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传统文化预测作文
【热点】国宝国粹、民间艺术、传统节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舌尖美食、历史名胜
【示例1口民间艺术】假定你是李华,你的英国笔友 Brown听说中国有一种戏剧叫皮影戏,感到很好奇,所以发邮件向你询问。
请你写封邮件告知有关皮影戏的情况。内容包括: 1.表演方式;2.文化价值和历史。Dear Brown I’m glad to learn from your last email that you show great interest in a Chinese drama form shadow play.Now here is what I know about it.As far as I know, it is an ancient form of storytelling and entertainment in which the players hold the human figures made of animal skins or hard paper boards with colored paintings.The figures are reflected on the curtain through the light, singing and dancing controlled by the players with the silk string.Shadow play with written records dates back to the Song Dynasty.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movi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vies and cartoons 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ming to China to enjoy the ancient treasure yourse Yours Li Hua
第二篇:最新高考英语作文话题预测:保护传统文化
就“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发表看法
[写作内容]
某中学生英文报就“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英语征文活动。你阅读了上述文章后,准备给该报投稿,稿件内容包括:
1.以约30个词概括以上短文内容。
2.然后以约120个词谈谈你的观点,并包括以下要点:
(1)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列举1-2个你所知道的国家或当地政府文化保护的事例;
(3)谈谈你对文化保护的建议。
Prote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challenged or facing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society and changing lifestyle.Besides, China is nationwide sparing no efforts to do it.(36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lso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reported that the Guangdong governmen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protecting Chaoju(潮剧),a local drama born in Chaozhou in the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In my opin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 effectively.To start with, we should make a law to regulate the society’s performance.Besides, we should draw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o it, for the more they know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protection, the stronger the support we can get from the public.In a word, it is high time for us to treasure and develop our own valuable culture.(126 words)
第三篇: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一:传统文化
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一:传统文化
今天整理了2018 高考作文十大热门话题预测,小编会陆续发完这这十个素材,请随时关注高考公众号以下十大热门话题预测素材的发布 注意以下:
1.传统文化 2.科技与创新 3.大国风采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改革开放40周年6.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7.振兴乡村留住美丽记住乡愁8.中国梦9.修身与教育10.家庭与时代
【主要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 2.文化自信与担当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名言】
1.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2.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3.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思路领航】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内容浩如烟海,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可拓展思路,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
2.“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经典论据】
1.守住传统民俗,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总书记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的坐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片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坦率地讲,对于学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诗词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有人也不赞同现在这种以传统文化博眼球的综艺节目。但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文化节目,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传统文化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浮躁不堪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在物质生活主导文化思想的境况下,人心浮躁而至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以物质衡量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共识,国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以物质而观文化,个人主观崇尚者众,又因无意从物质世界跳出看精神内涵而至精神匮乏,道德迷失,信仰匮乏。游离在叹息与希冀之间而不觉!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当悲痛不已!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下心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文化节目是路标,路还需要自己走。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恰逢其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真情流露。《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让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9.“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从民族历史中走来的规矩铭刻在心中的文化DNA。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网友“小嚼菜根”介绍道,在他们福建芗城洪坑村,有一块大约300年前的示禁牌,镶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对村民具有约束力:“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基层的自我“善治”
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乡规民约长久以来维持着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滋润着当地的社风民俗。同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又在法律法规之外柔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理调整着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田、江河、森林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体现在很多地方的乡规民约中。在浙江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村,为了保护河道清洁,在环村的河岸边竖有一块“禁碑”,碑上刻着禁止在河边放牧、堆杂物、投污物等。如有人违反,就会罚他给每家每户送一个馒头。因为“馒头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条条河流水洁如镜,经久不涸。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乡规民约还用来指导乡村最重要的事——农业生产。在网友“岁月如歌小斌”的家乡,“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几百年来村民共同遵守的农业生产约定,因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会选派出监督小组守在山的入口,对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进山的个别农户采取没收油茶籽充公的处罚。
现实生活中,乡规民约还发挥着规范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积极作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据网友“execell”介绍,在关坝田坝村,每年会举行砍火星节,按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族中大事。
时代在变迁,承载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规民约,也在顺应潮流,拥抱当代文明。
对于乡规民约要批判地继承,精华要吸取,但不合时宜或者违背法治精神的内容就应当修正或者摒弃。去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顿庄村对原来的村规进行了修订,废除了对妇女不平等的部分条款,新增了11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
一些乡村为了更好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助力乡村气正风清,还制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乡规民约。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比如实行垃圾上门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规范家禽(畜)养殖;各村设立义务监督员、农户间相互监督;约定农户每年义务出工整治环境的次数,提倡简办红白及各种喜庆事宜,不比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不放烟花、不请商业演出……
从这些乡规民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自觉、理性“善治”的精神和传统,每个人既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监督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紧贴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规矩”。无论是引导社会风气,还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现代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
第四篇:2019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一)-传统文化
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温馨提示
【主要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
2、文化自信与担当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
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名言】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思路领航】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写作时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考生可拓展思路,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这样的文章需要考生拥有强烈的感情和张扬的个性,文章的语言需要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
2.“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但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所给的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上。【经典论据】
1、守住传统民俗,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
“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总书记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的坐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
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坦率地讲,对于学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诗词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有人也不赞同现在这种以传统文化博眼球的综艺节目。但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文化节目,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传统文化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
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浮躁不堪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在物质生活主导文化思想的境况下,人心浮躁而至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以物质衡量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共识,国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以物质而观文化,个人主观崇尚者众,又因无意从物质世界跳出看精神内涵而至精神匮乏,道德迷失,信仰匮乏。游离在叹息与希冀之间而不觉!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当悲痛不已!
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下心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文化节目是路标,路还需要自己走。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恰逢其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真情流露。《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
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
9、“乡规民约”: 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从民族历史中走来的规矩铭刻在心中的文化DNA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网友“小嚼菜根”介绍道,在他们福建芗城洪坑村,有一块大约300年前的示禁牌,镶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对村民具有约束力:“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
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基层的自我“善治”
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乡规民约长久以来维持着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滋润着当地的社风民俗。同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又在法律法规之外柔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理调整着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田、江河、森林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体现在很多地方的乡规民约中。在浙江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村,为了保护河道清洁,在环村的河岸边竖有一块“禁碑”,碑上刻着禁止在河边放牧、堆杂物、投污物等。如有人违反,就会罚他给每家每户送一个馒头。因为“馒头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条条河流水洁如镜,经久不涸。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乡规民约还用来指导乡村最重要的事——农业生产。在网友“岁月如歌小斌”的家乡,“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几百年来村民共同遵守的农业生产约定,因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会选派出监督小组守在山的入口,对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进山的个别农户采取没收油茶籽充公的处罚。
现实生活中,乡规民约还发挥着规范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积极作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据网友“execell”介绍,在关坝田坝村,每年会举行砍火星节,按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族中大事。
时代在变迁,承载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规民约,也在顺应潮流,拥抱当代文明。
对于乡规民约要批判地继承,精华要吸取,但不合时宜或者违背法治精神的内容就应当修正或者摒弃。去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顿庄村对原来的村规进行了修订,废除了对妇女不平等的部分条款,新增了11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
一些乡村为了更好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助力乡村气正风清,还制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乡规民约。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比如实行垃圾上门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规范家禽(畜)养殖;各村设立义务监督员、农户间相互监督;约定农户每年义务出工整治环境的次数,提倡简办红白及各种喜庆事宜,不比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不放烟花、不请商业演出……
从这些乡规民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自觉、理性“善治”的精神和传统,每个人既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监督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紧贴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规矩”。无论是引导社会风气,还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现代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
第五篇: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一)传统文化
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主要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
2.文化自信与担当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经典名言】
1.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
2.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3.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
【思路领航】
“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内容浩如烟海,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居高临下”探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可以从传统文化对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的角度去展开思路。贯穿古今,例举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与中国乃至世界现代文明的关系及其影响。同时,又对濒临流失的文化产生诸多思考:我们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却忘却了自己的民族根基,“我们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从传统文化的繁荣到传统文化的“流放”,再到当下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也可拓展思路,通过深刻、尖锐、凝练的思辨,阐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对一个民族的危害。
2.“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书法、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民族匠心(茶艺、京剧、刺绣、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甚至也可以写家风。
【经典论据】
1.守住传统民俗,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1 页(共10页)2018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总书记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记住乡愁》第三集《明月湾村——讲和修睦》向我们讲述了太湖深处西山岛最南端明月湾村的故事,展示出中国和文化传统的一个当代活标本。而第九集《街村口村——自尊自强》,讲述的是祖国东北边陲少数民族赫哲族的故事。赫哲族人口极少,他们的乡愁,就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这部百集大作像是一部长长的气象万千的画卷,可贵的是它引领我们走进普通的院落,走近淳朴的乡民,从他们讲述的那一段段的天事、地事、人事,感受到这一民族文化的温度和硬度,更像是一座巍巍的人生精神的坐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5.《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2 页(共10页)
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擦掉黄花梨箱柜铜组件上的锈,显出黄澄澄的光;一个个齿轮的调适,大座钟上的野鸭终于能扇动翅膀;颜色已经黯淡了的瑟,一层一层刷上新漆后华彩焕然……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文物修复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充满了专注与从容。这或许就是“燃”,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地做一件事。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而关键之处在于,需要与文物修复一样保持“匠心”,才能制造更多“文化的相遇”。“空口袋立不起来”,一些热衷大投资、大场面的文化产品,即便全是高清航拍、数字特效,也难掩内里的空虚和苍白。好的文化产品,总能找到有共鸣的视角、发掘有故事的人物、展现有深度的思考,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以“工匠精神”收获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不要低估年轻人的鉴赏力,如果你认为他们“接收不到”,可能只是因为你不够好。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精美的大座钟,即便是上百年前制造的,在匠人的精心呵护下,仍然可以运转如常。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样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当此之时,传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或是为了上项目圈钱,或是为了吸眼球博名,造出一些莫名其妙、徒具形式的文化垃圾,反而让传统“污名化”。“为往圣继绝学”,终究是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去。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与社会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会生根发芽。)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3 页(共10页)2018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由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应用的社会效益。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区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与保护的行列中来,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委员提出的“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提案,获得17位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曾经《中华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片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并引发共鸣,受到各方关注。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嘉宾们没有撕名牌,没有斗嘴,就是在读信,从古代到现代,从亲情、友情到爱情,齐齐地通过书信一一还原,把故事还原,把真相还原,把人物还原。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4 页(共10页)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刘炜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坦率地讲,对于学界人士来说,《中国诗词大会》的题目简单了些。但对于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正是因为简单,很多诗词他们也很熟悉,能参与其中,这才显示了节目并不是阳春白雪,也有耳熟能详。”
对于《朗读者》的火爆,也许制作人董卿在札记中的知而设问能回答这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同样类比到《见字如面》可以说“你有多久没有写信了?”“你有多久没有读纸质书籍了?”……答案相比都是一样的——“很久了吧。”有学者说,这也是为什么《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类文化类节目让我们如此推崇的原因。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在书信、诗词、文章的背后,那些故事和情感,总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有人也不赞同现在这种以传统文化博眼球的综艺节目。但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的文化节目,至少,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有人肯读,有人肯听,有人和我们一起回忆,那真的是再幸运不过的体验了。
文化节目受到热捧,正是传统文化再一次复兴的大好时机。这些年我们教育者为了推广传统文化也做了很多工作,提倡国学、重视书法、语文改革……传承传统文化,让经典浸润我心。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
周国平说过:我们的国民素质,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提高国民素质当然不能依赖综艺节目,但真正优质的综艺,就是有这种追求。在今天太多无聊无趣的节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出现,堪称惊艳。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浮躁不堪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只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在物质生活主导文化思想的境况下,人心浮躁而至心灵空虚,信仰缺失,以物质衡量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共识,国人在并不了解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以物质而观文化,个人主观崇尚者众,又因无意从物质世界跳出看精神内涵而至精神匮乏,道德迷失,信仰匮乏。游离在叹息与希冀之间而不觉!
中国千百年来,文化主导思想,精神决定成就,文化繁荣如宋朝,是民族之幸,精神昌盛如汉唐,是国家之幸,历史是过去,文化却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学者感慨中华如此优秀之文化遭遇而今的落寞,也定当悲痛不已!
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5 页(共10页)2018文化浮躁的突出表现,就是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普通人期待一夜成名,渴望一夜暴富;地方管理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不再扎实肯干、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科研人员不肯再刻苦钻研、兢兢业业;企业经营者不再诚实劳动、诚信守诺、合法经营;甚至于一些社会决策也只顾眼前利益,忽略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自我,静不下心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种文化浮躁的氛围中,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真、善、美渐行渐远。
抑制文化浮躁,无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让每个人沉下心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唯有如此,全社会才会面对中国社会发展凝聚共识,更加从容与自信地走向未来。
文化节目是路标,路还需要自己走。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明确提出了“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多项重要任务。
在笔者看来,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恰逢其时。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统文化教育譬如普通话与口才培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新选择。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创业也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衍生品也正在获得市场关注……如果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反过来产业发展又可以为节目创作提供新鲜的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将成为文化类节目很有价值的外延意义。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五千年并不遥远,穿过那间宋代酒肆的残垣断壁,从汉代人的墓地经过,我们便可望见五千年前的篝火……”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真情流露。《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让明星担当“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
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6 页(共10页)
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我们的先人顽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
9.“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从民族历史中走来的规矩铭刻在心中的文化DNA。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网友“小嚼菜根”介绍道,在他们福建芗城洪坑村,有一块大约300年前的示禁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7 页(共10页)2018牌,镶嵌在一座古厝的外壁上,碑文短短百余字,至今仍对村民具有约束力:“公立禁约各宜恪遵,如或故违小则会行罚,大则呈官究治,所有约条开列于后,族人不许犯尊欺弱、窃取物件;前埕不许架棚、作厕、栽植果木;湖墘不许开井、筑园、起盖小屋……”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基层的自我“善治”
作为一种文明教化,乡规民约长久以来维持着邻里和睦、社会和谐,滋润着当地的社风民俗。同时,作为中国基层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制订的社会行为规范,乡规民约又在法律法规之外柔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合理调整着乡土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农田、江河、森林是农民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对于自然资源的重视体现在很多地方的乡规民约中。在浙江镇海澥浦镇的十七房村,为了保护河道清洁,在环村的河岸边竖有一块“禁碑”,碑上刻着禁止在河边放牧、堆杂物、投污物等。如有人违反,就会罚他给每家每户送一个馒头。因为“馒头令”的存在,在十七房村,条条河流水洁如镜,经久不涸。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乡规民约还用来指导乡村最重要的事——农业生产。在网友“岁月如歌小斌”的家乡,“霜降之日摘油茶”是几百年来村民共同遵守的农业生产约定,因为霜降之日采摘的油茶出油率最高。每年霜降前,村民会选派出监督小组守在山的入口,对提前入山或者抄小道进山的个别农户采取没收油茶籽充公的处罚。
现实生活中,乡规民约还发挥着规范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积极作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据网友“execell”介绍,在关坝田坝村,每年会举行砍火星节,按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族中大事。
时代在变迁,承载着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规民约,也在顺应潮流,拥抱当代文明。对于乡规民约要批判地继承,精华要吸取,但不合时宜或者违背法治精神的内容就应当修正或者摒弃。去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顿庄村对原来的村规进行了修订,废除了对妇女不平等的部分条款,新增了11条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性关怀。
一些乡村为了更好维护生产生活秩序,助力乡村气正风清,还制定了具有现代气息的乡规民约。提倡新的生活习惯,比如实行垃圾上门收集、生活污水集中治理、规范家禽(畜)养殖;各村设立义务监督员、农户间相互监督;约定农户每年义务出工整治环境的次数,提倡简办红
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8 页(共10页)
白及各种喜庆事宜,不比排场、比阔气和铺张浪费,不相互攀比,不放烟花、不请商业演出……
从这些乡规民约中,我们看到了乡村自觉、理性“善治”的精神和传统,每个人既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监督者。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乡规民约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的DNA,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紧贴我们的生活,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规矩”。无论是引导社会风气,还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传统乡规民约中的现代价值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
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 第 9 页(共10页)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预测之
(一)传统文化第 10 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