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足球报》对朴泰夏的采访:中韩球员的差距在哪
《足球报》对延边主教练朴泰夏的采访
2016-09-30 《足球》: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韩国教练“铁帅”居多,除了在纪律上要求严格外,在训练上往往是强度很大很苦。而我们也听说过韩国球员都很能吃苦,那么在你带队过程中,你觉得中国球员与韩国球员相比,吃苦程度如何?
朴泰夏:如果从身体条件上和客观承受能力上来说,我不觉得中国和韩国球员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异。其实根本不存在韩国球员比中国球员更能吃苦的理论依据,但现实中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存在。比如说,在准备足球比赛之前,中韩两国球员的态度是不同的---为何要比赛?要用什么态度去比赛?如何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压力?在哪些方面需要对自己进行准备?归根结底就是对于足球比赛备战的一个理解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方面韩国球员要比中国球员更成熟一些。
从事任何职业性的运动竞技项目,就别说是足球了,就是所有能够跟职业级别挂钩的,都会很苦。那么想要达到一个真正的职业化水准,就一定要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来共同支撑自己的身体去完成一项项挑战。意志力很重要。所以韩国球员表现得更能够吃苦,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同时接受意志力和体力的共同训练,韩国教练也非常看重意志力在足球场上起到的作用。
我确实也经常看到韩国的足球报道中提到“意志力”和“精神力”的字眼,请详细解答一下这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我经常听到一个提问,不止一次有人问我:“为何中国人口十几亿,韩国人口几千万,但是中国却怎么也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韩国却总是能够进入世界杯决赛圈?”其实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很无奈,这说明很多人从本质上就没有理解足球这项运动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什么因素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关键所在。先不用谈什么“意志力”和“精神力”,其实中韩足球间有些差距是体现在对于足球这项运动本质的“理解力”上,还有一些不太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上。
不可否认,中国人口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决定足球人口的并不完全是总人口数量,当然,人口多固然可以让选材范围广泛,存在踢好足球的基础,但是并不是说人多的国家就必然能够把足球这项运动发展到最好。中国有很多孩子都是出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几代人就一个孩子,所以自然都是非常娇惯的,中国孩子成长的过程都是伴随着社会不断给孩子做“加法”而家长不断给孩子做“减法”的过程,成长中需要不断承担的压力,大多数被父母的包办代替消解了。孩子的成长多数也都是作为个体而慢慢长大的,尽管在学校和社会上看似他们要加入不同的团体,但实际上现在中国大多数球员的内心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成长氛围不是团队化的。这点跟韩国球员极不相同。
韩国球员的成长过程,尤其是男孩子,在韩国家庭和社会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首先就要给他们不断做“加法”的,不用社会先给他们增加负担,家庭就会让他们首先去学会承担,作为男人要有着刚强和敢于担当的个性,懂得尊师重道、懂得前辈后辈、懂得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行为和说话方式。其次韩国的很多家庭都不是一个孩子,或者说球员普遍是在多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小团队,必须懂得在这个团队中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关系。韩国社会的普遍家庭教育理念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尊重教育、责任感教育、诚信教育和宽容教育。这四个方面,其实对于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韩国足球的意志力和精神力,其实根本上是源自于韩国的家庭教育。
如果你仔细对比中韩父母对待子女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态度,然后你再对比中韩球员长大之后对待足球、团队、胜负、困难的态度,就能够体会到差距在哪里了。中国家长从小到大习惯了什么都帮孩子去做,去分担,其实这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上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尤其是在足球运动上体现的就更明显了。中韩足球竞争了这么多年,主要问题肯定不是先天体质或者技战术能力,中国有很多有天赋的球员,比韩国还要多。中韩足球所谓的“意志力”、“精神力”的差距,根基还是在细节。
中韩还有哪些由家庭影响足球的文化差异,是你觉得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意志品质的顽强其实不光是说要去面对一些困难才体现出来,这其实也包括对自我的约束和管控能力,就是一些应该做的事情,并不见得是你喜欢去做的,你能去做;一些你该吃的但是未必是你喜欢吃的,你去吃,这都是一种意志品质顽强的体现。举个例子,我发现中国孩子挑食非常严重,这里面包括职业足球运动员,而我仔细了解了根源,就知道这并不是他们现在的问题,而是一早就形成了。每个家长本身是应该知道孩子从小成长,在什么阶段应该吃什么对身体有好处对成长有帮助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家长往往都采取妥协的态度,就是一切都由孩子做主,这样就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服从性出现问题,做事容易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在摄入营养上从小不打好基础,成为职业运动员后也容易让这种坏习惯延续。从小不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观念,即便是长大了,在一个很好的职业俱乐部里面,只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日积月累,对身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吃饱和吃好,和积极促进身体和肌肉骨骼的生长,这里面是有概念差异的。中国球员和韩国球员在从小接受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教育上,也是有着差异的,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从一些细节上影响他们的成长。
你是从一个非足球战术的层面解答了中韩足球的差异。那么是不是说这些细节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呢?在国家队层面的影响又如何呢?
在中国总是听到各种讨论,某某球员好,某某球员不好,某某是球星,某某不是。球星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没有超级球星的球队,也要去打比赛,也要去生存,那么依靠什么去生存?其实有球星的球队也是要凝聚成一个整体,作用才最大,而没有球星的球队就需要更好的团队作战能力。足球运动的核心是11个人的团队运动,需要在高速运动、高强度对抗的情况下,11个人有统一的思想,遇到问题有同样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协同作战,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俱乐部层面,队友之间因为有足够长的时间相处,内外援即便生长环境不同,有文化差异,都可以用时间去进行磨合。但是到了国家队层面,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进行磨合和了解,那么便对于这些球员从小到大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价值观教育、足球教育理念的高度统一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世界杯上,欧洲杯上,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来自国土面积小和人口不是很多的国家取得好的成绩,比如这次欧洲杯的冰岛足球就留给人们很深刻的印象。他们就是很好地做到了我之前提到的,在高速运动和高强度对抗下11个人思想高度统一。
目前在中国其实比较流行的是“送出去,请进来”:即把我们的年轻球员直接送到国外去培养,从头开始接受最先进的足球理念教育;同时把国外最好的青训教练请进来,让一些不能出国的孩子也能与国际接轨,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加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足球水平呢?
中国足球这两年各方面投入资金都很大,也包括在青少年培训方面。我听说有来自于皇马的知名教练来中国开办足球学校,这虽然是一件好事,但这里面其实也有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小球员其实学习足球的根本,尤其是最初启蒙阶段,最重要的真不一定是所谓的技战术理念多先进,而是应该跟他们在情感上和精神上有更多更扎实的启蒙教育,让他们懂得为何踢球、如何一步步走上职业球员道路,不是说把你放在职业俱乐部你就自然职业了,而是从心理上知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困难问题,如何去应对,作为职业球员首先要做到很好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被统一灌输什么理念或者被动管理,所以对于大规模的统一式、封闭式的管理模式是不是真的能够培养出更多有自己主观思想、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模式的球员,我认为值得探讨。送出去国外学习的球员也是一样,因为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国外的文化,但送他们出去的根本目的还是为自己国家所用,如果在他们心智没有成熟的时候或者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很好建立的时候,只是一味重视足球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略心理和思维的培养,他们长大后回来会不习惯很多东西。所以中国在培养青少年方面,一定不能忽视在球员心理成长和良好习惯培养方面的教育,否则球员一旦长大成人,一些不好的习惯养成了,想要再改就很难了。
你刚才讲的道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常说的“未学踢球先学做人”?
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经常提到和强调的一个“态度”的意义。球员从小就要学习对待足球的一种坚韧和职业的“态度”,这个特别重要,这种“态度”决定了你长大后如何一直保持对足球事业的执着、求胜欲望、进取心和自我约束力。如果从小这种职业“态度”的基础教育没有做好做扎实,那么越大,对于足球学习的自身原动力就会出现变化,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在中韩球员身上看到的一些差异带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