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时间:2019-05-15 07:1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张宗益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转型,国际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最近几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广泛兴起,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格局的竞争与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全面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创建于上海的光华大学。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西财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准确把握始终坚持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

始终坚持质量导向,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并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一)密切追踪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动态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合规定性”即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外部竞争持续增强,高校唯有适应不同主体发展需求即“合需要性”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此阶段,质量标准表现为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政府往往选择学科建设、优秀毕业生率、师生比、国际化程度等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大学则侧重于观察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学位授予点数量、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等。个人(家庭)关注高等教育能否让个体获得更好发展,从而注重分析生均成本状况、收益率、未来职业发展质量。社会则更看重毕业生就业率、价值创造能力、校友影响力等指标。而从现在开始,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还需批判、引导和改造社会发展,“合发展性”所特别要求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性指标。

(二)树立符合大学自身实际的科学质量观。追踪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树立符合西财实际的科学的质量观。这要求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着眼当前与适应未来相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等教育要最大程度地释放活力、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就必须把满足高等教育不同参与主体需求与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良好条件。

第二,瞻望长远发展,坚持立足本土与放眼国际相结合。高等教育从“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到“合发展性”,不同的质量观衍生出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校友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这些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反观学校办学质量的多维参照。我们要始终坚持根据国情、校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在重视国内标准并兼顾国际通行标准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大学真正解决了多少人类自身发展及未知世界中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终评价标准,作为我们改革发展的指引。

第三,符合发展实际,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就西财自身而言,学校要在确保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更注重发展质量。要在看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延续当前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校友影响力;在看到科研论文、项目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高水平论文、重大或重点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并没有处在高位上;在看到留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与全球高水平大学实质合作总数、高水平师资占比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着力构建全面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西财发展的根本道路,其关键在于瞄准影响自身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观念转变、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着力构建和完善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开创内涵发展新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内涵发展、工作评价突出内涵发展、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内涵发展。第一,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如在学科建设上,依照各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增量竞争性配置办学资源,改革学院拨款机制,实行定额拨款加绩效拨款相结合的办法等。第二,完善各种评价考核机制。在教师评价上,继续强化教师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考核机制;在分配制度上,逐步改变以身份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动引入认证、第三方评估等国际通行质量控制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建立可容纳持续改革创新的氛围和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机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释放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第五,打造适应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一体化育人环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实现深化改革新突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是将学生置于自我发展的主导地位,构建一个支持和引导他们全面、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甚至包括延伸到他们离开大学之后;重点是强化“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加强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大学学术生态体系;重点是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及其关联制度,行政性组织与学术性组织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等。在服务社会方面,关键是构建与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重点是完善社会服务类成果认定及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推进等机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关键是要放眼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重点是促进知识创新和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有西财特色的大学文化。

(三)贯彻依法治校新部署。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管办评的逐步分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生态。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就是大学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落实依法治校新部署,就是要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让大学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内在地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法律和大学办学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与契约精神等渗透到大学组织每位成员的行为规则、日常活动要求中;就是要提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尽职履责的能力,让学校的办学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师生的教学行为于法有据、于规有依;就是要落实好依法治校的重点任务,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育人环境、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提升依法治校的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及未来,学校将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校、从严治党统一到提升办学质量的总方向上来,统一到推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实践上来,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

第二篇:“互联网 ”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面临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现状,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从三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方面,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提升语言学及写作学的地位;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才选材,将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在教学方法方面,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将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模块化;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21-02

我国历来重视语文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有关语文教育的内容就已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著述之中。大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延续和升华,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遇到瓶颈,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甚至被戏称为“高四语文”,逐渐成为边缘学科。

一、课程设置改革: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1世纪初广泛应用于欧盟境内高校。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人们应该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它还必须能够被评判(通过考试)。[1]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繁杂,承载着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存在着教学内容过重、对教师要求过于全面、无法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等诸多问题,而将课程模块化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以模块化组织教学,意味着对教学结构进行重新组织。笔者认为,根据课程的目标、学生的需求及未来工作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可分为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写作理论与实践、阅读理论与应用四个模块。将课程设置模块化有以下一些优点。

1.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每个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主讲,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教师专业不明的问题。大学教师往往有自己明确的研究领域,即使汉语言文学下的各个学科均有涉猎,但难以保证科科深入。模块化教学能够使教师选择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教师个人的科研,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改变重文学、阅读学,轻语言学、写作学的现状,当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选形式为主,教师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字词、理顺写作思路、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以文选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审美情趣,但也直接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重文学、轻语言学,重阅读学、轻写作学的现状。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贺阳教授曾对北京4所重点高校的31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是:68%的测试者的成绩低于70分,其中30%的测试者不及格;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作业“给导师的自荐信”进行抽查的结果显示,74份作业中有49份存在行文格式不规范的问题,64份“行文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所有作业无一例外地都存在搭配不当、虚词误用等语法错误。[2]抛开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去谈审美情趣的提升,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从学生自身需求及社会需求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各科目考试、测评需要上交论文;各类求职均要经过笔试及面试;工作中需要口语交流、应用文写作,而语言学、写作学是大学生学习、研究、求职、工作中最为需要却又最为缺乏的语文知识。

3.有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多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模式与中学语文考试类似,内容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几大类,这也是大学语文被称为“高四语文”的最主要原因。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换言之,没有大学阶段的学习,仅凭高中语文知识也可以做好这张大学语文试卷。学与不学,并未在评价体系中体现,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每一模块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命题,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面形式,使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不再“两张皮”,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因才选材,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所谓“因才选材”,即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模块化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选用甚至自编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无疑会极大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每一模块中,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原理性固定教学内容、少量?R祷?理论内容及专业化实践内容。固定性教学内容适用于各个专业,专业化理论内容数量有限,教师仅需要在作品选择、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等方面用心设计,便可以打造出有针对性的模块化课程。如针对外语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模块,教师除了固定教学内容之外,应引入修辞学相关理论,训练学生在翻译外文后,运用汉语修辞学知识对译文进行二次润色,提高翻译水准;在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模块中,可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张承志的作品《美文的沙漠》,与学生共同探讨“美文是否可译”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开放性课程

在“互联网+”时代,各类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与网络融合的方式,“互联网+教学”已成为教育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慕课(MOOC)就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提供海量高质量、低成本课程,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练习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1.以慕课为先导,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方式呆板、教师照本宣科而饱受诟病。而慕课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教师提前发布授课计划及各阶段学生任务,以慕课为先导。在课程设计上,将课程分为慕课学习和课上讨论、实践两个环节。在慕课环节,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通过自学对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完成相关任务,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基础不均衡的问题。在课上环节中,对已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讲评,并对慕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2.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使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等学科,但课时总量有限,各个学科所得时间也极其有限。以往课程建设主张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围绕核心课程开设选修课,弥补必修课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遗憾。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被废除,而应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走改革发展之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质、审美品位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8.[2]贺阳.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

第三篇:感想《互联网时代 》

辽宁大学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学院:历史学院 专业:档案学 班级:档案二班 姓名:杨真真

学号:120202223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未知>已知

姓名:杨真真 班级:档案二班 学号:120202223 在辽无边际的宇宙中,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众多星系,这仅仅是我们已知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大部分我们从未涉及的范围,它们的范围之大我们甚至无法想象,这是我们未知的世界。而我们人类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在茫茫宇宙之中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我们人类在斗转星移面前无能为力的,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束手无策,在云起云落之中感受岁月逝去,我们已知的要远远小于我们未知的,那些未知的世界还等着我们去一步步地去探索。

从互联网的诞生说起,互联网的诞生并非是一个完美计划的结果,互联网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有目前的规模和影响。在互联网面世之初,没有人能想到它会进入千家万户,也没有人能想到它的商业用途,因为产生互联网的最初动机是来源于美苏冷战这一政治原因。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60年代初,古巴核导弹危机发生,美国和原苏联之间的冷战状态随之升温,核毁灭的威胁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在美国对古巴封锁的同时,越南战争爆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发生政治危机。美国联邦经费的刺激和公众恐惧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前苏联制造出名为“史伯尼克”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被送入太空的这一消息更是震惊了全美国人民,这无不说明科学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只有保持了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才能够决定将来战争的胜负,这刺激了美苏之间的冷战从战场上转入实验室,“实验室冷战”也开始了。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取决于互联网领域的进步。于是即刻美国决定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简称“阿帕”,获得国会批准的520万美元储备金和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这相当于中国当时国家外汇储备的三倍,互联网技术就产生于这项拨款之中。

互联网是怎样的一张网?这个网中所有的所有节点都是平等的,节点的增多,网络的扩张,每一个新加入的节点都会让已有的节点和网络的能量得到相应的扩张,所有的你都让我变得更强,所有的我都让你变得更加有效。在人类信息交流的世界里,处于特权地位的中心被解构了,每一个独立的个人和每一个恢弘的机构划时代的都有了同等地位。这种互联网造就的全社会的互联,使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的状态并没有进入当时互联网创造者的视野。互联网从最初的军事领域走入千家万户,仿佛是一种偶然,但实则是一种必然。我们仿佛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创造了互联网,但是如今看来却是如此明智,因为它造福的是全人类。互联网只有把多数人多数领域互联起来才能使这张网扩大以致覆盖全球,它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才能真正称之为互联网,若是它只局限在狭小的领域内,那么就只能在自己的狭隘天地内孤芳自赏,又怎么体现互联网的价值?所以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是冷战时代的一个不完美的计划结果,但是却带来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不能不说它是完美的。

互联网是全球性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目前使用的这个网络,不管是谁发明了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并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它是一代人努力创造的结果,过程中充满着艰辛与不易,但同时这个过程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芒与伟大。互联网的使用包含着的许多技术手段,它不是一个人发明创造的,但是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使用互联网,正因为这样我们不应该不怀着尊敬感激的心态去使用互联网,更应该去感觉那些发明和促进互联网发展的伟大人类。2012年伦敦闭幕典礼上,创造了万维网的博纳斯·李,被邀请到场敲击出他对全世界的高贵情感:“this is for everyone”。他发明的万维网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使人们浏览的网页不在单调乏味,而是具有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但是他却放弃申请专利而是把这项技术无偿奉献给人类。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罗伯特·梅特科夫,伦纳德·克兰罗克,这些创造了互联网的伟大人类,鲜花和掌声应该属于他们,也属于每一个互联网时代致力于研究的贡献者。

互联网作为人类目前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类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带给了我们方便、快捷、娱乐、利益等多方面的东西,但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甚至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创造互联网的初衷未必是好的,但是它带来的影响无疑的是巨大的,也的确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一些潜在的、人为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互联网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和财富流动,而发达国家掌握着科学技术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人才与财富的聚集地,他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人才和财富资源,不管出于无意识还是有意识,都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制约作用,拉大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不利于世界的稳定和谐。依靠网络技术建立起来了许多社交媒体、交友网站等,人们在这些网站上交流沟通,拉近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社交圈。但是也导致了许多人患上了“网络社交成瘾症”,许多人每天一打开电脑,第一时间就打开社交网站,拼命刷屏发状态;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要挤出时间在微博上徜徉,担心自己几个小时不上就被滚滚信息潮流抛在后方;遇到网络连接出问题,上不了这些网站的时候,时刻都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满脑子想着好友们在网上又更新了什么好玩的内容„„,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漠视了与身边人的交流,让友谊亲情变得肤浅冷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变成了亲人朋友就在身边而自己却在玩手机,人们在网络社交中一起孤独下去。而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幻想拥有游戏中的第二人生,导致亲情冷漠,学业荒废,甚至从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了一个家庭的破碎,这也更造成了一个社会的悲哀。

除此之外互联网犯罪行为也遍布全球,木马病毒随时可以侵入个人或是政府电脑系统导致一个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瘫痪;恃才放旷的黑客们,自诩拥有超强的电脑技术,暗地里不留痕迹地从事经济和政治上的犯罪;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网络暴力行为,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和心理伤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美国秉持霸权主义,梦想称霸世界,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持续发酵的“斯诺登事件”,给全世界人民上了一次公开课,让大家了解了美国这个互联网大国是如何利用网络监听多国机密来进行苟且之事,使人认识了网络的可怕一面,也使各个国家日益关注网络安全,认识到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公司,例如谷歌、脸谱等等,它们一方面代表着新时代的智慧巅峰,是许多就业青年的向往,成为大众服务的开创者,但是它们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侵犯者,多次成为诉讼台上的被告,成为人们爱与恨的交点,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市场理性,面对巨大利益的驱使,设立隐私政策机构、隐私顾问等私密机构,把他人的隐私视作无物,随意扫描泄露用户信息,名义上的免费变得如此昂贵,因为这些免费的东西总要有人来支付。因此它们经常成为国际诉讼台上的被告,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金钱赔偿。

在互联网时代,物理上的防护并不等于安全保密,因为在互联网中没有什么是可以被隐藏的,所有的东西都被透明放大,一个人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中被找到,他的一生在网络中永远不会被遗忘,而他也因此得到了“永生”。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可能因为他的少不更事而被网络记录下来,而因此使他拥有的全部失去,使完美的一生不再完美。自由是网络时代的代名词,但是个人、公司、国家的追踪监控使这份自由变得寸步难行。

十八世纪的欧洲法国爆发了启蒙运动,运动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伏尔泰和卢梭展开了一场关于进步问题的激烈讨论。伏尔泰认为进步是启蒙的基石,启蒙的旗帜是理性;卢梭则认为进步到来了人类的退化,理性是感性的压抑,进步是人与自然的背离。这场争论没有对错,没有结果,也没有屈服者。联系到互联网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无疑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但是它却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如此多的不良影响。我们不能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种错误,是网络技术时代放大了人们的恶念,就像枪支是无罪的,有罪的是扣动扳机的人。而在网络世界中,你我或许都是杀手。

网络是虚幻的,因为除了一个信手拈来的“网名”,别的是真是假,谁也无法知道。交流的,是手指间跳动的字符。关掉机器,什么都没有了,面对的,只剩下一面冷冰的屏幕。所以比尔·盖茨说,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坐在屏幕前的是一只狗。网络是真实的,因为它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实现真实自我的空间,可以没有掩饰,不需顾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说就说,脱去现实中经常不得不戴的面具,在网络中找到了一块自由的空间,实现渴望,并希望得到真实,甚至延展到生活中。但沉迷于虚幻,必然溺死于现实。

美国,赵承熙,一个据称沉醉于网络暴力文化的韩国孩子枪杀了32个人后举枪自尽;沈阳,一个年仅16岁的孩子在娶了100多个“网络老婆”后,看破红尘准备自杀。是人类在控制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在控制人类?答案似乎很简单,网络的缔造者应当便是控制者。但如果是人类在控制互联网,那为什么有些人受了网络的刺激,就要杀人或者自杀?两个少年的例证似乎表明,一些像他们一样的孩子正在被互联网所控制并误入歧途。有人因此痛恨互联网,说它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我说不是,网络仅仅是工具,它不会杀人,而凶手其实就在你我中间。

在网络的虚幻和现实中游走的我们,不经意间让互联网无限地膨胀着,夹杂着善念与恶念——在发帖子的时候,你是否骂过街?在聊天室里,你是否对不良信息视而不见?在论坛里,你是否转载过那些刺激视觉的图片、视频?在虚拟世界中,你是否准备拓展第三类情感„„我们在赋予互联网活力的同时也在合力塑造另一个变态的扭曲的网络世界。因为哪怕你只动过那一点点的恶念,它就会通过互联网像滚雪球一样形成恶的集合体。

应用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建造一个庞大的网络帝国,但它起始的时候却只是长长的电缆和一些终端。赋予它生命的是电缆所连接的各个终端前敲击键盘的每个互联网用户。作为交流的工具,是每个利用互联网发泄情感的人最终让网络变得情感丰富、乐趣盎然,当然也有虚伪、欺骗、滥情甚至暴力交织在其中。正是这些不健康的“附属产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网客。而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和根本还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孩子很可能会因此走上歧途。

网络并不具备“杀人”的行为能力,是我们教会了它“杀人”。我们在网络这张可以无限放大的白纸上涂涂抹抹的时候,尽量不要把垃圾留在上面。否则,你我小小的不善举动就会慢慢汇聚起来形成一把杀人刀子。不管你的鼻子离显示器有多么的近,只要你手指不动,你就保持着与网络恶行遥不可及的距离„„

个人缺乏约束,国家社会的防范机制也总是迟于犯罪行为,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往往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底线但总是不能及时遏制,结果总是导致网络犯罪活动频发。各国逐渐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取一些保证网络安全的措施,例如开展网络警察网上巡逻活动、颁布网络安全规划等。但是互联网中的犯罪活动有时候并不是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之内,有些甚至跨越多国。那么在针对如何治理互联网这一问题上,不仅只需要一个国家的努力,更需要多个国家开展广泛的合作,进行全球性的治理。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ICANN第50次大会中所做出的名为《共享的网络 共治的空间》主题演讲中提到的七点共识表达了中国的互联网态度。而各个国家面对这些挑战与威胁,唯有团结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处置,七点共识就是很好的参照和遵循。老子曾说过:“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世界人民共享的网络空间,需要世界人民进行共治,以“七点共识”为基础,让网络更好服务人类。

互联网时代不属于它的创造者,也不属于强者,它属于互联网时代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互联网时代就是每一个人的时代,就是“你”的时代。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那么的弱小,但是约等于无限小被无限多地汇聚在一起,意味着任何可能,微小的个体是能创造出奇迹的,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公式。互联网可以激发我们个人的创造力和激情,我们的每个人的微小能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汇聚形成扭转时代的巨大力量。互联网的今天等着我们去改造,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制止和举报,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我们有义务去辨识,并且有义务不去传播扩散等等。互联网的明天也等着我们去创造,一些创意也许就在不经意间被激发出来,一些技术也许就在我们的网上交流时被碰撞出来。我们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主人,互联网时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时代。

这世界总有许多我们还不了解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只是这世界的小部分,未知的总是大于已知。互联网被我们人类所发明创造,但是它还有太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互联网因为它三个W的万维网特征,使其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而且将来必定还会有飞速发展,如何将其锋利的一面用好,开疆破土,探索未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如何避其锋芒,防止危及人们正常生活、国家正常交往、人类发展进步也是摆在所有国家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更需要每个国家、每个领导人、每位网民的努力。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

----------观《互联网时代》有感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什么是互联网社会?它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产业形态、社会生态?又将把人类带向哪里?互联网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互联时代,对整个世界、人类文明未来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观看完了《互联网时代》,该片概述了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并对其进行了深度的梳理和解析,也对互联网改变未来的情况进行了全景的描述。所有这些都让我这个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普通人深有感触。

首先,互联网时代开创人类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到工业文明再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正在开创人类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回顾历史,貌似强大的北洋水师惨败于甲午海战,背后交锋的其实是两个时代,是农业时代对工业时代的惨败。旧有体系被颠覆,要生存,就必须向新的时代逃逸。前提要先了解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结构,转换互联网思维,才能找到新的生存方式。以电子商务为例,这是新产生的一种交易方式,为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建立了一种网络经济环境,人们不再受地理区域的限制,能够以快捷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商务活动。它以自己规范的工作流程,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财、物的利用率,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商务交易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相互交往的习惯,并影响着各行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进步,电子商务的

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当中,现在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次,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人们正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进行一次集体迁徙。工作上可以跨地区的完成一系列的商务活动,未来的实体店都将转变为体验店,形成一种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模式,电商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企业的流程管理等,无论在那个岗位、那个流程节点,通过移动互联的形式介入,就没有任何理由再拖延而迟滞流程的进展;社交上随着qq、微博、微信的产生使得人们的交际圈越来越多元化、交流的时间越来越随时随地化,交流越来越在虚拟的空间进行,由过去的物理空间逐步转移到了网络空间。当然,在这场向时时在线的未来生活不可逆转的大迁徙中,有收获也有失去,伴随的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

最后,我们怎样才能拥抱移动互联网的春天?

网络购物,网络销售,网络社交,网络学习,网络SOHO,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作为企业,我们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要紧跟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要转变我们已经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建立新的互联网新思维。要合理的进行公司的转型和升级,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和需要,才能真正的拥抱移动互联网的春天,才能抢到移动互联网这艘大船的一张船票。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有感

观看《互联网时代》有感

《互联网时代》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华尔街》等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继承以往央视记录大片的风格,该片从拍摄选景、拍摄角度到配音都显得气势磅礴;片头画面和背景音乐可以一下子吸引观众,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恍若身临其境。

第一集主要是描述互联网技术的诞生过程,从蒸汽机的产生开始介绍人类文明的进程,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比照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印象最深的是在介绍“L”、“O”的时候,反复强调了它们对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重要性,“这是新时代的敲门声,这是新生命的呼吸和心跳。”“L”、“O”鉴证着电脑第一次实现互联,从此电脑不再是独立运作的机器。剧集中激情洋溢的文字,情感丰富的旁白,真的让我们从内而外的感受到它带来的冲击和洗礼。

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年的商业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谱写着改变世界的产业传奇和创业人生。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贸易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第五集描绘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群体通过智慧创造、新闻传播和自我价值实现等途径,实现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崛起。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每一个我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一个你都能够变得更有效。这是最好的解释,互联网的特色和内涵与所有电子通讯不一样的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这么伟大的一个时代,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全世界一起进入了这个时代,这是每个人,每个参与者,中国6亿网民,全世界共同创造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不仅仅是用中国人的视角去看,而是用一双客观而智慧的眼睛在看这个事实。镜头中那些互联网的缔造者们,我们走近他们,来到他们的办公室,看到了他们的机器,知道了当时的路由器是什么样的,第一台电脑又是什么样的。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种族和国籍,没有各种各样政治偏见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表达着对互联网的先驱们的敬仰之情。

新事物的到来必然有利有弊,《互联网时代》这部片子在赞扬新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没有忘记警醒人们学会“控制”。新时代涌现的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网络安全问题,使管理和控制变得更加迫切、重要且复杂。此外,个人隐私的外泄和信息安全问题是伴随网络发展将长久存在的挑战,我们亟需建构新的隐私观念和保护制度。

中央电视台花费三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互联网时代》,是给全人类的礼物。采访痕迹遍布世界各地,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的剪辑。剧集中采访了世界公认的互联网之父罗伯特·泰勒、拉里·罗伯茨、蒂姆-伯纳斯·李、温顿·瑟夫、罗伯特·卡恩,以及其他全球著名学者和业内人士;到访了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集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了解,还可以引领我们学习各国文化。

《互联网时代》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正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它将引领整个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已经与互联网密不可分,甚至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没有了互联网就几乎无法生存。

《互联网时代》是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互联网的一个贡献。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树立更高的目标,在享受互联网的同时,为世界互联网做出贡献。

下载“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绝望跳海被杰克救下,谎称看螺旋桨时失足,收到了贵族朋友“女人和机器没有缘分”的评价。多年来,这句台词一直被......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12140226 林铨铨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一《时代》 第一集从时代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更迭与不断进步,并着重从工业时代开始进入描述,阐述了我们从农耕时代田野分散的......

    互联网时代心得体会

    互联网时代心得体会 互联网时代心得体会一 最近一直在关注央视热播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而对我影响最大,感触最深的是《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说的一段话:”20世......

    互联网时代感想

    ,,,m《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是中国第一部、甚至乃至于也是全球电视机构第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客观解析互联网的大型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继《大国崛起》、《......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观后感1 互联网,一个新时代的产物;互联网,一个代表时尚潮流的名词;互联网,一个年青人极力追求的虚拟世界。网络在给我们无限遐想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互联网时代读后感 第一集《时代》 本集从瓦特蒸汽机的历史背景展开,描述互联网时代的诞生,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人联系起来。回望人类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带给......

    互联网时代 观后感

    互联网时代 观后感 观看《互联网时代》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谢谢老师,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愧疚。说实话,其实我一直不知道互联网的起源由来,只知道互联网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不可缺......

    互联网时代解说词

    互联网时代十集解说词 导读:互联网时代解说词(全十集),第一集时代,照亮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新时代,在全球殖民地时代称霸两百年,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新技术,这项可能创生新时代的事物,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