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时间:2019-05-15 07:1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第一篇: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www.xiexiebang.com 中华养心网 2010-6-30 9:03:20

胸痛中心的建立

胸痛是常见急症,病因繁多,严重性悬殊极大,预后常不与疼痛程度平行,故应力求早期明确诊断。为此组建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培养专科医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胸痛专科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快速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床旁心肌生化标记物测定等,及时准确诊断各种胸痛,或将其筛拣后进行危险分层—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分别给予相应处理。

实际工作中,通常可将患者胸痛分为心原性和非心原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诊断为ST抬高心肌梗死者,应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通过静脉溶栓、冠脉介入或快速小剂量溶栓加即刻冠脉介入等方法,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确诊为非ST段抬高ACS患者,抗栓不溶栓,并对高危患者实施早期介入干预措施。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心原性胸痛中又一常见而严重类型,由于高血压病发病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非常之低,从而使AAD发病率明显上升。AAD发生后,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48小时的病死率高达50%。非心原性胸痛中较常见而严重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症(PTE),随着人们意识的增强,该病的拣出率大为提高,预后明显改善。

总之,胸痛中心的建立,乃事在必性。当前全国已有少数大医院组建了CPC,在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积极作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痛中心简介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拥有1700余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承担着十分繁重的日常急诊急救任务,年急诊量近十万人次。山东乃人口大省,各种急性和危重病人较多,其中急性胸痛是急诊急救的重要内容,其病因繁多,临床预后意义相差甚大,及时正确的诊断各种胸痛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故应力求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为了适应临床需要,宣传和普及急性胸痛的医疗常识,缩短发病至就诊时间,提高急诊急救的水平。在张运院士的指导下,我院于2002.10在全省率先成立“胸痛中心”,并在全省首家开通“急性胸痛咨询热线”,0531-82169595,电话24小时开通,随时解答急性胸痛患者的咨询。该中心对接诊的急性胸痛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心电图检查、心肌生化标记物的测定等,及时筛检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缺血性疾病,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危险分层,而后给予相应的治疗。

急性胸痛是急诊科常见的症状,除常见病因如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还有近几年大家逐步认识的急性肺栓塞和急性主动脉夹层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且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可以显著改善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使得冠心病或

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急性胸痛的主要病因。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迅速准确地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降低病死率,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

在张运院士的领导下,我院于1999年在全省首家开展了急诊冠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当前该项治疗已作为急性心梗常规工作,介入医生24小时轮流值班,导管室24小时全天候开放,随时应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真正实现生命的绿色通道,深受患者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胸痛中心的常年顾问和名誉主任是张运院士。该中心主任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陈玉国主任兼任。陈玉国主任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建了急性胸痛中心,开办了急诊病房。急性胸痛中心成立四年多来,诊治了大批的急性胸痛患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

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挽救濒死的心肌,无论采用何种再灌注方法,获益均呈时间依赖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尽快开通IRA需要多方面的联合努力。随着人们对无复流(no reflow)、心电图ST段回落等的深入认识,心肌水平再灌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目前,IRA的开通要达到(1)早期、充分、持续恢复IRA的前向血流;(2)充分心肌微循环血流(心肌水平再灌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MI再灌注治疗研究的深入,溶栓、介入、小剂量溶栓加介入、各种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新器械的应用(如远端保护装置),使AMI再灌注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AMI再灌注治疗策略——溶栓?PCI术?还是院前溶栓+入院PCI术?还是入院常规溶栓后PCI?

溶栓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主要方法。两种方法均明显改善AMI患者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

溶栓优点:快速、经济、简单易行。不足:再灌注不够充分,再梗塞率高,有一定脑出血的危险,部分患者存在禁忌证,无法接受溶栓治疗。

直接PCI优点:开通率高,且充分再通者(即TIMI3级)达80%以上,再闭塞率低以及几乎无脑出血等。不足:治疗时间延迟,对设备和技术人员要求高,以及价格较贵等,因而降低了这种方法的时效性。此外,直接PCI中IRA无复流现象降低了这种方法的获益。

AMI的再灌注治疗中,1997年Weaver等对10个临床随机试验(1985~1996年)进行荟萃分析,显示直接PCI优于溶栓,显著减少了死亡、再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2003年Keeley等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的临床随机试验(1996~2002年)的荟萃分析再次肯定了这一结论。

二、溶栓治疗的几个问题

(一)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演变

50~60年代一般药物治疗,病死率30%,70年代CCU建立,病死率15%,80年代溶栓治疗,病死率10%,90年代冠脉内介入治疗,病死率5%。

(二)溶栓治疗并发症及其局限性

开通率有限,溶栓后留有严重的残余狭窄,出血并发症,再闭塞率高,溶栓治疗的适应证较为局限,溶栓药物的效力越强,出血的危险性也增加。

(三)如何减少不良事件?

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使用选择性溶栓药物:rt-PA、TNK-tPA,根据患者个体选择合适溶栓方案和剂量,使用合适的辅助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溶栓疗效和安全性。

(四)静脉溶栓治疗中几个争论问题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药物的选择,溶栓试验的终点,年龄,联合用药。

三、直接冠脉内介入治疗(Primary PCI)

直接PCI指不经溶栓而直接行血管成形术,必要时冠脉支架。优点:①使IRA获得更高开通率和开放程度;②改善心原性休克预后,辅助IABP使病死率下降50%;③改善溶栓禁忌证及高危患者(如年龄>70岁、既往MI史、广泛前壁心梗、收缩压<100mmHg、心率>100次/分及Killip>Ⅱ级)预后;④出血性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较溶栓显著降低。

四、溶栓后PCI---立即PCI,补救性PCI,延迟PCI,易化PCI

(一)立即PCI

指溶栓成功后数小时内行PCI。早期研究并不支持立即PCI,在2001年使用全量溶栓剂后立即PCI被ACC/AHA列为Ⅲ类适应证,不宜采用。但随着支架置入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近年来的试验结果有了很大变化。研究提示,溶栓90分钟后血管开通的患者行立即PCI有改善长期预后的趋势。基于现有资料,对溶栓成功患者不推荐常规行PCI。但是,①对于那些出现进行性心肌缺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建议行冠脉造影。②当冠脉狭窄(>75%)和血流(TIMI≤2级)时,应行PCI。对所有的患者应当给予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如有条件应给予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二)补救性PCI

指溶栓失败后存在持续或再发心肌缺血的患者立即行PCI。补救性PCI优于保守治疗已成定论。RESCUE试验是第一个专门评价补救性PCI和保守治疗的随机试验,151例溶栓失败AMI患者被随机分为补救性PCI组和保守

组,结果显示,补救性PCI操作成功率92%,补救性PCI组30天死亡和严重充血性心衰少(P=0.05)。

(三)延迟PCI

指AMI溶栓后7~10天行PCI。意义:①了解冠脉病变情况(IRA或非IRA),并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行冠脉血运重建术;②PCI术后可加速梗死区愈合,进而减少心室重构,降低心衰、心律失常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长期预后;③IRA开通可以减少以后冠脉旁路移植术50%。.溶栓成功后无症状患者延迟PCI

现有资料并不支持对溶栓后无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无症状患者常规PCI。但是,由于现有资料的局限性及溶栓后较高的后期血管再闭塞发生率(25%~30%),建议以下患者PCI:①既往心梗病史;②左室功能降低;③多支血管病变;④供应中等或大面积心肌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⑤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或压力阶差测定显示有显著生理意义的病变。

2.溶栓失败后无症状患者延迟PCI

目前的资料有限,无法给出明确的建议。如果梗死相关血管供应大面积的心肌和(或)有存活心肌的证据(存在分支血管、心室壁尚能活动、相关导联仍有R波,PET发现存活心肌等),对于该类患者应行延迟PCI。

3.梗死后心肌缺血患者延迟PCI

DANAMI研究入选了1008例AMI溶栓后出现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血运重建组(PCI或CABG)和药物组。血运重建组24个月再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均显著降低。因此,学者们建议梗死后心肌缺血患者(自发的或运动诱发的)应当行冠脉造影,如果冠脉病变合适,应行血运重建治疗。

(四)易化PCI

一种可能提高再灌注效果的有前途的策略。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溶栓快速、经济、简单易行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存在再灌注不够充分,再梗塞率高,有一定脑出血的危险。直接PCI开通IRA率高,且充分再通者80%以上,再闭塞率低以及几乎无脑出血流等优点,但治疗存在时间延迟,对设备和技术人员的要求高,以及价格较高等不足,从而降低了这种方法的时效性。此外,直接PCI术中IRA无复流现象降低了这种方法的获益。为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一些学者提出了易化PCI(facilitated PCI)的概念,广义而言,易化策略指PCI术联合应用抗血小板和/或小剂量溶栓治疗。

ADMIRAL、TIMI-

14、GUSTO-V、SPEED等试验结果显示,易化PCI提高术前TIMI3级率,有降低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等复合终点发生率的趋势。ON-TIME试验探讨了替罗非班在易化PCI中的应用时机。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院前给药组和导管室给药组,结果发现院前给药组PCI术前TIMI3级率明显高

于导管室给药组。然而,2006年发表在Lancet杂志上的二篇文章得出不同结论。其中ASSENT-4研究旨在比较全量替奈普酶易化PCI与直接PCI在STEMI患者中的疗效。研究拟入选4000例患者,但由于易化PCI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被数据与安全监督委员会提前终止。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脑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在另一篇文章中,Keeley等对17项易化PCI研究(包括ASSENT-4)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虽然易化PCI组术前冠状动脉TIMI3级率明显高于直接PCI组,但两组术后TIMI3级率无显著差别。与直接PCI组相比,易化PCI组死亡率、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率、TVR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更高。易化PCI组发生不良事件主要见于使用溶栓药物易化PCI患者。因此,Keeley等认为,与直接PCI相比,易化PCI未显示出任何优势,不宜在随机对照试验外应用,尤其不应使用溶栓药物易化PCI。在ESC2007年会上FINESSE研究结果公布,同样显示易化PCI相比直接CPI,在90天死亡、因心衰入院、心源性休克和因室颤心肺复苏等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而出血风险增加。PCI指南只推荐低出血风险的高危STEMI患者不能立即行PCI时采用易化PCI策略(Ⅱb类/B)。

五、基层医院由于基础设备、人员等方面的限制,AMI患者的再灌注方法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问题

最新的荟萃分析表明:基层医院的AMI患者,转院直接PCI优于就地溶栓,院前联合小剂量纤溶剂和/或GPⅡb/Ⅲa拮抗剂,使转院PCI的效果可能更优。2003年 Dalby等对已发表文献进行荟萃分析,以30天死亡、再梗死、脑卒中及以上联合事件(CC)作为终点,以相对危险度(RR)评价疗效。入选6个临床试验,均为基层或社区医院进行的就地溶栓和转院PCI的对比研究,胸痛发作在6-12小时内AMI患者3750例,转院时间均<3小时,PRAGUE-1和PRAGUE-2应用SK外,余4个试验应用t-PA。荟萃分析结果:转院PCI联合终点的RR比就地溶栓显著降低42%(P<0.001)。直接PCI与就地溶栓单个的终点事件比较,再梗死显著降低68%(P<0.001),脑卒中显著降低56%(P=0.015),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也有的下降趋势(19%,P=0.08)。转院PCI必然延迟治疗时间,是否获益?延迟多长时间,PCI与就地溶栓等效?延迟多长时间PCI效果不如就地溶栓?转院PCI获益机制?转院的安全性?等等。

NRMI研究显示,急诊PCI数量多且进入急诊科至球囊扩张时间<120分种可降低死亡率。一项队列研究入选了27000例急诊PCI患者,发现在校正了死亡率的风险后,就诊—球囊时间>120分种时死亡率增加。

再灌注治疗时间的延搁

Keeley等荟萃分析发现,直接PCI比溶栓治疗多延迟的时间每增加10分钟,PCI的优势降低0.94个百分点,多延迟62分钟,两组死亡率持平。对死亡、再梗死、脑卒中联合终点的影响是每10分钟 1.17 个百分点,多延搁93分钟,两组联合重点持平。发病时间对PCI和溶栓的影响,PRAGUE-2评价了转院PCI有效性,850例ST段抬高AMI患者随机分就地溶栓组(421例)和转院PCI组(429例)。转院距离5~120公里,两组再灌注时间差32

分钟(溶栓组:245分钟;转院PCI:277分钟)。结果显示,胸痛3小时内开始治疗的患者,两种策略死亡率相似,而胸痛3~12小时的患者差异显著,转院PCI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就地溶栓组(P< 0.02)。这一结果表明,PCI时间依赖性低于溶栓。转院PCI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安全可行,尤其是对于胸痛时间超过3小时的患者。易化PCI,即院前小剂量溶栓剂或/和GPⅡb/Ⅲa拮抗剂,使转院PCI的效果更优。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急救系统、院前处理,转院直接PCI术是AMI的一线再灌注治疗策略。在现实条件下转院延迟可能更长,晚到的患者更需转院PCI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转运PCI还存在如下相关问题:转院途中的安全性,转院PCI的益处等。

总之,AMI的再灌注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溶栓、PCI等,依据患者就诊的时间,经济条件,医院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决定再灌注治疗的方法。

下载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胸痛中心的建立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策略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