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对海南发展的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对海南发展的重要指示
4月14日,胡锦涛在三亚欢迎金砖国家领导人致辞时说: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为海南留下历史的印记。
4月15日至16日,胡锦涛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希望海南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4月16日,胡锦涛在海南省规划展览馆考察时指出: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对海南来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
4月16日,胡锦涛在海口龙华区龙泉镇五一田洋考察时说:一定要把好质量安全关,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使海南蔬菜品牌保持良好声誉,更好地开拓市场。
胡总书记三年两次考察海南 寄予殷殷期望
2008年和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三年两次考察海南,他深入宝岛的田间地头、黎村苗寨、椰林胶园、港口园区,亲自为海南的改革开放定舵导航、擘画蓝图,对加快海南发展倾注了深切关怀,寄予了殷殷希望。
今年4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时,胡总书记强调“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是总书记对海南发展的最新定位,他把海南的发展放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层面上进行考量,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高瞻远瞩与高屋建瓴。
胡总书记始终关注海南的改革开放和发展。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海南期间,特意前往海南西北部的国际级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实地了解开发区的建设情况。他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
今年4月,总书记再次考察海南时,从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目的等方面,对海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希望海南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这是总书记有关海南发展思路的系统阐述,既是对海南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对海南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充分肯定和明确要求。
总书记对海南的深切关怀,还体现在他对国事活动的特殊安排上。从2008年4月为四国元首举行的“最美国事”活动,至2011年4月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胡锦涛主持的这两次重要的国事活动都放在海南三亚举行,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海南的国际知名度,尤其是在海南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当下,不啻于为海南做了极为有力的宣传与推介,这其中无疑凝铸了总书记对海南的特殊情感与深切期盼。
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总书记强调,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对海南来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这是总书记对海南干部群众的殷切期盼,必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强大动力。
海南是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是海南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坚持把热带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基础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精致农业,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跨越。“十一五”期间,海南热带农业创新思路,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创出一片新天地。农业增加值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超70%,热带农业在全国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考察海南,每次都特意走进田间地头,仔细了解海南热带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众生活情况。2008年考察海南时,胡锦涛先后走进乐东县尖峰镇山道村田洋瓜菜基地、凤田香蕉种植基地以及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等,向当地农民了解豇豆、香蕉、槟榔、兰花等作物的种植与收成情况。从瓜菜价格、农药与化肥涨价、惠农政策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每次与农民交谈,总书记都问得很细,对农民的关怀、对农业的关切,真挚之情跃然纸上。
去年10月,海南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胡锦涛十分关心海南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当时就两次对抗洪救灾作出重要指示,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又专程前往受灾最严重的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五一万亩田洋,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恢复情况,希望大家依靠科技、依靠政策,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生产,不断增加收入。
总书记还十分关心海南瓜菜的安全生产,现场叮嘱正在对村民交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的质检人员,一定要把好质量安全关,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使海南蔬菜品牌保持良好声誉,更好地开拓市场。
2008年4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海南省考察工作。这是胡锦涛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山道村田洋瓜菜基地,向黎族村民黄正光详细了解蔬菜种植和销售情况。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海南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根据自身的特点,摸索出了一条生态省建设的“三赢”模式,即以生态优化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环境稳定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三赢”。如今,保护海南的生态环境已成为绝大多数海南干部和群众的共识,大家深切体会到,海南既不能走放弃发展、单纯保护环境的路子,也不能走 2 无视环境保护、单纯发展经济的路子。
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关注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4月考察海南时,总书记反复强调,海南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总书记要求,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做到新上建设项目不放松环保要求、承接产业转移不降低环保门槛;要积极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好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对海南发展的重要性,把“生态省”列为海南的两大发展目标之一,特别指出“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他希望海南广大干部群众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在这里,总书记把生态环境保护在海南发展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还要保持优美的环境,丽日蓝天,椰风海韵,永远是海南高扬的名片!
胡锦涛海南考察历程回顾
春天的关切——贯彻胡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指示精神
深切的关怀奋进的动力
本报记者吴斌谭丽琳
2008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省博物馆接见海南省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占海斌 摄
2008年4月7日下午3点50分,前来海南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走进新落成的省博物馆,参观“海南建省办特区20周年成就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全局中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生动展示了20年来海南走过的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1987年6月12日,小平同志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首次向外界宣告了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重大设想:“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在小平同志当年与南斯拉夫客人交谈的黑白历史照片前,胡锦涛总书记驻足良久。
一张定格20年前重要历史瞬间的照片出现在了眼前:1988年4月13日,全国七届人 大一次会议,2800多名人大代表举手通过海南设立经济特区的决议,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是其中一员,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他微笑着对旁边的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我是举了手的。”作为人大代表举手表决积极推进海南建省办特区,是胡锦涛同志对海南大特区最早的关爱之举。
(一)时间流逝抹不去珍贵的记忆。
1996年的初春三月,随着以“房地产热”为特征的“泡沫经济”的消退,海南经济发展遇到新的困难,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来到海南。
3月29日至4月4日,胡锦涛同志先后到三亚、万宁、琼海、海口、儋州等地考察。他深入工厂车间、科研单位、田间地头和乡村农户,同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共商发展大计。
在考察中,胡锦涛同志充分肯定了海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海南的实践再次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中央关于设立经济特区,包括海南建省办特区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希望海南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建设海南经济特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增创特区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亲切的关怀、深情的慰问、诚挚的鼓励,温暖着每一个大特区建设者的心。
从那时起,海南省积极实施“一省两地”的产业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中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经过数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挤压泡沫、夯实基础,海南有效地防止了房地产热降温后出现大滑坡,经济开始从恢复性增长向健康快速增长转变。世纪之交的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上了新平台。
1998年4月29日,正在韩国访问的胡锦涛同志抵达济州道访问。在会见济州道知事慎久范时,他说,济州道人民与中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如今济州道又与中国海南省建立了友好省道关系。他希望济州道与海南省加强友好合作,为中韩友谊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的讲话,对海南加强与国际友城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是一个巨大鼓舞。近年来,海南与济州道在旅游业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目前,海南已成为韩国游客热捧的度假地,韩国游客市场也成为海南增长速度最快的境外游客市场。
经过多年努力,海南已与28个国际友城结对。在高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友城之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友城人民增加互信友好的桥梁与纽带,成为海南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平台。
1999年9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光辉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成就展”。在海南馆,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反映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建设成就的照片和模型。在详细参观了展厅的图片和模型后,他十分关切地说:“海南的房地产积压问题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
海南没有辜负胡锦涛同志的殷切希望。这一年,也成为了海南房地产复苏的破冰之年。
经过数年的调整,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已宣告基本结束。昔日的“烂尾楼”被华丽的楼宇、雄伟的大桥、繁忙的工厂取代,海南终于走出了房地产泡沫经济带来的阴影,并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
(二)海南的对外开放有两个重大的标志,博鳌就是其中之一。
1999年10月,作为博鳌亚洲论坛重要发起人的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为在博鳌成立亚洲论坛的构想专程来到北京。10月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会见了拉莫斯与霍克。胡锦涛在会见时指出,中国一贯重视和支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地区合作与对话,这种合作与对话有利于本地区国家间增进了解、扩大信任和加强合作。他表示欢迎两位先生就拟议中的亚洲论坛专程来华进行考察与磋商,中方将对这个设想予以认真研究和积极考虑,并尽力提供支持和合作。
在各方面的共同推进下,博鳌亚洲论坛于2001年2月在海南博鳌成立。成为海南建省办大特区以来取得的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它树立了海南开放的新形象,给海南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海南融入世界提供了极好契机。
2004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主旨演讲,他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这振聋发聩之声,从海南博鳌传出,传遍世界。
七载耕耘,春华秋实。如今的博鳌亚洲论坛,已如花绽放,吐露芬芳。它已发展成为全球政府高官、工商界代表和学术界精英,就亚洲以及其他地区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对话的高层次平台,成为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最为活跃、最具品牌价值的国际经济论坛之一,在促进亚洲经济区域合作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三)2004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后,深入海南基层考察工作。他来到绿茵茵的稻田边,俯身察看水稻的生长情况;他走进农业生态观光园,勉励果农面向市场,依靠科技,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他来到粤海铁路南港码头和一线职工亲切握手,表示慰问„„
总书记一路上嘘寒问暖,一路上深入调研,一路上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一路上留下了奋发图强的鼓舞和鞭策。
“总书记微笑着走过来,一边向我问好,一边伸出手来和我握手,他是那么和蔼,那么平易近人。他对我们农民的关怀,令我终生难忘!”海口秀英区魁星农业观光园的开发者陈高魁抚摸着当年与胡锦涛总书记合影的照片,说起见到总书记的情景,满脸洋溢着幸福。
看到海南处处生机盎然,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胡锦涛总书记感到非常高兴,他强调,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兴琼富民。
在这一次考察中,总书记不仅带来了党中央对奋进中的海南的亲切关怀和厚爱,还带来了执政治国的全新理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为海南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党中央的要求、总书记的嘱托与本省实际相结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正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和铿锵有力的步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大步迈进。
海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开创海南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医疗卫生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世界小姐总决赛最近5年4次在三亚成功举办,航权开放让国际游客进出海南更加便捷,对外开放取得了新的进展。
海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海南的开发,切实把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几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实施工业发展“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初步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和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制度,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全面启动海防林恢复和建设工程,文明生态村占到自然村总数的32%并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通过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有效呵护了海南的绿树、蓝天、碧海,使全省环境、大气、水体质量总体保持全国一流水平。
海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教育,既要积极引进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条件抓紧培养各类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几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海南农村教育10年发展规划,并真正下工夫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海南率先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消灭中小学D级危房,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工资实现按时足额发放,“教育移民扶贫”得到推广,一批又一批贫困孩子返回了课堂,义务教育实现达标。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
海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求真 6 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几年来,省委省政府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高度关注民生,探索建立发展成果及时普惠广大群众的机制,创造了“小财政大民生”的发展模式,办成了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实事。海南比全国提早一年免征农业税,使海南农民率先进入“无税时代”;农业科技110让500多万人次农民受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提出的目标要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启动将让全省约200万“三不靠”人员得到公共医疗保障;在全国最早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海南在普惠民生方面先行一步,为全国做出了示范。
(四)到2006年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海南已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此时,全国各地呈现出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海南怎样才能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最前沿?海南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
在2006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与新任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谈话时,对海南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海南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这是海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指针。
春潮滚滚涌琼岛,科学发展谱新篇。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给全省各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鞭策和促进,一年多来,海南正是遵循着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
去年4月召开的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坚持生态立省、开放强省、产业富省、实干兴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以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艰苦创业和抢抓机遇的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努力开创海南经济特区发展的新局面。
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海南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发展目标。
现在,海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海洋经济,抓住历史机遇。
当前,海南的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极大的热情和高昂的士气,高擎“特”字大旗,力争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以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探索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实行更加开放的旅游政策,把海南建成国际旅游岛;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原则,把海南建成生态文明示范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海南成为我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积极寻求实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措施,把海南推向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五)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了“海南的邀请”:
2007年3月27日,出访俄罗斯的胡锦涛主席参观以中文教学为特色的莫斯科1948中学时宣布:“中国政府还将邀请贵校的同学代表,明年寒假到中国海南三亚参加两国青少年冬令营。”
2007年8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建议,成员国轮流举办青年学生交流营活动。作为开端,中方愿邀请其他成员国50名大中学生于2008年寒假期间赴中国海南参加交流活动。
一年之中的两次邀请,是总书记对海南的高度信任,是对海南人民的深切厚爱,是对海南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
在两国有关方面的积极推动下,在海南省的精心安排下,今年1月8日,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及梁赞市7所学校的53名师生代表,包括莫斯科1948中学的15名师生组成的2008俄罗斯学生海南冬令营团,终于来到了温暖的海南,享受到了这里的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冬令营团负责人激动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知道了美丽的人间天堂——海南,我相信这次来的俄罗斯孩子们,未来将成为增进中俄友谊的使者。”
“人间天堂”——这是游人对海南多么贴切的比喻!沐浴在阳光雨露中的海南,是我们深爱的家园,是我们美丽的天堂!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海南已经从昔日贫困落后的海岛变成了如今的旅游度假天堂。(六)
洋浦是海南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名片。
海南人民不会忘记,是邓小平同志作出亲笔批示,平息了轰动一时的“洋浦**”,使我国诞生了第一个以“外商独资、成片承包、综合补偿”的办法大面积建设的洋浦经济开发区。
胡锦涛同志深深牵挂着几经起落的洋浦。
12年前,洋浦是胡锦涛同志考察海南的最后一站,时至今日他还清楚记得当年陪同考察洋浦的海南工作人员;12年后,洋浦成了他考察海南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
4月8日,站在桥吊高耸,门机矗立的洋浦港,胡锦涛总书记关心地询问洋浦港的货物吞吐情况,港口的工作人员充满激情地说:“12年前,您来洋浦考察时,洋浦港的吞吐量只有40万吨,今年有望突破500万吨!”在听完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对洋浦的工作汇报后,胡锦涛还考察了800万吨炼油厂,看到一度沉寂的洋浦重新崛起成为海南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总书记倍感欣慰,他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海南,还是洋浦,都要从自己的优势 8 出发选择产业方向,如果把保税区的政策用好,洋浦会发展得更好。”
4月9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考察了三亚的新农村建设,回到驻地直接走进会场,在听取卫留成的工作汇报后,他结合海南实际,做出重要指示: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他要求经济特区的干部,一定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和突出品格。
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已经深深铭记在干部群众的心里,转化为全省上下的共同目标,成为推动海南发展的不竭动力!
海南800万人民一定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向总书记、向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卷!
请总书记放心!
请党中央放心!
(本报海口4月10日讯)
(原载本报2008年4月11日一版)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海南须只争朝夕
海南的四月,芳菲依然。
胡锦涛总书记分别在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对海南的三次考察,都选在四月,博鳌亚洲论坛的年会之后。每次考察的线路、感触都有不同,但在年会上对海南的热情推介,殷切希望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特区”在改革、开放等问题上有更开阔的视界,勇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等等,却是每次都再三强调。
海南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在历史上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开放中,中央也多了一份关怀。总书记希望海南在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上,要把经济转型、改革探索的步子迈得更快一些,扎实一些,是有深刻用意的。
当前,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低福利、依靠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结束。时过境迁,这种增长模式已经是不精明的,越到现在越不可持续,不可推广,并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倒逼机制。新的矛盾必须有一个很好纾解的渠道。因此,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等理念,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际社会上,也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和30年前的改革不同,深水区的“二次改革”更是一场障碍重重的赛跑,更须智勇双全,只争朝夕。这需要一批勇敢的探索者,而海南在历史上曾经错失过良机。
其实,只有深刻洞悉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所面临的困难、压力和机遇,以及海南20多年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各级党政干部才能明白总书记的语重心长之所指,也才能明白海南新的历史使命和工作重心。在 9 经济转型,和中国旅游业的综合改革并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上,海南必须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
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民生的改善等方面,海南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赛跑”的事,还远远没有到一个可以喘气的关口。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百业待举。所以,省委书记卫留成最近又强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海南这个特区,不光面积要大,还要思想解放的程度高,开放、改革的力度大。不然,则难堪“排头兵”之称谓。总书记的指示和嘱托,以及中央批准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为海南的新一轮发展建“序”,剩下的就是海南能不能抓住机遇?
10年时间,对于慵懒者而言,是短促的;但对于那些善于抢抓机遇、打有准备之战的人而言,又是充裕的。海南可以做的,就是只争朝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社会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下,首先跑赢经济转型这一程。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
论述之一: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之一
本报评论员
琼岛四月,春意盎然。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和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并考察我省工作。总书记对海南的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指出“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个事关海南发展的鲜明定位,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特区再创辉煌的殷切期待,也赋予了海南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必将对海南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
创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伟大创举。在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6月12日会见外宾时宣告:“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作为“大特区”发展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重要一页。
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坚持发挥经 济特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造了许多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经济社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和灵活做法在内地逐步推行。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使海南特区的发展站在新的门槛上。特区如何办下去,特区如何“特”下去,特区肩负一种什么样的使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向与会各国领导人,向境内外200多家媒体的记者,重申“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无疑是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政治宣示,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二
胡锦涛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海南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进程。他曾多次考察海南,在黎村苗寨、椰林胶园、企业园区,处处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对海南改革开放做出许多重要指示,不断激励着全省干部群众锐意创新、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2006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同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谈话时明确要求海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视察时,又希望海南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今年4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时,总书记重申“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从“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到“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再到“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是从“区域发展”的层面定位海南发展,“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则是从“全国位次”的层面定位海南发展,而“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则体现出党中央定位海南发展的“世界眼光”!这三者环环相扣,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不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断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新的使命。
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与“窗口”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一直发挥着中国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窗口的作用。这次胡锦涛总书记重申“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中的“窗口”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总书记对海南经济特区这一重要功能的崭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海南经济特区正显现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的崭新姿态。正如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博鳌亚洲论坛设在海南,海南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平台,广交朋友,广拓商机,全面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在200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夕,胡锦涛在三亚先后为四国元首举行隆重的国事活动之后,今年4月,中央又把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放在三亚,并且发表了《三亚宣言》。总书记在三亚会见了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发展中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央把海南作为金砖国家峰会的承办地,这既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海南的发展变化、对海南落 11 实科学发展观的认可和鼓励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央对海南这一“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三
胡锦涛总书记倾注的亲切关怀和重要指示,激励、鼓舞和引导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速发展、勇于创新,团结奋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5年多来,正是沿着总书记“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这个方向,海南经过探索找到了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一科学发展的道路。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09年12月31日正式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
5年多来,正是按照总书记“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的要求,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努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了新型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形成“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
5年多来,正是按照总书记“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要求,海南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农垦管理体制、洋浦保税港区建设等重大改革的深化与完善,实现了海南改革开放的一项项历史性突破。
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点燃了海南人民加快发展的激情,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活力,海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五年间,海南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完成“千百亿跨越”后,又在“十一五”末这一年翻了一番。从教育、就业,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民生账单”上的七大工程,逐一梦想成真。
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这5年,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海南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海南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创新最具活力的时期之一;是海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是海南广大干部群众亲切称颂的“黄金五年”。
5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国际背景下,海南经济特区发挥着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这5年,海南不仅举全省之力为博鳌亚洲论坛提供支持和服务,还成为其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参与者和助推器,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平台,使其成为海南扩大开放、拓展合作、展示形象的重要舞台。论坛为海南提供了思想盛宴和无限商机,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0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夕,胡锦涛主席在三亚先后为四国元首举行隆重的国事活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把重要国事活动放在首都以外的地方,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被广大网友称为“最美的国事活动”。海南开始全面融入国家的总体外交格局,并做出积极贡献,正在成为中国民间外交、休闲外交的重要基地。
今年4月,中央又把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放在三亚,并且发表了《三亚宣言》。海南承办这次大型国际会议,既是完成党中央交给海南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对海南各项工作特别是组织能力、接待水平、队伍素质的一次全方位考验。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个方面精心策划、大力协同、全力以赴,以辛勤的劳动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安全顺利、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国家争了光,为海南添了彩。
对此,外交部长杨洁篪高度赞扬说:海南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和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国际水准的服务保障工作。海南的服务保障工作做得很出色,展现了三亚精神、博鳌精神,12 完美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水平。
“中国的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这里找到了最为生动的注脚。
四
长风万里正当春,潮涌南海千帆起。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一句“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让我们倍感自豪!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南经济特区在新时期的地位与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没有被“边缘化”,而且被赋予了更为重大的新历史使命,展示出更为诱人的灿烂前景。
国际旅游岛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要成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这样的战略定位已经写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之中。
4月20日,世人瞩目的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试点实施。这是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最重要的政策支持之一。类似的政策,目前在世界上只有日本冲绳岛、韩国济州岛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实施。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在海南实施,是对我国现行免税购物政策的一项突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尝试,充分体现了经济特区的“对外政策窗口”功能。
当前,海南的发展正进入历史的最好时期,全省人民正锐意进取,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就在这一奋发有为的重要时刻,总书记赋予海南“两大定位”,用言简意赅的16个字为海南经济特区的新一轮发展定舵加油。
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进一步激发起“特”的意识、“特”的思考和“特”的举措,努力保持经济特区“特”的品质,继续率先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经济特区“特”的地位;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努力把我省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将海南打造成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大力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胡锦涛总书记为海南作出的“两大定位”激励着我们,光荣的使命鞭策着我们,美好的未来召唤着我们。全省870多万各族人民在过去23年为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阶段续写壮丽的篇章,让经济特区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论述二: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
南海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04-29 06:36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海南日报评论员
4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亚欢迎金砖国家领导人致辞时,对海南有这样的描述:“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
总书记这句话意义重大,既对当前海南发展方向充分肯定,也对海南提出了明确的两大任务,那就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
国际旅游岛,生态省,这是现在最具“海南元素”色彩的两个热词。
建设生态省,海南率先实践,凭借得天独厚的环境生态条件和持续地努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建设国际旅游岛,经国家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再次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一
这两个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所以能落在海南肩上,是因为海南这块特殊的土壤。
海南岛风光秀丽,景色优美,早已闻名于世。旅游业,也因此成为海南建省以前最活跃的产业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旅游业随着国内旅游热潮的兴起,有了较快发展。在199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后,旅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海南的重要产业之一。海南,也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度假休闲目的地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海南旅游业的客源扩大,在国内游客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外游客也大幅增加,海南旅游业迎来了走向国际化的难得机遇;同时,旅游业本身也面临提档升级的发展压力。海南旅游业如何突破自我,走向更高的阶段,成为摆在海南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省委、省政府在思考破题之策时,将视野放在了更宽的角度,即如何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推进海南的改革开放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过多番思考、咨询、调研、求证,国际旅游岛的概念慢慢成型,思路逐渐明晰,这就是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载体,全面推动旅游对外开放,以旅游业的开放、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开放、发展,使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实现海南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4月,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海南省第五次党代会上正式宣告: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此举标志着建设国际旅游岛成为海南省委的决策。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正式开始了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进程。
海南的生态环境优越,早为人们熟知。椰风海韵,山青水秀,空气清新,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着“天然大氧吧”和“绿色生态大花园”的美誉。由于历史原因,海南一直到1980年代末,没有大工业项目进入,因此也没有大的开发破坏,可以说是一块“净土”。建省办经济特区以后,海南开始进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但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意识地控制开发规模,保护生态不被破坏。所以海南的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各项环境指标一直保持优良。
到上世纪末,环境保护成为时代潮流,亲近大自然成为时尚。在此背景下,海南优越的生态环境价值彰显,成为海南最大的发展优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同年7月,《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经二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正式通过并开始付诸 14 实施。至此,海南拉开了建设生态省的帷幕。
12年来,海南通过立法保障、高层推动、统一协调、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等方式,将生态省建设步步推向深入。实践证明,建设生态省,立足海南自身最大的优势,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海南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南发展的优势之路、希望之路。
二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意义非同一般。
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追求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两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进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样的思路,不仅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要求,而且符合海南省情,能够较好地发挥海南自然环境、区位、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而且不破坏环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大力进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不仅可以解决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难题,而且良好的环境也能为旅游业增加魅力,促进旅游业发展。这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海南紧紧抓住这两条,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
从更深的意义看,这是海南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抢抓机遇,寻求实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措施。由此,海南再一次站在了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担当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而从全国范围看,海南建设生态省,是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具体落实。海南以卓有成效的实践,开创了一种发展与保护的新模式,为全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和模式起到了探索、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而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在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则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担负起“试验田”的角色。国家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此。
三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省建设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南的殷切关怀。
中央领导始终对海南的发展十分关心。2008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海南时,曾对海南的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的指示。对旅游业,总书记指出,要从海南实际条件和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尤其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提升旅游业的档次和水平,规范旅游市场,努力使旅游业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对生态保护,总书记指出,海南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按照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今年4月对海南的考察中,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海南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4月16日,胡锦涛在海口龙华区龙泉镇五一田洋考察时指出:一定要把好质量安全关,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使海南蔬菜品牌保持良好声誉,更好地开拓市场。
总书记对海南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论述,对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希望,表明总书记对海南旅游业和生态环境有着非同寻常的关注。这一系列重要指示,高瞻远瞩,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总书记的深情嘱咐和真切期待,已经成为驱动全省人民不断加快发展的坚强动力。四
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既是宏伟的目标,又是艰巨的任务。
说它宏伟,因为这两个目标,都是前无古人的新事业,都具有丰富的内容,具有多层面的标准,具有非常多的建设任务,如果全面完成,全省人民将会得到非常多的好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人民会有更多的幸福感。说它艰巨,因为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非常不容易,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目标的内容和标准会不断变化、调整,在现有各方面条件下,我们要持续做出巨大的努力,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真正完成。
目前,我们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生态方面,全省45.5%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12年来全省共投入10多亿元造林资金,造林面积累计达600多万亩。截至2010年底,海南森林面积达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2%;形成了覆盖全省主要城镇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垃圾无害化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分别达到86%和70%;全省有28多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建设太阳能、风能、核电项目,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达到30.6%以上。同时,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保护生态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为。国际旅游岛方面,我们实现了开局之年的完善开局,完成了一系列项目,推进了国家赋予的多项政策落地开花,如制定了游艇管理规定,实施了离岛免税政策、外国旅客离境退税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的大力关怀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努力拚搏取得,凝聚了全省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海南,正在朝着“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和“世界一流的海岛度假休闲胜地”快步迈进。
但是,也要看到,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从物的角度看,尽管海南近几年来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欠发达的省情尚未根本改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质量不高;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仍较滞后;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依然存在,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旅游岛不相匹配;旅游要素雷同,与旅游要素相配套的设施不完善,等等。从人的因素看,虽然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国内外对国际旅游岛的期待和要求很高,全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的知识、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一些机关的行政效能、公务员的专业素质,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方面建设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下大决心认真加以解决。
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海南还任重道远。
五
使命神圣,重任在肩,这是海南现在的写照。
4月26日,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海口调研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三年两次来海南参加重要国事活动并在海南考察指导工作,这都是海南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总书记对海南提出了两大定位“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及两大任务“海南正加快步伐朝着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 16 迈进”,为海南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也是对海南的更高要求。全省干部群众要全力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这样前无古人的宏伟大业,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虽然前路漫漫,任务艰巨,但总书记对海南的关心和期待,让我们深受鼓舞和振奋,充满创业的豪情和激情。而一年多来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历程,12年的生态省建设之路,也让海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道路上,全省人民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海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南海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05-03 06:56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海南日报评论员
专题:海南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之三
海南日报评论员
4月15日至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希望海南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个重要指示,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总书记为海南发展规划的大方向,也是海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长远追求。向着这个前途无限光明的方向,海南已经走过了较长的道路,奋斗了较长的时间。一
“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总书记对海南旅游发展方向的明确指示,是总书记对海南旅游的精确定位,体现了总书记对海南旅游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
海南岛风光秀丽,景物宜人,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是一个天然的休闲度假胜地,发展休闲度假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更难得的是,在中国的旅游格局中,海南是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胜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成为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是中国最有条件、最有资格、最有前途的地区。
然而,休闲度假游热潮却在海南姗姗来迟。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海南旅游业并没有多少休闲度假的内容。当时无论是决策者还是业内人士,鲜有人能看清休闲度假旅游对于海南的重大意义。当时,海南的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几乎清一色是观光游。游客游海南,东边去中部回,三天两夜,看几个有名的景点,吃几顿特色的大餐,就匆匆结束了海南之行。
当时这种状况,客观上看,与休闲度假旅游尚没有在国内形成潮流的大环境有关;主观上看,与海南旅游业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没有找准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有关。
时间走到1996年,海南终于迈出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关键一步。当年1月1日,“96中国度假休闲游”开幕式在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中心广场举行,由此拉开了海南由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旅游转型升级的序幕。
也正是在这一年,海南省委确立了把海南建设成为“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将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高到全省战略发展的高度。实践证明,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决策。海南敏锐地抓住了旅游潮流的变化,在休闲度假潮流尚未完全兴起之前,就主动抢占制高点,成了傲立潮头的弄潮儿。
从199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几年,海南着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协调配套、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全力营造休闲度假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连年快速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现在的海南,已成为国内最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之一。
事实证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确实是海南旅游最佳、最正确的方向。总书记对海南“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定位,高瞻远瞩,是对海南旅游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潮流。顺着这个方向前进,海南终将到达一个非常美好的目的地。二
“世界一流”,是总书记对海南旅游发展的高标准、高要求。这里面,包含着总书记对海南旅游的热切期待,也体现出总书记对海南旅游发展具有充分的信心。
海南现在已是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一点,从世界著名的酒店品牌齐齐落户海南即可看出;这一点,从日臻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看出;这一点,从每年超过2000万人次的游客来海南旅游度假可以看出;这一点,从春节、国庆黄金周期间三亚酒店客房一房难求可以看出;这一点,从众多的休闲旅游新业态在海南不断呈现也可以看出。
但是,国内一流的海南岛,还不是世界一流。和国外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如韩国济州岛、印尼巴厘岛、马尔代夫岛、美国夏威夷岛、墨西哥坎昆岛等相比,海南的差距还很大。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服务水平,到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社会综合环境等方面看,海南离国际化标准还相差甚远。无论是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提升、改造,还是社会大环境的综合治理,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达到总书记“世界一流”的标准,要完成国际旅游岛规划的建设目标,海南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但海南正在迎难而上,正在一步步地缩小差距,正在一步步地朝着总书记规划的方向前进。我们看到,对内,海南旅游国际化进程已经开始,各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已经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外,海南旅游的宣传促销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欧洲、北美等地。海南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旅客来到海南休闲度假旅游。海南,不但为国人喜爱,而且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外国旅客的青睐。海南,正在走出国门,大跨步走向世界。三
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其中,前一条是前提,后三条是行动的关键。
保护生态环境,是海南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胜地的前提。建设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需要一流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综观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无不是生态环境优越的地区。海南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打造世界 18 一流旅游胜地的最重要基础。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生态环境,保住好海南最可宝贵的资源。
海南正在着力建设生态省,正在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在积极探索建成国家低碳经济实验区。在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上,海南也正在探索新的模式。追求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各界的共识。在未来,环保、健康、低碳将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主要标志。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就是海南人的发展宣言。
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是总书记根据海南实际提出来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是我们行动的纲领。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海南在这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各级政府正在加大投入,建设新景点,改造旧景区,提升景区景点的档次;文昌航天城的建造,将给海南增添新的景致,引入新鲜的元素。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加大了交通道路、旅游购物、服务设施的建设,东环高铁通车,大大改善了东部旅游圈的交通条件,三亚免税商店的营业,也大大增加了海南旅游的吸引力,全省景区厕所的全面改造,也提升了景区服务的标准和水平。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海南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大力打击黑社黑导黑车、欺客宰客、炒房等非法行为,使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为改善环境卫生,海南从2009年起发起了全省性的卫生环境整治大行动,清洁城乡环境,整治公共秩序,提升公众文明素质,给旅游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一系列措施,正在逐步改善海南旅游的各种环境和条件,慢慢提升海南旅游形象,使海南旅游更有吸引力,更加令人向往。四
成为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是海南走的第一步,成为国内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是海南走的第二步,而成为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胜地,是海南走的第三步。前两步海南已走完,第三步则正在坚实地走。
从国内一流到世界一流,这一步跨越,艰难无比。我们要看到,海南旅游的大发展,毕竟才有10多年的时间,在许多方面,虽然提高、提升很快,但是毕竟基础薄弱,要想很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在借鉴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是有极大可能加快这一进程的。
总书记的关怀和鼓励,极大地鼓舞着全省人民的斗志。我们相信,在全省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下,海南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一定会成为世人最向往、最想来、最爱来的旅游目的地。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之四
南海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05-04 06:35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海南日报评论员
专题:海南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之四
海南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海南时要求我们“努力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这四大目标,既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又强调人民群众对发展的主观感受,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实践标准,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检验我省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
一
在四大目标中,“经济繁荣”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这是中央对海南省情的科学判断,同时也告诉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是海南的头等大事。
胡锦涛总书记历来十分关心海南经济发展,早在2004年他在海南考察工作时就明确要求海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发展经济,兴琼富民”。今年4月,总书记又把“经济繁荣”作为海南发展的首要目标提出来,表明中央对海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也是对邓小平同志关于“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深化。
经济繁荣是实现“四大目标”的物质基础。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从总体上说是由经济发展这一物质性的基础所决定的。只有经济繁荣了,我们才会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反之,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但毋庸讳言,海南目前的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底子薄、实力弱、经济欠发达,使得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靠后的位置。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较多,许多想办、应该办的大事一时难以办成,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海南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把加快发展作为海南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
近年来,我省坚持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省委书记卫留成多次强调,如果我们不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就会犯错误吃大亏,就会辜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期望。他指出,“海南不仅要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占据一席之地,也要以自己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来显示社会主义大特区的优越性。”“十一五”期间,我省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实现“千百亿跨越”后,又在“十一五”末这一年翻了一番,成为海南历史上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成绩面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南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还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和挑战。中央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实现经济繁荣充满憧憬。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实现经济繁荣的征程上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
社会和谐是“四大目标”之一,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的保障。
近年来,海南最大限度增加和谐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通过加强全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毒品犯罪等突出问题实行专项整治,人民群 20 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多年来我省保持了在重大节日、重要敏感期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政治事件、无集体进京上访的“三个零记录”。
目前,海南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很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为此,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要强化和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要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要加强群众和信访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察民情,听民声,化民怨,解民忧,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努力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强化源头治理和事前防范,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社会和谐、大局稳定、群众满意。
三
环境优美,是海南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总书记把环境优美作为“四大目标”之一,抓住了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丽日蓝天,椰风海韵。优美的环境来自于海南长期不懈的生态建设。胡锦涛总书记非常关注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2008年4月考察海南时,总书记反复强调,海南一定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坚持生态立省,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今年4月考察海南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对海南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指出“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
近年来,海南着力创造优美环境,打造“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和“世界一流的海岛度假休闲胜地”。为了让环境更优美,海南坚持以生态优化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环境稳定改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三赢”。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从2005年的55.5%提高到2010年的60.2%。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垃圾污水处理体系,节能减排完成了国家下达指标。
为了让环境更优美,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行动.政府整治力度之大,群众参与之广泛,媒体关注程度之高,社会反响之热烈,都是空前的,树立起了海南优美、文明的形象,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成绩为我们实现环境优美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比如,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不上发展的需要;机动车尾气污染不容忽视;在一些乡村、小城镇,“脏、乱、差”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要实现环境优美的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努力向“环境优美”的目标迈进。
四
在“四大目标”中,人民幸福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
从追求财富到关注幸福,标志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总书记多次到海南考察工作,深入黎村苗寨、椰林胶园、企业园区,嘘寒问暖,情系民生。2004年,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就要求海南“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今年四月在海南考察时,总书记又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推进海南科学发展“四大目标”之一,体现了总书记对海南人民的深切关怀。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推动发展的目的和核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既要建成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又要建成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让全省人民从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十一五”期间,海南致力于民生改善,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明确提出省和市县每年新增财力的55%以上必须用于改善民生,集中解决一些重点民生问题。省政府制定了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五年规划,集中推进教育、就业、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等七大民生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的目标,义务教育、高中和中职教师绩效工资全覆盖;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覆盖,城镇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全省60岁以上的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一时期,是海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总量小,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民生状况差异较大,人民群众还不够满意。我们要增强紧迫感,下更大的力气解决民生问题,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的脸上充满幸福的笑容。
极目不知远,发展无止境。
“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互为条件、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坚持发展,经济繁荣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条件;环境优美是社会和谐和经济繁荣的长期依托,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全省社会和谐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人民幸福的保障;人民幸福,是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四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中央对海南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咬住目标,奋力有为。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抢抓机遇,拼搏实干,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为实现海南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论述之五: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
南海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05-05 06:44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海南日报评论员
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海南发展的重要论述之五
海南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对海南来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意味深长,令人警醒,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把握和捕捉历史机遇,扑下身子抓落实,以干的行动、干的成果,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
抓住机遇、狠抓落实,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面考察、科学分析海南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所谓机遇,就是一定时间、地点、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契机,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抓住机遇,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我省当前面临的重大机遇。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海南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第二次重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2009年12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对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各个领域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并从投融资、财税、开放、土地等方面给予海南许多特殊政策支持。这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对海南发展给予的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为加快海南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必将为海南的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随后出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全面扬帆起航勾画了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更是为海南带来了机遇叠加的效应。
经过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广大群众强岛富民的期待更加强烈。5年间,海南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完成“千百亿跨越”后,又在“十一五”末这一年翻了一番。从教育、就业,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民生账单”上的七大工程,逐一梦想成真。“十一五”这5年,是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是海南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海南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创新最具活力的时期之一;是海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对于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海南广大人民群众当然心中有数,并亲切地称这5年为“黄金五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发展,是人心所向,是众望所归。这是我们紧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难能可贵的“民气”。
二
机遇是最为珍贵的战略资源。发现和识别历史机遇,不等于已经把握和捕捉了历史机遇。
在客观的历史机遇面前,能否捕捉到机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主体有无机遇意识,有没有能动性、自觉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好地抓住机遇、利用机遇,就可能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落后转向先进,更好地推进发展;面对机遇却视而不见,机遇来临却不能抓住,必将贻误一个地方的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 23 胜利的关键所在。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了机遇,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而丧失了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也会不进则退,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能否把握住重大机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一个地方也有着兴衰更替、命运转折的功力,这已经反复被历史所证明。
回顾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的历程就会发现,我省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得益于对一些机遇的重视和把握;而在某些方面之所以落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机遇意识不强,国家赋予的重大政策在争论中搁浅,一些政策的实施在犹疑中走样,一些机遇在对政策的误读中错失。一些领导干部面对机遇表现淡漠,没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经验,等到学了人家的经验自己来搞的时候,上级的各种制约政策又下来了,结果是错过了机遇,空留遗恨。海南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拉开的。此中代价沉重、教训深刻,应当认真记取!
历史经验表明,机遇只是一个“外因”,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能否由可能变为现实,根本还在内因,在于抓住机遇的双手。当前,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对机遇的重要性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在抢抓机遇的实践上还有一定欠缺。比如,有些领导干部讲起机遇来头头是道,一旦机遇真正来临,要么手足无措,要么犹豫不定,让大好机会白白错过;还有一些人,面对机遇不是想尽办法去主动抢抓,而是等待观望、坐而论道;更有一些人在机遇面前畏首畏尾、被动应付、行动迟缓。这些观念和作法与新的形势极不适应,必将成为我们抢抓机遇的重要障碍。当前,海南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来临,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机遇观,增强机遇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机遇的科学判断上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奋发有为、只争朝夕、创新不止,把战略机遇切实转化成现实的发展成果。
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当前,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也已批准。目标明确了,政策给了,规划有了,落实就是决定的因素。
狠抓落实,才能抓住机遇。如果只盯着机遇带来的好处,缺乏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终将“坐失良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遇,从不会给无所作为的人带来奇迹,只有扎扎实实地抓落实,机遇才会转变成发展的成果。
狠抓落实,要讲究一个“实”字。开了会、发了文件、做了宣传不叫落实;许愿了、承诺了、甚至签订责任状了也不算落实;还有更多的“轰轰烈烈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都不是落实。贯彻落实,不是飘忽半空喊一番口号能够奏效的,必须脚踏实地一项一项地真抓实干,一步一步地稳扎稳打,一个一个地攻克难题,耍不得半点虚功,来不得形式主义。回首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的历程,国家赋予海南的一些重大政策就是因为落实不到位而出现“悬空”,我们的很多机遇就是在夸夸其谈、坐而论道中坐失的。只有真真正正拿出行动、拿出实招,脚踏实地干实事,埋头苦干打基础,才能把我省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狠抓落实,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核心是思想作风的转变。近年来,我省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有了很大好转。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部门以至一些领导干部,作风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严重,文风会风亟待改进。有的工作漂浮,爱做表面文章,搞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有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开会讲话长、空、假;有的眼睛朝上,只对上不对下,应付检查,沽名钓誉,甚至以群众的利益来换取虚假的“政绩”。尽管这些不良作风只是个别现象,却是目前影响和制约国际旅游岛建设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 24 关键因素,其危害和影响决不可低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查纠。
过去一年多来,我省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正是靠狠抓落实,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敲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场锣鼓”;海南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能源项目、昌江核电工程正式开工;东环高速铁路全线开通;“一号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按建设规模和人口总量比建设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正是靠狠抓落实,海南通过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年活动,提升“软实力”,今年春节黄金周在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海南实现了旅游市场规范有序,酒店房价平稳,海鲜排档零投诉。正是靠狠抓落实,海南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灾害,圆满完成了国际旅游岛建设开局之年的阶段性目标,经济增速由全国中游水平上升到全国领先。
狠抓落实,是发展的启示,也是事业的呼唤。我们一定要有对事业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拿出一天也不耽误的干事劲头,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四
“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南发展的“时间表”——“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根据这一发展目标,未来10年将是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起飞期”,是一个难得的加速海南崛起,实现强省之梦的战略机遇期。
此次战略机遇期从时间跨度上看长达近10年,但毫无疑问的是,旅游业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的分水岭在前5年,而目前的一两年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否抓得住这次历史机遇,对海南至关重要:抓得住、抢得上则事半功倍,有望再次崛起;失去机遇,我们将留下难以弥补的历史遗憾。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海南考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对我们既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我们一定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勇于担当历史重任,在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中实干真干,拼搏进取,把海南发展好,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宏伟事业胜利推进。
第二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铁道部“4.22”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体会
近日,株洲车辆段衡北运用车间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和铁道部“4.22”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并深入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本人做为一名基层党员和普通职工在此次学习中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充分认识到了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不足和意识形态上的滞后,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
科学发展观,看似宏观,但却需要每个人去落实;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去,才能够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以身作则,精检细修,杜绝简化,同时制止违规违纪现象,这就是在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作为一名党员,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首先要做到“四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以最高的效率、最好的质量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出色。
第一,要讲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把握好学习内容,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我认为车辆职工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学习。车辆工作责任艰巨,车辆配件换代频繁,对人员素养的要求高,所以我们要时刻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经验,学习新技术满足新要求,使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
第二,要肯干事。对我来说,这个干事,并不是说要求自己要干多少大事,干成多少大事,而是能做一些具体实在的事情。一是要真抓实干。科学发展不能纸上谈兵,现场工作要扎扎实实做事,不搞花架子。要肯做小事,并把小事做出色。要把检车作业中的每一锤,每一眼都当作工作中的一部分,把它做好;要能做好本职的事,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要善始善终的求实、务实,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最好。并且把实干、苦干和巧干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要能吃苦。肯干事是前提,是基本。我觉得能吃苦才是关键,才是品质。不仅要肯干,而是每一项工作都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把他干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和干事的激情;无论什么情形下,都要保持深度投入、高效运转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在抢点抢修任务面前,在列车高密度到达、交接班时间段的状态下,也要保证工作质量、讲求工作效率。第四,要细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不仅要讲求检车辆数,还要有质量,工作的时候要细致、细心,作风要严谨。列检工作本身技术性强,维修工作多、时效性很强,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对细致这一点要求更高,而这可能恰恰是我们很多职工缺乏的,激情有余而细致不足。
二、安全就是效益,坚持标准确保现实安全
安全生产是每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利保证,也是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因素。为了优质高效地完成好货车运用工作,要特别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着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车辆检修质量,确保列车安全正点无事故。安全为天、教育为本,把安全教育作为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着力强化从业人员的三种意识:
1、强化安全就是效益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保障,职工收入和车辆段效益就无从谈起,而且会直接影响职工的生产干劲和情趣。因此,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坚持“标准化作业”不动摇,强力抓好安全管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2、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各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以安全预防为中心。只有抓好思想预防,才能准确把握安全生产的难点、重点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点及事故的易发点,科学预测安全生产的发展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安全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3、强化职工安全教育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重点学习铁路的各项规章制度,上级的各类文件命令,利用段内宣传媒体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以及板报、宣传栏、简报等载体,举办不同层次的知识竞赛,开展“安全生产月”及“三保一促”活动,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和防范意识,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
三、创特色“株辆文化”,建一流和谐车辆段
“三流站段靠段长,二流站段靠制度,一流站段靠文化”。铁路快速发展的背后,铁路文化建设尤显迫切。构建“和谐株辆”,符合株辆和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车辆段与职工是休戚与共、荣辱相连的共同体,只有建立和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内部良好关系,才能使车辆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在构建“和谐株辆”的过程中,我觉得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寻找一个着力点,着力培育职工的“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和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实现职工与车辆段“共赢”。
“归属感”源于“以段为家”的环境氛围。员工把车辆段当成自己的家,将对车辆段高度的信任和深深的眷恋,从而达到员工价值观和单位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自觉把车辆段这个平台作为个人事业发展的最佳选择。
“成长感”表现在自身努力和班组协作下,实现个人与所在班组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要坚持打造学习型人才,提高职工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鼓励全体职工在车辆段平台上、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中,通过组织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奋斗得到持续成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不断进步。
“成就感”体现在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向激励。通过即时激励,充分发挥职工潜能,鼓励职工追求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全体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业绩、体现价值、赢得尊重。“自豪感”表现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源泉。我们要让全体职工为车辆段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而自豪,要让全体职工为身为一名“株辆人”而无比荣耀。“责任感”体现为车辆段和职工履行各自义务的一种价值取向。责任感要求车辆段和每个职工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单位负责,表里如一,为车辆段的经济发展甘做奉献。和谐,是株辆的精髓。我认为,要做一流的车辆段,没有自身特色的车辆文化不行。光谈“和谐”不落实到具体目标、举措也不行。当然,车辆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新一代的株辆人不断创新思路,找准重点,并把“让车辆文化理念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同并自觉自愿遵从”作为最终的目标,从而以株辆文化推动段战略目标的实现,达到车辆段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最终实现株洲车辆段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胡锦涛总书记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敏锐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鲜明提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第一位,这充分说明党员干部队伍精神懈怠问题的严重性。剖析其表现形式、原因及危害并切实加以治理,在当前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
“精神懈怠”的主要表现
目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好的,恪尽职守、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但也要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问题严重,在有的地方甚至呈现出滋长蔓延之势。
一是理想信念滑坡。有的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虚无飘渺的幻想,是镜中月、水中花,看得见摸不着,难以实现”,“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只看到消极的一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严重扭曲,欣赏和追求低级趣味,崇尚所谓的“气派”、“潇洒”,挖空心思往低级龌龊的场所里钻,有的则崇洋媚外,向往西方的“花花世界”。
二是宗旨观念动摇。一些党员干部渐渐地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淡薄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有的思想不纯,认为党的宗旨观念“过时”了;有的“主仆错位”,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把为群众办事当成是自己的恩赐;对群众的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置群众生命于不顾。有的甚至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
三是创新精神淡薄。一些党员干部受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禁锢较深,习惯于从过时的观念出发看问题,固步自封、视野狭窄,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有的不了解世界发展大势,坐井观天、妄自尊大,习惯于跟过去比,在小范围比,很少把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中进行思考、比较和谋划,常常自我感觉良好,盲目自满。工作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守摊子,致使有的地方和单位工作长期低水平徘徊,多年来山河依旧、面貌不变。
四是责任意识不足。有的信奉“当先进太累,当后进挨批,当中游最美”,得过且过,生活上享乐为上,缺乏创先争优的锐气和闯劲。有的工作不负责任,有心思做官,无心思做事,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精神萎靡不振,办事拖拖拉拉,整天浑浑噩噩,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有的对工作挑三拣
四、对困难避而远之、对责任避重就轻,遇到难题不是竭思尽虑寻求解决之道,而总是以“请示”来推脱、以“报告”来搪塞、以“研究”来敷衍。
五是党性原则不强。有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是否观念淡薄,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至只相信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对自己是否有利。有的对党忠诚度不高,在党不言党,表里不
一、言行不
一、始终不一,“台上台下两个形象,圈里圈外两种表现”。有的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对中央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把自己当“孔明”,视群众为“阿斗”,对党员民主权利、群众民主权利不尊重、不重视、不落实,“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严重,习惯于命令、强制方式推进工作。
六是工作落实不力。有的心浮气燥,作风飘浮,办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不面对面地抓落实,而是说的多、做的少,安排的多、落实的少。有的接受任务时满口答应,工作落实中拖拖拉拉,甚至在抓落实的口号中使工作任务悄无声息地不了了之。有的对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大而化之:会议多、文件多,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导致基层单位、基层部门疲于应付。有的工作标准不高,抓落实力度不够办法不多,责任心不强,抓抓停停,难以见到成效。
“精神懈怠”的主要原因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党员干部自我要求放松、组织教育管理不严外,责任机制不健全、用人导向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思想滑坡、学风不正。有的党员干部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强调没有时间学习,长期不读书、不看报,却整天忙于应酬、陷于事务,热衷于在高档酒楼、娱乐场所穿梭来往。有的理论学习或者为了应付检查,或者为了装潢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由于不能找到科学理论来支撑理想信念,甚至有少数党员干部不马列信鬼神,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寄托于神灵,“问计于神”,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
党性不强、修养欠缺。一些党员干部虽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面较宽,思想较活跃,但由于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加上个人在快速成长中忽视“内功”的修炼,党性修养动力不足。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官欲太强,想自己的东西过多,很少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不是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想事干事,而是以个人的升迁轨迹来谋势谋事谋人,设计升官路线图,少数干部干一点事,就想到回报,个人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心生怨气,总觉得组织亏欠了他。有的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轻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群众的努力,听不得不同意见,自我感觉太好。
私心太重、杂念缠身。无数事实表明,那些私心杂念重的人,往往是贪图虚荣,好大喜功,文过饰非,瞻前顾后,是难以勇往直前、奋力拼搏、敢于担当的。少数党员干部在作决策、抓落实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乌纱帽”,考虑的是自己和家人、亲属物质利益的得失,因而畏首畏尾,“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精神懈怠,缺乏创新进取和勇于负责精神,源于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心中无底,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心虚气短,工作中不敢闯、不敢试、不敢冒,还是觉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保险。
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工作偏松,没有高压力,是造成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重要原因。有的机关工作叠床架屋,人员配备上不是因事设人,明明是一个人能胜任的工作,为了安置照顾,偏偏安排3个人去做,导致工作量明显不足。管理偏软,没有震慑力,日常管理中好人主义盛行,谁都不愿得罪人,宁可误事,不伤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干部的评价比较原则,监督管理失之于宽,使染有精神懈怠风气的党员干部有恃无恐。
激励乏力,导向偏差。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度,每年也都开展目标责任制度考核,但干多与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为不得罪人,一些单位在评先评优上往往搞“轮流坐庄”、“吃大锅饭”,奖惩不到位。一些地方对干部年轻化存有片面认识,以为推进干部年轻化就是干部越年轻越好,就是要一级比一级年轻,在领导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还有不少地方在干部任职年龄上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让一些50岁左右甚至40多岁的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转任非领导职务。这种干部任用不问德才素质、不管工作需要而简单以年龄划线的做法,使一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因年龄原因得不到合理使用,失去干事创业的动力,滋生暮气、惰气。
环境影响、封建残余。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给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考验和挑战。一方面,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导致一些缺乏政治免疫力的党员干部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加之当前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增多,使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感到困惑和忧虑。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受“官本位”封建意识残余的影响,为当官、保官、升官,要么怕冒风险,只求“天下太平”,不敢开拓创新;要么追求一时的所谓政绩,“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脱离实际,盲目冒进;要么怕得罪领导,失掉官位,明知上级决策措施不周全,也不敢提出不同看法,唯命是从,唯唯诺诺。
“精神懈怠”的严重危害
对党的干部来说,干事创业是第一位的。仕而不勤,人必受弊。由于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不作为、不负责,火烧眉毛的事情被耽搁,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被漠视,宝贵的发展机遇被丧失。对精神懈怠所造成的危害,绝不可低估。如果听任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蔓延下去,小则有损群众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公信力、贻误发展机遇,大则失去民心,事关党执政和人民政权兴亡。
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党员干部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公事,懒惰松散,推诿扯皮,效能低下,群众来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必然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近年来,有的地方频频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有一些庸官,不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有一些懒官,不愿意深入生产第一线,去及时解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
降低党和政府公信力。精神上的衰退是最危险的衰退,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压力,面对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党员干部散漫拖沓、暮气沉沉,迟钝麻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最终就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危害党的生命力和先进性。近年来,一些地方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在每一起群体性事件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某些党员干部的不作为,致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发展为大矛盾,最终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贻误党的事业发展。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靠的是一种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而一些党员干部缺少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工作中稍有成绩,便开始骄傲自满,对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视而不见,对新的任务和挑战充耳不闻;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干工作满足于一般化、敷衍了事,遇到矛盾绕着走;思想僵化、观念陈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而不是勇于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毋庸置疑,这样的精神状态无法打开新局面、谋求新发展,无法寻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的,必然会贻误事业、影响改革发展。
坚决遏制“精神懈怠”现象
坚持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要从加强理论武装、落实工作责任、端正用人导向入手,强化激励约束,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高度警觉并坚决遏制精神懈怠的危险,使之不在党内蔓延开来。
坚持不懈地加强理想信念武装。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既是精神懈怠的重要表现,也是其根本原因。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干部,重点掌握贯穿其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引导党员干部常怀忧党之心,善于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机遇中看到挑战,从有利中发现不利,从成绩中看到差距,始终保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存不忘亡的强烈忧患。坚持和完善对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切实把学习掌握理论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强化日常监督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创新监督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对党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和干事创业的效率、效果等情况进行认真监督检查。综合运用组织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严密监督。尤其是要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采取民主测评、民主评议、民意调查、设立监督电话等方式,广泛了解“两代表一委员”、普通群众、服务对象等群体对干部的评价意见,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现象敢于曝光亮丑。严格追究问责制,对于党员干部因懈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危害的,除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外,还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解决目前在干部问责方面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使其不敢懈怠,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每一项工作。
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让优秀的干部“上”得去,使“上”的干部令人信服,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要加大推广力度,完善选拔方式,提高选拔质量,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把握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基本条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拓宽选人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改进考试测评,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干什么考什么,提高考试测评的科学性,把考试与考察更好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不简单以考试取人或以演讲取人。完善程序方法,加强计划和统筹,推广联合公选等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积极探索公推公选、公推竞职等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制度。只有合理界定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细化干部“出”、“下”的标准,规范调整的原则、程序,及时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才能使党员干部不想或不愿懈怠。坚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任职试用期制、辞职制度及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拓宽干部调整后的安排渠道,完善相关配套性措施。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对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的干部,区别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暂时安排不了的,可以实行待岗、转岗学习、离岗分流等多种办法妥善安置
第四篇: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
志学习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习近平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五篇:胡锦涛同志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重要指示
胡锦涛同志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重要指示
加强对地方换届工作的纪律保障。今年,地方各级党委开始集中换届。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同组织部门紧密配合,维护党的组织原则,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查处违纪违规用人问题及其背后的腐败问题,确保地方党委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健康顺利进行。
*摘自胡锦涛同志2011年1月10日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