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

时间:2019-05-15 07: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

第一篇: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

杨靖

近来在在我国发生多起醉酒后驾车交通肇事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事故。案件发生后,曾引起法学界和实务界的热烈争议,不仅对案件性质即该定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交通肇事罪争论不下,又对定罪量刑时肇事司机主管心理把握上难以定夺。如此问题众多且难成定论。我无意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争辩,在我看来,酒醉作为一种生理反应是醉酒者即肇事司机可以充分预知的,其对后果明确知晓,而其在醉酒后依然驾驶危险物——汽车高速行驶,无论其对发生如此惨烈事故是多么的后悔,但其在事发之前和当时是罪恶的,在他醉酒后驾车之时,已经注定其行为的违法性,同时,当他选择自行驾车而弃他人生命财产于不顾的时候,其已经选择了轻视他人权利,自私轻为的罪恶路径。这种潜在的危险一旦发生就构成对社会安定和他人合法权益得严重威胁和挑战,因此,从社会情感出发,对此种人应当依法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罪,并严厉惩罚。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我一家之言,虽然学界也不乏相似论述。不过,在此问题之外,我更想对问题进行深入得探讨,求本溯源,问问责任到底在谁,同时对此应该怎么办?

前不久,我看到人大某位同仁写文章,提出如果诸君一起喝酒,假设A君酒醉,且其酒醉系其他诸君劝酒致醉,则其他诸君因此负有对A君的看护义务,简称为劝酒人的照顾义务。这一提法从情理角度看有合理性和实践的必要性。这种积极性可以作为本文论述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

众所周知,人一旦喝醉,理智急剧下降,在法律上说就是认识和控制能力不足。醉酒者很常见,有撒泼骂街的,有痛苦流涕的,有埋头大睡的,有痛陈家史的,等等。其实上述症状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构成对公共社会秩序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挑衅。可怕得是喝醉之后丧失理智有从事危险行动的,正如酒后驾车交通肇事的。回到劝酒人的照顾义务,我们不禁要问,当某人被他人劝醉后驾车离去,除过醉酒人自行承担相应事故责任、受害人从保险人处获得第三者责任险外,该劝酒者是否应当就其先行为之过错承担责任呢?简单的说,就是B君把A君灌醉了,A君要驾车离去,B君送A君上车离去,或者仅就在酒桌上告别,而A君在驾车离去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那么劝酒的B君要不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

劝酒是酒桌习俗,自古有之。不好说什么时候劝酒之风最盛,但当下民众席间喝酒,自然不免劝酒之声,尤以公务场合,私交场合为盛。不客气的说,劝酒除了让喝酒人尽兴外,多多少少包含了劝酒人的挑衅以及胁迫。海量当大官,情谊深一口闷,劝酒实质上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意志强制。好比敲诈勒索,受害人心理害怕,表面上却笑脸相迎交钱纳物,自然是哑巴有口难言黄连之苦。那么,喝酒人在劝酒人的胁迫与意志强制下,逐渐以致最终丧失认识和控制能力,并在此醉酒期间所为之一切行为,当与劝酒人有密切相关。且该相关主要以义务为内容。一旦喝酒人成为醉酒人,并因醉酒间接或直接引发责任事故,那么只要劝酒人未尽必要照顾义务,则对该责任事故承担不可推卸之责任。

所谓必要,是指劝酒人在醉酒人失去行为能力后当妥善安置其休息、康复,达到排除其从事危险行为的可能的程度。对于自行驾车的醉酒人而言,劝酒人就负有协助其到达目的地的义务。劝酒人在把喝酒人灌醉后,弃之不管,而醉酒人在前赴目的地途中发生交通事故,那么劝酒人理当负责。

劝酒人劝醉喝酒人,喝酒人因之失去行为能力,发生事故,第一顺序赔偿义务人当然是醉酒人及其保险人,而作为被劝醉人,作为劝酒人间具有过错性质的间接故意行为的受害人,醉酒者有对劝酒人就其强迫意志造成损失的追偿权利。劝酒人劝酒与交通事故受害人受害之间虽无因果关系,但是作为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原因,劝酒人劝酒的结果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是造成喝酒人丧失行为能力,同时又过于自信放任醉酒人驾车引发事故,应当说劝酒人的间接故意与醉酒人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当发生交通事故后,受害人从保险人和醉酒人处获赔之后,醉酒人当有权向劝酒人就其过错要求承担责任。

当然,这里有一个实践上的困难。即很难认定喝酒人在接受劝酒时的主观心理,因为并不排除喝酒人主动喝酒将自己灌醉的可能。这时,劝酒人并非实质劝酒人,醉酒人须对其醉酒行为负责,当然也应对其放任醉酒后驾车行为的不利后果承担责任。同时要注意,除非发生强迫人身自由的情形,即强制灌酒等,这种责任主要是民事赔偿责任。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城市管理“乱相”的宪政维度

刘建昆

城市管理当今中国最具争议的一个法律部门。城市管理中公权力运用与公民权利保障发生冲突的问题,经常为世人诟病。然而从另外的层面上来看,城市管理(包括城管执法)中所展现出来的纷纭“乱相”,其实是与宪政层面上的其他两个方面密不可分:

一、公有财产及其分级管理的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争议语境中城市管理,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城市人民政府对于公共设施、公物的管理和保护。这两个条款,是宪法中关于城市管理和城管执法方面的公物管理权及公物警察权的基本条款。

在发达国家,无不实行公物的分级管理体制。以最为典型的公物——道路为例,法国道路分为“国有道路、省有道路、市镇道路”,“1930年的一个法律把大约40,000公里的省道和市镇道路的所有权移转于国家。1972年的一个法律规定大约55,000公里的国有道路可以移作为省道”。我国公路法也采用了公路分级管理体制。这些立法例表明,作为公有财产的公物,应当实行分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公物划分给中央和各地分别行使其管理权,是公物法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反观我国《物权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作为基本原则,这一规定实际上也给公物的分级管理留下了拓展的空间,在域外,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凡举重要公物的管理及其警察权保护,多以法律定之,如法国的《海岸法》,日本的《下水道法》,台湾地区《共同管道法》,诸如此类。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公路法》,我国大量的公物例如城市公园,广场,市区道路、市政设施等,根据现有法律(包括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法规),难以确定区分其级别,这些公物的管理体制依据多是基于地方自定的规则、惯例而不是法律。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各级政府在公物管理权的行使上,十分混乱。同样,作为与公物管理制度密切相关的公物警察权制度,也因此异彩纷呈。各级各地纷纷制定相应的城市“相对最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各种规定,然而受地方立法权限的限制,这些规定从保护范围到保护手段,距离科学化相去甚远。

实施公物分级管理体制,必须要在宪政层面上确认公有财产产权的分级所权,以此建立公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并且规定公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即地方各级在哪一个层面上,在哪一个范围内可以自行制定公物管理权和公务物警察权的规则,在具体实施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二、单一体制下地方自治的维度。

实行地方自治,可以开发人民智识,促进地方文明开化,提高民众自主能力。然而在我国现行“单一制”体制下,地方自治缺乏法定权力的空间,由此在公物法带来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尽管地方各级实际掌握、管理和保护着大量的公物,但是这种掌握、管理和保护很难得到法律层面的确认,公物分级管理的制度十分混乱。可以说,我国城管制度的乱相,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地方与中央的权责不清有很大的联系。

在日本的地方自治制度中,公的设施是管理一项重要自治权力。根据日本的自治法,公的设施是指普通地方公共团体为增进居民福利而建造的供居民利用的设施。“关于公的设施的管理,除法律和政令有特别规定的,必须由地方公共团体议会条例对其作出规定。原因在于:居民利用、使用公的设施时,有关使用申请程序、使用条件等事项必须事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www.xiexiebang.com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前让居民知晓,给予居民使用上的便利。同时,还有必要排除违反便利居民目的的运营管理方式。地方公共团体制定有关公的设施管理条例时,应规定的事项包括:利用公的设施的许可、利用费的金领和收取方法及利用费的减免、利用的限制、公的设施管理的委托、罚则等。”在台湾地区,城市管理中如摊贩管理、市区道路挖掘的公物警察等,也均属自治事项,各地方可以制定各种自治条例。

可以说,即便是中央在产权层面上对城市公共设施等公物的管理和保护有了立法,中央也不可能对地方的管理事物大包大揽,其具体的执行和管理、保护,有必须下放到地方各级政府。从实务的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确是是一种地方事权。然而,与财政税收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中国式自治悖论一样,目前城市公物管理和保护的放,同样出现的“乱”的迹象。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究竟什么样的地方自治制度才是适合中国的?

笔者曾经偶尔看到台湾地区某地方议员讨论当地摊贩问题和违章建筑问题的速记录,一个深切的感觉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地方民主的滋养,是形成不了真正的地方自治的;尤其在城管执法方面,当完善的中央立法与独立的地方治权这两种重要支撑均不存在的情况下,恐怕还要乱上一段时间。

第二篇: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 同饮者有责任吗

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 同饮者有责任吗?

近几年,亲朋好友之间一起吃饭喝酒,酒后有人驾车回家在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案件时有发生,那么万一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同饮者有责任吗?

同桌饮酒的,酒后驾车同饮者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的,在认定上着重关注两点,首先是同桌共饮者是否尽到了必要的提示与劝阻义务,其次是事故的发生与同饮者的不作为是否有因果关系。

必要的提示与劝阻义务来源于同桌共同饮酒所导致的可以预见的危险状态,比如明知饮酒者不胜酒力或需要驾驶车辆却依然劝酒或对他人的不当劝酒行为不予制止等行为都属于没有尽到必要的提示和劝阻义务。如果案件走到诉讼阶段,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负有作为义务的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即同饮者需要证明自己尽到了必要的提示与劝阻义务。

关于因果关系,即其不作为的过错与损害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侵权责任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两个阶段。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指的是侵权行为事实上是否对损害发生具有原因力,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指即使事实上因果关系成立,还要判断义务人对损害发生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损害是否过于遥远,以至于义务人已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关于责任认定,即使真的同饮者有责任,也一般是次要责任,毕竟一个成年人应对自己的行为有足够的谨慎义务。不论从法理还是情理上讲,假如相互之间无论关系如何,只要一起端起酒杯饮酒,不特定的人之间就有了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有悖公序良俗,也违背了《侵权责任法》责任自负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组织或参加个饭局是普遍存在的,但一定不要逞强好胜、一时糊涂,不能饮酒了就坚决拒绝、饮酒了就坚决不开车,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同时也是对同桌朋友的负责任。其实关于饮酒多少会对行为意识产生影响,不同个体对于酒精的耐受能力不同,血液中酒精含量低于酒驾标准(见附录),并不意味着酒精对行为人的意识和判断能力必然没有影响。所以我还是倡导,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即使开车去参加宴会,依然有第三方代驾服务等方式解决人和车一起回家的问题,大家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冒险上路,到时候出了问题,得不偿失。

最后我们扩展一下相关知识,包括本次我们讨论的这一种情况在内,关于聚会饮酒,如果不幸出事,法律上都规定了哪些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1.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给我面子”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继续喝酒的行为。

2.明知对方不能饮酒仍劝其饮酒,比如明知对方身体状况,仍劝其饮酒诱发疾病等。3.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酒友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饮酒后驾车系指驾驶人员血液酒精含量阈值为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即法律意义上酒驾的最低标准20mg/100ml。)

第三篇:关于近期因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通报

关于近期因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通报

北京市交通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12月2日)

各区县、系统安办,各交通支、大队:

近期,我市连续发生3起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导致的交通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5人受伤。各级领导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各单位接此通报后,要认真总结以上3起重大交通事故教训,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举一反三,查找不足,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一是要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进一步增强“首都无小事、安全无小事”敏感意识,认真查找工作隐患和漏洞,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二是各交通支、大队要督促辖区单位核查驾驶人交通安全状况,对发生“酒后驾车”、“闯红灯”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务必采取停岗培训、经济处罚、调离岗位等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三是各区县交管、运管、安监等部门要成立联合检查组,深入事故、交通违法超标单位开展安全检查,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单位,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

四是市安办将对各区县工作落实情况及单位整改措施进行核查,对未履行交通安全管理责任或监管措施不到位的,将予以通报,并纳入年终区县交通安全目标管理项目进行考核。

特此通报。

第四篇:基于人因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

基于人因分析交通事故的发生

摘要:人,作为交通过程中的各种动作的发出者和执行者,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人的参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降低到一个最低点。可是,从人因角度出发,人都有从众心理,有懒惰、自由、避重就轻、避远就近的想法,在交通行为过程中,人的种种心理和习惯都会影响到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否。因此,如何进行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控制、引导成为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措施,但是人都不是圣人,难免会出现很多的行为习惯的随意性等甚至是一些不由自主的不良行为的产生,因此本文中考虑引进“包容度”这个词,在交通工程设计、在车辆设计中,考虑到人的一些随意性行为,来包容这些人的不由自主的不良行为和随意性行为,充分的保证人的自由,这样会更加有利于交通行驶的安全性。

引言:在我国,交通事故是仅次于疾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的第二大杀手。根据官方的统计显示,在2009年,共有67759导致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010年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为65225人;2011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是62387人。这仅仅是直接死亡的人数,还有更多的轻重伤、致残等严重的后果和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因此,交通事故是安全生产生活中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各个方面查找事故的原因,从而进行合理的处理。要想处置好事件,控制不良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就必须找到事故的发生原因。在以往的交通事故的原因调查中,我们大量的文献资料等进行了人、机、道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的调查和介绍。在本文中,我们注重从人的因素出发,脱出以往的对人的行为控制方面,反其道而行之,对于那些不能控制的人的不自主的不良和随意性行为,从交通工程和汽车工程设计方面入手,来包容人的这些行为从而保证交通行驶的安全性。

第一: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应该包括人、车、路、环境四个基本因素。其中人是主要因素。人应该包括机动车驾驶人员、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

1、在行人方面。

在交通过程中,部分行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观念淡薄。部分行人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差,满足于方便自己,忽视交通安全,在城镇表现为不走人行道,不注意来往车辆,违法穿行车行道。在农村表现为走路不靠边,在公路上追逐打闹或临近横穿公路,使驾驶入无法采取紧急措施而酿成惨剧。

2、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方面的原因 自行车、人力三轮、电动车等非机动车辆在交通事故发生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例(数据)。一方面他们行走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监督和管理,比较容易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事故的发生。同时另一方面。在现代车道的划分中,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占据着在整个路面,没有这些非机动车亮的容身之所,他们或者跟行人抢道,或者在机动车道行驶,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在行驶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刮擦碰撞事故。

3、驾驶员方面原因。

驾驶人员导致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如超速行车,违章驾驶,行车中精力不集中,服用酒精及药物的影响等。如在不应该或不允许超车的地方强行超车,或者不提前鸣笛,前车尚未示意让路就超车;在交叉路口支线车不让干线车先行,转变车不让直行车先行;在会车前不减速不鸣笛或在狭窄地带抢道;夜间会车不关闭大灯;超速行车,使车辆的稳定性降低而难以操纵,延长了制动距离,扩大了制动非安全区,使驾驶人员判断情况和躲避险情的时间缩短。行车过程中精神不集中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如有驾驶人员因家庭、工作等不顺心而思虑,因受有某种刺激而过度兴奋或沮丧;在行车吸烟、吃东西与坐车的人谈笑或听收录机,有的因轻车路熟而麻痹大意等都能使驾驶人员精力分散,致使观察失真或不认真观察而造成事故。

4、车辆技术性好坏方面的原因。

车辆的技术性能主要指车辆的结构、性能、强度等。经常出现故障的关键部位和系统主要有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这些关键部如出现故障常常会造成行车事故。

5、道路状况不良或缺少道路安全措施

道路状况不良是导致交通事故的潜在因素。道路状况的优劣主要指道路的线形,曲线半径的大小,道路的坡度和路面宽度,路基和路面等。道路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信号、路面标线、照明、安全岛、安全护栏、隔离栏栅等。在急弯、窄路、陡坡、交叉路口和铁路道口等应设置警告标志、在禁止超车处、禁止掉头处、禁止鸣笛处等应有相应的禁令标志。对于限重、限束、限高、限宽处也应有明确的限令标志。应有的交通标志和设施而没有或不全容易造成行车事故。

6、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风、雪、雾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致使道路状况恶化、视线模糊,加大了交通事故的出现概率。另外在交通过程中,当遇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暴风雨等会使得车辆受到较大的外力影响,从而更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在行车中的意外事故也是常有发生的。如聋、哑人听不到鸣笛声而不知让路,精神不正常的人或疯傻人突然奔向车前等都能造成交通事故。

第二:约束规范人的行为

通过海因里希的事故致因理论我们了解到,每发生330起意外事故中,有300起不产生人员伤亡,29起产生轻伤,1起会产生人员死亡或重伤。因此,尽可能的避免无伤亡事故的发生,保证“惊险”、“差一点”事件出现的概率降低,就会大大的减少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交通安全。

事故的发生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另一个是物的不安全状况,再加上管理方面的缺陷,从而使得事故的发生成为可能。在本篇文章中,着重要讲的是如何控制人的因素,从而达到安全交通的目的,再加上交通行为中人的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发生与否的关键所在、重中之重,所以在交通行为中,约束规范人的行为是安全交通的必要措施。

约束规范人的交通行为需要的是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证实施,需要相关行政部门执行一系列的行政条例和规章制度,必要的话可以上升到法律层次进行强制性约束。同时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以及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训,在人们的交通安全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我们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可目前的交通规则,并且转化成日常行为中自然而然地行为规范。因此在这些强有力的约束规范下,人们被动不断地接受这些交通行为规则,这种遵守如果长时间的坚持下去,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断的影响和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使得人们做出交通行为时,都会按照原来认同的交通规范来行使自己的行为,这种持久的行为反应方式反过来又会提高人的交通规范意识,并逐渐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日常习惯。

但是这些强迫人们改变原有的自由自在的行为方式的规则的制定,在国家强制力监管不到,或者是某些交通规则的制定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比如之前的闯红灯罚款,导致群众意见比较大)时就会变得难以管理,这些事情不仅仅是靠道德的约束和法治的强制规范就能够全面的管理。换一句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于人们的各种生理、心理、道德等层次需求的行为和出于自然而然的习惯行为,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包容,照顾到人们的各种需求,在鼓励指导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大框框之下,进行一些人性化的交通工程、车辆工程设计和规则的制定,让人们在正常的交通行为中,即使偶尔出现失误和不正确的交通操作,也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时间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三:“包容性”角度改进交通过程中不良因素从而改善交通状况。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同样的,在交通行为当中也要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在有条件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的创造一个合理宽松的交通环境,达到能够“包容”一些人的不经意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以人为本的出发去思考安全交通问题的合理解决办法。在这里我们引进人因工程理论进行辅助研究。

人因工程理论指从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出发,研究内容既侧重于人对机器、环境的精神感知,又侧重于机器、环境施加给人的客观影响,使人-机-环境系统得到优化(人与机、环境的协调作用与合理契合),以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和舒适的目的。道路交通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人-机-环境”系统,因此,可以充分将人因工程理论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以人作为研究的核心所在,找出在道路交通的“人-机-环”系统中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从而使车辆设计、道路条件、行车环境等能与交通行为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相契合,进而主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具体的分析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有哪些严重的交通事故的发生(数据),找到这些事故发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哪些,从人的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的产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技术教育同时考虑如何用工程技术方面进行弥补,以人为本,从人因出发确保安全交通的实现。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的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各种因素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说现阶段很多城市处于整改时期,许多道路交通有修路或改道的工程,有时有的路面在维修也没有通过媒体或指示牌提前告知大众,只有车辆行驶到维修的地方才知道,自然而然地会出现一系列的交通问题。在整个交通中,道路线形、道路宽度、路面质量、人和车在道路横断面上的分离、路肩情况、路旁有无建筑物、中心分隔带、道路照明等都关系到能否有利于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规范。

另外政府政策法规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也是制约交通参与者能否积极遵守交通规范的一个主要因素,例如在交通法规罩把行人规定为道路弱势群体,无论人是否违反交通规则,只要和车相撞,那么责任承担者必然是驾车者,但在行人行进中能遵守交通规范的情况寥寥无几,闯红灯现象,不走人行道现象,乱穿马路现象,翻越隔离栏现象随处可见。为了对这些不遵守交规现象进行躲避,各种车辆不得不在道路上左右穿行,并强行变道,强行调头。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系列不遵守交通规范的行为容易造成驾驶员潜在的不良性格的暴露,被认为是产生交通事故的人因隐患。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很多的原因,交通规则的遵守也需要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和工程技术。在安全人机工程中,我们提到人-机-环三个是一个整体,但是环境、机器的设计和整体布局都需要满足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障安全需要。安全人机工程中提到的环境和机器均要适应人,就是从个人的本因出发,进行方便人的操作、适应了人的各种需求和本性的设计,从而来提高整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那么交通系统整体也可以看作一个大的人机工程,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出安全合理的交通环境和交通工程设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保证交通安全,这应该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所在。

例如,对于行人闯红灯案例分析。首先从行人角度分析问题,行人闯红灯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有太阳很热或者是下雨天急于赶路;或者仅仅只是不想等候,行人觉得等候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或者只是因为马路上没有车辆过往,行人认为是安全的。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些进行一些包容性的设计,首先是不是应该在行人等候区设置凉棚,遮阳和避雨用;其次对于着急赶路不愿意等候的人是不是可以设计人行天桥;最后,在城市设计中,是否可以考虑在较大的人流聚散地的交叉路口,尽量将车辆的通行设计在地下通道或者立交桥通过,从而能保证行人的路权,方便步行者的交通需求。再如,针对行人翻越护栏,我们从行人角度考虑,是不是这个地方行人需要通过量较大,护栏的存在是不是不合理,是不是应该考虑增设人行天桥或 增加人行通道。

此外,在整个交通道路的设计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将道路的设计尽可能地留有一些允许人们犯错误的余地,即使行人、驾驶员由于失误犯了错误,也能够被这些设计所包容,当行人、驾驶员反应过来时能够有充分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在车辆的拐角处,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些限速措施,让双方都把速度放慢,就算拐角之后发现有人或车辆,也能够及时处理。

第四:“包容性”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的展望。

包容性设计讲的是从人的本因出发,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满足放在第一位。对于目前我国的交通现状,包括道路和城市交通规划,进行包容性设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很多道路情况的整改,因此在短时间内这些包容性的设计难以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但是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断向上的,是不断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这决定了道路交通的发展必然也是朝着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以后的道路建设和城市交通规划方面上,包容性设计应该被大力的推广和使用,对于现有的不良交通状况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进行改进,我相信,在包容性设计下,交通事故的发生一定会大幅度地减少,最后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淑庆、彭囿朗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3):14-19 2、高建春,交通规范问问题与交通规范教育[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赵丽杰,事故倾向性驾驶员特征的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8

第五篇:幼儿园校车超载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涉事人该当何罪方能平民愤?

幼儿园校车超载交通事故频频发生,涉事人该当何罪方能平民愤?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

2017年05月09日,网络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报道,山东威海一校车发生重大伤亡事件,事故报道中事发时车内共有11名幼儿园学生、1名教师和1名司机。燃烧共造成11名幼儿和1名司机遇难,教师重伤。事故的真实与否本人没有进行核实,今天我们就事论事,针对幼儿园校车超载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在法律上到底是如何进行认定和判罚。

俗话说门前有马不谓富,家中有人不算穷,孩子是家,是国家的未来,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如果该校车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属实,首先本律师代表个人及律视在线平台向遇难者的家属表示同情和慰问,也为遇难者祈祷,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愿你们在另一个世界活的幸福。

▼ 校车事故频发催生法律不断完善 作为一名律师,同时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每每这样 的事件报之报端的时候,内心总不能平静,发生这种悲剧,除了追究涉事人及负责人民事索赔外,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具体情况,去追究园方负责人及驾驶员的刑事责任。在这些鲜活的生命面前,物质金钱的赔偿是苍白无力的,对于受害人家长而言,这种伤痛或许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随着我国私立幼儿园的不断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幼儿园校车因为超载而导致的交通事故也屡见不鲜了,针对不断频发的校车事故,我国在刑法方面也在不断进行修正。我刑法修正案第九条,对校车超载已经明确定,“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行为列入危险驾驶罪。并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有直接责任的,一并追刑。从而开辟了校车交通安全管理有法可依的司法层面,成为执法的有力保障。也就是说校车超载,是涉嫌刑事责任的,是要坐牢的。我国到底对校车及校车出现伤亡事故,到底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

▼ 事故涉事人追究一个都不能少

《侵权责任法》第38条、39条的规定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年龄划分出不同的归责原则。第38条针对的是十岁以下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发生的人身损害,法律相应的增加了幼儿园、学校的照管责任,适用的是过错推定的原则。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十岁以内的孩子遭受人身损害,幼儿园和学校没有证据证明自己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就应当承担责任。第39条针对的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时的情形,该情况适用的是一般过错原则,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校车是属于幼儿处在幼儿园管理范畴内的延伸,幼儿在校车内出现状况,园方依然需要承担教育 管理 职责,如果未尽到责任,理应承担法律后果。

▼ 校车超载入刑在于警钟长鸣 当然如果驾驶员没有过错,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正常交通事故造成的,园方驾驶员无责任,那么在法律上这属于第三方侵权,此种情况,法律规定了园方的补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园方有过错的也需要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还有就是如果家长是组团租车,包黑车等,不是园方管理的校车出现伤亡事件,原则上园方是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总之,校车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校车超载入刑,园方举证责任倒置,非常有必要。

(文章编辑;律视在线)

下载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劝酒人应对醉酒人酒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承担责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