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

时间:2019-05-15 07: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p6)(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的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时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5)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6)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缓,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4)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两对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重要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4.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p31)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其具有一定程度发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5.资本—帝国之一对中国的侵略(p17)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6.《资政新篇》内容(p35)政治方面

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经济方面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是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

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意愿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禁止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7.洋务运动的内容与指导思想 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8.戊戌维新的意义(p42)(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四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改革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新主张 9.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p49)(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民主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心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的高潮 失败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1.近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 建国方案

(1)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3(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两个中国之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群众的拥护。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1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机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81--84)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

(1)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2)无私爱国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等)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活动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的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2)注意从中国的世纪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86-p94)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发展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5.八七会议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选举出了以瞿秋白委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4)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探索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6.中央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的胜利(P102-P106)中央革命根据地

(1)农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后,红军进行整编;然后四度赤水河,打乱了敌人计划,度过金沙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十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的原因

(1)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胜利

(3)红军长征中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使红军顺利走过少数民族聚居区。(4)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红军长征胜利重要原因。(5)蒋介石集团内部的矛盾,客观上为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6)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红军长征渡过困难的不竭之源。意义

(1)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实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

(3)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征的胜利,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红军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从此以后,抗日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越烧越旺。

17.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P116-P125)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2)游击战争的战略租用地位和作用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2)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命题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的阐释

(3)整风运动和事实就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8.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一)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P109-P110)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3)强行推行奴化教育

19.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与进步文化工作的开展(p120-p122)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20.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p139-p140)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于1945年12月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创始人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九三学社,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主要创始人为谢雪红、杨克煌。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p144-p146)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2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

(3)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历史成就(P158-P160)(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24.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P145)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此外,会上还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巨,因此,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警惕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思想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一指导思想至今仍是我党思想工作的重心,并且应加大奖惩力度,维护我党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形象。25.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169)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今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26.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这种由高到低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进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4)要始终吧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5)要把神会改造统计数改造相结合 27.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P179-P18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5)“大跃进”及其纠正

(6)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7)庐山会议与纠正“左”进程的中断(8)国民经济的调整

28.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P202-P206)(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3)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4)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5)对外政策的调整

(6)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考验和问题P227 成就

(1)国名积极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量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治和宗教政策全面贯彻(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开新步伐(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考验和问题(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3)体制机制尚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4)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5)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和社会稳定 3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P222-P225)(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推动经济油耗又快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体系和结构(1)民法总则(2)物权制度(3)债权制度(4)人身权制度(5)知识产权(6)继承权法律制度 民法的渊源

(一)制定法

(1)宪法中的民事法律法规(2)民事法律

(3)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律法规(4)最高人事法律的指导性文件

(5)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6)地方性法规

(二)国家认可的习惯及判例,法理 我国民法在地域上的适用

一般来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与制定,颁布的机关所辖的区域一致。我国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如果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颁布的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 我国领土,领空和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在国外的我国船舶和飞行器。(香港,澳门,台湾除外)我国民法调整对象

根据《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的作用(p20---p21)(1)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中的功能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行为,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的含义及对我国民法的影响(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影响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平等原则在人们的概念中并无地位,故民法的平等原则做出了民文规定。同时,民法对平等原则做出的规定,也说明平等原则是贯彻民法其他原则的前提条件。坚持平等原则是贯彻民法的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的基础。自愿原则的法律意义

(1)民法在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方面,自愿原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2)民事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医院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关系。(3)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公平原则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

(1)处理利害关系时,应兼顾双方或多方利益。

(2)司法审判中,协商诉讼双方当事人利益和公平原则要求法官在进行民事纠纷的审判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对案件的处理应符合正义,公平原则。意义

公平原则是进步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时候,应本着善意和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具体表现:(1)不为欺诈行为

(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3)不得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4)正当竞争,反对垄断

(5)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

(1)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准则(2)诚实信用原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3)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院自由裁量权 诚实信用的功能

(1)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2)解释合同

(3)解释补充法律规定之不足

几个问题:

(1)能否以诚实信用原则修改现行法律规定

(2)禁止“向一般性条款逃避”

(3)类推适用优先

(4)优于判例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有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

(1)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而非物质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4)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5)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性

(1)是平等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2)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意志起重要作用(3)体现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并重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补偿性和强制的可能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按照传统民法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组成。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民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的平等性(2)意思的自主性(3)主体的广泛性(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具体包括:

(1)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依法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具体包括:

(1)义务人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2)义务人必须履行其义务,否则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行使原则是禁止权利滥用。确定行为人是否滥用权利,应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标准。从主观上看,行为人有利用权利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过错,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故意;从客观上看,行为人行使权利是为了谋求达到社会所不容许的结果,至于是否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损失则在所不问。滥用权利的主要法律后果(1)滥用的行为无效

(2)受害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3)限制、剥夺滥用者权利(4)权利失效

权利失效是指权利人在相当时间内不行使权利,依特别事情足以给义务人正当理由相信权利人不欲履行义务时,则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人不得再主张权利。

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为了确保民事权利不受侵害或恢复受损害的民事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合法的措施,可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特征:(1)客观性(2)效益性(3)法定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物、行为、知识产品(又称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有民事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其特征主要有:

(1)民事法律事实确认的根据是民事法律规范

(2)民事法律事实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行为指受人的意志支配所进行的并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实;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的事实构成,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自然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与民事权利比较可以看出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一种可能性,是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条件;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取得的,是民事权利能力得以实现的结果。

(2)民事权利能力不仅指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而且还指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它既可以称为民事权利能力,也可以称为民事义务能力;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取得的权利,它与民事义务是不可互相代替的。

(3)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它的内容和范围是直接由统治阶级的意志确定的;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按照其意愿实际参加民事活动时取得的,它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

15(4)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人身是不可分割的,本人既不能转让和放弃,他人也无权限制和剥夺;而民事权利则不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民事主体可依法转让或放弃某项民事权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剥夺某项民事权利。我国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如下本质特点:(1)主体地位平等性(2)内容统一性和广泛性(3)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独立、有效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地位或资格。通过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比较,发现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行为能力是国家法律确认的,因而,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限制或剥夺,这是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共同点。

(2)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精神状态相联系,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年龄和精神状态可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现代世界各国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均是以意思能力的状况为基础的,即以自然人是否具有正确识别事物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为总的标准。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1)保障意思能力欠缺者的合法权益(2)维护交易秩序

我国《民法通则》以公民的年龄和精神状态为标准,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达到一定年龄和精神状态正常的自然人以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一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即成年且无精神性疾病的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特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并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我国公民,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法律赋予那些已经达到一定年龄未成年人和虽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公民所享有的,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资格。

(1)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可以从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他们可以进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我国民事立法对未成年人以外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采取宣告制度:(1)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并能为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它具有如下特点:(1)民事责任能力仅为民事违法行为的责任负担而设,传统民法又称为“侵权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足以承担侵权行为法上赔偿义务的识别能力而设;而民事行为能力是行为人有理解力地实施意思表示行为而设,是指行为人“单独的,完全的能缔结契约那样所谓法律行为的能力”。民事责任能力是当事人负担民事法律后果的依据,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2)法律设置民事责任能力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设置民事行为能力的目的在于使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追求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由于设置目的不同,因而对行为人的意思能力要求也不同,民事行为能力对行为人的意思能力要求较高,而民事责任能力对行为人仅有较低的识别要求。“撇开法律不谈,在一般社会观念上,亦或被认为是不容许之行为,凡有此辨别能力者”,即应视为有民事责任能力。即一般而言,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者,肯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责任能力是抽象的,一般不受民事行为能力范围的限制,而民事行为能力是具体的,有一个有效力的范围,不同民事主体具有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同。民事主体超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所为之民事行为,无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还是侵权行为,都会产生出民事责任的问题。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实质上完全排除了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宣告失踪是指公民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宣告失踪是对一种确定的、自然事实状态的认定,目的在于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不确定的状态,保护失踪人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宣告公民为失踪人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仍然存在,因而不产生其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法律后果,也不改变与其人身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法通则》21条规定,宣告失踪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法律后果:(1)失踪人财产代管人的确立(2)失踪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宣告死亡是指公民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死亡的法律制度。宣告死亡制度设置的目的,不仅旨在结束被宣告死亡人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而且旨在结束被宣告死亡人人身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从而保护被宣告死亡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被宣告死亡的公民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归于消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被宣告死亡会产生和生理死亡相同的法律后果。

(2)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3)被宣告死亡的人,宣告判决之日为其死亡日期 宣告死亡和生理死亡的异同

宣告死亡虽然与生理死亡能产生同样的法律后果,但它们仍有以下主要区别:(1)规范目的不同——不在于剥夺民事权利能力,在于结束民事关系(2)性质不同——客观现象/拟制现象

(3)要求不同——生理死亡无特殊要求/宣告死亡必须达到法定条件(4)效力不同——生理死亡效力绝对/宣告死亡效力相对,可撤消 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的异同

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都要求有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的事实,且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宣告,且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仍属于两中制度。二者有以下主要区别

(1)设置的目的不同:宣告失踪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失踪人和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宣告死亡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2)下落不明期限不同

(3)申请人不尽相同:宣告失踪申请人无顺序限制,且不仅限于自然人;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严格的限制,且仅限于自然人。(4)公告期不同

(5)法律后果不同:公民被宣告失踪后,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仅发生设置其财产代管人等法律后果;而公民被宣告死亡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丧失,产生与生理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监护

监护,是指为了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监护具有以下特征:

(1)被监护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8(2)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监护人既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应有管教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能力

(3)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必须有亲属关系或朋友关系,或者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4)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依法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自行改变,监护关系的设立不应附带任何条件 监护的种类

(1)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的监护

(2)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法定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单位或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监护人的监护。在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制定监护人的顺序,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

(3)遗嘱监护:是指被监护人的父母以遗嘱方式选定监护人的监护 条件:

a、被遗嘱指定的人同意监护 b、指定对被监护人有利的

c、扶养子女一方不得以遗嘱方式取消生父母对子女的监护 监护人的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2)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

(3)代理被监护人参加各种民事活动(4)监护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本质“组织体说”:法人并不是法律虚构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识和利益,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体。并且,法人的本质并不在于其为社会有机体,而在于其具有适合为权利主体的组织,即法人具有区别其成员的团体利益,具有表达和实现自己意志的组织机构。法人的特征

(一)法人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这是法人和自然人的根本区别。所谓社会组织一般是自然人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有机整体,是自然人的集合体,只有那些具备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

(二)法人是一种能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是法人区别于第三民事主体非法人团体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独立的组织:法人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首先法人民事主体资格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是彼此独立的;其次,法人的组织体无需依靠其他组织或单位而独立存在;再次,法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产生意志和执行意志的机关等。

(2)独立的财产:法人的独立财产,是指法人所有的或管理经营的全部财产,法人的财产不仅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而且独立于自己成员的其他财产,同时也独立于创立人的其他财产。法人拥有独立财产,是法人独立参加民事活动和独立承担财产责任的前提和依据。

(3)独立的责任: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以自己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独立负担由自己活动所产生的债务的财产责任。

所谓法人的设立,是指为创办法人组织,使之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而进行的多种连续的准备行为;所谓法人的成立是指社会组织历经设立阶段,具备法人条件,进行成立登记,获得法人资格的行为。设立和成立的区别:

(1)两者性质不同:法人的设立是一种准备行为,属于法人产生的“准备阶段”,因而这种准备既有法律性质的行为,也有非法律性质的,而法人成立则不同,它属于法人产生的“形成阶段”,其行为的性质均属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行为。

(2)两者要件不同:法人的设立一般要有设立人,存在设立基础和设立行为本身合法等要件;法人成立一般应具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经费以及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等。正是由于两者要件不同,法人的设立并不能当然导致法人的成立,当设立无效时,法人就不可能成立。

(3)两者效力不同:法人在设立阶段,仍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行为是法人设立人的行为,所发生的债权债务,均应由法人的设立人享有和承担;而法人成立后,即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所发生的债权债务,由法人享有和承担。法人设立的要件(1)设立人和发起人

(2)设立基础:设立某类法人,必须有现行立法已对该类法人加以调整。(3)设立行为本身合法 法人成立的要件

(一)法人成立的实质要件

(1)依法成立:依法成立指按照法律规定而成立。首先,法人组织的设立合法;其次,法人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法人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保障。(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法人成立的形式要件

在我国,法人登记一般要经过一下步骤:(1)向登记的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法定材料(工商管理局/民政部门)(2)登记主管机关在接到申请文件之后,应进行审查,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实质审查主义。(3)登记主管机关经审查后,对符合法人成立条件的,应予以登记,并发给法人凭证。(4)公 法人的有限责任

法人的责任,是指法人对其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人的责任有以下特点:(1)法人责任是一种独立责任(2)法人责任是一种无限责任

(3)法人的责任既有代表责任又有代理责任

法人责任的范围应以其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即独立财产为限。

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是指法人成员以其出资于法人的财产为限对法人的债务负责,故又称为出资人的有限责任。

成员有限责任制度是法人责任制度的高级形态,法律确立该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减轻投资的风险,从而鼓励投资的热情,募集社会资金,发挥财产效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为了树立和巩固法人的独立人格,从而充分发挥法人应有的社会经济功能。

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原则的适用,是以法人成员的资格或身份存在为前提。如法人成员以第三人地位出现时,无有限责任原则适用的余地。

同时,为了防止有限责任的滥用,法律上规定了“法人的人格否认”作为有限责任原则的修订。所谓“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事由,否认法人的独立人格,而要求法人成员对法人的债务或行为承担个人责任。条件有:(1)法人成员在客观上滥用对法人的控制权

(2)法人成员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由于防止法人人格否定的滥用,通常承认下列两种例外情况:(1)契约对方先行违约

(2)法人成员为其本身利益而主张法人人格的否认 法人机关

法人的机关,是指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不需要特别委托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负责法人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个人,法人机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设立(2)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3)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4)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5)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集体组成 法人机关的性质

法人机关是法人的代表机关。在理论上,法人不是主管虚构的虚拟物,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法人作为权利主体,也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这种意志又是由法人机关来实现的。法人机关不是独立的权利主体,而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法人机关又必定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在我国,关于法人机关代表说的理论早已为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纳。法人机关的构成

一般说来法人的机关由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三部分组成。法人的权力机关,又称决策机关,它是法人自身意思的形成机关,有权决定法人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法人的执行机关,是法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有权执行法人章程、条例或设立命令所规定的事项以及法人权力机关所决定的事项。其中主要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法人对外进行民事活动,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与董事长;法人的监督机关,是指对法人执行机关的行为实行监督检查的机关,如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其中,法人的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是一切法人的必备机关,如监督机关是法人的任意性机关,法人的权力机关一般不是常设机关,但法人的执行机关是常设机关。法人的机关只能由自然人组成,而不能由法人组成。法人变更后的债务承担

(1)法人分立后,权利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概括承受。新设法人有追讨全部债权的权利,同样对全部债务也有清偿的义务。而在承担连带债权和连带债务的情况下,诸法人之间债权债务由各自互相商定决定。《合同法》90条有相关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2)法人合并后,因合并而消灭的法人,其权利义务由合并后新设或存续的法人概括承受,即新设法人享有合并前法人所享有的全部债权,承担合并前法人所负担的全部债务。合伙

在大陆法系,合伙可分为一般合伙和隐名合伙,英美法系则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隐名合伙

一方仅向另一方经营的事业出资,但不参加执行业务,分享盈利并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亏损责任。出资方通常被称为“隐名合伙人”,与之对应的为“出名营业人”,“隐名”仅体现在法律关系上。隐名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区别

(1)出资财产方面,合伙人共同出资,财产归合伙人所有,而隐名合伙人出资,财产归出名营业人所有,隐名合伙人相当于向公司出资一样。

(2)主体资格方面,一般合伙的各个合伙人对第三人来讲具有主体资格,而在隐名合伙中,隐名合伙人不是权利主体,隐名合伙人退出或死亡对合伙经营状况不会产生影响。

(3)事务的执行方面,一般合伙人执行事务的权利相同,每一个合伙人都有执行合伙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合伙人之间互为代理,但隐名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之间并不因为合伙关系而产生“当然代理”,有代理也仅以委托代理为限。

(4)责任承担方面,一般合伙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隐名合伙人仅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承担有限责任。

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有相似之处,但在财产关系上,两合公司财产是有限责任股东和无限责任股东公有,两种股东均出名;而隐名合伙人出资的财产归出名营业人,且隐名合伙人不出名。

英美将“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统称为“有限合伙”,还有专门的有限合伙法。有限合伙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的经营,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不参加合伙经营,不能以其行为约束商号或撤回资本,对合伙债务负有限责任。有限合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投资方式。合伙的出资是指合伙人为凑集合伙事业所需要的资本而实施的给付。合伙财产由两部分组成,合伙人作为出资投入的财产和合伙人积累的财产。关于合伙投入财产的性质:(1)现金出资——归合伙公有(2)实物出资

约定所有权出资——合伙共有财产

约定他物权出资——实物归个人所有

约定不明——由物的性质决定(3)技术出资

专有权——技术归合伙所有

使用权——不构成合伙共有财产(4)信用劳务出资——不构成合伙共有财产(5)国有土地使用权——不构成合伙财产 合伙人共有财产的性质——共同共有or按份共有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共同共有存续期间,共同共有人无权单方面分割共有财产,而按份共有人有权单方面要求分割共有财产,不受其他共有人的制约。从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来看,合伙公有财产性质具有共同共有的性质。

关于合伙经营积累财产的性质。由于该类财产是合伙人共同经营的结果,在分割以前,全体合伙人对该类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每一个合伙人在按合伙协议分割合伙财产以前,无权单方面要求分割或转让其财产。

合伙债务,是指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其字号或全体合伙人的名义,在与第三人发生民事法律关系中承担的债务。合伙债务的主体是合伙,履行债务的担保或承担债务的财产应以合伙人的共有财产和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为限。合伙人以个人名义所为行为产生的债务与合伙和其他合伙人无关。它不是合伙债务,而是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合伙人应以其个人名义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承担债务的财产应以合伙人个人的财产和他在合伙中享有的财产份额为限。

承担合伙债务的顺序

合伙人的共有财产首先用于偿还合伙债务,偿还之后若有剩余共有财产的,应根据合伙人享有的份额进行分割,再用于清偿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反之,合伙人的个人财产应首先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偿还个人债务之后若还有剩余的,再用以偿还合伙债务。

在解决承担债务的顺序问题时,还应注意到因合伙人出资标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当合伙人以现金或实物的所有权出资,即构成合伙的共有财产,则此项财产应首先用来偿还合伙债务;当合伙人以实物使用权出资,其所有权仍归合伙人或第三人所有,虽然合伙人要为出资标的物的正常使用负担保责任,但不能在偿还债务中转移其所有权,所以不能作为合伙财产用于偿还合伙债务,如果该合伙人对此项财产拥有所有权,则首先用于偿还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当合伙人以技术出资时,应按自己享有份额的比例,以其个人财产向债权人承担偿还义务。所以,以技术出资的合伙人若享有相同份额是,遇到合伙债务和个人债务,就会产生偿还顺序上的冲突。为此,以技术出资的合伙人需要有一定的现金或财产作为担保才是稳妥的,公平的。

无论是自然人作为合伙,还是法人作为合伙,合伙人都应当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合伙债务的清偿责任,即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一般合伙人之所以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主要是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和合伙财产的规模决定的。法律对合伙的出资标的和数量一般很少限制,无法以此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其次,合伙人最低出资数额一般不受法律限制,法律不要求或很少要求合伙人在盈余分配之前提取一定的后备基金,合伙人也未必会自觉地将部分经营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盈余分配方式必然限制了合伙财产的不断积累。因此,合伙人 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是商品经济和交易秩序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保障合伙经营自身发展需要。

隐名合伙中,出名营业人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而隐名合伙人对合伙债务仅负有限责任,即只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但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隐名合伙人的有限责任是以其未参与出名营业人的经营事业为前提的,如果第三人举证隐名合伙人以明示或默视的形式参加了合伙经营事务,而隐名合伙人不能将该证据推翻时,隐名合伙人必须与出名营业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谓参与合伙事务的执行,不以有执行事务为限

(2)隐名合伙人只就参与合伙事务执行后产生的债务负无限责任,其他债务与其无关(3)隐名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所涉及到的第三人必须是善意而无过失的

(4)隐名合伙人即使参与合伙事务而对善意第三人负责,但并不因此丧失隐名合伙人的资格 合伙人的连带责任,是指每一个合伙人均富有清偿全部合伙债务的义务,合伙的债权人有权向任何一个、几个或全体合伙人提出履行债务的请求。当某个合伙人履行了此项义务后,该合伙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责任的合伙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份额。合伙人之所以承担连带责任,是基于合伙财产的共有性质以及全体合伙人对第三人的共同行为产生的。

合伙人承担合伙债务的顺序,决定了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所负的连带责任具有补充主义性质。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和终止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客观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虽都可能是合法行为,也可能是违法行为,并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仍有以下主要区别: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事实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具有设权性的特点;而事实行为则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并不在于事实构成,而在于意思表示;而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行为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事实行为的构成则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意思表示的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特别形式均可纳入明示范畴;默视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使人推知的方式间接表示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有了默视的法律行为的存在,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默视”中有分为两种情况,一为作为的默视,一为不作为的默视。作为的默视是行为人主动采取行动使人推断出意思,又称积极的默视;不作为的默视是指行为人没有进行任何积极行为,但从其沉默不语的状态中就可以推断出其意思表示。这种默视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有的时候,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共同习惯,也能产生默视的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也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或构成要件,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对于成立某一具体民事法律行为,除具备一般成立要件外,依法还必须具备的其他特殊要素,作为法律对于各种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特殊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是指为了使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由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关于意思表示品质的要求,因而在传统民法理论上又称为“意思表示的有效要件”,分为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是指使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的普遍性的法律条件,是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完全发生效力所必须具备的共同条件。根据《民法通则》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有:(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与起内在意思相一致或符合

(3)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目的,标的,条件,方式)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不能发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撤消行为而自始归于消灭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外观,都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且无论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是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都应认为至始无效,但二者毕竟不同,主要区别有:

(1)条件不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消行为为要件。仅有可撤消的事由而无撤消行为时,其效力不消灭;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存在无效的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其无效,该行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2)引起原因不同(3)有权主张的人不同: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依法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才能主张无效。

(4)确认或管辖机关不同

(5)能否主动宣告不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依法主动宣告其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法律行为,必须享有撤消权的人提出了申请,才可对其予以撤消。

(6)申请确定无效的时间限制不同: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申请确定其无效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对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应自行为成立1年内申请撤消,否则,该行为变成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被确认无效和被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所谓没有法律效力是指行为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受法律承认,不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但是,没有法律效力不意味着没有法律后果。所谓法律后果,是指无效或可撤消行为的当事人,基于行为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事实,依法应承担的财产返还义务、损失赔偿责任和其他制裁。依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后果主要有: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三)收归国家集体或第三人所有

(四)其他制裁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当前不发生适合意思表示内容的法律效力,而得因时候一定的事实的发生而发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欠缺

(二)处分权限的欠缺

(三)代理权的欠缺

(四)债权人同意的欠缺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中附设条款指明一定的条件,把条件的成就(发生或出现)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

对条件的要求:

(1)所附条件是当事人之间自愿约定的条件(2)这一条件是将来发生的

(3)这一条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届至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

附期限的特征在很多方面和条件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条件是否成就是不确定的,而期限为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因为期限总是要到来的。

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期限可以是确定的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但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所附期限应当是当事人任意选定的,而非法定或法院审判上所确定的期限

(2)所附期限应符合法律规定,凡不容附期限的行为附以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应为无效

(3)所附期限所限制的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 代理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无权代理,指没有代理权的代理,即具备代理行为的表见特征,但是欠缺代理权。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也没有能使第三人确信其有代理权的理由,而以他人名义所为的代理行为。

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66条)

(1)被代理人追认的,一切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追认的方式有明示和默视,被代理人明知他人以自己名义进行法律行为,若不否认则视为同意。

(2)被代理人不予追认的,无权代理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产生法律后果。如果给被代理人和第三人造成损失的,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3)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还要与之实施民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若被代理人不追认,由第三人自己负责。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和代理人共同对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4)行为人言明必须经被代理人同意才能发生效果,第三人同意的,被代理人有追认的权利,第三人享有催告的权利;在被代理人追认以前,第三人还有撤消权。

表见代理,又称表示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法律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表见代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虽都属于广义无权代理,都具有无权代理的一般特征,但仍有以下区别:(1)表见代理,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在表面上有足够理由使人相信他有代理权,第三人通常是不知道他没有代理权;而狭义的无权代理不仅实质上不具备任何代理权,而且表面上也没有令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理由。

(2)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而狭义的无权代理后果则处于未定状态。复代理,又称再代理,是指代理人基于复任权而选任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其主要特点有:(1)复代理人不是被代理人指定的,而是原代理人指定的(2)复代理人的权限不能超过原代理人的代理权限(3)原代理人对复代理人有监督和解除委托的权利

(4)复代理人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而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因此复代理人实施的行为被代理人要承担责任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谓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先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了该项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二者共同点是:

(1)都以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在和一定期间的经过为条件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2)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事件

(3)其目的都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者主要区别有:

(1)诉讼时效期间指的是权利人请求法院保护期间;而除斥期间指的是权利人可以行使权利的存续期间。

(2)诉讼时效届满,丧失胜诉权,而实体权利并未丧失;而除斥期间届满丧失实体权利,多为形成权。

(3)诉讼时效期间是可以变化的,可以中断,可以延长;而除斥期间是固定的。

(4)立法精神、目的不同: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维持新的法律关系,实际是对原来关系的否定;除斥期间维持原油的关系,维护旧的、具体的秩序。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延长其期限,仍对权利人的权利予以保护。

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1)发生原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多由于客观原因,不以权利人意志为转移;中断的原因是由于权利人主张权利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2)法律后果不同 延长与中止中断的区别

(1)延长是在诉讼时效之后延长,而中止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2)延长要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

(3)最长的时效为20年,只考虑延长,不考虑中止或者中断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观《长征》有感 姓名:谢媛专业:财会2班学号:20102986 摘要:革命历史题材巨片《长征》真实再现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中央领导权的旁落及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退却中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8.6万人锐减到 3万人。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后,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长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关键字:长征艰苦奋斗胜利

历史课带领我观看了电影《长征》。电影的开篇就向我展示了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红军战士冒着枪零弹雨奋勇突击。每次看到这样的战争场面,我总会思考现在能在和平年时代里学习和生活,是那些无名的英雄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长征》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的地方,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

电影《长征》介绍了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又重温了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出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

斗精神的楷模。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对的是一条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雪山,一片片茫无涯际的草地,前有敌军,后有追兵,可就是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永久奋斗”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忧患意识,就没有远见卓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惊慌失措、陷入被动,甚至导致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来说,忧患意识是成熟的表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长征精神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一代最要学习的,而且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觉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必要讲艰苦奋斗了,因此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生活高标准、工作低要求。安逸和享乐的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失去奋斗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不忘艰苦奋斗,不忘人民群众,不忘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永葆党的青春本色”。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艰苦奋斗就是要刻苦学习、开拓创新、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今天,在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更加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机遇从来都是对挑战的胜利。战胜挑战,就是机遇;被挑战所压倒,就是失败。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综述:

1、1840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逐渐沦为本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1)、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最主要)

2)、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者交织在一起

帝国主义入侵,民族矛盾激化;

帝国主义与反动政治集团勾结,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阶级矛盾突出。

3、近代主要历史任务:(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

1)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连合同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连接:只有1),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实现2)

一、1、五次反侵略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

11)时间:1894-189

52)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的洋务运动以(原因)失败告终;西方列强支持日本的侵略行为。

3)过程:战争正值慈禧太后60岁生日庆典,要求各地官员报效,挪用军费。要求皇帝与大臣群宴、听戏,不

理国事,不许接济救援台湾民军浴血奋战;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

4)结果:中国失败。中日《马关条约》: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意义:使中国失了更多的领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并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义和团 太平天国起义

1)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鼓励了各地人民反清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原因: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教训: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的历史任务。

二、1、洋务运动

1)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自强求富”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来维护清王朝统治。

2)主要活动: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为代表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5)失败原因: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管理具有腐朽性。(技术改变,带制度没有变。封建制度上发展资本企业必定失败)

6)意义:主观目的具有发动性:想西方学习,但具有根本的局限性;

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A.军事上:促进了中国国防近代化,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抵御外来的力量.B.经济上:开始了中国工业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山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C.思想上:开始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世纪19年代后

1)原因: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标志戊戌变法开始。历时103天。

3)失败原因:主要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4)教训: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在双半的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行不通,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封建联合通知的双半制度。

5)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三、1、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同盟会纲领)

2、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4、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原因: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五四运动的意义之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角度

1)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探索的失败

2)中国启蒙运动的新特点(新取向)

3)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在指向

4)资本主义文化的衰落(一战后西方一篇衰落的景象)

现实角度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成立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国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5、制定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点:上海

6、内容:制定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

义;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群

众路线的方法。

7、国共合作(第一次)

1)过程:从1924年1月 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至1927年7月止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意义:1.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共合作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掌握部分革命武装

4.合作失败后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五、1、1927年: *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 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7月 国民革命失败

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8月1日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通知第一枪

*8月7日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总方针

8月 秋收起义

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后中国革命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新道路的四篇文章:

1928年10 月11月,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1月,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月,《反对本本主义》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17日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六、1、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

意义:成为时局扭转的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2、抗日战争三次大捷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取

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台儿庄大捷3)万家岭大捷

3、抗日战争的地位(重要性)

1)政治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第一个打出反法西斯旗帜的国家(中国的局部抗战在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就已开始)

2)战略上: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

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减轻了美、英军队的压力

3)损失上: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

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士兵牺牲了500万,直接损失1亿美元,间接损失5亿美元

七、1、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1)谁提出的:民族资本主义

2)主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他们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主张的,实质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3)幻灭原因:做不到,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无法与封建做斗争

不允许,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富强的资本主义强国;前苏联,社会主义

国民党:联合执政;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工农大众

2、《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

3、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3个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4、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八、1、新中国统一政权建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从此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集中力量从事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从此开始到来了

4)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

政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1953年,正式提出,明确规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俗的解释就是:“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九、1、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

在听取八大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八大路线的内容

1)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一“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

4)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

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八大意义

路线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毛指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意义:《关于》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冲破“左”的束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调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浙江精神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关系

浙江精神对浙江经济建设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1)求真务实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前提

2)开放图强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

3)创业创新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灵魂

4)开放和谐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方向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

20——20学年第二学期

院系:姓名:学号:

年级 :专业:班级: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读后感

著作名称:《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著作的作者:关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6月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具体生动而力求通俗的介绍近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著作。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书中以翔实的材料揭露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这发动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对中华民族的伤害;同时再现了全民族共同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动人情景,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坚强毅力,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和英勇抗敌的精神。

正文:

前些日子,我拜读了关捷所主编的《中国人民奋起抗战》,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其中的一些故事深深感动着。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日本侵者的残忍,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共同抗敌的伟大历程。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中华儿女英勇抵抗,弘扬民族精神

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中国被迫应战,第二十九军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第二十九军中下级军官和广大士兵无不义愤填膺,表示:“卢沟桥是吾之坟墓,要与桥共存亡,绝不后退。”以后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中国全民族的抗战震惊了侵略者。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朱德总司令在《悼左权同志》一文中,写了一首挽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叶血花。”左权将军作为全体抗日将士的优秀代表,他身

先士卒,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将成为中国人民永远学习的榜样。而他却是千万中华儿女的缩影。中华民族有这样的英雄儿女,注定会打败侵略者,振兴中华民族。

李兆麟将军在《露营之歌》中慷慨激昂地写道:“朔风怒吼,大雪纷飞,征马踟蹰,冷风侵夜也难免。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将士们!精诚奋斗,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灭,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山河。”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大的房子,地大的坑,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野兽是粮食,反映了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抗战,发扬了伟大的传统,值得我们现在去学习。生活条件的艰苦却抵挡不住将士们爱国的激情。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陆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撼。让我们向这些知道名字的,或者不知道名字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继承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将这种精神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当我读到“杨靖宇将军在1942年2月23日壮烈殉国后,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发现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儿女,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壮烈事迹,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

二、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显我中华神威

中国军民在抗战中取得了一个个光辉战绩,如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奇袭阳明堡机场,重叠设伏七亘村,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等,无不显示了我国军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藤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壮烈牺牲,蒋介石写了挽诗,对其深深悼念:“执干戈以卫邦国,壮士不还,拼将诚垂宇宙;闻擎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②另外,毛泽东,周恩来等也为其写挽诗,以表悼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最振奋人心的是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险和抗战困难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造的惊天动地的壮举。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凶恶气焰,振奋了全国军队坚持抗战的信心,对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中国人民狠狠地教训了侵略者一下。

当我读完后我发现了,抗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军民的团结合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离不开领导者的正确领导。中国军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正义必胜。还有就是全国各族统一全民族抗战,全世界各界人士的援助,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争的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了侵略者必败。

三、继承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国而奋斗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是世界并未真正的和平。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心国际形势和国家大事,社会焦点等。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

已经迈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肩上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如今的国际形势依然严峻,要想获得持久的和平,我们必须要有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一定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时刻敲响着警钟,铭记历史。现在国家的竞争已经体现在技术和经济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有义务且更有责任去建设我们的祖国。现在我们的国家仍缺乏很多的专业人才,我们要努力学好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绝不辜负先烈对我们的期待,尽我们的一切去建设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13岁时就提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作为这一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为中国的发展而读书”。让我们沿着伟人的足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走向新世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一读这一段历史,牢记历史经验,目的在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向未来,努力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① 关捷:《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② 关捷:《中国人民奋起抵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部分:论述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1~3)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同上)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同上)

4.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P12)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同上)

6.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同上)

7.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P22)

8.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同上)

9.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同上)

10.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P32)

11.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同上)

12.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同上)

1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P38)

14.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同上)

15.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同上)

16.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P48)

1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同上)

1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同上)

19.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革命和实践中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P57)

20.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同上)

2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同上)

22.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P66)

2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同上)

24.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同上)

25.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同上)

26.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P76)

27.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同上)

28.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同上)

29.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P82)

30.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同上)

3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2)

3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同上)

3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上)

34.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P103)

35.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同上)

36.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同上)

37.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P117)

38.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同上)

3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上)

第二部分:原著选读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一九三九年十二月)(P2)

2.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节选)(P12)

3.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节选〃1853年6月)(P22)

4.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P32)

5.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P38)

6.《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节选〃1922年7月)(P48)

7.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P57)

8.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节选〃2005年9月3日)(P67)

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1949年6月30日)(P76)

10.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节选〃1981年6月27日)(P83)

11.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P93)

1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P104)

1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2008年12月18日)(P117)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观《辛亥革命》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对观看《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后对其内容进行概述,同时进行了以史论相结合的评说,阐述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为期八周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已将结束,而在这期间,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又一次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和平时代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更让我对我......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辨析题: 1.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错误,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愈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的近代史可分为两个阶......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业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诸多艰辛的探索。例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探索中国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作为一名理科生其实我对历史并不怎么感冒,历史不就是只要知道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某人做了什么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