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时间:2019-05-15 07:1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一篇: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

山东广播电视台 胡雨萱

一、媒体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意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指新闻媒体以它敏锐的触角,及时捕捉到社会发生的动态的事实,把其中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晓之于民,特别是对社会中正在悄然发生的,未来会直接或间接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大众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的事件,去尽早报道和揭示,以引起民众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推动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谈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就必然要说到媒体的法制意识。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一个社会要想真正达到良性发展,就势必要在法治规范的框架下运作,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要严格奉行法治原则和精神,这其中必然包括媒体行为。媒体的法制意识指的是媒体工作者对自己权利、义务的法律认识,对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自身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媒体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依法办事,一定要符合基本的法律政策,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制意识,才能真正体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当前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现状

(一)媒体的民本意识有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的核心就是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心的是人类的和谐发展,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正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引领下,中国媒体发展步入民生新闻时代。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每日新闻》《拉呱》,各地方电视媒体大胆迈出了民生新闻改革的第一步。随后,广播、网络以及众多电视频道都走向民生路线,无论是新闻节目、法制节目、评论类节目还是生活服务类节目,都更加注重民生,都更加注重听取民意,贴近群众。

正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这些年来,我们能看到媒体对民生民意的关注,的的确确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积极进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2011年开始的“地沟油”事件,正是各媒体对此事件的曝光和跟踪报道,引发全国范围对地沟油的关注,以致各地相关部门不断采取重拳打击非法制造及使用地沟油的行为,从中央到地方,这些年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政,以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再比如2009年,曾有一位湖北籍学生通过高考,考入山东某所高校,入学之后却因为是糖尿病患者而被学校拒之门外,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记者在节目采访制作过程中,接触到了这个学生,也了解到学校拒绝录取该生的根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第三条“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患者,高校可以不予录取。但是何为“严重内分泌疾病”,《指导意见》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对于这个专业问题,医学领域的专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于是齐鲁频道一方面通过节目宣传帮助学生实现大学梦,另外也在教育界、医学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和思考,该事件发生几年来,各个高校在招生中,对于考生所患的各种疾病,也逐渐有了更加明确和科学的态度。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曾经“石破天惊”地谈到过当时中国的电视新闻状况:“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长,文章太长,讲话也太多,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多,”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些年,当我们每天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各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时,这些现象已经不再出现了,新闻工作者“民本”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对党和政府“三贴近”要求的贯彻,使得民生节目异军突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智慧的平台,并使这个平台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的,建设性的重要力量。

(二)当前媒体民生节目呈现出的不良现象

一方面我们看到,当前媒体所走的民生路线,确实呈现出了积极健康的态势,但同时也呈现出以下不良现象:

1、电视民生节目的媚俗化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个别媒体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他们只注重迎合受众的口味,而忘记了自身引导教育的积极作用。随着大众传媒业的飞速发展,随着传媒业竞争的加剧,一些节目就出现了“媚俗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和侵害了广大受众的欣赏品位和价值取向。

媚俗,是媒体为迎合广大受众的心理而降低审美标准和道德底线。比如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只是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过分热衷于猎奇“阴暗面”,过多描写犯罪手段的细节、凶杀手段和血淋淋的场面,甚至一些媒体将事故、婚外情、凶杀、扫黄打非等充满色情暴力的细节扩大化,这就媚俗意味十足了。再比如,前几年,国家广电总局对全国地方电视台的情感类节目展开大范围的整顿和严打,叫停了几档低俗情感类节目。其实,情感是人们对他人,对外界,对社会的一种最本真的态度。中共十七大报告曾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人文关怀中的核心因素之一,就是对人的情感关注。所以各地方电视台的情感类节目之所以会“遍地开花”,初衷也正是要践行这一社会责任。但随着情感类节目越做越火,某些节目为博收视开始编造一些低俗情节,有的甚至走向“感情造假”,完全违背了“关注情感纠纷,解决情感矛盾”的初衷,最终非但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倒成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一处很不雅致的风景。

(二)媒体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淡薄

如果对节目“媚俗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么归根结底就是缘于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

谈到媒体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我们不得不想到几年前发生在中国新闻界的一桩轰动的大事:“纸箱馅包子”的假新闻事件。为获取高收视率,高轰动效应,记者自编自导了一场暗访纸做包子的假新闻闹剧。事后,该记者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接受了法律的公正审判。虽然,时隔多年,这件事情也早已水落石出,但其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的问题,却一直萦绕在新闻从业者的脑海中。“纸箱馅包子”的假新闻,其实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目前在部分媒体从业人员中,法律观念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已经成为他们业务进步,成为整个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很重要的障碍。在个别媒体从业人员的心中,他们注重的只有收视率和轰动效应,到底这样的新闻行为,是否真的符合我们的法律规范,是否真的能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这些似乎已经变得不重要。进入新闻行业的第一天,新闻记者就应该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人民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或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试想,当年炮制假新闻的记者,如果他能将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时刻铭记于心,这种损害商家利益,侵犯民众权利,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

三、加强媒体社会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举措

(一)增强媒体人法律观念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总理的讲话,实际是对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展都指明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无论何时都要走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一要求实际对媒体工作者更是紧迫和必须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坚持法治理念,是媒体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如何对待被采访人、以何种态度、使用何种手法报道新闻事件,这一切都时刻体现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新闻工作者树立法治观念,就要在一切言行中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和掌握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在实际监督中切实做到依法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舆论监督中有效地避免新闻侵权和新闻官司。因此,在新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将法律素养的培训提到和业务培训同样的高度,增强媒体人的法律意识,将民生节目中的不良现象和法制化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媒体社会责任意识。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除了加强媒体工作者自身的法律观念,在未来推进司法改革过程中,通过制定电视新闻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规范媒体信息发布行为,也是一项必然的工作。一是建立“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刊发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不良广告”等惩罚机制。二是建立报道失实公开更正制度。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有三分之二的准则明确规定,报道失实必须予以及时更正。三是建立媒体负责人问责制。对于造成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的电视媒体,在依法查处有关从业人员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追究管理者、主办者的责任。

(三)探索行业协会归口综合监管的新途径。

在我国,媒体担负着“喉舌”功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宣传部门、出版部门、工商部门、行业协会对媒体都担负着不同的管理职能。这些部门对媒体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领导和管理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从编制人员还是业务范围,都还没有哪个部门形成独立综合监管媒体的力量。随着媒体业的发展壮大,明确一个综合具体监管媒体的机构十分必要。从未来发展和目前职能的情况看,新闻工作者协会应当结合所担负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职能,来承担这一重任,把好综合监管的第一关。

结论

民生节目,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特别关心贴近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媒体是构成社会意识的主体,是先进文化的培养者,是和谐社会的引领者,并日益成为公民进行终生教育的第一场所。在报道民生新闻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根本关怀,是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责所在,是对受众主体地位的认可与满足,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新闻媒体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特别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他指出:“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而社会责任感,究竟怎样树立和培养,不是仅仅靠媒体工作者的一方热情和直观的感觉,这里首要的最基本的素养,就是法制观念的强化。法治,对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至关重要;法治,对一个公民的权利维护,弥足珍贵。法律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真正信仰,才有力量,才有权威,才能转化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当越来越多的公民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他才能真正勇于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一规律在媒体工作者身上会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下载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齐鲁频道胡雨萱:论媒体法制意识下的社会责任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