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
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
(2008年4月修订)
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于1999年6月在北京市教委有关领导倡导下成立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以下简称“教学共同体”),并开展了校际教学合作活动。为使“教学共同体”的更加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特制订本章程。
一、宗
旨
第一条 为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密集,教学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以“教学共同体”为组织形式开展全方位的跨校教学合作活动。
二、性
质
第二条 “教学共同体”是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志愿加入的教学协作组织,在北京市教委指导下自主开展跨校教学合作活动。
三、组
织
第三条 本组织受北京市教委指导与支持,以学校为单位申请加入,经理事会讨论通过同意加入的学校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市教委高教处为固定理事会成员。
第四条 理事会由各成员单位推举的理事人选组成。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常务副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各成员单位推举理事1人。经理事会讨论同意,常务副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单位视具体情况可增设理事1人。下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和“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
第五条 理事长由北京市教委主管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选举规则为到会理事五分之四以上,同意票超过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为有效。理事由各成员单位推荐副处级(含)以上的教学管理干部担任。理事会秘书处设在常务副理事长单位,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人选分别由常务副理事长和副理事长单位推荐产生。
第六条 “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常务副理事长学校,在理事会的领导 1 下,由正、副秘书长及一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教学共同体”的各项日常工作。理事会授权其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行政公章、管理独立的财务帐户,并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汇报全年工作及财务情况,并提出下一年的工作安排及预算报告。
第七条 理事会工作由正、副理事长主持。第八条 理事会3年为一届。
四、职责与权利
第九条 理事会成员校需承担向所有成员校学生开设各种教学环节或活动的任务,并遵守本理事会制定的开设各种教学环节或活动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理事会成员学校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具体数额由理事会决定。第十一条 理事会成员学校的学生按本理事会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关手续后,可选择参加由理事会成员校开设的各种教学环节或活动。
第十二条 开设教学环节或活动的成员校,可按参加学习的学生人数获得一定的教学经费;参加教学环节或活动学生所在理事会成员校,可获得与参加教学环节或活动学生数成比例的教学管理经费。
第十三条
理事会负责确定本组织协作活动的内容、政策和发展规划,争取有关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制订年度计划,总结年度工作。
第十四条
理事会正、副秘书长负责组织制定教学合作项目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组织落实工作计划,协调网站等教学保障条件,管理各项经费。“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负责工作计划的具体运行与操作。
第十五条 理事会需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造条件,扩展校际教学资源共享的领域与范围,进一步提高本地区人才培养的质量。理事会要有计划地召开日常工作会议和专题讨论会。
第十六条 “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要做好对广大学生与教师的宣传和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提高规范化程度和管理效率,及时召开工作例会,保证合作办学活动的运行畅通。
五、成员资格管理
第十七条 本组织本着志愿加入和退出的原则办理各高校的加入和退出,理事会在每年的工作年会上讨论审核有关高校加入或退出的事宜。
第十八条
拟加入的高校在承认且接受“教学共同体”的章程及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愿意履行各项义务的前提下,于每年9月底以前向 “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无记名投票,取得全体理事会成员的2/3同意,批准其正式加入。
第十九条 新加入的高校自动成为理事会成员,由该高校推举相关人员担任理事。第二十条 “教学共同体”成员可自愿退出。拟退出的高校需至少提前一个学期向“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提交书面说明。在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共同体”的任务前提下,经理事会审核同意后,方正式退出。
第二十一条 对于拒不承担“教学共同体”相关工作和义务,给“教学共同体”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成员,经理事会讨论,由“教学共同体”管理办公室向其发出暂停1年会员资格的书面通知。如在暂停期间未提出整改措施和恢复其资格申请的成员,视其自动放弃会员资格。
六、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归本组织理事会。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自本组织理事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全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论坛述要
全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论坛述要
陈德祥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13年8月16至17日,中南民族大学和吉首大学联合主办,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全国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论坛在吉首大学召开。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柏才、吉首大学纪委书记赵鹤平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吉首大学等全国民族院校及民族地区高校共70多位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课程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组织专家进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教学。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占定做了会议总结讲话。
一、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分享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果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与会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各自院校的探索和实践,从不同角度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学科建设成绩进行总结。如西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教学探索,取得很大的成效。中南民族大学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依托校园,培育实践教学品牌,彰显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特色。吉首大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五全育人”的探索与实践,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升的思路。内蒙古民族大学实行“111”考核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湖北民族学院坚持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革新考核方式,制定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喀什师范学院结合南疆地区特殊的区位与文化,挖掘民族教育资源,进行了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彩一课”入选者、四川大学教学名师阎钢教授还进行了《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示范教学,分享其教学心得。
二、创新理念、改进教法,探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转变观念,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与会专家学者教师普遍认为,结合民族地区高校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理念方面,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认真思考我们应该向大学生提供什么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将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体发展需求统一起来。中南民族大学阎占定教授提出“快乐学习”理念,认为愉悦性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快乐学习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路。吉首大学肖映胜副教授提出“全新育人”理念,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构建人本范式,实现“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南大学刘新庚教授认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规律,从主渠道教育、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网络虚拟空间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同时,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具体课程谈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创新。如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谈教学方法。如“专题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问题索引专题”等专题式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法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还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整体性系统性角度谈教学方法,如北方民族大学韩建夫老师认为整体性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整体性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在教学手段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孙英教授认为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很大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技术层面要跟上时代,在语言层面要熟悉网络语言,思想层面要抓住学生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并提出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微信平台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方面,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认真研究地方性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方性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地方性知识传承中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抓住问题、建言献策,剖析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热点 结合教学实际,与会专家学者对影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第一,关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吉首大学陈德祥副教授提出以“问题”为纽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新思路,即以问题意识、问题逻辑、问题教学为基本要素,依次经过教师问题意识强化、教学问题逻辑建构、问题教学模式形成,实现重塑教学内容、转换教学话语、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化目标。西南民族大学段吉福副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转化问题。第二,关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教育问题。宗教氛围浓厚,信教学生较多,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化环境。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和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徐柏才教授指出,宗教观教育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西藏民族学院张英副教授认为宗教道德的知识取向、文化价值、心理调节机制,以及宗教道德对理想境界和真理的价值追求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积极作用,可以借鉴宗教道德中积极因素,净化大学校园环境,塑造大学生人格。第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目的之一就是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学科科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支撑不力,迫切需要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第四,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问题。中南民族大学瞿晓琳副教授认为要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以及新修订的教材结合起来,突出教学重点,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吸引力,使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北方民族大学韩建夫老师提出从整体性视角推进十八大精神“进课堂”。中南民族大学黎海波副教授认为应该结合十八大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合作共赢理念。另外,还有老师探讨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国梦”的问题。
四、结合实际、探究特色,关注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北京师范大学王炳林教授认为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质量,需要明确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建立学科建设原则,探讨学科建设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为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南民族大学徐柏才教授认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凸显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特色,并就该学科的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建设内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桂林理工大学赵君教授认为尽管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表现为学科点分布不均、领军人物相对匮乏、特色不明显、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应该从学科意识、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五、立足现实、提出问题,思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发展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建设,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相当突出的成就,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方案实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其它高校相比,差距依然非常大。这次论坛有很多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专家教授和普通老师,阐述了民族(地区)高校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学科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深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支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思考,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的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彰显,等。
第三篇:名校必备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
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区各高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使其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它们基本分为三类: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其中前两种形式(统称民族班)是从入学时专业已确定,大学全过程中学员基本不变动(整班移动),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公共基础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学制一般四年,教学、管理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转入普通班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也是民族教育的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而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本课题是对预科教育教学开展的初步研究。
办好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各地区、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借鉴,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接受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科少数民族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及主要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后,作为本课题的一项任务,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典型,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医学院等四所院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及其模式开展了初步的调研工作。分析和发现各校办预科教育的共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办好预科教育教学、提高预科教学质量等方面建议。对今后预科教育的改革有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调研
(一)、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我区的民族预科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在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重要法规中都明确提出了重视和帮助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财力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使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预科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与我国教育发展的总水平相比,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差距还很大。
1、民族预科学生的基本特点
(1)基础差,起点低。我区的民族预科学生多来自边远的农村、牧区,中学阶段用蒙语授课,而且教学要求与内地多数学校不同,特别是汉语文、外国语的水平和所掌握的知识普遍低于内地学生,尤其是运用汉语的能力很差。进入大学后,全部课程用汉语讲授,学生的语言困难影响到对讲授内容的理解。虽然我区的高校具有较好的学习语言、文字的环境和条件,但我们知道,汉语言并不比英、俄等语种好学。尤其是汉语中的某些成语、典故、特有概念等,能够正确理解是不容易的,所以,必然形成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的局面。
民族预科学生的数理化基础较差。中小学阶段是真正积累知识模块(建立知识殿堂的砖块)的时期,而大学阶段则是学习如何组装这些模块的时期,在中小学阶段所掌握的知识模块越多越牢固,大学阶段的学习就会越轻松。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教育的低质量是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的一个恶性循环。这就造成他们升入大学后,学习专业十分吃力,甚至不得不重新学习以往的课程。这些是多年积累的历史事实,只有承认它,才能改变它。
(2)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成绩差距大。预科学生的高考入学分数有线上录取的,也有线下录取的,成绩相差50—100分左右,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录取的民族学生的基础差。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民族基础教育薄弱,对参加高考的民族学生就采取了照顾政策。录取分数线降低100分左右,从而为参加高考的民族学生创造了能被录取的机会。按理讲,民族基础教育的水平越高,参加高考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就会相对提高。实际上,十几年来,高考录取分数线时高时低,尽管如此,也始终在400分左右上下浮动。另一方面,高校对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实行统一教学计划,使用统一教材,形成教学内容、教学 2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模式、管理模式的统一。但是,由于被录取的民族学生的基础比汉族学生差,分析问题能力、掌握知识能力偏弱,学习热情低、学习方法不正确,尤其是汉语水平低,所以,教师即使把简单的教学内容重复几次,一部分民族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
(3)民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很好的模仿能力与语言天赋。他们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讨论课内和课外的问题。
(4)民族预科生大多能歌善舞,身体素质也普遍较高。在学校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中,他们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为学校、班级赢得了荣誉。
(5)民族学生性格豪爽、思想纯朴、相互团结、上进心强,但是有自卑感,存在怕被其他同学歧视的心理。
(6)因预科生多数来自农村、牧区,贫困生比较多。
正视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努力帮助纠正其弱点,重视利用民族预科学生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水平。
2、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
我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医学院等四所高等院校从1980年起开展民族预科教育至今,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也曾经招收过民族预科班,但由于一些客观上办学难度等原因,两校现已停止招生或改成其它形式的招生。内蒙古地区高校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预科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内蒙古大学从1980年开始,每年正式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40余名,招收对象为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大斡尔族等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学生。
1980—1984年间都是单独编班,由教务处属下专人组成的预科部负责管理,学生入学后,第一年开设一些补习高中课程性质的基础课程,着重学习汉语文和数学,学完一年基础课后,再把他们分配到理科各系。招收对象为纯蒙授学生,学制五年,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可留级一次。
1985—1993年间招收的预科生直接插入本科学习,采取一步到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学习四年,招收对象有蒙授生也有汉授生。
从1994年开始至今,按照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又恢复了预科生五年学制,在重点分数线以下,普通分数线以上录取,单独编一个预科班,由教务处负责管理,专门配备一名班 3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主任,并聘请几位任课老师,在教学、德育和课余活动等方面实行统一组织管理。在第一年里,开设了《英语》、《基础汉语》、《数学》、《阅读与写作》等四门课程。虽然,内蒙古大学优先选择学生的优势,招的学生的基础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是较为优秀的,但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尽快解决语言转换,加强理科基础和外语基础,如何使预科生转到本科后,能够很好地适应本科教育的问题。为此,该校预科教学一律采用汉语授课,而且特别强调外语学习,规定一年后外语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升入本科,而继续读预科。
内蒙古师范大学从2002年恢复招收预科学生,至今已招收了约350名学生。根据预科生来源,设了文、理科两个班,学制为一年。该校成立了少数民族预科班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教务处有关人员、由教务处主要负责预科班各项教学管理和专业分配工作。预科学生在预科及本科学习期间,享受学校有关蒙语授课班学生的一切待遇。预科期间除了汉语文教学外,其余课程用蒙语上课。民族预科生修满规定时间的课程内容,成绩合格后,均进入汉语授课专业本科班学习;凡通过预科进入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外语成绩要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否则不授予学士学位。预科生一学期有四门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一学期有三门课程不及格者,给予补考机会。补考后仍有两门不及格者按降级处理。预科班课程的主讲教师由教务处聘请。所聘请的教师必须是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依据本科专业招生名额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申报的志愿,合格者可进入本科专业学习。
根据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预科期间预科学生要学习《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英语》《数学》《蒙古族历史与文化》《音乐基础与欣赏》《美术基础与欣赏》等课程。
内蒙古工业大学自1980年招收第一届民族预科生以来,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80—1995年间每年招收20名预科生,1995—1997年每年招收40名,1998—2000年每年招收100名,2001—至今每年招收预科生150名。累计招收民族预科生约1200余名,已经毕业了650余名,在校预科生达550名。由理学院全面负责教学和管理。预科期间学生全部用汉语授课,修满预科期间规定的教学内容,转入各个专业(汉生班)的低一年级学习。在预科毕业时没有设置门槛(这是工业大学的特色),把预科和专业捆绑在一起,以大学全过程的学习和表现作为毕业的条件。由2001年前预科生只能转入准机类专业,不能转入一些理科基础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信息,计算机,管理,建筑等专业。这充分说明了预科基础差,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2001年后,全校专业向预科全面开放(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实际性进步)。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内蒙古医学院也是从1980年起,面向全区每年招收40名民族预科生,主要招收中学时用蒙语授课的学生,学制六年(第一年为预科)。民族预科生学成后,大部分赴农村、牧区从事医疗工作,成为蒙、汉兼通的医护人员,为我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1980年到2000年,民族预科生由基础医学部负责招生、管理工作,一年的预科期间主要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包括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数学和外国语,另外还开设了一些讲座课,所有课程一律用汉语授课。预科生经过一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如果成绩全部合格,第二年可转入临床医学本科班学习专业课。预科生在第一年的文化课学习中,若有一门课不及格,可允许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要予以重修;若有两门课不及格,不允许补考,要予以重修,以上学生不允许升入本科,重修课程考试及格后方可升入本科;若有三门以上(含三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按退学处理。重修课程的预科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自学或跟随下一年预科班学习等方式进行,对重修后仍有一门课程考试不及格者,予以退学处理。
从2001年开始,由医疗系负责统一招收民族预科学生,教育教学模式基本未变。内蒙古农业大学是从1980年开始,招收民族预科生,基本模式同医学院的教学模式相似,但由于预科生入学水平历来很低,教师队伍建设没跟上,预科教育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及农业大学本身纯民族班的比例在全校所占的比例比较高等原因,1999年开停止招预科生,加大了扩大招收纯民族班的学生力度。
内蒙古民族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培养民族人才的重地。2000年-2002年也曾经招收过预科班,但由于预科生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难度,现除了“临床医学预科班”之外其它已停止招收预科生。
各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共同点有许多。学生来源基本一致和文理基础比较弱,汉语文交流能力很低。学制上都采用比普通本科多一年的模式,并且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和衡量转入专业的水平,在预科毕业时都设置一个门槛(内蒙古工业大学外)。预科期间主要加强学生汉语文和理科基础的提高。基础课中学习大学课程的内容同时补习中学内容为主。如何利用好预科一年的学习,使学生顺利转入专业学习是各学校预科教学面临的共同的关键问题。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革新;学生管理上,各学校实行了预科学生同班学习、同宿舍管理制。这样比较容易管理,但对预科学生的成长不利,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教学模式,管理等各方面面临着改革的迫切愿望。
各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各有自己的特点。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预科办学尤具特色,教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育教学改革开展的比较早,成果丰富。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对预科生没有采取单纯的一年的限制,也没有设置预科毕业的门槛。内蒙古大学生源相对好些,预科期间的主要精力除了加强汉语文和理科基础外重点考虑预科生的外语水平的提高。内蒙古师范大学预科生除了汉语课,其余课程都用蒙语上,符合他们的办学方向和学校特色。这些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非常必要的。
3、内蒙古自治区民族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情况
在对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方面,所调研的四所高校始终注重把握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坚持关心爱护和严格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预科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预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爱、自强、自律的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1)始终坚持政治思想教育
较高的政治素质,是民族生应具备的所有素质中最终要的素质。为此,从预科学生入校那天起,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非常注重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信念。在及时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的同时,还请有关人士做专题讲座,使学生们及早了解民族预科教育的实质和重要性,并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准备,以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抱负来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2)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以中华民族事业为大局,摆脱民族狭义思想,搞好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少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大前提。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好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是很重要的。各校加强汉生和民族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互相了解和互学习的机会,努力打破蒙汉相对独立的传统管理模式。这样既能增强蒙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又能提高民族生的汉语和外语表达能力,也能创造民族团结的局面。
(3)不断加强学风和班风建设
规范民族生的行为,提高民族生的精神文明程度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认真选好班主任,尽可能选责任心强的少数民族教师担任;选拔能力强、威望较高、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逐步实现民族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 6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的;各级领导和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气氛、加强团结;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提高自身能力的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精神文明程度。以此相配套地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课堂出勤考核制度》、《早操出勤考核制度》、《宿舍卫生管理条理》和《禁酒规定》等。
4、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解放思想,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客观条件造成了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对这种群体我们不能与普通班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特殊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达到普通班学生应有的标准,最终达到合格人才的标准。目前,对预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尽如人意,预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预科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抓的不够,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不够外,还有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等靠的意识。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首先,对预科生的文理基础差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预科教育,要用变化的观点去看待预科生。其次,教育工作者对全国,甚至国际上教育教学发展要有很好的了解,以全国民族教育的大局去考虑问题,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符合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足够重视预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推进预科教育教学的发展。
(2)民族预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僵化,需要改革。我国教育教学经几十年的改革,无论教学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但预科教育教学模式几十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步伐。教材及教学内容要缺乏现代内容,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单调,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占主导地位;预科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衔接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缺乏实践教学,与计算机结合的少;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的针对性研究较少;师资队伍建设不得力。
(3)教材建设急待加强。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民族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载体非常有限,学生除了看手中的教材,很少借阅各种参考书,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参考书可借阅。增加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等必备资料之外,大量引进和翻译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料是非常紧迫的。提高民族预科生的汉语言水平也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最佳途径。
(4)师资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除了民族预科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外,从事民族预科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科教学水平。承担民族班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负担比普通教师的负担重。他们为备好课,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从事大量的参考资料的翻译、参考对照等工作。从事民族预科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受到挑战,他们的负荷很重,付出的劳动与相应的回报不成比例等问题长期存在。教学初期,教师和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觉得难度很大,造成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另外,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结构失衡,骨干教师的数量有限,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意识薄弱,教师业务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投入精力不足,教学效果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些说明对民族预科特殊教学,更需要政治觉悟高、素质高、稳定的教师队伍。
(5)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应认真对待。由于本地区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缺乏,有部分往届毕生正在“待业”,所以影响到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很不利于社会稳定。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这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二)、对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以试点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1、对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与比较
内蒙古工业大学的预科教育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教学模式经过了六次变更: 第一阶段:1980—1983年,在校本部开设一年制民族预科班,由理学院(原基础部)负责管理。教学内容主要是强化高中课程,第二年转入本科汉生班学习。称为“1+4”模式。
第二阶段:1984—1985年,采取直接编入各专业本科就读的方式。学习能跟上的预科学生可以和汉生一样四年完成学业,学习跟不上者,在相应的年级重读一年,不视为留级。可称为“4+1”模式。
第三阶段:1986—1987年,内蒙古工业大学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线下预科学生代培一年,复习强化高中课程,次年转入本科班学习。仍是“1+4”模式。
第四阶段:1988—1989年,民族预科学生用三年的时间直接学习大学基础课程,转入本科班后学习两年专业课。称为“3+2”模式。
第五阶段,1990—2000年,民族预科学生用两年半学习大学基础课,转入本科专业后再学两年半的专业。称为“2.5+2.5”模式。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第六阶段:2001—至今,采用了“1+4”和“2+3”并行及优秀生选拔制度的新模式。
2、教育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预科教育的第一、二、三阶段模式效果不好,尤其是第二、三阶段可以说是失败的。85—87届60名民族预科生补考三门者占90%以上,补考7门者占55%。只有44人拿到了本科毕业证,占总人数的73%。9人转入专科学习,4人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2人因违纪被开除学籍。实行第四阶段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89—95级7届毕业生中因各种原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违纪、其他原因)未能毕业者只有4人。补考率由每人每学期0.8门次下降到0.2—0.3门次。到1998年以后,补考率有所上升,并基本稳定在15%左右。
(2)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它没能很好地利用第一年的预科阶段,学生对加强高中课程积极性不高,预科一年不但没有达到加强基础的目的,反而助长了学生的不良学习、生活习惯。
(3)第二阶段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对民族预科生的基础差距估计不足,很多学生因学习跟不上而受到挫折,学习积极性下降,最终被淘汰。
(4)第四和第五阶段教学模式,基本上合理利用了一年的预科期,达到了加强民族预科基础的目的,有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教学计划的调整与预科学制的变动没有协调好。在这个模式下,预科学习内容过分集中,学生不但要对付数学、物理、力学、制图,工程数学等理科和工科基础课,还要学习两门语言课(汉语和外语)和政治课,负担很重,精力分散。预科学习与专业衔接不合理。转到专业学习之后有一段课程特别松散(本科的一部分已经在预科期间学过),而本科最后阶段学生又忙起来。这种教学模式概括为“头大脚粗腰细”,结构不协调,对预科生素质提高很不利。
(4)1998年以后,民族预科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是:第一、学生扩招直接影响了预科生的整体生源质量。第二、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本科生课程内容及进度的改动较大,而预科教学大纲和课程调整滞后于学校整体改革步伐。第三、从1998年起,内蒙古工业大学每年招收100名民族预科学生,分别比1994年以前增加了5倍。但是,对民族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没有跟上学生人数的增加速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及内容的力度明显不足。第四,重视程度相对下降。民族预科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其具有特殊性,需要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学校在一些方面应采取特殊措施来加强管理。过去,每年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只招收20名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比较容易进行,出的问题也较少,现在,每年招收150名,可是,各方面的重视程度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各部门基本上还是按照过去的模式进行管理,对预科学生仅仅从照顾或降低要求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第四、教育教学的研究不够,教学质量滑坡。近年来,对预科教育教学研究得不够,不能适应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在预科教育模式上也缺乏创新,这样,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了在校预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育质量下滑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
概括内蒙古工业大学20年的预科教育可得出以下结论:经历的教育模式多,说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难度,另一方面,内蒙古工业大大学在预科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努力探索了有效的预科教育路子。经过六套模式的改革预科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趋于合理化。在第六种模式中我们完善了以前的经验,得到目前的较好的模式(该模式内涵的讨论见《结题报告》中的阐述)。
其它院校在举办预科教育时,也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经验具有代表性。对预科教育教学,甚至其它民族教育教学,这个代表性的研究具有普遍意义。
3、今后一定时期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
为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利用好预科阶段,立足打基础,面向未来大学学习和服务社会是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以预科主要基础课为中心开展民族班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和班级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推动和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的总目标。为此,我们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在分析总结和借鉴过去的教改经验(含兄弟院校)的基础上,完善和深化已有改革成果,建立针对民族生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文化与科技素质的更合理有效的民族预科班教学模式;建立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全面素质的学生管理模式。
结合所建立的模式,对主要基础课在各自原有核心内容基础上进行课程结构重组,调整与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符合民族生学习特点、面向21世纪的主要基础课程体系。
编写教材。经过具体教学改革实践,在取得一定成果后,结合已建立的教学模式,重新编写更适用于民族预科学生的基础课程教材,使各学科(包括后继专业课)能够有机衔接,同时能弥补针对性强且有新意的理工科教材的空白。
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素质高、能安心从事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骨干教师队伍,保证预科教育持续发展,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转变学习观念,认识学习规律,掌握民族学生的特点,力争使有关学习理论和方法在预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模式中有所突破,使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可推广性。创建预科教学模式时应贯穿以下教育教学思想:学习以个体经验为主;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和重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非灌输者。在新的模式里,教学内容应当紧凑,防止松散,学时稍短些,内容要新颖,注重在直观教学和提高学生悟性上下工夫。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场景、促进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认可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努力体现学生有效学习的特点:主动性、情景性、合作性和多元性。
要做好从母语教学转为汉语教学的工作。虽然汉生班和预科班在各个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教无定式,学无定法,但理工科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教育教学及学习模式科学、合理,多数预科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学模式中尊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建立与教学模式配套的管理模式是必需的。
预科学生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争取增加汉语文课时,实行小班上课制,加大训练力度,大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预科阶段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同时对培养他们全面素质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调整预科教材体系中偏于温习、内容浅淡的趋向也是很必要的。如:给预科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数学实验等课程,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初上大学之际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上了大学不学大学课”的心理矛盾。
二、新疆大学的预科教育教学的调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大学的民族教育办学历史长、规模大,他们的工作对我们课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我们在比较新疆大学与我校民族预科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两校、两地的民族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建议。
(一)、新疆大学民族教育简介
新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成立新疆学院。1960年10月正式为新疆大学。现在新疆大学已成为一所多民族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国家面向21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疆大学在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课题组有幸于2003年7月对新疆大学进行了短暂的参观考察,并就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与新疆大学的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新疆大学自成立之日就把民族教育放在重要地位。目前,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能招收以维吾尔语授课的民族学生(民考民)。对民族生主要采用一年预科教育、四年专业教育的模式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在预科阶段重点学习汉语及高中数理化等课程,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等B级方可转入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中采用多学时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与汉族学生相比部分课程课内学时增加20%左右。
预科教育统一由学校预科部负责,各专业教学由相关院系负责,教师队伍方面是两套人马,民族教师主要负责民族学生的教学。基本上不进行外语教学。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学生分配由国家统一管理,学生就业不成问题。随着自主择业政策的落实和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目前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全自治区已累计有十几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而且以民族生为主,对学校和社会形成了比较大的压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生源质量差,少数民族考试照顾100分左右,汉语水平低,不少学生大学毕业汉语的交流能力仍不高。当然专业水平低也是重要原因。其次,和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有关,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限。
(二)、内蒙古地区与新疆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比较
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民族高等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民族生来源、背景基本相同:多数来自农村牧区,少部分来自城市;文化背景比较落后,学生的理科基础和汉语基础比较弱;中小学主要以民族语言授课,基本没学过外语。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类似:预科一年补习高中内容和汉语,然后转入大学本科学习,等于延长一年学制。学生有宗教倾向: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环境和民族传统造成入学学生有一定的宗教倾向。这些都给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和任务。
内蒙古和新疆地区民族高等教育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民族结构不同:内蒙古的民族生主要是蒙古族,新疆的民族学生民族结构复杂,由维、哈、蒙„等几个民族组成,其教育教学任务更艰巨。学生文化程度不同:内蒙古地区学生整体水平要比新疆地区的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高些。从录取照顾线就能看出:内蒙古地区民族生照顾50-80分,新疆地区照顾100-150分。民族生招生规模不同:新疆地区招生规模从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比内蒙古地区的招生规模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大。就业优势不同:内蒙古的民族学生就业率比新疆地区的民族学生高。主要因为:内蒙古地区离内地近,与发达地区联系较方便,在区外就业机会多,也说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高等教育质量不错;新疆地区较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少,也说明学生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如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多数不学外语,这一点与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出路窄了许多。民族生与汉生的交流积极性不同:内蒙古的学生主动性比较强,新疆地区学生这方面弱一些。主要因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管理相对独立。专业设置方式不同:新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开放专业,各个专业都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结构分配合理,对就业机会好的专业对民族生都有倾斜政策;内蒙古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开放专业程度跟不上形式的发展,有待挖掘。
(三)、新疆大学和新疆地区民族教育,对我校的民族预科教育和我区的民族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1、要把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始终牢记教育质量是民族教育的生命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整体。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同时,当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好,就业率高时,又会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保证生源质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不顾就业形势的变化、不结合学校实际、盲目以扩大招生规模来发展高等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由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这一点就尤为重要。一旦出现大量的民族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必然会给社会、给民族高等教育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要努力提高民族生的汉语交流能力,并积极提高其外语水平
对于中小学以母语授课的民族生来说,在以汉语授课为主的高校中,汉语水平是制约其顺利完成大学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预科阶段必须把汉语教学抓好,提高学生汉语的交流能力。新疆大学在民族生中推行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要求民族预科生HSK成绩达到中等B级者,方可进入院、系进行专业学习,HSK成绩达到中等A级者方可毕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民族生不仅汉语要过关,而且还得加强外语教学,这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要求。只有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民族生才能攻读更高的学历,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才能更好的为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服务,才能面向世界。对我们工科院校尤为重要。
3、建设高质量的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教育水平的关键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建设高质量的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民族教育水平的关键。学校应该建立一定的制度吸引优秀教师从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部分蒙汉兼通的教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从我校、我区的实际没必要非得建立蒙汉两套教师队伍。
4、内蒙古地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内蒙古的教育基础与教育资源与新疆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在以汉语授课为主的高校中,扩大民族预科生的招生规模是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非常有效的途径。
5、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民族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根据具体的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办学模式、教学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还需要做大量的非常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6、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借鉴是非常有必要
民族地区很有必要借鉴新疆地区加强汉语教学质量而采取的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HSK”的制度和培养民族教师队伍采取的一些措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民族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办学层次和扩大培养规模,利用大学资源弥补中学教育教学的缺陷;需要加大民族教育教学的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和资料,多出民族人才,快出民族人才。
三、关于民族预科班与其它类型班学生的比较研究
我们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实验基地,就内蒙古工业大学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毕业的一些民族预科生进行了一些调查,从用人单位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业务水平、适应能力和成果业绩,听取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意见。又对其它学校(如、新疆大学)纯民族语言教学毕业的本科生和普通汉生班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得到启示。
民族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比较:整体上看,民族班学生的文化素质基础,知识结构和宽度方面与普通班学生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英语和汉语的差距更大些。部分民族生学习等各方面确实优秀,民汉兼通,又懂外语,在深造和就业方面有相当的优势。民族学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比例很高,并且稳定性很好。在民族地区经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存环境不理想,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等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毕业生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部分人不愿意,也不安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第一线工作,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人才短缺,尤其缺乏高层次的人才。相对而言,少数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民族人才稳定性比较好,绝大多数留在边疆地区工作,扎根在边疆。在边疆地区落后环境下,这种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了解和熟悉当地情况,更能发挥和挖掘当地优势,他们民汉兼通,在协调当地群众关系,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的人才力量。这也是我们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民族人才的有利的方面。这是社会对民族理工科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民族预科班学生与民族班学生的比较研究:预科班毕业生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预科阶段,然后转到汉生班学习的理工科民族学生,对他们的要求与普通班要求没有区别。一般来讲,由于民族预科生汉语和外语水平,比民族班(纯民族语言班)的学生强,民汉兼通,又懂外语,从而就业与继续深造等方面比民族班毕业的学生有较大的优势。甚至,在民族地区有些领域,比汉生还要有优势。相对来讲,民族班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比较低,有些地区待业情况严重(如新疆地区)。但八十年代培养的预科学生也存在着专业面比较窄、培养类型比较单一的缺点。九十年代的预科毕业生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大多数是表现好的和比较好的,其中佼佼者已崭露头角(有的工作在关键岗位,考入内地高校和研究所等单位就读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他们专业面比较宽,知识结构面比较合理,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技术和外语的水平上比过去有较大提高。
两种民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为:
教学模式不同,民族预科班学生完成预科学习(1-3年)之后转到普通本科学习专业,要求同汉生一致,学制一般五年或六年,他们在汉语文、外语和专业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纯民族语言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绝大多数课程用本民族语言或部分用双语教学,学制一般四年或五年,学习和毕业的标准与其它班相对独立。我们认为,预科模式出身所受教育更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及社会的发展规律。
培养侧重点不同,民族预科生完成预科学习时,完成了普通本科生的一年的课程,完成预科学习要达到汉生的入学水平(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入学时预科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分数线有相当的差距,如内蒙地区近50-100分,新疆地区达到100-150分甚至更高),然后专业学习中与普通本科生的要求一致。其培养目标是立足地区,面向全国,培养的主要是理工科科技人才,直接面对经济建设和教育战线;而民族班的学生主要面向民族地区基层、中小学,以培养文科类、基础专业类人才为主。
四、对我校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一)、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有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正视现实,勇于认识不足,深入了解制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更能增添我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实质,民族预科教学质量不高,肯定有其客观的原因,但是,我们更多地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考虑问题。但是高等教育,首先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有共同的准则和标准,如果一味地强调特色或过于强调特色,我们终将游离于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被社会所淘汰。
(二)、要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高等教育也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突出地表现为高等教育将由政府选择转变为社会选择,如果说在政府选择条件下,我们还有许多优势的话,那么,在社会选择条件下,我们原有的优势正在丧失,特别是在入世以后,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的背景下,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民族地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民族地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国家和自治区特殊政策的支持,而且多年来,国家和自治区一直在给予我们许多特殊政策支持,我校也正在争取更多的支持。但是,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充分地用好这些政策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等、靠、要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改革精神,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从我校客观实际出发,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三)、今后应重点抓好的几个具体问题
1、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的更新是改革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讨,跟上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转变:从知识传授的教学观转向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从教育终身观转向终身教育观;从专业对口培养的观念转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观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观念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观念;由学生是客体的观念转向学生是主体的观念;由偏重共性的教育观转向兼顾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观。不改变观念就不能促进我区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
2、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对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要求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生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的要求:(1)学生应端正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热爱专业),找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拼搏、努力成才。(2)努力提高自己的汉语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预习、阅读和自学的能力。(3)上课记笔记。因为听课记笔记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4)课后加强复习巩固,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并阅读一些其它相关资料。学生应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去,更好地学习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以努力钻研的学习精神,为我区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一份贡献。(5)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学会主动。主动生活,主动学习。这是自我锻炼,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
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教师起关键作用,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所以,高校民族预科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本身的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创新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因此,着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热爱教育工作,事业心和责任心强,且相对稳定,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提高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以师德教育为切入点,以德治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风;二是要加大对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考研、考博以及派到内地高校进修,以此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形成竞争格局,实行淘汰制,对于工作不努力、不称职、科研能力差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甚至下岗。
由于学生班级层次的不同、学生生源有别、汉语水平的高低、基础知识等都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是各种各样。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备课,掌握学生班级的特点(教学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完善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采取建立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大作业、课程设计、做实验、到施工现场参观或看录象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编写出适合于我区人才培养特点的应用性强,例子较多的相关配套教材和同步使用的教学辅导材料,如阶段复习提高题集,民汉对照名词术语等。
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要求:在教学管理中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的目的。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应重视、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结合新世纪的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计划(适应市场)、不断完善新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汉生班统一要求,缩小与汉族学生的差距。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更应重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适合于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增加英语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是民族学生考不上研究生的原因之一)。经常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研讨会等。用专题讲座、专题作业、专题热题讨论的形式来讲授部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加强教学质量的检查和指导,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对学生适当增加学习压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但是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学风建设。因此,①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②严格要求学生,课堂上提问时不论学生问什么,要求全面深入地回答。对他们多提出一些议论性、分析性的问题,留作业时不能只留阐述性的问题,要留一些讨论性的问题;③应该杜绝考前出题,划范围等不良现象,评卷时严格把关。改造考试制度,把考试变成促进学习的动力和手段,实行多方位考试制度;④实行宽进严出,什么时候达到标准什么时候让毕业的制度,实行民族生和汉生统一的严格的毕业标准。这样才能发挥预科办学形式的优势;⑤加强和充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辩论、演讲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⑥教师对学生经常进行校规、校纪、思想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此外,从法律角度上讲,绝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年龄在18岁周岁以上,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因此,违反校规的学生无论什么人,按照校规及时、严格处理。违反法律的学生移交给司法部门处理。
4、关于加强汉语文教学的建议
目前,虽然各学校办学特色和目标不同,但数学、外语和汉语文是共同的课程。而其中汉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为我区高校预科班全面实行汉语授课制,但是,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没有达到标准,用汉语授课的课程内容,能完全理解的学生的数量不多,因此,提高用汉语授课的质量,首先加强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整体上讲,目前汉语教育教学水平不尽如人意。汉语水平是制约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一个“瓶颈”。由于民族预科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用母语授课,而上大学后全部课程要用汉语讲授,使用汉文教材,他们在对课程内容的正确理解方面存在困难。民族生只有在短期内掌握汉语基础知识 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并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它课程,他们学习汉语质量的高低,对专业课的学习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在汉语教学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高民族预科教育的整体质量。汉语教学方面应当注意实际效果和应用汉语的能力的提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1)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方法,强化基础训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实现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使学生也由负担式向渴求式转变。语言是练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把知识“成品”传授给学生,而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语言是学习它负载知识的技能和习惯,必须强调其实践性特点。在课堂上可采取教读、自读、讨论、练习、复习等方式,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多练为主;对课文内容和语法理论知识的讲解,由多而精转向少而粗,注重民族生汉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熟巧的训练。由于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基础较差,所以在做练习,做作业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加强基础训练。例如,可采取听写、造句、改病句、听后笔答、缩写课文、句型转换、速写、写日记周记、朗读、课堂笔记、写作文、概括文章大意、写概括式提纲等形式。
教师在运用激励策略时,要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与因材施教的辨证关系,不能搞“一刀切”,应努力创设并珍惜能充分展示学生才华和获得成功的每一次机会,尤其要注意保护“差生”的自尊心。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对成绩好点的学生,设计难度大一点的问题,然后让中下生重复,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都学有所获。
(2)针对民族预科生的特点,进行趣味教学。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汉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存在自卑心理,担心自己说错或发音不准,在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课下不愿用汉语交流,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自信心不足而丧失对学习的兴趣。针对民族预科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巧妙运用激励策略,多给学生创造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可进行以大声朗读、上台发言、师生对话、个人演讲等几个教学环节。
(3)创设语言环境,提高民族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提高民族预科生的汉语水平,应包括对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在汉语教学中,应重视和突出民族生汉语交际能力的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培养。
我们应为民族预科生提供真实的汉语交际环境,提供语言习得的机会。例如,让预科生同汉生经常在一起座谈访问、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举办汉语知识竞赛等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民族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预科生消除自卑心理,学习汉族同学的优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提高人文素质,还有利于民族团结。
另外,在预科班汉语教学过程中,除了开设综合课以外,还应增设一些听说课、听力课、阅读课等多媒体课型,进一步增强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加速学生对汉语能力的“内化”过程。
(4)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要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努力消除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顾自己讲,而不顾学生的反应,应对学生进行察言观色,从他们的情绪、神态中体会对自己授课方式的喜好程度,以及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做出适当的调整。此外,教师还应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诚心诚意地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根据不同意见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处理,必要时做一些解释,这样才能师生配合默契,形成良性循环。其次,从练习中可获得反馈信息。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两种。对于在课堂练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纠正,也就是再反馈。对于在课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除了认真批改外,还应该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反馈给学生。例如,由于蒙语的语序与汉语不同,所以,民族预科生在学汉语时,很容易犯语法错误,常常把谓语和宾语颠倒过来用,在使用“的、地、得”“在”和“再”等常用词时,也常会出错。对于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讲解。经过练习反馈,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也针对自己的错误来听课,不明白之处很容易迎刃而解。
5、建议尽快制定《民族教育法》
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法律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都依法享有接受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极大促进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和重要基础。面对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历史时期,国家应尽快制定《民族教育法》,使民族教育事业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内蒙古地区高校和新疆大学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6、继续扩大规模,促进跨越式发展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整体上看仍然发展滞后。近几年来,随着全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与内地高校相比,在数量上、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率,要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相适应。要实现两个“相适应”,必须加大改革与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力度,措施之一,就是进一步扩大民族预科招生规模,促进民族预科教育加快发展。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在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为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差距而采取的特殊教育形式。只要存在这种差距,民族预科教育就要长期存在下去。优先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时,继续扩大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规模,进一步加快民族预科教育发展,高效率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培养。
7、实行倾斜政策,在财力上予以扶持
民族预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经费少,办学条件难以改善,是其突出的问题之一。首先,国家在财政拨款上,拨给预科生的经费比本科生相差甚远。但实际上,由于预科教育强化教学的特点,预科生的培养费往往高于普通本、专科生。其次,由于民族预科在教育对象、教育层次、培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功能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在高等学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办学条件有时亦不能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而同步得到改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族预科在招生中得到了政策的优惠,在办学过程中同样应该得到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应采取倾斜政策,在对预科教育的财政拨款上至少要略高于本科生的标准;要采取专项拨款等特殊的扶持措施,增加对民族预科教育的投入,使之与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规模、发展要求相适应。
8、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办好民族预科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是,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和在高等学校里的地位,使得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增大。首先,长期从事预科教育的教师,必然在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术研究、论著的撰写等方面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晋升高级职称成了一大难题。这造成了预科教师在评定职称上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很多人认为预科教育层次低而不愿意从事预科教学工作。第三,有的院校预科教师的讲课酬金标准偏低,“同工不同酬”。第四,民族预科教育只有为本专科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功能,而缺乏其他社会服务功能,因而福利待遇长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凡此种种,极大地影响着预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其结果,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后 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282A05031)结题材料
继乏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长此下去,令人深感忧虑。因此,要加强民族预科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9、提高办学层次,开创预科教育新阶段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多快好省地培养和输送大批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给西部大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民族预科教育就应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快举办研究生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民族地区的需要,有利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将给民族预科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促进民族预科教育在规模、质量、层次、效益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开创民族预科教育的新阶段。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整体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的关键与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现实社会在客观上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素质和社会技能。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各民族平等、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紧密团结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提高民族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是一项长期性的、艰苦的工作。因此,提高民族班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改进、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总结。
(朝鲁,哈斯,赵巨东,庞晶,玛瑙执笔)
第四篇:苏州地区高校实践教学研讨会在我院召开(共)
苏州地区高校实践实验教学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为了研讨高校经管类ERP实践教学解决方案与体系,提升经管类实践教学质量,探讨实验室建设及实训课程建设创新思路,为苏州地区高等院校搭建交流平台,我院与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联合举办此次会议。
11月20日,“苏州地区高校实践实验教学研讨会”在我院财经科学馆隆重召开。研讨会邀请到了苏州地区全部近二十家本科及高职高专院校的代表。会上,各高校实践、实验教学负责人及代表围绕“如何建设现代高校实验室”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十一月的初冬下着丝丝小雨,凉意袭人。上午十点,苏州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则斌教授以热忱、激昂的致辞,拉开了本次研讨会的序幕。
王则斌副院长致辞
本次活动得到了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的高度重视,苏州金蝶总经理王鹏先生为大会致辞,金蝶集团总部培训教育部总经理郑小刚先生、总部培训教育部院校业务总监鲍韵雯女士更是不远千里,连 夜从深圳赶往苏州,并在第二天的研讨会中,分别就金蝶校企合作方案、金蝶实验室建设方案及金蝶培训教育认证体系与各位与会代表作了精彩演讲。
苏州分公司总经理王鹏致辞
总部培训教育部总经理郑小刚演讲
总部院校业务总监鲍韵雯演讲
研讨会中,我院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孙耀主任作为本科院校代表,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经验,与各高校代表作了分享,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苏州大学孙主任作经验分享
研讨会中,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魏力主任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代表,结合该院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和学生参与2009年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的情况,与各高校代表作了分享,同样,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下午,金蝶软件高级顾问向各位参会的学校领导介绍了金蝶模拟实践平台系列解决方案,并着重对创业之星模拟平台进行了分组对抗演练。
分组演练创业之星
各位参会的高校领导也都各抒己见,分别介绍本校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实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困难,并与会务组织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各高校领导也都对实践实验教学的需求和目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教师体验创业之星兴趣盎然
最后,各高校领导都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本次研讨 会让各位代表获益匪浅。
第五篇:张盼盼---共同体视角:召唤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与完整——基于X高校某大学教师单向教学的反思
共同体视角:召唤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与完整
--基于X高校某大学教师单向教学的反思
张盼盼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6)【投稿邮箱:103818702@qq.com联系人:马编辑】
【摘要】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指出教师自身认同的重要性,从共同体的视角强调教师通过认知、教学、学习于教育共同体,来达到教师心灵的完整性,本文主要是基于教育中的单向教学实例对教师心灵、共同体进行理解与诠释,召唤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师心灵和希望教学。
【关键词】共同体;教师心灵;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啊,别分离,亲密无间,与繁星相聚在天际,何为心,若非与繁星聚一起?与众鸟齐飞,乘风,驾云,奇归。
——里尔克,《别分离》
这句小诗引自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本文主要结合实例,在帕尔默此书的启示下,呼唤教师心灵的完整性。
一、X高校A大学教师的单向教学
X高校是焦作一所大所,笔者是X高校的一名大学生,切身体验到X高校A教师的教学方法,称为单向教学。A教师是一位年过五十的男性教师,他在文学院教授教育学课程,该课程在文学院课程里属于辅修课。教育学课程的教材是本校编排的,书不是很厚。A教师每周会上一次课,每次课将近一个半小时。A教师的单向教学,呈现的明显特点是“我在,你们不在”,他上课时只会站在一个地方,就是讲桌后,一个招牌动作是经常性的仰着头,望着天花板。A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时,就是在讲台后,仰着头,看着天花板,偶尔看看课本,继续按着书中的编排发出几乎一样的文字。他在读书给我们听,并且不看我们。期末考 核的时候是闭卷考试,但是可以轻易的抄袭到。A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表现在课上不说话和课下点名,只要满足这两个要求,学生做什么他都不会在乎。在A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心里十分的厌烦,A教师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教师,更像是一个谋生的机器,在他的眼里,没有学生。笔者由平时上课坐在第一排的习惯改变为坐在后位甚至是逃课,在笔者看来,A教师的授课方式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学。笔者也调查过班级民意,大部分学生都对A教师十分不满。这是一个“单向教学”的A教师。
反思:A教师的社会角色是大学教师,为什么呈现出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单向教学模式? 如果以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来看,这位A教师是典型的缺乏教学勇气,他的教师心灵已经与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学生、与教育事业分离。在A教师单向教学行为背后是一种分离状态下恐惧文化中教师自我的破碎。
那么对于这种教师心灵自我认同和完整的召唤的出口在哪呢?帕克·帕尔默认为共同体是教师重拾教学勇气和整合心灵的道路。
二、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整合的依据 1.心灵与共同体的关系
“共同体”是社会学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他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从滕尼斯对共同体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共同体的一些特征,真正的生活、淳朴美善的统一,而我认为这是共同体作为教师所属价值的内在支撑,不是作为外在个人手段,侧面揭示出A教师失去了作为生活一部分职业的价值完整性。
而能更好说明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整合依据的则是杜威对心灵的解读。
教师心灵,也是人的心灵。心灵在杜威哲学里,不仅是属于个人的,也是属于社会的。杜威强调心灵高于个人又为个人所拥有,“心灵其实就是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意义系统,这个意义系统受制于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是一个流动着的、制约着个体视界的地平线。”[2]
[1]这表现出杜威把心灵的意义表述为过程化、历史化,而不是客观静止的绝对精神。杜威对心灵的解读,可以追溯到他的人性观:“人类由进化而来、人类实质上既是个体性的生物又是社会性的生物,人类是问题解决者。”其中,可以看出人性的重要特质——人是社会性的个体,这是理解共同体的重要窗口。由人性观引出人类社会性质“联系和结合意义上的关联,是任何事物存在的‘法则’”。这种人与人的交往并且最适合人类延续生存的关联模式就是共同体模式。从杜威对人性和社会性质的解读,可以推出:人性生长在共同体中,心
[4]
[3]灵在共同体中,共同体是心灵作为意义系统生长的原始沃土。即个人不可能存有先天的心灵,心灵是作为意义系统在共同体中生长。那么,作为大学教师的A先生是不是忽视了他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是不是脱离了最根本的教学共同体?没有学生的教师本身就不是一个教师。对于A教师来说,他自身切断了这种师生关系,也造成心灵意义的断裂和自我的分离、不完整。
那么,这个共同体,究竟具有什么性质呢?笔者采用杜威的共同体含义理解帕克·帕尔默提到的共同体含义。
2.共同体的含义
理解的逻辑点在于社会性质——共同体的性质和特征——道德共同体。
共同体存在的可能性。他认为,个体需要群体使自己成人,在共同体生活中发展人性和个性,杜威坚信共同体的参与对于实现个人和人类的存在来说,必不可少,通过交流、对话,使经验或价值共享成为可能。其次,就是个人生活与习惯密切相关,而习惯受社会习俗密切影响,这是共同体建立的另一个可能性。
杜威指出共同体的两点标准:共同体内在标准——我们有意识的共享的利益是多少数量和多么的不同?;共同体外在标准——和其他形式之联合的相互影响是多么充分和自由?这里体现出共同体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共享利益、自由(隐含着平等)。
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团体,杜威指出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在于道德。这种道德价值表现在共同体内的成员“通过共同的探究活动而解决他们共同的苦难”,表现在“共享经验”,目的是“去保存、传递、修正、扩展我们收到的价值遗产,使得我们的后代可以获得更牢固、更可信、更广泛接近和普遍分享的价值”。这是杜威社会向善论的集中展现。
由此可知共同体——共同善密不可分。共同体是实现共同善的手段,杜威高度强调“局部共同体生活”要通过教育来进行过渡。这也是帕克·帕尔默“教学于共同体”的集中体现。对于共同体含义的理解能加深我们对教师心灵必须生长在共同体中的认识,并且意识到像A这样的大学教师心灵分离的必然性。
三、进入教师心灵蓝图:自我认同与完整
帕克•帕尔默对教师心灵的解读是深刻的,指出了教学除了学科和学生的复杂性之外,还有教师心灵的复杂性。而这往往被忽视掉。A教师作为教师心灵分离的代表,他外在的表现为与学科、学生分离,内在的表现为是心灵自身的分离。A教师从身心完整上这个角度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健康的人。
帕克认为“自身认同是一种发展着的联系,是我成其我的内力和外力的运动着的交汇,[6]
[5]这一切不断聚合着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奥秘。自身完整,强调的是我作为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的特点在于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自身完整要求我必须具有识别力,将适合我的东西整合到个性中去,而这种选择自身完整的整合能力要依据内部的各种力量,如你是欢迎还是害怕,是认同还是反对。二者关系:自身认同是构成生活中我的不同而多种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有的联合方式生机勃勃,而有的则死气沉沉。正像X高校的A教师,他呈现给我们外在的单向教学让学生十分厌烦,觉得没有意义,浪费时间,而他自身的教态也暴露出了他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多么的无聊,他已经失去了与学生,学科,自己联合的内外力量,更是缺失了一种对自我反思整合的力量,剩下的只有教学和自我的分离与失败。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同样指出“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个人经历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并提出具有社会认同的他者评价对于自身认同有重要意义,表明回归到共同体的必要性,而A教师离自我反思和共同体生活还差的很远。
现代化背景、客观主义认识论,共同体力量的缺失,使得教师心灵分离、恐惧,价值与意义无法生长。而真正能够解救心灵分离的蓝图,就是完成教师心灵的自我认同和整合。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
四、教育共同体作为教师心灵不可分离的路径
共同体,是帕尔默让教师心灵重新焕发教学勇气和希望的一个最佳路径。共同体是个人安全感、归属感、人性和个性成长联结的摇篮,源于我们是社会性的个体,离开群体人类,无法生存。
帕尔默指出三种类型的共同体,治疗性共同体、公民模式共同体、市场模式共同体。基于这三种共同体模式的功能,帕克提出了教育共同体,并指出共同体与现实互动的关系“现实是共同联系的关系网,我们只有存在于这种共同联系中才能认识现实;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之中才能理解现实”。也就是说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必须扎根在教育现实的土壤中。
帕克反复强调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指出教师心灵的整合需要三个教育共同体的参与:认知于伟大事物魅力的共同体,接纳认知的神圣性,而不是像A教师只是对着课本照读;教学于真理的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能力,建立教师、学生、真理的心灵连接,而不是仰着头,眼中没有学生;学习于教师共同体,避免关门教学,进行优质教学对话,进行一种教师行业的开放、真实的对话,而不是认为你只是这门学科的教师,与其他的老师无关。也许A教师真正进入教育共同体时,才能改变他的枯燥无味,浪费时间,没有价值的单向教学。
[9][8]
[7]而我们要真正相信个体心灵苏醒的力量,相信个人的力量,相信假如A教师在某种压力下,能勇敢向潜在的共同体,比如学生或教师,发出信号,组建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或许能更进一步向不良的教育制度发出改革声音,走向公众,进行教育变革。
最后,召唤为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发出内心声音,走向教育共同体,整合教师心灵,用满满的教学勇气,进行优质的希望教学。
参考文献
[1] [德]斐迪南•滕尼斯,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陈亚军.杜威心灵哲学的意义和效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3] 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4] 同[3],第40页.[5] [美]拉里·希尔曼.阅读杜威:为后现代做的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6] 同[5],第49页.[7]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8] 贾国华.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哲学),2003,(05).[9]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6-98.(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