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

时间:2019-05-15 06:3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

第一篇: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

主持人: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卫萍: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魏扬作品研讨会,参加的人主要是我们宁波和湖北两个地方的美术家,双方就魏扬老师在国画艺术方面的成就进行一个互动和交流,时间一个小时。

魏扬: 今天在宁波办这个展览,请大家多提意见,尤其是两地的美术家,很难有机会坐在一起的,请宁波带的这些画家、同行多提意见,我们省里面美术界的一些领导也都来了,希望大家趁这个机会多多交流,谈谈想法。我就说这么多。

主持人:

我再补充一下,今天来的嘉宾主要以开幕式到场的嘉宾为主,湖北这边主要是湖北美术院、湖北美协的专家。宁波方面也主要是我们美协的专家包括徐政委也是我们美协的顾问、副主席,还有***老师、***老师„„ 下面请湖北的哪位老师先发言。唐小禾老师在开幕式上已经是发了言,谈到与魏老师的师生感情,同时也谈到魏老师的国画艺术做了一些阐述,请你推荐一位老师发言。

雷院长:

魏扬老师是我们湖北美术界的老前辈,是我们尊敬的老前辈。他为我们湖北培养了两三代的艺术家,对我们湖北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魏老师很执著,对我们每一代学生真正做到了孜孜不倦。他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我们每一代学生都对魏老师很有话说,包括我们的晚辈学生都喜欢向魏老师请教。

魏老师是吴越人,看他的作品有很深厚的吴越文化的精神,表现在美术创作上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他对色彩的运用,从随类色彩到随情色彩,他的色彩很浓烈,看得出是从心里出来的,对我们湖北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启发。他是我们前几任统管创作的领导,他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湖北的包括雕塑、油画、国画家都很尊重魏老师。魏老师有很广泛的艺术修养,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教育。这次他回到故乡办展览,很感谢故乡的同志们为我们这位老前辈提供这么好的一个展示的机会,我们作为魏老师的晚辈,对魏老师故乡的领导表示感谢!

宁波陈老师:

看了魏老先生的山水画展览,眼睛一亮。因为我们浙江这边的山水画风格非常淡雅并且传统痕迹比较明显。包括老一辈或年轻一辈,这个脉胳都很清楚。魏老先生的绘画色彩比较强烈,这可能是受楚文化加上地域风格的影响,这有些区别。我看了以后有几个佩服的,一个是魏老先生生于1928年,虚岁85岁,这个真是很难得,一辈子积累这么多,作品又这么大,数量这么多,很好很难得。整个印象比较深的是,笔墨比较老练,随意,特别是这十二幅的小册页,我实事求是的讲,这个小册页我特别喜欢,有黄宾虹先生的影子,但又不是黄宾虹先生,有自己的风格,很随意,很放松,笔墨老练又很淡雅,有文人气质。色彩淡眯眯的,色彩调子也各有不同,有黄调子蓝调子红调子绿调子,这十二幅,我的印象绝对是精品。关于大的画作包括小的,我都有些想法,时间关系不能多谈。比方说每一幅雪景,这个意境出来了,这个比较难得,既有传统的感觉又有现代意识,这个比较难了,因为你的题目是心象。中国画里面有一个很著名的话叫做“情与景会,意与像相”,中国画写意风格是比较明显的,包括你的构图、造型以及空白的处理,包括你的色彩的主观性。我看看魏老先生以前是画过西洋画,(唐小禾插话:魏老师是画油画出生的,还做过一些版画,当时在我们省里头是大家公认的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他出了一个“大红袍”画集吧,我写了一篇东西,我在里面谈到,实际上还是能够看出来他以前学过油画做过版画的痕迹。比方说他对这个色彩和色调的理解,这个是在他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所以他的画很有西画色调的概念,还有版画中的大的黑白灰的关系,都看得出他很有自己的匠心。)

我总的感觉是:色彩的总关系,造型的随意,构图放得开,一些空白的处理比较强烈,整个视觉效果与我们浙江有很明显的地域风格的不同。这个东西是艺术啦,包括我们绘画,会有自己的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包括我们艺术家自己的风格,我对魏老的整体风格面貌还是比较赞同的。

但是我在这里,研讨会嘛,也提议一下,色彩总关系肯定是对的,写意嘛,肯定要强调色彩总关系,但也可以吸收我们浙江淡水墨的,气韵生动的,色彩不是太重的淡水墨系列,你试试看,我就提这个建议。可能就有新的意境出来了。(唐小禾:你说的这个册页就有这个味道。)这个册页我的印象中,浙江的色彩还没这么重,再降低一点。很可能出现一种新的色调色彩。其他没有啦。

刘亦年老师:

今天在宁波看魏老师的画跟在武汉看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与魏老师认识很早,当时在79年,我们俩在晴川画会,我俩经常在一块做过漫长的探讨,也共同参加过很多本地啊南京啊很多地方办过画展,所以我对魏扬老师的整个画作的感觉还是比较清楚的,当然作为学生,感觉魏扬老师他的文化修养比较高,他喜欢读书,他不像一般画家一样只知道画画,他在文学方面和其他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我认为他的作品比较好,比较关注,还因为他学过西画和版画,当初只是觉得他的国画中版画气息比较浓,后来逐渐进入到一个中国画注重笔墨的一个整体表现,这个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魏扬老师的画作,故乡故土的情怀在他整个画作当中都不可磨灭的,魏扬老师的展览如果是在武汉展出,我没有这么深的敏感,但是在宁波展示我就有很深的怀想,任何一个艺术家,他的探索发展,都离不开他的故乡之情,像江浙这一带的情怀在魏老师身上还是体现蛮深的。魏老师刚才也说了他长期生活在湖北受楚文化影响比较大,实际我认为他的画作中故土之情的气质气韵还是很重的。受楚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他的画中的流动性,动感在里面之外,还有一种浪漫的气质,他的画很清丽、很通透,也很娟秀,而清丽和娟秀则是江浙风格很重要的因素,再因为他上面有很浓很浓的笔墨,他的画主要以墨线为主,我总结主要是墨线、色彩。用墨线和大块的色块这个魏老师以前搞版画的关系,他在色彩上不做太多的变化,一块画上去略有一点浓淡,一块红色,一块绿色,是一个大的版画的感觉,这看得出不是魏老师有意的,但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与它以前的事情是相关联的,你现在干的事,一定与你原来的事是有关联的。所以我觉得魏扬老师现在的风格是与他原来搞西画搞版画有关联的。再看他的画的用笔,主要是用中锋用笔,侧锋不是太多。刚才大家都说了,他的册页画得毛毛的,唐院长在一旁非常欣赏这东西,能看出来他的画在淡墨干了之后用一些熟墨就是很干的很枯的很刁的增加了它滋润上面的苍茫的感觉,能增加画中的一种比较深邃的感觉。现在画山水的很多,我们说湖北的画家每个人不是都够像魏老师那样做出自己的风格,都这样有追求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今天在宁波看魏老师的画,离开了一种环境,又把它放在一种江浙的故乡之中,看上去感觉更加亲切,我希望魏老师继续发扬他的心象山水,真正独树一织把更起一个高峰,并祝他今天的画展成功!

宁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宋老师:

我前年十二月份参加过湖北美术馆的展望展,基本上是整个湖北省几十年的一个汇总。也参加了他们的研讨会,我在上面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今天我也结合魏老师的作品谈一点想法。一个我是觉得湖北始终是一个美术大省,也是中国画大省,尤其是在理论创新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培养了大批理论家,尤其是思想的激荡,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影响了很多中国的画家,比如说像周少华老先生,因为乃次我也跟他聊了很多,像魏老师的作品我一看就知道思想是比较活络的那种,尤其是在作品的表达上很自由,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艺术创作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自由创造,这是我在魏老师的作品里面看到的最大的一个特点,第一没有受到传统的制约,更多的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绪,对山水的那种真切的体验,把它书写到画面上,可能是跟他早期画过油画,刻过版画有关系,中国画是离不开笔墨的,笔墨是每一个中国画家必须面对的东西,魏老师早期从事西画的过程的结和,还是比较自由的没有受到传统的束缚。笔墨方面一个体现在用笔,一个体现在用墨。尤其是为你的构成服务,造血服务,一个是其它方面服务,我看到的细节上没有哪一招哪一式出自哪里,这是跟我们浙江最大的区别,可能我们的浙派的山水画,还是比较重视具体的用笔的细节。体现在更多方面就是式,除了色彩方面之外,气势的把握是应用的很好的。远看取其式,近看取其质。是做的非常好的。我希望今后如果有可能的话,做到具体的近看取其质。那么你不是宁波本地的吗。听到你在开幕式上的发言,结合到浙江宁波,一些吴越文化的一些东西,我觉得笔墨上面的一些劲道,能够在进取取其质方面更深入一些会更好,这是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另外一些方面就像各位老师说的,你在色彩方面的应用是非常大胆的,非常自由的,这跟你从事西画经历有关系。这是你的强项。从这个角度上来见,我还是比较赞成的。从笔墨角度上来看,笔墨不是僵化的,他都是发展的,这跟我原来在复根美术馆的发言,每一种笔墨他都不是僵死的,每一种传统他都是不断地演化,不断地发展的,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地累积的基础山一步步的跟进,新的笔墨就会形成。那么我希望就是,当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我们本地的一些画风也有,看了你的作品,我觉得在思路上,在创作的自由度上色彩上,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谢谢大家。

美术院董院长:

魏老师在中国山水画方面非常的建树,我认为一个艺术家能从理论上来认识中国绘画的一些评判标准也好,一些表现手法也好,特别是对表现手法的一些认识,所以非常不容易。魏老师作为美院的老画家,他不仅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艺术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思想,所以魏老师这些年一直在山水画领域进行探索。而且他最后把自己定位在**山水,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评价标准的一个深刻认识以后自己提出来的。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所以他对无法用笔的理解,他认为是画技用笔。刚才我们宋院长所说的,在笔墨的技法上不断去创新,让他的表现形成一种新的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古人的理解上。所以看到他的作品以后,就感觉到他的用笔上非常的自由,非常的畅达,所以画面上的节奏感也好,夺目感也好,他始终在把握着一个画家应该赋予画面的一种生命意识。所以我觉得魏老师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研究多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强烈的也是一直特别喜欢看魏老师写的东西,他从理论上来谈,来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自然地人性化,大都是从哲学的角度在进行研究,所以他在创作的时候,我刚才看了以后他大量的作品都在这两年,所以我感到非常的惊讶,所以我刚才跟魏老师说,你的这些作品我们都没看过呢,在院里面还没看过。所以这次看来以后,我觉得不仅是色彩上的运用,还有水墨上的表现,以及大家刚才都谈到的,他的册页的用笔方法,这些可,能都与我们魏老师都中国画的一种理解,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这是我印象最深的。同时,作为湖北来说,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当中,他是一个受到楚文化思想影响比较影响大的一个省份,思想比较活跃,可能在有时候不拘一格来寻找一种形式,那么在浙派的绘画当中,他们对传统的理解,对笔墨的把握,以及在纸上所产生的一些艺术表现力,这不是一天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招一式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湖北好好学习的。我就谈这些体会,谢谢。

宁波大学陈教授: 魏老师的名字在几十年前就知道,今天有幸见到。看了魏老师的画。中国画今天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魏老师一直都是湖北。我看到魏老师的话后我忽然想到了安徽的赖少卿。赖少卿有一次跟我说,一个人要想成功的话,首先先天的东西在这里面占很重要的一部分,然后在学画过程中,会碰到什么样的人,看到什么样的画。而且他强调一点,以后工作,包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些东西都很有作用,所以我觉得,魏扬老师首先是慈溪人,慈溪是个好地方,历史上出了很多的大家。所以我今天第一次见到魏扬老师,魏扬老师尽管在湖北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依然是这么文静,这么儒雅,所以一开始我还没有看画的时候我觉得是南方人,南方人的那种聪慧,那种细腻,那种温婉,在魏老师还没有看画的时候,我的感觉就很强烈。第二点,魏扬老师生活在荆楚大地,湖北这个地方,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在近代当代都出了很多大家。所以在那个地方,从你的这个作品当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你把荆楚大地文化的精髓这一部分吸收了很多。第三,魏扬老师是在湖北这个地方,是在领导这个位置上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湖北做美术领导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有很多大家,比如说唐晓和先生,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都学过,包括董志明老师,这都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出了这么多人。能在那个地方做领导的话,首先自己水平要好,而且眼界,我这个水平就做不了。大家一代一代的学生能带出来的话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刚才看到王老师写的那段文字,很精彩,不是所有人都能写出来的,你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没有一定的储备,这个文字你一样是写不出来。所以我觉得这些种种的成就,决定魏扬老师今天的成就不在意料之外,在意料之中。从你的这个山水作品当中,我觉得有几点,第一点作品用笔很大气,有荆楚大地的这种感觉,很雄强,一点不弱,但是又有南方人的这种温婉,从册页里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用笔很大气,但是温婉也是有。第二点,魏扬老师做过油画系的领导,筹建油画系,这个肯定自己也画油画,版画作品当时在湖北影响都是很大,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那么就这些东西了,今天由于时间比较短,楼上的东西都还没来得及看,刚才又把魏扬老师的画册这样翻一番,我觉得所有这些你做的东西,在你的作品里面都有反应。版画的感觉,油画作品的感觉,中国画作品的感觉,都包括还有壁画的这种趣味,在你的作品里都有表现。而且作品当中也能看出,中国传统笔墨的这种感觉也能看出魏扬老师也是下过功夫的,而且还不是短时间能做到这一步。因此,看了这么多作品,我觉得当才董老师说都是这两年,包括你们都在一起平时也没有看到,那么就是这两年魏扬老师有点爆发性的出作品。我看到,那些小的画册,一本一本出那么多,大的画册也出了好几本,能做到这样的话,似乎好像也不容易,因为数量就在那里。另外就是从作品当中我还在想,魏扬老师虽然85岁不老,他把里面很多年轻人做的事情,比如说色彩的构成,构图上的这些东西,我们也想做,做不出来,董老师的山水我也经常看,但是严格来说可能魏扬老师的变化更多一些。能做到这一点说明魏扬老师虽然是85岁高龄,但是依然像年轻人一样善于学习新的东西,把这些东西都放在自己的作品里面,所以在这一点上,让人佩服。作品当中色彩的运用,这张画叫《松阴六月凉》,我还特意翻到这一张,里面有些版画的效果,再找还不太容易。这张画我觉得里面还有禅味,另外色彩运用也非常的到位,像这种感觉里面传统的感觉也很劲道,能够把这些感觉融在一起的话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所以魏扬老师真是不简单,所以册页这些东西拿出来以后,大气,雄强,松动里面还有委婉,这些东西都可以让大家感觉出来的。那么现在就是,魏老师真看不出来是85岁的人,根据魏老师这种状态,过100岁一点问题都没有,及即使是过100岁,其实也就是10-20年的时间,有可能进入美术史。有一次何佳音和魏晓蓉对话,具备这种条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湖北的魏少华先生,也是这个年纪了,不断地有新的作品出来不断地加上思索,理论基础,站的高度,在加上各种艺术门类,你不做的话肯定揉不进。很多人就是一旦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不大会动了,但是我们看魏扬老师,他有很多的想法,很多的变化,到这个程度,85岁每张画都要写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是要自己动脑子的,不然的话,画来画去就可能画成一样的了。那么结下来我就觉得,魏扬老师应该集中精力,沿着主攻的方向,第一色彩,第二构成,第三时代的感觉,第四笔墨更加劲道,然后争取拿出在美术史上可以记住的东西。因为欧阳老师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集中力量出精品出大作品,我们这个时代,我们都碰上好时光,这个好时光真的过得很快呀,一天到晚应酬,一天到晚吃放,像魏扬老师这样出作品的,像魏扬老师这样的老人真还不是很多,有时候无可奈何的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接下来的时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好时光,国家、政府、个人、环境、包括这个社会发展的这一步,多少年碰不到这样的好时光。湖北是美术大省,和浙江比较起来也应该是旗鼓相当,出了这么多大家。周少华先生也是这样,一段时间拿出了黄河,书法上面过去没听说他有这样的动向,一拿出来也让人吓一跳。能这样做的话就了不起,能这样做的话就能为推动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书法往前发展,能推动多少是一回事,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就是非常了不起,第一非常祝贺魏扬老师展览成功,第二祝贺魏扬老师长寿,第三要争取拿出,现在心向山水和写实的山水已经不一样,已经是表达心中的这种感觉了,这种感觉不是谁都能做到,接下来争取拿出在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留下、留存的这样的作品,谢谢。

叶老师:

首先我非常的感动,以前也没碰到过魏老师,今天碰到感觉就像刚才陈老师说的,真是个儒雅的文人,看了魏老师那么多作品,刚才大家说的真是没错,骨子里魏老师其实是浙江人,尽管魏老师整个作品中能感觉到一种清气,这种清气我感觉到应该是浙江的他不是楚文化。魏老师探索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每一张画里面都不重复,都在动脑筋。而且把结构与自然地环境结合的是非常的到位的。刚才常老师也说了那么多了,基本上我们的看法都是差不多,我就是提个建议,魏老师的色彩是他的特点,这个色彩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魏老师我说的不一定对,能不能吸收一些敦煌理念、就是唐代上水画当中的色彩的那种感觉,我觉得像唐代敦煌金碧辉煌的这种感觉的色彩当中还有一种很醇厚的那种味道,我觉得很耐看,是不是可以朝着方面去试验一下,我觉得当代山水画这样的感觉是不多的,我恐怕说的不一定对,我就说这些,谢谢。

何主席:

各位老师,今天确实很荣幸,能认识魏扬老师,同时认识湖北的那么多的艺术大家,那么多的艺术高手

他对我们宁波美术界是非常关心的,他就是我们当中的一份子,这次又碰到魏扬老师,又是湖北的宁波人,又是亲上加亲,刚才大家讲的很踊跃。讲的都非常好,尽管有些讲法不一定都非常正确但是都畅所欲言,几位老师对魏扬老师的山水画也进行了分析,应该是都非常到位的,尤其是我感觉到非常不容易的是,魏老师85岁了,心态像年轻人一样,他的线条粗犷,色彩的浓重,这些都是年轻人的想法,而且魏老师从那么多年文化积累艺术积累之中,又迸发出年轻人的心态,那确实是

我们是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今天看到这个画展,也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湖北就报我们宁波当成自己的朋友,多次的给我们讲学,给我们展览,我们也希望到湖北参加讲学,参加展览,进一步把我们的艺术不分地方,我们更加需要理论方面的经验,绘画方面的经验包括应该向湖北地方的老师专家学习,这是第一次,我想通过这次以后,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向湖北的老师学习,谢谢大家。

于政委:

看到魏老师的展览我跟大家都感觉,大家刚才都讲了很多,魏老师的画看了以后,都感觉凝重,豁达,这个我感觉魏老师这个人很热爱生活,是把眼中之山眼中之水,变为心中之山心中之水然后用手中之山,手中之水。所以他的山水画,画山水画的人很多,但是画出他这个味道,他这种个性很强的山水,确实不是很多。我看到魏老师的画,我感觉他这个从用笔也好,用墨还是很雄厚的,这个国画也好书法也好经常讲到苍雄,新的东西就是好的,好的东西。这个很多新的东西,胡来的东西不叫新的东西也不是好东西,他有创新,但是他的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新是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心中的东西,然后到手中来那是新。我也看了不少的文学家的作品,有的文章将创新,我说的难听点,这个不太沾边。新的东西是常读常新常看常新,现在有很多东西过了一阵子就拿不起来了,从书法从绘画来讲,很多东西,很多老的东西都是常读常新常看常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他能吸收很多的东西,我这个想在看一些画,包括我自己收藏一些画,我每次看都不一样。这好帖子,好东西,经常看。看了魏扬老师画我感觉非常好,他这个线的造型表现的很自由,很苍茫。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我就说这些,我希望今天晚上可以表示一下,请大家吃顿饭。如果机票没买就明天再走,我表示一下,就说这些。

主持人:

通过我们今天的交流对魏老师的为人,为师对魏老师的学问、修养方面我们都加以了学习加以了探讨,于政委刚才讲的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早期知道魏老师要到宁波来办画展,几个月以前我拿到那些画册一看薄薄的,这个画面就只有几条线条,很单一的感觉。当然今天的画册就做的比较好。今天到展厅里来看就又不一样了,因为刚才老师讲的清新气,这个画面整个流动的东西需要看原作比较有感受,特别魏老师的画,比较明显的画册是看不出什么东西来会比较薄的感觉。今天展览到了美术馆,到了我们的场景之中,让我们每个人

我们宁波的市民,观众,在你的作品当中都会感悟很多。最重要的一点,作为老艺术家来讲,他的作品对社会、对生活有一种主旋律,会有一种正气,有一种向上。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这种风范是非常明显的,作为公益性的美术馆来讲,这种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此再一次感谢魏扬老师把他的作品带到宁波,带到宁波美术馆,谢谢大家的参与。

第二篇:画家郑省三的画展

画家郑省三的画展

这是第二次和郑省三老先生见面,上次是在浙江在线联合四社区的慈善年夜饭上,郑老现场挥笔为老人们作画以表祝福心意。

今天特意和郑老约了时间,想好好欣赏下老先生的大作。先生带来的作品很多,他还在整理的时候,我翻开一本册子,恰好翻开的是众多画家对郑老的留言本。本子上是这样记录的:杭州著名的花鸟画家朱豹卿评价郑老的画:永葆赤子心;潘天寿先生大弟子叶尚青的评语是:革故鼎新;中国美院附中副校长徐银森的评价是:博采众长、天真自然;中国美院教授郑朝评价:天真自然、神驰气扬;而画家曹文驰先生单用二字概括:积玉;92岁的山水老画家施明德先生评价:画须趣味贵有天真,率真有真意则佳矣。

看了这么多前辈对于老先生的评价,我想了解老先生的愿望也就愈发强烈了,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人物能得到这么多前辈如此高的评价呢。

郑老还在整理画作时,向我谈起了他与画结缘的历程。虽然现在画的是中国画,但是对于绘画的接触却是从西洋画开始的。1953年,还在上初一的郑先生开始学习西洋画中的水彩画,这段特别的经历开启了他对于绘画的热爱之门,也为日后在作中国画时借鉴水彩画手法奠定了基础。70年代初,郑老开始收藏中国画,在收藏画的过程中很多画家都成为了他的朋友。比如和朱豹卿先生就相识有二十七八年了。随着藏品的增多,郑老对于中国画的兴趣日益浓厚。1997年,郑老开始动笔作中国画。

画画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从提笔起,先生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艺术来源于生活,自然之气,最有生命力。因此先生四处采访,博采森林之气。郑先生说,画画最关键的是人的思想,构图、笔墨都是为意境服务的,技巧、灵气缺一不可。作画的想法要和自然结合,作画也要天人合一。画家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否则只能成为画匠,而不是画家。郑先生将名和利视为艺术的大敌,老先生是这样告诫自己的:吹是失败的开始,学是成功的开端。“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身轻。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面貌蹭蹭出新。”这是先生抒写在自己画册上的座右铭,也是先生画功渐深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画家赵金平个人画展在潍坊举办

画家赵金平个人画展在潍坊举办

近日,由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联联合举办的赵金平山水画展在潍坊市博物馆开幕。赵金平是我市著名的山水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曾就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创作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满维起工作室,专攻中国山水画、擅长夏布画。他的画作多次在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中参展并获奖。

本次画展展出了赵金平山水画作的50幅精品,其中绝大部分为鸿篇巨制。参展作品《云台烟云》画幅曾入展1998年中韩世界和平艺术展;《松风高士图》、《春风绿太行》等作品先后发表于求是理论网“精品观澜”版块;《劲舞苍穹》作品入展建军85周年全军美术作品展暨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航空博物馆收藏;《春风绿塬》获美协2012年中国工笔画展优秀奖,并在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封三刊出;《云涌观台》获2012年美协举办的“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这幅画作和《家在红崖绿树间》《春风祥云图》一并在大型社科文摘《红旗文摘·艺苑风光栏》刊出。

在本次画展中,他所创作的12幅夏布画尤其令人关注。夏布是中国古代手工编织而成的苎麻布,号称中国纺织的活化石,具有纯天然不可复制的肌理条纹。在当代夏布画研究创作领域,赵金平是全国走在最前沿的画家。他凭借其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和对夏布画多年的深入探索,利用夏布半透明、天然色泽等特性和双面刺绣原理,将夏布双面绘制后用茶汤渲染,使山水画艺术与双面刺绣艺术完美地结合,在淡淡的茶香中飘逸出熟悉而又奇异的艺术魅力。为此,他先后获得夏布双面画国家专利和茶汤染色夏布画两项国家专利,其作品多次受到美术界大家里手的关注和赞扬。

赵金平的山水画作,能把古代山水画的写意性构图、布局与当代山水画局部性工笔细描结合在一起,神貌并重,呈现出历史厚重与当代特色相融合的倾向。在画技上,他采用独具个人手法的层层积彩渲染法,画面不仅色彩搭配丰富,变化多端,而且有着层次分明,立体感突出。在取景上,它采用舍远求近,画面力求饱满充盈。他的作品整体图景气势恢弘,细节部生动有致。高峰危石,重岩叠嶂,直入云霄;青松绿树,负势竞上,摇曳生风;悬泉瀑布,宛转清流,泠泠作响。这种有着强烈的视觉震撼力的画面,营造出“欲界之仙都”的境界,显示了画家扎实的传统功底和高超的塑形技艺。

第四篇:冬日画展铸大爱,四位画家暖残童

冬日画展铸大爱,四位画家暖残童

“冬日南京,虽然寒风料峭,四位画家的爱心,像一股暖流,温暖着苏北残疾儿童的心身。

由江苏东银律师所,南京莫斯问医疗有限公司和爱心企业家和知名画家主办的“大爱季风画展”,于12月9日在南京清凉山公园举行,展出刘还利、陈宝珍、周广中、苏宁亚的书画作品。

金陵女子书画院院长王静修女士,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展华女士,江苏草墨人书画院院长唐萍女士出席本次活动。

鼓楼区书协副主席秘书长李世保,鼓楼区美协秘书长孙云才,鼓楼区美协常务理事周广中等领导也应邀出席。

画展策展人赵小华介绍说,与以往的书画展览不同的是,这次展览是一次公益性的展览,作品将由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收藏,所得将资助苏北残疾儿童。现场气氛十分热烈,爱心企业家热情高涨,有许多企业家现场表示收藏、捐助,为苏北残疾儿童献上一片爱心。据主办方介绍,著名画家刘还利,号野风,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学养深厚,先后有1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政府部门、艺术机构收藏。他本次高兴地应邀参加画展,表示能为残疾儿童做点贡献,也是艺术家应尽的责任。本次参展的陈宝珍,原是南京工艺美术公司工作人员,自小喜爱绘画,工作之余,勤奋学习,师从名师,艺术水平不断上升,擅长工笔花鸟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绘画作品参加国内各级书画展览。

本次展出的作品深受企业家青睐。陈宝珍说,作为一位女画家,更觉得要用慈母般的爱心,浇铸残疾儿童,为他们献上母爱。

参加献爱心活动的周广中1969年出生,绘画受新金陵画派影响,国画,书法,篆刻入选各类展览及发表于中央及省内报纸杂志。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创作中心研究员,江苏省文联书画中心研究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表示,艺术家的良心就是慈善,能投身慈善事业,是艺术和思想一起升华的具体体现。

参加活动画家苏宁亚,自幼喜爱绘画,八十年代师从著名书画家、南京艺术学院谭勇教授,工花鸟,尤善画孔雀、牡丹,获得业界行家好評,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研究会会员。这位美女画家,人美画美心灵美,她说,积极投身慈善助残活动,也是做一件美事。

冬日画展铸大爱,四位画家暖残童。这股冬天的慈善暖流,带着十九大新时代的喜悦,定会在江苏大地绽开春的讯息。(娄梅)

第五篇:刘墉首次来京办画展 望曾被遮蔽画家身份曝光(图)

《明朝有意抱琴来》

“故事很多”是刘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连他画中的某一个局部,都“藏着”不少故事。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我一直是那个画画的刘墉,不是只写畅销书的刘墉”,近日刘墉用“水云氤梦·刘墉艺术展”证明了自己的绘画功力。事实上,刘墉是不折不扣的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很长时间里畅销书作者的身份遮蔽了刘墉艺术家头衔。而擅长讲故事的他画起画来也暗藏了许多故事。5月16日,新京报艺术新闻微信公众号“文艺sao客”组织10位微友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参加刘墉导览的活动。现场,66岁,自称为艺术老顽童的刘墉给大家当起了“高级”导览员,画里画外讲起了故事,“故事很多”,这是现场刘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连他画中的某一个局部,都“藏着”不少故事。该展将展至5月26日。

导览员刘墉

“这幅画中藏着三只维尼小熊”

导览现场,有不少小朋友。自称“刘爷爷”的刘墉便亲自讲解一幅幅画作中的玄机。刘墉喜欢像达·芬奇那样在画里面藏东西,类似藏猫头鹰,藏小熊,藏很小很小的字。刘墉将现场的观众带到《明朝有意抱琴来》画作前,得意地说这幅画中就藏了三只维尼小熊。当然为了缩小这一寻宝的难度,刘墉指着画作右上侧那大片树叶,暗示有两只维尼小熊就藏在这里。

孩子的形象思维果然突出,就在所有人都在睁大眼睛寻找时便有孩子说他看到了。原来,刘墉故意让这两只维尼小熊藏在了树叶间。

当然,让刘墉满意的并不是自己在画中暗藏“宝贝”,而是他对古诗词的艺术再创作。刘墉说在绘画创作中得到过不少大师的启发。其中便包括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事实上,《明朝有意抱琴来》也是刘墉苦心创意了一个月,才用艺术创作出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意境来。“画里没有对酌的人,只见石桌上两壶酒一只杯,一壶还倒了,所幸已经喝尽,才没把摊在案上的手卷弄脏。”

“我们成了当年‘最牛钉子户’”

刘墉的画作其实也是其个人的生存记忆,在诗情画意的细节叙事中打开了他的记忆之门。为了这次的大陆首展,刘墉专门创作了新作《童年暮霭》,将自己童年生活全部画进了画中。刘墉小时候住在台北云和街,他用画笔画了一栋栋漂亮的房子,其间点缀着的场景则是孩童喜闻乐见的玩乐,玩弹弓、打水漂、放风筝„„甚至连刘墉就读的小学也出现在画中。

“刘爷爷,您的家在哪?”突然有小朋友发问。刘墉指着画作中的一间草房回忆起童年往事。原来刘墉13岁时,一场大火将刘家烧成了平地,公家以刘墉父亲已逝,不为其重建,“我妈妈只好在废墟上盖了间草房,画中正在烧饭呢,”刘墉笑言他们成了当年“最牛钉子户”。

■ 问答刘墉

导览之外,首次来京办画展的刘墉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通过这个个展,刘墉希望曾经被遮蔽的画家身份能被更多的人知道,毕竟集画家、作家、诗人、话剧演员、新闻记者、演说家、慈善家为一体的他才是真实的刘墉,“我一直是那个画画的刘墉,不是只写畅销书的刘墉。”

画家身份被遮蔽?

“办画展就像结婚似的,太可怕了”

刘墉从幼稚园开始便喜欢画画和写文章,包括花鸟,也有老房子,“写作方面,以前参加比赛都得不了奖,但现在竟然成了作家。画画呢,高中以前参加比赛也都得不了奖,结果一上高中就得了全台湾国画第一名。”

事实上在五岁的时候,刘墉认为天下就只有三大画家,第一名是《儿童乐园》杂志里画大白鹅的那个人,第二个是会用几个数字“3”组合出小白兔的爸爸,第三名则是爱画花草和小房子的自己。而画画也一直成为刘墉的专业。197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后,刘墉还回母校成功高中教了一年美术课。

不过直到今天,大家最为熟悉的是他风靡一时的各类文学著作。至于其中的原因,刘墉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文学作品写好后一寄,你交给出版社就好了,刊登后大家就看到了。但办画展就像结婚似的,太可怕了。所以我说我今天(注:举行画展开幕式)是新郎新娘一人兼做,而北京画院就是我的家长。”

通过这场“婚礼”,刘墉让外界感受到他作为一位专业画家的身份和艺术造诣,近60幅画作囊括了人物、山水、花鸟。该展策展人贾方舟便指出,在绘画领域中,刘墉也体现出一种“多重身份”,不仅画人物、画山水,画风景、画风情,还画花鸟。而其画作的最大特点是展现的场面及视觉的包容量很大,是一种文学性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也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记忆。

写作勤,画画慢?

作家对读者有责任,画画要有感觉

左手写作,右手画画。对于文学和绘画,刘墉称自己是“疯魔”状态。刘墉太太毕薇薇告诉记者,刘墉每天都会回到家里抱怨今天只写作没有画画,或者今天只画画没有写作。这时毕薇薇便会纠正他:“怎么不说今天不是写了文章就是画了画呢?”

但尽管每天都会纠结于绘画与写作时间的分配,要预订刘墉一幅画作却要等很久。毕薇薇曾对前来求画的友人笑言:“买刘墉的花鸟画,恐怕要等20年。”

太太的说法在刘墉看来是有点夸张,“不过她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我必须要有感觉才会画。类似我站在樱花树下,要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那种感觉,才会画那樱花。”

慢工出细活的画家刘墉与多产的作家刘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刘墉向记者指出,“我的文章那么多是因为背后有出版社,当然最重要的是有读者,他们会问:为什么你这么久不写。对于读者一个作家是有责任的。”尽管写作勤、画画慢,刘墉画画时还是更快乐些,甚至治愈了他的忧郁症,“他画画时全神贯注地在自己的世界中,像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毕薇薇透露说。

观展心得

我妈妈是刘墉的资深书迷,家里的书架上几乎收藏了刘墉所有的书。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很小的时候读他的《萤窗小语》系列开始,就这样遗传了妈妈的喜好。这位掌心有着星星纹的温暖作家笔下的励志小品和家庭琐事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过熟悉,喜欢他表达自我的方式,也很喜欢他的生活态度,也因此,当如今已21岁的我看到他本人时,竟觉得就像是邂逅一位相识许久的老朋友。

刘墉老师一贯在作品中用这样的台词介绍自己: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他的画和他的文字很像,深深地浸透着对生活、对家庭、对情感的感悟。他能从任何一件事情得到感悟甚至是触动,没有浮夸奢华的装饰,有的仅仅是朴实、细致的韵律。读他的画,就像在读他的故事,和他一起,带着快乐童真的眼光,感悟人生。口述:读者吕昕彤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http://m.jcjhckw.org

扎金花游戏在线玩

编辑:efmdnc

下载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画家魏扬画展讨论会(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