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述评之六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六
守住民生底线 创造美好生活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张晓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阐明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向人们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蓝图,激励着广大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共创美好生活。
不畏困难挑战,勇担历史重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所在不久前,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一次有关低碳环保的儿童画展上,一组雾霾之下行人戴着口罩的绘画引来众人围观,让人心情沉重。清晨我在小青蛙、小鸟叫声中醒来,上学的路上不再有那么多难闻的汽车尾气。”这是今年9岁的李泓燕的梦想。
有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双双回落;与此同时,全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四分之一国土面积和近6亿人受到影响。群众感受,官方数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民生难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民生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一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为数不少的民生难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仍有超过1亿贫困人口;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每年仍有2500万城镇劳动力等待就业;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但还有超过1200万户城镇低收入群众居住在各类棚户区;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在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之下,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13亿人满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而以民生这把“尺子”去丈量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历史上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将会突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指出,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和挑战,要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不畏困难挑战,勇担历史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是一份掷地有声的承诺:民生改善,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补上短板,兜住底线,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首位
今年春节前,辽宁莱河铁矿56岁的老矿工吴边从“屋顶漏雨,管道漏水,墙上掉土渣”的棚户区搬进了将近60平方米的新房。“真没想到,住了半辈子矿工房,还能有机会搬进新楼,心里可亮堂了!”吴边说,“只交了2万多元。如果要买商品房,需要十几万元,想都不敢想。”
为改善部分群众住房困难问题,过去五年全国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在此基础上,近期,国家决定再用五年时间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
“积极开展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满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中央重在保基本的民生工作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补上短板,兜住底线。那么,短板还有哪些?底线又在哪里?
总书记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指出,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天津考察就业服务项目时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注重稳定和扩大就业……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今年以来,一系列旨在保基本、守底线的民生措施相继出台: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的财政投入;部署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些措施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同时,也夯实了发展的基础。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只有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底层群众生活保障,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前些年,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万来村一度成了“垃圾围村”,洼地变成垃圾池,河水变成墨绿色。自打当地政府建了统一的垃圾池后,一些村民也开始像城里人一样养成了定点倒垃圾的习惯,房前屋后和村路两旁干净了不少。
“想想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用的花样多了,垃圾也就多了,老百姓对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更关心了。”村民潘老汉说。温饱解决了,如何生活得更体面?生存不成问题了,怎样过得更幸福?进城打工了,何时享受市民待遇?……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人们对发展寄予了越来越大的期望,也提出了越来越多亟等解答的民生新课题。
对此,总书记强调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一平均到人就退回到了80多位。只有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建设更多的民生工程,不断做大13亿人的发展“蛋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能吃饱了但食品安全却不尽如人意,收入提高了但环境也被污染了,城市变大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多了……人民群众希望活得更好、更幸福,这就需要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的起点,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创业机会更加均等……“要满足这些需求,仅仅靠花钱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只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才能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发展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以经济发展守住民生底线,以社会进步创造更好生活。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行。
第二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述评之三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三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霍小光 赵超)“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述,进一步厘清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
管好党,治好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2013年6月22日至25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在这里举行。
6个半天、3项议程——回顾总结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
为全党垂范,为梦想领航。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需要一个坚强的、有所作为、勇于担当的领导集体。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如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从宏大愿景,变为现实任务,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么接近。
“接近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作为实现伟大梦想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捷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重任与考验给共产党人的信仰赋予新的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坚持理想,坚守信念,永不动摇,矢志奋斗。
管好党,治好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作为下派干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李彬到福建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驻村3年,李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全副身心交给乡亲。在李彬带领下,一个省级重点扶贫村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服务人民是宗旨,为了人民是本质。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代表的就是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如果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共党史专家逄先知说。
“过去我们的干部骑着自行车下基层,戴着草帽进农户。但是,这些年来,许多干部小车进小车出,从家门到机关门,同基层群众接触少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
当身和心都远离群众之时,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发生就由偶然成为必然,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也往往由偶发变成多发。
党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充满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央政治局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此作为加强群众工作的突破口。
七一前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张宏志说。
管好党,治好党,严明纪律,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使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6月20日,广受瞩目的清卡活动宣布完成——全国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按时递交了零持有会员卡报告书。
正人先正己,纪检监察队伍作风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会员卡虽小,却折射出作风建设的大问题。”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说。
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数次讲到反腐倡廉建设,语重心长,掷地有声——
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规律的新认识,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向全党发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动员和部署。
5月27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对外公布,迈出了用制度约束权力的重要一步。
“两部党内法规的制定和公布,表明我们党将通过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审查、备案和清理活动,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
有制度,更有行动——
十八大之后,李春城、刘铁男等省部级官员相继被调查,获得舆论积极评价。
今年6月以来,中央纪委接连宣布,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等高级领导干部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引起强烈反响。
7月8日,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踏石要留印,抓铁要有痕,只有实实在在的成效才能取信于民。
“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执政实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出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应有之义。”中央党校副教授蔡志强说。
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人们期待,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新的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得到保持和发展,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人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成真。
(据新华网 2013年07月12日)
第三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述评之四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四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述评之四
新华社北京7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王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如今,中国经济已行至关键路口,唯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推进改革,经济社会方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不久前,我国银行间市场上演罕见的“钱荒”一幕,隔夜拆借利率一度飙升到30%,沪深股市出现年内最大跌幅。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以金融市场动荡的激进方式,呈现在国人面前。
“与其说是‘钱荒’,不如说是实体经济之‘荒’。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产能过剩、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等问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过低,以致大量资金流向了回报率较高的非实体领域。”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钱荒”暴露出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高速增长后,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站在了更高起点上;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效益低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开启。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已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第五个年头,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渐加快,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将产生新的挤压。如果中国不能及时启动国内需求,那么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不但会让产能过剩更加恶化,还意味着中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空间进一步减弱。历史给中国开启了一道难得的时间窗口: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完成使命,众所瞩目。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转方式、调结构正在稳步推进
当前,经济领域中呈现出的种种迹象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更大的决心推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举措。
“要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协调推进,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总书记对当前经济工作做出部署。
稳中求好、稳中求优,这是中央对经济基调的新要求。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思路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稳步推进。
在强调“好”与“优”的背后,是对增长速度的淡化。目前我国GDP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处于7%至8%区间,这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10%左右的增长明显不同。同样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央并未因为增速的回落而出台拉动增速的相关刺激政策。
“从去年下半年起,市场就传言要出台刺激经济计划,但半年多过去了,宏观政策一直保持平稳,并没有走向靠政策扩张提振经济的老路,这本身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学家做过这样的比喻:今天的中国经济如同高速行驶中的汽车,如果速度过快,转方式、调结构反而难以推进,只有车速略降,转方式、调结构才有空间。
近期金融调控部门对“钱荒”事件的处理上也折射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面对银行缺钱现状,央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没有一味放水,凸显了国家摒弃靠货币扩张来拉动经济的原有发展模式以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庄健说。
一方面在对扩张型增长模式说“不”,严格控制地方盲目投资扩产能的冲动,另一方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了对新兴产业、三农、小微企业薄弱环节的支持,国家在诸多领域里的“有保有压”均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让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
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破除体制性障碍,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经济又一次站在转折点上。这不仅是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路口,同时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路口。
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转方式已提出了近20年时间,至今未能取得显著成效,问题的根子在于遇到了‘体制性障碍’。”
“历史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不是来自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要让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法制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吴敬琏说。
改革,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成就的最强音,也是今后为中国转方式、调结构破冰铺路的最锐利器。
今年以来,经济领域的改革已驶入快车道。“营改增”即将在全国推开,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而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政府改革进程明显加快,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165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伟大转变,将为我国现代化开辟新的光辉前景。
第四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贯彻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7月26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7·26”讲话强调,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在十九大召开之年,总书记提出的“党要明确宣示”的问题,其分量不言自明。而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学习“7•26”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
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总书记发表的这个讲话,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科学深刻总结,也是为十九大胜利召开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为我们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九个“我们”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总书记发表的这个讲话,既是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科学深刻总结,也是为十九大胜利召开所做的思想理论准备,为我们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1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2.2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2.3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
2.4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2.5 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2.6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2.7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2.8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2.9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3.三个“事关”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关于今后工作和未来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三个“事关”作出了明确阐述: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1党的十九大将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将对这个行动纲领的制定,起着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
3.2 明确道路,指明方向——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3.3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4.三个“意味着”
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5.四个“伟大”
在讲话中,总书记提到了“四个伟大”,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5.1 进行伟大斗争
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执政方略”,讲的是执政所应具有的精神气质、精神气概和精神气度,着眼于“怎么干” 5.2 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是“执政主题”,讲的是执政的历史责任,着眼于“干什么”。5.3 推进伟大事业
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是“执政主线”,讲的是执政的主体条件,着眼于“谁来干” 5.4 实现伟大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是“执政目标”,讲的是执政的历史使命,着眼于“干成什么”
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总书记最后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6.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喜迎十九大胜利召开
6.1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觉悟、政治站位、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领袖权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6.2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
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两学一做常态化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加快推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推动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3以人民为中心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建设中更加富裕,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高度重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6.4管党治党
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党内监督,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党的十九大召开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7.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当前,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深入领会讲话的丰富内容、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
总书记在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他还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繁荣,必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反之必然会被历史抛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把握好世界大势,与时俱进,勇于担当,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在百舸争流的全球化大潮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争取对外开放的主动权
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我们为此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着力点之一就是以更完善、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互利共赢”。这一论断既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必须把握经济全球化大势,也充满自信地指明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总方向。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全球价值链的深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和利益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纷纷通过扩大开放促进自身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国际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一度有所抬头,但经济全球化仍在曲折中前行,推动全球化的两个轮子出现“多边慢、区域快”的新特点,多哈回合已谈了14年,何时结束仍难预料。主要发达经济体改弦更张,试图通过构筑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为今后“定规矩、树标杆”,谋求竞争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探索新的开放途径。
对外开放是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必由路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抓住了世界产业革命机遇,通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4.0”正在来临,面对难得的新机遇,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地讲,我国的开放仍有很大潜力,2013年服务贸易额仅为美国的1/2,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美国的1/
10、英国或德国的约1/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对外开放度尚处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尚不高。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需要主动参与全球化,使经济社会更加开放。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新一轮对外开放,是我们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加强开放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凝聚开放的共识、增强开放的自信、理清开放的思路、提高开放的能力,积极把握开放主动权,再创新一轮开放红利期。在开放的原则方面,要坚持内外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握好开放的节奏、力度和顺序,以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依归,最大程度地为我国发展争取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践行者、国际规则的参与制定者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在开放的重点方面,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有序开放,扩大对外投资。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
把握世界变革大势,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
总书记强调,“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以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引入外部活力,有助于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时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随时可能出现,智慧工厂、互联网金融、分布式能源、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这将引发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迫使主要大国加速自身的调整与变革。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的口号便是变革,正推动金融监管、医疗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实施“出口倍增”、“制造业回流”等计划,以图保持全球经济领先地位。日本实施结构改革和超宽松货币政策,应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欧洲改革福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致力于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的平衡。面对世界变革大势,只有乘势而上、自我革新,才能把握主动权。我们必须紧跟世界变革潮流,通过开放促进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争取全球竞争的战略主动。
全面深化改革亟须开放这一动力。总书记指出,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回顾改革开放历程,改革与开放是我国发展的两大动力,是孪生兄弟,改革为开放创造体制基础和内在条件,开放也是改革,为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活力源泉。面对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增加改革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需要通过开放来推动,如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增强市场的决定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中国、促进公平竞争、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等。全面审视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我国的开放不是被动之举,而是自身的内在要求。不开放没有出路,开放止步不前也没有出路。
加大以开放促改革的力度。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规则、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谈判,通过遵守规则或履行承诺,扩大市场准入,推动国有企业、投资体制、相关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外资的技术溢出和综合带动效应,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抓紧起草外资“三法”修订草案,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创新加工贸易模式,鼓励企业形成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新优势,加快由“制造”向“创造”、“智造”转变。搞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积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把握文明互鉴大势,为国际经贸规则注入更多中国元素
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面临新一轮重构,我们要抓住机遇,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文明互容互鉴互通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欧亚大陆曾涌现出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诸多文明系统,非洲大陆的埃及文明举世闻名,美洲大陆曾有玛雅文明等,可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各种文明的交流推动了人类的共同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各种文明的互动空前活跃,“西方中心论”趋于式微。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科技成果,各国人民意愿都得到尊重,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现行国际经贸规则中的文明元素偏于单调。国际经贸规则某种程度上是世界文明的制度化体现。只有充分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规则才更包容、公正、合理。二战后,美英法等国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经贸规则,客观上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但这些规则主要体现了西方价值,对非西方文明考虑不够,存在不公正不合理之处。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的明显缺陷。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中也可积极作为,争取正当权益。经过反复博弈,1964年联合国成立了贸发会议,世贸组织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多达145条,多哈回合也被称为发展回合,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些为国际经济规则增添了更大的“发展成分”,使其不断趋于合理。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南升北降”明显,国际经济规则面临重构,发达国家试图主导和引领新一轮规则,发展中国家也积极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规则重构的过程,将是不同利益诉求艰苦博弈、不同文明理念碰撞交流的过程。只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主动作为,国际经济规则可能进一步增大“发展成分”和“非西方因素”,继续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规则之争是发展权之争,是制度和领导力之争。中国经济体量大,不可能做躲在蚂蚁后面的大象,也不可能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子里,需要我们增强制度文明自信,主动抢占制高点,谋划于我有利的规则体系。要在继续学习、遵守和运用现有规则的同时,密切跟踪规则演进趋势,全方位参与高标准规则谈判,争取在国际规则中体现中国思想。对于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方向的领域,可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结合,以建设性态度积极参与。对于现在争议较大、长远对我有利的规则,可联合共同利益多的经济体,积极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对于我国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争取提出“中国方案”,提高参与国际经济治理能力。
把握共同安全大势,把维护经济安全作为“新常态”
总书记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新理念”。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何在开放条件下维护好国家经济安全,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安全。
谋求共同安全成为世界共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全球价值链深度拓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济风险更容易在国家间传递,使经济安全呈现相互性、系统性和全球性特征。尽管世界各国都担心经济安全,但总体上走向更加开放而不是封闭。各国不可能“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只有通过扩大相互开放,共同遵守国际规则,增加相互理解与合作,减少敌视,不搞以邻为壑,才能有效联手防范风险。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的宏观政策协调力度加大,表明防范共同风险、维护共同安全是新的时代潮流。
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对外开放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与利益同在。开放中要始终坚持两点论,兴利除弊,化危为机。扩大开放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因开放增强实力而更加安全,也因外部影响更大而风险因素增多。但总的来看,开放比封闭更安全,有实力才更安全。我们应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综观世界历史,每个强国盛世都是开放的。从我国经验看,由于我们制定了有效措施,在对外开放中经济安全显著增强,即使竞争力偏弱的汽车业,入世后在“与狼共舞”中也进步明显。只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开放。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任务,将伴随民族复兴的全过程。当然,我们的开放不是“傻大胆”,要自主把握开放的力度、程度和进度,做好开放中的内外统筹,为人民谋取更大福利。
切实提高经济安全保障能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注重防风险。在涉及敏感议题时,凡是有可能触及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国家安全等红线的,绝不退让,不能拿原则做交易。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开放中壮大软实力硬实力,夯实经济安全的根基。做到预防为主、应急为辅,把安全工作前置。完善产业安全审查制度,强化经贸摩擦应对机制。采取综合对策,维护好粮食、资源能源、海外资产与人员安全,应对气候、生态、环保、知识产权等非传统安全,把握好金融、网络信息等安全要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总书记强调:“如果我们对世界发展大势认识不清,甚至茫然无知,就难以把握时代的脉搏,我们的事业就难以有新的开拓”。商务部门处在面对世界大势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势,更加主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更加自觉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