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届组织领导机构及代表大会情况简介(曾)
太原市侨联历届组织领导机构及代表大会
情 况 简 介
太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市侨联)于1956年9月成立,至本时期末,共召开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市侨联第一界委员会(1956.9—1957.9)
1956年9月,召开了太原市第一届归国华侨全体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一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1人。
主 席:刘 琪(刘瑞松1956.9—1957.9)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杨国智(杨文乔1956.9—1957.9)系泰国归侨兼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
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1957.9—1960.6)
1957年9月,召开了太原市第二届归国华侨全体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1人。
主 席:刘 琪(1957.9—1960.6)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黄 华(1957.9—1960.6)系泰国归侨并兼任本届委员会秘书长。
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1960.6—1964.4)
1960年6月,召开了太原市第三届归国华侨全体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主 席:刘 琪(1960.9—1964.4)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黄 华(1960.6—1964.4)系泰国归侨,兼任第三届委员会秘书长。
叶应堂(1960.6—1964.4)系印尼归侨 市侨联第四届委员会(1964.4—1966.5)
1964年4月,召开了太原市第四届归国华侨全体会员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四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主 席:黄 华(1964.4—1966.5)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杨郁华(1964.4—1966.5)系印尼归侨,兼任四届委员会秘书长
杨国智(1964.4—1966.5)系泰国归侨 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1982.6—1987.10)
1982年6月,太原市侨联召开了第五届归侨代表大会,也是文革结束后召开的首次归侨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五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2人。
主 席:郑益鑫(1982.6—1987.10)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杨国智(1982.6—1987.10)系泰国归侨
李泽英(1982.6—1987.10)系日本归侨 市侨联第六届委员会(1987.10—1993.6)
1987.10,太原市侨联召开了第七届归侨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六届委员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3人,推举名誉主席1人。
主 席:郑益鑫(1987.10—1993.6)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林华南(1987.10—1993.6)系印尼归侨,兼任第六届委员会秘书长
杨国智(1987.10—1993.6)系泰国归侨
李泽英(1987.10—1993.6)系日本归侨 市侨联第七届委员会(1993.6—2009.3)
1993年6月,太原市侨联召开了第七届归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市侨联第七届委员会,大会选举主席1人,副主席5人。
主 席:郑益鑫(1993.6—2000.2)系泰国归侨 副主席:陈端度(1993.6—2008.4)系日本归侨
曹 忠(1993.6—2009.3)系侨眷
杨晨华(1993.6—2009.3)系印尼归侨
佘光亮(1993.6—2009.3)系朝鲜归侨
嵇正才(1993.6—2009.3)系香港同胞眷属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历届代表大会简介
1中国共产党第1-17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届会议简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时间:1921年7月23-31日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时间:1922年7月16-23日
地点:上 海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阐明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指出要通过民主革命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党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了具体规定。二大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时间:1923年6月12-20日
地点:广 州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国共合作问题。大会正式决定和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同时大会又强调指出,在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必须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努力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会制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创造了重要条件。三大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其中央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时间:1925年1月11-22日
地点:上 海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着重讨论了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运动中的地位,以及为了参加这一运动,党在组织方面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准备的问题。提出了历次代表大会都没正式提出过的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工具之买办阶级”。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重大进
步,在实际上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四大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时间:1927年4月27日-5月9日
地点:汉 口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党的五大是在“四·一二”政变发生后才半个月这样一个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提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但对于当时夺取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均没有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是不彻底的,在会后也并未实施。这次代表大会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没有能够在紧急关头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
注: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在汉口举行的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等为政治局委员,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8月9日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确定由瞿秋白主持中央领导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时间: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
地点:莫斯科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由于国内处于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共产国际帮助下,这次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六大把工作中心从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转动到从事长期的艰苦的群众工作,确定以争取群众作为党的首要任务,把“左”倾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这是党的工作的一次重要转变。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注:
(1)六届三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新的政治局正式委员七人:向忠发、项英、周恩来、瞿秋白、李立
三、关向应、张国焘;候补委员七人:罗奕(即罗登贤)、徐锡根、卢福坦、温裕成、罗迈(即李维汉)、顾顺章、毛泽东。
(2)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意见,增补王明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不久,又将他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此后,由陈绍禹(王明)代理总书记。不久,由于陈绍禹到苏联组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上海重新组成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成员有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李竹声、康生、陈云等。中央政治局常委有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主要负责人为秦邦宪(博古)。
(4)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毛泽东、朱德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少奇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全会选举了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等。
(5)遵义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中央领导工作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
(6)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3人组成中央书记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时间: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地点:延 安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时间:1956年9月15-27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大会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对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论断,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注:
(1)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增选林彪为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柯庆施、李井泉、谭震林为政治局委员,李富春、李先念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2)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增选陆定
一、康生、罗瑞卿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3)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陶铸为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叶剑英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4)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务会委员。补选陶铸、陈伯达、康生、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政治局委员,补选李雪峰、宋任穷、谢富治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撤销彭真、陆定
一、罗瑞卿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时间:1969年4月1-24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大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在全国各级党组织还不能正常工作,绝大多数党员还没有恢复组织生活,相当多的八届中央委员仍处在被审查、被监禁的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自始至终为“左”倾思潮和个人崇拜的狂热气氛所笼罩。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和新党章,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及其错误理论,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组织上,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了党章,林彪、江青集团的一批骨干和亲信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斥在外。九大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时间:1973年8月24-2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这次大会是在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后召开的。大会批判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揭露了他们的反革命两面派本质,但十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章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仍肯定党的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得以延续下去。在组织上,康生和王洪文当上了中央副主席,张春桥成为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当上了政治局委员,江、张、姚、王得以在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江青反革命势力又得到了加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指导方针没有改变,因而大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总结经验教训。
注:
(1)1973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遵照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决定:邓小平为政治局委员,待十一届二中全会追认。
(2)1975年1月,十届二中全会补选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批准李德生提出免除他所担任的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请求。
(3)周恩来于1976年1月8日,朱德于7月6日,毛泽东于9月9日先后逝世;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10月7日中央政治局决定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4)1976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错误撤销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并决定开除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的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时间:1977年8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用其特点 :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取得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认为十大的路线是正确的,肯定”文化大革命“和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这次大会没有能从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
注:
(1)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邓颖超、胡耀邦、王震为政治局委员。全会选举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陈云(第一书记)、邓颖超(第二书记)、胡耀邦(第三书记)、黄克诚(常务书记)。
(2)十一届四中全会选举赵紫阳、彭真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3)十一届五中全会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并选举产生了中央书记处书记。
(4)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对中央主要领导成员进行了改选和增选,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即: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全会选举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增选习仲勋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时间:1982年9月1-11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是在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经历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之后召开的。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注:
十二届七中全会确认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接受胡耀邦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的请求和推选赵紫阳代理中央委员总书记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时间: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邓小平从十三大开始退出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常委,但他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决策人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注:
十三届四中全会对中央领导机构的部分成员作了必要的调整;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增补李瑞环,丁关根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免去赵紫阳、胡启立、芮杏文、阎明复四人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时间:1992年10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分别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构想等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向全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时间:1997年9月12-18日
地点:北 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的灵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它以这一点为标志载入史册。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阐明邓小平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的指南。大会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往机遇,开拓进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次大会是本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时俱进的大会)
时间:2002年11月8日至14
地点:北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时间:2007年10月15日 地点:北京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突出了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加强自身建设四个重点,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重视民生的三大要求,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顺口溜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历届代表大会简介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历届代表大会简介
中共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4年8月2日至11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66人。张仲良代表中共甘肃省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1名委员、13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中共甘肃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3人;选举张仲良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霍维德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李景林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三书记,强自修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副书记,高健君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二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6月21日至7月1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703人。张仲良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37名委员、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二届委员会;选举出中共甘肃省监察委员会;选举产生19人(正式代表17名,候补代表2名)为甘肃省出席中共八大代表。中共甘肃省二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5人;选举张仲良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霍维德、李景林、高健君、强自修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三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5月26日至28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73人。张仲良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二届委
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团结一致,奋勇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7名委员、1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由13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监察委员会。中共甘肃省三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9人;选举张仲良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高健君、陈曾固、张鹏图、王秉祥、何承华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李正廷、王耀华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64年8月10日至15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430人。汪锋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9名委员、2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出由2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监察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四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7人;选举汪锋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裴孟飞、高健君、王世泰、陈曾固、胡继宗、李友九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五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2月11日至17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98人。冼恒汉代表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出由68名委员、2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五届委员会。中共甘肃省五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4人;选举冼恒汉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
记,皮定均、胡继宗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六次代表大会于1983年12月12日至18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38人,特邀代表7人。李子奇代表中共甘肃省委向大会作题为《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战略转变,全面开创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9名委员、11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六届委员会;选举出由35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选举出由39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六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3人;选举李子奇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陈光毅、刘冰、贾志杰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8年11月17日至21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444人,特邀代表5人。李子奇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治穷致富,为振兴甘肃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31名委员、7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选举出由2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顾问委员会;选举出由28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甘肃省七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0人;选举李子奇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贾志杰、卢克俭、阎海旺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八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于1993年12月19日至22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510人,特邀代表6人。阎海旺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3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选举出由33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甘肃省八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2人;选举阎海旺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张吾乐、孙英、杨振杰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九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于1998年11月27日至30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527人,特邀代表5人。孙英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甘肃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47名委员、9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选举出由37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甘肃省九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2人;选举孙英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陆浩、仲兆隆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十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于2002年4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560人,特邀代表5人。宋照肃代表中共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
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50名委员、10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选举出由39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36人为甘肃省出席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十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2人;选举宋照肃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仲兆隆、韩忠信、马西林、陈学亨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
中共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2007年4月24日至28日在兰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620人,特邀代表6人。陆浩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出由75名委员、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共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选举出由45名委员组成的新一届中共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产生38人为甘肃省出席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甘肃省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出中共甘肃省委常委13人;选举陆浩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徐守盛、刘伟平为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概况
2012年4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兰州隆重举行,会期共5天。会议回顾总结了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全面部署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
会。中组部、中纪委换届选举工作指导组有关同志到会指导。出席会议的代表、特邀代表共606人。
大会的议程有四项
(1)听取和审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的报告;(2)审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3)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4)选举了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王三运代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省纪委作了题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目标提供坚强保证》的书面工作报告。
大会审议通过了上述这两个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十二届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和省纪委委员。
第四篇:历届代表大会汇总
考研政治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知识点汇总(一)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1922年,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党的五大,大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第五篇: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德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王淑荣校长兼书记(全面工作,传达上 副组长:王春梅
组员:董洪山级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政教主任(主管领导,主抓教师 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具体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大队辅导员(负责主持少先队日
常工作)
孙丽娟团支部书记(负责主持学校团委 的日常工作)
陈春玲思品教师(通过课堂主渠道对学 生进行思想教育)
魏立民科任组长(科技教育)
各班班主任(23人)(具体工作实施者)鲁云龙家长代表(省农业厅处长)(家教)葛月文家长代表(电池厂厂长)(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