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夜宴——一个家族貌合神离的裂痕
中秋夜宴——一个家族貌合神离的裂痕
又是一年中秋节,又到举家团圆时。
这年中秋,在外面做官几年的贾政回来了,往年月圆人不圆,今年人月两团圆。
按说贾府的这个中秋是个欢快的节日,可是节日还没开始,就笼罩在不祥的气氛之中。先是贾母屋里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捡了个绣春囊,被邢夫人要了去。邢夫人猜测很可能是王熙凤掉的。王熙凤是邢夫人的儿媳,这对婆媳一直有矛盾,不久前贾母的生日宴上,邢夫人当众让王熙凤难堪,气得王熙凤哭了一大会儿。
邢夫人故意让王熙凤难堪,不仅仅是她跟王熙凤的矛盾,还因为她跟婆婆贾母有矛盾,她与丈夫贾赦逼迫鸳鸯给贾赦做妾,惹恼了贾母,贾母当众训斥她,她憋了一肚子气。她的儿媳很受婆婆的宠爱,她把气撒在儿媳身上,权作报复婆婆。
贾母与邢夫人的婆媳矛盾,邢夫人与王熙凤的婆媳矛盾,都由私下不满转为公开对抗,只等贾母一死,邢夫人就把王熙凤叫回去,这对婆媳就有好戏看了。
贾母与邢夫人婆媳矛盾的背后,是贾母与贾赦的母子矛盾。贾赦从小淘气,不讨母亲喜欢,成年后贪酒好色,贾母更不喜欢他,经常抱怨他官儿不好好做,身体也不保养,左一个右一个讨小老婆,白白把人家女孩儿耽误了。贾赦不但不收敛,反而看上贾母的大丫头鸳鸯,强逼鸳鸯给他做妾。以贾母丰富的人生经验,她知道儿子不仅是看中她屋里的丫环,还看中她几十年积累的财产。鸳鸯是她屋里的财务总管,儿子是想人财两得。
她还没死呢,儿子就来挖墙角,又想图人,又想图财,她怎么能不愤怒。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故意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处理。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既惊且怒,亲自去向王熙凤问罪。王熙凤一番辩解,王夫人相信不是王熙凤带去的,她心里却更不安起来——一定是园中女孩子与外面的人有私情,由外面的人传递进去的,甚至有人进入园中,与那些女孩子私会,不然焉有此物!这比王熙凤丢了绣春囊更危险。王夫人当即同意王熙凤查抄大观园的想法。
由这件事,王夫人想到园子里那些女孩子长大了,她们很可能勾引她儿子。儿子身边潜伏着狐狸精,这让她怎么受得了。她决定把儿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清除出去,她第一个看不惯的人是晴雯。可是处理晴雯有点棘手,晴雯是贾母安排给贾宝玉的,把晴雯赶出去相当于打贾母的脸,她需要找个稳妥的时机和稳妥的借口。
贾母与王夫人是婆媳相处的模范,把她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贾宝玉。贾宝玉是贾母的爱孙,王夫人的爱子,她俩都对贾宝玉百般娇宠,很长时间,这对婆媳利益一致。现在,贾宝玉长大了,即将娶妻纳妾,贾母与王夫人产生了分歧。贾母爱她的宝贝孙子贾宝玉,也放心不下她无父无母的外孙女林黛玉,两个孩子从小青梅竹马,贾母当然希望他俩在一起,既成全了孙子,又给外孙女找到个安全归宿。王夫人却不喜欢林黛玉,她的长子已死,小儿子贾宝玉是她后半生唯一的依靠,她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帮助她对抗虎视眈眈的赵姨娘母子,林黛玉和晴雯都不符合她的要求。
婆媳裂痕最终表现在对林黛玉的态度上,从王夫人处置晴雯的决断,可以想见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她是不会让步的。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基本可以确定。
中秋节前夕,王熙凤带人查抄了大观园,把与外面有来往的女孩子一一查了出来,赶出园中。但是查抄大观园激化了多方矛盾,贾迎春的丫头司棋被赶走,贾探春打了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巴掌,贾惜春与嫂子尤氏吵翻,与哥嫂断绝了往来。薛宝钗为避嫌搬出园中,再也不肯回来。
在查抄大观园的过程中,王熙凤把她和王夫人的亲信派往园中,控制了大观园。查抄大观园与后来赶走晴雯,贾母都不知情。此时的贾母名义上是贾府的最高首领,实际上正逐渐被架空。
查抄大观园的**未平,又传来噩耗,贾府的世交——江南甄家被抄了家。甄家是贾家的影像,甄家的命运就是即将到来的贾家的命运。
贾府虽然平安,已有风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此时,贾府的财政问题也更严峻,为庆祝贾母八十大寿,贾府的几千两现银全部花光,为筹备一些零星费用,王夫人不得不卖了四五箱铜器、锡器,又卖了一个金自鸣钟。为筹备中秋的过节费和几项人情开支,贾琏跟鸳鸯把贾母不常用的金银器皿偷运出两箱,当了千数两银子应急。
中秋节就在这矛盾、困窘和不祥的预兆中来到了。
十四日晚上,宁国府率先开始中秋节的庆祝宴会。贾敬去世不到三年,宁国府不能大张放鼓地庆祝节日,一向好热闹的的贾珍想了个变通办法,宴会提前到十四晚上,避开十五那天,就算不过节了。这天晚上月也好,菜也丰盛,人也高兴,猜拳行令,又吹箫,又唱曲。兴致正高的时候,忽听墙下有长叹之声,细看却无人,只一阵风从墙下吹到隔壁去,恍惚听到隔壁祠堂里门窗开阖之声,月色也昏暗起来。众人毛骨悚然,勉强坐了一会儿,回房睡觉去了。
十五晚上,荣国府的中秋盛宴在大观园举行,在假山山脊的大厅上设宴,视野开阔,夜空澄澈,月光如水。厅上的桌椅都是圆形的,正合团圆之意。贾珍还献上好月饼。种种客观条件都好到不行,没理由不过一个祥和愉快的节日。
为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他们还搞了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轮到谁谁饮一杯酒,讲一个笑话。鼓声在贾政那里停住,贾政讲了个怕老婆的故事。大家初次听贾政讲笑话,都笑起来。轮到贾宝玉,他以“秋”为题,作了首诗,贾政赏了他两把扇子。贾兰也作了首诗,贾政也赏了他。然后轮到贾赦,贾赦讲了个偏心母亲的故事。不知是说者有意,还是听者有心,贾母疑心这个故事是暗讽她偏心,勉强笑了笑,吃了半杯酒。一时场面很尴尬。
然后发生了这么意味深长的一幕——
轮到贾环,贾环也作了首诗,贾政评价不太好,贾赦却把诗要过去,看了一遍,连声称赞,说:“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
这话听上去很有道理,贾府这样的公侯府第,子弟们不读书,将来也有官儿做。可贾赦对“书呆子”的嘲讽,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众所周知,贾政就有些书呆子气。这明显是借着评贾环的诗挖苦贾政的。
贾赦让人取了许多东西赏贾环,拍着贾环的头说:“以后就这么作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世袭爵位向来传长子长孙,除非皇上剥夺了长子的继续权。贾政是次子,他的儿孙根本没有继承爵位的资格,贾环是庶出的幼子,更没有资格袭爵。贾赦这话是何意?可能是说,你们这房这么得势,我的爵位说不定被你们袭了去呢。
贾政听哥哥话音不善,连忙打圆场。贾母大约也听出大儿子的话语里火药味十足,找了个借口让他们散去,只留下女眷陪她赏月。
此时已经半夜时分。
月色渐凉,人也越发稀疏。
贾赦回去的路上崴了脚,邢夫人回去照料,贾蓉之妻去送邢夫人,也回去了。凤姐和李纨生病没来,薛姨妈一家回家过节去了。贾母看着稀稀拉拉的人群,心中感慨不已。她让人换了大杯,叫了吹笛人吹笛助兴,幽咽的笛声更添悲凉,贾母禁不住堕下泪来。尤氏搜肠刮肚讲了个笑话,贾母没心听,两眼朦胧,似有睡去之态。尤氏和王夫人把她叫醒,她困得睁不开眼,却强撑着说不困,继续在那熬着。
她留恋这良辰美景,知道即使是这样不欢快的节日,她也是过一个少一个了。时光在流逝,四更天了。
迎春和惜春回房睡觉去了,贾宝玉被王夫人劝走了,史湘云和林黛玉也不见踪影,只剩王夫人、尤氏、探春陪着贾母。贾母只好散了。
两年前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一批人散去时也是半夜时分,夜宴结束时也是四更天。这次夜宴地点比那次好,菜肴比那次好,却没了那次的欢乐气氛。
曹公写故事,总能峰回路转,旁逸斜出。夜宴看似写完了,他笔锋一转,又写起林黛玉和史湘云来。原来两人并未睡去,是到山脚下水池边赏月去了。
史湘云和林黛玉是两种性格类型的人,史湘云大大咧咧,什么都不放在心上,林黛玉细腻敏感,什么都记到心里。很长时间里,两人互不欣赏,史湘云多次表达对林黛玉的不满。此时,两个人的心态都发生了改变。林黛玉已知贾宝玉死心塌地爱她,心里安静下来。在贾府住了多年之后,她看出贾府繁华热闹的底下矛盾重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如意,想想世间不如意之人并非自己,心中也就释然。史湘云年龄渐大以后,也感觉到无父无母的辛酸,理解了林黛玉。她怕林黛玉触景生情,心生伤感,主动提出跟林黛玉联句。
联诗,作者以前写过一次,芦雪庵联诗,众姐妹抢作一团,多么欢快,今晚却只天上一轮圆月,地上两个女孩儿。诗句越联越凄冷,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读者都骨头里冷透,不能再联下去了。
怎么收束呢?作者的笔锋一转,让一个人加入了进来——妙玉。
妙玉虽居尼庵,凡心未灭,听得贾府之人山上夜宴,她心中羡慕,又不能掺和进来,就以闻笛为名在山下转,恰好遇到史、林两人。
妙玉也是个无父无母寄人篱下的孤女。
这天晚上,苍茫的月下,三个孤女遇到了一起。
妙玉把史湘云和林黛玉请到栊翠庵,把她俩联的诗抄下来,自己补了十三韵,凑完整了,既给史、林的联诗收了尾,又展示了一把才华。
原来世间才女之外还有才女,寂寞人之外还有寂寞人。史、林两人虽然寄人篱下,到底是寄居亲戚家,有疼爱她们的人,妙玉寄居在无亲无故的人家,一个疼她爱她的人也没有。史、林两人不管婚姻是否如意,总会嫁个王孙公子,妙玉的身份僧不僧、俗不俗,未来茫茫无着落。史、林两人有机会与众姐妹吟诗填词,妙玉一肚子诗书,连个展示的机会也没有。上次贾母带人闯进栊翠庵,妙玉借机展示了一下她的珍贵酒器,这次遇到史、林,又展示了一下她肚子里的诗文。
妙玉这一横空出现,我们才想起,她青春韶华,独坐尼庵,比之青春守寡的李纨更寂寞。李纨还能与姐妹们说说话,她每天就是闭门枯坐。
这次的中秋夜宴,与前面的怡红夜宴处处形成对比和参照,史、林联诗又与芦雪庵联诗形成对比和参照。彼时那样欢乐,如今这般凄凉。
贾府之人因这个团圆节聚在一起,其实母子、婆媳、兄弟、妯娌、夫妻、姑嫂、主仆种种矛盾已至不可调和的地步,分崩离析的征兆明显,有贾母这面旗帜,大家勉强聚合在一起。贾母已经过了八十大寿,生命就要走到尽头,那时,贾府即使不查抄,也势必四分五裂。
这是贾府最后一次盛宴,此后,这样的宴会,贾府也不会有了。
第二篇: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而且古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哪里是欣赏美景的最佳去处?大自然。哪里是我们玩乐的人间天堂?大自然。哪里是抛掉一切烦恼,只有快乐,没有忧愁的地方?答案仍是大自然。自古以来,多少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又有多少人宁愿在她的怀抱里安详地度过一生。大自然就宛如一位天仙,灌溉了人们心中的那颗种子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3lian.com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第三篇:一个家族的三级跳
一个家族的“三级跳”
十年砍柴 1月16日 22:00
2014年1月10日上午10点,我在北京东郊殡仪馆送别了一位老朋友的父亲。人到中年后,同龄朋友的父母都进入了暮年,生命一点点地枯萎,先后告别这个世界。
老先生姓赵讳玉才,山西洪洞县人士。赵老先生中风后,瘫痪了十三年,丧失了语言能力。前年病情进一步恶化,几乎成了植物人,他能活到78岁辞世,其三个儿子真是恪守了孝道。我和老先生只见过一面,那是大约十年前,他住在北京小区的一套房子里,与其次子——即我相识十多年的朋友赵安平先生对门而居。赵老太太身体康健,而老先生却坐在轮椅上,口不能言,对外人的问候仅点头表示感谢。自此,安平不再让我去探望他的父亲,他说父亲一生好强,不乐意让儿辈的朋友见到他那个样子。
(洪洞县的大槐树,作者供图)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赵老先生的二孙女——也就是安平的长女乐乐代表孙辈致辞。她在抽泣中回忆:爷爷当年领着她去幼儿园,一路上给她讲故事的场景。爷爷瘫痪的那一年,她还只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随着年岁的增长,她越来越敬佩爷爷的坚强,而爷爷却再也不能和她进行言语交流了。乐乐现在是杨伯翰大学会计专业的大三学生,特意从美国飞回来送别祖父,赵老先生的6个儿孙(其中几位出生在美国),现有4位正在美国的中学、大学读书,长孙女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其长子为上海交通大学某学院的副院长,其次子安平先生是北京某报社的副总编,其三子是北京某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
老先生的长子在对来宾答谢词中回顾了父亲平平凡凡的一生。因为和安平过从甚密,我和他的兄长及三弟也早认识,进而了解他们整个家族的诸多情况,安平曾经给我说起过其父的人生经历。在告别仪式上,耳闻其长子的泣诉,再重温这位老人的人生经历,我的心底掀起了波澜。尽管山西和我的故乡湖南地处南北,相距甚远,但他父亲的经历和家父很相似。其中最相似的一点是:他们都出身贫寒,靠自己的奋斗,不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赵老先生1936年出生在洪洞县西山村,这是霍山(为五岳五镇之中镇,又称太岳山)西南麓的一个小村。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家境赤贫,老先生排行第五,他在7岁时却能幸运地进入本村小学读书。
家父小老先生两岁,启蒙读书进入的却是旧式私塾,读《三字经》《论语》《孟子》,直到1949年后才转入到新式小学。这个细节可看出,当时山西的国民教育远比湖南发达和规范。这得归功于治理山西三十多年的阎锡山。阎氏治晋的一项德政便是在全省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四年初小),阎锡山在《人民须知》中强调:“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这就名叫国民教育;凡上过学的人,知识就高了,身体也壮了,为父母的无论如何贫穷,总要使子女上学,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义务,又名叫义务教育;国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学,就要罚了还得上学,又名叫强迫教育。”因阎锡山和山西各级官吏的努力,在贫困的西山村,才可能建有小学。按照1928年颁布的山西省《小学暂行条例》规定,村立小学由村内地亩分摊或寺庙收入款支付一切费用,学生不需要缴纳学费。
(老先生在洪洞广胜寺下的一家大企业退休,作者供图)
从1943年到1951年,赵老先生断断续续在本村小学读完了初小。这合乎阎氏的训令,“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须要有四年上学”,期间他休学去放羊、运煤贩卖来补贴家用。不考察当时的教育环境,今天的人很难理解,一个人初小何以要念8年。
1953年,赵老先生在新政权的高等小学毕业。在当时,农家孩子能念完高小就相当不容易了,家父高小毕业后便回家务农多年,后来才进入政府办的中医培训班,离开乡村。农村穷人家的孩子,要进中学深造,全家要下很大决心。因为中学不再免费,而十四五岁的男孩,在家务农的话,已经是一个壮劳力了。自此,赵家开始“合族供才俊”。老先生先后在洪洞二中、一中念完初中和高中。这六年内,不但整个家庭竭尽全力,赵氏宗亲以及姻亲,凡家境略为殷实者,都借过钱供他上学。1959年,老先生考入了山西大学外语系,当时他已经结婚。他读大学的四年,正是中国大饥荒的四年,死于饥饿的国人不知凡几。机关、厂矿和大中专学校,许多干部、工人和学生回到了乡村。赵老先生在太太以及太太娘家的支持下,完成了学业。如果赵老先生当年没有挺住,回到西山村务农,这一家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完全不一样。
老先生大学毕业时,中国开始迎来疯狂岁月,政治运动一轮接着一轮,老先生所学的俄语专业,也没什么用武之地。他被分配到邻县的乡村中学任教,那个时候,正常的教学秩序几乎被打乱,高考也废除了。像他这种被“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学校可谓凤毛麟角,但也难以有多大作为。
1977年,“臭老九”开始变香,老先生调到老家洪洞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先后任子弟小学的校长和技工学校的校长。
我不少的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同龄朋友,其父母是中小学的教师。在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整个社会几乎是“平等的贫穷”,中小学教师家庭的生活并不比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家庭强多少,但教师家庭有一个优势:在普遍不重视教育的年代,当教师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抓得较紧,而且相比工人、农民家庭,他们更有条件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
赵家便是这样。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不久,赵家长子考入了由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堂发展而来的山西农学院,而后读硕士、博士,去美国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赵家的次子和三子,青少年时的“考运”并不顺遂。两人高中毕业后便参加了工作。安平兄曾对我说过,他当时能进入父亲所在的那个企业当工人,许多同学都羡慕。如果不是处在这样一个家庭,赵家老二和老三,恐怕也就接受命运的安排了,在那个企业混到退休。但由于父亲和兄长的鼓励和帮助,安平在当工人时获得了大学文凭,后来又考入新华社主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新闻人才的高校深造(这所学校现在消失了)。老三在取得成人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后,参加律师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安平的女儿乐乐去美国读大学可以说是被逼的。这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很好,她在北京读初中时成绩一直是全年级前五名。但她的户口不在北京,而父母在北京工作,她又不可能回老家读高中。费尽周折她进入到清华附中读高中,成绩依然很拔尖,可到高二时,父女俩犯愁了,乐乐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而回山西高考也不现实——因为两地高中课程和高考试卷有差异。最后在伯父和堂姐的帮助下,咬咬牙去了美国,报考美国的高校。她现在就读的杨伯翰大学会计学专业在全球高校会计学专业中属于顶级,其成绩全A。
我对安平说,你的父亲一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很伟大,因为他,你们家族才实现了“三级跳”。第一代从西山村进入到一家国有大企业,让全家离开了乡村;第二代凭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和上海立足,并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不错的成就;第三代则纷纷渡过大洋去了美国。而且,你们兄弟三人以及夫人,都不是做公务员靠权力生活,而是从事教师、媒体人、律师、医生这种靠专业知识立身的职业。这样的家族,是长青的。
(责任编辑:代金凤)
第四篇:一个百年家族的轮回
一个百年家族的轮回
------读《百年孤独》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之作《百年孤独》,自出版时就备受关注,甚至一度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开始跻身于世界文坛。
《百年孤独》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以猪尾巴婴儿组成了横亘百年的一个循环,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们在这个怪圈内重复着同样名字的人做的一切。
马尔克斯将整个拉美大陆浓缩于马孔多小镇。20世纪是工厂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收入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底层的小人物无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了迷茫与孤独。在马孔多最后的几年里,阿拉伯人只会坐在他们破烂的商店前,而黑人们也只是在摇摇欲坠的屋檐下哼着忧伤的曲调。和整个拉美一样,长期与外部隔绝使人们陷入了贫穷落后的境地,从而使他们逐渐冷漠并将自己保护在精神上的内核中。这就是孤独。
因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马孔多人对文明世界的一切都认为是神奇的事物:对磁铁的惊讶;对假牙的吃惊;对冰块的赞叹和对电影院的厌恶。同时,他们的生活中,超自然的事件比比皆是:普鲁登西奥的鬼魂,奥雷良诺上校在小时的预知,何塞.阿卡迪奥在死后血流到乌苏拉处报信……他们相信魂灵,相信预感,相信天命。这样,作者在最后用飓风将马孔多一扫而光并预言“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机会在大地上重新出现了”的意图也显而易见了:打破百年来的循环和停滞,扫除世纪中的落后和迷信,而并非是对拉美命运的悲观。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在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仪式上的讲话》)”。旧的秩序被毁灭,重新诞生的自然就是新的秩序。而一个崭新的马孔多和布恩诺迪亚家族(拉丁美洲)也必将再度涌现,当马尔克斯写到奥雷良诺上校死亡的时候,他失魂落魄,倒在床上默默流泪。在马尔克斯心中,他们不仅仅是虚构出来的人物,甚至是他的孩子。他的心中是不希望布恩迪亚家族随风而逝的。
其实,《百年孤独》和《红楼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将当时的社会环境浓缩于一个家庭中来展开描述,同样有着超自然的现象且在书中起关键作用;都是家族由辉煌走向没落(前者是名望,后者是财力),甚至连两人对待书的态度都一样:马尔克斯因奥雷良诺上校的死而流泪,而曹雪芹更是“书未成,芹泪尽而逝”。
事实上,《百年孤独》和《红楼梦》的地位是相差仿佛的。和《红楼梦》类似,我们无法真正读懂它,我们只能在任意一个想起它的时候品味它。
薄雾轻梦
------读《三三》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一直以来,沈从文对湘西的描述都是干净简练不加雕饰的,如同出水的莲,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简简单单地放在那里便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三》正是一朵如此的莲。
如《边城》一样,《三三》中有几个意象反复出现:河水、鱼、狗,在沈从文的笔下,这已经成了乡村的象征。他手中的笔勾勒出一帘似真似幻的梦:天真的少女,质朴的农家人,清幽的环境,朦胧的爱恋。
是的,和乡村一样,沈从文写的爱是清澈透明的,翠翠萧萧三三夭夭,无一不是如此,而三三是最单纯的一个,她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感情,只是凭着少女的本性行事。和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三三几乎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这也造就了她的纯洁。
当读到三三和母亲一起幻想城里的情景时,不禁莞尔。在质朴的农家人心中,那是共同的城市,是绝大多数乡村人心中共同的影像。而从城里下来养病的少爷则代表了城市。与其说这是两人之间的情意,不如说是城市与乡村的一次交流,作者并非将少爷的死当作交流的结束,反而是让三三经历了淡淡的失落后,留下一个意犹未尽的结局,三三还会继续生活,仅仅会偶尔记起那段时光。就像《边城》中傩送的离开和翠翠的等待,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而由梦境转变为现实。
沈从文的确是在造梦,三三的纯真,乡村的美好构成了这幅静谧的山村图,但结局又将我们拉回了现实,至少结局是安详的,和开头一样,“以什么样的姿势被挖走,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始终需索。”
或许,本来没有那么复杂,翠翠萧萧三三夭夭她们,都是在风景如画的乡村中过着安安静静的生活。偶尔被人拨动了心扉,便以单纯的姿态对待爱与被爱。沈从文不会给她们一个真正悲剧的结尾。虽然是悲剧的形式,但总会留给读者一个美好的想像空间。
而这,就够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读懂这些文字,只要记得在某个美丽的地方,有个爱过的女孩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或许也是很美的结局。
悬崖边缘的守望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丰县中学高三(17)班
赵添懿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虽然在刚出版时被许多人所不屑,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极高地位却是无可争辩的。
全书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份,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约两昼夜的经历和感受,将霍尔顿的矛盾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他愤世嫉俗,对什么都看不惯,不肯读书,满口脏话,抽烟,酗酒,甚至召妓;另一方面,他向往美好生活,遇到募捐的修女便慷慨解囊,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伸手擦去,对妹妹菲芘真诚爱护。而他在两天的流浪中遇到的欺骗和丑恶,则让他对世界失望透顶。以至于产生了装成聋哑人去南方生活的幼稚想法。霍尔顿的矛盾行为和他的想法,实际上是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先行者,他的行为只是一个萌芽,还没有达到那种放纵的程度。
由于社会现状,无奈的霍尔顿面对妹妹的追问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这段话比较长,不过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最经典的一段话。霍尔顿想当一名守望者,恐怕是与他的遭遇有关,曾经他也是“几千几万个小孩子”中的一员,但连续被四所学校开除后,他已经跑到了悬崖边上。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堕落,这才产生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想法。
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所呼喊的“救救孩子”相类似,霍尔顿的愿望也是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走上通往“悬崖”的路。
当书的结尾处,霍尔顿在雨中看菲芘玩旋转木马的时候,他打消了离开出走的念头,心灵开始融化,虽然没有交代霍尔顿是否成为了他梦想的守望者,但他至少不会在走向那条通往悬崖的路了。
第五篇:一个208年的家族会所,湖广会馆见证中国近代史
一个208年的家族会所,湖广会馆见证中国近代史
北京湖广会馆,坐落在西城区骡马市大街东口南侧(虎坊桥西南)。始建于嘉庆年间(1807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原来是张居正故居,规模较小, 先后居住有清朝名士徐乾学、岳钟琪、张惟寅、纪晓岚、刘权之、王杰;道光十年(1830年),居住于此的叶开泰药号叶氏家族的叶继雯(号云素)将该馆捐给湖广会馆,并对其进行重修,扩充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其规模和内部装饰不逊于王公府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设置亭榭等,总面积扩至约4700多平方米。
(徐乾学,在这住过)
1870年,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捐巨资对会馆进行大规模地修缮,并在此举办60大寿宴会。当时,文武百官来此庆贺,十分热闹。
(曾国藩,在这做过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美国提督以湖广会馆为司令部。1916年,梁启超在馆内宣讲他的“宪法大纲”。
(八国联军,把这作为司令部,火烧圆明园的命令也许就是从这个地方发出的)
馆内有乡贤祠、文昌阁、宝善堂、楚畹堂等。园中种有竹木花草,并堆有假山、太湖石等。前清时名流学士常在此宴会唱酬,成为宣南一胜地。两湖旅京人士,更定时在此聚会、礼神和祭祀乡贤。
一、会馆前身
湖广会馆旧址原为张居正故宅。清朝名士徐乾学、岳钟琪、张惟寅、纪晓岚、刘权之、王杰、叶继雯等都曾在此生活。后叶继雯家族(清藏书家,字桐封,号云素,叶开泰药号第五代传人)将宅第捐为会馆。原会馆大门东向,门嵌精美砖雕,馆内有戏楼、正厅和乡贤词、附有花园。
1912年8月25日~9月15日,孙中山先后5次莅临湖广会馆,在此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25日上午8时,同盟会在湖广会馆召开了欢迎孙中山的大会,会员及旁观者约100人。孙中山说:“天下事破坏易建设难……建设之事断非一党人所能做好,必须联合他党,彼此相见以诚,推心置腹……应当急谋改组事宜,以期于民国前途有济。”听众对其演讲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孙中山的同盟会会议在这里召开)
当天下午,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在湖光会馆合并成立国民党。会场内外人数约有2000多人,孙中山登台说道:“今天为六个政团合并之日,当以党德为第一要义,与他党尤宜以朋友兄弟相待,因同在一国之内。自无不以国家为前题。”在成立大会上,孙中山以1130票当选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8人当选为理事。
中国国民党成立,在近代革命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湖广会馆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国民党的诞生地。演绎戏曲春秋。
(这个家族会所,是这个叫叶开泰的叶氏家族捐建的)
湖广会馆于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会馆进行全面修复。大戏楼、文昌阁、楚畹堂、风雨怀人馆、宝善堂等建筑修葺一新,恢复了昔日的光彩。其中大戏楼的舞台天幕以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为图案;二层由包厢式看楼环拱,共设十二个包厢。看池及包厢中置仿古硬木家具,观众可以边品茗边赏戏。1996年5月大戏楼正式对社会开放。每晚,这里笙萧合奏、鼓乐齐鸣,京剧名角儿粉墨登场,演出传统剧目,偶有票友兴起,也有机会登台演唱。京城戏迷聚会于此,品茗听戏,乐哉悠哉。
这本来是个老乡聚会的地方
北京湖广会馆的“湖广”二字始于元代的湖广省,而“湖广”自1376年后专指两湖之地。
建立之初主要是用来招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中试的举子等待朝廷分配官职,以及落榜举子滞留京师等待三年后的会试,都需要住所。由于举人们在故乡多小有声望且有望“跃龙门”,因此家乡在京任职和经商的人士就在名流召集下集资修建招待试子的会馆。
(一个会所做到这个程度,可谓是牛叉了)
湖广会馆因为“旗汉分治”政策只能建在外城。清朝的两湖举人需经涿州,北过卢沟桥,进广安门,才入住这里。
作为捐助人的叶继雯(1755~1824),字桐封,号云素,湖北汉阳人,叶开泰药号第五代传人,叶志诜父。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授内阁中书。朝廷进奉文字,大多出其手,由此为大臣阿桂所赏识,大学士王杰、刘墉皆倚重之。
叶继雯累擢刑部郎中。以事左迁员外郎,在北京居住在湖广会馆,卒于任上。所作之诗,纵横跌宕,其集选、集杜、集苏诸作,尤极才人能事。博学嗜古,收藏有数万卷古籍,据孙星衍《古文考序》记载,“章孝廉名宗源,好辑佚书,欲依《隋书经籍志》目为之考证。所辑满十余笈,始欲售之毕督部,会楚中有兵事而止。予时官山东兖沂曹济道,欲购之未果。卒后,遗书遂为中书叶君继雯所得,其波及予者,十之一二。”
由此所记,章宗源之遗书最后被他所收藏。蕲水陈沆曾作《叶云素师移居虎方桥长歌志贺》诗,称其“人言先生一无钱,谁知其富兼京都。不见移家先移书,琳琅压倒双轮车,……八万卷过秀水朱,甲乙丙丁无差殊,屋三十间堂台橱,人与书各分区区”。由此可见,其藏书规模不在秀水朱彝尊之下。有藏书印曰“叶印继雯”。著有《谹林馆诗集》、《读礼杂记》、《朱子外纪》等。
会所前世今生
嘉庆十二年(1807年),湖南长沙人、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与湖北黄冈人、顺天府尹李均简为光耀桑子,联络南北乡谊,创议公建湖广会馆于北京虎坊桥。
道光十年(1830年),叶开泰叶氏家族叶云素集资重修,扩充殿宇,建筑戏楼,添设穿廊,规模和格局基本确定。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设置亭榭等,总面积扩至约四千七百多平方米。
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在这里办过六十大寿。
光绪二年(1876年)十一月长沙涂叔鸿廉访搜集李文正公手书“丛桂堂诗”“致仕诗”“慈恩寺诗”三种及“旧时风景”四字摹临上石嵌置于会馆宝善堂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茶陵谭文卿制军、江夏张次珊通参主持重修,格局最后确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美国提督以湖广会馆为司令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第四次留学毕业生考试及弟诸君,在会馆举行团拜宴会。
1912年李鹤岩、王梦兰、贝允卿、张贻等人在湖广会馆开会,主要内容是“工人要团结要组织起来,有话敢说,研究技术,改善生活。”5月7日,北京统一党人开会欢迎章太炎,当时报载;“北京统一党日前假湖广会馆开会,在京党员五六百人到会,首由章炳麟演说该党宗旨之正大,次由唐蔚芝演说进行方法,后由徐、龚诸君相继布告各处党员日见增多,合计达三四千以上,并述该党归入人民社之理由等。” 8月18日,中国社会党北京支部在此召开成立大会,陈翼龙为总干事,曹祥之为会计干事。8月25日至9月5日,孙中山先后五次莅临,领导的国民党在此宣告成立。
1913年3月30日,北京国民党本部在此召开追悼宋教仁大会。
1916年,梁启超在此出席欢迎会讲宪法纲领。
1920年,两湖旅京人士筹设两湖善后协会,以救济两湖灾民。
1925年6月14日和21日,湖北旅京同乡全体,在会馆开紧急大会讨论对付汉口英兵惨杀同胞案,决定组织湖北旅京同乡后援会。6月20日,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在此发表《中英日经济关系》的演讲。
1926年9月,两湖旅京同乡大会议定成立董事会管理湖广会馆,公推陈嘉言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陈登山、王文豹为副董事长。
1927年,会馆成立120周年纪念,正月公祭乡贤并举行团拜。五月初五公祭屈子,同年刊行《湖广会馆纪略》。
1930年8月,董事会改组,推甘药樵为董事长,吴子昂等人为董事。
1943年10月,修竣馆内子午井并建井栏
1984年,湖广会馆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与北京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明代此地曾为权臣严嵩和张居正府第,以及后期清朝叶开泰私宅,堂邸壮丽不减王侯。湖广会馆环境幽雅,在1912年的北京,乃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会议场所。1912年8月24日至9月17日,孙中山先生第二次北京之行时,曾五次莅临湖广会馆。
1912年8月24日下午5时40分,孙中山先生由天津乘专车抵达北京。次日上午10时,在京的旧同盟会会员假湖广会馆为中山先生召开欢迎大会; 作为同盟会的领袖,中山先生受到广大盟员的热烈欢迎,同盟会在京会员均出席,此外尚有其它各界人士出席会议,到会者三千余人,皆欢欣鼓舞,盛况空前,楼上楼下人满为患。
同日下午,即在湖广会馆召开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合并改组为国民党的成立大会。到会五千余人,仍推张继为主席,次由张耀曾报告五党合并情形。会议进行中,因新政纲中删除“男女平权”一项,会场中一度引发**。孙中山先生莅会演说约两个小时,听众欢声雷动。大会选出理事9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王宠惠、王人文、王芝祥、吴景濂、张凤翔和贡桑诺尔布(蒙古族)。大家公推孙中山先生为理事长。又选出参议30人。
因删去“男女平权”,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唐群英、沈佩贞、王昌国等十分气愤。孙先生又出面调停,时间很晚才散会。
8月30日下午,北京学界和教育界有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高等商业学校、交通传习所、医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女子法政学校等十余所学校,于湖广会馆开会欢迎孙中山先生,与会者两千余人。
一时许,中山先生莅会,乐队奏乐,全体脱帽鞠躬致敬。先由会员宣读欢迎词,继由中山先生答礼并演说:
去岁革命成功,藉学界力量不小。但破坏既终,建设方始,当此建设时代,更非有学问不可……吾愿吾国学生诸君,涤除以前思想,早将公仆义务担在肩上。将来中华民国,必在地球上为一最优美最文明之国家。此则兄弟极盼望于诸君者也。
与会者精神为之振奋,掌声雷动。次由教育总长范源濂演说。下午四时,大家合影留念。主席宣布散会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孙中山先生脱帽鞠躬而退。
9月4日下午3时,共和党本部仍借湖广会馆开大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当日虽然下雨,但孙中山先生仍准时到会。在由丁世峄致欢迎词后,继由孙中山先生演说,阐述了国民党和他自己的施政设想:
今蒙贵党欢迎,至为感谢。目前国会正做立宪准备……我国现有各政党,若能化除私见,互相提携,国家前途将来大有希望……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为民国富强之基。尚望贵党诸君,赞成鄙意是幸。
9月15日下午1时,国民党本部在北京湖广会馆开会欢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贡桑诺尔布(蒙古族)四人,到会者极多,致会场不能容。首先由谷钟秀报告欢迎之理由,继由孙中山先生演说。黄兴、陈其美、贡桑诺尔布也依次发言。下午2时北京一些宗教团体在三里河织云公所开会欢迎孙中山等,孙中山先生结束国民党本部欢迎会后由湖广会馆赶至织云公所,时间已是3时。
会所探秘
会馆前院有戏台一座,后台10间,前台北、东、西三面均有看楼,上下共40间,中有广场,可容千人。戏台天幕为黄色金丝缎绣制的五彩龙凤戏珠、牡丹、蝙蝠、如意吉祥图案。戏楼前抱柱悬有一联,长约3.6米,上联是“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下联为“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戏台上方为“霓裳同咏”扁额,黑地金字满堂生辉。二层由包厢式看楼环拱,共设12个包厢,看池及包厢中均设置仿古硬木家具。
后院有乡贤祠,乡贤祠原在该馆中院,北屋3间房,南向;文昌阁,在乡贤祠楼上,南向,阁中奉“文昌帝君神位”;宝善堂,在后院中院,5间房,南向,东西翼以长廊,堂高宏敞。楚畹堂,在该馆西院,前后各3间;风雨怀人馆,在乡贤祠和文昌阁的后室,3间,建筑在高台上,从两侧斜廊而下,前后均可通达,传为曾文正公所布置。会馆门嵌精美砖雕,花园不大,堆以假山,设置亭榭,搭配走廊。
乡贤祠前有一口子午井,每日逢子午时,清泉上涌,清甜异于平时,故叫“子午井”。井台周以护栏,刻有铭文,傅岳棻撰序。序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淘井竣工之时,记述了子午井的名称来源和其地的始末,其中一段如下:“湖广馆文昌阁之下有井曰子午,纪文达《阅微草堂笔记》云:‘子午二时汲则甘,余时则否,其理莫明,或曰阴起午中,阳生子半,与地气应也。’然二时何以水味独甘,其理究不可知,或说亦末足据。其地为徐司冠乾学憺园,岳襄勤钟琪、刘文恪权之、张运使惟寅、纪文达呁、王文端杰相继居此,最后归汉阳叶氏平安馆。自云素给谏传孙昆臣、润臣,两广事覆,乃捐为两湖会馆,地既历为名贤所居,而井泉又灵异莫测,则斯井亦宣南一掌故也。”
中国戏曲博物馆位于文昌阁内,基本陈列为“北京戏曲史略”,以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向参观者展示了以京剧艺术为主的北京戏曲发展史,其中有京剧名家王瑶卿、梅兰芳的拜师图,武生泰斗杨小楼演出用的戏装等珍贵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