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出 面向国际演艺产品该如何打造推广
面向国际演艺产品该如何打造推广 发布日期:2013年07月08日
会议现场
6月6日下午,2013中国(兰州)国际演出交易会主题活动之一的 “2013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举行。年会由文化部外联局、甘肃省文化厅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承办,今年已经“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继洛阳、济南交易会之后,第三次在交易会期间举办。今年年会的主题为“面向国际演艺市场打造产品”。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赵海生、对外贸易处处长郑文,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兰玲出席了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克宁和郑文联合主持。王兰玲副厅长在致辞中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血脉和根系,是一个国家地方的形象和窗口,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化交流是是世界文化进步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多样化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既通过自身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发展,也通过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只有不断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中华文化才能丰富和发展,才能参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才能才与世界文化市场的竞争。赵海生副局长致辞说,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已经将文化产业确立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其中,演出行业是诸多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如何通过国际合作,通过“走出去”的实践,学习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进而提升演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们十分关注的课题。为此,文化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总体规划》,其中将演出行业列为“走出去”重点扶持的领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引导、扶持演出行业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服务于企业的转型提升,提高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赵海生还指出,研讨会是我们学习研究国际演艺制作先进理念和成熟演艺市场运作模式,推进中外演艺业合作的良机。我们希望出现越来越多了解演义生产规程,同时了解国际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演艺制作人和经纪人,希望出现越来越多成功走向国际演艺市场的中国演艺公司和中国演艺产品。
研讨会分为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侧重外向型演艺产品的打造这一主题,在这个单元中邀请到的国际主讲嘉宾是来自加拿大的音乐剧制作人Toby Simkin(沈途彬),中方主讲嘉宾是北京红樱束打击乐团团长周立,广东南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军作为对话嘉宾与两位主讲嘉宾进行互动讨论;第二个单元的主题侧重于演艺产品的营销,主讲嘉宾是来自西班牙的音乐俱乐部管理人、唱片策划人Charles Saliba(李博弈)和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对话嘉宾是浙江国华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金保胜。
Toby Simkin在演讲中首先提出了面向国际市场成功演出的几个必要条件:一是创作一部世界顶级水准的剧目;二是以世界水准的流程来包装这部剧目;三以全球市场为目标推广这部剧目。他提出,对于当前中国的制作人们,尤为重要的因素是以世界标准来改进剧目的质量,并学会如何恰如其分地包装剧目,从而使这些剧目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顶级水准的产品。同时,走向国际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目是符合西方标准的高水准的,要注意有些在中国市场的适用的做法并不适合于海外市场。
在Toby Simkin看来,世界顶级水准的剧目要具备以下要素:由出色的乐队现场演奏的精彩乐曲,有着很好故事内容的简单易懂的剧本并有准确的翻译,布景、舞台服装、灯光、音响等极高质量的舞台制作,剧目的每一幕之间无停顿、无黑场的无缝衔接,良好的演员更换性以及在行业标准内的预算。关于预算,Toby Simkin说:“预算开销必须要在行业标准之内——太高,演出商无法接受,太低他们又会怀疑剧目的品质。因此,要找到一个业界普遍可以接受的„甜蜜点‟。”
Toby Simkin说,你或许制作出了下一部《剧院魅影》,但在国际上很可能无人知晓,为了使你的作品吸引全球预订者、出品人和观众群的眼球,下一步就需要大量针对海外市场的世界水准的包装。其中包括统一的品牌营销、鲜明的宣传语、吸引人的简介,以及从剧目的发展历史、趣闻轶事等多角度准备的文字资料和精彩的照片视频等,这些材料最好可以被翻译成多国的语言,网站和社交媒体等都是可以借助发展粉丝群的方式。
去年12月17日至今年的1月13日,北京红樱束打击乐团创作的打击音乐剧《木兰》在百老汇外围的一个小剧场演出33场,票房整体上座率达到了90%,特别是一多半的场次上座率在100%,观看演出的观众70%以上的是非华裔观众。据现场收回的观众意见书统计,大多数观众是通过朋友介绍推荐来买票观看的。《木兰》还受到了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做了大篇幅的报道;百老汇的重要刊物将《木兰》评价为“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当地电视台也做了一个专访,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这是来自中国小型的民营团体演出的舞台剧”。
周立就《木兰》走进百老汇谈了几点体会,他说:“首先,进入国际市场,演出的内容和形式要对路。现在看来,我们把打击乐做成音乐剧的形式,这个路子是对的,赋予了打击乐更丰富的情感表现力,艺术效果更加强烈。第二不要急于求成、贪大求全,从小做起,小而精的剧目成本低、易于管理,更适合市场化运作。第三,百老汇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一部过硬的剧目才是永久的不可替代的资本。”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近10年,并在带领中国乐队赴国外演出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经纪人,Charles Saliba(李博弈)介绍了中国音乐在走向国际市场时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一是在最开始阶段不要对回报有过高的期望,在全世界范围积累起观众和粉丝是打开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二是走向国际市场前,要立足于国内,关注国内音乐人的培养,注重对国内乐队的投资,想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首先要在国内获得影响力和吸引力;三是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十分重要的,公司从小到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合作伙伴的支持,特别是走向国际市场时寻求国际合作伙伴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他还与大家分享了通过不同渠道,帮助中国乐队在国际音乐节、音乐会演出的经验和故事。
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民族歌舞《丝路花雨》自1979年首演以来,足迹踏遍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演出2600多场,成为中华民族舞剧的典范。特别是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丝路花雨》三次赴美,荣登肯尼迪艺术中心、林肯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艺术殿堂的舞台,还在联合国总部演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以场场饱满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艺术作品海外成功商演的案例。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在发言中介绍了《丝路花雨》作为中国优秀文化融入美国市场、赢得美国观众认可的经验和体会。
会议最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克宁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如何把研讨会的成果转化为具体走出去项目的成果”,他说,“这一点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研讨会的这个平台合作,我们更可以在会后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就中国的演出项目如何走出去进行合作。”
第二篇:产品创新:“众美城·国际文化健康城”全力打造幸福之城
产品创新:“众美城·国际文化健康城”全力打造幸福之城
在多年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众美城不仅在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更在此基础上,从客户需求出发,不断进行产品的品质创新和完善。
众美城依托专业研发能力,深入研究目标客户居住需求,以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建造,先后定制开发了众美·凤凰城、众美·现代城、众美城等多个大型百万平米项目,成功打造了“众美城·国际文化健康城”产品体系。
“众美城·国际文化健康城”产品体系研发、实践过程中,众美城创造性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建设国际化低碳绿色建筑精品;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提供全方位教育及健康、养老保障服务;此外,众美城在社区内着力打造完备的文化配套设施,举办了一系列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
众美城将“全生活服务”与“区域升级”、“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不断探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在全面提升业主生活品质的同时,众美城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实现区域繁荣、城市升级。
众美城负责人层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企业开发模式的创新、产品的更新和突破、服务能力的优化升级,是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众美城作为定制房产服务的先行者,将以客户需求为本,不断优化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完善的产品和服务,众美城也将为行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