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人多渠道多方式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范文)
儒森汉语 日本人多渠道多方式学习汉语 了解中国文化
“我老婆对我说,没学好汉语就不要回家。”来自日本的吉田诚今年5月在接受《重庆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52岁,3年前辞掉日本的软件公司工作,来到重庆学汉语。
事实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虽然中国和日本两国在政治外交方面因钓鱼岛争端逐渐趋冷,但是两国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并未因此受到大的影响。近来,一些日本影星影迷、大学生等不同层次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为了圆梦
日本女星来中国学中文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本“90后”新生代女星北乃纪伊正在学习中文,想走出日本国门,走进中文圈发展,用中文大秀一把自己的演技。
此报道援引日本《公告牌》消息称,7月16日,为电影《进京物语》所举行的宣传活动期间,北乃纪伊说,“作为一名演员,我的梦想是去中国台湾等地做文艺活动,因为自己现在正在学习中文”。
此前的4月23日,日本ZAKZAK新闻报道,日本女演员长泽雅美低调动身前往中国学习汉语。据长泽雅美的好友透露,“她此次是去北京学习汉语,预计7、8月份就会回国”。
早在2012年9月,长泽雅美为了拍摄台湾偶像剧《流氓蛋糕店》,已在台湾居住过4个月。据说她当时居住在某家庭旅馆中,每天都花上9个小时拼命练习汉语台词。
看影视听歌曲
日本民众学汉语谈中国文化
看过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的朋友,一定记得其中的经典台词“贱人就是矫情”。如今,日本影迷通过日文字幕翻译看该电视剧学习汉语,其中一些台词翻译与称呼疑惑,也引来中国网友及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的热议和关注。
日前,据多家媒体报道,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自2013年6月18日起在日本BS富士电视台以中文原音和日文字幕的方式首播后,在当地引发诸多热点话题。
该戏日本剧名为“宫廷の诤い女”,中文翻译为“后宫争权女”。有中国网友认为,日本译名少了点味道,剧中的经典台词,在经过翻译后,也变得有点走味。
其中,华妃经典台词“贱人就是矫情”,被翻译成“像披着猫外皮一样做作”等,让中国网友大叹“华妃霸气不见了”。
但是,随着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日本的播出,据说已成为不少日本人学习中文的好素材。负责该戏翻译的日本“亚共和娱乐公司”还在难懂的中文台词旁附上解释,比如什么是“内务府”,剧中的中国古诗词有什么弦外之音等。
一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网友称,一些日本本土学生也喜欢通过听歌看电视剧来学习中文。他的几位日本同学看了几期《后宫·甄嬛传》之后问他:戏中的“朕、微臣、臣妾、臣弟、本宫、哀家”等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皇帝的母亲要自称“哀家”?“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有什么不同?„„
另据中国文化传媒网7月11日报道,近日,40余名日本观众齐聚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一同观看了中国影片《画皮2》。此次活动由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与日中通信社共同主办,旨在通过观看优秀中国电影,使日本观众直观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
日中通信社还特意邀请《画皮2》男主角陈坤,为到场的观众送上一段问候视频。陈坤在视频中希望日本朋友更加努力地学习中文,自己也会争取出演更多的优秀电影。
据人民网报道,2013年1月21日,日本市进教育集团与中国专业从事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及中文培训授课机构——儒森教育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市进-儒森中国语教室》项目,共同致力于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在日本本土的推广与传播!
据报道,该项目开设针对日本人的一对一课程、小班课程、公司课程,涉及日常通用汉语、商务汉语、HSK辅导、夏令营、游学留学等课程内容,同时也开设了IPA国际注册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通过培训,得到国际认证协会颁发的国际注册汉语教师高级资格认证。儒森教育王老师表示,这一项目的推出无疑会更好地满足日本本土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汉语成为世界舞台的必备语
日本高校提倡学习汉语
“中国的崛起逐渐使汉语成为国际舞台的必备语言。为长期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精英之间的交流是不可欠缺的。这很需要既会说英语也会说汉语的人才。”东京大学准教授石井堂本刚在东京大学2013年春季新生入学仪式上这样说道。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消息称,东京大学将对学生展开特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汉语、英语两种国际语言。并且,东京大学还将聘请中国本土教师,教授学生学习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文学,如李白和杜甫的诗词以及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只有语言与文化相结合,这样的教育才更加全面,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经济学家、千叶商科大学校长岛田晴雄教授长在接受《日本侨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中文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大学课程中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据报道,岛田校长在躬体力行学习中文的同时,还着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带领学生学习中文歌曲。虽然古稀之年,但他认为中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不管工作再忙,坚持每天学习中文、学唱中文歌曲。仅仅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学会了《夜来香》、《何日君再来》、《月亮代表我的心》、《一剪梅》、《我和我的祖国》五首中文歌,并且举办了首场中文歌曲演唱会。
今年4月,岛田校长在该校的开学典礼首次用中文致辞,受到中日媒体的热切关注。
据日本《中文导报》报道,在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校长岛田晴雄在开学典礼上,操着一口中文抑扬顿挫地向1400多名新生和同席家长致辞说:“„„我特别推荐同学们学好汉语和英语„„”。为让大家都能听懂,他每说完一句中文,再用日语复述一遍。
在谈到此次用中文致辞的原因时,岛田校长解释说:“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并存共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文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因此我想在致辞中推荐同学们学好中文”。
第二篇:日本人学习汉语的教程10
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春节
邀请朋友到家里过年
彤彤:理惠,你好
理惠:彤彤!你最近怎么样?最近いかがですか。
彤彤:挺好的。大年三十你打算去哪儿?
理惠:还没定呢
彤彤:是吗?那,到我家过年吧!
理惠:太好了,谢谢你的邀请。
彤彤:不客气,我到车站接你。駅まで迎えに行きますよ。
理惠:好的,我到车站以后,给你打电话。
************************************************
彤彤:欢迎欢迎,请进。这是我的爸爸和妈妈。
理惠:叔叔阿姨好,我叫理惠,请多多关照。
爸爸:欢迎你。请坐。
彤彤:今天我们一起包饺子。
理惠:太棒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年。
妈妈:你喜欢吃饺子吗?
理惠:非常喜欢吃,但是我不会包饺子。
彤彤:没关系,我教你。
理惠:嗯,好的。
单词
春节除夕大年三十年夜饭包饺子鱼年年有余 福字中国结大扫除贴对联穿新衣面条倒计时(カウントダウン)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小品歌舞相声京剧祝福 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すべてのことは望みどおりだ)心想事成工作顺利干杯
放鞭炮年画压岁钱拜年(拜晚年)
重要表现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的春节。
毎年の旧暦の一日は中国の春節です。过年吃饺子是中国过春节的习俗。
春節で餃子を食べるのは習慣です。春节联欢晚会是我们必看的节目。
春節演出夕べは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番組です。爸爸喜欢京剧,妈妈喜欢听相声,而我喜欢看小品。
父は京劇、母は漫才、私はコントが好きです。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放鞭炮。
どの家も対聯を貼り、爆竹を鳴らします。红色代表幸福。
赤色は幸福の象徴です。初一的早上人们要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旧暦一日の朝、人々は親戚のところへ年始回りをします。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都非常开心。
お年玉をもらった子供たちは非常にうれしいです。除夕夜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
大晦日で魚を食べることは「年々余裕がある」という意味です。去年是虎年,今年是兔年。
去年は寅年で、今年はうさぎ年です。
阅读
中国的春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大年三十要吃饺子,大年初一要贴对联,放鞭炮。最重要的是,春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年夜饭必须要有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有的时候也会吃面条,代表“幸福长长久久”。每到过年,到处都是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幸福。初一的早上人们要出门到亲朋好友家去拜年,祝福他们在新一年里幸福顺利。孩子们可以拿到压岁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单词:
习俗团圆亲戚意味代表
因为他们并称传统
法定假日持续
第三篇: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究、思考的过程等。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把知识传授作为第一要素,把教师的主要引导放在核心位置,把过多的练习当成学生提高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更多的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
2、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轻语言能力的倾向;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新《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原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3、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因为输入式方式的过多使用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失去学习兴趣。要建立起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然后要求学生再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获取结论的过程,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再次就是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不同,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甚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经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中,选择、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甚至忽视发现和探索,因此,现在所要转变的也不是完全抛弃接受性学习,而是变机械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时,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二、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前者是方向和基础,后者是落角点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我们是应该请教育专家来学校撒播先进观念的种子,应该进行数天甚至数月的集中培训,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上。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还能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有些教师则只是凭借经验和头脑中的设想),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为了完成教案中事先设计的某个环节,或是达到教师的某一项本已脱离实际的目的,甚至冒着拖堂的危险,在那里说个没完,完全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而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学习方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也就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因而,我们首先要强化教研组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精讲精练,充实课堂教学容量,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点出发,讲究课堂教学的层进性[实行分层目标教学。对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进行多层面动态分解,变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体系,由浅入深地对目标予以网络构建。
创立“纵向连环递进,横向螺旋推进”的课堂教学流程。纵向以分层教学目标为链条,其环节的顺序为“基础——迁移——延伸”;每一环节又以学生学习活动为横断面,回环逐层深入,其层面的程序为:“提出问题——讲解点拨——合作、讨论——小结规律”。这样,教学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链条式螺旋式交织集成线路]、探究性,注重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提高练习的有机结合,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的精神。作业和练习很有讲究: 针对性:
(a)要针对教材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确保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b)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作业内容,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中。层次性:
a,作业要有弹性,可分为基本、选择和超定额作业。
b,作业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拾级而上;要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把分散的“知识点”连贯成“知识网”,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
c,在同一题目上“设台阶”,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受得了”。要在“寓做于兴趣之中”上下工夫,使学生喜做乐做。创造性:
a,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解题方法,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解题所需的不是机械的记忆和刻板的运用,而是敏捷的思考、严谨的推理、灵活巧妙的方法。
b,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时间性:
a,科学地掌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不应把作业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作业量是否适度的尺度
b,作业布置、批改、反馈要及时。超前性:
现在的课外作业,大多是对学生课内所学内容的延续,这对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很有必要,但学生仅仅做这样的练习是不够的。还应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设计一些超前性的习题。培养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力改变自己的备课方式,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知识就是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客观存在物,在知识面前,人们只有去“发现”,去掌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造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这样,教师备课的教学教案就需要随着新的教学精神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课堂学生问题随记”、“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案的编写,已经不能再是传统的重点分析和简单的设问对答了。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枯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对教材地重视。而更多地需要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教学思路的转变——备课工作重心的转变 传统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吃透教材,理清课中逻辑关系,任务分析; 3.确定学生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 4.设计呈现信息的方法和推演知识的进程; 5.选择课堂练习题以及记忆方法。
建构新备课工作范围
1.分析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2.深刻思考所教知识的新发展、应用及联系; 3.分析学生先前经验和认知过程,定最近发展区; 4.设计问题情境、支持、交流方式及学习流程等; 5.选择迁移问题,整合方法以及学习评价方法。
3、对课堂教学能力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教师就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在这种课堂上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我们现在对课堂的关注,集中体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其标准可界定为: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最佳组合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它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承,不可以照搬,更不能克隆,应该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底蕴和思维、创造与实践操作能力不断积蓄和升华的过程。也许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口头表达并非完美,板书并不漂亮,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那么这依然是好课;当然,这不是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够重要了,相反,我们更应当严格要求我们自己,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因为这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教师并用我们的德、能去感染和赢得学生的必备条件,是作为教师的根基之所在。那么,在这种课上,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究竟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了呢?首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依然重要,但仅局限于把握教材是绝对不够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和探究将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深刻挖掘学科教材,追求知识深度;另一方面要尽量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外联度,努力做好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整合的工作。其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问题应当辨证地看待,以往的课堂是要求学生安静地听、默默地思考,而如今的课堂中安静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但“热闹”又是课堂教学的大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能保持“热闹”,又能和谐、有序,“闹而不乱”,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中,是教师们进行课堂管理的新课题。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因为这种课堂很有可能不会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的独立或合作学习很可能打乱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思路。所以,教师应当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充分施展自己的随堂机智。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目前,一些教师仍然存在不太务实、不愿挑重担、只能教好学生而不能学困生和个别生的问题。这些教师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透或者说缺乏为师的必要责任和敬业精神,在学生观方面相对滞后,这就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
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学习的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立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5、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做平等的合作者
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里。
做谦虚的倾听者
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做真诚的赏识者
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做得体的协调者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区域界限,努力造就“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需要教师能适应多种环境,协调各种关系,具有“外交家”的能力。协调者要有宽广豁达的胸怀、热情服务的意识,要有交往的技巧,要善于挖掘家长资源,要有双赢的策略。
做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大纲、计划、课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营造“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们的课程建设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
“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做得法的组织者
教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新课程,就要求教师淡化权威,建议学生应该做什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平等中的首席”。
做有效的促进者
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做勤奋的学习者
我们要向名师学,向社会学,向网络学,向学生学,更要向书本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教师要用读书来提升人生品位。要读文学名著,要读理论经典,要读科普文章,要读哲思美文„„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精神之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
做扎实的研究者
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投入研究,行动起来,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研究更明确、更扎实、更持久。
6、建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尽可能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在以下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相信他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为了使学生能达到这个理想的状态,促进他们最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建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经常提示本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和错误 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活动结构的转变 传统课堂活动结构
1教师复习课内相关知识; 2.教师引出问题、任务和主题; 3.学生参与教师所预期的推导过程; 4.全班归纳学习结果,统一理解和表示方法; 5.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建构主义课堂活动结构 1.呈现问题情境;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引发相关经验和认知冲突; 3.在教师支持下,学生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
4.在教师的监控下,全班交流问题解决的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
5.呈现新问题,促进知识的应用和整合。
7、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特点: 多元性。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整体性。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短其短。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和学生要形成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这里,不管你是否正在使用什么教材,先一步将会得到比别人更大的实惠。有人叫我界定我们学校自主发展的方向,或是说我校的特色办学目标是什么,我看,“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较为适合我校实际。这个基础是:身、心各项素质的同步提高和思维、创新、实践的基本能力的不断积蓄。这个发展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的拓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展示才华和释放多余能量的平台。
第四篇:发展视角下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分析
发展视角下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分析
摘 要:本文从发展的角度,对体育课程的各种学习方式的内涵、学段年龄特点,以及各类知识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综合运用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运动认知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前提下,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知识范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这种基础是我们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转变学习方式的重点,是教师在把握体育课程运动学习方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学习方式,以具体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方式;运动认知;学习能力;学习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3-0015-03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标的倡导,强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它实质上是指向教师“教学方式”转变而引导出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数十年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体育学习方式的问题,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探讨和研究。但似乎直至今天,我们多数体育教师仍然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在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学习方式选择的偏差,并且阻碍了先进的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现场的操作实践和传播。我们应积极探索以“运动性认知为主要认知形式[1]”的体育学习实践中,怎样能既体现运动学习过程的主要特征,同时又考虑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发挥运动学习中多种认知方式的优势,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宜于他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二、从学习和发展角度,理解和利用运动学习的多种认知方式
体育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反复提及的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自21世纪初新课标实施至今,许多研究者对体育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认识。如认为体育学习是以运动认知为主的多种认知方式并存的学习过程,也有人认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条件和基础。其实学习方式本身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是否适宜,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来衡量。发展人类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2]体育运动学习作为教育的积极领域,只谈诸多的学习方式,不考虑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需求,或只在形式上选择了认为“好”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不能有效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人的发展。
体育的运动学习是由教师引导的学习过程,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才能完成转变学习方式的课题。但学习方式的问题应围绕学生发展来讨论和分析。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围绕学生发展研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是在体育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理解,是有意识从学生的学的方面去考虑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师的教。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恰恰是体育学习中多种认知方式并存的学习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而应理解各种学习方式的内涵,综合利用体育学习中多种认知方式并存的优势,引导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对各种学习方式要有清晰的认知,熟练选择,促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例如自主学习方式。学习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主动地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3]。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学习方法是“经过练习达到自动化的”。从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出,自主学习在今天的教学改革中是一种理念,是对以往的学科本位、教学本位的批判。它警示我们,基础教育要不断地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热情[4],并非在运动中放开让学生自己学习。同时,自主学习还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对个体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形成这种学习能力,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教师应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使之形成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方式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在教育层面,教师这个外部环境还要与儿童内部学习动机相互作用。我们应向美国学习“批判式教育模式”,批判“崇拜式教育模式”,以调整学生运动学习的内部环境。正如格式塔教育理论指出的那样,有机体必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高度的意识。学习心理学也告诉我们,概念的认知、动作形象的认知,总是出现在运动认知的最前面。也就是说,在动作学习中,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战术学习,都必须以听和看的方式先“体验”,以此理解其规则和运动方式,然后通过身体练习的直接经验达到“知识技能经验的转换”,获得新知识。所以,我们为学生设计怎样的练习、先练习什么再练习什么,从哪些已有的知识技能开始,这些都基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和身体运动结构的认知,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外部环境。
从学习的内部环境来说,如果把体育课程中运动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强调运动学习特殊性的“行动体验式学习[5]”是远远不够的。体验只是体育课程中运动学习过程的部分或关键部分。一定意义上来说,体验的前后更接近于个体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每一位个体来说,体育学习中的运动规则、动作方法都不是简单记忆、简单重复信息就能完成,但首先需要的是“运动形象的接受[6]”。然后在自己已有的身体、动作经验和能力基础上去体验。没有接受、不考虑种种基础,依靠体验难以形成新的动作技能。
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类似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观点,比如个性化参与、依靠学习动机内发、学习者自我评价、对学习者产生渗透性影响[7];也更贴近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循环” [8]。如具体体验(直接观察)-探究(反思性观察)比较、抽象的理解(模仿和分析)-主动实验(综合、设计),再回到具体体验。而且这个循环,教师可以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开始。因为在学习中“伴随着情节记忆的个人经验”,以及接受性知识(讲解、分析、提示)的“语义记忆”,借助个体的身体记忆,还学习到了程序性知识。[9]体育课程的运动学习中的“行动式体验学习”实质上就是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学习。
按照学习心理学理论的解释,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去[10]”。体育课程的运动学习过程中个体每一个欲完成的动作,几乎都面临着这样的学习问题:必须调动你身体的、技能的、知识的各方面已有基础,将感知和体验“即刻运用”到陌生的新情境中。运用是体验的开始,运用自己的身体表现、表达自己的理解,每一位学生必须也只能带着自己的问题,主动发现自己身体的能力、感受自己的感受、在教师指导下发现体验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距离、探究问题所在、获得“修正”的结论。所以当我们进入教学现场,一定要明确各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为学生选择以某种学习方式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起点。
三、体育学习从属于不同年龄、学段主体的发展水平
皮亚杰提出的“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基本含义是学习不要超越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此外,它还包涵更深刻的涵义,那就是学习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实际水平[11]。学生的发展,总是会受到年龄的限制,身体发展是运动的基础,身体基本能力是运动学习的基础。运动学习过程,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各项心理特征,将运动认知特性与学习者其他领域的发展共同推进。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志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的方式展开。运动学习同属运动认知,而在不同学段主体的发展水平上,运动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选择什么方式去学习,将收获不同的学习结果。
董奇、陶沙在对学前个体动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进一步论证后提出了“动作带来经验,而经验促进发展”[12]的观点。多项研究也表明,在学龄前阶段与学龄阶段的运动学习,是发展基本动作与形成运动技能的不同价值追求的学习。两种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评价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特点各异。因此仅仅把握运动认知学习的特殊性、体验性,在学前期难有所期待的感知效果。学前阶段的运动学习必须围绕人类基本动作发展范围展开,与他们的学习水平相适应。学前体育是以探索、发现学习方式为主的多感官参与、以游戏为组织形式的学习,也就是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运动学习。当个体能够充分利用所听、所看,弄清动作之间的前后关系、配合、节拍等体验投入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和儿童的接受学习都变得有意义。
格赛尔告诉我们,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应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他向我们证明了“成熟机制如何在复杂的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13]”,他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忽视遗传控制下的动作发展作用。针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问题,皮亚杰早就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批评,他说“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14]”,他还指出,儿童是主动知觉的,在发展儿童知觉的过程中尽量提供主动的活动,让儿童主动操作而不要被动地灌输。因此,基础教育的运动学习,要根据儿童不同阶段发展的任务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目标和学习方式,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创造适于发挥主体性的适宜环境。在有这种创设的环境引导下的“发现学习”才是适宜的。
在小学阶段,由于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区别。一年级的孩子是昨天还是幼教机构中玩耍的学生,今天就进入了具有“学校性质”的分科教学课程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特别的改变。所以,我们就要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逐步向形成具有个体风格的学习方式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如果始终在教学中总是努力培养学生自做选择、自我负责的“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依令而行”,如果总是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地发奋好学的“尊严”,而不是瞧不起自己和自责;如果每堂课总是有一定策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而显现出“活力”,而不是抑郁笼罩、被动消极。教师如果坚信在一定程度是我们可以管理自己的意识,一个平凡的人有了高度的意识也能在生活中获得“明智”的不平凡的成功[15]。那么意识将与运动和行动体验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特殊性相结合,渗透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中的尊严、活力、有意识的自我管理、集体感等是作为学习的隐性内容逐步培养起来的。我们的学生在他们一生所有的求学阶段都持续不断地接受这样的培训和引导的话,学习方式可能将不再是我们教学要革新的问题。
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策略
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范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而教师要把握体育课程运动学习的“多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方式不间断地培养。
1.如想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就把学生能够自主去做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做,不去干扰。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机会、权利和空间,促成同伴之间积极的依赖关系、责任感。他们就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协商、退让、关爱、合群、互惠、协作等交往技能,成为进入下一学段体育课程学习的基础。
2.如果我们希望学龄儿童学会学习,就需要从进入小学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选择培养策略。比如“组对”学习及分享,他们之间不是“同学”而是“搭档”,来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协作及专注;比如轮流练习时规定时间,不断地提醒还有多少时间,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度及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的责任感;比如我们不指望较长的集中讲授或练习某个动作(如某节徒手操),而是以简短讲解、频繁地、不时地返回学习的主题,使学习有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3.想让学生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学会独自学习,就重视下课前的总结,并把“总结语”让给学生。你不是问今天谁的收获最大,而是问你最大的收获和进步是什么。比如你问学生本课练习了多少次某个动作,哪次最好,为什么觉得它好等等。我们不应小视这类落实到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策略,实际上是教师有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回顾,建立有意义的学习生活。它们积少成多,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从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
如此我们总是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课程的教学,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入手,从不同内容的学习目的和运动方式入手,所引导的学习方式就总是能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培养和提高。
体育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总是提醒我们,要对运动学习的“行动体验”为主的学习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把它看成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将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与教师的不同教学阶段渗透和吻合。考虑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内容,注重在各个学段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体育学习中共同作用,使学生在经历多个学段的学习过程之后,逐步养成对学习的自我管理,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健.体育认知形式与体育学习方式转变[J].体育与科学,2007,(28)4.[2]潘天舒.发展人类学概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3-10]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引用中有改动.[11][13][1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董奇,陶沙,曾琦.丁.凯帕斯[美].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5]Merrill harmin[美]梅丽尔.哈明/著,罗德荣/译.教学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3.引用时有改动.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
我们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不断地探讨新的教育途径。在此,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让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还是他正在进行泳装表演呢?”刚说完,同学们就哄堂大笑。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且理解得相当准确。创设这个问题,虽简单,却犹如一粒“开心糖”,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2.利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创造机会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极好地创造自主学习的动机。在上《理想》一课时,可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该文是一首哲理诗,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加强理解。可以这样导入——“理想”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或是对未来的设想。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理想。今天请一位同学充当老师的角色来主持课堂,让在座的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谈谈自己的理想。同学们看到老师和他们一样坐在讲台下,身心放松了许多,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轻松。这时,许多同学会要求老师也谈谈自己的理想。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适当补充、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比如:“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但美好愿望能很轻松、顺利地实现吗?诗人所说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快乐吗?从而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活动中不断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维持动机
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较多,可以因文设计教法。①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皇帝的新装》、《寓言四则》等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②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如《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等,则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③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文章,如《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想像力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郭沫若诗两首》里的想像世界等。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理想》一文中“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对于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法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自身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提出疑难问题或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在教授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如《看云识天气》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文章的内容你们都弄懂了吗?文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把老师弄糊涂了。人多力量大,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问题一出,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连老师都搞不清,真有意思!这样,学生会更进一步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在教学《春》、用心
爱心
专心
《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句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当发现通过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他们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研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可据此给学生提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的名称,并试着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可引导他们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
3.激发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积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如给《寓言四则》中的《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想像力也会得到极大激发。可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是有创新,也有继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许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