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述法学大家江平:法治是唯一信仰
浅述法学大家江平:法治是唯一信仰
江平:法治是唯一信仰
即将80岁的老人,历尽人生波折。在他身上,既有法学大家的操守,也不乏应对复杂现实的策略。他会用智慧的表达,以期事半功倍。
江平说自己不至于为了某一理想走上最决绝的道路,除了“没有这个勇气”,他也考量了这种方式的效果。
无论政治还是民粹的力量,都不足以改变江平对法治的信仰,因为它是民主与自由的载体。
江平说,经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看政治也好,看国家前途也好,都有两方面的经验,这是他人生很大的特点
前不久,《南方周末》举办“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典礼,法学家江平是其中最年长的“践行者”。他从幕布后走到前台时,没看清脚下的台阶,踉跄了一下,险些摔倒。主持人白岩松不失时机地借题发挥:江老师一路走来,虽然也有坎坷,但是,你看他“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舞台中间”。
这个插曲,倒真像是这位老人的人生写照。
去年年底,年届80的江平患了中风,出院后腿脚不如以往灵便。送记者出门时,他走起来有点摇晃。其庞大的身躯对于饱经风霜的两腿,像是一个负担。腿脚给他带来的麻烦,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存在,但这却往往让人因之对江平更添几分敬意。
1990年12月底,江平60岁生日。在学生们为其操办的生日晚会进入高潮时,大家要求江平表演一个节目。他装着假肢的一条腿看起来不太灵便,却非常坚定地走上前来,唱了一首英文歌曲,叫“我们决不动摇”。“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升华!”当时在现场的学者说。
几番剧痛,看淡得失
江平人生的前两个分水岭,都与右派有关:1957年被划为右派,他被打入“敌对的阵营”;1978年右派摘牌,他又被拉入“人民的阵营”。1990年被免职后,他不希望自己属于任何一派,完全独立。
对江平来说,195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与他相熟的几位业内人士表示,江平此后的很多行为,或许都能在这年找到解释。
1956年,江平带着全优的成绩,提前一年从苏联学成归来。江平1951年被选中赴苏联留学,不知5年后国内风云已变。当时,中国正在以整风的名义“引蛇出洞”,“给党提意见”一时风行。
在领导的授意下,江平和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江平留苏归来后进入该校)的另外19名年轻教师,写了一张大字报,内容共有5条,包括成立整风委员会、鼓励中层干部向党提意见以及建议工会由选举产生等。大字报一开始广受好评,校领导也给予充分肯定。
随后风向突变,原本被鼓励的“给党提意见”被定性为“对党恶毒攻击”,积极建言者纷纷被打成右派。江平由于是该校第一张教师大字报的始作俑者,当然未能幸免。在试图将其划入右派时,组织上颇为头疼——江平之前的经历“又红又专”,不仅18岁就参加革命,还被选为赴苏联的第一批留学生。学校专门为此召集了一次会议,最后终于在其教育经历中找到了“源头”。
江平在国内所受的最重要的两段教育,都是在教会学校上的。中学时就读于崇德中学,这是一所由中华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民主自由之风甚浓,正是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江平18岁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他说自己当时参加革命的意愿有两个,“一个是(实现中国)物质上的富强,一个是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江平后来考入燕京大学,这又是一所教会学校,民主之风同样领国内之先,其创始人就是后来成为美国驻中国大使的司徒雷登。
手握这两个罪证,学校给江平定性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对于这一定性,江平说既服又不服。服的是,这大体就是自己的思想根源,不服的是,为什么民主自由就是资产阶级的?解放前自己参加革命,不就是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吗?“当时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在我的思想中始终是一个疙瘩。”
江平说,被划为右派,是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至今有时还在梦中杂乱地回放着那惊心动魄的情景,醒来仍心有余悸。”让他颇为感慨的是,他留苏本来应该有6年时间,为了早日回国工作,在5年之内修完了课程,没想到努力学习的结果是“抢到了一顶右派的帽子”。如果在1957年7月份回国,国内反右形势已明朗,他不会傻到要自投罗网。
被划为右派还带来了另一场灾难,他新婚的妻子在组织的压力下提出离婚。两人在留苏期间相识,欲在留学期间结婚未获批准,于是回国结婚,却没想到婚姻如此短命。
遭遇双重打击的江平被派往西山劳动。一天,江平去铁轨边拿钢丝绳,不远处的火车突然间滑行下来,毁掉了江平的一条腿。
江平说:“从1957年到1978年,这期间我该失去的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也失去了,最低谷时,除了这条命,其他所有的都失去了。”这个“最低谷”,说的就是1957年。
接二连三的灾难,在江平看来“还是可以忍受”,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了些变化,“我可以说是从火车轮子底下捡回了一条命,这让我觉得对人生应该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多活一天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有了这样一个乐观的态度,我们就不会再去为某些东西的得失而烦恼,也就有精力去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执拗信仰与委婉表达
与1957年不同的是,1990年的转折带给江平的,是释然。他在当天全体教师大会上说:“终于被免去了职务,我好像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感到了一种特别的轻松。”
这一事件给江平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说,如果说自己的人生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追求民主自由算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只是有时候激烈一点,有时候隐性一点。1990年以后,这些从年轻时期开始累积的基因开始发酵,“它超过了对很多利益的考量。”
早在苏联留学期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就引发了江平深入的思考。“为什么昨天还是一个伟人,今天就成了一个杀人犯?”思考的结果是,这并非斯大林个人的原因,而有制度的推手在里面。
22年的右派经历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中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江平说,自己给人生的一个大的准则是尽量不说违心话,尽量不做违心事。“在政治运动横行的时代,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理念是很不容易的。”在那些日子里,他秉持的一个原则是“政治条件不好,就不说话”。
到了90年代,江平认为说话的余地已经很大了。他说,自己对形势有一个大的判断,就是中国不可能再有1957年那种风险了。“不会被抓起来,不会被戴帽子,中国不会再出现反右的运动了。这跟自己对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关。”
与他相熟的律师张星水说,江平不仅是一个长于思考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善于选择表达的人。“他会权衡表达的风险和效果,以期事半功倍。”
张星水认为,江平的这种态度,让他在官方和民间都沦为“少数派”,“官方认为他有些激进,民间则认为他有些保守”。
曾经在2003年参加海淀区人大代表直选的张星水承认,自己在2001年到2005年非常激进,虽然也是有序的表达,却是“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的”。江平与他做了很多沟通,从2007年开始,张星水趋于缓和的表达。
一位前辈的眼神
江平所参与的公共事件,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法律逻辑,从而用这一逻辑去驳斥其他的逻辑。被驳斥的逻辑里,既有政治的逻辑,也有民粹的逻辑,后者让他显得更与众不同。在2008年10月一次讲座的提问环节,有听众问起他对杨佳案的态度,他说:“我完全同意上海市高院的二审判决结果。”一位听众旋即站起:“假如我手里有一个鸡蛋,我一定会向您扔过去。”江平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上的“护法”言论,也同样惹来了如潮的非议。
“他对法治的信仰已经深入骨髓,”张星水说:“任何其他的力量都不足以改变这种信仰,无论是政治的力量,还是民粹。”
而这种信仰背后的动力,还是民主与自由。在江平看来,“法治的基本东西,无非是民主和自由这两个基因。”
“民主说透了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要创造一种制度,使人们能够去选择一个最好的政治家来领导中国。而这种制度应当是透明的、公开的。”
他说,自己过去不太尊重政治家,近些年才发现,法律人要躲避政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没有政治理念的法律人可以在有关执法的是非判断上很清醒,但却可能在所执行的法是善法或恶法上判断很不清醒,这并不奇怪。”
在中国法治的进程上,江平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进两步、退一步”。“这就是说,你进得要是太快的话,可能就被别人反对掉了。只有进一步,妥协一些;再进一步,再妥协一些。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都是笔直地、不断地往前进,这不太可能。所以,前进和妥协,改革和妥协都是正常的。”
在江平看来,“前进的两步”主要来自于民间的推动,“但推动的程度,还要取决于领导人的认可。”
他坚持认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只能循序前进,只能在目前的体制内进行。“中国这么大,一旦出现了极度的混乱,那中国是非常难以想象走向何方的。中国如果走到这一步——可以到你的床上踏上一只脚,可以随时把你的财产没收,穷人再搞一次革命,财产再一次分配——我想这不能够带来民主,恰恰是走向了它的反面。”
江平说,60年前,自己为了民主、自由而呐喊,60年后,这一目标仍然未变。“好在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就是新闻媒体采访多一点。要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来宣扬法治理念。”
江平所能利用的另外一块平台,是演讲。“相比起写文章来,我更喜欢在讲台上发挥我的思想。”他说。
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毕业生这样描绘江平演讲的现场气氛:“现场热烘烘的,让人虽然冒汗却移不开步,我们便如善男信女一般,听着先生布道,感觉是听了天籁之声,只知道它熨平了我的五脏六腑,让人有一种本能的冲动。”
去年冬天因中风住了两个月的院后,江平说现在已经是“保命第一”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起到了铺石筑路的作用,现在已接近完成我们的使命,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希望青年人接过接力棒。”
采访过程中,江平经常会陷入沉思。除了斟酌字句外,还有去年末的中风留下的后遗症。“没有像过去那么敏锐了。”
中国新闻周刊
第二篇:法学泰斗江平:审委会弊大于利,是时候取消了
法学泰斗江平:审委会弊大于利,是时候取消了
成都商报记者 周茂梅
北京摄影报道 2014-08-27 06:41:00 来源:中国网
福建念斌投毒案宣判念斌无罪 曾4次被判死刑
如何不再出现念斌案? 如何留住优秀法官? 如何实现审判权独立?
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9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成都商报陆续推出“聚焦依法治国”之“记者观察”和“高端访谈”,深度解析并探讨“依法治国”的一些关键问题。
专业
至少两种人不适合做法官:非法学党政人员和非法学专业军人
“员额制”应根据实际情况定比例,考虑法官办案量,留足学习时间 法官待遇重点考虑业务因素,而不是行政级别因素
还权
人财物省级统管,不等于审判权统管
合议庭审完案子及时并单独合议,是可以减少干预的 目前审委会、检委会已是弊大于利,是时候考虑取消了
追责
冤假错案追责难的根源,在于行政审签制度
司法腐败是最危险的腐败,裁判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
高端访谈
不久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备受期待。随着司法体制改革框架意见的出炉,一段时间以来,“依法治国”成了老百姓谈论的热点话题。
“依法治国”内容体系庞大,专业性强,牵一发动全身,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未来。为了让读者能对这一重大主题有全面系统的理解,成都商报陆续推出“聚焦依法治国”之
“记者观察”和“高端访谈”,深度解析并探讨“依法治国”的一些关键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商报记者向法学泰斗、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江平教授深度求解。
/ 员额制
“深化人事改革”: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条件和程序。上海法官、检察官只保留33%的比例。
因行政职务而被任命的不适合做法官
成都商报:为什么要实行“员额制”?
江平:在法院、检察院,要真正凸显法官、检察官的地位,必须要区别身份,就像医院必须要区分医生、护士和护工人员一样,法院也需要区分法官、法官助理和司法辅助人员。只有分工明确,才能更有利地开展工作。
成都商报:“员额制”多少比例合适?
江平:应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我认为大致在1/3到1/2之间比较科学合理。具体的比例,根据各个法院每年的案件总量除以每个法官一年审案定额的标准,就能计算出法官的人数,当然也需要留出一定的机动名额。还应当考虑每个法官一年的正常审案数量,不能让他们成为办案的机器。要留足法官、检察官的学习充电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案件质量。
成都商报:“员额制”后的法官、检察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江平:对于法官、检察官的选任条件,应该严格按照《法官法》《检察官法》执行,让法学功底深厚的大学生、研究生更有机会进入法官、检察官序列,这对提高司法人员素质至关重要。
在我看来至少两类人员不适合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一种是那些号称法官、检察官的党政工作人员,没有法学功底,因行政职务而被任命为法官、检察官,实际上并不具有审案水平;另一种则是部分不具备专业法学知识的转业军人。
法官辞职/ 目前,法官辞职现象成为社会热点。公开报道显示,江苏省在4年内有988名法官辞职,广东省在5年内离职1600多名法官,而这些辞职的法官中很大一部分是业务骨干。
法官待遇应当高出普通公务员一大截 成都商报:辞职根本原因是什么?
江平:法官辞职的问题关键在于优秀法官的流失。目前法官待遇很低,很多法官都要为生活奔波发愁。法官的待遇不能和一般公务员一样对待,应当高出普通公务员一大截,让他们不再为生活发愁,以保证法官职业的尊严和成就感。
成都商报:法官上升通道如何打通?
江平:法官的升职空间,不能理解为法官走仕途当行政领导才是一种升迁,按照法官级别从低级别法官成长为一级法官、资深的大法官也是一种升迁,而且后者更应该成为今后改革的一个方向。当然这离不开工资制度的改革,打破按照行政级别涨工资的模式,按照业务级别涨工资,做一辈子法官也有经济保障和职业成就感。
成都商报:如何通过改革吸引社会优秀法律人才的加入?
江平:此轮司法改革提出从优秀学者和律师中选拔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但面临的现实是,可能优秀的社会法律人才不愿进入司法队伍,而想来的却不一定优秀。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只能等到法官、检察官制度真正改革完善之后,法官、检察官的待遇和职业化程度真正高上去了,才能真正刺激律师、学者等社会优秀法律人才进入这个队伍。
/ 念斌被判无罪
此次司法改革提出要健全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福建念斌案被宣告无罪,这起案件最终被纠错。
行政审签制导致冤假错案难追责
成都商报:张辉、张高平叔侄案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江平:张氏叔侄案暴露出了错案追究制的最大漏洞,就是行政签字审批制。一个刑事案子被办成错案、冤案,背后有层层领导的签字审批,最后发现出事了,究竟该追究谁的责任?追办案人员的责任,这不公平,因为不是他个人决定的;追究每一级签字领导的责任?这也不现实,牵扯的面太广了。正是在这种行政审签制度,导致冤假错案责任最终无法追究。
成都商报:本月22日,福建念斌案被宣告无罪,您怎么评价这起案件? 江平:办案人员盲目追求结案率,就难免出现错案。发现错了,能够比较及时地纠正,这是应该肯定的。反映在司法理念上,主要是在司法实践中要真正坚持“疑罪从无”,恐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审委会存废/ 此次改革的核心就是还权给法官、检察官,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完善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合议庭独立办案制,能实现审判权独立
成都商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江平:去行政化的主要因素是,法官、检察官不应该有行政因素,司法人员办案只服从法律。而要根本实现这一改革,就要确立合议庭独立办案制,对于一般案件,合议庭在开庭审理结束后,直接进入封闭式的合议办公室,马上合议,合议完之后立即作出裁判,虽然裁判文书不一定马上能写出来,但裁判结果已经出来了,这样就可以减少院里行政领导和社会因素的干扰,也能做到审理者自己裁判。其实这项制度建立起来也不难,只要建立起了这项合议制度,自然可以减少司法干预,真正实现审判权独立。
成都商报:您如何看待审委会、检委会制度?
江平:审委会、检委会制度在审判初期法律基础差、审判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审委会、检委会制度已经是弊大于利,审委会、检委会是完全依照行政权力而组成的机构,组成人员有不懂法学知识的行政领导,一个案件上了审委会、检委会,裁判结果可能就被变成了行政领导的决定,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现在是时候考虑取消审委会、检委会制度了。
成都商报:取消审委会、检委会,法官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时该怎么办?
江平:我觉得可以适时考虑成立专家委员会代替审委会。专家委员会完全由法学专业的专家人员组成,在合议庭无法做出准确裁判时,提供专业的法律参考,仅仅是业务参考,而不是裁判结论。
法学泰斗江平:审委会检委会弊大于利 是时候取消了(2)
《收容遣送制度》和《劳动教养制度》相继被废止。《收容教育制度》的存废,在5月艺人黄海波嫖娼事件中引起热议。
《收容教育制度》应该废止了
成都商报:您如何看待《收容教育制度》的存废?
江平:上海的几名法官因为嫖娼而被处15日行政拘留,而黄海波因嫖娼不仅被处行政拘留,还被警方收容教育半年,这显然不公平。《收容教育制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应该废止了。
成都商报:废止的阻力有哪些?
江平:阻力的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保守,认为嫖娼问题“罪大恶极”,必须要用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来处罚。事实上,对于卖淫嫖娼这个道德层面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历史上,都没有以剥夺人权的方式来进行处罚的规定,道德层面的问题,就应该用道德的标准和方法来处理。
成都商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废止《收容教育制度》的建议书”进展如何?
江平:具体进展还不清楚。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处理,也不只是简单的废止,还应该考虑替代的办法。
去地方化改革/ 此次司法改革明确提出,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人财物由省级统管,能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去地方化。
人财物省级统管,不等于审判权统管 成都商报:您如何看待这一制度?
江平:将省级以下司法机关的人、财、物收归省一级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减少地方党政机关的干预,但能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省级行政部门的干预却不好说。
最理想的办法是实现全国统一管理,但全国法院、检察院系统太大太复杂,各地的差异也非常大,因此从目前来看要实现全国统筹统管根本不现实。
成都商报:实行省级统管,会不会增加司法机关内部的行政化色彩?
江平:的确不排除这种可能,司法行政权的省级统管,并不等于审判权的省级统管,两者属于不同的体系,改革中需要把握好这两个体系的关系,不能因此而影响下级法院的裁判和两审终审制度。尽管人财物实行了统筹管理,但上下级法院之间仍然是独立的,而不是领导关系,每一级法院的裁判都是独立的裁判。
成都商报:实行省级统筹后,地方可能会把一些情况复杂、需要地方配合化解的矛盾大量推给法院、检察院,怎么办?
江平:一直以来,我都不太赞同以往的这种“联合办案”“共同处理”的办案模式,法院判案就依据法律,地方政府所做的决定,可以作为法院审判的参考因素,而不能成为左右裁判的证据。如果法院在审理中,需要地方政府的意见,可以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让政府拿出处理意见,法院与地方行政机关相互独立,不能“共同处理”。
/ 律师制度
完善律师制度被写入此次司法改革。但一直以来,律师执业环境差,辩护人权利保障很不够。
应减少各种行政审批和管理
成都商报:如何看待律师的执业环境?
江平:越来越多的律师都不愿意担任刑事辩护人,这与律师的执业环境差、权利得不到保障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刑事辩护中,公权力机关的强势,从而让辩护人的意见很难得
到采纳。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出现“死磕”律师。
成都商报:近日17名律师向司法部申请撤销对律师的考核和备案,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江平:律师的生存环境差与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行业的管理过严密不可分。各种审批制度、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地管理和束缚着律师行业的发展,限制着律师的自由。在司法改革中,应该减少各种行政审批和管理,让律师职业更自由化。律师兴是中国法治进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法治兴的基本要求。
司法腐败/ 此次改革提出,要同步研究健全对司法权力的监督机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全面推进办案工作全程录音录像、生效裁判文书上网。
公开裁判文书,促使法官自觉抵制腐败
成都商报:您如何看待目前的司法腐败现状?
江平:司法腐败是最危险的腐败。司法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不预防和杜绝其腐败,其后果将很可怕。
成都商报:如何才能更好地预防司法腐败?
江平:司法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而司法公开的关键在于裁判文书的公开,裁判文书中将有完整的证据内容、判决理由和裁判流程的记载,一旦公开,将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对于完全暴露在公众眼皮下的判决,任何法官都会有压力,都会自觉拒绝和抵制腐败。
成都商报:在完全公开的状态下,司法机关如何平衡依法办案与民意的关系?
江平:民意是什么?任何一个判决有人满意就必然有人不满意,对法官来说,我始终认为尊重法律是前提,依法判案是原则,不能将舆论作为判案依据。目前的确存在舆论干扰司法的问题,我始终主张一种观点,就是任何一个案子在没有法院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对于判决前就搞什么“展览”之类的行为,我是反对的。
/ 成都司法创新
成都全面构建诉讼服务体系,在每一个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设立诉讼服务中心(服务点),此举成为全国法院亮点。
成都建诉讼服务中心,很便民
成都商报:对于成都法院系统的这项探索,您有什么评价和建议? 江平:目前在很多法院立案很麻烦,流程复杂,手续繁多,导致许多当事人不能立案。成都法院系统建立的诉讼服务中心(服务点)帮助当事人简单、快速、便捷地办理立案手续,从便民的角度讲,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建议完善当事人反馈信息的机制,对于法官的
分类与当事人之间出现分歧时,当事人能有申诉机制和救济途径。
成都商报:今年以来,成都中院在全国首创了“6+1审判信息互联网一体化公开模式”。在法院网上公开立案排期、庭审现场、裁判文书、主要证据、执行信息、鉴定拍卖6类信息,您有何评价?
江平:这项改革比我想象的还要公开一些,对于这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司法公开的改革应高度肯定。
专家谈念斌案:对申诉不止的案件 一定要重新审查
2014-08-25 09:28:19
著名刑诉法教授陈光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实习生 高培蕾摄
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判念斌无罪。这个判决,引来举国关注。
2006年7月,邻家两名儿童中毒身亡,念斌被警方视为有重大嫌疑。此后8年,念斌被4次判处死刑,其中,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不予核准念斌死刑,发回重审。
8月22日,福建高院新闻发言人称,本案除了上诉人念斌的有罪供述外,原判认定被害人中毒原因依据不足,投毒方式依据不确实,毒物来源依据不充分,与上诉人的有罪供述不能相互印证,相关证据矛盾和疑点无法合理解释、排除,全案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能得出系上诉人念斌作案的唯一结论。
这不是第一起引发举国关注的冤案。从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赵作海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案,冤案不断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引发人们对冤案何以发生的追问。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采访了84岁高龄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泰斗、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剖析冤案生长的土壤和纠正之道。
陈光中教授曾于1993年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托,带领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的专家学者,进行国内外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并全程参与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次修改。
陈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念斌案无罪判决作出后第三天,8月24日,欣然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
多数冤案源自“疑罪从轻”
中国青年报:从浙江叔侄案到福建念斌案,近几年来,屡屡有重大的冤错案件被纠正。在您看来,冤错案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陈光中:这些年来暴露了一些冤案,也公开纠正了一些。冤案产生总的原因,在于理念上的偏差,就是“重打击,轻保护”。“重打击”,就是一旦发现刑事案件,就急于破案。过去还提“限期破案”、“命案必破”。“轻保护”,是在刑事案件里不重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在办案过程中,不重视程序正义,不重视权利保护。
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程序有横向三道关:公安、检察院、法院三家;竖的三道:一审、二审,如果是死刑案件,还有死刑复核。现实是,横的不重制约,重配合,竖的不注意真正地按程序把关。总的来说,是理念的偏差。
中国青年报:这种理念的偏差,在办案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陈光中:冤案的原因,比较重要的,在我们国家有三大点。一是侦查阶段,搞刑讯逼供和变相刑讯逼供。念斌案中,报道里张燕生律师就说,警方存在刑讯逼供的行为。可以这么说,95%以上冤案是刑讯逼供的结果。警方再根据逼供的结果找证据,找来的证据半真半假。这是最大的一个原因,除非极个别可能亲友之间存在顶替,否则,无罪的人不会无缘无故承认有罪。
第二个重大原因,是对有罪证据的认定,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对证据确实充分的要求。《刑事诉讼法》要求排除证据之间的矛盾,得出被告人有罪的关键事实结论,应该达到唯一性。这次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发言人关于念斌案的发言就提到了,案件没有排除合理怀疑,关键证据上没有达到标准。
再讲第三条原因,就是没有重视辩护意见。有些司法人员总觉得,辩护人是给被告人说好话、找理由的。有些明显对嫌疑人有利的证据,摆出来也不去核实。
中国青年报:如果说刑讯逼供可能是出于公安部门的破案压力,那么,对于证据的认定,为什么会成为冤案发生的第二大原因?
陈光中:因为过去特别怕放纵犯罪,这使得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司法机关实行一种潜规则,即“疑罪从轻,留有余地”。就是这个案件有一些证据,但综合起来看,证据还存在矛盾,没达到唯一性,定罪证据不够。这种情况下,怕放了犯罪嫌疑人,造成放纵犯罪,就还是判,但量刑上会轻一些。按照案情,该判死刑的,不判死刑,怕杀错了,没法纠正。佘祥林案是这样,浙江张氏叔侄也是这样。尽管1996年《刑事诉讼法》就规定了“疑案从无”的原则,但实践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疑罪从轻”的,这实际上是对法律规定的变相歪曲。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案件实际上带有重大冤枉的风险。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宣告无罪,对社会、对被害人没法交代。社会上盯着你,如果不是你,那真凶是谁,被害人和家属盯着。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按“疑罪从轻、留有余地”判了。
枉法渎职才追究司法人员责任
中国青年报:不少冤错案件都历时多年,几经上下,有的得到了纠正,有的还没有,冤案纠正难的原因是什么?
陈光中:实际上,在冤案中,念斌案8年还不算特别长,河南李怀亮案也是几上几下12年。我认为,念斌这类案件还不是冤案里最难纠正的。因为该案几上几下,始终没有正式生效,这意味着,你总要对这个案子给一个结论。
冤案是个底线,现在对新的案件,防得更严。新的环境氛围下,有利于作出无罪判决。难的是判决生效的案子,判决一生效,就意味着定案了。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这么说? 陈光中:已生效的案件被纠正的,绝大多数是发现真凶,或者发现被害人活着回来了。典型的是佘祥林和赵作海案件。有的确实破案,真凶抓到了。这类情况占大多数,因为明摆着办错了,必须纠正。
至于已经生效、但没有抓到真凶的案子,改判非常难。一旦改判,就涉及到责任问题,公安机关侦查,有没有违法,有没有刑讯?检察机关有没有失职?法院有没有把关不严?另外,还有社会舆论和被害人方面。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还没有改判,被害人家属就领着一群人,到法院施压。
所以,对于那些已在服刑、但申诉不止的犯罪嫌疑人,他们的案件要重新启动审判监督程序,难度非常之大。
中国青年报:害怕被追究责任,是否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有关部门不愿意去纠正案件?
陈光中:现在中央也规定要终身追责,总的精神是好的,但是要具体分析,否则会造成另外一方面的副作用。打击办案人员积极性,造成纠正更难。
我认为,不管公检法哪家,你现在的办案技术条件是有限的,认识能力也是有局限性的,完善的机制会让错案大大减少,但想完全避免,很困难。我们可以要求零错误、零冤案,但这是一个理想,实际上很难做到。
我认为,只有两种情况,办案人员应该被追责。一种是故意制造冤案,这是枉法。另一种,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是属于渎职。都是主观上有过错,要追究。
至于说案件摆在那儿,经过反复研究,出于认知上有偏差,或者后来发现新的情况,就不应该追责。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说起来是明确的,但具体到某一个案件,每个人的掌握是不同的。
中国青年报:过去一些重大案件的定罪判决,是经过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而不是主审法官或合议庭的决定,这是否给纠正和追责带来难度?
陈光中:原来这种重大案件,有争议判重刑的,都是经过各级法院审委会定的。有时
候,法官本人并不主张定罪,但合议庭要服从审委会意见。一般来说,只要法官向审委会实事求是汇报,没有掩盖真相,法官本人是不负责任的。
纠正错案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如何正常化。既要配合,又要真正制约,不要搞成联合办案。一参加联合办案就“一锅粥”,一错到底。有时候,公检法三家还联合对付律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里就有一条,法院不再参加公安机关、检察院联合办案。
适当降低申诉立案门槛
中国青年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您觉得如何更好地去纠正冤错案件? 陈光中:在严防冤案方面,现在做得还算比较好。坚持防止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坚决不提“疑罪从轻、留有余地”。公检法三机关的关系也强调要正常运行。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平反,过去“留有余地”被判刑的案件,申诉不止的,有一定数量存在。
这里面包含了放纵犯罪的风险,但不平反,更大的可能是冤枉无辜。有的案子,公安机关不去努力,张氏叔侄是被害人的指甲里发现DNA,发现不对劲了。这种案件有那么多吗?有的确实是无头案没有找到真凶。这种案件,严格按证据确实、充分的原则去审判,不够标准就要纠错,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青年报:实际操作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推动冤案的平反?
陈光中:各级法院、检察院应正视这个问题,对申诉不止的案件,一定要重新审查。已生效裁判的申诉立案标准,可以稍微放宽一些。按《刑事诉讼法》的标准,是确有错误的案件,才可以立案。我觉得,条件是不是可以放宽到:有相当大的错误可能性。程序上有严重问题的,也可以启动重新审查。不主动审查,就发现真凶,这毕竟是极少数的情况。
至少在申诉这块,启动的程序标准应适当放宽些。有些冤案,相关部门瞒着遮着,法律程序启动以后,经过审查,才能知道有没有问题。启动也有震动,毕竟,对一个人的冤枉是天大的,更不要说错杀。
第三篇:信仰是改变生活的唯一途径人生哲理(共)
当听到有人说他们现在活得很幸福或感到很快乐时,我真的在心里会想这家伙要幺是无知,要幺是在自欺欺人。在这个道德观念伦落,传统价值缺失的时代, 对物质的欲望充斥一切,到处是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人,人与人之间很难建立长期的信任感,。看看安顿的书你就知道了 ,所有的事情都会以很美好和激情开始,但往往却以痛苦和丑恶作为结束, 好象前面快乐有多大,后来的痛苦就有多深。
在顺利的时候,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很美好,但一但遇到困难或挫折,一切就玩完了,所以真的不知道这些快乐能维持多久,多年后又会以什幺方式来结束。真正的幸福可能只能源于信仰和虔诚.平淡的东西可能才持久,那些文字的目的是希望能把信念,责任,信任,坚强自信这些人性的东西再放到一个物质困乏和困难的环境中去重新进行考察。
不知道你有没有曾经遇到过在生与死之间进行的选择的时候,我曾经遇到过,当一个人没有这种体念之前,他会觉得自己是很强大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有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可能才会体会到人的渺小,那时就会知道实际上人并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求助于上帝(至少在心灵上是这样)。这可能就是我现在经常强调精神信仰的原因。虽然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希望能理解我的想法。
人的生命有限,世事无常,而一般人难以理解这点。
老子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如果你有一段时间在医院的癌症病房待过,你应该会有一些完全不同的体会,面对那些判了死刑的人,你有什么想法,有情总被无情累,人还是健康的活着最好。life is
short,认识到人的生命有限可能就是我们最终走向成熟的开始.有一天晚上下起很大的雨,半夜突然从睡梦惊醒过来,听着耳边的风雨声,又一次想到这个问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的哪些漂亮面貌,强壮的身体和健康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渐渐失去,人的面貌可能不超过十年就会有很大的变化,衰老和疾病可能会让最强壮的身体也变得衰弱不堪,不能自理。老子好象说过,其生也喜,其死也悲,人从生下来就注定在一步步走向死亡。也许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人性中那种无私的爱心和人的尊严才值得永远珍惜和回忆。
我一直认为人确实应该有所畏惧才对,无论一个人开始会多幺自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疾病,衰老,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面前,我相信最终可能都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我相信无论一个人现在多幺狂妄和反叛,到死的那一天可能都会相信命运的。真正的勇气可能是来自于信仰,来自于对神和命运的畏惧,而不是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可能只有当我们有一天真正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抱有坚定和虔诚的信念,把自己完全交给信仰和命运,也许才能很好地理解和面对我们自己的生活。
上帝说我们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来赎罪的,是来还债的而不是来讨债的.努力付出,不停地赎罪才能让我们进入天堂.如果你认为自己欠别人很多你就会更加努力奉献,如果你人为别人欠你很多你就会充满怨恨和不满足.可能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奉献.可能付出真的比得到更快乐,给予比索取更有意义,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短暂性,理解所有人生而平等的道理,相信上帝和命运的公正性.我们可能就会更愿意和各种各样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乐趣,而不再苛刻地要求别人必须满足自己和世俗的那些标准.
第四篇:浅述谈心是高校辅导员走进学生心灵的最佳方式
浅述谈心是高校辅导员走进学生心灵的最佳方式
摘要:在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作为骨干力量,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组织者以及指导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一个最佳的途径和方式就是谈心,时刻把握学生思想状态所发生的变化,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以及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下面笔者基于自身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就谈心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工作;谈心;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灵;方式
一、引言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通过谈心,不仅可确保学生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为了解与教育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和学生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摆正,创设一个轻松的谈心氛围,体会并分享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所需,继而在此基础上才可更好地实施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辅导员采取生活谈心的重要性
辅导员要想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教育内容,借助于分析、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论证、引导以及实践等,使学生能接受谈话内容,从而使双方在认识上产生一种同感,继而进一步深入谈心。其次,借助于谈心,使学生思想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其产生一种正确且坚定的行为意识,以此引导自身行为。从谈心的实质来看,所谓谈心就是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所需,在此基础上再来实施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内容的传播,使学生能够经过自我教育,提高和升华自身思想认识,继而使其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谈心,其实就是师生的认识以及观念的一个交流,在认识与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使其观念得到质的飞跃。谈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借助于谈心,高校辅导员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更加容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谈心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常用模式,不仅是解决学生所存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校进行合理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推动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依靠谈心这种方式,辅导员能收集到学生更为真实的信息与资料,借助于相应的方式或者手段及时解
决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中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继而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合理性与实效性。
第二,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避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思想受到影响与冲击,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易出现承受力差以及意志力薄弱等现象,尽管谈心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却是解决心理问题一种有效的方式。由于谈心教育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所实施的谈心教育,可使辅导员更为全面且系统地了解学生心理特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及时化解学生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继而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为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上述内容可知,谈心的本质其实就是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借助于谈心,为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得辅导员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沟通机会,使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距离被缩短,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加深刻感受到辅导员对其的关心,继而获得学生的信任以及尊重,从而更好地实施思政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通过谈心,不仅可深入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其思想动态变化情况,同时还可增强辅导员和学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管理学生与教育学生。除此之外,通过谈心,辅导员还可及时了解自身在工作中所存在的缺陷,通过谈心内容的总结和分析,对自身的工作方式进行合理地调整与创新,缩短辅导员和学生的之间的距离和代沟,以此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与学生谈心注意要求和技巧
(一)做好准备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与场合来实施谈心工作
在谈心之前,辅导员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全面且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可做到有的放矢的谈心,以便于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解决各种问题。若在谈心之前未做准备工作,则在谈心中也很难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防备的心理,难以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也就无法及时了解学生所需。
进行谈心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恰当时机与场合。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基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和心理特征,针对学生不同时期所出现的问题来谈心,要分清场合且找准时机。在学生某个问题或者某种错误倾向露出苗头的时候,辅导员应及时和学生
谈心,防微杜渐,将问题消除于萌芽之中。如果涉及到学生隐私的问题,坚决不可在公开场合谈心,这种环境中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心扉打开,如果在此时强迫和学生进行谈心,很容易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与伤害,导致其对辅导员失去信任,严重时还会出现一种逆反心理。对一些需表扬的事件,辅导员可采取公开表扬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自信心。
(二)语言应该质朴,充当好听众的角色
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尽量采用通俗且朴实的语言,坚决不可采用一种命令的的口吻来进行谈心,借助于讲道理和摆事实,使学生能够自我醒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辅导员所谈的内容。同时,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还应做好倾听者这一角色,创设一个良好且轻松的谈话氛围,及时捕捉学生思想状态上所发生的变化,基于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来实施谈心教育。
(三)坚持真诚相待和以理服人
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谈心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真诚、平等、亲切以及和蔼的态度,平等且尊重地和谈心对象进行对话,使学生心理负担得以消除,继而使学生在谈心过程中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四)做到“四心”
第一,耐心。辅导员在和学生进行谈心中,所耗费的时间非常多,且学生也有很多的问题咨询辅导员,或者要辅导员来帮助其解决各种问题,而有些问题并非一两次谈心就可解决的,需多次进行谈心。而这也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充当好倾听者与解惑者的角色,耐心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耐心地为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第二,爱心。爱心作为教育的一种原动力,对于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辅导员,在谈心过程中,不单单只是在思想上进行引导,更多的是要在生活中去体贴学生,并且在在情感上去关心学生,通过真挚的感情来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从而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细心。在谈心的过程中,细心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蜜罐中成长,未经历过什么困难或者坎坷,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出现人际关系或者大学生活不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辅导员在实施谈心工作时,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会其和人沟通、交流的方式,予以其正确的指导,细心观察学生,这样才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平常心。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和思想都已逐渐成熟,其渴望理解、独立以及尊重,希望和辅导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非传统的“上下级”交流。对此,在谈心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保持一个平常心,将自己放于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沟通与交流,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看作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将辅导员看作知己,真正吐露自己的心声。
(五)及时总结谈心内容,做好反馈工作
谈心既要注重过程,同时还要注重总结和反馈。在谈心结束以后,辅导员应就这一次谈心内容与过程进行记录与整理,对谈心对象所出现的反应实施归纳与分析,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借助于反复谈心,通过他人评价,更好地了解谈心对象在思想上所产生的变化,及时记录与总结,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谈心方式的改进和创新,从而提升教育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谈心作为人和人间交流、沟通的一种方式,不仅是实施思政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艺术,加强谈心,有利于走进学生内心世界,通过学生心声的聆听,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教育,继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目的。就学生来讲,通过谈心活动,便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以及缺点,从而使其能够及时整改与提升。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为学生心理压力的宣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便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宝光,何璐.高校辅导员谈心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一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案例实录[J].新校园(理论版),2013,(2):46-47.[2] 许建,洪洁,孙研等.浅析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谈心的重要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4):67.[3] 周小嵩,曹淑豪,肖伟等.辅导员如何把握谈心要诀掌握谈心艺术[J].商情,2011,(5):34.[4] 于华,王新亮,孔宪军等.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谈独立学院辅导员的谈心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