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志愿填报工作交流
高考志愿填报工作
一、考生填报志愿中的四个主要问题
如何选择大学、如何选择专业、如何评判高考实力、如何综合考虑分数、学校与专业。
(一)如何选择大学
1.分类了解全国大学概况
全国大学分为以下五种类别,对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高校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但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对稍弱。
准综合大学: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这类大学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主体专业实力很强,行业特点明显,与行业有天然联系,又都在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师范类院校: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范专业。
专业院校: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报考此类大学应充分考虑考生的天赋、特长和兴趣。
上述五类大学,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办学实力和特点各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有差别。这都是填报志愿时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2.从“大排名”了解大学实力
在看“高校排名”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从总体上看待高校的大体排名位置,相差一二十名的位次也许不好说在办学实力上有质的差别。第二,同类院校是大体可比的,如同是师范院校或政法大学,从排名大体可以了解其办学规模、教学科研水平等。不同类的院校是不能简单相比的,如排名相当的综合大学与专门院校,谈不上属于同等量级的办学水平。第三,还要了解下列情况在排名中的特殊性:高校合并规模越大排名越靠前;有医学院的大学排名靠前;理工类院校排名靠前,文史类院校排名靠后。
3.上“专门院校”和读“主体专业”
一是要去专门院校上学。语言类、法律类、师范类、财经类、土建市政类、计算机类、农学类、电子信息类、医学类等都有专门院校。在专门院校得到的训练跟在其他院校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是法学类专业,华东政法、西北政法的法律专业跟北航的法律专业是不同的。同是土建类专业,北京建工学院不单讲授基本知识、书本知识,还要讲大量工程实际知识,这跟北方工大的土建专业有很大差别。
二是要读学校的主体专业。
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准综合大学多数都有主体专业,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相当强。如学生物工程报中国农业大学,而不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国际经贸、金融学专业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不要报中国农业大学。学语言类专业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而不应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道理,学中文专业报首都师范大学,而不应报北京理工大学。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不够北大清华分的学生,在北京只能上人大、北航、师大、北外等,而到外地可上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第二,不够北航、人大、师大、北外分的学生,到外地可上哈工大、川大、重大、厦大。第三类,二本分的学生如上外地二本院校,这些院校如前文所述,办学水平都很不错,是行业领军者,甚至在全国小有名气,一般讲北京的二本院校好,或者好得多。
在选择外地院校时,要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综合情况。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发达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可以适当考虑。
当然,报考外地院校,考生必须是自愿的,对自己有信心,能承受压力和挑战。大部分到外地读书的学生,一两年后会显得比在京读书的同学成熟,各方面进步都很大。
(二)如何选择专业
1.高校本科专业分类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11个学科门类,71个类别,250多个专业,如果再加上专业方向,共有700个以上。
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4个学科门类。文史类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
以“工学”这个学科门类为例,还可以细分出以下21个类别::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仪器仪表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水利类、测绘类、环境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航空航天类、武器类、工程力学类、生物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
以其中“电气信息类”为例,包含以下7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2.主要专业类别介绍
下面按照社会上的习惯名称,对十种重要的专业类别做简要介绍。
理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及其分支学科。综合大学、师范院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注重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考研,还是走上实际工作岗位,都会有比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机电类:包括各种机械、电器等行业,专业性非常强,毕业后适合进入电机工程系统工作。
电子类:这类毕业生的适应面非常宽,涉及行业非常多,互通性强。只要涉及弱电(包括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医疗器械)的各行业都属于此类专业的就业、深造和研究范畴。
计算机类:计算机技术可细分为硬件、软件、研发、应用等不同方向,是持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但
在需求结构上的差异很明显。对高层研发人员求贤若渴,对低端应用型技术人员大量需要,而中端人才却不易找到合适位置。
现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院校多达500所,可以说鱼龙混杂,办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建议大家尽量考虑报考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情况不要首选文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
读计算机专业第一要有足够的兴趣,第二要有足够的热情、坚韧、精力和耐心。
土建类:适合在建筑、市政、交通等行业工作。典型的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前者是搞设计的,后者是搞工程施工的。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人员流动也大。
医学类:医学类又分为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四小类专业。立志到大医院当好医生的,必须上名牌医科大学,甚至考本硕连读。
语言类:有三类院校开设语言类专业,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专门院校毕业生适合做语言应用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生适合当老师,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
文化产业类:包括新闻出版、广告、印刷、传媒、中文等专业。这类专业要注意两点:一是行业用人机制是聘任制,要有拼搏和牺牲精神;二是靠天赋和悟性,不靠学校“出身”和牌子。
法律类:综合大学如北大、人大的法学专业理论深厚,适合搞研究。而中国政法大学要讲大量司法实践案例,还经常请律师事务所、司法系统专家做讲座,毕业后适合在公检法系统工作或律师事务所工作。
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市政管理等。综合性强,课程设置宽泛,管理工作越来越体现科学化和专业化。
3.从课程设置看专业内涵
不能望文生义。不要看了专业名称就立即定性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的是要看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包含哪些学科?设置哪些课程?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才是决定将来从事职业和继续深造发展的核心因素。
同一类别或相近类别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相差并不大。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较接近,2/3课程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更宽泛地说,看起来似乎相差较远的专业,如化工、应用化学、制药、药学专业,其实也都是可以在同一领域深造,在同一种行业或同一类职业就业的。
高校实行按院系招生。在大
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模糊渐成趋势。如北京大学按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招生。同济大学按经济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类、机械类招生。
4.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断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呢?认真分析考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类型和行为特点,你会发现这些个体差异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和人才发展。北京教育考试院周军研究员对下列7类考生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适合搞学术研究,从事理论工作。
有标新立异想法的学生,可能具备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对专业不必过分看重,学校的整体氛围可能更具决定意义。
没有坚持长期学习思想准备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较高,也未必适合从事医生、IT研发工程师等职业。
惯于听命于人、案前久坐的学生,最典型的专业选择可能是会计、审计类。
乐于助人、性格温和的学生,适合做一名教师或社会工作者。
语言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一门应用语言应当不费力。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质。学生对自己性格行为特点的分析,最好还是和家长、老师交流一下,可以参考测试结果,但结论还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础上。
考生由于受阅历限制和尚无职业经验,往往对专业没有成熟明确的考虑。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好”的学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学科兴趣高,成绩好;那些学科兴趣不高,成绩不好。对于“我只想学某专业”的学生,家长可从两个方面做思考和引导。第一,人是有多方面兴趣、特长和潜质的,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通信,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和科学引导。第二,学相关专业将来是可以从事同一行业或同类职业的,如学中文、法律、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记者,只是发展方向、特长、风格会有不同而已。
在高校更加强调“通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真正进入本“专业”工作,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才能最后完成。对大部分考生来讲,可选择一个应用性、业务性较强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建议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
5.专业选择的两个相关问题
传统专业问题。属于长期需求的专业,就业和深造的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性强,不会出现短时异常过“热”现象。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行业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但是,不论怎样变化,有些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类、土建类、医疗类、会计类、语言类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稳定。
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问题。有些热门专业都是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人才适应面比较窄,用人有较大限制,受政策影响大,持续“高热”时间短,也有可能突然出现降温变“冷”。因此,专业的冷热是变化的。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前几年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比较困难。
大学教育与就业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能将就业率或失业率作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参考。
(三)如何评判高考实力
1.用重要考试成绩来确定校、区排名
一是平时成绩:相关机构提供的研究信息表明,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业成绩的年级排名基本一致。根据学生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期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其基本实力可以大体判定。在判断排名时要注意对历次考试成绩稳定、波动、渐升、渐降等不同情况做切合实际的具体分析。
二是模拟考试成绩:一模给压力,相对偏难;二模给信心,相对偏易。一模试题在难度、区分度、知识点、热点等方面的把握上更接近高考,但由于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间,学生变化较大。但考生要认真分析哪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水平。各区教研中心在一模二模后都要统计分数,给出相当于去年一本、二本、三本线的分数(分文、理科)。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模二模成绩大体推算出在区里的位置。
2.调用各种可参考的有效信息
第一,填报志愿前与班主任或有经验的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自己两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情况,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并听取老师对你填报志愿的建议。
第二,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等情况。
3.戒躁求稳,留有余地
考前估分误差较大,高考临场发挥等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多,高考发挥超常和失常两种可能都存在。高校招生有“大小年”之说,连续两个“大年”或连续两个“小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年降分和提分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指望高考超常发挥和招生“小年”的冒险心理是极端不科学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教训十分深刻。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要冷静客观地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实力,不要考虑面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受朋友或同班同学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一般讲,学业优秀、平时考试成绩稳定、心理素质好的考生,填报志愿不用过于保守。平时成绩起伏较大、情绪易波动的考生,应该适当谨慎一些。
(四)如何综合考虑分数、学校与专业 要从学业和潜质出发来考虑学校和专业。
1.高分考生。最好考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可以偏于基础,毕业后再确定发展方向。这实际上是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做出新的发展选择。
学校背景对学生非常重要,将来承认你的第一步的是教育背景。如卫生部部属大医院是不会招收地方医学院毕业生的(当然这些医学院有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特色)。
2.重点本科中间段的大部分学生。应学校与专业并重,比较理想的是选择专门院校的主体专业。学校与专业不能兼顾时,如果以选择学校为主,专业要尽量靠近学校的主体专业,或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果以选择专业为主,就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情况,专业最好是自己感兴趣或毕业后找工作时有优势的专业。如何把握好学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北航的航空机械专业(非主体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主体专业),就是要看哪个对你是有意义的,这绝不是用分数来“买”学校。
3.一般本科范围内的大部分学生。要优先考虑专业,其次考虑学校。这是因为一般本科院校中,除少数专门院校及原来隶属国家部委的学校外,其他大部分学校整体水平接近。这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虽在同一水平上,但努力程度并不同,学习潜力也不同,其优势和潜质即使个人和家长也未必认识到,这种差异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往往影响较大。
因此,选择适合于自己潜质的专业,会给个人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部分考生毕业后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最大的、在一线从事常规性技术、技术管理及业务工作的主要来源。因此,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
4.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应主要以专业作为填报志愿的出发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因此,考生要从选择职业角度出发选择专业。
在选择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的专业虽然很热,但就业面却较窄,只有一、二个行业需要,而有的专业广泛分布于多个行业,就业面较宽。二是充分考虑本人的兴趣及潜能,对于一线的技能性岗位,如果考生始终抱有足够兴趣,工作能力、生活习惯适合岗位需要,不仅可以更好地胜任工作,而且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要对前途有足够信心。比如金融、交通、物流、物业、IT、商业、电讯等行业今后必将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技能与管理岗位正呈融合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蓝领白领已无明显区分。未来几年,行业将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训练有素的人才。
二、志愿填报指导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高考志愿报考牵动着考生和家长们的心,志愿填报是否合理,关系到考生的未来发展,我们给出九点提醒。
1.志愿填报必须立足于现实分数实力
分数实力是决定出路的直接依据,必须依据一二模成绩客观评价自身实力,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在哪些科目上还有多大的潜力,冒险低分高报,最后阶段分数分数有突破的可能性当然也会有,但几率不大。另外,要特别注意院校专业往年招生人数的分数分布区域,两端的极高极低分数一般有低报志愿或特招生的可能,不具参考价值。实力不够强的考生不应过于参与招生人数偏少的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竞争,风险过大。
2.充分考虑个人兴趣志向
高校级别决定学生的事业起点高度,而专业方向能否与自身兴趣特长相结合,将关系到未来事业发展的速度,所以也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有些考生性格浮躁,做事粗糙,就不适合医学、财务等方向的工作,有些考生对周边事物敏感度较低或者不善沟通就不适合做传媒、营销类工作,再比如性格开放、耐力较差的学生也不适合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等。
3.必须把握好两个第一志愿。
高考录取时大多数考生是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如果第一志愿填报有误,同批次的第二志愿院校很难录取。原因有二:(1)你的第二志愿院校可能是别人的第一志愿,当你的档案以第二志愿的身份进入时,该校第一志愿已经录取满额了,除非你的分数高出别人第一志愿的分数一大截(如超出50分),否则你的档案便投入下一档次的学校。话又说回来,如高出别人50分,你的第一志愿就能够录取了。(2)很多院校不愿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特别是一批著名院校。
4.志愿填报注意关注社会需求的长线与短线
从国内的就业压力来看,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所受教育的院校品牌与质量,而学什么专业、终生从事什么专业工作的想法已经不是现在的主流思路。考生今天认可的专业未必就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事业。这里需要考虑专业的社会长线与短线的需求状况。如前些年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今天看就未必是轻松及就业的行当;而前些年的社会保障、师范教育、环境保护等专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有大量人才的需求量。所以,家长应当做好参谋的角色,广泛地搜集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与前景,不要轻易地给不熟悉的专业下结论。
5.处理好外地与本地的问题院校报考的问题
不少考生不顾自己的分数实例,断然拒绝考外地院校,这是不够理智的想法。目前用人单位选择员工愈来愈关注应聘人员第一学历就读院校的社会声誉,而相同录取分数的院校中外地高校一般会高于本地院校一个层次,相同级别的院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外地比北京要低10至20分。另外,在北京读一般院校,都是京城学生,学习氛围与外地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竞争意识强烈的氛围相比,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考生未来的工作地点、方向、环境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可预测性,所以除特殊情况外,家长也应鼓励考生到外省市院校去锻炼成长,提升生存适应、为人处世、适应社会的能力。
6.注重志愿梯度,力求稳妥
志愿梯度的把握不仅仅是个分差问题,它涉及到专业选择、志愿底线、高考退路、院校调剂等多方面的问题。
(1)在确保两个第一志愿后,不要为了形成梯度而盲目地添加院校专业。因为文科的梯度本来就很小,理科的梯度是存在的,但盲目地添加会使二批第一志愿落空,或添加的院校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一般来说,一批院校很难形成三个层次的志愿梯度。中等生可以在提前批次的院校冲一冲,在一批院校中填写适合自己成绩的学校,在一批最后一所院校的选择上,只能考虑外地院校极其冷门保底的战术了。到二批次院校绝对不能选择最高分的院校,因为它与上一所学校分数太接近,此时力求稳妥是明智之举。
(3)关于院校调剂问题的关键是考生看重什么?考生如果有学上即可,那只需排除一下特别不喜欢的一两个专业就行,宽泛地服从调剂;如果是宁折不弯的考生,就是复读也不想去不喜欢的院校专业,那我们建议你可以直接说明那几个院校专业你能够接受,小范围地接受调剂。
7.注意专业报中的细节
(1)考生在第一志愿填报时,应该将最有把握的、最喜欢的专业放到第一位;第二专业通常是一般性的;第三专业是可接受性的。三个专业的顺序不能颠倒,分差要一定距离。分数差异过小,等于只报了一个专业。
(2)要依据几年来的录取分数作为参考。因为许多专业的录取分数都有大小年的规律。
(3)第一院校是否服从调剂要看考生自己的想法:看中院校就服从;看重专业就拒绝。
8.关于稳妥与冒险策略的心理分析及策略
(1)保守稳妥的心态通常包括:A—分数实力有限;B—未来学习发展潜能无法与高端考生较劲;C—本科低调一些,攒足后劲考研上搏一把;D—心理素质不过关,考场上会因为冒进的志愿心慌意乱,尤其是遇到难题的时候;E—与世无争,心态平和;F—家长认为有学上就不错了,找工作时再说找工作的;G—大学生活不想太累。
稳妥策略基本方针为:两个第一志愿稳妥,比自己的平时成绩略低;三本和大专都报;能服从的都服从调剂。绝不放弃水平能够达到的院校。
(2)冒险激进的心态通常包括:A—上就上自己充分发挥能够达到最好的院校;B—具备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C—不成来年复读;D—不成就出国;E—上了不满意的院校一辈子窝囊;F—差校上了也没有工作,不如复读一年;G—家庭经济基础不错;H—家长想得开,坚决支持。
冒险方案基本思路:两个第一志愿的报考都明显高于自己一般水平;二本其它院校和三本及大专都不报;坚决性地不服从调剂。
(3)折中方案:两个第一志愿采取一个冒进、一个稳妥的策略。其他志愿不予考虑,当然要看实力水准。
9.志愿填报工作中的分工合作
筛选院校专业志愿是需要一个科学精细的过程,家长、考生、教师在其中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
1.家长的工作流程:(1)了解考生的分数水平、院校招生情况及个人兴趣;(2)按上述信息在招生目录上搜索适合考生的所有院校及专业;(3)将院校信息分组编为几份填报方案,并打印出来,供考生选择。
2.学生的工作流程:(1)依据自身的分数水平、院校招生情况及个人兴趣,初步选择出最佳方案;(2)注意积分方案的有机组合;(3)注重填报原则与技术要求的运用。
3.教师的工作流程:(1)根据考生和家长的初步意愿,提出调整的建议;耐心讲解调整建议的理由;(3)可以提出全新的方案供参考。
三、对下一步志愿填报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一)志愿填报的两大原则
1.定位原则
每一位考生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高考实力,然后才能为自己选择相应层次的学校。由于我国的高考录取目前仍然采用分省划线、分省招生的办法,考生的实力只需与北京市内考生比较,即可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升学实力。而实际上专业差别有时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一般一本学校和较好二本学校之间的专业差别。如某些学校虽然在二本批次录取,但其学校某些专业声誉很好、就业情况较好,考生在定位时就应该提高该学校档次落座。
2.发展原则
根据前几年的情况,填报志愿时家长或者考生经常会在以下三类矛盾中彷徨犹豫、举棋不定:其一是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好的学校加专业时一份好工作的开始。
一般来说,学校层次越高,师资力量越强,校内资源就多,校园学习风气会好,就业的单位层次也会高一些,出国或读研的机会也大一些。但是从另一个层次讲,学校内的资源分配也充分体现了专业实力之间的差别,学校的弱势专业可能得不到学校更多的资源,从而处在名不符实的尴尬境界。
由于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脱节,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变成就业困难户。当好的学校和好的专业冲突时,如果以后打算从事技术工作,应该树立以专业为主的想法;如果以后打算报考公务员或者其它非技术类工作,可以应该树立以学校优先的想法;学校和专业在高考时、在街谈巷议中、在亲戚朋友眼中的比重肯定时前者远大于后者。但在求职技术性岗位时,公司或者老板往往认为往往后者重要于前者;但是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讲,好的学校只有两个字:响亮。
其二是兴趣优先还是就业优先。考生考大学的直接动因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为就业做准备。因此那些社会需求量大、行业待遇高的专业受到普遍欢迎,门槛线居高不下,成为热门专业。而有些学生由于个性问题或兴趣问题,不喜欢某些热门专业,也不需要勉强。但是专业和一个人的未来收入紧密结合,毕竟钱对于人还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高中生的兴趣常常没有固定,而且高中生对大学专业也缺乏了解,因此选择专业只要大方向没有错,基本不用考虑兴趣问题。一句话,讨厌该专业可以不报,喜欢一个专业不是一定要报。
(二)志愿填报的信息战
要在几百所大学的上万个专业里挑选,就像走进琳琅满目的花布店,如何取舍呢?志愿填报不是摸彩,而是运筹,需要事先了解三方面的信息——个人、高校专业和政策信息。
1.客观评价自己
填报志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实力和兴趣。人对自己最熟悉,可是又最难评价自己。处于高考前夕的考生们,最好拿出半天时间,邀上老师和家人,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的高考能力。需要评价的因素有:
① 本人在学校和全区的真实名次,这种名次不能以最佳发挥的一次来代替,要以平均值加权计算。
② 本校上几个年度本校的高考分数分段人数,以及区内历年高考成绩分布情况;
③ 本人在学科上的弱项以及性格缺陷;
④ 家庭的经济状况,想要工作的地点;
⑤ 考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
评估自己是报考的第一步。根据①和②,考生可以估计出自己在全市的相对名次,从而作出正确学校定位;根据③,考生可以决定除去那些专业。根据④和⑤,学生决定就读的学校的地理位置(是否可选择外地学校)。
此外,家庭贫困的学生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政府、社会和大学为贫困生准备的帮扶措施;
② 国家助学贷款的要求;
③一些减免学杂费或获取资助的途径,如报考军事院校、面向西部地区和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可以考虑报考。
2.全面认识高校和专业
高校除了有办学实力方面的层次差异外,列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在办学水平和学校特长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应尽量实现掌握清楚。需要了解的情况有:
① 高校的师资力量(中科院院士,特聘教授)、教学设施、图书藏量、体育设施等;
② 高校的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本科点;
③ 高校以及所属专业历年的分数线、学校正式的录取数。学校的自主招生政策;
④ 特定专业的就业情况和薪水,特定专业的未来发展;
⑤ 高校的教风和学风。
3.透彻掌握政策
教育部、北京市主管部门与学校招生部门发布的招生信息中均包含各类政策,其基本内容有:
① 录取批次;② 体检与政审条件③ 高校报考信息和自主招生情况。④ 加分条件和方法
第二篇:高考志愿填报
西安一博补习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慎选遭国家淘汰类产业的专业
2012年高考志愿征集时间正在进行,西安一博补习学校温馨提醒各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候,要慎重填报被鼓励发展与限制发展的专业。
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简 称新目录),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
在新目录中,鼓励发展的产业有农林业,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核能,石油、天然气,钢铁,黄金,石化化工,建材,医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船舶,航空航天,轻工,纺织,建筑,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运,航空运输,综合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业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邮政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民爆产品等,共40类750条。
其中新能源、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综合交通运输、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等14个门类为新增的。以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类为例,共有35个条目,涵盖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装备和救援服务等主要领域。
新目录将绝大部分行业和领域的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
西安一博补习学校
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目录涵盖了炼油、烯烃、有机化学原料、合成材料、化肥、农药、基础化工原料、橡胶制品等传统行业,以及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新兴领域。鼓励发展国内市场紧缺的高端石化产品,如高性能氟硅材料、工程塑料等;节能降耗减排效果好的石化产品和技术,如环境友好型农药、染料、涂料等。
同时,为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限制规模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能建设内容。新目录增加限制类223条,从产品规格、参数和生产装置规模等方面分别对限制范围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提高了准入标准。
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后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更新频率,保持该目录的动态更新。因此,2012年高考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积极选择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专业,理性选择国家限制类产业的专业,慎重选择甚至不选择国家淘汰类产业的专业。
第三篇: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志愿梯度合理配置
发布日期:2012-12-05 11:44阅读:850人
考生要高度重视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就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每一个批次(除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外)中填在第一位的学校志愿,它是考生最希望和最理想被录取的学校志愿。
第一志愿是招生部门在每个批次录取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首先投档给招生院校供其选择录取的考生志愿。招生院校最先得到的也是第一志愿考生的电子档案。
考生不能忽视第二志愿;
第二志愿是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在每一个批次(除普通类一批本科外)中填在第二位的学校志愿。它是考生除第一志愿外自己较为满意的学校志愿。当考生第一志愿在录取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不能如愿时,第二志愿就成为考生的首选。
第二志愿是招生部门在每个批次录取过程中,第二次投档给招生院校供其选择录取的考生志愿。考生所填报的第二志愿一般只有当该院校按第一志愿录取后尚未完成招生计划时才起作用。近几年每年被第二志愿录取的考生也有一定数量。
考生志愿的梯度应合理配置;
同一批次的院校中,各个院校的名气、实力不同,教学水平、教育资源、教学条件不同,师资力量强弱不同,招生专业的“冷”、“热”不同,学校所处地域不同等,使得同一批次院校的录取分数有高有低,自然形成了分数高低的梯度,决定了各类院校的顺序与位置。如果考生志愿梯度配置不合理,第一志愿如果未被录取,其他志愿可能就会不起作用,会使考生失去在同一批次被录取的机会。
为做到有适当的梯度,有两点需要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加以考虑:一是尽量了解以往该批院校的录取情况和院校、专业之间形成的自然梯度。二是同一院校的不同专业之间也要按“冷”、“热”拉开档次。三是名牌大学和生源充足、热门院校填写第二志愿一定要慎重。
第四篇: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考前填报志愿排名法更有效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未知 更新日期:2012-05-23 浏览次数:158次
志愿填报的时间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安排,第一种是考前填报志愿,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填报;第二种方式是考后估分填报,填报的时间是在高考以后,高考成绩未公布前;第三种方式就是考后知分填报,时间是在高考分数公布之后,甚至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出来之后。不同时间填报志愿,考生可参考的依据不同,因此采用的技巧也有所差异。对于考前估分填报志愿地区的考生来说,如何估算自己的位次是填好志愿的前提。为了让考前估分填报志愿地区的考生及家长学会如何结合成绩来定位,本文以北京为例,说明考前填报志愿需遵循的填报原则。
准确定位:排名法更有效
填报志愿要有理有据,所谓的理是指技巧,而据一般认为是往年的录取数据。在利用往年的录取数据时,最常见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差法,另一种是排名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种方法如何操作。分差法,也有人叫线差法,是指自己的预估成绩超出每个批次线多少分。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较容易掌握。比如说北京海淀一名理科考生模拟考试成绩是580分,海淀区一本线划的是450分,高于一本线130分。相当于2010年北京的624分(2010年北京高考的一本线是494分)。这样分析,这个考生打算报北航,2010年北航调档线是612分,高于一本线118分;09年北航调档线是602分,高于一本线101分;08年是607分,高于一本线105分。这样分析他报考北航被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并且还可能有比较充裕的专业选择余地。如果这位考生愿意,还可以报考录取分更高一些的学校。
而排名法,就是按照考生的排名来选学校,如果考生的排名高于所选学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最起码要等于你所选的学校的排名,拟报的学校才有录取机会。这名海淀考生成绩为580分,通过查询,区排名是1711名。有了这两个数据,再对比2010年高考分数分布情况,海淀区1711排名对应的是约603分。
我们把排名法的结果与分差法对比一下。用分差法计算,得出结果该考生模考580分可以报北航,因为算出来,他相当于2010年624分,远高出北航2010年的高考分612分。但用排名法,只相当于2010年的603分,报北航还有点悬。两种方法竟然差了21分。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了。两种方法出来的结果差别这么大,哪一种更有参考价值?
为了判断两种方法的参考价值,我们进一步分析。分差法参考了一个数据,这就是各个区县为本次模考划定的分数线(此处以一本线为例)。这个一本线是由各区县在参考往年录取率和上线率的基础上形成的。什么意思?就是往年本区的考生总数里有多少人上了一本线,那个人数除以考生总数,叫上线率。录取率就是往年全区被一本院校录取了多少人再除以考生总数,叫录取率。问题就在这儿了。
这个算法没错,但是忽略了一个因素。有两个问题没有考虑清楚,一个就是招生计划,是否有变化?还有一个就是报考的考生的人数是否有变化?当这两个因素比上一年变化不大的时候,影响就不大。但是这两个因素变化大,如果考虑进去之后,有可能结论就不是这样的。
分差法要准确有两个假设,一是每年批次线的学生的位次是一样的;二是考生每年的考试成绩分布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假设通常都是不成立的,但是其中第一个假设在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就变化不大,而前些年确实招生计划和考生人数变化不大,因此使用分差法的误差就小一些。而这几年北京考生逐年减少,如果还使用分差法,误差势必增大。但是使用排名法就不受此因素的影响。
当然,分差法也不是说一无是处。最大优点是简便,所以我不是完全排斥分差法。还有些区县没有向考生公布往年高考的本区排名,那就没办法使用排名法,就只能使用分差法。
确定估分依据,巧用往年资料
所谓排名法,就是按照考生的排名来选学校,如果考生的排名高于所选学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最起码要等于你所选的学校的排名,那么才有被所选高校录取的可能。排名法是较为科学的。为什么?因为排名法的思路和高招录取学生的思路是一致的。在平行志愿下,高招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志愿也这样做,得出的结果就比较具有参考价值。那么,怎么具体操作排名法?我们知道,高招录取是根据全省(区、市)整体排名进行的,但是我们高三考生每年会进行很多次统考,比如说北京地区高考之前半年多比较大的考试至少有四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模考试和二模考试。但是这些考试没有一次能够得到全市排名,只能得到区县排名。于是就出现一个问题:高招录取依据全市排名,而我们只有区县排名。我们需要把区排名换算成为市排名。这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附件:
(责任编辑:管理员)
第五篇: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总结志愿填报方法与技巧
作 者: 杰睿学校 日 期: 2009-12-19 09:52:43 来 源: www.xiexiebang.com 摘要:
注:以下是博主举办大型讲座的演讲提纲,阅读起来不大顺口,请读者原谅。
高考志愿填报要从三个方面来谋划,填报好高考志愿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巧。
一、高考实力的科学判定
总原则:以考生在学校或区里的排名作为确定自己报考实力的基准,而不是将某几次考试的分数值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更不能想当然地指望高考时超常发挥。
1.重要考试成绩的科学分析
平时成绩:北京教育考试院提供的研究信息表明,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的年级排名基本一致。根据学生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期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其基本实力可以大体判定。家长要注意对历次考试成绩稳定、波动、渐升、渐降等不同情况做符合实际的分析。
模拟考试成绩:一模给压力,二模给信心。一模相对偏难,二模相对偏易。一模试题在难度、区分度、知识点、热点(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把握上更接近高考,但由于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间,学生变化较大。评判高考实力一般以一模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但考生要认真分析哪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水平。
各区教研中心在一模二模后都要统计分数,给出相当于去年一本、二本、三本线的分数(分文、理科)。你就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一模二模成绩大体推算出在区里的位置。假如北京海淀区2007年一模520分相当于2006年北京市一本线531分(区排名600),你的孩子一模525,则将来区排名约在600名以内。
2.以校、区排名推算位置
校排名(年级排名):北京四中每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某考生在年级排行120名左右,该考生报考北京大学基本上有把握。
区排名:某高校在海淀区往年一般录取到第1000名左右,如某考生两次模拟考试成绩为区排名800名前后,如报考该校基本有把握被录取。
3.调用各种可参考的有效信息
第一,填报志愿前与班主任沟通,了解自己两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情况,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听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你填报志愿的建议。
第二,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
第三,高考成绩自我估分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估分相对较准,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估分往往不准,偏高者居多。
4.戒躁求稳,留有余地
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而应当详细了解欲报高校近三年实际录取的“实线”——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
最低分作参考报志愿风险非常大,多半要失败。
最高分意味着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很大的自主性,把握大。
平均分最重要,最有实际意义,如果某考生的考分在该校录取平均分上下,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以外的情况下可以说稳操胜券。
由于考前估分误差较大.高考临床发挥无法预测等不确定因素多,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考虑周全,留有余地,求稳求准。和去年相比刚压线却一心想跳一跳“摘苹果”,落榜的可能较大。
高考发挥超常和失常两种可能都存在。高校招生有“大小年”之说,连续两个“大年”或连续两个“小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年降分和提分两种情况也都可能出现。指望高考超常发挥和招生“小年”的冒险心理是极端不科学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教训十分深刻。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超招64人的情况下,55人未录取(39人未上一本线,16人上线考生未被录取),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信息作理性科学的分析,冷静客观地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实力,不要考虑面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一味追求热门专业和大城市高校,不要完全听信招生院校的现场咨询,不要受朋友或同班同学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在具体操作上,中学期间学业优秀、平时考试成绩稳定、心理素质好的考生,填报志愿不用过于保守。平时成绩起伏较大的考生、复读生,应该适当谨慎一些。
二、两种级差分与两种志愿
1.什么是分数级差
分数级差包括学校分数级差和专业分数级差。
(1)学校分数级差(又称志愿分数级差)
指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第二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差。即:第二志愿考生按减去志愿级差分后的分数作为学校排分来确定录取。
学校在招生章程中一般都表示不拒绝招收第二志愿考生,但同时又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
A.“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招收第二志愿考生”。“预留招生计划5%的名额招收第二志愿考生”。
B.设志愿分数级差。通常级差分在30—50分之间,个别院校高达80分,但也有些高校不设志愿级差。
(2)专业分数级差(专业级差分)
专业级差分一般在3—10分之间。也有学校不设专业级差分。
若考生的成绩未达到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
2.第一志愿至关重要
招生院校当第一志愿人数比较充裕时,一般不再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第一批重点高校录取第一志愿的人数比例很高。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80%左右。
填好第一志愿极为重要。考生和家长要将填报志愿的所有精力和准备工作,用在使所报志愿能确保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上,力争不出现失误,要慎之又慎,稳之又稳。
如果因几分之差被一志愿院校拒绝,“下嫁”到第二志愿院校,损失的将是30分、50分,甚至80分。同一所中学或家属院内,高考成绩差不多的两名考生,一个上了北京理工大学,一个却上了北京工商大学,就是因为后者第一志愿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以第二志愿录取到工商大学,冒险和侥幸心理导致了重大失策。
3.第二志愿不可忽视
很多考生出于自信,或家长不懂第二志愿的意义,在志愿表的第二志愿一栏为空白,放弃第二志愿。这是不应该的。这种情况下一旦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就会当年无学可上了。
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院校要适当拉开档次,给第二志愿录取留下足够空间。否则,会导致步步落空,全线崩溃。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须准确锁定能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与欲报考院校联系咨询,须得到准确答复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专业级差分等附加条件。二是阅读欲报志愿院校当年的《招生章程》,对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是如何规定的。
北京市本科批次的第二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对同一科类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平行志愿从A到C学校的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时各学校的调档比例统一为100%,相同分数的考生符合同一所学校投档条件时同时投档。各批次的平行志愿实行一轮投档。
4.有序排列专业志愿
有的考生成绩高于所报志愿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但仍未被录取。其原因在于:所填的几个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的要求;或者当第一专业未被录取时,第二专业按照级差分又达不到所需分数;而且专业不服从调剂。
对欲报高校的专业选择应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并进行排序:考生的高考实力,考生的兴趣爱好,该校以往的录取情况,该校所规定的专业排序规则。
要阅读《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北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和欲报院校招生宣传资料中上一的相关信息,就能对所报院校的专业排序作出初步判断,再向该校招生办作进一步了解并征求意见,就能选定专业及其排列顺序。
5.不要指望附加分取胜
各高校是按计入附加分的总分投档,但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的。
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附加分进档的考生。所以按实考分报志愿才有把握。
三、学校与专业的选择
1.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实力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将高校分为综合性大学(名牌综合大学)、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准综合大学(多科性综合大学)、师范类院校、专业院校等五种类型,对于帮助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高校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11个学科门类,71个类别,250多个专业。
理工类(4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
文史类(7个学科门类):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
理工类中的“工学”包括21个类别: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仪器仪表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水利类、测绘类、环境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航空航天类、武器类、工程力学类、生物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
其中“电气信息类”包括7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学校实力:我们从《挑大学选专业》这些书中可以了解全国高校大排名。这是根据各高校的教授、院士、硕士点、博士点、科研成果、科技论文、仪器设备、图书等评分排定的,大体能反映高校的办学实力,但不尽科学和完善,社会各界对此议论也较多。
我们要从总体上认识高校的大体排名位置。还要了解下列情况在排名中的特殊性:高校合并规模越大排名越靠前;有医学院的大学排名靠前,理工科院校排名靠前。
专业实力:市面上的很多资料也有对全国高校专业大排名。这只能作为大体的参考依据。要注意校内新开专业、弱势专业尽量不要报考。如学中文专业应报首都师范大学,而不要报北京理工大学。学生物工程应报中国农业大学,而不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国际经贸、金融学专业应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不要报中国农业大学。
在此基础上关注欲报大学及其相关院系和专业的师资状况,查阅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博士点、硕士点。
2.研究专业内涵
不要从专业名称望文生义,或看这个名称属哪个行业。最重要的是要看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包含哪些学科,设置哪些课程(课程群),这才是决定将来从事行业和继续深造发展的核心因素,同一类别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差并不大,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2/3课程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
在继续深造和就业时,化工、应用化学、制药、药学专业都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3.辩证处理学校与专业的关系
总原则:选择什么层次的学校由考生的高考实力来确定,选择什么方向的专业由考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志向来确定。
具体考量时,要对以下3个方面有正确、科学的了解和分析:
A.学校和专业对成才的意义是倒图钉型的(朝上放置)。学生在综合大学里受到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熏陶多,视野宽,见识广。学生在专业院校中得到的专业训练强,综合素质养成稍弱。在中国人民大学(哲经法文历管)和中国政法大学学法学专业便属此类情形。
B.专业的选取上思路要宽,不能死盯一个专业,至少应该是两三个类别或方向。学中文、法律、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记者。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通信,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科学启发和引导。
此外,现在专业模糊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行按院系招生,宽口径,厚基础,在大
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招生。同济大学按经济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类、机械类招生。
C.不同层次实力的考生在学校与专业的选择权衡上可以有所不同和侧重。
学习成绩优秀、在市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列的学生,有条件优先考虑学校。应首选以理科、文科为主的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这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的考生,可以兼顾学校和专业,选择工科性综合大学和多科性综合大学。
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可以考虑选择一个地理位置“不太好”、名气不太大的学校的中意专业,这是优先考虑专业。
4.淡化“热门”、“冷门”观念
长线专业是长期需求的专业,就业和深造的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性强,不会出现短时异常的过“热”现象。长线专业多属传统理科、工科、人文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文学、机械、自动化、化工等。建议那些今后打算深造的优秀学生在大学本科念注重基础的长线专业。
短线专业是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人才适应面比较窄,用人有较大限制;时限性很强,受政策影响大(国家一旦调整某个经济领域,其相关专业的人才就业就受到影响),持续“高热”的时间很短,可突然出现降温变“冷”。如计算机、贸易、金融、管理、法律等。
专业冷热现象是变化的。农、林、水、师前几年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比较困难。
就业率不是志愿选报的重要标尺,不要把每年公布的人才需求热门行业当作选择专业的依据。
5.鼓励上外地院校
北京市现在高考录取率为75—80%左右,如果只在北京上大学,录取率只有60 %左右。
在京招生的外地院校多数为部委院校,师资力量很强。当在北京竞争名牌大学实力不足时,不但分数低,每年还有降分录取的可能。而北京高校,即使是一些历史不长、教学科研水平欠佳的院校也是门庭若市。
北京考生往外地迈出一步,就会有很多的选择。建议理科成绩中等、文科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可以多考虑外地院校。因为北京高校格局中缺少类似南京大学、复旦大学这种档次的学校。
北京考生在京城长大,走出去既可以见世面,又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去闯世界,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早走出去比晚走出去好。上大学不走出去,毕业了奔事业总不能只限制在北京吧,到外地上大学也是为出国作准备。
四、家长的角色扮演
基本原则: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家长要围绕孩子准备报考的学校、专业,去学校咨询、上网查询,做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处理分析信息,将这些信息给孩子,以节省孩子的时间。选择基本定向的一两所大学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志愿高校详细咨询。
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办代替。
要从了解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