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沃土必生良木——王仰华先生书法印象
有沃土必生良木——王仰华先生书法印象
人们常常把艺术家比作参天大树,把树木年轮的增加看做艺术成长的过程,用丰硕的果实比喻辉煌的艺术成就。诚然,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已经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论述。其实,艺术家获得成功,还有一个必然条件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民族文化对他的熏陶,特别是家庭在文化方面所给与的影响和抚育,往往是得天独厚的境界。艺术家是参天大树,那么这一条件就是沃土,使之得以扎根和汲取无穷无尽的营养。于是乎,沃土生良木的道理,就一下子凸现出来。
我所了解和钦佩的王仰华先生就是这样一名艺术家,他生于一九四四年,他为弘扬抢救民族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许有人说,评价王仰华先生的书法,似乎有些离题了。可我固执地说,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事实,也就是前面说的沃土与良木的关系。从艺术到人格,前人的影响和浸润为王仰华先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王仰华先生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很幸运的。
由于承家学,所以王仰华先生是学者型的书法家。他是文博专家、诗人,极为深厚的学术涵养,坚实的古文化底蕴,都为他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加之几十年的寒暑不辍,他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前提下,充分展示不可抑制的个性,形成只属于他自己的形神融合的载体。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崇尚魏晋书风的神采和意趣,有着扑面而来的极为浓郁的书卷之气。如果说书法作品只是书法家创作的过程,那只是说对了一半。真正的书家之作,还有打动世人的社会效益一说。我不习惯在评价一个人的作品时,无限地上升理论标准,一下子说得那么天衣无缝。我们客观地、冷静地观察和评价才是最为科学的态度。
王仰华先生的书风给人以美感,使观者的愉悦之情随之而生。难得的是,他在体现美感时,不失力度,这是最可贵的。有人求美不当过分依赖于媚,南辕北辙,恰得其反。王仰华先生的作品以力求美,笔笔健劲有力,气魄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要知道,这种力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力,而是一种多年修炼而来的内力,发之于心胸,通过身躯的运作,由肘及腕而达之于指,最后再通过管毫的运作,将墨落于纸上。说来并不轻巧,做到更难。这是一种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技艺。每个人领略的不同,表现得也就出现差异。我们看到王仰华先生不仅掌握了这种技艺,而且运用的是那样得心应手。他在发力的同时,提按分明有致,于是轻重、枯润、浓淡、伸缩的变化随之而出,虚与实的辩证关系也就合理地体现出来。用力是一个问题,但如何用力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王仰华先生为我们探索出成功的路径,很值得我们借鉴。就其作品来说,真是有斩钉截铁的气势,我们看到其笔触跳跃不已,忽而细若发丝,忽而重比刀戟,但是始终不离不弃的就是一个力字。更难得的是体现力的同时,不忘一个美字,二者自然相处,让人不禁想到风吹高木的情景。那样的景色,特别是月色之下,但见干稳枝摇,针叶簌簌作响,引人入胜,诱人诗性,松与风真是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