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耀冀南 红动威县[范文]
光耀冀南 红动威县
——威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威县是革命老区,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区党政军及其所属机关一直驻在威县,领导全区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支前工作,努力进行解放区各项建设。英勇的威县人民大力发扬革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隆重热烈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了铭记先烈功绩、弘扬革命传统,充分挖掘、展示和彰显威县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中共威县县委决定举行冀南党史纪念馆开馆仪式、中共威县历史图片展首展仪式、《红色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中共威县历史》(第一卷)首发仪式,以此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心聚力实现威县“跨越发展、赶先进位”的宏伟目标。
二、活动内容
1、“冀南党史纪念馆”开馆仪式
2、“中共威县历史图片展”首展仪式
3、《红色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中共威县历史》(第一卷)首发仪式。
三、时间及地点
6月30日上午,威县人民广场。
四、活动安排
(一)举行冀南党史纪念馆开馆仪式及《红色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中共威县历史》(第一卷)首发仪式
1、时间:上午9:30
2、地点:威县人民广场主席台
3、主持人:刘果芳县长
4、参加人员:全体领导及嘉宾、各界代表、单位方队。
5、活动议程:
①主持人介绍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 ②中共威县县委书记段小勇同志致辞 ③嘉宾代表发言 ④省、市领导讲话 ⑤《红色的土地,英雄的人民》、《中共威县历史》(第一卷)首发仪式,各界代表接受赠书。
⑥举行冀南党史纪念馆开馆剪彩仪式(参加剪彩领导名单:… … … … …)
(剪彩结束时,鸣礼炮、放礼花,启动喷泉,秧歌队、健身队现场表演)
(二)参观冀南党史纪念馆
1、时间:上午10:10
2、地点:威县文化中心二楼
3、参加人员:全体领导及嘉宾
4、冀南党史纪念馆简介:… … … … …
5、活动负责人:杨立群
(三)观看中共威县历史图片展
1、时间:上午10:40
2、地点:人民广场北侧
3、参加人员:全体领导及嘉宾、各界代表、单位方队。
4、中共威县历史图片展简介:… … … … …
5、活动负责人:孙书峰
(观看图片展结束后,在人民广场北出口停留,县领导介绍威县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四)举行午宴(从人民广场北口出发前往威县华威大酒店)
1、时间:11:40
2、地点:威县华威大酒店
3、参加人员:全体领导及嘉宾
五、拟邀请人员:
1、拟邀请省市领导及嘉宾 … … … … …
2、威县参加人员
… … … … …
3、拟邀请我县老战士代表、老干部代表、青年干部代表、学生代表接受赠书仪式。
4、拟邀请媒体:省电视台、河北日报社、市电视台、邢台日报社。
第二篇:威动海内成语
【成语】:威动海内
【拼音】:wēi dng hǎi nèi
【简拼】:wdhn
【解释】:威:威力;动:震动;海内:四海之内,指天下。威力震动天下。形容威力很大。
【出处】:《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
【示例】: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汉书?高帝纪》
威动海内 成语接龙
【顺接】:内亲外戚 内仁外义 内修外攘 内入行长 内助之贤 内圣外王 内城京靴 内外交困
【顺接】:包举宇内 锻炼周内 六合之内 眉睫之内 铭感五内 铭诸五内 攘外安内 深文周内
【逆接】:草木知威 打下马威 奋武扬威 赫斯之威 狐假虎威 狐藉虎威 狐虎之威 虎狼之威
【逆接】:威仪不类 威仪不肃 威仪孔时 威信扫地 威凤一羽 威凤片羽 威凤祥麟 威刑不肃
第三篇:冀教小学科学四上《动与静》word教案
动与静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展示相对运动的多媒体课件、电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时安排:
用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荡秋千 活动目标:
1.能对有关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提出问题。
2.能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人或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想法。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实施过程:
1.引入部分:本课首先由问题引入,“我们坐在行驶的车里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在行驶的车里,其次是看车外的景物。首先要让学生回忆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是往后走的”,实际是车在地面上行驶。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为什么会的这种现象呢?”只要达到这一目标,就算达到目的。
2.进入活动的主要部分“荡秋千”。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课文安排了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安排学生在操场上实地进行,一边活动一边分析讨论参照教材的图示进行,秋千上女同学坐在男同学对面静止不动,让秋千上的女同学说对面的男学生对于自己来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秋千上的同学和地面上的同学,由于站在不同的角度,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答案会是不同的。这时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一定要说明理由。
3.在以上活动进行的基础上,接着开展课文的第三部分“依照上面的活动,分析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课文展示了3个画面,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此部分是上一活动的拓展,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扶梯上的同学相对于地面上的人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他是运动的;相对于扶梯本身来说他又是静止的。其他两个画面的分析与这个画面的分析类似。
4.在教学时要注意与当地实际的联系,不局限于教材画面的内容。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引导学生得出: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二、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活动目标:
1.能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要领去分析电扇各部分的运动状态。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3.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实施过程:
1.此活动可在课下进行,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完整的解释。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在课上的活动中所分析的物体的运动状态,选择的参照物都是把被研究的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看它是不是运动的,参照物是另一个物体。本活动选择研究的物体和它的参照物是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判断同一物体中的某一部分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即使是同一物体,它的不同部分运动状态也不相同,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即使同时得出运动的结论,那么结论中同一部分的运动的状态也不相同,例如教材中提示的,“如果选择扇叶作参照物,电扇的保护网做放置运动”如果选择底座作参照物,它在做摇摆运动“。类似的情况有很多,例如滚筒洗衣机的内外筒之间,分析它们的运动状态,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拓展知识 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教学设计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卫星同步轨道。而在无数条同步轨道中,有一条圆形轨道,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在这个轨道上的所有卫星,从地面上看都像是在赤道上空静止不动,这样的卫星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条轨道就成为地球静止卫星轨道,简称静止卫星轨道,高度大约是35800千米。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就是静止卫星。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与静教学设计
动与静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材料与用具: 电扇,多媒体课件。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
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
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1.举例探讨
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他妈妈就笑了:“傻孩子,不是房子和树在跑,而是火车在动。”
教师:现在我要求四人一组,同学之间对此问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你同意谁的话?为什么?归纳小组的意见,等会派代表来汇报。
各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汇报与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进行解释和交流。(其中,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小男孩的话,如:“你们坐火车或汽车时,有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假如小男孩站在路旁,他还会认为房屋和树木在动吗?”“为什么坐在车里会有这种感觉?他有把自己看成是动的吗?”“当他把自己看成是不动的,然后比较房屋、树木与自己的位置,他发现了什么?”等等)
归纳:科学上判断物体的动与静,一般会先假设一个不动的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然后会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看它们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有,则这个物体就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运用多媒体演示孩子“荡秋千”的片段。
提问:请四人小组的同学一起分析,根据上面所学的知识,如果要研究秋千上男孩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选择哪些物体做参照物?分别和这些参照物比较,秋千上的男孩的运动情况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同学分析讨论,教师巡视旁听。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质疑。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既可以说他是运动的,又可以说他是静止的呢? 让学生交流得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
3.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科学用语,讨论课本插图中,不同情景下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
拓展活动: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判断例子中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完成(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秋千上的人
静止
地面上的人
运动
.秋千上的人
运动
地面上的人
静止
2.研究的物体
乘客
乘客
参照物
地面、树
司机、汽车
位置是否改变改变
没改变
动或静
动
静
《小学科学说课稿:《动与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同学勤于钻研、锲而不舍、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同学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发明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同学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同学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同学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同学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同学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说课稿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同学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同学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同学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同学观看,看完VCD,同学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同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才干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同学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同学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局部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身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身来讲位置在不时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同学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身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同学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同学发展为本”,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同学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同学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同学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同学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局部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同学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保守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