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

时间:2019-05-15 07: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

第一篇: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

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

展览海报

长白老林 赵开坤 2009年 布面油画 80×150cm 天地应合 盘谷默契 ——写给赵开坤的绘画文/许 江“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这是唐代散文大家韩愈所撰《送李愿归盘谷序》的篇首。韩愈以如椽之笔,赞美这个环山之间的盘谷,泉水甘美,草木繁盛,“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十数年前,我看过赵开坤先生的画作,他的长白冬雪、密树虬林,就让我想到此类盘谷景象,逾冬夏而不衰,任黜陟而独立。赵开坤的画,四季分明,春有柳树梨花,夏有溪山幽谷,秋有孤葵兀立,冬有长白老林。他仿佛将天下的景色拧成一片天际下的盘谷。在那里,茂林生长,生物有情,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是春柳与冬林。那春柳往往一枝独放,千点万叶,婀娜飘洒,引来春风无数召唤。那长白老林又总是苍茫茫一片,密枝托着烟云,满眼荒天古木。春柳的疏放,老林的浓郁,在赵开坤笔下,如诗一般沉吟。

长白老林 赵开坤 2010年 布面油画 300×200cm(三联)东方的民族,崇尚山与云的歌咏,无论“北宋三家”的雄厚宏阔,或是“南宋李刘马夏”的恬淡裁取,在最让人们向往的景致中,总是那烟树在幽壑深谷里的辗转和清旷。那山、树、雾被东方的线笔生动地描绘着,沉浸在一种千古静寂的醉意之中。现在,这种千古气象回来了,活在赵开坤等一代不懈描摹自然生物的写手笔下。赵开坤的长白山林沉郁地耸立着,黑黢黢的林子灰茫茫的天,那利刃一般的黑松挑拨着云气,黑枝杆从浓阴中横发出来,如虬如蛟,天与地在这里交合。我们不仅有亲临的如涉之感,还分明感到阴阳晨昏的力量在这里集聚,感到缥缥缈缈的冲融在这里生发。在林天交合的际线之下,最是墨色浓郁之处。那浓墨粗笔让山与树浑然一体,如若黑云,并向着深处蜿蜒而去。那天际的精微与根处的粗放呼应着,长空的流风与山谷的起伏呼应着。这种呼应常存突兀,常涵重晦,并拧成一片清旷无际的整体。正是这烟树深谷里,蕴蓄着自然的生机,蕴蓄着宋代山水诗人们笔下用以亲近历史观画者的超凡感觉。

瑞雪 赵开坤 2006年 布面油画 280×160cm赵开坤的绘画受长白山的滋养尤深。长白老林的高树将他的笔磨炼得风姿信然。那长杆挺拔,向空中的高处攀援;尽梢处,细枝婆娑。油画的用笔囿于料材的迟滞,难以水墨般自由挥洒。但开坤的笔却不尽自由,挥洒横出,既见树形,又现风神。那空中常有流云,在其极白处,枝桠惊蛇般穿梭。枝桠之下,浓重的松影却似波涛,在长林中抚掠,似有雷声滚过。他的柳树梨花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柳一缕一叶都乘着风,飘在拂面的绿息之中。接地处,往往有一条长路或一围篱墙向纵深延展,更显惠风之象。一杆笔该硬处如钢,该柔时若风,如此天地万物一例相看,却又风姿信然,心亦吐纳,是开坤绘画最令众人羡羡然之处。

松桦恋 赵开坤 2007年 布面油画 110×150cm赵开坤在他的创作手记中有言:“绘画是一门手艺。所谓手艺,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的娴熟,更重要的是一种投入的精神,一种与生命、生存融化为一体的那么一种默契。”话语淡然,却掷地铿锵,内里透着一份自信。能让生命与自然达成一份默然的契合,这是古往今来多少艺者的追求。赵开坤笔下的风景多是日常山林的景致,但他却能展露宋画中烟树盘谷的清旷,展露春风一夜梨花开的灿然,这其中不唯他的用笔用色,更在他沉浸于自然之中的深深的专情与沉醉。《文心雕龙》有言:“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我看开坤诸多的写生现场照片中,在大草帽或毡帽的浓影之下,一双眼闪着光,射向远方。这是真正的绘者之眸,多少生命的感情如飞矢般射出,多少天人的兴发在这里洞然相契。这正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伟大的默契,也正是我一再援引韩昌黎的“盘谷序”言,而就赵开坤的绘画在心中为之歌咏的。我想,这样的盘谷默契,必将垂范后世,令多少同代与后生终生以为榜样。回头沟二队 赵开坤 2013年 布面油画 270×150cm(三联)人生若寄 艺术千秋文/吉林艺术学院校长 郭春方2016年4月1日开坤因病在艺术创作繁盛之际溘然离世,留给世人无尽的遗憾。4月9日,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的“文脉传薪——2016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名家研究展”开幕式上,范迪安先生提议为开坤的逝世默哀,以表达对他悼念和追思;许江先生多次表达对开坤离世的惋惜之情并提出展览构想。他鼎力相助、多方协调,在开坤逝世一周年之际促成此次展览。新疆!新疆!赵开坤 2006年 布面油画 180×80cm开坤在吉林艺术学院执教多年, 是学院终身教授。作为美术教育家,他上承吉艺前辈积淀的学脉精神,下启当代油画教学的研展创新,襄助同道,嘉惠后学,在美术教育领域贡献卓著;作为油画家,他执念自然、心师造化,变写意为风骨,拓新油画表现语言,以质实朴重、气魄纵横的个人风格在中国风景油画领域独树一帜,形成了风规自远、万殊化境的精神气象。唐贵儿收藏的老式机械助力车 赵开坤 2010年 布面油画 150×175cm 窗 赵开坤 1987年 布面油画 115×140cm 种青稞 赵开坤 2011年 布面油画 200×200cm(二联)开坤一生对自然始终心怀敬畏又饱含深情,他曾感慨“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做回了学生”。自然是开坤在创作上永恒的主题,也是他艺术创作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开坤在油画表现形式上不断进行实验和探索,从《窗》、《十月大地》、《梦中白桦》等作品可以看出他从写生自然入手,在图式观念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做出的多样尝试,并从中找到了前进的路径,成为东北表现性油画风格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开拓者。进入90年代,他醉心于写生时须臾瞬间萌发的恣意随性,在创作中逐渐深化写生,力图在作品中体现一种即兴式的“现场感”。从《通往长白山的路》、《老式照相机》、《长白老林》等作品可以看出,纷繁变幻的自然意象:山、树、村落、老物件等图像元素在他的画面中合势交侵、触变成态,形成了超越自然原生形态的纵横气势。进入21世纪,开坤的艺术表现愈发精熟,他以气势撼人的造型表现力,兼顾丹彩与气骨之美,在感兴状态下创造任运自然的生命境界。自然又是开坤艺术精神的归宿,在近四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开坤的足迹踏遍长白林海、塞北江南、海滨草原、关中藏地,多样的人文风土在他的笔下生发,促成了他自成一家的艺术风格。

老式缝纫机 赵开坤 2005年 布面油画 90×100cm 天池 赵开坤 1991年 布面油画 100×81cm“质直者径挺不遒,刚佷者倔强无润”,作品是艺术家天性的外显;“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作品又是艺术家后天造诣的明证。作为风景油画领域的卓然大家,开坤的作品五次入选全国美展、多次获得业内大奖并三次获得吉林省人民政府“长白山文艺奖”,这些殊荣是对他多年探索油画艺术的充分肯定。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融合中西为前提,越来越多的油画家回溯民族文化本源,以传统写意精神介入创作,开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中国写意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写意观念的生成则历经唐代王维直至宋元诸家,最终形成了以写意精神为宗的文人画风格体系。近代陈师曾针对文人画提出“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传达性灵,应宁朴毋华、宁拙毋巧、荒率天真。这种朴拙、率真的写意精神在开坤作品中不仅是通过对手性与书写状态的锤炼所形成的图式表达,更是基于他多年与自然对话,会心体悟到的精神意境所至。他笔下的自然与心识情感相生相合,风骨气脉贯穿始终,写意精神最终在开坤的油画中融汇成生命的迹化,交响出弘大境象。

憩海 赵开坤 2006年 布面油画 240x200cm(二联)生为人杰 死为鬼雄 赵开坤 1991年 布面油画 160×120cm这次回顾展主要展出开坤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创作,有经典的代表之作,也有作品初次参展,比较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开坤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许江先生亲自撰写前言以嗣怀念,各位师友的深情厚谊,令人感佩,也使我们更加顾念开坤为人为艺的坦荡与真诚。追忆逝者不忘初心,铭记长白老林,传承艺术精神。我想,这是对开坤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赵开坤教授照片赵开坤赵开坤(1954—2016),男,河南濮阳人,1978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吉林省高级专家。作品五次入选全国美展,《长白老林》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多次获得油画专项奖;三次获得吉林省最高文艺奖“长白山文艺奖”。部分作品欣赏: 梦中白桦 赵开坤 1996年 布面油画 70×195cm 拿草靶的农夫 赵开坤 1996年 布面油画 70×195cm 十月金秋 赵开坤 2014年 布面油画 130×180cm 秋天的季节 赵开坤 1993年 布面油画 81×100cm 十月大地 赵开坤 1989年 布面油画 130×160cm 十月金秋 赵开坤 1999年 布面油画 160×180cm松江村头 赵开坤 2006年 布面油画 210×70cm(三联)

第二篇:我眼中的波兰作曲家肖邦与他的作品(赵云云)

我眼中的波兰作曲家肖邦与他的作品

班级:环设153班 姓名:赵云云 学号:201501908081

众所周知,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他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

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的一生可谓是非常短暂的但是他留下来的创作缺被世人永传。肖邦的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作品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肖邦《第1钢琴协奏曲》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华沙起义时期(1830-1831年):这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飞跃。肖邦为华沙起义的民族浪潮激起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令他创作出强烈爱国主义内容与高度完美艺术形式相统一的早期杰作(《革命练习曲》)、《a小调前奏曲》等。

《c小调练习曲》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所以,人们又把这首练习曲称为《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

巴黎全盛时期(1832-1845):肖邦的具有深刻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钢琴表现技巧的创作日臻完美。他涉猎了各种音乐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波洛奈兹、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结构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等,获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其中、《C小调夜曲》、《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等尤为突出。

创作《葬礼进行曲》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恶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这种梦境使齐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料这竟启发了这位音乐家的灵感。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突然,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一首《葬礼进行曲》。

晚期(1846年后):肖邦这时的创作明显衰退,较重要的作品有《幻想波洛奈兹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等,依然倾诉着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与期望。

《f小调马祖卡舞曲》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华沙的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所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库亚维亚克等舞曲使他着迷,这些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

第三篇:赵延年与裘沙及王伟君的鲁迅作品插图之比较

赵延年与裘沙及王伟君的鲁迅作品插图之比较

内容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被反复改为连环画。在对《故事新编?理水》的连环画创作中,赵延年与裘沙、王伟君在对作品的充分分析并且结合自身的画风,他们在艺术风格上迥异,各有千秋。赵延年用平刀铲刻,用写实的手法在黑与白的对比中,版画与文本形成一种张力;裘沙、王伟君不局限于线条和色彩,而是在主观表现的艺术时空里,传递文本的思想性。虽然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却丰富了《故事新编?理水》文本的内涵。

关键词: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 连环画 赵延年 裘沙 王伟君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耗时十三年完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在序言特地提到,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急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1】可以看出鲁迅对艺术非正统性的坚持,在历史小说的历程中具有先锋意义。

《理水》创作于1935年十一月,以夏朝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古老传说为原型,前半部分鲁迅以“光怪陆离”的色调,写出一个由学者、考察官员与下民奴才组成的一个荒诞的上层世界,后半部分用“黑色”的笔调刻画了由大禹和其同事组成的为民请命的平民世界,在这种古今时空的交错中,刻画出了一幅幅群丑看客的图像,也是这种“以众虐独”,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大禹这种孤独战士淹没在这场群体性的狂欢中。这种古今杂糅的手法,古今神似的思想是鲁迅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九零七年,鲁迅就阐述过其辩证的历史观点:“所谓世界不直进,常曲折如螺旋,大波小波,起伏万状,进退久之而达水裔,盖诚言哉。”【2】一方面鲁迅坚信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另一方面正如其在《华盖集》中所说:古人做过的事,无论什么,今人也都会做出来,正是这种古今社会现象的神似,使《理水》具有寓言和象征意味。关于小说《理水》连环画改编的作品,赵延年与裘沙、王伟君的画作具有代表性。

一.黑白中的庄严与荒诞

赵延年一生坚守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坚持鲁迅先生“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和珂勒惠支所说的“黑白是版画艺术的生命”的立场,他的版画作品多以鲁迅的作品为蓝本设计插图,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野草》,是现代木刻版画的大师,中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

《理水》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于2003年,总共8幅,按照小说的叙述来刻版画。赵延年用灵活而犀利的平刀晕刻,在刀刻中追求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注重版画作品的情境意蕴和形式韵律,作品刚柔并济,富于韵味。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铲刻和特写,与《理水》中人物漫画式的描写迥异,从而在表现手法上造成一种张力,在黑与白的对比中细腻传神地刻画人物神情、动作,表现了《理水》的思想内涵。

8幅黑白木刻版画延续了鲁迅的“看客”叙述模式,赵延年用白底单线来刻画这些“看与被看”的场面,使小说的情节以及主题跃然纸上,也使整套版画渲染出一种荒凉的气氛。他融入了中国画描的元素,在刻画线条时又十分注重发挥刀的力度,画面中注重刀痕粗细强弱的对比,穿插阴刻与阳刻,黑白色块的视觉冲击组合,正面人物的线条明朗,对官员和下民眼中的归来的大禹进行特写,用素描式的手法刻画出一个衣着朴素,形容枯槁的大禹形象,和文本呼应的是吸引人眼球的长满茧的大脚,大禹在治水期间是有一官半职的,民众为其接风吸尘时,并没有穿上象征着权力等级的官服,而是粗布麻衣,也没有屈膝而坐,而是将大脚对着其他官员,这在那些满口“OK”,装腔作调的文化山文人、学者眼里可以说是荒的,不符合礼仪的。反面人物则较之灰暗,考察员面目狰狞,周围是一些众,画家利用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手法,将人物刀刻出来,近大远小,从而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空感,人物在画作中只是一种陪衬物,《故事新编》最突出的手法是“古今杂糅”,把神话融入现实之中进行重新解构,人物也是漫画式的描写,赵延年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切都是古代的,人物大部分是特写,这与小说是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大禹归来图和官员考察图形成强烈的对比,大禹这种先驱者被庸众们孤立,“以众虐独”,与充满光怪陆离色调的上层世界呈现出一种隔膜状态,看出大禹的一种悲剧性,可以说画家将情已经融于物中,主旨显现于画中,这离不开其对鲁迅小说的深刻钻研。

赵延年的《理水》黑白木刻版画在黑白艺术语言中的呈现出庄严与荒诞的世界:先驱者与庸众的世界,从而契合鲁迅通过对传统和历史的虚无的批判,表现历史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和世俗性,来讽刺现实的虚无和荒诞,从历史中去追寻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明与暗的混沌与荒原感

裘沙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代表作有素描组画《黄浦江边革命的怒潮》《老贫农赞》《白求恩》夫人王伟君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两人皆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画家,二人又都出生于浙江。从裘沙携夫人王伟君合作到一家三代共同参与,至今已完成了《鲁迅之世界画集》等近2000幅作品,并在国内外举办纪念鲁迅专题个人画展28次,出版有《鲁迅》照片集、《新诠详注文化偏至论》等书籍、画集30余种,影响波及日本、意大利、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笔画“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着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世界。裘沙的作品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色彩,而更注重思想性的传递,这点颇似西方绘画中的表现主义,艺术家通过作品著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

裘沙、王伟君对于小说《理水》的绘画创作是一幅彩色插画置于小说的前一张,配有小说最后一句“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画家用彩铅绘出百兽之王凤凰与治水首领大禹狂欢的场景,整幅画作的线条比较粗犷,对大禹身体形态作了夸张、变形的处理,大禹的着装带有着原始社会的痕迹,在群欢中大禹满脸的疑惑和缄默,大禹服饰的黑色以及脚下泥土的灰黄色属于暗色,大禹的形象给人以仰之弥高之感,艺术的形式是比较庄重的;而凤凰色彩则是亮色,艺术氛围是活泼的,艺术形式相对而已比较随便,在这种明与暗的这种视觉冲击下,呈现出一个混沌的世界。

第四篇:国一金典签约画家于亨亮相萨尔茨堡“自然与人类作品”画展

国一金典签约画家于亨亮相萨尔茨堡“自然与人类作品” 画展

2015年10月3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墨天下书画院副院长、苏州科技大学美术系教授、著名国画家于亨先生应萨尔茨堡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出席了在 Galerie Saulenhalle Rathaus 举行的《自然与人类作品》画展开幕式。《自然与人类作品》画展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市Langen Nacht der Museen(博物馆开放夜)的主题活动。

出席画展开幕式的有:萨尔茨堡市文化部长 Dr.Anton Gugg 先生;德国原驻中国大使修德夫妇;Art Forum 美术家协会会长Dr.Frazhe 先生;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家赵林红女士;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美术学校校长、著名美术教育家陆露女士;广东省美术馆副馆长、著名国画家蒋悦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国墨天下书画院副院长、教授、著名国画家于亨先生;中国建筑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委员、教授、著名水彩画家黄晓平先生等。Dr.Anton Gugg 部长先生致辞,对画展的举办表示祝贺。随后,广东省美术馆副馆长、著名国画家蒋悦代表艺术家一行向大家致谢。活动进行至高潮时,萨尔茨堡市市长 Herr Schaden 携夫人到现场,代表萨尔茨堡市政府向中国的画家、艺术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合影留念。最后在管乐表演艺术家Frua Bettine Cleme余音绕梁的笙乐中,萨尔茨堡市市长Herr Schaden 先生、Art Forum 美术家协会会长 Dr.Frazhe先生、德国原驻中国大使修德先生收藏了于亨先生的国画作品。参展活动中,来宾们对中国艺术家笔墨横姿、行云流水的书法;画龙点睛、栩栩如生的水墨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用书法写出自己的中文名字或者自己内心的美好祝愿。在氤氲着国际艺术交流,两国感情交融的气氛中,画展不知不觉地到了午夜十二点,虽然博物馆开放夜活动结束了,但东西方艺术交流所碰撞出的花火却一直闪烁在满天星斗的奇妙小城。

于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北京国墨天下书画院副院长、苏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美术总监、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

2002年获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13年被中国百家网络媒体推选为“中国山水画十大家”;2014年,参与录制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吴门山水新四家”专题纪录片,被评为“2014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国画家”。

2014年国画名家--于亨“水墨园林系列作品”入选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审批的《中国传世名家名作专题邮票》,出版个人画集八本。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曾在中国美术馆、北京当代美术馆、法国巴黎、台湾高雄、苏州、呼和浩特等地举办画展。有作品在《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艺术报道》、《世界知识画报》、《中外画刊》、《美术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苏州日报》等多家专业杂志报刊发表。有多幅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交流中心等专业机构与文化团体﹑及个人爱好者收藏。

下载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与自然对话——赵开坤油画作品回顾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