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将深沉的感情浸透于叙事之中,品味文章语言。
3、引导学生感受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忏悔,并进一步体会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坚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传达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这位作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命运让他一生只能与轮椅为伴。而且就在那一年,爱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他在轮椅上度过了三十几年,三十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课件出示:史铁生坐轮椅照片)
在他双腿瘫痪后的第七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此后又陆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且于2006年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么,是谁引导他走出了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之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一份感动,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从他的文章里去寻求答案。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再深情地读一次。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人说,读史铁生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读到了安宁,平庸者读到了智慧。今天,同学们又能从中读到什么?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生默读,教师巡视〕
(读到了母爱的力量。板书:母爱)
1、史铁生双腿瘫痪的时候才二十一岁,二十一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失去双腿就如同翱翔蓝天的鸟儿失去双翼,面对命运突如其来的打击,作者的表现如何?
2、史铁生非常得不幸,不过老师认为有一个人更加的不幸,你赞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3、尽管命运加在母亲身上的是更多的不幸,但是她有没有像我那样动不动就乱发脾气、乱摔东西?(没有)母亲面对我的种种表现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三、细读课文,体会母爱
1、请同学们划出描写母亲的句子,感受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母爱。(母亲是怎样帮助、鼓励儿子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来鼓励儿子?)
2、文中反复提到一个情节就是“看花”,母亲为什么一再希望陪我看花?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史铁生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母亲用包容、理解、尊重引导他渐渐走出黑暗,是他改变了生活的态度,从哪一段可以看得出来?
1、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后思考: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作者理解了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意了吗?
过渡语:不错,史铁生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再徒叹命运的无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即使后来他因肾病而发展成尿毒症,靠着每周到医院透析三次来维持生命,他也从未轻言放弃,一直在坚持写作,从未停止。
五、再次体会,人子之痛
过渡语:我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爱的力量引导着他激励着他坚强乐观地活下去,不过在母亲刚去世的几年内,史铁生一直都不敢接受、不敢面对这个事实,在母亲离世后七年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把自己的行为和母亲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49岁呀!才49岁,母亲就离开而去。
-------《我与地坛》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六、拓展深化,学会感恩
过渡语:母亲永远地离开了,结局令人叹息,留给作者的而是无尽的自责遗憾和怀念,作者是在母亲离开后才明白母爱的深沉、伟大,他惟有实现母亲生前的遗愿,勇敢乐观地面对以后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才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让我们走出那个秋天,回到现实,学了这篇文章,动笔写写你的阅读感悟。
七、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推荐阅读史铁生的著作《我与地坛》《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母 扑 抓 忍
看 菊 花
爱 好 好 儿 活
第二篇: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3.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写作目标: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
4.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5.感受母爱的深厚,学会对生命和生存进行反思。德育目标
1.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写作目标: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2.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1.拟从整体着眼,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文中深沉的感情,丰富的内涵。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残疾人的特殊心情,感受母爱。3.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意识,在细节中体悟出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品出作者的悔恨之情、生活之悟。4.适当引用史铁生的相关作品片段,作为理解本文的辅助资源。推荐课外阅读《合欢树》《我与地坛》。朗读法;讲析法 2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课前出示课题PPT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刚同学们听到的背景音乐是以蒙古族的乐器马头琴为主演奏的《蒙古人》,借助这幅草原秋景图,有同学能听出草原有什么特点吗? 博大而深远,给人以深沉之感。这种深沉之感总能让人想起人世间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那就是母爱!是愧疚,是成长,是对生命与生存的反思,那就是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笔下的叙事散文《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2.检查字词预习3.了解作家作品
4.注意通过朗读把握全篇感情基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进而思考标题的寓意。(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5.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阅读目标,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三)3.尝试通过朗读传达情感。(语文素养目标,难点,涉及积累拓展五)
二、教学目标(见上表格)
三、检查字词预习
1.瘫痪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2.暴怒bào nù: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常伴有狂骂。3.沉寂 chén jì:非常寂静。4.侍shì弄shì nîng:北平方言。指仔细的经营照管、伺候。
5.捶打chuí dǎ:反复打击。6.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7.央求 yāng qiú:恳求,乞求。8.絮叨xù dāo:多言,唠叨。
9.诀jué别jué bié: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10.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11.高洁gāo jié:高尚纯洁。12.烂漫làn màn:色彩鲜丽。
13.翻来覆fù去fān lái fù qù:指睡不着觉来回翻身。
14.喜出望外xǐ chū wàng 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15.北海:这里指北京的北海公园。
16.仿膳shàn:这里指北海公园内的一个饭庄,以制作宫廷菜而闻名。
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生命的第21个秋天因患病导致双腿瘫痪。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后在母亲的照顾下,在经历了人生的“秋天”之后,史铁生对生命及生存有了深刻的反思。瘫痪后的第五年发表他的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而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
五、深情朗读·体悟情感
标注七个自然段,听配朗诵,注意体会全篇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定题为《秋天的怀念》?
提示:
注意听语气和停顿,把握好感情色彩。如第1、3段,要准确区别叙术语气和对话语气;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第2、4、5段,要读出抒情的语气,以及作者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完成思考探究一: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而忧伤的。
题目的表层意义是:文章回忆的往事,母亲的病逝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意义是:“秋天”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路历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
着“生命”的意味。
[随堂练习]积累拓展五 1段对话中,“我”的情绪极端痛苦、绝望、暴躁,母亲则是强忍悲痛,好语相慰,对话语气激烈。
3段对话中,母亲是喜出望外,激动难耐的,以至于“絮絮叨叨”,“我”则是勉强应付。语气要略微轻松一点。
六、理清线索·理解主旨
1.小声自由地再读课文,并说说: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那花——菊花;那人——母亲;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2.那花,那人,那段经历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看花”。
析:课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文章三次写到“看花”。第一次是春天(1节),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自暴自弃。明媚的春花也不能消解“我”的颓废,驱散“我”心中的愁云。
第二次是秋天(3节),“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成行,母亲即突然病逝。母亲的生命和秋天的花草一样衰萎了。
第三次也是在秋天(7节),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3.关于“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可从“好好儿活”这个关键句体现出来。
思考探究三:“好好儿活”是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前一次寄予了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珍爱生命,勇敢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已的幸福。结尾处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补析: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表达主旨:抒写母爱的深厚,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归纳板书]:记课题上 那花——菊花
那人——母亲 线索:看花 那段经历——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主旨:母爱的深厚,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已的悔恨与愧疚,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课后作业] 练字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导语:上堂课我们对作者的生平和课文的思路及情感作了初步了解。这堂课我们将重点从写作上探讨一下本文塑人的方法: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情感词语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体会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及蕴含情感的词语的作用。(写作目标:如何写人,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积累拓展四)
2..感受母爱的深厚,学会对生命和生存进行反思。(德育目标)
六、品析人物形象
母亲的形象在本文显得特别鲜明丰满,那么如何写人物呢? 1.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人物描写分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含神情描写),当这些描写写得具体形象时,就称为细节描写了。
请以“我喜欢‘ ’这句话,因为这是对母亲的 描写,写出了 的句式”说明理由,感受母亲对“我”的深沉母爱。
要求:找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精彩的句子
教师示例:
我喜欢“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因为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悄悄”“偷偷”的无声动作细节表现出母亲极大的理解、忍耐、宽容和慈爱,同时又担心儿子,那是一种疼痛不已的揪心,下文写母亲“又悄悄进来”时“眼边儿红红的”的细节正是这种心情的流露。完成思考探究二1
下面同学可仿照示例练一练,注意找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描写。学生仿例1
我喜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因为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的动作细节描写及“好好儿活”的语言细节描写,表现出母亲的痛心、焦急。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是加倍,“忍住哭声”表现出母亲以强大的毅力克制着自已的感情,努力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完成思考探究二2 学生仿例2
我喜欢“母亲进来了??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句话。因为“挡在窗前”的动作细节,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唯恐飘零的落叶又勾起儿子的悲观情绪。“憔悴的脸”的神态细节写出了母亲身心具累,积劳成疾。而“央求般的神色”的神态细节则表现出母亲虽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对儿了的关怀与渴望,读来令人心酸不已。
完成思考探究二3 学生仿例3
我喜欢“‘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敏感。”这句话。因为这是对母亲的语言、心理描写。写出了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地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以至有些“忘情”,暂时忘记了眼前的
烦恼,直到母亲突然意识到说多了,犯了“禁忌”,便“忽然不说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母亲内心比“我”还沉重。思考探究二补例
2.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问: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用对菊花的景描写烘托人物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3.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 [随堂练习]积累拓展四 四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已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四2:她了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四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归纳板书]记P21图处
人物形象 母亲性格:理解体贴、牵挂关切、执着坚韧 刻画方法: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用蕴含情感的词句表现人物心情。
七、老师寄语:
本文通过记叙自己双腿瘫痪之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无比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母爱的深厚,抒发了对母亲无限深切的怀念,也对生命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送给同学们史铁生的一段精典语录:“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愿同学能从本课的学习中学会爱母亲,爱生活,快乐成长。
第三篇:秋天的怀念 教案
秋天的怀念
西峡县二郎坪中学
张雪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在自读、自悟、交流、评价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情感目标:
1、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引发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教学重点: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教学难点: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秋,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于诗人刘禹锡而言,秋是激昂雄壮的;于词人李清照而言,秋是孤寂凄清的。然而,于作家史铁生而言,秋另有一番风味。他用饱含深情的文字,通过平静内敛的叙述,抒发着因秋而生的复杂情感:挚爱、怀念、愧悔、坚韧……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生于北京,作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史铁生二十六岁时,也是他瘫痪的第六个年头,母亲便因为肝病去世,当时才四十九岁。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后来,他在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对“母爱”这个话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铺就的,他对母爱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就成为了作者心中永远的痛。
《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三、学习目标(齐读目标加深印象)1.积累字词,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四、字词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憔悴 qiáo cuì 絮叨 xù dāo 瘫痪 tān huàn 诀别 jué bié 2.解释词语
翻来覆去:躺在床上来回翻转身体,形容睡不着觉。喜出望外:由于没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五、设疑自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纲)------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结合学习目标提出相关问题或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六、自探提示
1、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标题?
2、课文里写了几次看菊花?通过几次看菊花,“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七、解疑合探
1、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点拨强调:
1、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我可活什么劲儿?”
绝望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
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好好儿活。
重生
3、感人细节: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偷偷”说明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B、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动作、语言、神情描写
“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生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表达了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
D、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
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E、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心理描写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八、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疑惑或者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九、运用拓展
本文多次运用了神态描写刻画母亲的形象,如“眼边儿红红的”“憔悴”等,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与体贴。请你用神态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人。(100字左右)
十、小结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面对苦难,只要我们愿意,就一定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的活,好好儿的活,不仅是活着,而且要活的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
第四篇:《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让形象更鲜活生动。
2.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这句话,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
3.分析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前后的变化,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4.学会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敬畏和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来分析“母亲”这一形象。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前后的变化,回顾作者的心路历程。教学方法:品读法、赏析法、探究法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她是一位将自己所有的记忆都定格在一张轮椅上的母亲,她把一切美好都给了儿子,却将所有痛苦都留给了自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师:
1、文中几次提到在秋天看菊花?
2、这几次看花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生1:三次。第一次是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拒绝了 第二次还是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我勉强答应了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为了怀念母亲,告慰她的在天之灵。生2:第一次看花,从我坚决拒绝看出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了。
第二次看花,我勉强答应母亲可以看出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一点点希望 第三次看花,我和妹妹一起去可以看出我已经完全从瘫痪的阴影中走出来,能够重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了。
师总结:我从绝望到乐观这种生活态度的巨大转变是谁影响了我呢?生答:母亲。师:不错,母亲不仅给了我第一次生命,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去认识她,了解她。
三.再读课文,分析母亲这一形象,细细地品读有关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的句子,品味母亲的“好好儿活”师:在了解母亲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谈谈“我”的身心状况
生:“我”双腿瘫痪,脾气暴怒无常,我对生活绝望了 师:面对随时可能发脾气的“我”,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师:哪些词饱含着妈妈对我浓浓的爱? 生:“悄悄地”“偷偷地”
师:请你再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悄悄地、偷偷地”这两个词看出她对我爱得很细心,很理解,很包容。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准确,那再请你将这种理解送进去,读出母亲的细心、理解和包容。
师:母亲对我的爱渗透在字里行间,大家再找找表现母亲的词句,读一读,品一品。生: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请你说说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我发脾气的时候母亲虽然躲出去了,但她始终都不放心我独处,担心我会做出什么傻事来,所以她总是在不远处偷偷地关注着我,看我安静下来了,她又“悄悄地”进来,我从这里读出了母亲的那份耐心。
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她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师想请大家再找找文中还有一处也用了“悄悄地”
生:齐读。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师:大家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思考。
生:母亲怕我听到跑和踩这一类的词受刺激,所以说着说着她就戛然而止了,我读出了母亲对我爱得很小心,用个成语来形容就是小心翼翼。师:那你把你的理解送进去,再读。
师:这三个“悄悄地”看似平常,她凝聚的却是母亲对儿子的一份细心、耐心、小心。
教师板书:细心、耐心、小心
师:大家再找找,此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或我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生: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不想活了。
师:换句话讲就是双腿瘫痪导致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了。教师板书:绝望
师:面对对生活绝望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儿„„
师:这句话中有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词,你关注的是哪些词呢?谈谈你的理解。生:“抓”字很有表现力,抓住的不仅仅是我的手,更是我不想活的念头。还有这个“忍”字,它的内涵很丰富,母亲要忍住我的病痛,我的坏脾气,我的病痛对她的打击,还有她自己的疼痛。
师:大家找找母亲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
生: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师: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母亲的病已经很严重了,她得的是肺癌。她自己明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儿子面前却只字未提,殊不知,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想象着她被病痛折磨得生不如死的那些无数个日日夜夜,她是怎样顽强地、艰难地活着,我们不该为这样的母亲响起掌声吗?(掌声)师:她自己都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整宿整宿的睡不了觉,却还想着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她想让儿子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是生活的希望,活下去的勇气
师:当儿子勉强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时,她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生: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高兴得手足无措,像个孩子似的,此时的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忘记了自己已经有很多个日日夜夜都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她满心欢喜的只是儿子终于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改变,也让母亲狂喜不已。
师:我们看到一位爱儿子爱到忘我的母亲。就连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都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呢?齐读这一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未说完的话是儿子,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是啊,母亲纵使有千言万语也都浓缩在了这一句“好好儿活”里面。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所以我决定让妹妹推着我去看菊花,完成母亲的遗愿,这时的菊花就变成了妈妈,让我们和史铁生兄妹一起去看看这位伟大的妈妈吧!生齐读最后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师:母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去看菊花呢?他究竟从菊花里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我从“淡雅”看到了应该像菊花那样平平凡凡地活着,朴素的活着。我从“高洁”二字看出人还可以活得超凡脱俗,活得高尚、纯洁有尊严。我从“热烈”中看出人还可以活得有朝气,轰轰烈烈 我从“深沉”二字看出人应该活得低调、不张扬 我从“泼泼洒洒”中看出人应该活得精彩
师总结:母亲一直要带我去看菊花,她是想让我从菊花的绽放中找到属于我的那条人生之路,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精彩。透过菊花,我们看到的是人生,是自己。师: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去赏一赏这菊花,看一看这位伟大的母亲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史铁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母亲是想告诉他要好好儿活,他究竟是怎样活的呢?我一起来走进失去了母亲陪伴的史铁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史铁生后来的情况吗?史铁生后来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都要换两到三次的血,治疗过程相当痛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拿起笔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面对死神一次次的挑衅,面对命运一次次的折磨,他还会那样暴怒无常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史铁生?史铁生用他的坚强和乐观告慰了自己的母亲,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师板书)但是,母亲那句“好好儿活”却将是铭刻在作者内心深处永远的(生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生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杰出成就奖 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师:看到这一家子的事,请你谈谈“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
生1:要活出自己的价值 生2:要坚强地活着 生3:要活出自己的个性
生4:要感恩生活,以一颗感恩的心活着 生5:要快乐生活每一天,珍惜身边每个人
师总结:学完这篇《秋天的怀念》,我想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感动,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也不仅仅是怀念,千言万语都浓缩成了一句话,那就是“要好好儿活”,在被苦难囚禁的日子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成明朗而快乐的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史铁生那样“要好好儿活”。
师示范:“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母亲知道我对生活已经丧失了信心,但她仍旧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驱散我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哪怕那是一点很微弱的希望,她也绝不会放弃。
生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用“悄悄地”“躲”等词可以表现出母亲对我在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尽可能地去理解我、包容我,给我一定的空间,因为她懂得我内心的苦楚需要宣泄。“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显然是不放心我一个人独处,所以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看出母亲爱得小心翼翼。“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眼边红红的”可以想象得出母亲背着我一个人流眼泪的场景,但她对我太牵挂,不放心,不想放弃我,所以又悄悄地进来。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透彻,母亲自己都处境艰难了,却还倔强地好好活,不仅如此,她还想让儿子也能重新振作起来,和她一起好好儿活。请大家找找母亲此时的身体状况如何?
生2:“”生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母亲爱花,说明她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的人。母亲养的花都死了,说明母亲对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无暇顾及那些她喜欢的植物了。母亲爱花,更爱她的儿子。这里也可以看出她在“好好儿活”。
生4: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看出母亲想让儿子看到的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姿态,不想让儿子触景生情,所以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她想把所有生的希望都传递给儿子。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分析也很透彻。那我有没有像母亲那样“好好儿活”呢?
四、精读课文,找出“我”有没有“好好儿活”?比较作者前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师:请大家用旁批的方式找出“我”对待生活的态度的语句
生1:第一段里“看着看着一直到摔向四周的墙壁。”看出我脾气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我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从这里看出他没好好儿活。
生2:“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从这里看出作者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了,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他不想活了。
生3:“好吧,就明天”我同意母亲去看花,看出我对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绝望了,愿意从内心去接纳美好的事物,或者说是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谅,一种回报。
生4: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看菊花,这一小小的举动,其实是我内心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象征。“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我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我终于明白了“好好儿活”的含义,并且正在努力的好好儿活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师:这篇文章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长大,懂得了怎样去面对生活的困境。
五、当堂训练
请结合自己说说你有没有好好儿活?
六、结束语
在被苦难囚禁的日子里,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诠释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将生命的苦难转化成明朗而快乐的存在。
我们能做的就是像史铁生和他的母亲那样“好好儿活”。
第五篇: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过程
一、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师:看到“秋天”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请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秋天的怀念》,想想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板书:母亲),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学生概括。
2、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
(一)要了解母亲,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板书:我)
21岁的史铁生,身患重病,双腿瘫痪。想想,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到处玩玩,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该怎么办?他的心里会怎么样?(估计学生会说:痛苦)
是啊。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儿子心里痛苦的句子。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这句话。他对生活的绝望,暴怒无常)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言下之意,是我已经不想活了。)
故而,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问学生,“我”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生答„„
师:这样一个不想活的史铁生,如果你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
生答„„
是呀,谢谢你们。
那么,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的句子。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a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忍住的是因为儿子双腿瘫痪不想活的痛苦,还有母亲自身的病痛。)
是呀,母亲此时也是身患重病。大家从课文当中找找关于母亲病重的句子。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你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病得很重?把这种疼痛读出来)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你又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的病很重?把感受送进去,并读出来)
想想她得的是什么病?
肝癌的疼痛会是怎样的?(肝硬化,人体内的水份不能外排,堆积在体内,肚子会越来越大,可见其疼痛难忍的程度。得这种病的人,脸色发青,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这个母亲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并活不了多久,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痛。但是,他有没有告诉他儿子,自己的病情?儿子知道吗?
(估计学生回答:不知道)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估计一:为了不让儿子更痛苦。是啊,儿子本来就不想活了,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而没有活下去勇气。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
是呀,我们从一个“忍”字,读出了这样一份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的爱,一起来读读母亲说的这句话。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大家想想,史铁生因为双腿瘫痪,心情烦燥而发怒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母亲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交杂在一起而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估计:为了儿子着想)
2、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表现母亲时时关注着、无私地呵护着儿子。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抓住 “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 “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
为什么要央求我去看菊花?看花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4)“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3、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儿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二)、对母亲的怀念 1.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b请同学们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
预计:“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花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请„„)
在此,对于菊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儿子领悟了母亲教给的“好好儿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敢勇地前进,让有缺憾的生命不再缺憾。面对自己的成功,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母亲。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先后提到了他的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好好儿活”,让他好好地活了下来,并用笔代替双腿走出了一条非常人能走的路。(板书总结)
6、那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