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长印象——父亲篇
成长印象—父亲篇
那是个多雨的夏天,他满怀欣喜的踏上人生的旅途,还第一次坐了火车。他要去河南。
在孩子的心中一直都很伟岸的父亲无论如何乞求要送上学校,自己却孩子般的在火车上弄丢了钱包。
从小到大,就一直很敬佩父亲。
这个经历过文革,参加过劳动合作社的人,作为当时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不免早早的就肩起了家中的重担,据说十三岁的他,一年就有两千分工,另外,砍柴,喂牛,割猪草,是一件多么普通而又不知道无奈的事!
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雨下遍了全国,可是无论如何也淋不到这层劳动人民身上的,家道并不殷实的他被送去学了手艺,十七岁,从此就注定当上了一辈子的流浪汉。
当如今的同龄人正享受着卓越的物质生活,整天无所事事的时候,殊不知就在二十几年前自己父亲背起的确良包,在社会的最底层已经打拼了好些年。
二十二岁了,父母简单的为他操办了婚事。分家!一间半房子,几十捆柴,几十捆草,或许还有几十块钱和一头猪。
好歹有了个家。可他并未从此改变。他的家庭并不幸运,因为常年不在家,留下妻子忙里忙外,一两年下来还没个孩子,这在农村可是无法容忍!出生在三四十年代的老封建和村里的长舌妇于是就造起了流言:这个他娶了个无法生育的她!
小农家庭的纠纷,此后的五六年,就再也没有安生过。无可奈何的他经常是叼着那根廉价的烟,一包接着一包抽!以致于至今烟瘾无法戒下,还制造出每天三包的不朽数字神话!像绝大多数人,他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可偏偏她又给他生了个女孩子!老农父母亲就怒了,乡里邻里就乐了。
但这终究不是他!
世上总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儿。有些人“打拼”了一辈子,直到死,也没个好转;有些人偷鸡摸狗从不被抓。生活不如意,孩子不争气,工作不顺利……人呀!累死累活了好些年,还是穷得叮叮当当!
正如一棵树,长在了哪儿,自己无法改变,但发达的根系和树枝有无限的伸展空间!在骨子里,他争强好斗,有一股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
当然,尽管命运没有向他抛出橄榄枝,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的跳上生活这辆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挥洒着,继续走向前去!可是,一个被生活压迫得佝偻的人,能有多高的精神追求呢?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自己的家。
看到这,亲爱的读者,除了同情,我们应该理解这位普通的父亲,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初中毕业的他,况且还是半农半学的教育条件,思维能有多前列?
不过,命运总有转机。一切似乎从92年起有了好转,这个地道的农民,却一年有320天在外的打工汉,结婚七年后终于有了个活着的臭小子。由于当年计划生育医院绞死了那个本来已经出生在人世的男孩,他承受了多大的打击!如今,他才感觉终于当了正儿八经的爸爸!
这个人似乎与生活结下了好运,那年家里的几头猪也卖了个好价钱,还动土在一楼楼顶码了个二楼,另外,新添了一台至今仍服役着的电动机!一切都似乎有声有色的在运转着!
是呀!这个孩子的降临,让他在村子里得到了多少的祝贺,给了他多少动力,这是他的精神食粮呀!
这个小破孩无疑就是观音菩萨送给他们的一个礼物,这是后话。从此家里多了几丝笑容,家庭的关系也和睦多了,虽说他爸妈还是冷冷淡淡,但是总算没有了隔三差五的叫骂!后方安顿好了,而且事实证明堂客把家的里里外外也打点的不错,他终于可以放手做自己的事,去闯荡那片仍然是未知的江湖。但是人活一生,风雨雷电和寒霜黑雪,有时候会在同一个时辰向你的头上倾倒下来。
正当这位朴实中又不乏年轻人少有的那股魄力的打工汉正在自己的战壕中拼命时,命运又冷不防的给他开了个玩笑。最小的妹妹外出打工受了刺激疯了,曾经家中的顶梁柱自己的老父亲殁了,排行老三的弟弟弟妹拿锄头拔拉着孤苦伶仃的母亲的家哩!
这个原本就不和平的家庭又开始演绎起了只属于自己的动荡与不安。这时候他的女儿正七岁,小儿子才两三岁。后方失火,硝烟弥漫。这个三十来岁的男人已经承受过太多的戏剧里才有的艰辛。好像自己真的是生活在不切实际的童话世界,他只有继续一包接着一包的抽烟。
突然,这个世世代代的农民,有了一个当时村子里其他人甚至听着都害怕的想法!这个在城市里打滚了十几年的男人,自己这辈子再怎么干也就这样了,他发誓要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出门!读书,读书!在他的想法里,这就是农民走出农村的唯一路径,再也不要让孩子们在这个穷山僻壤受苦了,他恨透了这个地方,但自己又永远挣不脱这根绳索,多么让人无奈的事呀……
时间的齿轮依旧在不停的转来转去,是的,小时候以天算,上学了以周算,工作了以月算,持家了以年算,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子突兀的出现了一个以十年二十年算计的他,开始有了些不平凡。就这样,两个孩子成了他全部生活的重心,毫无疑问,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两个孩子,为了那几十年后自己也渺茫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希望。
可是生活就像恶作剧,时不时的给他讲个冷笑话!女儿掉下土堆晕死,儿子更加调皮捣蛋,没过多久,一把大火又把原本就不完整的家烧了一半,好像全世界的霉运都要交给他。
可是又能怎么办?自己就这么一个家!天塌下来也只能按塌下来办!堂客是个老实人,也没个有用的好办法,所有的事都只能依靠自己拿根烟吧嗒吧嗒。
孩子看着一天比一天的大了,家道眼看着也有些好转!可是人哪?旧问题余波未平,新问题又叠象丛生,这就是生活嘛!钱也不是个好东西,自己拿着烫手,别人看着眼红。自己在外面日晒雨淋用血汗换来的钱拿回家,几万又几万,给孩子们数,数得手疼眼酸。
怎么办?堂客开始攀比了,孩子开始胡闹了,亲戚开始抠算了……借出去的收不回,用掉的更是泼出去的水,吵闹、打骂……开始蔓延到了整个村山。
是啊!人一旦解决了温饱问题,便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可对于他,一锤一刨换来的血汗钱,能想到其他人其实根本体会不到他的累吗?毕竟都是初中毕业呀!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人能理会他的苦,包括她。于是,他开始唠叨了,开始动骂了,开始动手了… 那些鸡飞狗跳的日子,他也还能记得吧!现在一家人谈着说着想着,也许只会是漠然的付之一笑哩!当然,这是后话。
家道好转,并不一定就眉开眼笑!生活好了,孩子们手头上就足了,就开始不好好读书了!这还得了?一个普通男人心中唯一的梦想在让自己两个孩子作贱!于是生活中又自然多出了让那两个孩子悲剧的一幕。
酸甜苦辣,他这才有了个家,两层的小楼房,正对着村子的池塘,像很多伟人故里的布局一样,这让他看到自己的小儿子心里暗暗地争了口气。可事实又让人很失望,自从家里有点好转,这个儿子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往下掉,甚至整个高中都不曾有过光环……
光景不好,但总得过。时间飞逝,到了2010年,这是他家历史性的一年!女儿出嫁,儿子上了大学!据说,为此,他儿子还事先摆好了春联,好像一切都尽在这个十八岁都未满的小伙子掌握之中!“贺艳结连理,有财源源源不断”,“庆凯跃龙们,行好运运运亨通”,横联“红红火火”(他家五口人名字全部包含在内,在此不再细说),这幅对联着实让他高兴了一番!在女儿的回门宴上,全家都乐开了花!这时候的他已经四十又八。
但是,在生活没有画上句号之前,总得继续。在这个朝代才刚刚起步的第一个百年,似乎所有人的唯一目标就是铆足了劲的发家致富。当然,他也意识到了这是一股新的农民风,因为有很多的后起之秀早就超越了他。又能怎么办?前四十年的他受尽了人世间的苦难,早就榨得像块豆干,五十不到的他,早就已入花甲!
这一年的暑假,他倒像了一个孩子,一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河南,两个一模一样的他们,走在校园里,一个饱经沧桑与磨难,一个披挂着他依稀记得或者从未有过的天真烂漫,近在咫尺,却又是完全不一样的他。
站在新的城市,新的人群中,他的儿子送走了爸爸,看着远去的大巴消逝在平原的一望无际中,心里也在无限的磨难:爸,孩子已长大。
第二篇:《文盲联话·印象篇》
关键词: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的上下两句。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3、合掌: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比喻对联上下句的内容意思重复。
4、桃符:本文取其
本义,即古代画“荼”与“郁垒”二神于桃木之上,用以驱鬼的画符。
初识对联
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一、对联的七个基本特点
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平仄相协、内容忌叠、文字相异等七个基本特点。
以对偶为基本表现形式,要求对联具备对偶句的文体特征,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强弱相当”、讲求声韵,要求对联单句和上下句均能“平仄相协”,需要遵循一定的律韵进行,比较广受对联界认可的是以为“双节平仄竿”为核心的“马蹄律”。
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只能用上下对偶句的形式来表达文意,因此,对联,尤其是单边七字以内的短联更要求能用最小的空间表达最大的文意,所以对联是要求“上下联不能说重复的内容”即,“内容忌叠”;此外,对联要体现一定难度的艺术技巧,文字的使用也相对严格,其中一条是“文字相异”,即一副对联中不能重字,严格来说是不能“异位重字”。而一些虚词则可以适当“同位重字”。
讲求声韵和格式自由使对联兼备了韵文的和散文的特点,也兼采了诗歌、谣谚、谜语、戏曲等的特长。所以对联在个别单句上,声律有可以大家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格式,即“马蹄律”,但是在组成对联躯体的字数、句段上则格式自由,没有限定,有如散文。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对联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对联本身的分支来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来了解一下。
从对联分支来源以及其证据来看。对联包括对句和联语,两者在发展成为对联的过程中相互独立又交叉进行。两者的区别标准在于上下句有无围绕一个主题,上下句能否接续、有无关联,如有则是联,如无则为对。没有围绕一个统一的中心或主题的对句往往是由两个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的,对句只要求结构声韵属对工整,意思内容不合掌,如大量的巧对、无情对等;而联语多是一人独立完成,除了对联中的对句要求外,联语上下句之间还要求“既对且联”,有统一主题中心,起码是可以接续的,如大量的楹联都是有主题的联语。
对句主要来源于民间的口头应对或者文人之间的相互游戏,现据专家考证最早的对句是《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陆云(字士龙)与荀隐(字鸣鹤)的对句: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两人的生活年代在公元262—303之间。故所以有证可考的最早对句出现于这段时间。
联语主要是由文人书面创作,是脱离了诗歌、辞赋而“独立悬挂出来,作为联用”的一种文学体裁,没有脱离诗歌、辞赋等不能算为对联。现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联语是东汉末年孔融(153--208)从他原诗中抽出,悬于客室“已经起到对联作用的”一联:
座上客常满
杯中酒不空
比较对联中对句与联语的特点和范畴,我们逻辑上应该认为对句的出现早于联语,但是从已有的资料和研究来看,孔融生活年代(153--208)要早于陆、荀两人(262—303)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对句早于联语的其他有力证据,我们暂时存疑。
此后,对联的对句和联语虽有相互交叉但是是独立分开的。对联这个术语真正出现是在明代万历年间(1574—1619),此间有个叫沈德符的人,写了一本《野获篇》,其中一则说到:“张江陵(居正)盛时,有送对联者……”这才是对联真正开始定名,从而把对子、联语统一起来;此后对句与联语不在独立分开,而是作为统一在对联名下的一部分。
从对联的艺术美学和发展逻辑来看,对句应该早于联语。和一切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历程一样,对联的萌芽首先应该在于民间,而后才为文人和统治阶层运用,成为一种文字体裁,进而推广而为社会接受,最终成为一
种文化与风俗现象。
对称以及平衡,是中国哲学文化与艺术美学一向追求的特点,这点在早期先民的有意无意的模糊美学观中已经是最为特出的一点了,从出土的各种生产工具的打制、生活用品的装饰,到汉字创造都鲜明体现了结构对称与平衡的特点;道家文化的大极、两仪、四相、八卦的对称平衡推演更是突出强调了此点。对称与平衡的审美取向,渗入文学便表现
为对偶句,进而发骈赋,也孕育对联。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丽辞》中说:“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声文辞,运裁为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他从人畜形体特点悟出事物对称平衡的“必双”的特点,如人分左右手,左右眼等,认为这是自然赋予的,由此推及辞章,也必然体现“上下相须、自然成对”的特点。
富含对称及平衡这个审美取向的对偶句,是从民间萌发而后为文人研究,进而推广到社会的。而以为对偶句为核心躯干的对联,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为突出对称审美取的一种,其发展过程也应该是从民间的口头对句开始的。而在民间对句萌芽起始阶段,应该在先秦时期了,这个时期诗歌、辞赋尚不成熟,自然没有为特定目的而写的联语。据此逻辑,有不少学者认为对句应该早于联语。
从对联学者研究来看,目前联界认为对联有三条发展源流,分别为:
1、“桃符——》门神——》春联”。
持此论的学者大多认为对联(更确切说应该是春联)起源与桃符。据《风俗通》:“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官常以腊(月)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辈,冀以卫凶也。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祉也。”
另外据《山海经》载,从远古时代起,就有了“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的除夕习俗。后来这一风俗逐渐演变简化:从“饰桃人”变成“立桃板于门上,画二神”,进而又变成“桃符书二神字”。由雕刻而画像,由画像而写字,虽然边得简单,但却是一步步重大的发展,这个发展为以后对联悬挂出来,作为新的习俗和独立的文学艺术做了社会和文化上的准备。《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又经秦汉有所增删,可以说,至晚汉代桃木板上已经有文字了,而且是两块,分别书“神荼”、“郁垒”。“荼”和“郁垒”是兄弟二人,都是神,在“荼”加一“神”字,目的是变成两字以便和“郁垒”对称,这种追求字数相等的做法说明,在汉代乃至此前人们已经注重追求“桃符上的对称平衡”,这个对称已经能隐约看作是春联的雏形了。因此,这个习俗的演化和进步对于春联的形成意义重大,它为对联,尤其春联的最后出现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提供了背景。
此后,把“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对称书写变成对仗的句子,这是一种历史性突破,它直接导致了“春联”的诞生。具体最早的独立悬挂出来的春联是那哪个,目前联界还在考证研究中,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确凿记载的一副春联是《蜀梼杌》中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写的: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后蜀亡于公元965年,由此可以推断早在五代甚至唐朝已经有春联了。
2、“五言诗——》联句——》对句”。
支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对联是文人发展出来的。五言诗始于汉代,至晋已颇有成就。晋人崇尚清谈,文人之间常接续作诗,以联句为雅兴。从联句作诗到对句成联,即互相对对子,就清谈的发展是很自然的。最早的有记载的对句即是上文提到《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记载的: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而在此以后,唐代以下,文人对句蔚然成风。
3、“律诗——》摘句——》联语”。
主张这个观点的学者认为,这是早期对联所找到的一条捷径。唐代定型的律诗,平声韵脚,格律固定,尤其是要求第二、第三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两两对仗,这为向对联演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当时的诗歌批评,诗歌欣赏的方法,又给这种演变创造了机会。这种方法,为摘句,即把诗中精彩的句子摘出,写到“诗板”上,反复揣摩,加以论评,而所摘之句又多是律诗中反对仗的那一两联。诗中之联,或承上,或启下,或表现一个侧面,独立性比较弱,往往不是现成的“对联”,但用它的平仄、对仗“模式”去为某一目的所写的两句,就是对联了。初期的对联多为五言或七言,就是受到由诗到联的影响。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1、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可算为对联的萌芽阶段,它有三大显著特征:
(1)、对句和联语分开发展,时有交叉,对联还没有实现两大分支的汇流。如上文所述,这个时期,对联是分对句和联语两大分支发展的,无论是文学成熟性,还是社会需求都还没有到能促使两者的汇流的阶段。
(2)、形式上以对句为主导,晋唐接续,民间到文人,各种巧对开始流行;而联语发展比较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除了陆云与荀隐的对句外,还有以《五总志》记载的温庭筠以“玉条脱”对“金步摇”等为代表的大批巧对;而有资料记载的联句则相对很少。
(3)、对联受到律诗的“压迫”,总体上发展缓慢。尽管律诗摘句可以直接产生对联,对促进对联的创作和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盛唐的律诗倍受宠爱,尊极一时,以至取士应试都要作诗,其他文体受到诗的“挤压”,当时作为诗之附庸的对联就更难登大堂了。直到晚唐,随着诗的地位开始下降,对联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
2、发展阶段
从五代到元,是对联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对联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
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2)、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
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3)、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祯等书法大家都曾题写过不少对联。如赵题写扬迎月楼被传为美谈的行业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3、繁盛阶段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鼎盛时期,这时对联创作达到了对联史上的高峰,如果文学史家不存偏见地研究一番对联,继而将其纳入中国诗歌传统之中,将惊奇发现:明清对联所达到的历史高峰足以媲美唐诗、宋词和元曲。粱章钜在其《楹联丛话·自序》中描述了对联的兴盛:“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种御联悬挂”,“宠锡臣工,屡承吉语”,“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当时的“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者”。
这个阶段的对联主要有以下特点:
(1)、春联得到广泛普及。
这个阶段春联的鼎盛发展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明太祖朱元璋以行政命令推行春联,清康熙、乾隆等帝王也非常重视并多有创作。上行下效,帝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官宦公卿、文人百姓,形成全国对对联的重视。
(2)、对联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明清以来,庙宇、园林大量出现,名胜联发展迅速,一跃成为对联中最令人瞩目的一种。明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又极大推动了行业联等繁盛,使其成为城市文学的重要现象。
(3)、对联书籍开始印行。
这个阶段各种对联书籍多有印行,如集锦类的《春联大观》、墨迹类的《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工具书类的《笠翁对韵》等,其中集大成而在对联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粱章钜、梁恭辰父子印发的“梁氏系列联书”
包括《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和《巧对补录》等,他们开创了联话体例,确立了分类原则,总结了对联创作成果,保存了珍贵史料,对对联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4)、对联作家大量涌现。
这个阶段的对联作家群星璀璨,其中有政治家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学者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文学家祝枝山、徐谓、李渔、杨慎、袁枚、阮元等;书画家懂其昌,郑燮、赵藩、邓石如等。
三、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是罕见的。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
说到这里,笔者已经就对联的定义、特点、根源与发展历史、以及其作用影响,做了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刚开始接触、学习对联的联友在认识和熟悉对联时提供一点帮助,也希望能促进联友之间交流与探讨。
此篇涉及对联特点和发展阶段的论述,多参考常江、余德泉等人论述,笔者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心得领会,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此外,在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上,笔者有一些不同意见的阐述,例如在对联的定义时采取对句与联语分开,突出其形式自由特点;采取分开也是为了提醒初学联友注意对句与联语的区别,避免以后在对联创作上积累了“对而不联”的毛病;在对联特点上考虑到对联的对句未必有主题中心,尤其是无情对等,笔者放弃常江、余德泉等人关于对联特点中“内容相关”这一条,而直接点出对联顾忌合掌这条,引入“内容忌叠”作为对联的特点,以此提醒初学对联者注意顾忌“合掌”。
【转贴】《文盲联话·入门·声律篇》系列之二
作者:笑意苍凉
在上文对对联有个大概印象和了解以后,接下来应该是学习研究如何更简单明了去抓住对联的特征,掌握其规律,进而登堂入室。
我在上文《文盲联话·印象篇》中定义“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因此要学习对联就必须了解掌握它的对偶的本性、声韵规律以及文学艺术手法。接下来笔者会就对联的声韵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以及各种常见的对联艺术手法谈谈。这编先谈自己学习对联声律中接触到的几种类理论的总结与比较和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其中一些观点也许看的联友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友好讨论。
关键术语:
1、【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
2、【平水韵】唐代官方颁布的归类的汉字读音。后世的诗、词、曲、联多依照其中归类的读音来区分平仄。
3、【今声】: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其中,“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
4、【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5、【双节平仄竿】由启功先生研制提出来剖析诗词格律的的“平仄两两交替”的组合排布方式,具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无限延长”。因形象双节竹竿而被学界称为“双节平仄竿”。
6、【马蹄律】也称“马蹄韵”、“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7、【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停顿,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
8、【正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的声律格式。
9、【变格】长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的声律格式。
10、【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11、【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七言的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12、【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13、【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三字起的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第三篇:成长过程印象最深的事
我成长中师生交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
记得那是初一上册,在天宝小学,也是我的母校,由于我们那的教育相对比较落后一点,所以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英语.因为知道比城里的孩子慢一步,所以显得更加努力.记得当时上英语课最认真,不想错过老师所讲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因此每次课下花在英语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英语课听写单词是常有的事,但偶尔老师也改改口味,听写音标.音标便是我一生的痛了,说实话,现在的我也不敢开口当着大家的面说英语.记得老师教音标时分为了两节课,第一节课是比较基础的发言,第二节课是较难的发音,当时因为家里的原因,我缺了一节课,也就是说我只上了比较难的那几个发音.上完课后老师说下节课听写,并强调如果听写不过关的要受惩罚.课下我变认真记了那些老师教的发音,一确认自己保持一直全对的纪录,可后来听写时,我发现只有几个极少部分我知道,其他的我感觉都没学过,当时的我脑中一片空白,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听写的结果就是,交到老师手中,老师变说了句"给我滚到后面去"我当时被吓住了,但心想不是我吧,结果老师再说了句"刘青青站后面去听课",当时我脸一下就红了,眼泪唰就流下来了,当着全班同学这样被老师吼的耻辱感至今也难忘,重点是平时都是那种表现各种优秀的人,老师从来就是夸奖,没有过批评,这绝对是第一次.老师一直没喊我回座位,直到她上完两节课,下课后她直接走了.我感觉很委屈,心想明明就是你听写的是没教的,我怎么会,后来问同学才知道,那些是她上节课的内容.于是我变想到,去办公室找老师道歉,并为自己解释下.我去了,老师听了,可是没有给任何回应,就是"哦"了声,然后就和其他老师继续聊天去了,我以为老师会看在我以前认真的份上加上特殊情况理解我的,可是后来那周每次英语课仍然叫我站在后面听课,直到一周后我才坐回自己的座位.
那种当着全班同学呗老师吼的耻辱感,每天站在教室后被巡视老师看见的羞愧感,至今感觉都是那么清晰...... 老师存在的问题:
第一,老师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课堂缺了一名学生,表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
第二,老师没有主动和学生沟通,也没有给与解释的机会.学生之前的表现和这次的表现相差这么大,应想到肯定有原因.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关注不够.
第三,学生主动道歉并给与解释时,老师应根据情况结合学生以往表现给与适当的回应,老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没有给学生一定的尊重.
相关理论解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开展教学时,学生必然是不不可少的,同时,面向全体学生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以及学习资源,面对特殊情况时我们应该做合适的变通,当学生因某种原因缺课,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给与一定的关心问候,了解具体的情况,对与落下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补上,保证和自己的教学进程保持一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对于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比较全面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多给与一些指导.良好的教学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好的教师是弯下腰来倾听学生心声的人,和学生做朋友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面子意识,最重要的是有很强的自尊心,尤其是那些在学习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同时他们对事物都非常敏感,作为老师应该小心对待.对于学习出现上出现的反差,应了解清具体情况,再作进一步的处理.教室既然需要和学生做朋友,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是平等的,应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作为学生,应自觉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自己因特殊情况落下的学习内容,应想办法及时补上.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挫折应该积极面对,并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如果我是老师,我的做法是: 第一,首先我在布置作业时会讲清具体内容,特别提醒上次缺课的同学,并叮嘱及时补上,如果还有问题可以来办公室找老师 第二,当看到学生这次与之前大反差的表现时,不会马上给与当众批评,会留下来课后做特别处理,或等待她主动解释
第三,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来解释,我会找她了解一下情况.如果学生主动来解释,我会理解她,并且会给与一次补过的机会,但也会给与适当得处罚,比如抄写音标等
第四篇:北京公交车文明印象
北京公交车文明印象
新州一小 玉英红
*** 前些时候,我有幸去北京大学学习。往返于住所和北京大学之间,我每天都要乘坐公共汽车好几趟。虽说每次都是行色匆匆,但是,北京的公共汽车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之一是北京的公共汽车多。虽然人流量特别大,但是,每次等车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就算是赶上了上下班高峰期,同一线路的公共汽车经常会有二至三辆车同时到站,所以,车上并不十分拥挤。
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充满了人文关怀。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二:
其一是因为,公共汽车上都设有多处小件行李存放处,这是别的城市所没有的。北京的旅客多,拎着大包小包乘车确实很不方便,一不小心就会趔趔趄趄、东倒西歪的。北京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一见到拎着行李的乘客,就会关心地提醒其将行李放到指定的地方。
其二,北京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服务态度特别好,特别讲文明。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大都设有售票员,专门提醒乘客上下车刷卡或买票,维持车上秩序,回答乘客咨询等等。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每一次我都会被乘务员热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的言行所感动。现摘录几个场景,让大家也来分享我的感动,领略首都公交人的文明形象:
一日,下午七时许,“运通128”专线的一辆公交车上,沿途各站点都会上来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乘客,照例有许多人问路。那位看起来已是满脸疲惫、声音嘶哑的女乘务员,每次都会面带微笑、温和 地一一作答,没有一点儿不耐烦的表现。我一路看着,不由得暗暗赞叹:首都的公交人,素质真是不一样啊!
某日,我乘坐的一辆“特1”公交专线车停靠在天安门广场站,上来一位老大爷。这老大爷刚刚踏上车门第一步,售票员就马上离开售票处,走到车门边扶住老大爷,一边扶一边招呼说:“大爷,您老慢着点儿。哪位乘客请给大爷让个座?”很快有人让了座,乘务员微笑着说:“谢谢您!大爷,您请坐好,请让我帮您刷公交IC卡。”不久,眼瞅着前边的站点快到了,老大爷起身欲下车,只听乘务员关切地说:“大爷,您别急,先坐会儿,等车停稳了再下车。”车子到站了,乘务员头伸出窗外,对准备上车的人群说:“不急,等老人下了车你们才上。”又回过头对老大爷说:“大爷,没事儿,您别急,慢慢儿下,下了车过马路要看好红绿灯。”老人颔首称谢,走了。乘务员的那些话让我心里感到暖暖的,车上的乘客全都向乘务员投去了钦佩的目光。
据了解,北京公共汽车的载运量居世界首位,公交车乘务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他们却能那么热情,那么耐心,那么细心,对待乘客就像对待自家人儿一样,确实让人肃然起敬,首都人的文明素养由此可见一斑。
在北京,并不只是公交车乘务员文明礼貌做得好,据我所接触到的,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普通的职员,也不论是学生,还是清洁工,只要碰到有人问路,都会非常热情地指引。我在皇城根下呆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是首都人民讲文明、有礼貌的言行着实让我的心灵得到 了深刻的洗礼。于是,在公交车上我也争着给老人、小孩儿、孕妇让座,他们对我微笑颔首致谢时,我心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明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喜悦!
今后,我会把我在北京公交车上感受到的文明讲给我的学生听,讲给我身边的人听,并努力身体力行,让更多的人了解首都人民的文明,了解文明的强大感染力量。号召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向首都人民学习,学习他们“讲文明、享受文明”的做法,把文明的种子撒播在更多人的心灵,让文明之花开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第五篇:父亲追悼会
父亲追悼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父老乡亲、亲朋好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我们的父亲。
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不辞辛苦地来为我父亲送行。父亲因年事日高,体力日衰,于2011年11月1日晚,与世长辞,享年79岁。
父亲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他的一生,平凡之中又见不平凡。他5岁失去父母双亲,6岁失去爷爷,自此成为孤儿,靠吃百家饭,在相邻、亲友们的照顾下长大。18岁参加工作,当过工人,做过农会主席,担任过队长。他的一生虽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却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展现了他高贵的品格。他一生忠厚、善良、勤奋、节约,为人和蔼,与人为善,与邻里相处和睦,宽厚大方;对待工作热诚、敬业、负责,默默奉献了他的一生。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淡泊名利,至今仍被人交口称赞。
父亲一生膝下六个儿女,他用全部的生命撑起了这个大家。他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满足,更以他的言传身教,以他自身的表率作用注视着我们,支持着我们,牵引和启迪着我们的成长,教育我们正直,教育我们善良,培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兢兢业业,在为人处世上真诚无愧于他人。
父亲的晚年是幸福的,我们的妈妈无怨无悔悉心照料。我们兄弟姐妹6人倾我们的全力对父亲赡养,亲朋好友们、邻居们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关照,使父亲享受到了人间最真诚的亲情和最珍贵的友情。
父亲走了,留下了对生活、对子女、对相邻、对亲朋好友们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他走了,他是一个值得后辈子孙永远追念和热爱的好父亲,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逝者已逝,生者犹生。悼念逝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更好地生活,不断地奋斗,让他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为他的子子孙孙感到欣慰。
今天,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再次感谢所有在过去和现在帮助过我们的人们。同时,我要对在父亲晚年给予他关心和悉心照顾,在治丧期间前来吊唁、帮忙的亲朋好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我们将永远保持这份真诚的谢意!
父爱如山!恩情无价!父亲,我们永远记住您的教诲,您的恩情,您慈爱的笑容。您放心地去吧,妈妈的晚年我们会照顾好她的,让她晚年幸福!兄弟姐妹会互相扶持,将日子越过越好!
青山不老,父亲,安息吧!
青山不老,父亲,您一路走好!
儿媳:SLQ
201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