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

时间:2019-05-15 07:16: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

第一篇: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

北京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颐和园路5号。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被称为最强的综合性大学。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前身经历:清朝时的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北京大学(1912-1937年)、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1949年至今)。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2002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北京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大学现设有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部、跨学科部六大部。下设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心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教学单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等专科。

现任北京大学校(院)长:周其凤。国际代码(毕业证编号):10001。北京大学历任校(院)长: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1996年8月—1999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2008年11月—现在任北京大学校长)。

本文来自:http:// 由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byzyb.net整理上传

第二篇:厦门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沿革

厦门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沿革

厦门大学简单介绍

厦门大学简称: 厦大;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该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学之一。

厦门大学历史沿革

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1926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37年:改为国立厦门大学。1952年: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1963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1986年:试办研究生院。1995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6年:教育部首批批准厦大建立研究生院。2001年:列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确定为中国副部级大学。2005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厦门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厦门大学现设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文学院;艺术学院;国学研究院;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法学院;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教育研究院;台湾研究院;南洋研究院;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理学部分)化学化工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工学部分)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部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材料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能源研究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医学院等教学单位。

厦门大学历任校(院)长:

田昭武 :(1982年2月至1989年9月任厦门大学校长); 林祖赓 :(1990年7月 至 1999年4月任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 :(1999年4月至2003年5月任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2003年5月到至今任厦门大学校长)。

本文来自:http:// 由: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整理上传

第三篇:中国医科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历史

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简单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简称:“中国医科大”。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是卫生部原部属的10所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卫生部划转为省部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中国医科大学已发展成为具有办学特色和国际影响的医科大学,在医学、药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中已形成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兼有其他教育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医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中国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6年7月,学校奉命随军挺进东北, 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学校奉命进驻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学院(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2年由英国教会建立)。1948年,在东北建立的4个分校,其后分别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延边医学院(现延边大学医学院)、承德医学院。1952年,学校药学院独立建制为沈阳药学院。郭沫若先生为中国医科大学题写了校名。

中国医科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六年制外语班、五年制、儿科班、运动医学、临床诊断病理)、口腔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医学检验等11个本科专业;设有临床医学(社区医疗)、护理学、口腔工艺技术、医学影象技术、眼视光学技术、实验动物技术、多媒体技术、医学检验、信息管理(医学)、医疗保险等10个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教育专业。

中国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

赵群: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2004年9月到至今);滕卫平: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2002年3月至2003年9月);金魁和: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99年1月-2002年3月);何三光: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91年10月-1997年8月);李厚文: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1986年9月-1991年1月0);何维为:(1983年-1986年9月)。

本文来自:http:// 由: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整理上传

第四篇:北京大学历任校长(本站推荐)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自蔡元培1921将其改名为北京大学开始:

一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二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尚未成熟的心灵”终于看清楚了“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三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四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

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五 马寅初(1882—1982),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浦口镇。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为此后的上海财经大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六 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周培源於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後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Pauli)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而後又先後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後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後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於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这些条件後,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於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并於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三、四届政协常委,第五、六、七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注:在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接受许德珩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周培源教授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PUGWASH(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八 张龙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1916年3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 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 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 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 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 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 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 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 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 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九 丁石孙 男,汉族,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民盟成员、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44年至1947年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至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195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8年至1989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9年至1996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1996年至1998年民盟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十 吴树青,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苏江阴人。经济学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毕业留校任经济学助教,致力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1984年评为教授。198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96年8月离任。在北大主政7年间,他按中央要求把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高新科技项目“北大方正”,拆北大南围墙建成“中关村”现代化电子街,为创建中国硅谷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年轻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不足100人扩展到600多人。并主持制订了北大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从而为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吴树青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仍坚持经济学的研究,著作颇丰。1986年出版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出版《模式——运行——调控》;1990年出版《吴树青选集》;1993年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政治经济学》;1998年,他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其中,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经济学》,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论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十一 陈佳洱(1934—),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4年10月1日出生,汉族,上海市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就读大连工学院(即大连理工大学),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1984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陈佳洱曾当选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佳洱院士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十二 许智宏,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十三 周其风 男,汉族,1947年10月8日(农历)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8年11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第五篇:历任老校长简介

王行健先生简历

王行健,字仲行(1868----1944),男,温峤镇上街村人,清末秀才,杭州法政学校毕业,出任甘肃皋兰县知事,继任青海西宁道尹公署秘书、西宁县法院推事。1918年任国会众议院议员,回原籍后任温岭县律师。温岭初等小学堂(即温峤镇中心小学)主要创办人,首任校长。

马鸣銮先生简历

马鸣銮,字锦云(1865----1943),男,温峤镇上街村人,清末秀才,温岭初等小学堂(即温峤镇中心小学)创办人之一。为人清廉高洁,正直通达,好学勤奋,学识渊博,教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从教十多年来,曾负责过校务,管理过教务、庶务,为学校的创办、发展竭尽全力,留有办学初期的《学校大事记》,备受乡人敬仰。学堂开办初期,带领学生种植柏树、桂树、溪柳等花木绿化校园,美化环境,校园内至今还尚留三棵大柏树,堪为校史的见证。

金长春,男,生于1930年2月,普师学历,中共党员,籍贯温岭。1947年9月参加工作,1952年8月至1957年7月任温岭县第十中心小学即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1956年8月至1957年7月兼任温岭县第七初级中学即温西中学负责人。1957年8月至1984年7月任城北中学校长,1984年8月至1991年7月任温岭电大分校书记、副校长。治学严谨,功勋卓著,曾被评为台州专区甲级优秀教师、浙江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国家级电大优秀教育工作者,1955年至1961年被推选为温岭县第一届至第三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91年7月退休后参与创办温岭市第一所民办中学-----温岭市敬业中学,并担任校长。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狄宜之,男,生于1930年,高专学历,中共党员,籍贯上海宝山罗店。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温岭、黄岩各小学,天赋口才,在两次区级(泽国、新河)演讲比赛中均获第二名。青年时代曾分别就读于浙江省宁波高级工业学校与浙江省高级农业学校,并担任过学生理监事、文艺股长与主席。1949年10月参加革命,曾任泽国区机关团支部书记,当过公安特派员,参加过剿匪反特斗争,当过县委巡视员与区财粮助理员、区文教助理员。1957年8月至1960年7月任温岭县第十中心小学(即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兼温岭县第七初级中学(即温西中学)行政负责人。其后任教于楚门中学、横湖中学、石桥中学、城南中学、城关中学等,历任副校长、校长、协理员兼城关镇教办副主任等职。退休后帮助办企业,曾任“爱仕达”公司副总经理兼办公室主任,还进入老年大学书画班学习,并担任班长。2000年以特邀研究员的身份参加全国书画艺术交流会,其作品获得银奖,2001年获“中华老人诗文书画”创作三等奖,2003年7月于日本东京参加国际书法作品展,并被国家人事部书画人才中心审定,批准为客座副教授,其墨宝丹青享誉中外。

孙亚夫,男,生于1935年7月,中共党员,普师学历,中专讲师。祖居温岭市城北街道横塘村,现居住在温岭市太平街道西园新村20号。1954年8月毕业于浙江省黄岩师范,9月份入温岭县琛山乡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1956年8月调入温西区中心小学任副教导主任,曾出席温州地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会议,进省教育学院学习半年,后调入中共温岭县委肃反办公室任专职干部。1959年3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60年9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2年2月任温岭县新河区中心小学校长,1969年下半年调入城北区任教办主任,1977年下半年去台州地区党校学习,1978年5月调入温岭县温西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3年调入温岭县教师进修学校任副校长,还当选为温岭县教育工会副主席,1984年8月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7年8月退居二线,任校长级协理员(正处级),1995年9月退休,进入“第二个青春”孙才元,男,生于1928年2月。授智中学毕业后考入台农,求学一年,1959年12月至1960年8月在浙江省教育学院学习。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46年9月开始在泽国沈桥、新河潮观、山后鲍、寺前桥等校任教,1949年8月任铁场小学校长,1950年8月在高桥南鉴小学任教,1951年6月在温西区土改队工作,1952年在横径小学、横河小学任主委、校长等职。1958年8月任新河区中心小学副校长,1959年8月任新河区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2年2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9年3月在新河小学任教,期间曾担任副校长、党支部委员、协理员等职。1988年8月退休后,创办夕阳红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是免费的校外辅导点。现任新河镇中心小学关工委副主任、新河镇关工委成员。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温岭市、台州市先进个人,曾获得温岭市“老有所为奉献奖”,曾被评为台州市乙等优秀教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台州市基层关工委规范化建设先进个人、温岭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赵明增,男,生于1931年8月,温岭德明中学毕业,中共党员。祖居温岭市温峤镇赵桥村,现居住在太平街道三星小区9幢105室。1951年8月至1954年7月在方城小学任教,1954年8月至1956年7月在城南、城东等校任教,1956年8月至1959年11月在大溪中学任专职团干,1959年12月至1972年2月在城南区中心小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2年3月至1978年7月任温西中学副校长,1978年8月至1985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5年8月退出原岗位,在温岭县教育局招生办公室工作,直到1991年10月退休。

蔡顺根,男,生于1945年3月,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1968年7月毕业于临海师范,1968年8月至1977年7月任温岭县江下公社教办主任,1977年8月至1978年7月任坞根公社教办主任,1978年8月至1979年7月任沙山公社中心小学校长,1979年8月至1985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副校长,1985年8月至1986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6年8月至1992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1992年8月至2005年3月任温峤镇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兼校党支部书记,2005年退休。工作期间,曾多次被评为温岭县(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温岭县优秀校长。1993年被评为台州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温岭市“二五”普法先进个人,曾当选为温峤镇八届、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温峤镇第六次、第七次、第九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温岭市第七次、第八次、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温岭市教育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邵云初,男,生于1941年11月,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温岭速师毕业。1960年3月至1961年7月在沙山小学任教,1961年8月至1968年3月在六三六七部队服兵役,担任部队放映员。1968年4月至1969年1月在温西区中心小学任教,1969年2月至1971年1月任向阳小学校长,1971年2月至1977年7月任江下乡中小学校长,1977年8月至1979年7月任琛山乡中心小学校长,1979年8月至1984年7月任沙山乡中心小学校长,1984年8月至1985年7月任琛山乡中心小学校长,1985年8月至1986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副校长,1986年8至1998年7月任温西区中心小学校长,1999年8月退休,2000年至今均担任温峤镇小学退教协会会长。任区小校长期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凭借“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的东风,发动社会力量筹资办学,积极筹措人民教育基金,掀起了大力改造校舍的热潮,1990年建造了一幢六间四层的办公楼和十一间三层的教学楼;1992年建造了一幢五间五层的教师宿舍楼、新建了一个厕所、建造了学校新大门;1993年经多方集资,建造了一幢四间四层的幼儿教学楼、浇铺了幼儿活动场地的水泥地面、新建了200平方米的教师厨房和餐厅,进一步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1997年,又发动社会力量和家长捐资办学,新建了一幢八间四层的实验楼,彻底改变了校容校貌。工作期间,曾被评为县、省业余教育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曾当选为温峤镇第八届、第九届党代表,镇、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市第五届、第六届退教协会常务理事。

林正方,男,生于1964年1月,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81年毕业于温岭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2000年毕业于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本科。1981年8月至1988年7月在泽国沈桥小学、牧屿小学任教;1989年8月至1998年7月在泽国凤城、光明、联树等地任教(期间的1992年至1993年担任温岭市继续教育辅导员,1993年8月至1994年7月担任牧屿中心小学副校长,1995年8月至1997年7月担任联树中心小学副校长);1998年8月至2002年7月任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2002年7月至今,任温岭市实验小学校长,2008年6月开始兼任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温岭联合艺术学校校长。撰写的论文《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发表于《台州晚报》、《利用教材因素,培养想象能力》发表于《浙江教育》杂志,《小学生礼仪教育训练研究》获台州市教科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新课程标准下思想品德教学的研究》获台州市课改论文评比二等奖,《教师备课的管理》入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主持省规课题《台州区域小班化教育文化研究》和台州市级二个课题的研究。曾被评为温岭市优秀教师、台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等单位聘为“西部教育顾问,在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中,荣获2007年“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潘明冬,男,生于1958年12月,温岭市温峤镇人,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1974年8月至1981年7月在桐山乡岙口小学任教;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温岭师范,担任校团委学习委员、团委副书记;1983年8月至1989年7月在原温西区温峤镇中心小学任教,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8月至1992年7月在琛山乡中心小学任教,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2年8月至2002年7月在江下乡中心小学任教,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任温岭市温峤镇中心小学校长,2005年4月至今任该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荣获温岭县优秀校长、温岭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温岭市优秀教师、温岭市尊老敬贤明智领导、温岭市十佳家长学校校长、台州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当选为温岭市第十、十一、十二届党代表。

下载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校简介与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佳诚教育服务中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校简介与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佳诚教育服务中心 学校概述: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

    绥化学院学校简介与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佳诚教育服务中心

    绥化学院学校简介与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院)长-佳诚教育服务中心 学校概述: 绥化学院原名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校是黑龙江省属公立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绥化学院学生毕业后颁发国......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

    北京邮电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院)长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简称北邮(BUPT)位于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

    北京联合大学简介及历任校长

    北京联合大学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外文名: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简称: 北京联大 ;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形成了经、管、文、法、理、工、教、史、医等......

    北京科技大学历史沿革简介与历届历任校

    北京科技大学历史沿革简介与历届历任校(院)长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科技大学(简称"北科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学校原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后划归教育部直属高校......

    辽宁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简单介绍 辽宁大学(Liaoning University)(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崇山校区)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始建于1948......

    浙江大学历任校长简介及毕业证样本档案

    浙江大学历史沿革简介及历任校长简介 浙江大学简单介绍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

    河南科技大学专业简介历任校长

    河南科技大学专业简介历任校长 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是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