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

时间:2019-05-15 07:0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

第一篇: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

马英九:争取会晤习近平,尽快展开政治谈判

核心提示: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接受亚洲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争取出席二零一四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领袖会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高峰会,创造历史。他指出,APEC是经济体领袖会议,会面双方压力都较小。他指出与胡锦涛时代相比,习近平更有紧迫感,希望尽快展开政治谈判,不要让政治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他指出两岸若签和平协议,台湾需公投获民意授权。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

马英九接受记者采访

历经最近政治风暴的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十二月十九日接受亚洲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他争取在二零一四年秋天于北京举行的APEC(亚太经合会议),前赴北京参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推动两岸关系的突破,创造历史。

这是马英九第一次公开具体说出这意愿,要实现这项被视为“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并且要克服种种障碍,落实各方认为北京不可能同意的两岸高峰会。

对于两岸领袖在APEC会面,较早时中国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曾经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不需要藉助国际会议场合”。这似乎显示北京方面早已排除在APEC的场合由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的可能性。

但客观形势的发展,又不能完全否定这项可能性。由于马英九的任期只剩下两年多,而下一任的总统大选,绿营的赢面较高。北京如果拒绝和蓝营的马英九会面,就表示可能要面对绿营的谈判对手,而面对的障碍会更多。两岸问题旷日持久,对北京更不利,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愿景也不利。尤其马英九在任内落实两岸直航、争取台商权益、开放陆生来台,都被选民和北京普遍肯定,但如果民进党的候选人在二零一六年获胜,这些政策是否会倒退,或是停滞不前,都是各方关切的话题。

对马英九来说,如果在APEC的场合上与习近平见面,不牵涉签“和平协议”,就可以超越公投和立法院的限制,也可扭转他当前低迷的民望,并且为他自己的历史定位,有正面的意义。

在中共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于内政与外交都有重要决断,对两岸问题也显示出突破的紧迫性,不再被昔日的思维所束缚。

昔日的束缚,就是两岸在国号上纠缠,陷入意识形态之争。但马英九看到了APEC的机会,可以摆脱政治上种种的限制。他指出“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的政治现实,而双方互设办事处,落实两岸人民权益,都受到两岸民意支持。

马英九被问及他对习近平的最新观察。他说与胡锦涛时代比较,习近平更有紧迫感,希望尽快展开政治谈判,“不要将政治问题一代代传下去”,而这句话正是习近平月前在峇厘岛的APEC会见台湾代表萧万长时讲的。

马英九高度赞扬APEC的弹性,最适合两岸领导人的会晤。他说:“在APEC不是专门与大陆接触,双方的压力都会小,称呼都是领导人,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顺便进行。”他强调,“不管APEC在哪里,如果能去,我都愿意去”。

对于APEC以外的两岸高峰会,马英九指出,他必须是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赴会,而不能用国民党主席的身份,避免与习近平只是国共两党的接触,而会被诟病。同时,他指出若两岸高峰会签和平协议,必须要全台湾举办公投,获得民意的授权,才可以进行。但这样的条件,在现实政治中,都难以实现,而他在任内要落实两岸关系的突破,就只有看二零一四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了。

马英九强调:“其实我上任时,并未刻意回避政治性的议题,例如在我上任第二年时,两岸即签订《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司法与打击犯罪都是公权力最明显的象征,可是双方都没有回避,现在与大陆谈互设机构也是如此。”这也使两岸公权力粉碎了台湾的电话诈欺集团,阻止了他们在大陆打电话回台湾进行电话诈欺的罪行。

二零一三年六月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吴习会”使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一般的解读是台湾将以一中架构取代行之有年的九二共识。但马英九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迄今都未改变,因为“九二共识”的内涵即是双方以口头方式表达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们一直遵守当初的协议,没有改变。”

至于外界相当关注的两岸和平协议,在马英九吸纳绿营主张,由公投决定。这几乎就注定在他任期不可能推动,理由很简单,台湾公投通过的门槛极高,被称为“鸟笼公投”,除非修改公投法。

和平协议是马英九连任总统时率先抛出的议题,最先得到民意高度响应,但在绿营以公投的“神主牌”回应时,一些民众开始疑虑,马因应的策略就是拿民进党的主张当挡箭牌来化解。

目前还“躺”在立法院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在绿营蓄意拖延之下,本会期通过的机会渺茫。反服贸团体常举美韩重新谈判FTA(自由贸易协定)为例,要求台湾比照。但遭马英九回绝,他说,当时是美方主动提出重新谈判要求,并非韩国提出,“美国的份量与我们不同”。

对于中国大陆国防部长常万全首度抛出以调整军事部署交换美方停止对台军售,马英九显得一派乐观。他认为,这牵涉到美方的亚太布局,他坚信美会信守对台的“六项保证”。

五都选举启动,由于马英九民调低迷,国民党选情并不乐观,目前看起来国民党比较稳的是北台湾,南台湾仍是绿营天下,台中市成了决胜关键。但国民党中央对是否支持台中市长胡志强连任,态度暧昧,按照胡的说法,党中央没要他选,也没要他不选。但马不以为然,“谈了不只一次”。

马英

九、王金平政争引发最高检察总长黄世铭泄密案,对于黄的去留,检察官评监委员会日前已经做出撤职的决议,但他有任期保障,并不理会,除非监察院再弹劾,之前一次弹劾未过。马英九的态度很清楚,就是力挺黄世铭到底。同时他也不后悔当时对立法院长王金平关说的处置方式。

在谈到陆生来台政策,“我们的基本态度就是逐年增加(名额),现在反而是大陆开始变得保守,只准哪几个省或市开放,以便控制”。他强调,“三限六不”逐渐在松绑。

当问到历史定位问题,马英九强调自己不仅在两岸直航、对美免签证等问题上迭有突破,在各方批评最多的内政部分,他也自认推动很多改革,包括中央、地方政府改造、退休制度、能源政策等,“我相信将来都可以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才是最重要留给台湾的一些建设”。

马英九最后与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回忆起当年他们一起保钓的岁月时强调:“我并没有失去当初的理想。”以下是访谈纪要:

APEC二零一四年将在北京举行,主观上你有没有意愿参加呢?

马英九:主观上当然有意愿,台湾成为APEC的成员时,他们的设计上已经想到这些 敏感的问题,APEC不称高峰会,而称经济体的领袖会议,参加的不称国家,头衔也不称总统、元首,而称领袖。

其实APEC在成立时就已经为这种可能性预作考量了。因为APEC不可能排除台湾,台湾是亚太重要的经济体。如果走APEC路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样想呢?因为理所当然,在国际人多的场合,不是专门与大陆接触,双方的压力都会小,称呼都是领导人,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顺便进行。事实上,台湾和许多国家的领袖在那边见面,也是透过APEC场合,也不过三、四天,会开完就开完了,并没有任何其他复杂的状况。因此,我当然愿意去。不管APEC在哪里,如果能去,我都愿意去。

APEC是亚太地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台湾一开始就是成员,同时在里面很有贡献,我们有数位机会中心(Digital Opportunity Center,DOC),是电脑资讯教育,正式名称为ADOC,有些国家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慢。台湾此方面的硬体、软体都很强,不论在哪个国家都非常受到欢迎。换句话说,台湾对这个组织是资产,不是负债,去参加时,很多国家都愿意和我们谈。同样地,如果说我们的领袖能够去与他们的领导人会面,都是以经济体的领袖,而不是以国家的主席或总统,这样一来就没有这个问题。至于与对岸领导人会面,仍需要创造一些条件,目前还在创造条件的过程中。

创造条件并非单方面的创造,台湾要如何创造呢?

马英九:因为国内民众当然希望本人与大陆任何人见面都是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但在双方都互相不承认的情况下,这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为什么会有人想到是在APEC,因为APEC是设计好的。

是否期待透过马习会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定位,例如获得诺贝尔奖?

马英九: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我们没有一定要将马习会排除,但必须在“国家有需要”及“人民愿意支持”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两岸之间目前进展不慢,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需要逐步克服。

陆委会主委王郁琦明年将到大陆访问,大家认为这是两岸发展划时代的一步,你对他此次的访问是否赋予任何特别任务?

马英九:因为国台办与陆委会为主管两岸关系的机关,双方负责人能见面会谈,我认为是两岸关系进步的象征,因此双方都乐观其成。

你认为是否可在任内完成两岸互设办事处之目标?

马英九:我们当然希望越快越好,两岸互设机构是由海基会及海协会负责,目的纯粹就是服务两岸人民,我方特别强调,互设办事处在政治上很敏感,但性质上应是中性的,然而目前问题在于大陆始终没有同意海基会派驻人员未来可探视在大陆监狱的台湾人。

我觉得这一点蛮令人意外,因为这是人情之常,台湾人在大陆坐牢,我们去探望表示关心,不知为何他们不同意。国内两党对这一部分也高度期待,倘若无法做到,两岸互设办事处的协议就很难签成,因为这一部分都无法克服,还谈什么政治协商。

你先前主张利用全民公投表决是否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然而公投通过门槛过高,被称为“鸟笼公投”,是否会让对岸认为台湾方面没有诚意?

马英九:透过公投方式才是真正展现诚意,因为这样做之后,才能成功,否则不管民意,两岸领导人自行签署和平协议,结果民众不赞成,用公投将它废掉,那时多难看。我们是一个民主国家,不能在没有获得多数民意支持的情况下,进行与多数民意不同意见的行为,之后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时候,方能水到渠成。

若洽谈两岸和平协议,台湾的主体为何?

马英九: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国大陆分别成立海基会及海协会,透过这两个机构签署协议,就可避免敏感问题,否则双方不承认对方是一个国家,在这个情况下,若要洽谈协议,势必得回避敏感问题,且又能达成安排双方互动的目标。在二十年前,我们成立海基会,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目前均运作良好,如果没有这两个机构,双方怎么能签署十九项协议,而十九项协议中,从未出现双方国家或政府名称,但一样能运作。

第二篇:马英九的政治主张

马英九“不愿统一”还是“不能统一”?

坚持“统一”的两岸政策,马英九是“不愿”还是“不能”?

作者:gaomi_xiao

台湾地区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在2008年10月7日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表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当然是独立之主权国家”,“中国大陆”亦为“中华民国”的领土。马英九的“中国领土论”提出后,在两岸产生了不同的反响,引发了两岸褒贬不一的议论。事实上,这是马英九执政团队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对两岸做出的“进一步”的政治定位。在评论马英九的“最新”台湾“政治定位”之前,两岸民众,尤其是大陆民众,应该站在马英九必须面对的岛内外的政治环境的角度上,首先认真思考马英九为什么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做出台湾“政治定位”的判断。否则,会对马英九的“最新政治行为”做出错误的政治判断。台湾岛内对台湾的的“政治定位”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即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台独论”。众所周知,以上两种所谓的“台湾定位”,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政治表述”。所以对于马英九而言,要形成“特有”而且“基本可行”的关于“台湾政治定位”的“马氏”政治主张,同时还要避免遭受“两国论”和“台独论”的支持者的“饱和攻击”,马英九的政治选择只有一个:回归“中华民国宪法”,或者说,马英九只有占据“中华民国宪法”的制高点,才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台湾定位”的“政治表述”。这就是马英九论述“台湾政治定位”和“两岸政治关系”时动辄以“中华民国宪法”为依据的缘由之一。或者说,马英九执政团队认为:唯有秉持“中华民国宪法”才能达到在政治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目标。马英九执政团队所谓的“进”就是坚持与中国大陆政治谈判时维护“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的政治立场,马英九希望两岸在政治谈判时必须坚持“主权对等”的原则; 马英九执政团队所谓的“退”就是在受到岛内“台独势力”的攻击时可以坚守“中华民国宪法”,指责“攻击者”都是“违反宪法者”,或者至少马英九执政团队提出的涉及两岸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遵守中华民国宪法”的,让“攻击者”胡乱“抹红”失去法律依据。马英九坚持“中华民国宪法”表述“台湾政治定位”和“两岸政治关系”的缘由之二,就是马英九体认到造成台湾政治混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台湾宪政制度和秩序”的混乱。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及修正案,如果抛开“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义、“反攻大陆”的政治方式及蒋经国的“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两岸政策,其两岸的核心思想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坚持两岸统一”。正是基于该核心思想,才使中国大陆产生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观点。李登辉和陈水扁因为违背这一政治核心,所以才导致两岸出现军事对立和冲突,引发**际、政治、经济等环境急剧恶化,产生无休止的台湾民众及族群恶斗,造成不断涌现“人民公敌”等等的政治社会现象。因此,回归“中华民国宪法”阐释“台湾政治定位”和“两岸政治发展”,是马英九执政团队“聪明”和“高明”地方,也是马英九执政团队在台湾政治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马英九作为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坚持“中华民国宪法”,既是台湾地区“总统”依法执政的政治权利,更是马英九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由此可见,任何一位台湾政治领导人,不是不能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两岸统一”的政治主张,仅仅是主观上“不愿意两岸统一”而已,中国国民党及马英九同样也不例外。中国大陆政府和民众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民党、马英九及其执政团队的所作所为了。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台湾政党,无论过去坚持什么样的政治主张,只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和“坚持两岸统一”,中国大陆都会支持台湾政党在台湾行驶中国的主权,都是可以实现两岸的和平、发展和共荣的台湾政党。更进一步地讲,中国党和政府对任何政党都没有“历史成见”;反之,一旦违背两岸的这一“核心思想”,任何台湾政党或政治领导人,无论其人数有多少、历史有多长、地位有多高,都必然是中国政府武力攻击的目标和两岸民众共同反对的对象。两岸民众,特别是中国大陆民众和政府,如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英九关于“大陆是‘中华民国’的领土”的表述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英九尊重“中华民国宪法”的执政观念,虽然无法在“不统”的政治前提下与大陆签订“和平协议”,至少可以为四年或八年后的继任者进一步“维护台湾宪法”和“实现两岸统一”提供了执政空间。以此同时,中国大陆政府及民众要清醒地认识到:2009年马英九的国际政治目标必然是“胁迫”中央人民政府“让出”国际空间,实现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希望中央人民政府在国际上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政治原则前提下,必须认识到:在台湾政治领导人“不愿意两岸统一”的政治前提下,贸然支持或实现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其实质就是制造“两岸不可能统一”的国际政治事实,可不能再被中国国民党或台湾政治领导人的各种借口所欺骗。中国政府认为,马英九是否改变“不统”的两岸政策,就如同是否落实“台湾X国际空间”和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一样,都不是台湾社会和民众最急切的问题。中国政府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设定的政治路线图是: 第一步:马英九执政团队用八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深化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落实“发展台湾民生为第一要务”的政治经济主张和目标,不断提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由。第二步:马英九执政团队在取信于2400万台湾民众后,积极对两岸军事力量在反对台湾X独立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两岸军事力量之间关系的正常化。第三步:台湾执政党及政治领导人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恢复“台湾宪法”关于“两岸属于一个中国”和“实现两岸统一”的政治状态,实现两岸的“形式统一”。第四步:基于两岸不断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达成的广泛共识,积极开展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政治谈判,为实现两岸“实质统一”做充分的准备。中国政府认为,前“两步”的政治任务是马英九执政团队可以,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否则中国国民党及马英九就是在欺骗台湾民众和社会,马英九的持续执政就会出现问题。如果马英九实现了前“两步”的政治目标,足以保障中国国民党和马英九的连续执政。虽然马英九先生无法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史”中的“民族英雄”,但也足以让马英九先生在两岸的“中华民族融合史”中奠定“过渡者”的历史地位。[ 本帖最后由 gaomi_xiao 于 2008-10-19 18:57 编辑 ]

第三篇:马英九任内两岸政治对话的可能性

马英九任内两岸政治对话的可能性

台北论坛基金会前日举办“2015年台湾内外政策环境的展望”研讨会,邀集来自“红蓝绿”、“美、陆、台”智库一起讨论两岸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据台湾媒体报导,曾任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的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东亚政策中心主任卜睿哲,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时大胆预测,两岸在2015年不会有政治对话,因为目前台湾公众舆论无法接受两岸政治对话,其次就是两岸认知上的差距,暂时也无法跨越。但卜睿哲认为,“习马会”不是不可能,不过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卜容智的这个“大胆预测”,其实已不算“大胆”,而是已经明摆着的事实。只不过是,他把在2015年不会有两岸政治对话的原因,归结为“目前台湾公众舆论无法接受两岸政治对话,其次就是两岸认知上的差距,暂时也无法跨越”,是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因而也就对在2015年能否实现“习马会”作出了错误的结论。实际上,“习马会”之所以会破局,其原因除了是马英九坚持要在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场合,有违“一个中国”原则,及干扰习近平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的战略意图之外,还因为马英九只是但求在“习马会”中,与习近平握下手、会个面,就可借此建立自己的“历史地位”,甚至是将之当作为国民党“九合一”选情打气的“工具”;而不想谈任何内容,尤其是要躲开进行两岸政治对话。

这不但是自相矛盾,而且更是不切实际,因为既然要进行世纪性的“习马会”,就不能不进行两岸政治对话,光是为见面而见面,使得“习马会”失去其应有的重大政治意义,浪费甚至是践踏这个聚焦全球眼光的极为重要场合,那倒不如不见。因此,卜睿哲把“习马会”与两岸政治对话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是脱离甚至违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律及方向的。这简直是打破卜睿智所谓“中国问题专家”,及曾多年在美国国务院出任主管美国与中国(包含台湾)、日本、韩国等双边国际关系事物官员资历的“斋钵”。

当然,倘卜睿智是站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高度”,担心倘进行两岸政治对话,就将会导致“太平洋第一岛链”在最重要的关节点——台湾出现突破口,从而令到“重返亚洲”战略难以实现,而刻意将“习马会”与两岸政治对话割裂开来,那又当别论。或许,正因为如此,在金溥聪驻美之后,越趋表现出亲美倾向的马英九,才一方面表达拒绝进行两岸政治对话的强硬态度,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要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际场合进行“习马会”,表面上是对实现“习马会”很有诚意,实质上却是要让“习马会”破局。因此,卜睿智的这番谈话内容,实际上已是为“马金体制”最近的一系列表现,作出了最佳的脚注,或是与“马金体制”在唱“双簧”。

实际上,两岸在2015年难以开展两岸政治对话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如卜睿智所言的“目前台湾公众舆论无法接受两岸政治对话,其次就是两岸认知上的差距,暂时也无法跨越”,而是马英九本人或是优柔寡断,或是刻意为之地错失了进行两岸政治对话的最佳时机。——马英九在2008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以大胜200多万票的优势压倒其民进党的对手,简直是气势如虹,万众归心;而遭受陈水扁贪腐案折磨的民进党则呈现极度弱势,当时就连民进党内自己也认为再也难以翻身。倘马英九能在此时当机立断,拿出魄力全面执行《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五项任务,在已经落实其第五项“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基础上,在执行其第一项“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及第三项“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同时,也落实其第二项“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及第四项“促进协商台湾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做到经济领域协商与政治范畴对话同行并举、分头进击,就一定能够乘胜进击,一鼓作气,全面完成的。

遗憾的是,马英九并非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及怀有政治谋略的政治家,而只是只求个人历史地位、忽略民族利益,只求眼前成绩、不顾长远成就的技术官僚,因而抛弃了其原有的“终极统一”理想,推出了消极的“不统不独不武”,以抵制积极的“促统反独止武”,只顾进行积极领域的协商,拒绝进行政治范畴的对话;尽管恢复了两岸谈判,也签署了二十一项协议,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为违背了经济基础推进上层建筑发展的规律,在推进两岸政治对话上迟疑,错失时机,而使得经济领域的成绩缺乏政治对话的强固支持,因而让民进党有机会“咸鱼翻身”,卷土重来,难于进行两岸政治对话。现在,马英九在内政甚至国民党内部一塌糊涂,民望极低,而且也根本无法突破被绿营指摘“卖台”的心魔,也就根本无法在他的任期之内,开展两岸政治对话了。因此,卜睿智的上述说法,是不符实际情况的,至少也是本末倒置的。

现在,马英九的任期,只剩下一年多,亦即在2016年5月19日卸任之前,只有2015年是一个完整的年份,在目前台湾地区的政治态势下,当然是不可能进行两岸政治对话。既然如此,又何必强求“习马会”?

因此,在距离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有一个多月之际,习近平刻意找来台湾的统派团体,重申已经有十多年不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填平马英九只讲“各表”不谈“一中”的“模糊地带”,并直接否定马英九主张的“不统”,从而将北京的两岸政策前景一次说清楚,堵死了“APEC习马会”的幻想之路。在此情况下,倘若马英九仍然死抱只求任期偏安,不望长治久安的消极无为心理,因而就连是不在国际场合进行的“习马会”,也不可能实行,当然也就不可能在2015年进行两岸政治对话了。

其实,马英九的性格也注定了在其任内不可能会有两岸政治对话。他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就是阻碍两岸政治对话的绊脚石。诚然,两岸政治对话不能与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划上等号,但却是两岸政治谈判的初级阶段,既然马英九决心“不统”,进行两岸政治对话就变成了无的放矢,无效之举,又何必浪费时间及机会?

当然,卜睿智所说不会有两岸政治对话的是2015年,是与前日研讨会的“2015年台湾内外政策环境的展望”主题相契合,而不是其他年份。那么,两岸政治对话何时可以进行?这要看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情势。如果国民党胜选,无论是吴敦义,还是朱立伦单反当选,或许都有可能实现。如果是民进党胜选,则机会很微。不过,倘民进党能够大彻大悟,放弃“台独党纲”,则又当别论。

建筑1202 31203039

陈景亮

第四篇:关于两岸政治谈判的思考

关于两岸政治谈判的思考

作者:黄嘉树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2010年12月号,总第156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1-1-14 15:03:39 阅读量:148次

当涉及到政治性、安全性的议题并且需要签订有官方约束力的文件的时候,台湾方面将无法接受“默示性的承认”,它必将要求明确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到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双方现实的选择只能是保持“创造性的模糊”,留出“各自表述”的空间。

四个结构 性的难题,六十年都没能解决,而四股阻力交织在一起,对马而言简直是排山倒海的压力。马英九即使能连任,也只能干八年,在这样短的时间,要克服以上诸种不利因素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实不该苛责马英九的“裹足不前”。

8月11日,大陆海协会执行副会长李亚飞在台湾出席《两岸和平创富论坛》时将“九二共识”概括为是“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台湾方面将此概括为“各表一中”(注1),虽然“各表一中”与“一中各表”侧重不同,但毕竟这是大陆首次正式接受了“各表”,此中善意,台湾方面不可不察。

对于那些困扰两岸六十年之久的结构性争议,也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研究,才可能找出化解之道。因此,两岸官方(包括两会)直接进入政治对话与商谈的时机固然尚未成熟,但为此作必要的准备则不应该再人为的拖延。

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的意识,对可能引发冲突的各种可能情况未雨绸缪,并择机建立单边或双边的危机管控机制,以求把各种负面冲击的力度降至最小。

两岸政治谈判是大势所趋

两岸关系发展到某种程度,就必然引发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的需求。以下几项原因决定了两岸政治谈判的必然性:

(1)先就客观需求而言,大三通基本实现后,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将迅猛发展,双方交通、经贸、金融、文教、政治等事务越来越繁杂,随之衍生大量法律问题,仅仅以默契和“政策灵活性”是解决不了的,必须求助于公权力和制度化的机制才能确保有序稳定的发展。两岸再互称对方“非法”显然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官方对口接触已是时间早晚问题,其实官员已经上桌直接谈判了,只不过还戴着两会的“白手套”而已;现在台湾方面已经大幅度放宽公务员登陆限制,两岸官员接触将更频繁,对两岸关系发展也提供更多机会。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展,很多议题如国际空间、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都将涉及政治考量,不论通过甚么管道,两岸早晚要就这些议题进行商谈。

(2)再就各方认知而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已经得到了台湾绝大多数人民的认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欲求和平发展的成功,必经对话谈判的路径,而对话谈判必然不可能仅仅限定于经贸文化领域,迟早要进入政治领域。胡总书记在2008年12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注2),台湾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两岸会谈经济问题的空间已经缩小,接下来要谈的问题涉及政治考量的因素越来越多,两岸谈判有必要适时转入政治话题的讨论。如马英九的核心智囊、“国安会”前秘书长苏起于8月14日在联合报发表文章,认为两岸“化异”的过程“当然应该,而且也必须”启动;苏所持的理由是“消极的说,台湾不可能永远回避两岸在主权、国际空间、军事议题上的重大歧异。即以军事互信为例,美国政府在过去一年即已两次表态鼓励。而积极的说,如黄海与南海的大水花所显示,这些非经济议题正在加速冲击台湾的周遭环境;面对它们、处理它们,反而可以让台湾更好的掌握自己的未来。而在两岸最新的经济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讨论这些难题,双方也必然可有较大的相互谅解空间”(注3)。马英九既然以推动和平发展为其执政的基本特色,就必然要接受和平发展内在逻辑的导引,从经济走向政治。所以马从未说过“只经济、不政治”,他只能说“先经济、后政治”,即认为政治议题也要谈,只是时间顺序上“滞后”一些。

(3)耐人寻味的是,民进党同样也受上述逻辑的制约,它没办法反对和平发展,从而就不能总是抵制两岸谈判:它同样要享受两岸经贸谈判的成果(如直航),从而就不能总是抵制大陆的“经济让利”;她既然被动地迈出了前两步,就不能不接受“先经济、后政治”的提法。民进党明白两岸不谈则已,一旦谈起来,早晚要进入政治领域,故将其底线设定为届时不能让国民党垄断谈判权,民进党也要“在场监督”;最近蔡英文表示“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愿与大陆对话”,亦显示出民进党对于在两岸对话与谈判中“缺席”的担心。总之连民进党都已经有了两岸终将共同探讨政治议题的心理预期,而且该党也希望届时参与其中。

(4)经过两年多的和平发展,两会协商和谈判的制度化加强,至去年年底已签订了十二项协定、一项共同声明和一项MOU(备忘录)。今年又顺利签订了ECFA。去年底陈云林会长第二次访台虽仍遭民进党聚众抗议,但抗议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已小于前年;现在台湾民众已把两会商谈及其制度化交流视为当然甚至必然,连高雄也在邀请陈会长往访。大陆省级高官访台络绎不绝,“陆客”成千上万出入岛内,这些热络场面也已经被台湾民众视为常态。去年11月中旬在台北召开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是两岸交往中第一次在台湾举行有大陆退役将领和退休大使参加的公开研讨会,也是双方智库学者第一次在台北公开讨论敏感政治议题,从台湾媒体和民众的反应来看,似乎已经不排斥双方开始“二轨”性质的政治对话,到明年或后年,两岸智库进入这种性质的对话还是可以期待的。民进党之所以提出“在不设前提的情况下愿与大陆对话”的说法,其实也是察觉了民意的这种微妙变化。

两岸政治谈判的阻力与困难

以上所论,只是一方面,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两岸政治谈判也有很大的阻力,或曰有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阻力与难题的存在,就导致了两岸政治议题的谈判常常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就“难题”而论,有四大症结问题目前无解:

(一)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

具体说就是“中华民国”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问题,或曰台湾当局在政治谈判中乃至签订两岸和平协定时的法律地位问题。其实,大陆接受台湾方面做为谈判的对方,与之“谈”这件事本身就是对其合法性的承认,但这只是“默示”性的承认。当涉及到政治性、安全性的议题并且需要签订有官方约束力的文件的时候,台湾方面将无法接受“默示性的承认”,它必将要求明确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到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双方现实的选择只能是保持“创造性的模糊”,留出“各自表述”的空间。而这也预示了双方签订带有政治内容的和平协定可能非常困难。

(二)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

“胡六点”提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注4),这暗示出北京已经不再笼统地把台湾要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与“台独”划等号,讲话做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注5)的判断,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注6)。这既有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也清楚地划出了两岸在这些问题上博弈的底线和范围。大陆的基本关切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不能伤害一个中国原则。台湾也要充分考虑大陆的关切,特别是马英九先生现在坚持的“不独、不统、不武”是与国民党原来的主张(马也曾坚持“统一是国民党的终极目标”)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不可能在敏感、重大的问题上做出太大的让步,因为内部整合会很困难。台湾任何负责任的执政者都应该对国际格局和台湾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有实事求是的认知,不能提出与其身份不相称的要求。如果天天讲“主权、对等、尊严”的三原则,把民众的期望值提得很高,但现实又做不到,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台湾的安全顾虑问题

两岸关系再和缓,只要没有统一,站在台湾的立场,就会认为以下三点是自然而合理的:(1)要求大陆停止对台湾的军事威胁,撤除针对台湾的导弹部署;(2)台湾要延续向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军购;(3)台湾要求加入以美国为首的东北亚或东南亚的集体安全体系。

在两岸关系改善的前提下,估计大陆会对上述几种诉求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可让步、有的可表态反对但不采取行动,有的则仍然要坚决抵制。大陆方面认为,如果双方能谈判建构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台湾方面的某些要求如撤除导弹问题可望同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连带解决。但届时应当是双方都对军事部署有所调整,而非大陆单方面改变。而台湾方面目前则主张大陆应当无条件先行撤除导弹,这等于为两岸政治谈判设置了新的前提,其实是更增加了解决台湾方面安全关切的难度。

(四)两岸的政治差距问题

台湾的反对党和“人权”人士可能要求将大陆民主化的问题、法轮功的问题和西藏问题等列入两岸政治谈判的讨论范围,而北京则绝对不会同意。马英九当然明白不可能也没必要同大陆谈这些议题,但他在岛内起码要做出一个“维护普世价值”的姿态,这决定了他需要在此类问题上找寻既表达其反对立场又不过度刺激北京的平衡点。同时,马在进入政治议题谈判之前,还必须考虑如何通过“立法院”审批和“人民公投”这两关的问题。这些都势必增加台湾方面进入政治谈判的成本。

就“阻力”而言,也有四股力量绊住了马当局的“马腿”:

(1)民进党的抵制。相对于国民党而言,民进党在岛内政治格局中的优势在于:A,在“话语权”方面,民进党的论述比国民党更容易被台湾多数民众认同。此中关键是民主化之后,民主成为台湾的普世价值,而“民主”的“民”,只能以台湾住民为基数而不能把大陆人口算进去,这就助成了民进党关于“台湾2300万人民是生命共同体”、“台湾人民拥有主权”的言论市场,相对压缩了“一个中国”的空间,从而迫使马英九乃至其后任何国民党领导人都必须把“一中”论述与“台湾”(人民、版图)挂。但无论马英九如何完善其论述,在岛内特殊的环境中都会显得不如民进党的论述严密。

B,大陆在否定“中华民国”和对台保持军事压力等重大问题上与台湾有结构性的对抗关系,这决定了“以大陆为敌”在台湾具有相当大的正当性,反之“与大陆和解”倒成为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马英九选择了后者,但他又改变不了两岸结构性敌对的性质,这就注定了民进党去扮演监督者和“考官”的角色,而马相应地去扮演解释者和“考生”的角色。但马无论讲多少遍“以台湾优先”,在很多台湾人看来,马对于台湾的忠诚仍不如民进党。

C,过去民进党在清廉方面的社会评价长期超过国民党,陈水扁案严重伤害了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光环,但随着国民党重新执政而民进党渐渐走出陈水扁的阴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过去那个“清廉的民进党”。

D,由于民进党没有国民党那么多的历史包袱,年青人在民进党内的“出头”机会要高于国民党。

(2)美国、日本的牵制。美国是我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外部阻力。美国目前对两岸关系的改善表示欢迎,但对两岸进入政治性、安全性的议题非常敏感,实际是要求台湾方面采取任何与大陆的和解行动都必须经美国同意,否则不许台湾方面越雷池一步。前不久美方智库人士对台湾退役将领频繁到大陆交流表示担忧,就是对台湾施压的具体表现之一。在南海问题和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背景下,美国向台湾明确表示两岸关系的改善不应针对第三方,更是直接给台湾划出了底线,不许两岸联手共保南海和钓鱼岛的中国主权。

(3)国民党内“本土派”的压力。现在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当年的国民党,“本土派”在党内占据优势,他们对统一没有任何使命感,甚至在心底是抵制的,他们最大的心声就是“台湾优先”,对两岸关系的战略策略,他们与民进党内的“务实派”其实差别不大。

(4)台湾的主流民意。民意仍然在朝“台湾现行管治疆域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2300万人是主权实体”的方向移动,这使马的任何对“主权”模糊化的处理都可能被置于“主流民意”的对立面!而马为迁就民意而不断强调“主权”,其实就违背了他“寻求模糊方式”的初衷,反倒增加了两岸达成政治妥协的难度。

上述四个结构性的难题,六十年都没能解决,而四股阻力交织在一起,对马而言简直是排山倒海的压力。马英九即使能连任,也只能干八年,在这样短的时间,要克服以上诸种不利因素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实不该苛责马英九的“裹足不前”。从最近的趋势来看,马英九可能还要再往后退,即对“一中原则”的坚持更含糊,对进入政治性谈判更拖延。这种趋势似乎与两岸关系的迅速改善呈反比,但实际上仍是有关各方博弈的力量对比的结果,并不奇怪。

两岸政治谈判应坚持的原则与路径

对待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有三种态度:一种是“顺其自然”,其实则是过多强调政治谈判的难度,尽力拖延进入政治谈判;另一种是“揠苗助长”,即认为政治议题的谈判越早越好。然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如果过快进入政治议题,可能使双方的矛盾过于凸显,非但签不成协议,反而变成争吵和相互指责,结果是冲淡甚至伤害两岸和平发展的和解与善意互动的氛围。个人以为第三种比较妥当,既不是消极的等待和拖延也不是人为地揠苗助长,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为两岸政治谈判做准备,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先经后政”的顺序仍然应当坚持。我们不能认为有了ECFA就意味着经贸交流议题将退入后台,下一步就是政治接触。两岸经贸交流仍有大量工作要做,ECFA只是很粗的框架性协定,需要不断细化。已有的经贸交流形式和管道也须不断强化和调整;近两年来大陆的对台措施距离让台湾的多数人满意,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关注两岸人民福祉的提升和两岸人民感情的交融,毕竟这些才是和平发展乃至和平统一的根本凭藉,而不断推动两岸的经贸交流和两岸民间往来更上层楼,使之机制化、细致化,正是达致两岸不断强化共同利益纽带和不断增进理解及感情的不二法门。其实经济和政治是不能断然分开的,在推动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在增进政治互信,这本身就是为政治谈判创造条件。

(2)继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为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面对未来的两岸关系,我们在认知上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预期,即我们将遇到更多结构性障碍和现实压力的“反作用”,双方可能都不得不做出一些令对方不那么满意的事情。7月,吴伯雄荣誉主席在会见胡锦涛主席时,向胡主席转达了马英九的十六字箴言即“正视现实,累积互信,求同存异,续创双赢”(注7),坚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就是“正视现实”的选择或曰具体体现,但“正视现实”应与“累积互信”同步进展。“累积”意味着首先是“保持”,然后还要“添加”,保持和添加甚么?--互信!互信甚么?最关键的就是双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形成的政治互信。假设没有这样的政治互信或任由原有的互信不是逐步加强反倒是日渐衰落,那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可能演变成最后的反目成仇。

关于“一个中国”的问题,这些年争论太多,如去年在台北“两岸一甲子”会议上,台湾有些学者、包括一些过去坚决赞成一个中国的蓝营学者,希望大陆应尽量“一中不表”或“一中少表”,这是大陆绝对不能同意的,而且必然招致大陆的疑虑,不利于双方累积互信。我个人近来在一些会议上,一再呼吁对一中问题应有三种概括:

一是“一中各表”,大陆应更明确的表示同意台湾对“一中原则”有其自己表述的空间;在整个和平发展阶段,双方不可能就“谁是主权国家”、“谁是中央政府”等结构性分歧达成共识,只能以“各自表述”加“搁置争议”的方式处理;在今后两岸政治谈判乃至签订《和平协定》的过程中,“一中各表”也可能发挥其特殊功能,即制造出双方“互不同意但又互不冲撞”的模糊空间。8月11日,大陆海协会执行副会长李亚飞在台湾出席《两岸和平创富论坛》时将“九二共识”概括为是“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台湾方面将此概括为“各表一中”(注8),虽然“各表一中”与“一中各表”侧重不同,但毕竟这是大陆首次正式接受了“各表”,此中善意,台湾方面不可不察。

二是“一中共表”(“一中同表”),为了防范“一中各表”变成“两国论”式的、指鹿为马式的表述,即在“各表”的幌子下变成“你表一中,我表两国”,个人认为双方实有必要通过协商,找出一个对一中原则的“共表”方式。在1992年,大陆为搁置争议,主张“暂不讨论一个中国的内涵”,而今十八年过去了,两岸关系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暂不讨论”终究不是办法,还是要尽力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更具弹性的表述方式,才能适应两岸关系的新格局,并为签订两岸和平协定奠定基础。

三是“一中新表”。如大陆近来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就比原来的“一中原则”的提法更有弹性和包容性;有学者从“中国人”或“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的角度,或从“宪政主张”的角度,或“两岸共同价值观”的角度,来铺垫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都是有建设性的思路。

(3)开拓更多合作领域,建构更多合作机制。两岸关系要改善、要和平、要和解,这些已经成为岛内共识,甚至民进党也不反对;国际上也对两岸的和平和解普遍表示欢迎。这种和平和解的趋势延续下去,逻辑的结论自然就是两岸合作的加强,除了在既有的领域内以既有的方式继续深化合作外,更重要的是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建构新的合作机制。下一步重点是推动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出版、电影、电视剧等方面的合作,其他如“新闻交流”、“中华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辛亥革命”、环保、低碳经济、甚至南海开发--等多重领域,两岸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多样的合作机会。

(4)适时开展政治议题的对话协商,至少学者和智库层次应先作准备。尽管个人反对揠苗助长式的人为加快政治议题的对话,但从“深化”的角度讲,无论早晚,两岸关系的发展躲避不开政治议题的讨论。对于那些困扰两岸六十年之久的结构性争议,也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研究,才可能找出化解之道。因此,两岸官方(包括两会)直接进入政治对话与商谈的时机固然尚未成熟,但为此作必要的准备则不应该再人为的拖延。作为第一步,可以由学者和智库各自就相关问题研究或联合研究,以加强相互的了解,砥砺和启发彼此的思路,并通过与对方的论辩找出各自视野中的盲点。

和平发展已经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新问题,如:台湾的政治地位如何表述?扩大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如何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矛盾?征服型统一与合作型统一如何区隔?合作型统一的意涵、路径、动力„„是甚么?如果将来是两岸共议统一,共同决定,那“共议”机制如何建构、议题如何设定?如果出现争议谁来裁判?和平、发展、统一三者间之关系?何谓双赢?大陆想赢甚么?台湾又想赢甚么?如果一方想要的是另一方输不起的,能双赢吗?两岸关系的和平机制建构与不武、不独、不统是何种关系?除了以和平协议为基础的政治机制之外,这一“架构”应该或可能涉及其他哪些领域的机制建构?两岸和平机制中的谈判机制、经济合作机制、文化合作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彼此之间应该是甚么关系?两岸和平机制如何与两岸统一的最终目标衔接?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更宽广的胸襟、更解放的思维,去寻求新的方案和办法。

(5)在政治议题上需要双方相互妥协而不能仅仅是单方面让利,故双方都有必要降低期望值。两岸能够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签订十五项协定,显示了双方都有合作的诚意而且都能关注对方的关切,但不容否认的是,大陆对于台湾方面的关切给予了更多的回应,这是能达成协议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也带来一些副作用,就是在台湾似乎存在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大陆应当永远是让步的一方,在经济上要让台湾得到实惠,在外交、军事乃至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上,也都应该是大陆接受台湾的“喊价”。然而政治议题毕竟不同于经济议题,在经济议题上大陆可以多让些,但在政治议题上,由于动辄牵扯到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大是大非,北京必须谨慎再谨慎,能“弹性处理”或妥协让步的空间其实是很小的。现在两岸都呼吁对方要“解放思想”,但双方都有必要降低期望值,都有必要重视对方坚持自己底线的“顽固性”。特别是台湾方面,绝不可低估大陆追求统一的决心和意志,如果把大陆“解放思想”的期待值设置为希望大陆有一天会承认“中华民国”、或承诺“放弃武力”、或以任何方式明确的或含蓄地表态将放弃统一目标,那都是不现实的。

(6)建立单边或双边的危机管控机制。两年来的经验证明,尽管整体上两岸关系的氛围很祥和,但双方之间的矛盾、摩擦将长期存在,甚至某种程度的冲突也难以避免;双方都免不了做一些对方不乐见的事,说一些对方不爱听的话;双方内部也都有人批评己方向对方让步太多。然而到目前为止,双方都小心的不去夸大对方的敌意,都谨慎地提醒自己,不要让一时一事的不快冲昏头脑,不要因小失大!今后应坚持这些成功做法,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的意识,对可能引发冲突的各种可能情况未雨绸缪,并择机建立单边或双边的危机管控机制,以求把各种负面冲击的力度降至最小。

注释:

(注1)参阅:《九二共识两岸互信的根基》,台《中央日报》2010年8月14日。

(注2)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第一版。

(注3)苏起:《两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台《联合报》2010年8月14日。

(注4)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载《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第一版。

(注5)同上。

(注6)同上。

(注7)见《人民日报》2010年7月14日。

(注8)参阅:《九二共识两岸互信的根基》,台《中央日报》2010年8月14日。

第五篇:习近平马英九见面中的考研政治考点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习近平马英九见面中的考研政治考点

习近平马英九见面中的考研政治考点

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的首次会面。

习近平指出,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

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强调,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面对新形势,站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上,两岸双方应该胸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携手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格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就此提出4点意见。

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九二共识”经过两岸有关方面明确的授权认可,得到两岸民意广泛支持。“九二共识”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它表明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也不是“一中一台”。虽然两岸迄今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两岸同胞同属一个民族,这一历史事实和法理基础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

希望台湾各党派、各团体能正视“九二共识”。无论哪个党派、团体,无论其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两岸同胞绝不会答应。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问题上,我们的意志坚如磐石,态度始终如一。

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30多年来,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后,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处于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关系已经不再处于以前那种激烈冲突、尖锐对抗的敌对状态。

两岸关系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台海动荡紧张,两岸冲突对抗,民众深受其害;走和平发展之路,谋互利双赢之道,利在两岸当下,功在民族千秋。两岸同胞应该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彻底化解两岸敌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稳定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

两岸双方应该加强交流对话,增进政治互信,通过平等协商、积极探讨,推动解决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各种难题,同时管控好矛盾和分歧。设立两岸热线,有助于双方及时沟通,避免误判,处理紧急问题。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可以先建立起来。

60多年来,两岸走上不同发展道路,实行不同社会制度。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让这类分歧干扰两岸交流合作,伤害同胞感情。

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想法和感受,重视并推动解决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当前,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台独”煽动两岸同胞敌意和对立,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台海和平稳定,阻挠两岸关系发展,只会给两岸同胞带来深重祸害。对此,两岸同胞要团结一致、坚决反对。

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要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

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两岸可以加强宏观政策沟通,发挥好各自优势,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两岸同胞的受益面和获得感。对货物贸易、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等问题,双方可以抓紧商谈,争取早日达成一致。我们欢迎台湾同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欢迎台湾以适当方式加入亚投行。

要加强两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同胞精神纽带,为民族未来培养优秀人才。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现在还有很多台湾乡亲从未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来大陆走走看看,参与到两岸交流大潮中来。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120年前,台湾惨遭外族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我相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中国梦与台湾同胞的关系)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胜利70周年,这是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才赢得的胜利。两岸双方应该支持鼓励两岸史学界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http://www.xiexiebang.com/kaoyan 心,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马英九表示,2008年以来,两岸共同创造和平稳定的台海局势,获得两岸及国际社会普遍赞扬,要善加珍惜。“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要巩固“九二共识”,扩大深化交流合作,增进互利双赢,拉近两岸心理距离,对外展现两岸关系可以由海峡两岸和平处理,同心协力,为两岸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双方肯定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双方认为应该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加强沟通对话,扩大两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两岸民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该携手合作,致力于振兴中华,致力于民族复兴。

下载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英九 尽快展开政治谈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