,以至于社会公众,甚至包括有些法律职业人士,对自由裁量权都不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这种现象不仅使法治环境下相关领域(宪法、行政法、法理等)的法学研究显得不够周全,更使中国执法、司法状况中屡禁不止的“人”的因素具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发挥更大的模糊作用和破坏作用。笔者认为,自由裁量权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权利(力)主体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力)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自由进行处分的权能。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或列举了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情形,表明行政机关认识到所涉情形下仅通过一般法律条文的规范指引,并不能达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于是授权执法行政机关在适用法律处理相关情形时,根据事情的特殊性,秉承法律良知和公平正义的原则进行处理。由此可见,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是来源于法律的授权,任何超过授权范围的“自由裁量权”都是越权而应当受到禁止的。本文着重论述了: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分类及对自由裁量权滥用控制的必要性;司法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行政机关的内部控制等。

关键词: 自由裁量权 公正 善意 私利

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有法律、法规授予的职权。各行政执法机关作为对社会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其较多的自由裁量权。例如:经济执法领域,《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规定,“无照经营” 可处以“2万元以下罚款”。如以一元作为起点,2万元作为上限,其相差20000倍,足见其比例之悬殊,自由裁量空间之巨大。如何合法、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对公平公正执法、进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目标,显示出极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行政执法部门监督和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需要相应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相适应。

2、效率是行政的生命。赋予行政执法部门以自由裁量的权力,能使其审时度势地及时处理问题,维护社会秩序的健康运行。

3、从法律本身而言,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完美,罗列穷尽,做出非常细致的规定。因此,从立法技术上看,有限的法律只能做出一些较原则的规定,做出可供选择的措施和上下活动的幅度,促使行政主体灵活机动地因人因事做出更有成效的管理。

4、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必须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和法律精神及自己的理性判断加以灵活处理,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必须有自由裁量权。

二、自由裁量权的分类

根据先行行政法律、法规的规定,可将自由裁量权归纳为以下几种:

1、在行政处罚幅度内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在对行政管理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罚时,可在法定的处罚幅度内自由选择。它包括在同一处罚种类幅度的自由选择和不同处罚种类的自由选择。例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4条规定了违反本条规定的“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也就是说,即可以在拘留、罚款、警告这三种处罚中选择一种,也可以就拘留或罚款选择天数或数额。

2、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在选择具体行政行为的方式上,有自由裁量权的权力,它包括作为与不作为。例如,《海关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前两宽所列货物不宜长期保存的,海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处理。”也就是说,海关在处理方式上(如变价、冰冻等),有选择的余地,“可以”的语义包涵了允许海关作为或不作为。

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限的自由裁量权:有相当数量的行政法律、法规均未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限,这说明行政机关在何时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上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4、对事实性质认定的自由裁量权:即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行为性质或者被管理事项的性质的认定有自由裁量的权力。例如,《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理》第21条第(3)项规定:“在渔港内的航道、港池、锚地和停泊区从事有碍海上交通安全的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可给予警告式或罚款。这里的生产活动对海上交通安全是否“有碍”,缺乏客观衡量标准,行政机关对“有碍”性质的认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5、对情节轻重认定的自由裁量权:我国的行政法律、法规不少都有“情节较轻的”、“情节严重的”这样语义模糊的词,又没有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法定条件,这样行政机关对情节轻重的自由裁量权。

6、决定是否执行的自由裁量权:即对具体执行力的行政决定,法律、法规大都规定有行政机关决定是否执行。例如,《行政诉讼法》第6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这里的“可以”就表明了行政机关可以自由裁量。

三、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行使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每时都在行使之中,它有效增强了执法办案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以下很多问题:

1、人是有感情的,由于亲戚、朋友、战友、同学等原因,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2、同样是感情的原因,由于发生过冲突,或由于是仇家等原因,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3、由于个人工作能力、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冲突、道德水准等因素,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4、由于利益因素,比如,此项决定对具体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或由于具体工作人员受贿等因素,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

5、由于受来自领导的压力、同事的说情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的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等等。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一是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为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处理问题随意性很大,反复无常,不同情况相同处理,相同情况不同对待,引起群众怀疑、不信任,产生对立情绪,不配合执法,行政违法行为增多,导致经济秩序的不稳定;二是助长特权思想,滋生腐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但是,社会事务是复杂的,对于偶发的事务,具体工作人员首次处理,法律虽然规定了原则,工作人员的判断标准可能会与公众标准发生偏差,工作人员认为是公正的,公众可能认为不公正;特别是在公正标准没有形成之前,对于偶发的、复杂的事务的公正处理,是很难把握的。因此,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在客观上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自由裁量权可能会被滥用,所以对自由裁量权必须进行控制。

四、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原则

从权力的本身属性来看,任何一项权力都是有腐蚀性和侵犯性,总是趋于滥用。由于自由裁量权的灵活性又决定了它的更易于被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构成的违法往往是隐蔽的,不易 为人们所识破。在现实生活中相应法律法规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约束较少,给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留下了隐患。在实际执法中,由于地域不同、个人素质和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从而也会产生自由裁量权的被滥用。故此,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须遵循以下原则和标准:

1、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

公正,就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出于公心,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善意,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出于善良的意愿,不是图报复;合乎情理,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合乎人们的正常思维,是出于一个正常人的通常考虑而做出的行为。要合乎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如责令当事人撤除侵权商品上的商标标识,应视数量的多少而定,不能要求几分钟内完成。

2、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仅为正当目的。

仅为正当目的,是针对非正当目的而言的。非正当目的,是指出于私利等非正常的考虑。“私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分为“直接私利”和“间接私利”两种。“直接私利”是指,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直接能给行为人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的好处;“间接私利”是指,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虽然不能直接给行为人带来好处,但是却能给行为人带来未来的、可期待的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如当事人违法事实轻微,却被处以最高额的处罚,显属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合乎法的目的。

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有它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法所追求的目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如果偏离乃至离法的目的,必然导致行政不合理,自由裁量权也就成了个人私利、图报复的工具了。如为罚款而罚款,为完成罚款任务而执法,既属次种情形。

有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并不等于人们都能遵循原则办事,也不等于自由裁量权不会被滥用。对于自由裁量权还需要从道德和法制两方面加以控制。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道德建设,依法制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治理来说,法制与道德,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始终注意把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段讲话,精辟而深刻地说明了道德与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控制自由裁量权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方向。

五、如何控制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首先,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道德控制,必须要加强思想建设,不断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

1、增强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明确我们的权利是人民给的,我们要用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努力为人民服务。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质上就是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是控制主观滥用自由裁量权的保证。

2、增强行政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光有好的思想,并不必然能够控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对于复杂的问题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我们只有不断地向书本去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在客观上把自由裁量权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

3、要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加强思想教育,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自己的内控力,遏止私欲的膨胀,在思想上消除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欲念。

其次,对自由裁量权进行法律控制和制度控制,从源头上解决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问题,使之具体化、规范化,具体较强的可操作性。

1、建立回避制度。在行政执法时,如果执法活动与执法人有厉害关系,该执法人应当回避。回避应实行主动回避与申请回避相结合。回避与否,有该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的领导决定;领导需要回避的,有班子集体决定。

2、建立执法责任制。执法责任制也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确区分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看是主观滥用,还是客观滥用;是偶而滥用,还是一贯滥用等等,来区别不同责任。使责任与个人的待遇和职务的升迁挂气勾来,真正把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3、建立司法审查制度,把自由裁量权行为纳入司法轨道。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具有申辩权、请求举行听证权、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权等等,使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权利具有可救济性,是凡是涉及到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执法行为(包括自由裁量权)都应举有可诉性,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4、建立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监督主体不仅有党、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还有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层群众和公民。对已有的法定监督方式还应当根据形势的需要,继续补充、完善;对没有法定监督方式的,要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以保证卓有成效的监督。同时,要有对滥用职权的人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还有对监督有功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5、在立法层面,要处理好法律条文的“弹性”和执法的“可操作性”关系,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减少“弹性”,尤其是对涉及到公民合法权益的条款,更应如此。“徒法不足以自行”。配套的法律文件,构成一个有不同层级组成的法律体系(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层级低的规范性文件,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废、改、立,以适应不断变化,从而也可以克服法律因稳定性较强所具有的局限性。如果不便于做出硬性规定,至少应有一个参照标准,作为指导性的意见。如最常见的“情节轻微”、“情节恶劣”,由于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在实际执法办案中,“自由裁量权”已演变为“任意裁量”,造成混乱,就不足为奇了。

6、要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行政行为的理由。在行政诉讼中,对滥用职权的证明,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但由于这种举证比较困难,借鉴国外的 作法,应当强调行政机关说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理由,以便确定其行政目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授予这种权利的目的。对说不出理由、理由阐述不充分或者不符合立法本意的,应认定为滥用职权。

7、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现在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个较普遍的问题这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合,有些行政执法人员有“占据一方,唯我独尊”的思想。为此,一方面要加紧通过各种渠道培训行政执法饿、人员,另一方面对那些不再适宜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人要坚决调出,使得行政执法队伍廉正而富有效率。

8、实行定量分析,定性与定量想结合。《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了行政处罚应考虑的基本因素“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执法部门可根据以上基本因素,各因素之主次情况及所占比重等,以综合评定的方式来确定一个可供操作,也便于实现行政处罚的统一。可设想建立这样一个公式,犹如单位对每位职工进行的工资核算,工龄、级别、职务、任职年限等各种情况按不同的标准、档次逐一对应,其总和即是该同志的应得工资。以“无照经营”为例,其应考虑的法定因素为“无照经营的事实、性质、情节、后果”(何人、何事、何地、何时、何因、何情、何果)。以“情节”为例,可分为“轻微、一般、比较恶劣、恶劣”四档。再对这四档予以明晰,确定其具体内容。以“轻微”为例,时间短(15天以内)、规模小(资产500元以内)、违法获利少(100元以内)、未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无投诉、第一次违法或不知道违法、有立功表现、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等。其余,以此类推。

9、人民法院对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

《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依法对被诉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使司法审查权,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不适当性。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法院对自由裁量权就无法进行司法监督了。如前所述,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自由裁量权渗透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各个阶段,由于不正确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滥用职权、拖延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处罚显失公平等,所导致的法律后果是人民法院有权依法撤销,限制履行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

然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原则,表明了人民法院的有限司法审查权。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强调为政清廉,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在这方面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严格依法办案,即要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克服畏难思想和无原则的迁就行政机关。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权,对那些确实以权谋私者,或者其他违法违纪者,人民法院无法通过行政诉讼予以纠正的,应当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关于对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还可以概括一些措施,如:行政检察控制、行政机关的上下级间的控制、新闻监督等等,本文就不加以论述了。但是,不管对自由裁量权如何进行控制,都要掌握一个尺度,那就是:控而不死,用而不滥。调动自由裁量权高效灵活的积极因素,抑制它容易被滥用的消极因素,使行政权的行使符合我国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岷灿:

2、朱新力:

3、游振辉:

4、田 凯:出版

法律出版社

1983年

浙江出版社

1995年

载《中国法学》1990年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

2004年

《行政法概要》 《行政法学原理》 《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下载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毕业论文-自由灵魂的歌者——浅论萧红作品中的自由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