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5 06: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4月26日)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全团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建团80周年之际,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首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向为了共青团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北京市各级团干部表示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将做重要讲话,这必将极大地振奋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有力地推动北京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发展,我们

要认真学习贯彻。

北京青年运动具有光荣的传统。伟大的五四运动就爆发在北京,由此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篇章。1920年11月,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率先觉醒的北京青年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80多年来,北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等革命运动,发起开展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一系列建功育人活动,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京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在团旗下健康成长,光荣的北京共青团组织也在实践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共青团组织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北京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团结拼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善于把握重大契机,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建国50周年庆典、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庆祝建党80周年、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发挥了首都青年的特殊作用,展示了首都青年的时代风采。可以说,近年来北京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广大青年的期望是一致的,所作出的探索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在推动全团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是一致的,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团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一定会是一个团结奋进、振奋精神的大会,必将对北京共青团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北京共青团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对北京各级团组织提四点希望。

一、要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各级团组织要从保证团的先进性、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保证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要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的奉献者。

二、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高,任务重。实现北京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北京青年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业空间和成才之路。北京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主动服从、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要有所作为,再立

新功。

三、要竭诚为青年服务,加大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青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培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帮助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是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要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成长的着力点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

四、要高度重视团的建设,为推动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从理想的层次上把广大青年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要进一步加大团建创新工作力度,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团建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给全国其它省市团

组织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形势赋予我们新的机遇,新的时代召唤我们去开拓创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第二篇: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2年4月26日)

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全团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党的十六大和建团80周年之际,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谨代表共青团中央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首都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团员青年,向为了共青团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北京市各级团干部表示亲切的问

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共青团工作的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将做重要讲话,这必将极大地振奋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有力地推动北京市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发展,我们

要认真学习贯彻。

北京青年运动具有光荣的传统。伟大的五四运动就爆发在北京,由此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新篇章。1920年11月,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感召下,率先觉醒的北京青年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全国最早建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80多年来,北京青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发动了一二•九运动等革命运动,发起开展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等一系列建功育人活动,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北京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在团旗下健康成长,光荣的北京共青团组织也在实践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发挥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里,北京共青团组织在中共北京市委和共青团中央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北京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团结拼搏,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特别是善于把握重大契机,积极组织广大青少年参与建国50周年庆典、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庆祝建党80周年、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大运会等大型活动,发挥了首都青年的特殊作用,展示了首都青年的时代风采。可以说,近年来北京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广大青年的期望是一致的,所作出的探索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相一致的,在推动全团工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北京在全国的地位是一致的,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团的前列,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全团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我们相信,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共青团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一定会是一个团结奋进、振奋精神的大会,必将对北京共青团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北京共青团各项事业

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下面,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对北京各级团组织提四点希望。

一、要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期加强团的建设、做好团的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各级团组织要从保证团的先进性、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保证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意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团的建设,全面推进团的各项工作。要引导团员青年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做人民群众根本

利益的奉献者。

二、要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在首都两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北京是全国的首善之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高,任务重。实现北京新“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北京青年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业空间和成才之路。北京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主动服从、服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首都两个文明建设,在推动北京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更要有所作为,再立

新功。

三、要竭诚为青年服务,加大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竭诚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共青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要紧紧抓住培育“四有”新人这个根本,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帮助青年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大处着眼,实处着手,动真感情,下真功夫,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是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要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成长的着力点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氛围。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要帮助广大青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劳动技能。

四、要高度重视团的建设,为推动共青团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从理想的层次上把广大青年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断巩固党在青年群众中的基础,努力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基层团组织建设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要进一步加大团建创新工作力度,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团建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给全国其它省市团

组织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形势赋予我们新的机遇,新的时代召唤我们去开拓创新。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脚

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杨柳荫同志在中共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和讲话

东 办 通 报

第 期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 12 月 26 日 ━━━━━━━━━━━━━━━━━━━━━━━━━━━━━━━

杨柳荫同志

在中共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和讲话

杨柳荫同志的报告

(2011年12月13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昂首踏上“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明确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区委和区纪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为全面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共东城区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也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服务保障及新区组建等重大任务,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重大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抢抓机遇促跨越,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和“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光荣进入“全国文明城区”的行列,谱写了科学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五年来,我们圆满完成三大历史性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全区上下推动科学发展的热情。作为唯一独立承办奥运赛事的中心城区和奥运会、残奥会总部饭店所在地,我们按照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和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要求,科学领导、统筹推进、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全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圆满完成奥运服务保障任务,得到国际奥委会、残奥委会和市委市政府等各方面的高度赞誉。作为国庆60周年庆典的核心地区,我们圆满完成游行方阵、背景组字、联欢晚会表演等繁重任务,实现了“高质量、有创新”的目标,荣获全市“最佳服务保障奖”。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四个有利于”为标准,以“1+1>2”为目标,坚持“一手抓筹备、一手抓发展”,顺利完成新区组建任务,各项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两区优势和特色做法实现 2

有机融合。同时以新区成立为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牢固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没有规划不决策、规划不超前不实施”的理念,在全市率先颁布实施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文东城、数字东城、绿色东城”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规划体系建设年”工作,形成了以“总规”为龙头、各项规划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明确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新蓝图,有效凝聚起全区各方面的智慧力量。

五年来,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区域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坚持不懈地调结构、转方式,突出创新驱动,构建了“二四三”高端产业体系,全力抓好招大引强工作,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并再上新台阶。201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86倍、2.19倍;人均GDP超过2.2万美元,居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91.88%上升到96%,居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按同口径计算是2006年的2倍以上;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4%。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王府井、前门大街成为全市仅有的两条“中国著名商业街”,东二环商务区总部经济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并被确定为“首都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雍和园荣获“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奖”,龙潭湖园区成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簋街、红桥市场等5条大街(市场)荣获“市级特色商业街”称号。对外开 3

放交流实现新突破,国际友城增至18个,实际利用外资21.4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达到14家,位居全市第二,区域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显著提升。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文化强区”理念,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形象。我们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作为第一任务,探索形成了“保护风貌、疏解人口、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四位一体的总体思路和“四个百分之百”的经验。完成了前门地区60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整治。台湾会馆、阳平会馆、欧美同学会等一批重点文物完成抢险修缮,玉河、南新仓、鲜鱼口等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南锣鼓巷荣获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与社区”决赛市政项目全球金奖,国子监街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扎实推进“一刻钟文化圈”、“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三级文体组织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积极培育“功夫传奇”、“幻境极光”等民族文化品牌,成功举办“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搭建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率先启动文化金融创新,积极推动雍和园、前门、龙潭湖等文化产业园区和“胡同创意工厂”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10%,其中艺术品交易、戏剧演艺、全媒体出版等行业在全市居领先地位。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 4

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顺利完成“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复查,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五年来,我们着力提高民生福祉,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是2006年的1.65倍。在全市创造性提出“菜单式”搬迁政策,全面推动定向安臵房与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解危排险、民居修缮以及2.23万户用水“一户一表”改造、1.4万户老旧楼房通天然气、7.12万户平房区“煤改电”等工程,全面完成文保区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就业形势、就业服务稳中向好。扎实推进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教育、卫生等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先后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称号。以“九横八纵”主干路和胡同小区等为重点,实施市政设施升级、环境综合整治、胡同停车试点等工程,建成了北二环城市公园、永定门广场、崇雍大街等一批城市景观精品,为市民营造了舒适优美的良好环境,荣获“国家卫生区”、“中国最佳管理城市奖”等称号,并成为华北地区第一个获得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的“国际花 5

园城市”称号的城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提高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参与度为主线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被全市推广,并被列为全国和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率先在全市形成行政服务中心、市民中心和社会组织指导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政府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健全“平安东城”建设长效机制,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圆满完成奥运会、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重要敏感时期的安保维稳任务,“信访代理制”经验在全国推广,荣获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区等称号,群众安全感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五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执政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员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庆祝建党90周年等主题教育,突出东城特色、基层特色、党员特色、实践特色,发扬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制定并实施思想理论建设五年规划,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规定+自选”培训模式,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和优秀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实施差额公开推荐正处实职领导干部、新任领导干部媒体公示、杰出人才评选表彰等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和干部监督机制,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 6

进展。以实施“凝聚工程”为抓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推广网格化党组织设臵模式,推进商务楼宇工作站建设,实现了“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构建了区域化党建格局。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健全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在全国首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实施网上监察和绩效管理,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政勤政。区委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定了“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干部任免票决、专家咨询论证等多项制度,支持人大、政府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分别召开人大、政协工作会议,协助8个民主党派成立区级组织,出台相关工作意见。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健康发展,党管武装、工青妇等工作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奋斗历历在目,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历届区委传承接力、区级领导班子团结拼搏、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帮助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委向所有为区域发展倾注心血、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生动实践给予我们丰富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发扬光大: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发展不松劲,坚持规划先行,在做好“四个服 7

务”、融入首都大局中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必须坚持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牢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断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以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善于用新的思维破解难题、谋划发展,勇当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区,努力闯出发展的新天地,持续增添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以“建首善、创一流”为标准,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推动我区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合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仍有待增强;统筹推进风貌保护、人口疏解、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等工作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和文化软实力仍有待提升;部分党员干部的创新精神和工作作风,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要求还不够适应;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标准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 8

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强化竞争思维和辩证思维,自觉地把全区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和全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20年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的“三步走”的大目标中去谋划,奋力开创东城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趋势。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家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首要位臵,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我们必须统筹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进一步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经济社会转型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未来国内外环境将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必须准确把握首都发展的新格局。北京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五个之都”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首都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格局、“首都经济圈”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各区县都在铆足劲头、竞相发展,未来围绕重大项目、9

试点政策、总部企业、领军人才等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利用首都推动核心区文化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城南行动计划”以及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惠政策,抢抓机遇,扬长补短,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必须准确把握东城发展的新特点。当前,我区已经跨入由“国内一流中心城区”向“国际知名中心城区”迈进的新阶段,转型发展、富民惠民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过去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浓厚发展氛围,未来我区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有效叠加并将持续放大,同时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将陆续竣工或启动,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也有责任始终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同类城区的前列,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中造福东城人民。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践行“北京精神”,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深入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引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更加注重特色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标 10

准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在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今后五年全区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内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成果。到2016年,将我区建设成文化魅力更加彰显、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城市品位更加凸显、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国际知名中心城区”,全面构建起“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基本框架。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9%左右;常住人口规模比2011年下降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

今后五年全区发展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是:

——瞄准战略目标,立足总体定位,坚定不移地实施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新区成立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方向和全区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指导东城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必须立足“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战略目标和“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实施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轴两带五区”等专项规划,健全规划定期评估监督制度,注重各项规划相互衔接,确保 11

一张蓝图绘到底,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切实把规划愿景转化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行动。

——坚持民生优先,推动成果共享,努力建设和谐幸福城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把增进人民幸福、创造美好生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优质均等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使全区人民物质生活更加殷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有效整合资源,强化项目支撑,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把辖区内各种丰富资源的整合、优化、共享以及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益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把项目带动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抓手,把文化创新、风貌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环境建设等事关东城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来谋划,抓住立项、审批、建设等关键环节,合力攻坚,高效运作,统筹推进“人文东城、数字东城、绿色东城”建设,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树立国际视野,坚持一流标准,充分发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新东城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代表首都工作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最高标准。要把“建首善、创一流、以质取胜”的理念转化为全区上下的自觉追求,把创先争优、博采众长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方 12

法,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树立国际化眼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国内外先进地区为参照系,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在学习中增强发展动力,在追赶中实现跨越发展。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实现未来五年的新目标新要求,必须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着力抓好特色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四大任务,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使人民群众在“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实现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我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文化强区”理念,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提供强有力支撑。

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模式,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作为全区第一任务,按照“整体保护、依法保护”的要求,坚持“保护风貌、疏解人口、发展产业、改善民生”四位一体总体思路和“四个百分之百”的原则,注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集中打造“历史文化传承发展轴”,完成重要节点的修缮整治,努力将中轴线区域建设成“古都风貌集中展示区、首都文化示范引领区”。13

在2013年北京建都860周年之前完成“十大保护项目”。多途径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的模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按照“传统居住型、首都职能型、综合发展型”进行分类引导,再现古都城市中心繁荣景象。推进一批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整治,加大文物腾退力度。以旧城功能疏解、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人口疏解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探索旧城人口差异化疏解路径,搭建融资平台,加快推进豆各庄、通州“两站一街”等对接安臵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努力争取新的外迁用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打造文化产业的有机链条,提升文化经济核心竞争力。着力发展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文化版权、文化传媒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中医药、体育等相关产业,大力推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国体育产业产权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经济强区转变。进一步推进王府井、前门、东二环、南锣鼓巷剧场群建设;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天坛演艺区”,打造世界高端园林式演艺中心,展现中国气派和首都特色;提升“功夫传奇”、“幻境极光”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创作一批常演不衰的精品力作。支持嘉德艺术品交易大厦建设,依托中国美术馆和隆福寺区域建设高端艺术品交易集聚区。以创建“旅游产业示范区”为契机,构建遗产观光、会议奖励、中医药、修学等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努力建设高端旅游体验区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践行“北京精神”,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深入挖掘“东城故事”,进一步巩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快建设幸福大剧院暨文化活动中心等重点文化工程,全面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率先在全市建成完备发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型社区,实现“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高水平举办好“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前门历史文化节”、“皇城文化国际旅游节”、“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换内部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有效途径,建立专项治理与长期管理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臵中的积极作用,在集合优势要素、形成规模效应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稳妥推进区属文化企业的重组以及与中央、市属及民营文化企业的强强合作,打造有竞争力的“文化航母”,支持骨干企业做强做精。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商业、金融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型文 15

化业态。探索成立“版权银行”,搭建无缝式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扶持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文化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政策,整合已有的各项政策措施,创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强化“首都文化中心区”功能。

(二)以优化升级为主线实现集约发展,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旧城内有机更新与旧城外集约利用相结合、地上地下空间联动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效益。

优化经济结构,着力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监测体系、产业促进体系和行政服务体系,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文化经济为特色、以总部经济为支撑的经济高端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按照“二四三”产业发展方向,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坚持招大引强与扶优扶强并重,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总部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努力建设“北京高端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健全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促进老字号和国际知名品牌集聚,提升特色商业街区的品质,深度开发电子商务、晚间休闲娱乐等消费市场,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商业中心”。采用多种资本运作模式,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要项目中提升国有资本的参与度和控制力。

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两带五区”建设和发展。增强重 16

点产业功能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力,抓好功能区在施项目竣工和新建项目开工,初步形成梯度发展、特色彰显、功能互补的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品牌升级、南北融合战略,推动王府井大街与银街、金宝街、崇外大街、祈年大街等区域联动发展,将王府井商业发展带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中心区;进一步拓展东二环商务区发展空间,推动东直门外、北京站等地区楼宇资源的业态优化调整,将东二环高端服务业发展带建设成为总部经济聚集区和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加快雍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集约化、差异化发展,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整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首都核心演艺区”、“城南行动计划”等各项政策,使三个园区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载体、旧城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典范,并辐射带动一批特色文化功能区和“胡同创意工厂”的蓬勃发展。稳步推进和平里商务新区、永外现代商贸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研究确定一批重点龙头项目,使其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加大地下空间和地上“二次”开发力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两带五区”重点功能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地铁6、7、8、14号线重点车站和旧城平房区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建设地下商业、交通、市政及公共服务等设施,着力构建地上与地下产业互补、功能配套 17 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四合院、楼宇、“城中村”整治项目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做好闲臵资源的功能臵换和再开发利用,加快新中街、隆福寺、西革新里、永外望坛等区域的改造升级,优先发展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三)以共建共享为基础实现和谐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新品质

秉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大力加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参与度,努力让全区人民业有所就、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难有众助、居有平安,享受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持续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平安东城”常态化建设。始终牢记“东城无小事”,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第一责任。发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示范作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全面提升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组织体系和“7+X”工作机制,健全网格化社会面防控体系,建成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促进城市管理网格与社会管理网格的融合。注重源头预防,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代理体系有效衔接的大调解格局,努力将矛盾纠纷发现、化解在最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应急管理,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国家级城市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继续开展平房院落解危排险工作,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千方百计稳定与扩大就业,切实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完善街道、社区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加大对“创业者俱乐部”的扶持力度,实现全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深入推进“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化“学区化”、“校区制”和“学校联盟”模式,拓展“蓝天工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21”骨干教师引领等工程,多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利用信息化等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学习型城区”建设步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让广大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实现“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目标,努力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区。完善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健全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持续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享良好局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大力推进“六型”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不断满足居民 19

多样化服务需求。深化“一委三会一站、多元参与共建”的社区治理模式,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推广“社区居民会议常务会”等群众自治经验,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实现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积极扶持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探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方式,大力加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持续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文明宜居城区。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继续完善城市管理“东城模式”,注重细节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完善市政设施日常维护与应急抢修机制,完成规划道路路网建设,推进智能交通体系、静态交通管理和胡同“微循环”建设,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加大“九横八纵”重点大街和老旧小区、胡同街巷的环境整治力度,着力解决违法建设等“痼疾顽症”。创建一批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和社区,完成景泰城市休闲公园等绿化精品工程,加大立体绿化力度,为市民营造整洁优美的宜居环境。进一步健全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高标准完成“全国文明城区”测评、复查任务。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新活力

改革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以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以开放整合各种资源,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 20

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紧抓首都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契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全区发展的战略基点。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新能源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初步建成高新城管服务、高质公共服务、高端产业服务、高效政务服务的“数字东城”。加快“绿色东城”建设步伐,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节能环保等低碳服务业态,初步建成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示范区。激发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不断推动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服务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抓好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以宽容的精神支持干事创业的人,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全力打造“中关村雍和文化人才特区”和“东城国际人才金港”,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项工作都充满创新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着眼于“一轴两带五区”空间布局,理顺功能区管委会和所在街道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深化区属国有企业改革,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加快向 21

主导产业集中,鼓励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上市。以项目推进为核心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中小微型企业和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健全区街财政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等领域改革方案。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城市营销,积极利用“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和北京文博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着力在引进项目和国际投资者上下功夫。深化国际友城交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党员、干部要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办事,进一步提高国际交往能力。

四、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实现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必须紧扣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大力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着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 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明年召开的十八大、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学习—调研—决策—实践”四位一体机制,深化“规定+自选”和“行动学习法”等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22

强化领导干部的新闻执政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微博等现代传播方式,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红色讲坛”等理论宣传和区情普及活动,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激情活力。

(二)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选人用人满意度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完善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程序和全委会、常委会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统筹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领导干部的合理布局和梯次配备。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干部监督制度体系,增强干部评价和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三)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基层党建新途径 以突出“四个特色”为主题,健全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继续推进以党员公开承诺为主要内容的“建设新东城,我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实施“凝聚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组织网络、党员队伍、服务群众、工作评价、共驻共建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八大体系”,努力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整合区域中各类组织党建资源,构建以 23

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网格党组织为依托、驻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水平,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四)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

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亲民为民的作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听民意、访民情、解民难”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对工作倾注心血,为事业燃烧激情,把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以实干求业绩,以实绩赢民心。要大力弘扬敢闯敢试、奋发有为的作风,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努力实现各项工作的新建树、新突破。

(五)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色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围绕规范权力及其运行,科学配臵权力结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信息化防控廉政风险力度,不断提高廉政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抓好重点领域的专项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 24

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着力在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大危险”上狠下功夫,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六)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规范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负责和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深入实施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范围,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区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区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广泛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民族宗教界等各界人士力量,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武装,形 25

成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委市政府对东城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更高,全区90多万人民对东城未来无限憧憬、充满期待。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深入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动员全区人民,凝聚各方力量,为共同开启“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新征程、胜利实现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奋斗!

杨柳荫同志的讲话

(2011年12月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东城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在此,我谨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各位代表以及为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代表新当选的区委委员、候补委员和区纪委委员,对各位代表的信任和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我们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竭尽全力完成本次党代会的各项任务。

这次大会是在我区昂首踏上“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期间,各位代表肩负全区7万多名共产党员的重托和90多万人民群众的期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共商发展大计,共绘宏伟蓝图,充分展示了开拓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会通过的区委工作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东城发展的战略要求,表达了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展示了东城未来的美好前景,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区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7

可以说,区第十一次党代会对于东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激励全区人民同心同德、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全面实现这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既是全体代表的共同责任,也是全区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前不久,刘淇书记在我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新东城组建以来各项工作的整合、融合非常成功,实现了优势互补,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新亮点。他强调,东城区位臵特殊、地位重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首都的形象。东城区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建首善、创一流”的标准,全面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践行“北京精神”、实现包容性发展、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继续发挥示范先行作用,使各项工作都能够代表首都工作水平。刘淇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刘淇书记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区党代会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更扎实的作风,深入实施“两新四化”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共绘蓝图,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

凝心聚力,共绘蓝图,必须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今后五年,是我们夯实“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先后迎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的十八大、北京建都860周年、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新 28

东城成立5周年等一些大事喜事,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善于“跳出东城看东城”。既要看到我们取得的显著成绩和光明前景,又要看到我们存在的突出矛盾和潜在危机;既要看到我们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又要看到全市各区县激烈竞争带来的外部压力;既要看到我们的强项,又要看到我们的弱项。只有在一分为二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自觉地把全区的工作放到国际、国内和全市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总规”明确的“三步走”的大目标中去谋划,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区域发展更好地融入首都发展大局,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建设。

凝心聚力,共绘蓝图,必须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特别指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六中全会的号召和首都实施“双轮驱动”战略的决策部署,为我们发挥区域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区早在“总规”中就明确了“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总体定位和“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世界著名文化旅游城区”等职能定位,把“打造文化新引擎”作为“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着力做强的两大优势 29

产业之首。应该说,我们比较超前地把握了中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实践证明完全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方向。在这次党代会上,区委又把“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实现特色发展”作为今后五年的第一任务。贯彻区党代会精神,必须紧密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同步繁荣、文化基础工作与文化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文化市场主体与文化品牌同步壮大。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深化与北控集团、港中旅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点项目和人口疏解工作,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天坛演艺区”,推动文博、旅游、国际商务等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东城“文化航母”,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努力使我区成为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窗口和荟萃世界文化经典的舞台,在首都文化改革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凝心聚力,共绘蓝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力以赴抓好明年的各项工作。明年是党的十八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年,是全面贯彻区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也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届首之年,抓好明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党代会已经明确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明年我们至少要完成5年总任务量的20%,才能为今后五年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下周召开的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此,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以及 30

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一轴两带五区”等专项规划,巩固“规划体系建设年”成果,注重各项规划相互衔接,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和指导性。要在创新驱动发展特别是在时间、空间拓展方面开动脑筋,通过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开发晚间休闲娱乐市场等途径,努力把8小时服务扩展到24小时服务,打造首都不夜城;通过地上、地下相结合的立体式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将“寸土寸金”的区域价值真正开发出来;通过建立低端业态调整退出机制、制定产业准入和引导政策,着力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要统筹推进“两带五区”功能区建设,争取东外新中街等项目尽快落地,进一步增强投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确保明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9%,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既体现对人、对文化的包容,也体现发展的包容性,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明年我们要继续开展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交通疏堵等工程,特别要把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作为实现包容性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同时扎实推进“平安东城”常态化建设,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稳定的环境。要通过“名师远程授课”等形式,借助信息化等手段实现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推动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参与度。要以迎接、31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线,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超前谋划明年工作的同时,要抓紧年底前各项工作的收尾,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和“折子工程”圆满完成,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实现“开门红”,为本届区委区政府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凝心聚力,共绘蓝图,必须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东城区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已经确定,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全区上下要自觉践行“北京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从本单位本部门本街道实际出发,在完善思路上下功夫,在细化措施上下功夫,真正干在实处,干出实效。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代会精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身先士卒、心向百姓、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到困难大、矛盾多、任务最艰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第一手情况,在群众中找办法,在实践中找规律,以创造性的工作把党代会的精神落到实处。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永葆党员的先进性。这次大会闭幕后,全体党代表就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希望各位代表始终保持饱满的政治热情,带头学习宣传好党代会精神,带头在本职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党代会的部署和要求,32

带头为实现党代会确定的宏伟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不辜负全区党员的信任和群众的期望。

各位代表、同志们!时代赋予了我们神圣的使命,人民寄予了我们殷切的期望。我们坚信,有中央、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历届区委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东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更加幸福美好!

主题词:党代会

工作报告

领导讲话

发:各街道工委,区委各部门,区政府各委、办、局党委(工委、党组),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党组,各企事业单位党委

(总支、支部)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办公室

2011年12月26日印发

(共印97份)

第四篇:周强同志在保护母亲河行动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共青团中央联合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隆重召开保护母亲河行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回顾六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成绩和经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动员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在百忙之中出席大会并将发表重要讲话,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会后要狠抓落实。下面,我代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讲三点意见。

一、六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工作的简要回顾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主题,以社会化参与、工程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的方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1999年1月召开保护母亲河行动第一次电视电话会议为起点,六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探索起步阶段。从1999年初至2000年底,保护母亲河行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二是巩固扩大阶段。从2001年1月至2003年初,保护母亲河行动实现了由单一地发动青少年,到以青少年为主,牵动社会公众和团体的广泛参与;实现了由植树种草为主,到植树种草与从身边小事做起、天天环保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态环保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结合。三是蓬勃发展阶段。从2003年3月到现在,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社会参与面更加广泛,一批示范工程相继竣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六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动员了3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面向海内外筹集资金2.5亿元(其中,海外筹资6000多万元),在母亲河流域建设了1103个、面积达399万亩的造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大江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力地推动了可持续战略的实施,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作出了积极贡献。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护母亲河行动开辟了青少年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新途径。六年来,我们通过设立“保护母亲河(周)日”,利用每年的重大环境纪念日,先后组织开展了“母亲河,我与你同行”绿色传递、“小事做起来,绿色助申奥”、“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承诺天天做,保护母亲河”、“请跟我来,天天环保”、“共饮丹江水,保护母亲河”、“美化新三峡,保护母亲河”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并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创作歌剧、拍摄影视作品、举办生态文艺晚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母亲河的情感,营造了人人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第二,保护母亲河行动构建了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平台。六年来,我们采取简单便利的方式,积极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保事业创造条件。比如,“5元钱捐植1棵树,200元钱捐建1亩林”,只要愿意,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任何人都可以从节约用水、养花种草、净化环境等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作贡献;以命名建设纪念林的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和团体为保护母亲河行动捐资,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这个平台,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第三,保护母亲河行动架设了生态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桥梁。六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小渊基金”项目、举办“中日民间水论坛”等方式,积极推动中日生态环保合作,广泛建设“中日青年生态绿化示范林”;通过建设“中埃青年友谊林”、亚欧基金合作、实施“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友好之船”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环保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申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参加全球青年论坛、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国际论坛、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年会、青年与全球化论坛等活动,积极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不断走向世界。在保护母亲河行动框架下,我们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开展了生态环保友好合作,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发展自始至终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母亲河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捐款,建设“中直机关纪念林”、“中央国家机关纪念林”。2001年6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首届“母亲河奖”获得者时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2002年,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获得了首届“中华环境奖”。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为保护母亲河行动亲笔题词。2002年4月,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来华参加中日青年生态合作论坛的日本代表团。2002年12月,曾庆红同志会见日中绿化推进议员联盟代表团。这一切都表明,保护母亲河行动所取得的成果,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鼓励,凝结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体现了各级共青团、绿委、人大环资委、政协人资环委、水利、农业、环保、林业等部门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记录了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热情和奉献。在此,我代表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和共青团中央,向长期关心支持青少年生态环保事业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衷心感谢!向六年来积极投身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保护母亲河行动六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只有顺应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只有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局,才会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只有凝聚起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才能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

二、保护母亲河行动今后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并以此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战略思想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指明了方向。今后一段时期,保护母亲河行动发展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群众性生态公益事业的发展方向,完善以生态环保文化、生态环保体验、生态环保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着力点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育人功能,努力提高青少年生态环保素质,广泛动员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根据这一发展思路,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围绕文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生态环保文化。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青少年是生态环保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生态环保文化的受益者。生态环保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培养和弘扬的生态环保文化,就是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深深扎根于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态环保文化的培育过程就是生态道德的养成和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的过程。要广泛宣传生态环境道德,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青少年和全社会关爱生态环境、主动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浓郁社会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要大力倡导以“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道德要求,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要培养传播生态文化的比较稳定的队伍,创造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和理念,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生态环保文化品牌。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手段在生态环保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和青少年参与。2.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局,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实践。实践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生态环保实践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在保护生态环境中亲身体验,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要探索多种方式,为青少年和公众直接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根据青少年和公众简便易行地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大力开展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主题活动,关注重点流域、国家重点大型工程、重大节庆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打响保护母亲河行动这一生态环保公益品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广开渠道,广筹资金,着眼保持水土、治理污染、保护资源等,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局,扎扎实实地推进工程建设,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保证每个保护母亲河工程都是优质示范工程,让工程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惠及子孙后代。3.围绕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为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生态环境问题的开放性和危机性,要求我们必须用开放的观念、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要积极探索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同时要在联合国青年政策框架内、国际青年组织框架内,广泛开展青年生态环保交流。要开展跨文明对话,积极引进国际资源,推进青年生态环保项目。要加强与国外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采取互惠、双赢的机制开展活动。总之,要创造更广泛的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扩大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国际影响。

三、加强机制建设,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持续健康发展保护母亲河行动能否长期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至关重要。我们要把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思路,不断总结提升,形成规律性认识。这些年来,保护母亲河行动之所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根本原因在于探索了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健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公益事业发展规律,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面更广,参与程度更深,自我运转能力更强的运行机制。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要把深化社会动员机制作为保护母亲河行动发展的关键环节。生态环保事业需要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动员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效动员机制。要充分利用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以满足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愿望为基础,广泛发动广大青少年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要着眼调动青少年的内在积极性,广泛采取公开招募、志愿参与、形象代言、发展会员等新型动员方式,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生态环保实践。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要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简便易行的方式,方便社会公众和广大青少年直接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2.要把完善多方合作机制作为推进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有力手段。保护母亲河行动涉及面广,包容性强,必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协作,共同参与,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与政府部门间的合作,主动争取各主办部门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形成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共青团承办落实的长效机制。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加强与国内企业和中介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发挥其牵动面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实现利益共享、互惠共赢。积极开展与国外青年组织、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服务。要利用好团内团外、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探索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更加踊跃出资建林的筹资机制,强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的物质依托。3.要把优化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作为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中之重。保护母亲河行动工程的建设,筹资是前提,建设和管理是关键。高标准的工程建设质量和显著的治理效果,是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公众和社会资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反映,也是保护母亲河行动成果的直接体现。要按照基金管理使用要求,管理好各级专项行动资金,严格审批立项,科学规划设计,认真施工建设。要尊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客观规律,在规划、论证、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移交等主要环节上,建立健全科学规范、严格有效的工作制度,实行动态全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工程建设成果的保存和延续。要引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采取项目公开招标的方式,吸纳社会资源,实现效益最优化。4.要把健全组织运行机制作为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团组织牵头带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其他组织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对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大发展问题进行商讨。发展参与群体,适当组建团组织管理指导,青少年自发组织参与,能自行运转、自我发展壮大的青少年环保社团等组织形式。大胆探索用社会化、事业化方式推动大型群众性公益事业发展的思路,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常规化、事业化。进一步建立以“母亲河奖”为龙头的表彰体系,形成有效激励和积极导向,激发各方面支持和投入这项工作的热情。各级共青团组织是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的主要组织协调部门之一。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与绿委、水利、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主动将保护母亲河行动纳入当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挥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育人功能,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要和有关部门一道,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作为一项具有长远发展的事业来抓,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使这项工作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同志们,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倡树生态文明新风,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新局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周强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11-28 9:29:36 来源:湖南领导人

才网

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2011年11月18日)

周 强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科学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一、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五年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上下在克难攻坚中奋力前行、勇创辉煌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严重洪涝干旱灾害,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全省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挑战,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胜利完成了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689亿元增加到16038亿元,四年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实现翻番。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等7大千亿产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一批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企业家脱颖而出,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6年的47.5%提高到2010年的55.8%,全省人民梦寐以求建设工业强省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突破600亿斤,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迅猛增长。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洞庭湖区关停排污不达标的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顺利启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8.7%提高到2010年的43.3%。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环长株潭城市群、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山区三大区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长株潭城市群成功实现通信并网同号升位,并成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群,长沙地铁、三市城际干道和轨道交通、湘江长沙航电枢纽、湘江风光带和长沙国家超算中心等一大批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使三市的功能品位大幅提升,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环长株潭城市群特别是省会长沙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湘南开放开发势头强劲。湘西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打基础、增后劲,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而未能办成的大事。能源、水利、信息、环保、城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城镇气化工程和第二轮农网改造顺利实施,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64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14.8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和长沙高铁枢纽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后跻身全球大机场行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使我省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带来了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湖南的可喜局面。

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和主题宣传活动,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省群众艺术馆、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科技馆、湖南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里耶古城遗址公园等标志性文化工程,推出了《湖湘文库》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教育强省战略,城乡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免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省五年内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5项、位居全国前5位,发明专利批准量增长2.3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特别是“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百亩片亩产926公斤超级杂交稻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抢占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为国家乃至全人类作出的贡献将不可限量。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以及老年工作等进一步加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6566元、5622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6061元、2232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万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渔民上岸定居解困工程、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立并适时启动低收入居民生活补贴与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和救灾应急体系,提高优待抚恤标准,有效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突出民生问题。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环境、土地管理、财税、价格、国资监管、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改革成效明显。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五年新增上市公司31家,创造了全国资本市场的多个第一,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湘股板块。医药卫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部省合作、对外经贸合作和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与央企对接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内与23家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68家央企对接合作项目223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持续活跃。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和重大战略投资者进驻湖南,一批优势企业成功“走出去”,在实现跨国经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地方立法、依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工作不断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有效发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效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落实。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得到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等一系列重要规章,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特别是制定和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开启了全面建设法治湖南新征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取得新进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顺利完成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加强对市级领导班子管理,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选拔干部。认真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落实基层干部待遇保障,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坚持开展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加强。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更为可喜的是,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科学发展伟大实践的推动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开放合作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现代文明素质空前提高,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示。全省上下风清气正、政通人和,专注干事、齐心创业、砥砺奋进的氛围日益浓厚,同心同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谋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三湘大地到处充满发展活力,展现勃勃生机,湖南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在亲身感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对湖南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信心,满怀豪情地迈向富民强省的新征程。

五年的历程极不寻常,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向始终关心支持全省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同我们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为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驻湘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中央驻湘单位和中央企业,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湖南的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不失时机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发展举措,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这些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大,人均水平还比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强;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要素制约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矛盾还比较多,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对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断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

二、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今天的湖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正孕育新的突破,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国内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崛起面临新的机遇;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结构转型升级时期,虽然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但发展的势头强劲,多年形成的发展能量蓄势待发,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巨大。这些表明,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因势利导,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在新一轮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未来五年的总任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确定这一任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

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就是要努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按照这一要求,要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发展速度保持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民主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完备,法治湖南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全面加强;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壮大,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环境更加优美,绿色湖南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宜居水平明显提高;人民更加幸福,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子。要把两型社会的理念、目标、方法全面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完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并向第三阶段推进,引领带动全省各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全省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湘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各类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是实现未来五年任务的总战略。基本思路是: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方向和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法治湖南,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四化两型”建设是历届省委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全球经济结构大调整和科技大发展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机遇的准确把握和对时代挑战的科学应对。“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的有机结合,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本质是加快科学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目的是创造全省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转型发展、科学发展道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化两型”建设是湖南未来的希望之路。只要我们坚定地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不动摇、不徘徊、不折腾,一步一个脚印,一环一环紧扣,我们的任务就一定能如期完成,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三湘大地就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全面小康,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奋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实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两手并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四化联动”,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加速推进“四千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两型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大集群、大园区、大品牌,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工程,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计划,发展农产品加工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村镇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全面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美好宜居新农村。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以武陵山区、罗霄山区为重点,以湘西自治州为主战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3.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大城市为依托,着力提升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辐射作用和省会长沙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市州中心城市和省际边界地区中心城镇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重点做大做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性城市群。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和中心镇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凸显城市人文个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强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改善市民出行环境,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农民工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高度重视和热情关心农民工,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他们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他们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湖南。坚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长远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长株潭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推进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建设,构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以集约共享为方向,推广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认真抓好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试点工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5.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创新型湖南。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基础在教育,根本在机制,关键在人才。全面落实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推进科教兴省,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和产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健全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广纳各方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良好的环境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促进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构筑中部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提质和产业升级,统一规划区域内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设施配套和市场建设,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发展、融合发展,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加快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推动湘南加速崛起,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开放开发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对接合作,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局面。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为契机,加大大湘西开发开放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支持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园区为载体,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提高县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县域发展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强县,争取更多的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综合提升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电网、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破除能源瓶颈制约,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防洪、排涝、防灾、灌溉、供水配套完善的现代水利体系。把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实施“三个一”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增强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的带动能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8.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湘设点、开展业务,培育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扩大开放是内陆地区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积极实施开放崛起战略。推进外贸扩总量转方式,促进进出口均衡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提高经济开放度。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机遇,继续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境,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引导省内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并购、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设立境外工业园区。努力扩大开放领域,加强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和深化与东亚、东盟和欧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加强与港澳台、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等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广阔的胸襟、更加高远的眼光,学习借鉴境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兄弟省市区一切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四、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建设两型社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绿色湖南。

1.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引领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强力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的改革建设,加速实施以两型产业振兴为主导、以两型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八大工程,加快形成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两型产业和民生保障等五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的目标,带动和促进全省发展方式转变和两型社会建设。

2.大力发展两型产业。两型产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抓紧建立健全两型产业的体制和技术支持体系,严格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两大边界限制,优化企业布局。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切实做到新上产业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扩大产业规模不增加排放总量。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太阳能、沼气、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强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创建两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两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3.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用能大户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耕地保护,厉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节约,推进水利综合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4.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加强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切实保护好东江、柘溪、五强溪、江垭等重要水源地,确保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大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有效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青山绿水是我省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加强对林地、湿地、风景名胜区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大力植树造林,巩固提高退耕还林成果和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创建一批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乡村。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5.健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制度和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资源环境执法,推进资源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创新执法方式,依法推动和保障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建立健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培育文明健康消费方式,开展两型社会创建活动。

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湖南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扩大人民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省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提高人大代表素质,支持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作用,加强宗教、侨务和对台等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拓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各类群众团体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

2.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和完善党委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立法机制,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全体党员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政务公开,规范政府服务行为,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推进公正司法,维护司法权威。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

3.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形成人人守法的良好风尚。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培养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全省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履行法定义务。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企业要依法经营,社会组织要诚信自律,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4.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完善党内监督程序,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宪法法律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按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审计监察专门监督,强化司法监督。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群众团体的监督作用。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搭建平台,利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知晓率和认同感,吸引人们自觉践行。密切关注社会思潮动态,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充分发挥我省优秀传统美德底蕴深厚、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诚信文化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坦诚打动人心,以真诚赢得群众。加强理论研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意志,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湖湘文化的内涵,努力使之与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凝聚、鼓舞、激励全省人民的作用。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多给低收入群众和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和传承。

3.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着力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及高端科技产业的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长株潭城市群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湘西民俗文化发展试验区和大湘南文化创意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扩大湖南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网络等品牌优势,增强湖南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消费,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4.努力创作更多的文化精品,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文化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支持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不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湖湘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作品。高度重视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要特别重视文化名家的培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使一批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

七、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要求。坚定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八大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开创全省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1.努力扩大就业。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构建更多的创业平台,着力为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创造就业机会。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强劳动执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强省必先强教。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合格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监督机制,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鼓励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教育资助体系,探索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在内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工资性收入,着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重点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尤其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不断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更加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促进共同富裕。完善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保障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完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4.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失业、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加大以公租房、廉租房等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力度,搞好公平分配,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努力实现住有所居。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等疾病的预防和医疗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更便宜。全面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优生优育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健康促进行动,提高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困难职工、贫困林农、水库移民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信息网络、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和关心下一代工作。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加大平安创建力度,积极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实现本次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关键在党。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特别是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要加紧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用心研究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着力破除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取得领导科学发展的主动权。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省情的深刻变化,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动向特别是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的研究,切实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应对“四个危险”,始终保持对党愈久弥坚的赤胆忠心,对党的事业炽热如火的热情,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2.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定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把广大干部培养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骨干。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注意在关键时刻、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推进重大工作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一心为公、敢抓敢管、埋头苦干、老实正派的优秀干部选拔任用起来,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肯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激励。从战略高度重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交流机制,不断优化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驾驭复杂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重视提高各级领导做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尤其是同媒体打交道、运用和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既把网络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履职工具和管理手段,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又注意加强和改进对网络的科学管理,特别是导向管理,做到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3.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统筹抓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机构等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新领域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成为一个坚强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闪光的旗帜。各级党委要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转保障机制,加强基层阵地建设,努力夯实基层组织,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广大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肩负的任务重、面对的矛盾多,对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诚关怀、真心爱护、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力度,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

4.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落实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住村(社区)入户、结对帮扶、接访下访以及乡镇(街道)民情台账等制度,坚持领导带头,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多到条件差、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多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体会群众冷暖诉求,感受群众喜怒哀乐,掌握群众所思所想,进一步增进对群众的感情,赢得群众的信任,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认真总结这次党代会前广泛开展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三问”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时刻警惕不良作风侵蚀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空谈阔论,力戒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集中精力谋划发展思路、抓工作落实、抓具体矛盾的化解、抓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

5.切实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明确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和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实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落实党代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制度,积极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委重大决策程序,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和规范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常委会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坚决克服个人独断和软弱涣散现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制度,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6.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惩治和预防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切实加强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带头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始终把法律法规党纪党规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坚持把监督和制约权力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点,确保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坚决查处一个,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纪依法办案,形成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合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发挥聪明才智,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促进地方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积极关心和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不断提高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加强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不断开创军政军民团结的新局面。

同志们!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在二十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具有光荣传统的湖南人民将再一次书写自己的光辉历史,为国家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能够参与这样一场伟大变革和创业,是我们这一代湖南人、这一代湖南共产党人的幸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为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下载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强同志在北京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