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时间:2019-05-15 07: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一篇: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

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注)

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

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我们还是先来解决一下“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它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前提。因为尽管已经有不少关于宗教的定义,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宗教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分歧。这或许正是宗教作为精神信仰形式时的特点,同时也许正是其产生迷惑性的原因所在。

同一民族和国家对同一宗教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同,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理解就更不同,东西方的理解和标准则相距甚远。我们设定的前提,就是要在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上来理解和判断宗教。至于其脱离精神信仰的方面,就象前面所做的一样,我们会反复说明和指出其与精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宗教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信仰体系。它信奉或崇拜一个抽象的人格化的至上神,还信仰人的一个超世俗的来世命运。第二,教会组织。建立了相对于世俗社会的并高度组织化并自成体系的教会。第三,宗教生活。有系统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它是信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信徒灵魂得救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宗教则有所不同。道教与佛教的信仰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信仰体系。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陀与西方宗教的上帝不同,如,他们并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也不决定人的命运,仙界和人间不是天堂和地狱的关系。与信徒的关系也不相同。如,不是人的天国之上的主人,而是人的师长和朋友,只是因为修行高悟道早而为人指点迷津。强调修行而不是对神的绝对信仰,这使得中国宗教更象是在有神论中提倡无神论。

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生活方面,佛道的表现也不同于西方宗教。佛道的僧伽道居团体是松散的出家组织,而不是西方宗教式的宗教社会,没有严密的宗教社会制度结构。宗教生活也是多样化的而非西方宗教的与生俱来和严密戒律。比较而言,中国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自由的,热衷世俗你就游方之内,否则就游方之外。

以西方宗教标准否定中国佛教道教是一种偏见,而完全把佛道等同于西方宗教,又是混淆了中国宗教的世俗意识形态特点。如此这般的话,中国有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吗?答案却是肯定的。并不绝对抽象又不脱离人生的哲学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精神信仰的特征。这就好象在游方之内时看游方之外,或者在游方之外时看游方之内,会使你更深刻地体会到旁观者清的道理。中国的精神信仰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所形成的人生哲学精神。

其实,东西方宗教都有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的时候。例如,西方宗教在崇拜神圣的上帝的同时,并没有真正放弃世俗的欲望,信仰神和向往天堂,与世俗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游方之内与游方之外的融合,在经历过多次宗教改革之后更是如此。二、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得道成仙,长生极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特征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道教上,只有道教,才告诉了人们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如何实现,实现后的情景是怎么样的。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宗教学说能将这一前景描绘得这样具体而又现实可行。同时又是最符合人们愿望的学说。也是出世入世随意、道观与社会结合的自由得很的形式,还是唯一不受苦难就可以达致目标的宗教方式。中国人不太向往来世的原因之一,按道教之说,是其在现世就可以脱离苦难,追求长生极乐,人们当然会乐此不疲,并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之作,是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国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一切传统思想的集合,是中国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史之中,农业文明发展历史上所能创造的最大思想文化成果。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中国人的根柢都在道教,而不是在儒教。因为,农业社会的精神信仰形式就是道教。或许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上层的官方是儒家儒教,下层的民间则是道家道教再加上一些佛教。而两者又常常是有所沟通的。

1、道教非教——讲出世更讲入世。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并非统治的需要,却是文化的需要。中国文化因有道教的存在而更能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独树一帜。

道教表面上是产生于东汉之时,形式上是为了对抗佛教的传入,实质上远在此之前,就早已形成,甚至早于老子,只不过未称为道教,因为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巫术意识,古今中国人都存在着对生与死的巫术幻想,道教由此而来,并因此生根。在没有明确形式的精神信仰的时代,道教玄想,给人以精神寄托,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文化生活和精神思想上的合理补充。道教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它与儒释两家的争夺,本质上并不是为宗教地位,而是为精神信仰地位。

道教的根柢不是宗教。首先是因为道教的内容不是宗教,是在寻找人生的自由世界。其次是道教的形式也不是宗教,入教就是谐和自然以颐养天年。再次是道教的目的也不是宗教,得道成仙,长生极乐,只要修炼就能成神仙。并且,“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基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道教在起源上讲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等等,是一种对人生的清静脱俗的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则因或难以脱离社会现实,或难以自我清静,终于没有实现以法术得飞仙的目标,而是走向了无为而治的道路。道教本质上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革命,甚至是社会革命,都有道教的影子。总之,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注1)

2、道教沿革——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注2)

有专家学者对道教起源列出了四种来源:从自然界海市蜃楼引发的憧憬仙境,向往彼岸;从封禅演变而来的敬祀鬼神,崇拜神仙;从希望延年益寿发展到追求得道,长生不死;由传统巫医之术,转化成养生实践各种方术。并认为此四者互相交融,合为一体。其实,这是将各种说法混为一谈的做法,既没有分清主次,又没有分明先后,因此也就越说越糊涂了。道教的起源,根本上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思想意识的产物,并且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是一种独特性。道教的起源与儒教的起源在本源上是相同的,都是原始巫术宗教意识的演化。但儒教是经人鬼崇拜而演化成礼教,道教则是巫术意识的民间化,因此,儒道两家实为一家,一个是宗教政治化,一个是巫术民间化,如此而已。

注:

1、道家并不是道教而是一个哲学流派;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要领和思想;道家也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人的根柢。老子也很难想象到其道德经会成为后世的神仙经或长寿经,若能得知,不知是喜是忧。

2、般认为,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葛洪因之认为道本儒末、道高于儒,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引各家所长,共建道论体系。葛洪自己就是“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属上层化的神仙道教特点。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魏晋南北朝为玄学,隋唐时称本朝家教而鼎盛,南宋时炼丹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时全真道极盛,明清时因君主专制达顶峰而日渐衰微。

3、道教学说与影响。

道教不是宗教,但的的确确是中国人真正的传统精神信仰。

道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集大成,是农业文明在文化上的最突出成果和表现。道教从根本上继承了原始巫术传统,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根本原因。

一般认为,道家集中国传统思想之大成。首先是吸收儒家伦理如三纲五常思想,《太平经》第一个将“天地君亲师”合为一体,这是先于儒家的提法,后儒家也用之。道教经典中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比儒家更集中和全面。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道教也汲取墨家思想,章太炎认为其“本诸墨氏,源远流长”,如墨子提倡尊天明鬼,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均由道教吸收为修炼神仙、教徒互助等内容。其次是对传统鬼神观念和古代宗教思想与巫术的吸收。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的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再次是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就有关于神仙的思想言论,后来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由于以五行阴阳说加以解释,而形成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后世上层帝王对神仙之事乐之不疲,神仙方士方术也得盛行。道教将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渐衍化为道士。最后是董仲舒的宗天神学和谶纬神学亦为道教所直接吸收并成为其重要渊源。

总之,道教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杂糅,是更适合民间的思想文化形式,是政治思想之外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儒道的分合或难解难分,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最集中概括。正是有鉴于此,鲁迅先生才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在道教。(注1)

中国一切传统文化都有道教影响,甚至是现代中国文化也有道教影子,道教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社会生活。包括中国人的骨气。渊源上,巫术成分浸透于文化之中,成为骨气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所提倡的仙风道骨,体现着一种骨气,文人武士的骨气,转化为社会风气,体现为一种文化骨气。这就是中国人骨气的根源。(注2)

在此,也许你可能真会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称是儒家伦理文化了。但,道教因太多的巫术气只能最终让位于儒教。

三、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佛教中国化了吗

宗教的流传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众多宗教都曾先后传入中国,但只佛教能盛行,这说明传统文化对精神信仰的选择性。

1、佛教为什么会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没有宗教的精神意识的一种补充,至少是填补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空白。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不但没有使儒教的地位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教义化的国教地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包融性,进入中国的佛教已经不可能是原有的佛教,而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了。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逐步模糊起来。(注1)注:

1、“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意义是有所争论的。有的认为是意在批评,是对中国“根柢”的完全否定,由此表达出的正是对道教的全盘否定。

2、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在许多方面都模仿了佛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道教将中国民俗中许多神祗囊括进来,组成一支庞杂的队伍,因而有很雄厚的民间基础,使它有一定的世俗性。同时,佛教也在借鉴道教的这些特点,从而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道教体现了农业文明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巫术意识的形式。

一般认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则引入佛教、发展道教,同是一家天下,却有两种不同表现,看上去似乎不可理解。实际上,汉与秦不同,秦是以法制天下,汉则以儒道或以楚治天下。秦属北人,汉则楚人。北人理性,南人浪漫。楚人信鬼神之风,使佛道均能昌盛。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注2)

2、佛教中国化。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统治者一直任其自生自灭,但到魏晋南北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力量迅速壮大,虽然原理是佛教原教旨的,内容与形式上却都中国化了,因此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中国化以后,再视为外来宗教已无实际意义。佛教中国化包括:1)内容上的中国化。包括经文中国化,如小乘,大乘中国化;佛教人物的中国化;学派中国化。2)形式上的中国化。a、佛像中国化;b、寺庙形式中国化;c、入教中国化;d、敬佛形式中国化。(注1)3)佛教民族化。一个是分化单立自己的宗教,如藏传佛教,再一个是吸收佛教精神作为世俗生活内容,如祠堂道场之类。

注:

1、据有关资料介绍,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之交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后离家修行,取得正果,被尊为佛,汉译为佛陀、浮屠、浮图。到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什卡(A)国王皈依了佛教,从而使几乎全国人都成了教徒。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城邦小国已经信奉佛教。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当东汉明帝时,经西域和南海传入中国。首先传来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后来才有佛经的传译。佛经的翻译和流传应视为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的标志。

2、汉明感梦求法,一般说是,汉明帝永平七年(64),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于是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之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竺法兰在寺中译出《四十二章经》。对汉明求法真否和摩腾、竺法兰有否其人,后世仍有争议。

3、当今佛教——出世入世更加模糊的时代。

中国已经成为佛教的真正故乡,佛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佛教的思想经文都能在世俗化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生活中就有大量的宗教词语在当作惯用语流行,例如信仰、经典、语录等等。(注2)

一般认为,中国人信教其实多数并非信仰,而主要是为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诸如生计、忧愁、情感、恩怨、甚至时髦等等,是逃离现实的一种暂时的方法,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马上变教为民。这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信教的,是半路出家,而没有从出生时就受洗过。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理性和现实。中国人信教就只能是道教这种不是宗教的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中国人信了,就一定是因为那已经是中国化了的宗教,而非原来的宗教。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之事——这才是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四、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儒释道的意义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因此各起不同的作用。儒家是思想与伦理,佛教补充精神信仰,道教继承巫术传统。儒释道三者中,以儒为核心、以道为表现、以释为补充,三教合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象征。

注:

1、a、改梵为夏,北魏最著,佛教原产地均无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中国却多得到处都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是西亚和南亚最大的造像,但已考证是在中国云岗等之后。b、如宫殿式、田园式寺院。东西方各宗教建筑多半是供神庙堂,中国主要却是宫殿建筑,“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李泽厚《美的历程》。C、什么人都可以入,并且出入自由。

2、佛教自宋以后就走下坡,佛教艺术到了后世已沦落为民间信仰,艺术已谈不上了。佛像已成为一些固定模式,由匠人照本模造而已。

1、儒释道的地位与影响——三教关系简说。

儒释道,一方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理论,如儒家,虽然也被称为儒教,但主要表现在根据其理论而形成的礼教制度上,其本身则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宗教式政治学说,来为政治宗教化服务的,即使其有作为国教而发挥精神宗教作用的一面,也是哲学意味大于纯粹精神信仰的意味,况且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民间有价值的信仰形式,如释、道两家,由于是中国式的宗教或中国化的外来宗教,人们真正接受的是其普世价值,而不是超现实的纯粹精神追求。

1)三教的分工与合作。道教是巫术极至——传统文化思想源自农耕文化,其最高理想就是长生极乐、得道成仙;道教即解决由现实到长生问题。儒教是人生极至——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的体性合一,心为圣贤,人则为圣贤,人生的极至就是立功立言立名;儒教解决今生今世的生的问题。佛教是生死极至——因果轮回,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信仰学说中缺乏神学系统的一种补充;佛教解决死的问题,即今生苦行,来世极乐。三教合一都是补充政治宗教化留下的精神信仰空白。

2)三教的传统内涵与发展。儒学与儒教,是以学入教、政教结合的典范。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了至周为止并以周为尊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受巫术意识影响较少的直面人生和人生哲学的理论。中国传统的政教关系,从此合二为一,即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中国传统精神信仰也从此开始了政治化和哲学化。道家学说其实是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所能创造的文化颠峰状态就已经被人们看到了,而人生追求的至胜美景也已经被其描绘出来,尽管缥缈虚幻,但也足以动人魂魄,引人入仙。从此,在精神信仰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巫术意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人的“根柢”。佛教的传入是民族与文化交流的必然,同时也是一种乘虚而入,是对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的一种填补,是对过于偏重政治宗教而缺乏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充分说明人这种动物恰恰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生灵,象是必须有灵魂的天命上帝的子民。然而,佛教中国化为如同百家一样的释家,又必然地倾向于普世价值,更多地具有哲学意义,而不尽然是宗教神学。

2、儒释道的融合——三教同源与三教合一。

中国古代文化政治教义化传统,使得儒释道虽然有各自的渊源和体系,但又必然要相互交融和联系,到了后世也就实际上变成只是表现风格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家重现世,佛教求因果,道家讲超脱,就都是对现实取舍方式上的差别。儒释道在融化自身的同时,也使政治宗教化传统更加巩固。

1)儒释道分合。

儒释道能相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使然,也是儒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使然,释道竞争使然。儒术成为儒教,人间皇帝成为代天之子或天之娇子,使得后世一切宗教,不论是自生的还是外来的,都必然归依到儒教的模式之中,政教关系中,政为主导,教为辅助;教为政用,教不干政。道教自然是中国化的,佛教必然也要中国化。

儒家未能满足精神信仰的需要而使释、道传入或产生,释家中国化之后,就有一个与道家共存问题。释道之理是儒家所未能阐发的,儒道之理则是释家所不能排除的。牟子《理惑论》,则最早体现了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主张由独尊儒术向儒佛道三者并存的转变。儒释道的结合,一方面是精神信仰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治世俗化需要和政治泛化影响。实质上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儒释道相融合之处,包括内容、形式和作用方式上的融合。三教同源,均为精神崇拜而生。三教合一,均为世用,均为政治统治服务。传统精神信仰的这种从属性,使之更容易走向政治化或受泛政治化的影响。释道两家的正邪之争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与矛盾,均为政治影响的表面化。

2)儒释道的现实意义。

儒释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宗教意义只是形式,其他意义均不如文化意义呈显性。如,A)神仙通用的儒释道。儒家教人善恶分明,疾恶如仇,释道则教人化敌为友,容忍仇恨,度人度己,包容一切的气度,显示若神若仙的境界,这只有神与仙才能做到,故谓之神仙。B)现实政治的儒释道。儒家也在变成新儒学,中华传统更多地仍是对儒学传统的进一步总结,现代政治甚至要用宗教词语来阐述自己的理论,如信仰、经典、信徒、语录,等等。释道为政治所用,不再是麻醉剂,而是润滑剂、催化剂。C)现实功利的儒释道。儒释道均成为谋生致富之道,一大批知识分子和相关民众,要靠儒释道的存在而生存。儒释道的内容变得更随意、更浅显、更通俗,也就更加走向功利化。儒释道的形式也在功利化。D)文化形式的儒释道。如影视中对儒释道的描写,除了纯艺术性的片子外,较典型的是金庸小说的改编剧,他的作品是关于儒释道融合(也包括民族融合)的集大成之作

第二篇: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业:思想政治教育 考生姓名:王静

考生所在单位:邢台市内丘县平安小学 准考证号:055504100170 导师姓名:代俊兰 联系电话:***

完成日期:2013年2月26日

摘要:近年来,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发扬。但对于现代国人越来越对传统文化的疏远与淡漠来说,传统的文化仍然是难解之谜,尤其是对于博大精深的道教与佛教,更是认识尚浅。今日以笔者之浅显之见,略述道教与佛教之文化教义,以供读者了解传统道教与佛教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道教;佛教;道教思想;佛教思想

目录

摘要、关键词„„„„„„„„„„„„„„„„„„„„„„„„(2)

一、道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发展„„„„„„„„„„„„„„„„„(4)

(一)道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4)

(二)佛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7)

(三)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9)

二、道教和佛教的差异和联系„„„„„„„„„„„„„„„„„(10)

(一)道教文化及思想„„„„„„„„„„„„„„„„„„„„(10)

(二)佛教文化及思想„„„„„„„„„„„„„„„„„„„„(11)

(三)道教和佛教的差异„„„„„„„„„„„„„„„„„„„(12)

1、生死观上的差异„„„„„„„„„„„„„„„„„„„„„(12)

2、生命观上的差异„„„„„„„„„„„„„„„„„„„„„(12)

3、修炼目的上的差异„„„„„„„„„„„„„„„„„„„„(12)

(四)道教和佛教的联系„„„„„„„„„„„„„„„„„„„(13)

1、最终目的相同„„„„„„„„„„„„„„„„„„„„„„(13)

2、行为准则相似„„„„„„„„„„„„„„„„„„„„„„(13)

3、社会功能一致„„„„„„„„„„„„„„„„„„„„„„(13)

4、现实作用一样„„„„„„„„„„„„„„„„„„„„„„(13)

三、道教和佛教对我国社会促进作用„„„„„„„„„„„„„„(13)

(一)道教和佛教在我国的社会地位„„„„„„„„„„„„„„(13)

1、国际的关注„„„„„„„„„„„„„„„„„„„„„„„(14)

2、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14)

(二)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10)

1、佛教和道教对于现代文化的促进„„„„„„„„„„„„„(10)

2、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10)结束语„„„„„„„„„„„„„„„„„„„„„„„„„„(10)参考文献„„„„„„„„„„„„„„„„„„„„„„„„„(10)

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现状研究

王 静

一、道教与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首先对于道教与佛教的起源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分析,以便为后期的展开阐述做好铺垫和基础。

(一)、道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道教,起源于战国、秦汉间的神仙方术,沿袭方仙道、黄老道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洛阳是东汉的都城,也是道教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

道教发展初期,东汉宫廷盛行黄老之学,而实际上主要是老学。东汉明帝时,朝廷崇信黄老者更多。黄老学说的神秘化,使黄帝、老子进一步神化。在上层社会中得到普遍信仰,已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由此逐步形成早期道教——黄老道。

黄老道在河洛地区产生后,逐渐发展为两支,出现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为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所创。该教奉老子为教主,号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因信奉者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继传其道。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在巴郡、汉中传五斗米道,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道教养生术的三大流派导引、房中、服食形成传世,对道教重生、贵生、乐生、太生、养生之学起到开源通流的作用。太平道为汉灵帝时(168~189年),巨鹿人张角所创。该教是信奉《太平清领书》的一个道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因唐同上书告密,马元义被捕,车裂于洛阳。由此可见太平道在京师洛阳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黄巾军被镇压后,太平道解体,余下的信徒汇入五斗米道中。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斗米道张鲁投降曹操,其全家被迫徙居邺城,大批信徒随迁豫北。因张鲁显贵,而使五斗米道得以顺利传播。

西晋建都洛阳后对道教的防范放松,道教徒又开始公开活动。武帝时(265~290年),河南境内建道观200多所。著名道士王浮在洛阳宣传道教,并作《老子化胡经》,称老子西出流沙,化为佛,释迦即老子的化身,以此说明道先佛后。

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嵩山五斗米道徒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后人称北天师道)。《魏书•释老志》载:谦之于神瑞二年(415年)十月从太上老君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20卷,令他改除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租米钱税制度及男女合气之术。他利用北魏太武帝(424~451年)对道教的崇拜,排斥佛教,改革天师道(五斗米道),制定乐章诵戒新法。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太宗将洛阳故宅改为“洞真观”,设女冠主持;在汴京仿建唐代洛阳的“上清宫”拟建宫观。著名道教学者朗然子、刘希岳在洛阳南郊栖露宫传道,有《悟真诗》30首传世,为内功修炼经验的总结。

金元时期,河洛一带先后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王喆)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

王重阳所传七弟子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邱长春、王处

一、郝大通、孙不二又各传一派。谭处端,号长真,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赴洛水南朝元宫传道,创南无派,著有《水云集》。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在洛阳的伊王朱典櫍,仰体圣上崇道之意,也大力推崇道教,修建道观。尽管如此,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洛阳吕祖庙为清康熙年间创建,其规模远不能与唐宋洛阳上清宫相比。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

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洛阳保留了上清宫、吕祖庙等道教活动场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 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事务部门恢复工作,对历次政治运动中的不适做法进行纠正,平反了冤案,退还庙宇财产,安置道教职业人员,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道教活动逐渐走向正常。1983年,河南省“道教学习小组”成立,洛阳上清宫道长师维新任组长。经过协商筹备,洛阳开放上清宫、吕祖庙为道教活动场所。1990年洛阳有道教信徒9700人,其中居士83人,乾道8人,坤道3人。

(二)、佛教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佛教是由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其本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最早安定于西汉河南白马寺,两晋南北朝时得到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宋达到鼎盛,明清时佛教在西藏盛行,臧传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的一朵奇葩。最初,佛教仅流传在上层统治者中间。中国人初以黄老方术视之,信奉的不多,更无汉人出家为僧。其后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出来,影响渐渐扩大。汉末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中国陷入三国鼎立,中经西晋暂短的统一,又陷入“五胡十六国”的大动荡中,战乱遍地,民不聊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当时崛起的魏晋玄学又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学术背景。佛教便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俱舍、成实、涅槃、摄论、地论、三论等学派。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支持,佛教的寺院经济空前壮大,僧侣们便采取世俗地主宗法制度的传统方式,使中国佛教出现律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在佛教理论及寺院经济方面都相对独立的宗派,盛极一时。唐末农民战争摧毁了许多地方的寺院经济,故宋以后各宗派逐渐衰落,仅中国化的禅宗、净土宗继续维持持久的影响。

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约在佛灭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

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佛陀逝世后约500年,大乘中观派兴起。同时,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等,仍继续发展。佛陀逝世后约900年,瑜伽行派兴起。此派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无著原是说一切有部僧人,因对说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阐发大乘教义。7世纪以后,印度密教开始流行,到8世纪以后,与印度教相接近。波罗王朝在那烂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为研习和宣传密教的中心;9世纪后,密教更盛,相继形成金刚乘、俱生乘和时轮乘。11世纪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东印度各地,到13世纪初,超戒寺等许多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佛教终于在南亚次大陆消失。

(三)、道教与佛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佛教历史及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2.5万余人。

伊斯兰教历史及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有2000多万人信奉伊斯兰教,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历史及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 5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历史及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新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1.8万余人,教堂1.2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

二、道教和佛教的差异和联系

(一)、道教文化及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二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道德经•三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四十八章》)严君平亦谓:“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成遂无穷„„览天地之变动,观万物之自然,以睹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无也。”(《道德真经指归 •卷八》)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佛教文化及思想

世尊他老人家在世的时间是三转法论,核心根本上来说就是指向真如,不过因为众生根器不一样,他大慈大悲,分别宣说,佛以一音演佛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一转阿含部,主要讲四谛,苦,集,灭,道,所谓苦,就是认识到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会导致苦,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啊,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宵绿帐卧鸳鸯,明朝孤坟话凄凉!那怎么样才能够摆脱这样的宿命?就是涅盘(达到不生不死的本有状态称为灭)那怎么样达到涅盘,三十七菩提道品包括八正道,七觉支,四正勤等具体的学习和实行。

二转中观,主要是讲一切存在的都是假有的,没有个什么独立的,永恒的本性存在,都是因缘和合,存在的都是条件的满足而施设的,强说本性,本性施设为“空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转唯识,也是最了义的,为什么说最了义,因为他是在一切处,一切人,一切时间都成立的,那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来藏。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即涅槃证得。

(三)、道教和佛教的差异

1、生死观上的差异。——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入世”。生与死是人身的主要问题,也是任何宗教的视图阐释明白的课题。佛教以现实为苦海,主张脱离,主张超世。“佛祖”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于人们都是苦海。面对现实,人们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超世”。

2、生命观上的差异。——佛教言“色空”,道教讲“由我” 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宣扬无欲无求。道教则讲究随性而为,道法自然。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虚幻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

而道教与佛教对于生命的看法完全不同,道教对于生命的看法是客观的,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是肯定和积极的。道教基于“我命由我”、“重道贵生”这些重视生命,珍惜生命的观点,强调生命把我在自己手中。“重道”是为了“贵生”,即重视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在有生之年更好的去生活。

3、修炼目的上的差异。——佛教重“心理”,道教重“生理” 佛教讲究对内求真,从而达到对外求善的目的。佛教几乎所有理念都在谈“心”,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万物一切,并对人的行为进行了根本性的阐述。道教则追求养生和羽化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有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载体和寄托,只有长生必死,才能达到精神的长存。

总体而言,正式由于道教和佛教的根本追求不同,从而决定了二 者在各个层面的差异。

(四)、道教和佛教的联系

1、最终目的相同:佛教讲究通过修行超度成佛,道教讲究养生修炼,羽化成仙。

2、行为准则相似:都是劝善的:劝人积德行善,达到人们所追求的一种修为。

3、社会功能一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在古代,每个王朝都会推出自己的护家神灵,为自己的江山巩固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君权与神权的高度统一达到政治的目的

4、现实作用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灵寄托:在黑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老百姓通过这种信仰,对未来抱着希望,而达官贵人更希望神灵保佑他们飞黄腾达。

三、道教和佛教对我国社会促进作用

(一)、道教和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1、国际的关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与道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发展,一些重大国际宗教活动相继举行。其中,1997年5月,美国著名基督教布道家包乐在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布道大会,在香港掀起了不大不小的宗教热。1997年11月,国际佛光协会世界会员大会也在港召开,将世界各国的注意力再次吸引到香港,宗教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2、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关心社会,广泛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活动,是近年来各宗教的一个共同趋向。随着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各宗教参政意识进一步增强。2004年香港地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香港佛教联合会常务董事、宝莲禅寺释智慧法师报名参选选举委员会的选举,并成功当选,进一步引发了各宗教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围绕政治选举选举,各宗教由于原则立场的差别,出现政治分野。道教和佛教中的一些人士公开表态,支持我国的各派别参政议政的权利。

(二)、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

1、佛教和道教对于现代文化的促进

关于道教和佛教,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是对道教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和包容,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活力,也给我们提供了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形态互相交流与学习的经验,这种经验,会让我们在与外来文化的对话中充满自信。

2、对于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

道教和佛教的社会功能是一致的,可以说都是为政治服务的。纵观所有教派的发展,都离不开政治的作用。归根结底,正式因为道教和佛教都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安抚百姓情绪的作用。这也正式符合了执政者的利益要求。尤其是现在社会讲究和谐发展,在这点上,人民思想的和谐是根本,而道教和佛教正式在思想上为政治提供的工具和支持。结束语

正是由于道教和佛教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渊源与发展,从古至今,二者兴衰起伏,一直延续至今,经久不衰。无论在文化方面,还是政治方面,佛教和道教都有它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基于以上的意义,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期冀能对传统文化继承贡献一点微薄之力,更希望能使部分读者从中受益。感谢所有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前辈,为本论文的完成做出理论指导和支持,才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也感谢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本文更加完善。希望本文对于其他相关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道教和佛教文化在我国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周、李耳.老子 庄子.华文出版社.2009.9 [2]星汉.佛教大百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 [3]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 [4]李耳.道德经.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国宗教学术网.http://iwr.cass.cn/zjxqk/zhongguodaojiao/201203/t20120326_10158.htm.中国道教

[6]道教文化资料库.http://gb.taoism.org.hk/index.htm.刘仲宇.道教的信仰

[7] 中国道教.http://www.xiexiebang.com/.丁常云.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

下载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