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
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
一、研究背景
影视旅游,国外又称“电影引致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或者film induced tourism),它是影视与旅游的交叉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形式,它的兴盛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影视城(影视基地)是影视旅游最主要的对象之一。旅游学界通常把影视城作为主题公园的一种类型进行研究。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它是迪斯尼公司根据其影视作品开发出来的。影视旅游的正式开端始于1963年,其标志是环球影城系列的第一个主题公园好莱坞环球影视城的建成。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影视主题公园的建设风起云涌。到2006年,全球最著名的影视旅游产品除5个迪斯尼乐园、11个迪斯尼主题公园外,还有5个环球影城主题公园。
我国最早兴建的影视拍摄基地是成立于1987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随后,国内掀起了投资建设影视城的热潮,大大小小的影视城在全国迅速成遍地开花之势。截至2004年,全国己建有30多家影视城。此外,目前国内还有20余个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影视城正雄心勃勃地施工或招商。
在我国众多的影视城中,江苏无锡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城无疑是其中发展态势最好的。无锡影视基地是我国最早规划建设的影视拍摄基地,20多年来,已有250多部影视剧在该基地拍摄,2007年又成功荣获国家首批5A级景区称号,标志着我国首个5A级影视主题公园的诞生。横店影视城则是我国影视城中的后起之秀,从1996年开始,累计投资30亿元人民币,建有13个影视拍摄基地和2座超大型的现代化摄影棚,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早在1999年就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国好莱坞”,2004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这两个影视城的成功之道对我国其它影视城的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故本文拟通过对这两个成功案例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以及优势的实证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因素和条件,以期为我国影视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无锡影视基地发展经历及其经验
(一)无锡影视基地的发展历程
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江苏无锡修缮疗养院的同时,附带建设了西游记艺术宫,放置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所用过的道具、服饰、设备等,以便日后再用。艺术宫对外开放,一时竟成了无锡城的一大旅游热点。当时一张门票1元钱,日收入最高竟达到万元,第二年便收回全部投资。
1991年,基地正式挂牌后不久,央视为拍摄《唐明皇》随即在大孚山麓动工兴建唐城,之后《杨贵妃》、《武则天》等名噪一时的电视剧也在此取景。受影视剧
热播的影响,游客数量也急剧增加,最多时1天达5万人,出人意料的影视旅游热使得原本为创作而设计的场所变成了新型旅游业态。于是1992年三国城开始建设,1995年利用唐城、三国城的回收资金启动了水浒城的建设。随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名剧的热播,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无锡影视基地的影视拍摄与影视旅游,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江南名城无锡的文化内涵;而且保持了影视文化与江南人文风情的结合、影视创作与特殊旅游的结合,使得影视旅游得到了充分发展。无锡影视基地的巨大成功带动了我国各地影视城建设的高潮。
1997年,主要由无锡影视基地的三国城和唐城景区改组成立的中视股份上市,它是国内第一家兼营影视制作和文化旅游业的公司,显露出影视基地市场化运作的端倪。随后,公司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开始由事业服务型向影视制作业和多元化经营方向转变;基地功能已超越简单的人造景观,逐步成为一个聚集各种影视生产要素的平台,一个为各种影视产品提供完整链条式服务的场所,这体现了影视基地以后的发展趋势。
(二)无锡影视基地的发展模式
对于无锡影视基地发展的成功因素,郭文、王丽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这得益于影视基地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以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
在管理主体方面,无锡影视基地依托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筹建上市公司,具有市场融资、经营机制、经营效益、影视营销等多方面的优势。《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热播,就是利用了央视极好的营销平台,在全国媒体展开极大的宣传攻势,具有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影视基地无形资产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区位与选址方面,影视基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保证了客源市场和消费能力:同时利用太湖优势,因地制宜,占得先机。在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方面,影视基地最大限度发挥影视与旅游的文化产业力,创造1+1>2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设计上,通过游客参与影视表演,成全了游客的“影视梦”;并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创新,实现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方面,影视基地依托吴文化,强调景区地方文脉传承;并以家喻户晓的三大古典名著为蓝本,通过对非自然景观的时空物化,为游客填补了一个空白。
三、横店影视城发展经历及其经验
(一)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横店影视城的起步阶段。1996年,著名导演谢晋筹拍历史巨片《鸦片战争》一时找不到合适景地,横店集团便邀请谢晋来横店拍戏,斥资修建了第一个影视拍摄基地“广州街”景区。之后,又相继建造了秦王宫、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等景区。1999年已有美国人称初具规模的横店为“中国好莱坞”。但当时剧组并未蜂拥而至,横店影视城也尚未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2000~2003年是横店影视城的发展阶段。为吸引更多的剧组前来横店拍摄,2000年开始影视城所有场景对影视拍摄免收场租,并为其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等系列配套服务。于是,海内外剧组纷至沓来,横店影视城人气骤升,最多时一天18个剧组同时拍摄,与国内许多影视基地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剧组的的增多,游客的蜂拥,人气的骤升,带动了横店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影视城逐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2004年后是横店影视城的产业升级阶段。2004年2月,国内首个影视产业试验区落户横店,影视城凭借试验区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先后启动多个大型影视基地的建设,斥资兴建一批摄影棚,还与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培养影视人才,并吸引一批知名的影视机构入驻。影视城提出实现“拿着本子进来,带着本子出去”,甚至“拿着资金进来,带着效益回去”的发展的目标,正在构建其完整的影视旅游产业链。
(二)横店影视城的发展优势
横店影视城能从一个后起之秀发展成我国影视旅游的龙头企业,这与它所具有的优势条件是分不开的。王丽丽、朱小丽撰文探讨了横店影视城发展环境的优势,结合其它资料,可以分析出横店影视旅游发展的优势。1.雄厚的资金基础
横店集团是横店影视城的投资主体,是闻名全国的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该集团实力雄厚,资金充足,2006年总资产15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6.18亿元,利润总额11.39亿元,净利润8.84亿元。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横店影视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2.齐备的硬件设施
横店影视城自1996年拍摄电影《鸦片战争》以来,其硬件设施便不断完善,相继建成了广州街、香港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大智禅寺、屏岩洞府等13个拍摄基地和两座超大型现代化摄影棚,实景规模跃居亚洲第一。
3.巨大的品牌优势
由于影视城具有较完备的硬件设施并采取积极的营销措施,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拍戏。这里诞生了《鸦片战争>、《荆轲刺秦王》、《汉武大帝》、《英雄》、《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黄石的孩子》、《投名状》、《功夫之王》、《木乃伊3》等著名影视剧。这些的上映,使得横店影视城广为人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在剧组不断增多的同时,旅游者也是蜂拥而至。4.有力的政策扶持
2003年,文化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十五”规划之后,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得到了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2004年,横店影视城被国家广电局批
准为全国当时惟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它凭借试验区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能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
四、启示
(一)影视城旅游发展的条件
通过分析无锡、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以及优势可以看出,一个影视城要想成功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以下这些要素和条件。1.所处的区位条件
根据保继刚的研究,建设主题公园的必要条件是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关系到游客市场的大小、基础设施的条件、投资能力和游客的消费水平。国外学者John McEniff研究认为,主题公园的区位一般在2小时的车程或3~4小时的公共汽车或火车车程,距交通主干道15分钟内;Alan Fyall等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说明主题公园区位的重要性。影视城属于主题公园中的一类,自然要考虑所处的区域位置和经济条件。无锡影视基地和横店影视城地处长三角地带,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长三角是我国的三大经济圈之一,是我国第一个无障碍旅游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占全国总量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国10%的人口,GDP占全国总量的22%。因而,这两个影视城良好的区位条件保证了充足的旅游客源和较强的消费能力。2.投资主体的优势和实力
除了一般主题公园需考虑的区位条件外,影视城投资主体的背景也尤为重要,必须要有独特的优势或者雄厚的实力。无锡影视基地的投资主体是中央电视台,正是依托这棵“大树”,影视基地才具有市场融资、经营机制、经营效益、影视营销等多种优势,其优势是其它影视城无法比拟的。横店影视城的投资主体则是财力雄厚的横店集团,为影视城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在20世纪90年代末经营惨淡时期,基地最多一年亏损达到5000万元,但横店集团仍不断投入,最终才形成相当的规模,逐渐将基地推上盈利轨道。3.影视旅游的产业化程度
影视剧的放映对拍摄地的旅游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限性,同时游客对单纯人造景观的兴趣也渐渐在减弱。以前影视城那种简单的靠修一座宫,拍一个电视剧来拉动旅游发展的模式已不可行。影视城要继续发展,必须转变盈利模式,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影视拍摄、设备租赁、后期制作、影视后产品开发等一应俱全的影视旅游产业链,形成并完善产业化发展模式。无锡影视基地的经营范围在其上市后,已开始由事业服务型向影视制作业和多元化经营方向转变。横店影视城也在摸索新模式,把注意力转变到构建完整的影视制作产业链上面。
4.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
影视城长期形成的“景点十表演”的传统模式会令游客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吸引力。因此,影视城必须不断创新,加大影视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产品内
涵,丰富产品内容。如无锡影视基地的许多大型节目,就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档次和品位。而横店影视城以创新推动旅游产品开发,创立互动式、体验式旅游项目,实现了静态观赏与动态参与相结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需注意的问题
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共有各类主题公园2500余处,盈利者仅有10%,亏损者占70%,2/3资金难以收回。主题公园中影视城的处境也不好过。众多影视城的亏损正是由于它们不具备这些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投资主体、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和较强的产品开发力度。
我国的现实状况使得很多地区和影视城难以具备上述条件。例如,在投资主体方面,无锡影视基地可以依托央视这棵“大树”,横店影视城具有雄厚的财力,即使年亏损达5000万元也能支撑过去,这并非它者能轻易拥有的。在区位方面,影视城应该选在交通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客源市场广的地方,所以我国西部的大部分省市并不适合多建影视城。西部有的影视基地已被迫转型,如镇北堡影视城从2005年开始就逐渐从一个拍摄基地向古代北方小城镇主题公园转型。但据报道,西部的云南、重庆等地都曾传出要兴建多处影视基地的消息,其前景无疑堪忧。我国的影视城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都分别建有多座影视城,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都不景气。
因此,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的成功经验虽然可资借鉴,但在目前我国影视城重复建设、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影视城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各种条件,准确定位,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第二篇:浙江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_以横店_桃花岛_象山和.
[摘要 ] 浙江影视基地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场景内容单调, 层次不高, 环境质量下降, 交通条件较差, 地区接待能力弱, 难以吸引片商和影视旅游者。从横店、桃花岛、西塘、象山滨海影视城的盈利模式与制约其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可以看出,影视基地发展必 须加强人文特色建设,利用集群效应和大投资促进强强合作、以弱带强以改变部分
影视基地裹足不前的现状。
[关键词 ] 影视基地 盈利模式 影视旅游 文化产业
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 文化产业却一枝独秀、逆势上扬。去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 划》,是我国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发 展 “升格” 到国家战略高度。2009年, 中国电影全年票房突破 60亿元,增 长近40%。以影视、动漫为代表 的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令人刮目相 看,全年平均增幅高达 17%,高于 GDP 增长速度。影视基地的发展壮 大也随之成为当下业界与学界共同 关注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试从浙 江四大影视基地各具特色的发展模 式、经营策略入手,提出进一步的 发展对策。
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影 视基地 横店影视城以 1996年《鸦片战 争》的拍摄为契机,与谢晋导演合 作兴建了广州街、香港街,开始涉 足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和《鸦片战 争》的播放,给横店集团带来巨大 的广告效应。1999年,横店影视城 被美国《好莱坞报道》杂志称为“中 国好莱坞”,国内影视界更是把横 店影视城赞誉为“中国第一”。经 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横店影视城 己成为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 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 拍摄基地,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① 2009年, 旅游收入高达 35亿元, 共 待 584万 游 客。2010年 5月 至 10月的世博会期间,接待 481.7万 游客。2010年截至七月份的数字表 明:有 20部电视剧剧组入驻拍摄。位于嘉善的西塘地处苏、浙、沪交界地带,交通便利,距苏、沪、杭大城市都在 100公里内,其独特 的水乡风貌和保存完好的江南古建 筑群是影视拍摄活动的最佳素材。早在 1982年,就有电影《特殊身份 的警官》在西塘拍摄,至今已有数 百部影视作品在西塘诞生。西塘影 视基地主要是提供拍摄场地、群众 演员、设备以及简单的后期处理参 与影视制作。其主要盈利得益于旅 游业,一些影视作品也带动了影视 导向的旅游行为。比如《碟中碟 3》 放映后,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感受 西塘。据报导:2010年的国庆节当 天,西塘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 14, 053人, 仅门票收入就有 28.68万元。② 象山影视城座落于风景秀丽的 象山县大塘港生态旅游区,既有得 天独厚的山、岩、洞、水、林等自 然景观,又有大规模的人工景观, 具备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不 同阶段的历史场景。它拥有三个全 国之最: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影视 城,全国最大的人工瀑布,全国最 大的榕树林。总投资 1.2亿元,占 地面积 1091亩,被评为“中国十大 影视基地”。自 2005年开城以来, 游 客 年 均 增 长 率 均 在 25%以 上, 2010年 1-10月 接 待 游 客 80.69万 人次,门票收入 903.63万元。已接 待《神雕侠侣》、《碧血剑》、《少 年杨家将》、《 水浒传》、《 封神榜》、《 大 明王朝》、《 张居正》、《 赵氏孤儿》、《 西 游记》、《春秋祭》等 80多个剧组。浙江唯一的海岛影视拍摄基地 ——桃花岛——以其天然唯美的海 域风情吸
引着各大剧组的到来,继 成为 《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东 极拯救》等影视剧外景地之后,“浙 江省影视拍摄基地”也在桃花岛射
雕影视城正式挂牌,2007年舟山又 成为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唯一指 定旅游城市。影视拍摄活动对影视 基地经济效益的推动效果极其明显, 在这里主要体现为影视作品对当地 旅游的宣传、促动上。2001年《笑 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部分镜 头在舟山桃花岛拍摄,凭借两剧的 巨大影响力,桃花岛当年游客猛增 至 17.95万人次,2007年的旅游收 入超过 2.2亿元,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舟山在国内的知名度也由此大增。
二、创优创新、自成一体的经 营秘诀
在浙江众多影视基地中,横店 是绝对出色的成功典型,它不仅在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29 浙江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横店、桃花岛、象山和西塘影视基地为例
发展上结合旅游市场,利用“免费 效益”吸引剧组,还加大投资力度, 打造完善的影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一横店影视旅游产品 横店的旅游景区与影视拍摄基
地相重合,可同时提供静态与动态 的旅游产品, 与影视艺术密切相关。静态的旅游产品包括景区的自然与 人文景观、拍摄场景的观赏等,动 态旅游产品的包括观看影视拍摄的
过程、参与影视拍摄。他们以电影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法,重现游客熟 知的著名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拍摄过 程。电影拍摄的神秘面纱也可以在
近距离的接触中揭开:飞檐走壁的 功夫原来借助的是一根紧系在腰际 的钢丝绳,被乱箭射中的英雄刺客 找的替身居然是只假毛猴……游客 在这里能够享受影视和旅游的双重 乐趣。横店以国内绝无仅有的互动
式、体验式旅游项目,凭借独具魅 力的影视内涵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 客。③
(二“横店模式”的强大效 应
横店集团一改传统的经营方式, 另 辟 蹊 径, 作 出 了 一 个 惊 人 之 举 ——剧组可以免费使用场景,还可 享用齐全的配套设施服务。这一举 措吸引了大量剧组。有人把它称为 “横店模式”。剧组的大量到来, 让这里一直成为各方媒体关注的焦 点,越来越多的活动在横店举行, 随着“横店”二字频频在各大媒体 上曝光,影视基地和横店的知名度 自然长盛不衰。大量剧组蜂拥而至, 直接带来了可观的消费 :住宿、吃饭、娱乐……拉动了横店的整体经济增 长。
(三大手笔打造完善的影视 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横店不断加大影视外景基地建 设,除建设 14个大型外基地外,还
陆续建成了聊斋园、名人园、美人 园、皇帝园、龙大峡谷、大智禅寺、八面火山奇观城,以及大战场、枪 片拍摄基地等景点。横店集团还在横店影视产业实 验区成立了剧本创作中心,为横店 影视机构策划创作重点影视剧本, 开展影视剧本委托策划、定向创作 及剧本代理等业务;创办演艺职业 培训中心,开展对应用型影视表演 人才的短期培训;与省电影家协会 影视表演考级委员会合作,在区内 设立影视表演考级点,颁发国家认 定的资格证书。现在的横店已不再 是单纯的影视拍摄基地,而是囊括 影视策划、拍摄、制作、展示交易、后期产品开发的产业集聚地。日渐 专业化的经营方式、丰富的影视资 源、优越的发展条件,凸显了横店 的凝聚力。当然,每个影视基地都各具优 势,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另外几处, 都以影视剧作为先导,以优越的自 然条件为核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为底蕴,打造出不同于横店的、影 视与风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象山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加上秦汉、唐宋、明清、民国等不 同历史阶段的外景建设,是其它影 视基地无法取代的优势,也正是在 横店免收场租费的大环境下,仍有 较多剧组前往象山进行影视剧拍摄 的原因。另外,象山基地所具有的 影视拍摄管理、配套服务也是完善 的,尤其从场景租用的优惠措施, 到特约演员、群众演员的提供,道 具服装的租赁,无不体现“想剧组 之所想,解剧组之所需”的服务理 念④。舟山集海岛自然风光和海洋文 化、佛教文化于一体,不论是碧海 蓝天、沙滩礁石、叠泉飞瀑、花草 林莽, 还是古船、渔民画、舟山锣鼓、翁洲走书、舟山木偶、节庆仪式, 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感染 力。桃花岛的美丽和神秘,也吸引 了历代文人墨客,为桃花岛的人文 景观,特别是其独特的海洋文化作 不断补充和深化。桃花岛依托海洋 文化与人文景观,影视拍摄与旅游 业发展齐头并进,成为该基地的牟 利之道。西塘的优势是它悠久的历史,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西塘作为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 的 相交之地,有“吴根越角”和“越 角人家” 之称。小街傍河, 人家依水, 青瓦白墙,木棚花窗,构成一幅幅 江南水乡特有的经典画面。怎能不 吸引各大导演和旅游爱好者的光临 呢?
三、各基地发展影视旅游的不 足与制约因素(一 影视基地的旅游产品内容 单调,层次不高 横店影视城在进行影视拍摄场 景和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主要突 出的是规模宏大的建筑。在影视拍 摄上由于众多制片商对场地的要求 是不同的,“以一供多”——提供 的场景极难做到让每个剧组心满意 足。横店目前开发了观光游览型、事件型等旅游产品。前者以静态观 赏为主,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而 文化内涵欠缺。后者只是起到营造 旅游氛围的作用,并不是对旅游者 具有主要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就 导致横店影视城旅游产品就总体而 言内容单调、质量较低,没有形成 自身特色,与国际知名影视主题公 园的产品质量差距较大。(二 基地内外部交通条件较差 外部可进入性与内部可达性对 旅游地发展至关重要。像桃花岛, 唯一可达的途径就是船运,交通不 便显而易见。横店名声在外,但是 镇内交通状况不尽人意,主要问题 包括影视城外交通工具少、路窄,主要景点附近缺少指引方向的交通 图。(三 基地接待设施数量虽多, 但缺少高质量的接待设施 接待设施供给质量会影响制片 商和旅游者入住的安全性、便利度 与舒适度,从而对他们的决策及整 体影视拍摄或旅游效果产生影响。目前横店的接待设施供给数量充足 但档次不高,据不完全统计,横店 影视城景区内现在有宾馆十余家, 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仅有 4家,2星 级宾馆 5家,这不利于吸引要求较 高的制片商和旅游者特别是会议 /商 务旅游者。而这方面的要求对于桃 花岛、西塘等影视基地就更不用说 了, 它们在资金投入上远不及横店, 接待设施上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地 方。(四 制片商和旅游者过多,区 域容量达半饱和状态,环境质量下 降 2007年, 横 店 的 客 流 量 己 达 478万人次,也就是说日均客流量已 达 13,000人次,而横店影视城的 建筑面积仅为 50万平米,致使基地 的容量处于半饱和状态,这对于制 片商的拍摄效果、旅游者的旅游环 境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较 大负面影响,不利于影视基地的可 持续发展。景区有些场景的拍摄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例如拍摄的 烟火、车辆尾气、场景的搭建引发 的砍伐等。长期看来,环境质量下 降会造成旅游者旅游质量的下降甚 至旅游者数量的减少。
四、突破瓶颈的建议和创新要 求(一通过策划人文特色活动, 为基地发展增色添彩 西塘和桃花岛的发展较其它影 视基地有其不同之处。它们原本就 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而正因其别具 特色的自然风光,才吸引了剧组进 行影视拍摄。对影视基地而言,仅 仅依赖风景较难达到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西塘、桃花岛应在自然风光优 势基础上加强人文创新发展。如:以传统节庆带动人气,实现增长;配合环保活动,顺应时代潮流打出 生态牌,融合时代科技加强景观的 技术含量,例如西塘就举办过展示 特色建筑群的现代灯光艺术;还可 以以举办旅游节,以提高在本国及 国际上的声响。各种传统的和新兴 的文化节融旅游、文化、购物、庙 会、经贸洽谈和商品展销为一体, 可以充分展现地域风情;还可以凭 借已经成名的影视作品为“广告”, 如桃花岛可以设置侠侣爱情文化节, 金庸武侠文化节,浪漫爱情景观评 选活动等。
(二加大投资力度,追求集 群效应
横店与象山不同于桃花岛及西 塘的地方在于:以扩大影视基地规
模来提高效益。其中横店最为典型。2003年底,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 横店影视城成为我国第一个优势产 业实验区,两年内就吸引了 120多 家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年实现产 值八亿多元。经营范围涉及影视策 划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道 具和设备租赁,影视培训、影视博 览与交易、影视后产品开发、电影 院线、影视投融资、影视旅游等领域, 初步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影视产业 链,产业集群效果也开始显现。(三加强各影视城基地的合 作 2007年,一条消息引人注目:浙江各地最有名的 34家影视基地和 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 浙江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发挥各
基地的优势,弥补各基地的劣势, 减少拍摄成本, 加强旅游集群效应。如果这一协议能够切实有效地实施 贯彻,那将极大突破各个影视基地 拍摄场地的局限,那时,各大影视 基地不是商业上的竞争关系,而是
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剧组在 各个基地之间择优进行拍摄活动, 也能提高拍摄效率和效果,更能促 进各大影视城之间的良性竞争。这 方面政府要发挥协调职能,与行业 组织一起上马,为企业发展搭建平台,增强规模效应。相信在不远的 将来,浙江的影视产业能为地方经 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注释 ①徐永安.打造横店影视城产业链的成功尝 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3:24-25②见“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旅游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infoview.asp?id=748.浙江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布.2010-12-25 ③ 陈婧.《影视旅游产品研究----以横店
影视城为例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④ 见“象山影视城官网”http://www.xiexiebang.com/about.asp 2010-1-6作者简介 施超男、袁权锋、苏慧静,浙江海洋学院人 文学院学生。
秦良杰,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教师,副教 授。
第三篇:我国水电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澜沧江流域水电站群为例(文摘)[范文]
我国水电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澜沧江流域水电站群为例
随着国民经济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水电建设掀起了新的一轮热潮,在未来的20年内将有多个大型水电站建成投产。水电站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展水电工业旅游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产品选择、有效拉动内需、带动当地经济、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够产生“多赢”的效果,可以预见必将成为未来工业旅游发展的亮点。但目前由于对水电工业旅游的价值认识不足,国内大多数水电企业对开展工业旅游缺乏必要的重视,以及相关各方对如何开展水电工业旅游看法不一,因此有必要对工业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电工业旅游的价值和开发进行专项论述。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围绕创造旅游体验的价值,从需求的角度认识水电工业旅游的价值;通过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我国水电工业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最后对澜沧江流域水电站群的水电工业旅游开发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开发思路;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作者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相关理论、资料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理论、旅游体验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知识,应用经验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通过旅游体验价值分析,从需求的角度研究水电工业旅游的价值并提出开发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对我国水电工业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 田颖嘉
学科专业: 工商管理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
导师姓名: 田卫民 赵国雄
学位: 2009
语 种: chi
分类号: TV741 F592.3
关键词: 大型水电站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水电工业旅游 机标关键词: 型水电站工业旅游开发澜沧江流域相关理论对策建议实地考
察法持续发展观理论知识应用经验系统理论水电站群水电企业实证研究能源需求旅游资源理论价值理论创新拉动内需开发思路
第四篇:17、年会论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课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李经龙1 李晓洁 周金陵
(安徽大学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天然耦合性、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作用使得融合发展成为必然。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章以合肥市为例,就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缘起、融合发展的必然性、融合发展的现状、融合发展的路径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合肥市目前存在融合机制不顺畅、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最后文章针对合肥市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of Hefei
Jing-Long li,Xiao-Jie li,Jin-Ling zhou
(AnHui University,Business School,Department of Tourist Management, AnHui HeFei 230601)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The natural coupl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the role of the market makes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become inevitable.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major industries is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optimized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aking Hefei c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origin of the two industries’integrating development,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and the path of the integrating developmen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 Hefei city,the fusion mechanism is not smooth and the fusion level is not high.Finall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development in Hefei,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tegrating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经龙(1978—),男,安徽淮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手机:***,E-mail: jinglong7021861@aliyun.com.李晓洁(1992-),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周金陵(1992-),女,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规划。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培养计划编号:AHLYZJ201508)。前言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娱乐服务的行业。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产品为吸引物,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两大行业联系紧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又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缺乏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也是不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只有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用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来诠释旅游,才能使旅游产业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全球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下的必然要求,其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1]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缘起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早在1986年,旅游经济就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开始从接待型事业转化为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作为一项战略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推进。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物流、建筑等行业融合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各地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促进由单纯观光型向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业态转变”。而合肥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还拥有深厚的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天然条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2.1天然的耦合性
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关联度的产业,其影响力可以渗透到任何行业。旅游行业的渗透性也较高,不仅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内部行业,还涉及多个外部相关行业。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撑,反之旅游行业对于其他行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具有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产业能够为文化产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文化产业能够延伸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促使旅游产业发挥更大的产业价值,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2.2政府引导
[3]
[2]近年来,国务院、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为了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都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其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基础设施作为支持,但基础设施的投资具有额度大、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这决定了政府在前期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政府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建了平台。此外,政府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会吸引投资商对具有经济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进行投资,这使得人才、资金、技术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聚,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政府也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宣传的作用,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2.3市场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元需求。旅游者更加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文化旅游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旅游产业具有观赏性,文化产业侧重于体验性,两者的融合可以延伸旅游产品的内涵,从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2.4市场供给
旅游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已经趋于成熟。当今旅游行业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迫于生存的压力和对利润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始逐步尝试业态创新,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业中,使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5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产业边界快速向外延伸,产业融合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且,产业的融合已逐渐从产业间的融合扩展到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现代科技作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加速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程,提高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已成为产业融合的桥梁和纽带。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3.1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资源融合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的依托空间,从而拓展了文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业中,可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旅游产品。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创建文化旅游品牌,促进由观光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进行转变,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新业态,培育新产品。3.2技术融合
[1]
[6][5][4]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核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的支持,文化产品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必将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具有创新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新的体验,使旅游产业具有科技内涵。譬如通过将旅游产业与智能服务、文化演艺、影视摄影、写生绘画、拍客创客等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旅游产品。3.3市场融合
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深受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青睐。此外,新型文化产业和创意性文化产品更受到青少年的强烈追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整合了多方面的元素,提升了两大产业的魅力,进一步拓宽了其市场空间。3.4功能融合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不仅具有文化功能和旅游功能,还具有经济功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增添了新功能,发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建立历史街区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不仅促进了特色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发展,还提升了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赋予了景区新的功能,丰富了旅游形象,使旅游产品更加具有文化内涵。3.5界域融合
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环节。文化产业的价值链由创意生成、产品开发与制作、商业推广、最终消费等多个环节组成。两大产业在发展的任何环节都存在着融合的契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可打破原有的产业界限,通过产业间经济活动的互补延伸产业价值链,赋予原有产业新的功能,使融合后的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将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向旅游产业延伸,建造文化创意主题公园;也可将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向文化产业延伸,形成动漫与影视旅游、表演与演艺旅游等文化旅游产品。
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顺畅
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文化局、旅游局、城市规划局等多个政府部门的规划管理。为便于管理,各部门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然而,就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机制问题而言,不同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调沟通,出台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口径,从而导致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持续推进。其次,缺乏地方性政策法规,不能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法律保障。4.2融合程度较浅,融合类型单一
纵观合肥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多属于较为浅显的融合模式,没有富有新意的产品,融合形式较为单一。以包公文化资源为例,河南开封市在包公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融合产品既有包公传奇故事展,又将包公的事迹,如“包公开衙仪式”、“包公断案”等以演艺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更有与包大人合影、畅谈千古事等体验式旅游。这种融合方式[7]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满足了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而合肥仅有单独的包公祠、包公墓等景点,并未借助其他产品丰富融合包公文化,对包公文化资源的重视度和提炼开发程度亟待提高。合肥对于三国文化的内涵挖掘程度也不够,整合度较差,在合肥并没有恢复古战场旧址,也没有展览馆和陈列馆来展示三国文化。再加上重视程度不高、服务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问题,阻碍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4.3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人才缺乏
目前,合肥宾馆酒店的接待能力不高,合肥的餐饮业也缺乏特色的产品来吸引外地旅游者。其次,在交通方面,合肥尚未开通旅游公交专线,到各个景点的公共交通不够便利。再次,合肥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以包河公园为例,景区内没有导游服务。旅游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景区传达的文化主题,走马观花的看风景,不能深入了解景区内在的文化内涵。此外,目前合肥旅游产业还存在人才比例不合适、人才发展潜力不足、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4.4缺少品牌意识,宣传推广不到位
以文化主题公园为例,合肥与许多城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如无锡有三国城、水浒城、唐城,杭州有宋城、东方文化园,苏州有吴越春秋主题公园,而合肥的主题公园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包河公园和逍遥津公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再加上宣传不到位,使得合肥的三国文化、包公文化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够。
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运行机制
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要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合肥市政府要尽快制定合肥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投入,提供财政拨款和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产业融合。其次,要出台地方性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融合发展环境,为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保障。再次,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可建立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旅游文化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合肥市市长任组长,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负责人任副组长,根据全市总体规划制定各景点的发展规划,注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5.2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创新融合产品
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将合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在开发文化旅游融合产品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精髓,打造多元化且具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如将具有地方戏剧元素的徽剧、庐剧、黄梅戏、花鼓灯进行串联,以包河公园、逍遥津公园、三河古镇为地点,将合肥的三国文化、包公文化、太平天国文化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演艺,向旅游者展示合肥丰厚的文化内涵,吸引旅游者,延长其停留时间。还可以在目的地挖掘一个富有创意的[9]文化主题,使原本单调的自然风光富有文化内涵,如打造《印象巢湖》等演艺产品,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要做好名人故里游,围绕包公、李鸿章、刘铭传、周瑜、文翁、杨行密、丁汝昌、聂士成、冯玉祥、段祺瑞、卫立煌、孙立人、杨振宁、董寅初、吴邦国、李克强等合肥名人,做强名人文化旅游产品。再次,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发展节庆旅游。如大圩生态园的葡萄文化旅游节和长丰草莓节,以节庆旅游、休闲旅游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旅行社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如逍遥津公园—教弩台—三国遗址公园等三国古战场旅游线路,逍遥津公园(三国文化)—包河公园(包公文化)—三河古镇(太平天国文化)等合肥古文化旅游线路,科学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科学教育校园文化旅游线路。5.3完善基础设施,重视人才培养
合肥应加强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现有酒店星级标准和服务水平,开发不同档次的宾馆酒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还应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主题文化酒店和主题餐厅,推进住宿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在交通方面,开通城市旅游专线,打造景区之间的快速通道,便利游客出行。另外,景区要定期发布有关景区的信息,如门票价格、拥挤指数、主题活动等,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如导游智能服务,将景区的人文历史文化融入导游词的设计中,使旅游者能够深入了解景区的文化内涵,感受合肥的城市魅力。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政府和企业需要引进高层次的旅游文化管理人才,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通过资金赞助、师资支持等形式,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5.4树立文化品牌,加强宣传营销
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从旅游资源的竞争转变为旅游品牌的竞争。针对目前合肥市品牌意识不强的现状,品牌的塑造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品质,以品牌促发展。策划利用具有社会影响和名人效应的事件来吸引媒体以及其他社会人群的关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要实现合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需强化宣传营销工作。在宣传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拍摄景区宣传片,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开展文化旅游讲座,提高合肥产业的知名度。利用互联网、4G网络、手机APP等在商业中广泛应用进行营销,以预订门票、餐饮服务、酒店住宿等为服务手段,为旅游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营销方面,可通过套票的方式实现合肥市内部各文化景区联合营销,也可以通过与周边城市的联合营销,譬如加强与池州、黄山、安庆等省内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以资源优势的互补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结语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均是发展空间巨大的朝阳产业。合肥作为安徽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和皖江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任。安徽省“十三五”发展战略也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合肥在山水旅游方面资源相对匮乏,观光旅游吸引力较弱。面对这一劣势,需要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融合。这样既可以传承当地优秀文化,发展当地旅游业,又可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延伸产业价值链,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保护、旅游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的共赢局面。总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实现合肥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必要路径和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3.[2]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J].深圳大学学报,2011,28(2):17-21.[4]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209(1):169-172.[5]张辉,黄雪莹.旅游产业融合的几个基本论断[J].旅游学刊,2011,26(4):5-6.[6]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164.[7]朱欣悦,李士梅,张倩.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经济纵横,2013(7):74-77.[8]林燕.合肥市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主题公园路径探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5,32(3):112-114.[9]马琪.合肥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五篇:0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摘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戴东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要】以“产业集群”作为都市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产业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研究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深入剖析我国都市园的发展模式,同时针 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实证分析。
0 引言
【关键词】都市工业园 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
络形式的有机整体。[1]
产业集群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为世界各 国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部门规划、企业之间协作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也有许多都市工业园采用该模式进行园 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云港市工业园、滨海沿海工业园等。不同于传统都市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建设 而成,这些园区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聚集的方式发 展而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园区根植性更强,也更利于产业 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发展。以下集中探讨在我国都市工业园 中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
“产业集群”概念是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 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区域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企业、专业化和服务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 构共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可延伸至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 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等社会团体与机构。而产 业集群发展模式则是通过产业成群集中发展的方式,将某一具 有优势的主导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以达到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网
图 1 产业集群导向的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框架结构图
收稿日期:2010-11-05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产业集群模式内涵
1.1
产业集群模式框架
产业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自发的推动下,达到整 合产业生产网络和优势资源的目的。园区企业通过内外 因 驱 使,形成一种资源集聚、分工与协作、区域集聚和资源共享的长 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同时依托于产业 链上下游的链接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多产业集聚,继而通过多 产业集聚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 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多产业集聚促进多条产业 链的共同发展和产业联盟的增加,形成区域规模化发展,提升 园区品牌效应,框架图如图 1 所示。该产业集群导向模式适合 有一定企业、产业集聚基础,并且彼此间具有高度分工协作关 系的区域产业发展。1.2 产业集群方式 1.2.1
资金集群
园内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园外投资进
驻、园内企业合作、金融机构调配等方式实现资金的高度调动 和集中,并通过合理的二次分配促进园区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1.2.2
技术集聚
园区技术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渗透形成。在园区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 渗透,实现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园区的共享,使园区逐步从要素 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1.2.3
人才集群
园区内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区丰富的高
学历人才数量为依托,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科 技人才进入企业,并经由企业间有效的交流合作促进园中人才 的紧密协作。再通过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进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 整合,达到园区内外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1.2.4
物流集群
园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园区产品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园区在原材 料供应、货物运输、销售站点等物流中间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 和规模化调运,实现园区物流集聚。1.3 产业集群路径 1.3.1
依托市场需求
该路径强调园区企业进驻并逐渐集聚的市场主导性。根据地区内消费者市场的新要求,园区设定相 应的政策扶持产业以鼓励相关企业进驻,而企业也由当地市场 及政策的吸引主动进入园区开展生产营运。逐渐增多的企业在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受自身限制无法填补整个市场空缺,因而企业之间逐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促进企业间资源 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1.3.2
依托产业链发展
在企业进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获得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飞速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于是 相关产业受到吸引陆续进驻,促使产业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的上 下游延伸,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巩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 业集群发展。1.3.3
依托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都市工业园大多设立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因此园区在产业发展上既具有基础性,也呈现一定侧重性。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积淀,企业自主 进驻园区的积极性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性也高于其他毫无产业 基础的园区,因此以园区产业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发展也是形成 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之一。1.3.4
依托适应性技术企业集聚[2]
该路径主要针对技术优势
明显或无传统产业基础的园区。技术企业具有投入成本低,但 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整 个地区乃至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力,且不易被轻易超越。但由于 该路径技术要求相当高,采取该路径的园区一般数量较少但影 响深远。1.4
产业集群模式运行机制
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园区新成立企业或 原有企业通过产业链分解,促使一些创业者创建新的公司并依 据产业链上的分工进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园区企 业的集聚。在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 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转包、研发、咨询、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最终形成产业集聚。[3]
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吸引专业化 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信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而 推动专业化的市场和产业关联度,促进在产业链条上下的衔 接,强化园区支柱产业实力。[4]产业集群的竞争自强机制会引 起在区域的集聚,形成产业联盟。依托园区产业联盟形成以产 业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产业关联、以企业间竞争合作为主的 企业关联以及生产要素、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依靠产业链 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多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 作,实现整个区域的聚集效应。
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的延伸和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联 盟,能够减少园区企业的盲目竞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 品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推动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区为例
2.1 上海张江资源集群方式 2.1.1
技术创新深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将技术创新作
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 园区内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进行技术吸收与创新,形成上 海张江独有的科学技术实力,并逐步铸就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
①集成电路技术:自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发中国第一 个 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张江便逐步成为集成电路 技术的积极创新者和行业领航者。2009 年园区给予集成电路 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达 30.5 亿元,较上年增长了 12.2%,而 集成电路专利申请达到 2 075 件,占专利申请数的 90% 以上,充分体现了园区对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产业 强大的研发实力。
②生物医药技术:张江作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基地”,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量 最多、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最多的生物医药基地。2009 年张江生
物医药产业共申请专利 466 项,其中发明专利达 413 项,占 88.6%。同时,园内制成医药新产品 229 个,获新药证书 50 多 个;在研药物 261 种,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 127 个,占比达到 48.7%。
③软件技术:上海张江专为软件企业建有浦东软件园,供 各类软件企业入驻。现在的上海张江浦东软件园已成为我国著 名的软件基地,园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力和行业影响力 的企业,并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件标准 SOA 的制定,为我国的 软件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 年,软件产业科研活动经费 支出达到 19.25 亿元,较去年增长了 39.0%。2.1.2
人才引入广泛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高科
技人才的大规模引入。通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园区 良好的发展前景的鼓励和吸引,张江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截 止到 2009 年底,张江从业人员已超过 14 万人,同比增加 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72%,同时园内已有国 家级专家 204 位,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 26 人。此外,累计园 区内留学生人数达 6 000 余人,并创办创新型企业 600 余家,占全区总企业数约 1/3。人才的广泛引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 有效的保证,通过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向规模 化、专业化迈进。2.1.3
产学研联系紧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致力于创新
技术的研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革新,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以产学研结合 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2009 年,张江已经拥有 127 家研发机构,并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6 家,占我国 54 所高 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数的 7.89%。此外,园内已有 30 多 家知名企业与 12 所高校共同培养 300 名研究生,且数量还在 增加。可见,上海张江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企业 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园区内产业 集聚效应的深化和提升,为产业及园区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2.1.4
投融资形式多样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类政策也吸引
民间资本投资、激活园内企业融资。如适时施行减税免税政策 及行政服务“零收费”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并引入资金;设立风 险基金,采用投资贴息、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或 组织机构投资融资;建立担保融资基金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担保等。2009 年上海张江高科 技园共吸引外资项目 90 个,合同金额达 9.4 亿 8 美元;引进内资企业 538 家,内资注册资本达到 18.43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 最高。同时,2009 年也已经为 30 家企业完成了总额达 2.353 亿元的融资担保。可见,上海在促进张江园区投融资问题上政 策类型多样,成效显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链支 持。2.2
上海张江产业集聚路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国 家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产业的发展主要根据自身现状和 市场需求,逐步经历了初期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中期重点开发 高新产业、后期积极拓展主导产业链 3 个阶段: 2.2.1
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期(2000 年以前)生物医药与软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3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重点支柱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两大产业以其持续的增长力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受到上海张 江高科技园的重点培养和扶持。2.2.2
高 新 产 业 市 场 机 遇期(2000—2004 年)2000—2004
年是上海张江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园区敏锐察觉到世界范围内 正不断兴起并壮大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传统技术优势 和企业发展意向,提出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统称为 上海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同 时大力建设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有效促进三大 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 文化科技创意、信息安全、光电子及金融信息服务业等,大大推 动园区经济繁荣。2.2.3
主 导 产 业 链 条 扩 展 期(2005 年至今)自 2005 年以
来,园内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主导产业 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了光电子、医疗器械、新 能源与环保、数字出版等多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 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业链之间也形成了交汇,从而大大提 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张江一直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要,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的 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发展,促进产业竞 争力的提升和园区品牌效应的推广。2.3
上海张江规模运行机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依托于优越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优惠 的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在 园内形成企业集群,并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软件 与生物医药大三产业,在园内实现集群发展。
强大的企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促使园内充 足的产业资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推动 三大主导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联性提高,拉动产业上下游企 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补,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而各产业链的 延伸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形成各产业链横向、纵向的交叉关联,并结合产业联盟加深产业链的相关性,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竞争 实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集群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高科 技园区实现园区整体的规模发展。在规模化园区内,园内各企 业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套设施和机构的辅助,获取更充足的资源 配备并在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技 术的自主创新速率;园内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有效的沟 通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园 区自身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之下将赢得更高 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上海张江已获得“张江药谷”的称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品牌效应。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选 取我国都市工业园当前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深 入研究,从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信松胜(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水利站 天津 301615)
节水灌溉技术在静海县的引进与推广
【摘 要】介绍了静海县节水技术的发展,该县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压塑料管、大明 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水源大口径管灌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做 出巨大贡献,同时为农业领域的节水工作做出表率。
【关键词】节水 灌溉 静海县
水源大口径管灌。
水资源紧缺这一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 注。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面对人口、耕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之世 界更加严峻的态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农田灌溉用水占用水量总量的 80%,提高 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不 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传统的观念上的 原因,加之面广量大,又涉及到水资源调配、输水、灌水环境、作 物品种、耕作栽培等一系列工程的、生物的、技术的制约,虽然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
我县节水技术应用情况为:静海县地处华北,行政区划面 积 1 414.9 km2,人口 54 万,耕地面积 6.93 万公顷,人均耕地 0.13 公顷。静海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年平均降雨量 495 mm,6~9 月份降雨量 464 mm,占降水量的 80%,多年平均蒸发量 1 850 mm,为降水量的 3 倍。我县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 1.7 亿 m3,人均 340 m3,公顷均 10.7 m3,夏季雨量集中,也使境内水大量流失,这样的情况注定我县必须走节水之路。
我县节水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约 20 年时间,技 术几经翻新,目前节水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有成功也 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 压塑料管、大明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缸瓦管
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我县采用的是缸瓦管,当时节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县农业 灌溉的主要输水手段是土渠输水,而土渠的输水利用率相当 低,经局部测试,由于土渠的渗漏和局部漏水、蒸发,利用率仅 为 40%~50%。缸瓦管的出现避免了土渠严重漏水的通病,使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 70%,并且缩短了灌溉 周期,相应节省了电和人工费用。但缸瓦管的不足也是显而易 见的,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劳动量,要求开沟平整、笔直;接口 多易漏水,需要高强度的水泥粘合;易破损,维修不太方便,承 受压力小。低压管道输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低压塑料管道大量生产,在我县运 西地区及津浦铁路两侧被广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简称“管 灌”,是利用低压塑料管代替土渠的一种输水方式。管灌的特点 是投资少、重量轻、搬运方便、不怕撞击、施工简单明了、易于掌 握、埋于地下节省土地等,在地下长达几十年不损坏,维修也方 便。比土渠省水 40%,水的利用率达到 90%以上。省水、省电、省时、省工、省地,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到目前为止,我县推广管灌达 2 407 km,控制面积 3 万公顷。
收稿日期:2010-11-09
探究,并以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为例进行分析。目前上海张江
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较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 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对各都市工业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 今后的发展中,上海张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交互程 度、园区文化的培养能力、企业自主研发地位等问题的重视,实 现园区更具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
[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3-18.
[2]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析
[3]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研究管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25.
[4]雷朋.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81-93.
[5]庄谦汉,纪龙.产业集群助推张江新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
参考文献
[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与高科技,2005(7):28-30.
[6]陈海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