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7:3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

第一篇: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

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贺雪峰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自2004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有近5年时间,在这近5年时间里,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不是农村调研,不是乡建实验,也不是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及所获得的学术和社会影响,而是人才培养。在这5年时间,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长期在学生培养上勤抓不懈,注重方法,培养出了大批“又红又专”的三农研究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一是人才培养的状况,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三是主要体会,四是未来展望。我们相信,继续实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培养放在首要位臵这一战略,将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成为中国三农研究人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我们希望再过10年,全国最活跃和最优秀的50位三农专家中,有10多人乃至20人是由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培养出来的。

一、研究生的状况

目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有在读博士生17人,在读硕士生约20人,已毕业博士生7人,这些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刻苦的治学态度,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潜质,在掌握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撰写论文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具有相当良好的整体纪录。

先从成绩讲起。最能集中反映中心博士生整体素质状况的,是学校2007年以来连续三届文科“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学生的表现。在2007年第一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主办方要求每个院系只能报送两名选手参赛,中心经社会学系报送两名博士生参评,分获第1和第3名;在2008年第二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报送6人参加评选,全部进入前20名,其中4人进入前10,2人进入前3;在2009 1 年第三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报送10人参评,8人进前20名,4人进前10,3人进入前5。在三届“学术十届”评选中,中心报送参评博士生,不仅获奖人数多,而且三届“学术十杰”前三名,均有两名为中心博士生,表现出中心博士生良好的整体实力。

2007年中心首届博士生毕业,博士论文报送评选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有两篇博士论文获奖,这对于之前没有博士生培养经验的中心来讲,可谓出手不凡。中心博士生所撰写博士论文,材料扎实,论证充分,外审专家好评甚多。比如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曾一连用三个“相当优秀”来评价中心博士生论文,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教授评价中心博士生论文为“近年来读到的最优秀的博士论文”。

中心博士生在大量阅读和调查基础上,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很少(仅3位),研究任务主要依靠博士生,中心博士生也十分有力地承担了这一重任。查中国期刊网,仅2008年一年,中心发表论文99篇,超过我校大多数文科院系全院发表论文总数,这99篇论文绝大部分为中心博士生撰写。中心博士生发表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档次高,在读博士生中,有近一半同学发表cssci论文数超过10篇,发表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各类报刊转载数十次。中心博士生协助主持的课题,大多获得好评,比如由中心博士生陈柏峰、杨华分别承担的冶方基金会两项课题,被评为所有课题中的最优成果。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委多次专文转发中心博士生的论文,并多次邀请中心博士生讨论相关问题。200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一套十六种,绝大多数为中心博士生所撰写。

中心博士生每年都会有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由对方付费的应邀外出学术交流,几乎每次都是受邀最年轻的参会人员,并几乎每次都获得好评。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每年寒假会举办一次世界当代中国研究高级研讨班,只有很少人可以得到全额资助参加研讨班,中心连续几年都有两人受邀全额资助参加,并且在与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博士生的较量中位居优势。

中心博士生取得以上科研实绩,来自他们长期的努力付出。中心博士生基本上都来源于中心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中心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中,最优秀者通常都会选择在中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心硕士生培养,十分强调多学科的学术基础训练,经过2—3年严格的硕士阶段的学术基础训练,就为进一步开展农村研究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而在博士生期间,中心会组织大量的个人的和集体的驻村调查和形式多样的频繁的学术研讨。有了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经验调查,自然就会对农村研究深有体会,自然可以写作和发表大量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和政策评论。

中心博士生的状况,不仅仅是学风扎实,调查深入,发表论文量大质高,而且在学术趣味和品格素养方面,也颇值得赞扬。中心将“又红又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中心研究生也大都怀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在中心的语境中,基本上找不到社会上流行的那一套庸俗的东西,同学们大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服务农民的愿望,有终生从事三农研究的决心和热情。在长期的农村调查中,中心从来没有一个博士生叫苦叫累,中途退出,也没有一个博士生在研究中应付了事,敷衍塞责。在回答“中心研究生为什么会如此优秀”这一问题时,我说:“如果一个人在研究生6年(硕、博)都不分昼夜地读书、调查、思考、写作,他们怎么会不优秀呢!”

中心博士生在读书和调研期间,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作农村研究的前提是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与农民打成一片的能力。在中心读博期间,中心博士生往往要在10个省以上的农村地区开展长期调研,这本身就可以训练出中心博士生良好的与农民和乡村干部打交道的能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中心博士生的综合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祝东力研究员参加中心组织的一次农村调研后,对中心博士生的全面发展大为赞叹,他评价说中心博士生与农民无任何障碍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是他以前都不敢想象的。

中心博士生的优异表现,是我们对未来华中乡土派有信心的原因。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我们以为,我们采取了正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上的分阶段打扎实基础,二是人生观上的理想主义教育。我们常说要做一个阳光和阳刚的人,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心研究生培养分为截然不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一是硕士生阶段,主要强调阅读经典著作,打扎实学术基础;二是博士生阶段,主要强调做农村调查,打扎实经验基础。我们称之为研究生培养要扎实抓好“两经”,即抓好学术经典的阅读和农村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三农研究专家。

中心培养研究生,强调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延续性,因为不经过硕士阶段严格的 阅读经典著作的训练,进入博士阶段就无法适应大量农村经验研究的需要,就无法将农村调查所获经验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样,若只有理论阅读,而无经验研究,理论阅读往往会变成纸上谈兵,书斋里的哲学思考,这样的理论阅读,也不可能触及当前中国社会的实质,不会真正有效地影响中国政策的发展。因此,虽然每年有意报考中心博士生的人数在百人以上,中心每年却基本上只从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中招最优秀者读博士。同样,中心最优秀的硕士生也都愿意留在中心继续攻读博士。

中心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始于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当时我调入华中师大不久,痛感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而下决心改变之,并身体力行,强力推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而论,当时华中师大硕士生培养存在的固疾是,硕士生在未接受严格学术训练之前,就大量参加导师的课题,且将发表论文放在最为优先的位臵,而忽视了在硕士阶段打扎实基础的训练,尤其忽视了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阅读。而恰恰是考入华中师大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基础较差,对经典理论的阅读太少。我因此提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两不要一要”原则,即硕士生“不要参加课题,不要发表论文,要读书”。提出并践行这一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所培养硕士生的质量。目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中,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华中师大的硕士生。

要读书,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读经典著作,打学术基础。我们一般会要求硕士生读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要求每月至少读6本,每天至少读10个小时。提倡“午睡只睡5分钟”。在读研期间,不能参与任何商业性的活动,不能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外出家教等。这一原则,在我们离开华中师大,到了华中科大后,立即在华中科大践行下来。而因为我们的离开,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就不再组织这种高强度的研究生读经典活动了。

在中心的强有力组织下,华中科大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乃至社会学系的硕士研究生,读经典著作蔚然成风。在校图书馆文科阅览室,每天最早到和最晚走的,基本上都是中心的研究生,一年四季如此。自2002年开始,中心每个月会在每个硕士年级召开一次读书检查汇报会,坚持不懈,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读书检查汇报制度。

在华中科大硕士生培养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以后,为了保证研究生有两年的经 典阅读时间,中心调整培养办法,自硕士生保送和录取开始,即要求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每月通过电子邮件汇报当月读书情况,中心统一进行指导,这种办法有效地弥补了学制上的缺陷,效果很好。目前,中心博士生中,虽然有两届由两年制毕业硕士生为主,但是这两届博士生因为在硕士阶段受到严格的经典著作和扎实理论基础的训练,而在博士生阶段很快就崭露头角。

自2007年开始,中心在抓硕士生读书训练的同时,开始抓本科生读书。2007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成立“三农研究读书会”,在每一届本科生中成立读书分会,由中心老师和中心博士生分别指导本科生各年级的读书会,两年来,效果良好。而“三农研究读书会”中最优秀的同学也大都愿意保送到中心读硕士研究生,以在将来走三农研究之路。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本科生,在中心指导下的读书活动,可谓是当前国内高校的一道风景。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北大、清华、人大,还是南大、浙大、复旦,没有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有目前我们这样的团队,这个团队是这样整齐有成效长时期地阅读经典著作的严格训练!中心指导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和打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状况,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质量来讲,都远远优于全国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同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心已经形成最优秀的本科生保送中心硕士,最优秀硕士生报考中心博士生的机制。中心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读书口号是“将‘学在华工’落到实处”,和“为十年后社会学界的‘华科大现象’而读书”。

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心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强调“驻村调查”,“驻村调查”并非仅仅是到农村搜集资料,而是要通过大量的农村调查,懂得中国国情,形成经验质感,透彻理解经验研究的进路,掌握做经验研究的方法,从而学会做一个独立的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经验研究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良好的理论素质又来自大量的长期的对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没有长期扎实的经典阅读,要做好经验研究也是很难的,因为中心以外的硕士研究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中心所要求的经典阅读的质与量,中心以外硕士研究生即使进入中心读博士,也会感到格外吃力,这也是中心一般不招收中心以外人员读博士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中心对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做博士论文前,每个博士生必须先在全国8—10个省,每个省选1—2个村,每个村至少住15天以上的深入调查。中国农 村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很大,中国一个省往往比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人口还多,地域还广,没有对中国农村广泛深入的调查,必然会以偏概全,其研究结果往往会漏洞百出。广泛深入的调查,不仅增加了博士生对经验的感受力,而且极大地拓宽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学术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对农民的感情,提高了他们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力。三年下来,中心博士生驻村调查时间都会超过300天。这样广泛深入长期的农村调查,是当前国内绝大多数著名三农学者都不曾达到的。

因为有相当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广泛深入长期的农村调查,中心博士生就可以写作大量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政策评论,他们往往不仅可以研究艰深专门的学术问题,而且对政策问题具有相当敏锐的视野。长期的投入,在博士生阶段几乎是无一例外会有丰厚的回报,硕士生阶段“两不要一要”的不要发表论文,到了博士生阶段,往往是厚积薄发,在很短的时间即不仅可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而且有能力对一些政策问题发表评论,并引起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

中心博士生的调查,一律吃住在农户家中,这样一是食宿费用低,二是可以更方便观察体验农民的生活。调查方式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形式是个人独立调查,几乎任何时候,中心都会同时有4—5个人在全国不同地区农民家中进行驻村调查,这样密集的驻村调查,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这也使得中心成为“离中国农村最近的地方”;第二种形式是集体调查,所谓集体调查,就是中心组织起来集中于一个地区进行的调查。集体调查一般是白天分散调查,晚上集中讨论,这样就将农村调查变成了现场研讨,调查一个月,就研讨一个月。经过一个月的现场研讨,能够极大地提升参与调查者对农村经验的感受力和问题意识,这种集体调查已经成为中心培养人才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三至四次大规模的集体调查。比如今年暑假,中心师生80余人,顶着酷暑,同时在辽宁凤城、湖北大冶、安徽长丰3县12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体调查,收获良多。

在读书与调查以外,或者说在念好“经典”与“经验”的“两经”以外,中心还强调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之间的互动。中心研究生已举办“硕博论坛”14届,中心博士生指导本科生读书,和由中心硕士生出任本科生各年级三农读书会会长,已成惯例,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后的总共10多个年级同学的互动,才营造出一个极其良好的向上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是高扬的理想主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唯有牺牲多壮志”的奉献精神,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处世哲学。我们将之归结为“做一个阳光和阳刚的人”。

因为理想主义高扬,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具有理想主义的年轻学生。近年来,每年报考中心的研究生人数众多,尤其是一些有志于三农研究,有志于服务农民的年轻同学,不惜放弃更好的机会而到中心攻读研究生。一些名牌大学(如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以保送到中心读研究生为荣。众多“211”大学三农社团负责人也纷纷以报考中心研究生为荣。中心的理想主义氛围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于三农研究的热血青年来报考,这些热血青年的到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心的理想主义,增加了中心选拨人才的空间,提升了中心学生的个人境界。在中心各个年级之间及年级内部形成的这种良性的“比学赶帮”气氛,使得中心具有无比的活力。我们常常自我鼓励说:“一个团队几十人,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在努力进步,这样持续10年,该可以创造出多么伟大的人间奇迹!” 2009年中心暑假调查,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心师生每天晚上同时在12个村召开高质量的调查研讨会,这样规模的深入农村调查,会让所有从事农村研究的学者自叹不如。我认为这话说得不错。

从2002年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抓硕士生读书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7年时间,从2004年11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算起,时间已经过去近5年。经过这5到7年的培养,学生们开始一批又一批地成长并成熟起来,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开始以一个老练的三农专家身份来研究三农,服务于中国农村发展。我们相信,再过5到7年,这些已经踏入社会的中心毕业生,一定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优秀的三农问题学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成长起来的,一批一批地冒出来的,是“立地顶天”的中国学者。这就是我们自信“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理由。

目前中心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我和吴毅、董磊明等已经在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第二代是目前在读及已毕业的博士,第三代则是目前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生中最为积极优秀的那些将来准备继续在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目前中心第二代中,有10余人具有成就大器的气象,第三代也有10余人已经在阅读经典中有相当不凡的表现。我相信,再有10年时间,中心培养出来的杰出学者,足以造成一个华中奇迹!“顶天立地、长期坚持”,这是我们团队的口号,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行动原则,我们已经坚持了5年、7年,无论今后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或有多 少甜蜜的陷阱需要跨越,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再坚持5年、7年甚至10年。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华中乡土派成长和成熟起来了。

三、几点体会

应该说,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培养上费力良多,效果良好。我们的朴素观念是,“有人才就有了一切”。我们中心常讲的目标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而出人才是中心排在第一位的任务。我们认为,如果中心可以在未来10年时间,培养出既懂中国国情,又具理论素养的大批三农研究人才,中心就一定可以在全国立于不败之地,中心的教学与研究也一定可以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新气象,这也是我们在向校领导汇报时,称希望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可以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臶的原因。

以下谈四点体会。

1、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中心研究生培养,得力于中心一开始就制定了十分清晰的“顶天立地”战略目标,并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坚持既定方案,从而可以在人才培养和调查研究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团队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可以通过资源的堆积,在短期内形成学术生产力的。团队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必须有长期的计划,有清晰的路径,并有可行的方案。必须有足够的提前积累和长远的未来预期。只有将长期目标确定下来,着力长远和根本,放弃眼前小利的诱惑,才能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深山老林好练功”。一旦目标清晰,现在怎么做就不再存在问题,大家也就可以以最好的心态来为未来作准备。

早在中心成立之前,我们即定下发展学派、形成学术团队的目标,并以“顶天立地”作为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座右铭。“立地”就是要打好两个基础,练好“两经”,即前面所述研究生培养中,硕士阶段大量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打好扎实理论功底;博士阶段大量开展经验调查,打下扎实的经验基础。能“立地”,也就可以“顶天”。在中心的语境中,“顶天”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国家政策、影响国家政策。二是将西方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这两个方面的“顶天”,8 都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问题只是“立地”的功夫做得如何。中心向研究生讲清楚了“顶天”与“立地”的关系,中心研究生就有了目标,就可以长期坚持苦练基本功,并能在不长时间,取得很多很大的学术成绩。

中心研究生培养中的长期坚持,是在方向明确、路径明确和方案明确基础上的长期坚持,朝令夕改不叫长期坚持,左右摇摆不叫长期坚持。长期坚持的核心是按既定的培养路线走,不要在乎短期利益,不要考虑具体环境的变动,不要急功近利。这其中,中心老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坚持,最为重要。目前中心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小小的成绩,这点成绩是5年前甚至是7年前的努力的结果,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心很快就会进入出产人才的高峰期。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停留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上,我们必须为下一个5年、7年甚至10年计划作准备,我们要为华中乡土派培养第三代、第四代人才。目前我们在全校、全武汉乃至全国一些高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读书和调查,其目的就是立足长远,为中心和华中乡土派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创造中国三农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的奇迹积蓄力量。

将来无论环境如何变,机构如何变,中心“顶天立地,长期坚持”的方针都不会改变。我们相信,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有希望,长期坚持,水滴石穿,我们就一定可以创造出任何奇迹来。

2、个人努力,团队鼓励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是一个团队能否发展起来的关键之一,也是一个团队能否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关键之一。中心一直将团队建设臵于十分重要的位臵,认为团队是我们的共同归属,强调团队意识(我们又称“狼群战略”)是中心一直以来未变的方针。我们常说,我们不是要培养北大的二流人才,也不是要培养北大的一流人才,而是要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一流人才,意思是说,我们要以“又红又专”作为标准,要培养出既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具有高度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个人努力上看,凡是进入中心读研究生的同学,几乎没有人不努力。中心硕士生,除了上课,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图书馆阅读经典著作,基本上做到了午睡只睡五分钟,起早贪黑读经典。中心博士生除调查、写作与阅读以外,几乎不再 9 有空闲时间。我曾对中心2008级21个硕士生一年的读书情况作出这样的评价是:“2008级硕士生读书,最令人振奋的是21个同学的读书竞赛中,没有一个掉队的”。中心博士生的努力程度也是超乎寻常的,中心博士生也没有一个掉队的,没有一个没有在博士毕业时不取得超出他们自己预料成绩的。

从团队鼓励来讲,中心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其中,之所以硕士、博士生都会有如此的个人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团队的“传帮带”和“比学赶帮”。“比学赶帮”在中心团队中,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切实感到。正是因为中心的整体氛围,中心的“阳光和阳刚”之气,给每个进入中心的研究生以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样的空气中,一个人除了百倍努力,就别无选择。

中心的团队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中心每周都会举行数次分年级的读书会,每个年级读书会上,总会有其他年级的同学主动参加。低年级同学是来学习取经,高年级同学则是义务指导。高年级不仅包括硕士高年级同学,而且大量的博士生会主动参与本科生和硕士生读书会,介绍自己读书的体会、方法和感受,从而引导师弟师妹们尽早走上学术之路。中心读书会有一项规定,即每人每月必须将自己当月所读书目与体会上传到中心主办“三农中国网”的“读书论坛”栏目,“读书论坛”栏目也因此成为中心同学相互交流读书经验和相互鼓励的重要平台。其中,部分读书贴子的点击率在一年时间就达到1万多个。

团队精神还表现在近年来,中心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自动分年级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现在这一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1—2个月,中心同学就会分年级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最近发生的各种事情,清理个人思想上不良倾向,提升个人境界,同时,强化团队整合。

中心近年来开展的“硕博论坛”和“本硕论坛”,也是同学们主动组织开展的。硕博论坛已经开展十四次,几乎每次都会激发大量的学术灵感,论坛综述也多次在相关报刊发表,显示了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武汉乃至全国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团队精神与个人努力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正是团队精神,使得中心每个同学的个人努力脱离了单纯的个人奋斗,而变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使得中心可以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才防止了中心同学之间的负面竞争,才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而努力练功。

也正是中心良好的团队精神,使得中心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忙,相互鼓励,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相互理解,从而可以让中心的目标通过同学之间的传递,而潜移默化为同学们自己的目标。中心老师对同学们的严格要求就不再被认为是负担,而变成激励同学们苦练内功的动力。中心也因此可以十分有效地管理学生,整合内部,形成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合力。

3、营造理想主义氛围

任何一个与中心师生接触较多的人,都会感受到中心所弥漫着的理想主义气氛。中心会对所有进入中心学习的研究生讲理想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是机会众多,舞台极大,而市场经济最大的坏处恐怕也是机会太多,诱惑太多。因为机会多,诱惑多,人们容易急功近利,而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苦练功夫,也就反而不能积累能力。理想主义则是抵挡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诱惑的有力武器。理想主义高扬理想,注重未来,从而可以在浮躁的氛围中变得“从容淡定”,可以静下心来苦练功夫。因为可以沉心静气练功,也就可以具备到市场经济舞台上一搏的能力。

因为市场经济诱惑太多,人们变得急功近利,无法积累足够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博弈的能力。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稀缺,讲实力,没有能力,就无法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跳舞。市场经济下的浮躁,使得很少有人可以练就在市场经济舞台上进行高水平表演的功夫。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真功夫、真能力、真才实学的人,是稀缺资源,是可以从市场经济上大获好处的人。而正是因为理想主义可以克服急功近利,而最可能具备在市场经济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能力。

理想主义者不讲利益,但并非得不到利益。不关心利益,却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益,其中的关键是放弃短期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放弃小利,获得大利。这个意义上讲,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正是因为讲清了这个道理,中心同学就可以且愿意放下短期利益而谋求长远利益。在中心,我们从来鼓励同学们要立大志,成大业,我们鼓励他们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个人积累时间长了,就成了天才。我们在积累,别人却应付了事,未来难道不是我们的吗?中心的硕士、博士生们也在与外校研究生的接触 11 中,强烈感受到外校(无论北大、清华、人大,还是其他高校)研究生的浮躁无积累,不读书不调查,也因此增强了信心。而团队学长们所取得的成绩,又进一步使得同学们看到理想主义投入可以获得丰厚回报。

在中心目前的理想主义氛围下面,同学们思想单纯,学习努力,很少有人会谈未来收入和吃喝拉撒等俗问题,而多谈未来理想、人生目标等雅问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下面,中心学生怎么可能不积累深厚的学术功力,及怎么可能不形成强大的能力,从而怎么可能不在市场经济中后发制胜?!

4、以身作则的传统

中心一直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传统,中心老师在对待研究生上面,功利色彩比较少,人才培养被放在绝对重要的位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格要求学生,以学生成长作为最高目标。比如,中心老师主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读书会,从来未得任何报酬,均为义务。中心老师找同学们谈读书、学习、人生占用大量时间,严格认真,从来是“不抛弃、不放弃”。中心研究生参加中心组织的调查,大多是由老师课题经费支出,老师却不求回报。

二是尊重学生的科研劳动,不占用学生的科研成果。在中心,无论是参加中心老师课题调研成果,还是从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得学术灵感,学生撰写论文,老师均不在其中署名侵占,而是将学生推到独立负责之科研第一线,让他们有成长机会,也有表现机会。

三是在频繁的田野调查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调查,手把手教学生进现场、做调查、写报告。比如2009年的暑假农村调查,中心80名师生分赴辽宁、安徽、湖北3省12村调查,3省带队教授均与同学一起吃住在农户家中,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中心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从而使得中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有极高的读书调查不畏吃苦的精神,也使中心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认同,从而使中心能够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5、将培养人放在最为重要的位臵

因为中心创办时间不长,掌握体制资源和其他学术资源有限,在众多目标中,中心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其中始终如一的最优先目标是人才培养。我们相信,有了人就有了一切,若我们可以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华中乡土派就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自2004年11月中心成立以来,我们用十分有限的资源来较好地支持了人才培养,同时又防止了为功利目的而浪费学生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短视行为。我们相信,发表论文、主持课题等等都不是目的,获奖和获得研究经费也不是目的,所有这些若与人才培养发生冲突,我们就一定要“有所不为”,这也是我们从来不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甚至要求硕士生不发表论文,从来不接受无助于提升中心团队学术水平和中心团队人才培养的课题。我们要让同学们轻装上阵,盯着农村基层和学术前沿,立足长远,打好基础,以经过若干年训练,即可以成为中国三农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从目前中心人才培养已经取得的成绩来讲,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

四、未来展望

目前中心培养的博士生中,包括已经毕业和仍然在读的博士生中,共有20多人,就目前的态势看,其中至少有10人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村研究的领军人物,这些同学目前的研究领域分布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部分人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比如,2008年毕业的博士陈柏峰被法学学者称为“中国第一位80后法学家”,09年即博士毕业的申端锋被称为“中国最富有创造能力的青年学者”,等等。相信再过几年,这些被称作中心第二代的在读和已毕业博士生中,会有越来越多人在各自不同学科取得重要地位,并最终会位居各自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最靠前的位臵。

目前中心在读硕士生和拟保送到中心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共有40余人,其中部分同学在阅读经典著作中,表现出极为良好的学术潜质和学术品格。最近几年跟随中心读书的本科生中,也出现了大批具有很好学术潜质且有强烈从事农村研究愿望的同学,中心将从这些同学中选择最优秀者进入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以作为中心第三代的核心成员培养。

因为中心已经有比较大的学术影响,中心读书会在全国高校亦颇有名,中心理 想主义热情也感染着大量年轻学生,目前全国高校中,有越来越多具有学术潜质同时又有理想主义热情的年轻人愿意报考或保送中心攻读研究生,中心目前的研究生资源之好,超出任何时期。我们学校本可以保送北大的本科生,宁愿保送到中心读研,而一些文科强校的本科生也陆续报送或报考中心。以拟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为例,目前已有10多名“211”大学的本科同学申请保送我名下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大量优质生源为中心提供了良好的选人空间,这也就为华中乡土派提供了未来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我们相信,目前40多位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和打算保送中心研究生的本科生中,一定可以成为华中乡土派第三代的骨干力量,第三代也一定会超过第二代,到那个时候,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就不只是创造了三农研究领域的奇迹,而且为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最后,我愿意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再说几句,核心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一流学校,在这样的一流高校,创造出任何学术奇迹都不奇怪,因为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层次的高校,不仅可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老师,而且具有创造奇迹所需要的各种必需的资源。比华中科技大学层次低的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即使可以集中全校资源于一处(比如目前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全校之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也很难吸引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教师,这也是我们在华中师大和华中科大各工作数年之后的切身体会。没有一流的老师和研究人员,没有一流的学生,仅仅集中全校资源于一处,也是做不出一流的研究团队和研究中心的。

比华中科技大学更好的高校也很难创造出学术上的奇迹。目前比华中科技大学更好的学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其文科都很强,我对这三所高校的文科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被人大聘为客座教授,但就我们的了解来看,这三所高校,因其超一流,而往往显得保守,担心出错,且各种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牵制。这些大学要创造出学术奇迹,就要克服远较华中科大更大的阻力。就我们的了解来看,这三所高校的文科,基本上都是我们所讲“老虎战略”,即每个教授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掌握一定的学术资源,且都各自为政,相互不来往,每个教授都是一只老虎,每个教授都只带领自己学生进行手工作坊式的教育,不同教授之间的合作极少,我们所提倡的“狼群战略”更是没有可能。

若以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来比照以上三所大学(北大、清华、人大),至少有三 处不同:一是中心是合作培养,讲求团队精神,而以上三所大学是师父带徒弟式的手工操作;二是中心将学生培养放在第一位,不会因为做课题而荒废学生的培养,而以上三所大学,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要么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时间,要么让学生做大量与培养无关的课题,最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三是中心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氛围,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而以上三所大学的学生大多急功近利。因此,目前中心无论是硕士生的阅读经典,打理论基础,还是驻村调查,打经验基础,都远较以上三所大学做得扎实,不仅仅是团队整体做得扎实,而且就个人来讲,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讲,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颇具优势。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2004年11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之时,校领导朱玉泉书记、刘献君书记、欧阳康书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2005年李培根校长视察社会学系,对中心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在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屡次鼓励中心研究人员,从而使中心全体师生受到极大鼓舞;校领导路钢书记、冯友梅书记、林萍华校长、杨勇校长、段献忠校长、骆清铭校长、邵新宇校长都曾多次给中心以鼓励;校研究生院在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上多次给中心以照顾;校人事处在精神上给予了中心很大的鼓励,并成为中心的娘家;科发院和社会学系作为中心的直接领导,更是给予了中心很多的具体支持。一个具有热情、愿意下定决心从事学术研究的文科学术团队,只有在象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才会受到如此众多的青睐,才可以获得如此众多的支持,也才可以如此迅速地成长起来。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乡土派一定会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并为华中科技大学争得荣誉。

2009年8月1日匆草,8月14日改定。

下载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什么“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