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施兴勇:2018年,将是中国的大农业发展元年
施兴勇:2018年,将是中国的大农业发展元年。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传统农业的高度发达,也让华夏大地在很长时间内站在世界经济的顶峰。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使得我国农业产业逐渐处于落后地位。
我国当代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的政策后,突破了大锅饭的旧体制,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后来,为了进一步的扩大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程度,国家开始在2004年试点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并且在2005年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我国的农业用地开始了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以后的第一次集中,这一次集中,几十亩、数百亩的种植规模开始出现。
所以,2004年到2010年这十多年的时间内,是我国农业生产用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集中。
在2010年前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绿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逐年增长,现代农业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眼光聚焦农村、聚焦农业产业;同时,国家加大力度鼓励和推广农业合作社的模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生态农庄、农业产业园等项目雨后春笋般的起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用地有了更大规模的集中。
特别是201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该政策的出台,更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直到2017年末,我国出现了数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集中,这一次的集中,是我国农业生产用地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集中。
很奇怪的现象是,根据斯坦福东方(北京)信息科学研究院的调研和分析,在此之前,很多投身农业产业的老板大多都没赚到钱,多数企业都属于亏顺状态,只有少部分企业在农业产业项目中能够获得预期利润。
根据经济学家、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斯坦福东方研究院院长施兴勇先生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用地的集中化程度还不够高的原因造成的。施兴勇说: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程度,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南等农业高度发达国家的土地集中化程度非常高,一般的农庄规模都在数万亩、甚至数十万亩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才能够足以支撑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才能够消化的了专业人才、生产研发、产品保鲜、冷链物流等各方面的费用。
施院长指出,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农业项目,以几百亩到几千亩的规模为多,这个规模非常尴尬,因为一方面机械化的设备无法在这样规模的农业项目中使用,另一方面这样规模的项目支撑不了专业人才和其他专业设备,所以多数老板请不起专业的管理人员,也请不起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农业生产都是就地用工,而且大多数老板都没有农业项目管理和经营的经验,营销渠道、品牌推广等各方面都受到局限。
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项目拿了国家补贴资金后就偃旗息鼓,有的业主干脆剑走偏锋搞起了以农业为概念的生态农业观光,有的业主干脆把农业项目变成农家乐!施兴勇说,这些都是他们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样的局面,从2018年开始,将出现转机。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用地开始了第三轮的集中,之前几百亩、上千亩的规模的土地,开始了更加大规模的流转,逐渐出现了上万亩、数万亩的农业项目立项和运作,一旦数万亩或更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多了,我国的现代农业才算是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我们非常肯定的说,我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即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更大规模的土地集中,能够支撑自动化农业设备、高水平的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更能够支撑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改良、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所以,我们说,2018年,将是中国的大农业发展元年。有志于从事农业产业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创业者们,值得注意了!
第二篇:中国的海洋发展历史从兴到衰的原因
中国的海洋发展历史从兴到衰的原因
2006-1-18 海洋作为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回顾世界海洋发展史,中国的海洋发展虽曾有过辉煌但最终衰落下来,而西方列强却利用我们的四大发明走上海洋强国之路。其深刻原因就是中国在海洋文明的性质、价值取向以及对海洋的认知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系统
西方文明无论是爱琴海文明、地中海文明,还是大西洋文明,都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达、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海洋文明的长度是没有尽头的海洋的长度,它的走向是四面出击的方向。文明的基本色调以富于冒险、开拓、竞争和创新协作意识为主体。中华民族创造了融黄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于一体的华夏文明。但华夏文明的主调仍是以大河文明为特色的黄河文明。大河文明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因而大河文明的长度就是大河的长度,其走向就是大河的走向。华夏文明是海洋农业文明,而西方海洋文明是海洋商业文明。
海洋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区别
中华民族由于长期受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左右,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对海洋的认知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锁定在“以海为田”的层次上。西方列强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则是为夺取丰厚的海洋国家利益而进行海外贸易、掠夺世界财富而强大起来的。海洋和海军是西方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提及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与我国同病相怜,在炮舰面前,被迫打开国门,签定屈辱条约。但日本很快找到了西方列强耀武扬威的不二法门,明治天皇《御笔》宣称,要以武力来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确立了海上强兵政策。1874年派兵侵犯台湾,1878年再次出兵侵占中国的琉球。两次轻易得手,使日本野心迅速膨胀。于1894年~1895年悍然发动甲午战争,割占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攫取了清政府两亿两白银及大量经济特权,使日本的工业革命快步进入完成阶段,迅速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完成了由“羊”到“狼”的转变。而中国近代海军,从来就没有与发展海权和海洋贸易相联系,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一种本能反应,呈现出一种“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被动消极和短视的状态。
海洋观念上的巨大落差
海洋意识是濒海民族的灵魂。中国曾辉煌在海洋,也落后在海洋。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两朝厉行海禁400多年,使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的中国航海事业大发展的节奏突然中断,严重束缚了中华民族向海洋发展的进取精神,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正如恩格斯所说,“航海事业根本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讲提倡还是禁止航海只能以能否维持封建统治为标准,一旦航海活动将会损害甚至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时,禁海和停止航海就在所难免了。商品经济,尤其是海上贸易,不像农业生产那样被固定于一地而“实难控制”,从商者不是分散地而是相对集中地进行活动,容易“啸聚生叛”,他们思想活跃,“不服德教,且与蛮夷相通,危及教化”,这样航海活动及其他工商业的发展就超出了封建秩序所能允许的限度,动摇了“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基础,予以取缔就再所难免了。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深层次来看,是长期以来固守着封闭的大陆意识,没有形成开放的海洋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强烈的海洋意识,具有海洋思想的不乏其人。郑和、孙中山就是突出的代表。郑和“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的呐喊,孙中山“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的告诫,都奏响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海洋最强音。但可惜的是都被滚滚历史洪流一带而过。以重农抑商为主要特征的大陆意识根深蒂固,这是造成东西方海洋观念巨大差异的症结所在。提倡小国寡民的老子,重义轻利的孔子,把商人列为危害国家、社会的“五蠹”之一的韩非,重耕战、轻商贾、严惩弃农从商的社会变革者商鞅等,这些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巩固发展我国重农抑商思想的久盛不衰产生了重要作用,直到今日还在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目前我国的海上力量、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意识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几十年,这与一个海洋大国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海洋意识不强仍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向海洋的制约因素。
在跨入21世纪--海洋世纪门槛的今天,是进一步唤醒民族海洋意识的时候了。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华夏儿女神圣的使命。
第三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郭晓勇
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
——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 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 郭晓勇
各位代表:
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本次会议名称定为语言服务行业大会,而不是翻译行业大会,这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催生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会的主题“全球化与语言服务”就是要强调新兴的语言服务行业在全球化链条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全球语言服务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较其他很多行业要小。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Common Sense Advisory)公司于2010年5月发布的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预测,2010年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为263.27亿美元(约1764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13.15%,到2013年预计将达到381.4亿美元。总部位于瑞士的本地化行业标准组织(LISA)早在2007年就估计2006年全球各行业的本地化支出(即语言服务外包产业的收入)约为300亿美元。著名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预测,2010年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美元,据此估算,全球语言服务外包市场产值已经占全球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4%-5%左右。这对于一个新兴行业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份额。
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提供了宽阔的发展平台。包括奥运会、世博会在内的各种国际会议和活动频繁在华召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设立企业或投资机构,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越来越大。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服务行业的支撑。今天上午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享如何通过有效的语言服务组织工作保障大型国际活动的成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语言服务行业服务大局的情况。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
一、蓬勃发展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
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萌芽,九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初步形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化和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语言服务市场的繁荣,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口笔译服务和本地化服务为主的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由于语言服务产业尚未纳入国家统计体系中,因而没有市场规模方面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全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为15039家。这里面既有雇员上千人的大型企业,也有大量一两个人组成的微型企业。如果按照平均每个企业10名员工,每人年均产值8万元保守估算,仅语言服务企业所消化的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就达到120亿元以上,约占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的7%。如果再加上市场庞大的语言培训、语言技术工具开发和咨询服务,产值则无法估计。例如,语言培训领头企业新东方2009财年的培训业务收入就达2.66亿美元(约18亿元人民币)。
不少业内资深专家认同这一估算数据,认为根据经济规模和语种重要等级,中文相关语言服务业务所占的比例应该在7-8%之间。今年下半年中国译协秘书处开展了一项语言服务产业调研,参与调查的语言服务企业中超过一半的企业预期其2010业绩增长幅度在10%以上,其中四分之一预期在40%以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趋势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注册数量和注册资金也大幅增加,这些都表明语言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二是为语言服务提供支撑的语言技术研发日益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语言技术主要包括翻译记忆、机器翻译和翻译管理系统。翻译记忆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借助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兴起,将发展重点转向普及应用,纷纷退出面向教学的产品。广受网民青睐的谷歌在线翻译系统预示着机器翻译技术又一次进入到主流应用行列,特别是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适用于普通网民的相关软件版本。而致力于将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技术进行融合、以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翻译的智能翻译技术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基于网络以及大型关系数据库、能够跨地域进行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协同翻译平台得到了较快发展,有望成为翻译管理系统的主流趋势。
三是翻译学科的发展使产学研结合成为趋势。快速增长的语言服务需求推动专业翻译教学从外语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迄今已有31所高校获准试办本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158所。一些大学还陆续建立了翻译专业学院和翻译研究机构,设立了翻译学学位点,培养翻译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翻译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学科体系,翻译人才的培养走上了系统的专业化道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口笔译人才,承担育人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与作为用人单位的相关机构和语言服务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主要形式包括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合作编辑出版教材、开发应用翻译教学系统和平台等等。本次大会上将专门开辟一个产学结合论坛,交流这方面的经验。除翻译专业人才外,部分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也开始尝试培养语言技术和语言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产学研结合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新亮点。
四是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影响不断扩大,翻译人才评价体系日趋完善。由原国家人事部委托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于2003年推出的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已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英、法、日、俄、德、西、阿等7个语种二、三级口笔译共29种58个科目考试已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开,一级考评办法正在制定之中,将于明年推出试点。翻译资格考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报名人数快速攀升。截至今年8月底,报考人数已近13万人次,通过人数近1.8万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应试人员首次超过了高校的学生,表明翻译资格考试日益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该项考试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能力和水平,规范翻译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是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在国际语言服务行业的影响逐步扩大。不少翻译院系与国外同行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相交换师资或联合开展一些培训项目。一些有国际视野的语言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活动,拓展国际业务,其中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了分公司,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今年的产业调研结果显示,在港澳及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公司占接受调查企业的30%左右,而40%的接受调查企业打算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些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翻译高校联盟、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本地化世界大会组织等纷纷到中国来举办会议或论坛。中国翻译协会也多次组织学术和产业代表团参加国外语言服务行业的有关会议和活动,通过演讲和交流,介绍行业情况,发出中国译界的声音。2008年,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使中外语言服务行业的交流达到高潮,近1500名中外翻译界人士在上海进行了多方位的接触。这些国际交流活动拓宽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国际视野,扩大了中国翻译界的国际影响,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翻译组织中的地位。
可以说,我国语言服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充满希望。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语言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并不成熟的行业,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状况和需求,去年下半年,在筹备中国译协第六届理事会会议过程中,中国译协秘书处向会员发放了问卷调查,并组织召开了多个座谈会,倾听会员对行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今年译协秘书处又组织开展了面向设立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院校师生的问卷调研和面向语言服务企业的产业调研。从调研和座谈中,我们感觉到,大家对行业发展高度关注,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一致,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建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下面我想谈一谈目前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的全国性组织——中国翻译协会对今后推进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建议。
二、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言服务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重要性尚未得到有关方面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和认可,事实上,我们还需要为确立我们的“行业”地位而努力。具体说来,目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对行业的深入研究和行之有效的行业指导及管理。一个行业的确立需要有过硬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支撑,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翻译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为一种专业技能,而非一个行业甚至产业,更不用说这方面的研究了。2004年,中国翻译协会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开始从学术领域拓展到产业领域,逐步承担起行业协会的责任。但语言服务市场很不规范,无论从地域分布,业务形态还是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中国译协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资源有限,很难短时期内全面掌握行业整体状况,因而也难以对整个行业进行直接有效的指导。目前,行业调研刚刚起步,业态分析基本上还是空白,这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二是缺乏系统、科学、规范、客观的翻译人才、翻译机构准入和评估机制。行业准入是衡量一个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但目前语言服务行业仍然是一个人人皆可自由出入的领域。国家翻译资格考试制度虽然影响逐年扩大,但尚未真正被列入执业资格证书范畴,并没有成为进入翻译行业的先决条件,而且考试目前也还没有对社会急需的各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提供有效的评价标准。尽管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相继推动制定了三部翻译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并正在制定本地化服务领域的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也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这些标准并不具备强制性,配套的认证和评估机制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因而还没有得到语言服务企业的广泛认可和贯彻执行。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和本科专业的申请需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审核过程,但对这些院校开展翻译专业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估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而有些院校翻译专业教学流于形式。由于准入机制缺失,评估机制滞后,仍然有大量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人员进入翻译行业,从而扰乱行业秩序,造成翻译质量下降,极大地损害了语言服务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三是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师资严重匮乏。由于没有权威的行业统计,因此很难估算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到底有多少,需求还有多大。但中国译协今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目前翻译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
翻译人才良好的就业前景已经吸引众多的外语院校纷纷申请设立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刚刚推出才3年的翻译硕士专业已经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报考人数众多。但是热闹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合格的翻译师资严重匮乏。由于翻译专业教育刚刚起步,接受过正规翻译教学培训的师资凤毛麟角,大部分学校都是将外语教师直接转成翻译教师,用教授外语的思维来教授翻译,这势必会偏离翻译专业学位的目标,影响其效果。为此,中国翻译协会、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整合之前的师资培训项目,于今年联合推出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证书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翻译师资培训的范围与数量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其实,不仅是翻译人才和翻译师资缺乏,语言服务行业还需要大量的翻译管理人才、翻译营销人才、翻译技术人才、多语种桌面排版人才等复合型人才。目前这方面的培训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四是行业发展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语言服务行业受经济环境、客户需求、人才积聚等因素影响,在地理上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个省市拥有全国语言服务企业的75%,其中仅北京市就有9000多家语言服务企业,竞争相当激烈。近年来,尽管物价不断上涨,翻译价格却基本保持不变,就是这种低端竞争的后果。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在营企业中80.5%的企业注册金额在5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仅占总量的0.83%,真正称得上全国甚至国际品牌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行业整体的竞争力还比较弱,面对国际企业的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
三、推进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尽快消除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因素,使我国语言服务行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我们整个行业共同的责任。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这也是中国翻译协会和整个语言服务行业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一是建立行业研究机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要对所在的行业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够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挑战。首先,要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了解我们能够得到或争取到哪些政策支持。其次,要研究行业状况,以便制定行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国家统计数据中没单列语言服务行业,我们就得自己去找数据,自己去做调研。在编撰《中国翻译年鉴》时,我们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沟通,获得了全国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数字和全国翻译出版方面的统计数据;大会前,我们与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沟通,也获得了一些关键的行业数据。今后,我们要建立起与这些机构以及更多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搜集整理和发布具有公信力的行业统计数据。今年,我们也尝试与业界部分企业合作,开展了首次语言服务产业调研,虽然由于时间紧、缺乏经验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调研整体上是成功的,取得了有价值的数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调研情况也会在分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今后,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行业调研的机制,定期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和问题,积累行业发展的数据和分析,以期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指导。我们希望更多业界机构和人员能够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这项行业基本建设。
二是加强行约行规建设,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行业准入是政府行为,我们可以去推动,去影响,却不能去主导。但作为一个行业,我们可以制定自己的行约行规,并依据这些行约行规建立健全行业资质评定体系,从而建立起行业的秩序。目前,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和本地化服务委员会下面都设立了标准工作组,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讨论制定相关标准,这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翻译技术和翻译及相关教学方面,也要制定标准,规范行为,减少不兼容、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如何根据标准对行业机构、企业和个人进行资质评定,使他们能够以合适的资质参与市场竞争,维护公平、合理的行业秩序。
三是推动产学紧密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人才的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要积极引导行业机构和企业等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各方面与翻译教学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同时,要建立相关规范,如兼职教师的资质要求,实习实践基地的资格审查等,以确保这种合作真正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目前,中国译协正在与教育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委员会共同探讨制定相关的标准,以便在“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基础上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在进一步加强翻译师资培训针对性的基础上,探索利用远程教育等新手段加快翻译师资队伍培养速度的可行性,以便更好地适应翻译学科发展的需求。此外,要在切实调研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服务行业需要的其他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工作,为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是有效整合行业资源,搭建权威交流平台。在全球化时代,资源和信息就是生产力。将语言服务行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造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互惠共赢的行业平台,打破地域的界限,提供公平的机会,将有助于实现语言服务行业的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中国译协目前正在与有关部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此外,像行业大会这样的活动也是汇聚行业信息,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翻译协会愿意为业界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争取将与本行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行业组织、跨国企业和国际同仁等都邀请到这些平台上来,成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品牌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各位代表,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我们都是这个行业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让我们精诚团结、携手共进,共同建设一个公平有序、健康和谐的行业发展环境,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国家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和兴做法”被列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九大商机之一
“和兴做法”被列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九大商机之一
(本报通讯员 文宏)北京消息,2014年1月1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先生再次亲临指导新型城镇化“和兴做法”,在听取了和兴股份董事长陈学强的汇报后,就参与城镇化金融创新、和兴美丽乡村项目全国复制推广等课题作出方向性指导,并期待和兴股份抓住发展机遇,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中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和兴股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功打造多产业并联互动,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本聚合的经营格局,近五年来,在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实施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总结出致力于打造中国新城镇化第一品牌的新型城镇化“和兴做法”。在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城镇化模式,要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活力》报告中,专家组对湖北襄阳和兴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农村城镇化和新型社区开发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多元经营、城乡兼顾的龙头型民营企业担当就乡就地城镇化的市场驱动主体,有利于形成产业兴、人口聚、小城镇成型的良性互动局面,实现农民、企业和地方政府多赢。”,并表示襄阳和兴做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均具有可借鉴性。辜胜阻先生在“第三届中国非公经济年会”上演讲时,将“和兴做法”列为新型城镇化重大商机之一予以全国推广,该演讲稿于1月15日被新华网、人民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单位转载。
第五篇:中国新型肥料网:施可丰优化发展内涵,契合“农资大企业”定位
中国新型肥料网:施可丰优化发展内涵,契合“农资大企业”定位
——第四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中国新型肥料网讯:以开启农资大企业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于2012年12月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号楼举行,本次论坛由农资导报主办,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协办,各行业部门主要领导与农资企业领军人物共200余人参会,中国新型肥料网记者来到论坛现场,从会议规格与参会人员身份来看,本次会议在农资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农资界贯彻“十八大”精神,探寻农资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高端盛会。
“十八大精神需要深入领会和学习”,在本届论坛主持人农资导报总编辑张健秋的介绍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率先致辞,并指出,今年是学习十八大精神重要的一年,明年则是切实贯彻十八大精神重要的一年,明年也是“十二五”期间关键性的一年,所以包括本次论坛在内,大家都在学习。
围绕贯彻“十八大精神”,李会长对农资行业发展提出要求,他强调,农资行业要以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继续抓好节能减排,提升肥料企业的使命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打好行业调整攻坚战,迎接农资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随后,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李晓妮女士、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武希彦先生、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刘淑
兰女士、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先先生、中国无机盐行业协会钾盐行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亓昭英女士、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经济法专家吴庆宝、企业战略与管理专家周永亮、晋城煤业集团煤化工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李占良、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永军,分别就农资行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确立了产业战略转型开启农资大企业时代的观点。
对于农资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农资企业有着深刻认识,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解永军在发言中指出,近几年我国农资行业发展迅猛,但同时产能过剩,在行业发展陷入低迷,肥料行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肥料行业的投资热度并没有减弱,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低水平重复建设已无益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整合与转型势在必行。
据中国新型肥料网记者了解到,作为第二届、第三届、和本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的协办单位,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热心关切农资行业,热衷于推动农资行业发展,协办此次高端论坛,旨在为农资行业领导部门与农资企业搭建互相对话平台,为农资行业出谋划策,以提升农资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农资企业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十八大”精神,如何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如何选择资源整合,农资企业有着自己的见解,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科学技术为手段,集合自身特点,进行企业转型升级是当务之急。
在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方面,施可丰坚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导向,指导产品的生产方向。据了解,施可丰非常重视产品结构的优化,为
了提升和巩固产品品质,施可丰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中科院以及22家科研院校合作,先后推出一系列具有长效、高吸收、高稳定、环保、绿色的新型肥料,并在山东、江苏、安徽等9省开展新型肥料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市场反应良好。
对于产品结构调整的效果,解永军说,“今年,在肥料行情普遍低迷的情况下,施可丰新型肥料的产销量不但不降,反而增长,企业百分之八十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新型肥料。”
在如何选择资源整合的问题上,施可丰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方向,施可丰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游资源掌控力度,建立一体化的产业链,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指出,基于对复合肥行业的深刻理解,施可丰在本世纪初,就坚定了加强资源整合,强化上有资源掌控力度,建立了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发展思路,重点加快复合肥上游资源的整合。
原料将成为制约肥料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拥有上游资源及原料,是公司持续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解永军随后举例说道:“施可丰总投资13.6亿元,在四川雷波收购了30平方公里,储量2亿多吨的磷矿2座,新上100万吨自营精细化项目,并配备专用码头,铁路专线,在复合肥上游产品中,确立肥料的综合竞争优势。”
对于“开启大企业时代”的主题,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表示:“衷心希望通过本届中国农资发展论坛,大家深入分析农资行情,现状、探索未来农资发展之道,找出找到对策与良策,化解不利影响,迎接
新纪元和新挑战,提升开启农资大企业时代的高度。(中国新型肥料网记者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