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生态学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浅析生态学思想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陈韵丰 201330620204
指导教师
郁书君 副教授
陶波兰 讲师
学院名称 论文提交日期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2016年06月17日
专业名称 园艺(花卉与景观设计)
论文答辩日期
2016年06月17日
摘 要
生态学思想是在了解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对生物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衡量和把控,对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为当今社会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着重注意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用地的特点,切实考虑生态条件的各个方面和角度,以景观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将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人居环境。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广州城市生态环境和河水污染治理的重要节点,在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海珠湿地的生态景观案例切入,简要分析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从实例中探究如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学思想。
关键词
生态学
思想
原理
景观规划设计
海珠湿地
城市生态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Guangzhou Haizhu Wetland Park
Chen Yunfeng(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to measure and contr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 having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 to research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of today's society, designers should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future.Combining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land to plan and design, and consider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various aspects and perspectives feasibly.Guided by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bo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etter, to construct the fin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The planning and design Haizhu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Guangzhou is an important node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iver pollution control in Guangzhou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aking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case of Haizhu wetland as a base, this paper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o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ecological ideas i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rom the instance.Key words:
ecology thought principl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izhu Wetland Park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ity
目 录
前言..............................................................................................................................................4 1生态学思想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4 2海珠湿地概述...........................................................................................................................4 3景观生态学思想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4 3.1 关于景观结构和生态规划总体格局的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5 3.2 生物多样性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6 3.3 生态位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6 3.4 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7 4结语...........................................................................................................................................8
前言
景观生态学的思想早在1939年以前就已经产生,在长久的发展中,景观生态学将土地镶嵌块的一般性规律总结出来,形成一门综合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交叉科学,研究并指导着“景观格局和景观程序及其变化”(俞孔坚,1987)的规划设计。
本文将从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的生态景观案例切入,简要分析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从实例中探究如何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态学思想。生态学思想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Ernst Heinrich Philipp August Haeckel,1866)由此引申出的生态学思想,则是在了解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对生物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衡量和把控。
而园林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的新分支。(廖红霞,2008)结合普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所包含的基本原理有:(1)关于景观结构和生态规划总体格局的原理,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模式;(2)生物多样性原理,反映景观结构中异质性程度及物种丰富度;(3)能量流动原理,不同的景观要素之间的直接能量相互流动和转换;(4)生态位原理,归纳并利用各物种的生物节律;(5)生态平衡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各功能对象维持动态平衡;(6)生态循环原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海珠湿地概述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主要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总用地面积869公顷,水域面积达377公顷,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是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南肾”,与“北肺”白云山一起构成广州主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
海珠湿地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平原至今保存涌洛水系和潮汐水道特色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现已建成修复区包括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和二期,总面积达352.2 hm2,面积超过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张波,2015)景观生态学思想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起,海珠湿地的生态环境由于广州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的污染。后在2012年完成整体征地并开始保护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3.1 关于景观结构和生态规划总体格局的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
斑块是景观格局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指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自然界各种等级系统都普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斑块化。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和系统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不同斑块的大小、形状、边界性质以及斑块的距离等空间分布特征构成了不同的生态带,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差异,调节着生态过程。在海珠湿地一、二期的建设和修复过程中,开展了湿地整治和水网沟通工程,对龙潭涌、台涌、土华涌、南丫围涌、芒滘围涌、新围涌等多条原有河涌清淤整治,并将河涌之间以及河涌与石榴岗河连通,丰富完善水网脉络,同时挖湖堆岛、开挖滩涂,增加水域面积约14万平方米,增加滩涂面积约3.6万平方米,湿地斑块面积大幅上升。
图1 海珠湿地一期南部斑块卫星图
图2 海珠湿地一期东北部斑块卫星图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海珠湿地中主要的景观廊道类型如下:(1)桥梁廊道。海珠湿地内河涌纵横,各种样式、各种材质的桥梁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海珠湿地一期内设有不下18座桥梁,联通各个景观斑块,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也是提升城市生态形象的体现。
(2)公路廊道。海珠湿地毗邻新光快速路和华南快速,环城高速公路从海珠湿地二期内穿梭而过,交通便利,但这些廊道可能会是生物的危险障碍。
(3)道路廊道。海珠湿地公园内的道路主要以步行道为主,是构成全园各个斑块节点之间的纽带;园内各景观节点处的游憩、休息空间,可供游人穿行游玩,起到引导游人深入景点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图3 海珠湿地一期导览平面图
图4 海珠湿地二期规划平面图
3.2 生物多样性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
在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原理指的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海珠湿地规划区的动植物种类丰富,已记录有维管束植物103科253属344种,鸟类15目36科115种,昆虫8目39科66种,两栖动物1目5科8种,爬行动物2目9科18种,兽类3目4科7种,鱼类7目14科36种。在湿地公园内的湖泊、天然河道以及主要沟渠中专项调查到的湿地植物共50种,隶属于37科,占广州市湿地植物239种的20.9%。园区内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湿地、湖泊、河流等多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构成复合型的生态多样化景观。3.3 生态位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位原理是指在景观生态系统中考虑各景观要素的生理特性,进行合理配置。海珠湿地地域自然环境特殊,在原有的规划中就其低洼地势深挖成池塘或沟壑,堆土基种植果树,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利用原有的土地资源,配置与环境相适应的乡土树种,充分体现出岭南地域特色。
海珠湿地中野生植物多为下层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果基岸边、果林边缘、河涌水边等地。为创造适于湿生植物生长的滩涂、小岛、基岸等多种类型的湿地生态环境,同时保留原有的下层草本植物多样性,结合修复保护工程营造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植物群落,构建了以芦苇、水葱、鸢尾等植物品种组成的湿地植物群落。充分考虑了解各植物物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通过合理的种植设计,既避免了各植物对生长条件的争夺,又保证了物种的丰富度,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
3.4 生态平衡和生态循环原理在海珠湿地中的应用
在海珠湿地建设之前,广州城市污水处理由城市污水排水系统和净化系统完成,大部分污水经过处理之后仍可投入到工业生产,但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所含的重金属、氰化物、油类物质、氮、磷等,完全依靠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是实现不了的。海珠湿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城市污水净化过程中的这一问题。海珠湖和相关的39条河涌能够大量接纳己经被基本净化过的城市污水,并通过湿地内各种基质、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使污水达到真正的过滤、净化。(谢少银,2014)水体在进一步净化后,为鱼类提供了大量的微生物及氧气,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为水体中的湿生植物提供养分,湿生植物又为浮游生物提供了食物,而丰富的浮游生物又成为了鱼类的食物,形成了一个生态平衡和循环系统,很好地诠释了景观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和循环原理在城市湿地中的应用。
此外,海珠湿地的农业生态系统也是生态平衡和循环原理的一种体现。海珠湿地的当地村民在感潮湿地上种植果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远古居民将低洼易有洪水隐患的地方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成为基堤,基堤上种植果树,形成了果基鱼塘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果基鱼塘是一种典型的水陆相互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稳定生态系统。基堤上的果树掉落树叶和果实,一部分直接成为池塘中鱼类的食物,一部分经池塘中的微生物分解,被浮游生物吸收后成为鱼类的优质饵料。而塘鱼的排泄物形成肥沃的塘泥,为果树提供肥料,养鱼和种植果树相得益彰,果基和鱼塘相互促进,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和生产链。该系统在构成生态平衡和循环的同时也为海珠湿地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
图5 果基农业生态循环示意图 结语
综上所述,海珠湿地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广州城市环境和河水污染治理的重要节点,在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城市化高速发展,在未来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着重注意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结合不同规划设计用地的特点,切实考虑生态条件各个方面和角度,以景观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将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优良人居环境。
参 考 文 献
廖红霞.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160.谢少银.探索海珠湿地建设对广州城市的生态效益[J].中华民居,2014,(9):125.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台北:俞孔坚,1987:46.张波.城市湿地的修复、利用与持续发展——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二期保护建设[J].广东园林,2015,(2):37.
第二篇: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剖析
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
专业班级:
艺设F1204
小组成员: 李勇涛 白瑜 吕沛倪 李爽 张桐 胡贺阳
考察时间:
2015年06月09日
完成时间:
2015年06月13日
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以郑州市雕塑公园为例
内容摘要:2011年起,郑州市开始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集森林、水系、都市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环状生态走廊,位于郑州市西北部贾鲁河两岸,东邻西三环路,南接西流湖公园,西、北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连的郑州雕塑公园是郑州生态走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斑块、基质、廊道、水体、生态设计
一、调查背景 1.1学习背景
学习了《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 1.2延伸背景
为了更好地学习《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并在以后的景观规划设计中灵活运用景观生态学,更好地保护环境,履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建立一个生态平衡的生物圈。因此,我们一行六人针对郑州市雕塑公园进行调研考察。
二、调查说明 2.1调查时间 2015年06月09日 2.2调查地点 郑州市雕塑公园 2.3调查对象
雕塑公园内所有景观元素 2.4调查方法
(1)在线搜集资料(2)实地考察(3)问卷考察 2.5调查目的
了解景观生态学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三、调查过程 3.1调查准备
针对我们的调查题目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拓展思维,思
考我们调查目的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拟定此次的调查提纲。
3.2调查实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论文资料和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我们对郑州市雕塑公园有了初步的了解,小组成员对前期搜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我们主要针对雕塑公园的景观元素展开调查。基本上是两个人一小组,一人对调查对象进行选取节点拍照,另外一人进行记录。最后我们进行分析汇总。
四、调查结果分析 4.1雕塑公园总体概述
从大的格局来看,雕塑公园建成后将与西流湖公园、整治后的贾鲁河一 起成为郑州城西的休闲绿带及生态廊道。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而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廊道不仅为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也为廊道周围的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可以在此晨练、游玩,在家门口欣赏到平时很少见到的水生植物以及稀有动物。
从雕塑公园这个个体来看,该公园占地三十余公顷,绿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水体面积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不仅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城市“小绿肺”,也是一个湿地公园。绿地以及河流组成了该环境内的基质,而供人们休息的平台则成为了其中的斑块,大大小小的道路则是其中的廊道。
4.2雕塑公园基质分析
在生态学中,基质是指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在景观功能上起控制作用的景观要素。雕塑公园的基质主要有:土壤,植被和水体。
土壤——是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些基质一方面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同时也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载体和营养物质,并为公园中大部分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提供反映界面。不同机制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筛选对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当地材料作为人工湿地的基质,不但能提升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和使用寿命,还能减少投资成本。雕塑公园的土壤来自当地,非常有利于本地植物生长,以及雨水净化,河岸的处理也达到了以上的要求,对水体的净化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植被——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在雕塑公园这个绿化面积高达百分之九十的“城市绿岛”之中,植被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植物。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为了达到四季有绿的的效果,雕塑公园的植物形成了以常绿植物主体,落叶植物为补充的植物群落。其中广泛采用的是地被植物,一年四季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牢牢的生长在大地表面,抓住地上的每一寸土壤,使之不被风吹走,不被雨冲走,协助乔木一起完成防风固沙的任务,也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休息环境,使人们更加的贴近自然,享受自然。而且,植物的呼吸作用,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水体——雕塑公园内的河流水系是整个公园生命的血脉, 是水生生物栖息的场所, 但由于污染、干旱、断流使得公园内河流基质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这加大了后期维护的力度以及财力物力上的投入。经过调研雕塑公园的基质,我们认识到绿色基质(即草地绿林)和蓝色基质(即河流基质)的重要性,另外,在进行蓝色基质建设和规划时, 首先以维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为前提,其次, 还要注意绿色基质和蓝色基质的有机结合, 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互益的整体。如在公园河流两岸种植吸污性较强的植物物种, 一方面对河流内污染物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河流两岸的水土保持, 这对提高生物多样性有积极的意义。
4.3雕塑公园斑块分析
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位臵、数目、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雕塑公园内斑块面积的大小不仅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而且影响能量和养分的分布。它的形状对生态学过程和各种功能流有重要的影响,紧密型斑块有利于保储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易于促进斑块与周围环境物质、能量、生物方面的交换,雕塑公园的形状就属于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斑块类型。
我们调研后的感悟,雕塑公园的斑块略显单一,要提高公园绿地斑块类型多样性,斑块类型的多样性是景观多样性的一个方面,一般地说随着斑块类型多样性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也增加。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境斑块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生态园林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境条件。
4.4雕塑公园廊道分析
廊道是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不同于两侧的基质,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的连通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间物种、营养物质、能量的交流和基因交换。
雕塑公园的廊道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物种提供特殊生境或者栖息地;②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③促进斑块间物种的扩散。
我们调研后的思考,“廊道”的建设在雕塑公园景观中的体现很丰富,其中道路作为廊道穿插在整个公园之中,为人们提供了游行的导流线,道路廊道,是景观变化、转化的主要形式。一步一景,行步移景都是在道路上,没有道路就没有景观的变化与利用;河流作为廊道贯穿整个公园之中,对生物以及微生物的生存交换提供了条件基础,对生态的调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作为廊道为整个公园的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视觉感受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道路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绿化带起到分隔交通、净化空气、减少噪声、美化等作用。
4.5雕塑公园生态结构总析
在郑州雕塑公园内部显示出较为明显的生态结构特征,它的生态基质和生态斑块通过生态廊道连接起来,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联的关系,缺一不可,它们在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它自身的生态状况,还对它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应用对于维持公园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它里面的生物积极参与了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同时生物多样性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对大自然的需求得以满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经过调研,我们得到启发:在设计中要提高园林绿地斑块物种复杂性,公园建设时物种配臵要以本土和天然为主。可以按这样的思路:让野生植物在相当面积的待绿化土地上生长起来,让野花、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样不仅使得现代化城市与自然共存,而且自然绿化避免了人工绿化的施肥、撒药,保护了环境。同时,在自然绿化形成的园林内,野生植物多样性能诱惑昆虫、鸟类和其它小动物来栖息,能很好地增加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功能和景观观赏性。
五、结语
我们通过对郑州市雕塑公园的调研分析,对景观的斑块、基质、廊道进行了细致分析,我们对景观生态学有了新的认识,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性。也从中找到了自己以前在设计中的不足之处,例如,水体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水流在流动中带来什么,带走了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因此,景观生态规划无疑应该遵守区域原则、生态原则、发展原则、建设原则、优化原则、持续原则、经济原则等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在以后的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深化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发展生态区位论和区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而有效地规划、组织和管理区域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生态学》 李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02月第1版;
2.《污染生态学 》 五焕校 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0年05月第1版;
3.《普通生态学》 孙儒泳 李博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4.《普通生态学》 尚玉昌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02月第1版; 5.《化学生态学》 阎凤鸣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生态学概述》 曹凑贵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7.《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 赵晓英 陈怀顺 孙成权编著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年04月第1版;
8.《环境生态学》 金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05月第一版; 9.《应用生态学》 张金屯主编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年03月第1版; 10.《基础生态学》 孙儒泳 李庆芬 牛翠娟 娄安如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07月第1版;
第三篇:文化符号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2010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论视觉文化符号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以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
摘要
展示设计是一门跨度大、涉猎广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初学者来说,繁杂的专业内容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体系,对学习过程中造成困扰。此论文便从“视觉文化符号”出发,通过以点破面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研究,为展示设计这门学科提供较为系统、清晰的学习思路。论文将以2010世博会中国馆为例,通过对“视觉文化符号”的研究分析,由点及面,逐步解读一些成功的展示设计方案,从外建、空间,再到色彩、导视,一步一步抽丝剥茧,将一座成熟的展览馆还原到设计师最初的构想,达到从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看设计。设计和文化二者在展示设计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其体现的形式意味与文化意味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所以,当前提出的此课题——通过“视觉文化符号”来解读现代展示设计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对展示设计的学习具有高效、系统的学习意义。
关键词:展示设计、视觉文化符号、中国馆
引言
展示设计从学科意义上来说,它属于一种新兴行业,但究其历史渊源,其实它一直存在,但因为定位的模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相似性,一直没有独立形成理论,一直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摇摆不定。但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博览会、工商展览会发展蓬勃,卖场和商场的发展趋势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和精致化。这门相应对口的应用型学科——展示设计,从独立开始走向成熟。现在,展示设计的主体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品牌文化为主体的商业空间展示设计;第二,以商品内容为主体的贸易展览会;第三,以文化内涵与时代要求为主体的博览会;第四,以历史底蕴为主体的博物馆等。无论哪种形态的展示设计,都有其围绕的“核心元素”,在这里,我们称之它为“符号”。通过将符号的意味有创意的设计形式语言,或者说是通过恰当的视觉表现手法传递符号信息,这种符号与形式的融合创作,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蕴含文化意味的形式语言。接下来便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分析“视觉文化符号”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为大家提供一种系统、便捷的学习方法。
一,正确认识和使用视觉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广泛来讲,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但这种“标示”的形成,具有非常高的标准与要求。一般情况来说,符号的形成必须经过历时的积淀与验证,成为一个被大众普遍认同的标识。这个标准不是唯一,但却是文化符号形成的最常见形式,例如众多历时文化符号——唐诗、宋词、瓷器、青铜文化等等。这种情况在现代大数据、文化交融的时代得到改善,便捷、迅速的信息交流为当今环境创造出许多爆炸式符号现象,很多符号短时间通过网络的传递得到爆炸式推广并被大众了解、接受,例如游戏文化、电商模式等等,这些旗帜鲜明却异常年轻的符号同样被普遍接受,大众对其的认识度丝毫不弱于经过历时长期积淀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展示行业被广泛运用。
文化符号是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并且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往往是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而展示设计的创作离不开核心品牌意识,而传递品牌意识最好的方式便是运用好品牌文化符号,因为符号是对这个品牌文化的高度精炼与浓缩,能最大程度的代表和体现其文化意味,具有代表性。
作为一名设计师,学习使用符号学工具,会使设计更具效能,同时,优秀的设计也是由符号元素构成。设计师通过挑选、组合、转换、再生这些元素,汇集思想,创造出受大众共同认可的品牌符号。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成为一场视觉文化符号的盛宴,200多个国家和组织的文化符号在这里汇集,造成了深远影响,也提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进一步验证了文化符号的重要性。可以想象,视觉文化符号的运用和设计的结合是世博会展示设计在今后一段时间永恒的话题。二,视觉文化符号在中国馆的运用
(一)“东方之冠”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理念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为主题。从这口号来看,我们能捕捉到其中关键词“城市发展”、“中国智慧”。很显然,我们光从这两个词组便能领会到设计师最终的意图——这必将是一个将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展示设计项目。那么设计师何镜堂先生是怎样在这两个词组间擦出火花,让人眼前一亮的呢?带着这样有趣的疑问笔者兴致勃勃的开始了探索。这一探索过程便发现,何镜堂先生团队对中国符号的巧妙运用真的异常胆大、不拘一格。
首先从中国馆的整体造型来看,熟知中国文化的人一眼便能联想到中国的青铜器——鼎,但仔细一看,又酷似一顶古帽,厚重、大气磅礴,一股历史气蕴扑面而来,极具中国文化特色。最终这所标志性建筑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已然成为上海的一座永久性、标志性的建筑。
从第一眼印象传递的信息来说,它是成功的。大气的斗拱结构和外观造型既让人领略到“中国智慧”,又不失时代气息,现代展示手法与建筑理念也恰当的突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
“东方之冠”主体造型凝聚了诸多中国文化符号,但繁而不乱,各相补益,相印争辉。这份统筹与设计能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通过研究调查,中国馆主要融入的中国元素如下图:
(二)、从展馆外建看文化符号的运用
1、“回”型结构
中国馆的空间布局同样值得考究,整体空间秩序由“规”和“回”两部分组成,这种建筑理念都源于中国传统城市建筑的原型。将这样的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起来,使力度美学与结构美学统一一体,在体现国际建筑设计理念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看见设计师在每一个中国符号的运用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巧妙设计、有机融合的,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并不是生搬硬塞。文化符号的代表性使它在展示设计对形成品牌文化意识具有很大帮助,但必然需要经过设计师选择、提取、凝练、转化,决不能脱离设计谈符号。
整体布局上也是颇有深意,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地区馆为“地”。这种哲学意味的文化符号更为抽象,能否掌握好这种高级符号直接取决于设计师的设计语言。中国馆在这上面将与“天地含义”体现得韵味十足。这不仅仅取决于布局形式上,与其他中国传统元素的合理运用、相互衬托也息息相关。所以一个好的设计不能只看局部,整体协调统一才会呈现出最终好的效果,所以在研究“文化符号在展示设计中的运用”上,我们采取以点破面的方式,但点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决不犯脱离整体看设计的错误。
1.2“斗拱”工艺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和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这斗拱既是受力的构件,又是艺术的构件。中国馆在体现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将传统的曲线设计拉直,层层出挑的主题造型实现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
继承传统,立足创新,只有与时代相结合,经过设计师的挑选、组合、转化、再生,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才能蜕变成将国家推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从装饰形态看文化符号的运用
2.1“中国红——故宫红”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我们称她为‘中国红’。中国红:朱砂、丹红、辰砂、朱红……对于“中国红”国人并不陌生,而一提起这个词,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故宫经典的红色。“国之大者,有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古老悠远的国学文化,再附以曾经的九五皇权之尊,凝聚一处,方才能取出最浓郁纯正的中国红——故宫红。”
“故宫红”其实包含很多种红色:
1.墙是一类,不同的墙有不同种的红; 2.门是一类,不同的门有不同的红;
3.壁、柱子上的红都不同;而最鲜艳的红存在于殿式建筑横梁上的彩绘中。
红墙、黄瓦、汉白玉,经典而隽永的配色——而这朱红色块却是中国人对紫禁城最强烈的视觉记忆,是自信而具有强烈符号信息的紫禁美学!大红外观、斗拱造型——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 每次遇到外宾,中国馆馆长徐沪滨都会自豪地说,“这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采集而来的。
2.2“篆字二十四节气”
除国家馆的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在地区馆的外墙,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作为装饰。地区馆的整个外墙,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组“叠篆文字”,组成二十四节气。而国家馆横梁上印刻的“叠篆文字”则是中国各个朝代的号,从左开始,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等等,一共34字。
“篆字”,中国古老的一种汉字书写形式,中国馆对其重新设计应用,将篆字的二十四节气印于其上。这一设计既突出“冠”的古朴,又可以让人们饶有有兴趣的辨识这48个字,与“鼎”之国器造型相得益彰,宣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
3从园林艺术看文化符号的运用
3.1九州清晏
“九洲清晏”景区是圆明园历史上最早建成的区域之一,也是西部景区最核心的区域,亦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九洲清晏”其名寓意“九州大地,河清海晏,天下升平,江山永固。”
景区内共有9个小岛,包括九洲清晏、镂云开月、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和茹古涵今,为中国古代疆域图《禹贡》中“九洲”之象征。
2010世博会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上,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崭新的屋顶花园。被命名为“新九州清晏”。“新九洲清晏”以屋顶平台开阔的中心广场寓意内湖水面,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
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的典型地貌景观。
4、文化符号与展具、展示空间的结合 4.1“中国印”
长条状的形体与印刻般的纹路,瞬间让人想到了中国的“印章文化”。古韵古香的“印章”与现代LED显示器的结合,通过悬挂倒坠的手段,营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展示体验。
4.2“清明上河图” 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与现代展示技术的结合。精美震撼的画面加上巨型曲折屏幕,透露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曲折坎坷与文化底蕴。
三、世博会展示设计中象征性文化符号的表述形式归纳
1、直接比喻式的展示手法。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作为最大展区的日本国家馆,造型设计源自日本国花樱花的5个花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韩国采用的设计方案是用五色这一色彩符号来代表韩国传统文化的“五行”。
2、含蓄隐语式的设计形式。
2010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就采用了本国传统的藤编工艺,将这一传统工艺作为文化符号用在了外观结构设计中。2005年爱知世博会中国馆的内部展示同样运用隐语式的设计方法将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
结语
无论是国内外的博物馆、博览会,还是小型商业展示设计等等,视觉文化符号的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品牌也有蕴含品牌内涵的符号,企业有代表企业文化的符号,国家也有代表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合理有效的运用文化符号将其通过视觉形态的形式语言表达出来已成为当今展示设计必须掌握的一环。所以,当前提出的此课题——通过“视觉文化符号”来解读现代展示设计的应用研究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对展示设计的学习具有高效、系统的学习意义。
第四篇:项目教学法在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仓储与配送项目为例
张志伟(辽宁省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116023)2010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 号)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可见,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尤其是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将会起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本文从项目教学法在“仓储与配送”课程学习中的应用谈一谈体会。
一、项目教学法及其变革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学习掌握课程计划的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应包含多门课程知识,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 从“供给驱动”变革至“需求驱动”。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唱“主角”,教师唱“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供给式,变革为现在的“依岗位能力标准要求需要什么,学生学什么,依学生学情的个性需求,能学多少就学多少”的需求式,这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从“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变革为“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学科课程”。项目教学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打乱了学习内容的物理顺序,按照专业能力标准、岗位工种的要求,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围绕技术,使知识与技能形成逻辑顺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 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变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指导、学生做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制度的变革 从“学年制度”变革为“学分制度”。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对未来职业规划不同,这都要求创新教学制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二、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案例
(一)项目规划的依据 一个专业项目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岗位和工种的要求。我校根据物流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要求,开发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4 门项目课程,即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业务、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项目课程又规划了学会使用物流设备、处理物流信息、入库作业、上架作业、拣货作业、补货和配货作业、送货与退货作业、库存控制与管理等8 个项目,每个项目下面根据能力要求和技能形成规律,设计若干个任务。
(二)项目内容的设计 项目内容的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要求,包括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文明生产要求等。(2)项目分析,主要指项目的多方案优化设计和决策建议。(3)项目路径和步骤,包括项目完成的逻辑框图、时间分配和工作内容简介。(4)项目预案,主要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学生易错点的概率。(5)项目实施和评价,是指项目实施时需要的工具、材料及其他内容,项目组织的形式,项目评价的方式(自评、互评、教师评、专家评)。(6)项目作业,课内学习过程中的项目熟练性学习,与课内的项目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重点落在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上。(7)项目拓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专门设计的,较为复杂的、需要一定创造性的项目。(8)项目链接,多学科的、与项目相关的、简单扼要的学习内容之间的链接。【案例】物品堆垛的设计与操作 依据产品特性,安全、迅速地完成堆垛是每一位仓储人员必备技能之一,做好这项工作不但需要仓储人员反复认真的练习,更需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熟记以下关键问题: 首先,能解读产品特性,熟知基本堆垛方法及选用原则,以便确定合适的堆垛方法。其次,熟知每种堆垛方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并据以设计堆垛方案,快速完成堆垛操作。第一步:下达任务。完成胜狮国际物流公司堆垛任务,竞争成为顶岗实习储备人才。第二步:分析任务。学生分析每一种堆垛方法的特点;教师强化工作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第三步:完成任务。(1)模拟演习———“质优赛”。各组得到不同商品数量和货物性质不同的业务,设计商品堆垛方案,完成堆垛。(2)实兵对抗———“质优竞速赛”。各组得到的商品数量为定值,在货物包装规格、性质均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再次设计方案并操作,速度最快、方案最优、堆垛最好的小组获胜。胜出的小组成员将担任胜狮国际公司商品堆垛方案设计的工作。第四步:评价任务。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点评。第五步:拓展任务。在完成堆垛基础之上,学生自学上架作业,为下一个任务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运用项目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该方法适用于专业课教学,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要创新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不要把项目教学“格式化”;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要参与项目教学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