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时间:2019-05-15 07: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篇: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

——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

健(2011年7月5日,巴塞罗那)

尊敬的索尔维斯先生,尊敬的塞巴斯蒂安大臣、伯奈特国务秘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我谨代表中国商务部,对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各位朋友们长期以来为发展和深化中西友好关系所作的不懈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西论坛自2003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以来,为促进两国各领域,特别是经贸关系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刚才,伯奈特先生就“西班牙企业走向世界”做了精彩发言,我愿借此机会介绍一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情况,并就扩大中西投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谈几点意见。

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性经济格局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实现逆势上扬,对外投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共设立境外企业1.6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对构建和谐世界、实现中外双方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企业通过信贷融资,弥补了东道国建设资金的缺口;通过开展资源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基础设施合作,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开展属地化经营,培养了大批当地人才,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中国境外企业为当地提供超过100万的就业岗位,向东道国纳税超过100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在西班牙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实践证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促进了各自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存量的1.3%,与很多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政府坚定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合作。在“十二五” 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力争到2015年底,对外投资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实现飞跃发展,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跨国公司,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国际合作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西班牙虽然和中国相距遥远,但是中国人民对西班牙并不陌生。西班牙足球让数以万计的中国球迷痴迷,西班牙的橄榄油、葡萄酒、火腿摆上了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西班牙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六大贸易国,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以外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双边贸易比上年增长33%,达到244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自西进口增长强劲,增幅比中国对西出口增幅高出16个百分点。今年前4个月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自西进口增幅更是比出口增幅高出32个百分点,中西贸易正在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更多的西班牙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西双向投资不断增长,西班牙关注的对华投资大项目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比如,西班牙在华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四川金属硅生产项目、西班牙石油公司(CEPSA)在上海的苯酚丙酮联合项目、桑坦德银行与建行合作的村镇银行等项目,还有一批合作项目正在具体洽谈中。中国在西班牙的投资发展趋势也很好,增长速度较快。今年1-4月,中国对西班牙投资654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倍。除了渔业、电信、运输等传统领域,工业、金融等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突破。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对西班牙的投资热情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西班牙投资环境良好。西班牙社会稳定,发展潜力大,投资支持体系完整。中国企业看好西班牙经济的未来发展,日益认识到西班牙在对外投资中的重要价值,两国投资合作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中方统计,2010年,西班牙对华实际直接投资2.54亿美元,仅占当年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0.24%;中国对西投资829万美元,仅占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0.14‰。扩大双向投资合作规模,需要两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我愿就此提三点建议:

一是政府搭建平台,增进企业相互了解和交流。两国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现有投资促进机制、机构的作用,为企业开展合作牵线搭桥。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先生已向贵国工业旅游贸易大臣塞巴斯蒂安先生致函,邀请他率团参加9月在滨海城市厦门举行的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西方可直接与中方接洽商谈投资机会,也可通过举办“西班牙日”等活动,向中国投资者介绍西班牙投资环境和工业项目。二是放眼全球市场,鼓励企业联手开展在第三国合作。中石化、华为、中兴等公司和西班牙企业合作的经验表明,中西企业完全有条件建立战略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开拓全球市场。我们支持两国企业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探讨在拉美、亚洲、非洲等地区开展电信、能源、建筑、工程设计、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丰富双边经贸合作内容。

三是完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投资兴业提供便利。昨天,在西班牙投资的中国企业与我进行座谈时,反映西班牙投资环境良好,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西方能提供更多便利,协助解决中方员工的工作许可等具体问题,特别是中方高管人员及项目急需的特殊技术人员的工作许可。西班牙环境优美宜人,西班牙人民热情友好,必将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落户。我也想向在座各位西班牙企业界人士特别强调,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同时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欢迎你们到中国投资兴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这几天,我将和贵国工业旅游贸易大臣塞巴斯蒂安先生、外贸国务秘书伯奈特先生就加强两国经贸关系、特别是投资合作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我们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可以说,两国企业携手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希望双方继续扩大投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及各委员会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首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5日)

积极推进两地联合“走出去”

——在“首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的讲话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

(2011年11月15日,香港)

尊敬的黄孟复副主席、王忠禹会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谨代表中国商务部对此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首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在香港召开,是因为香港在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香港是世界上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的地区经济体之一,在开展对外投资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银行体系健全,金融产品丰富,外汇资金充裕,融资成本较低,结算服务快捷,保险体系发达。作为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香港承接中国内地和美、欧、日等主要市场,并拥有国际一流的海运、空运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与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法律、会计、咨询、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达,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国际网络健全、国际化程度高。作为中西文化汇聚地,香港企业熟悉国外尤其是欧美市场,在推进中外融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香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为促进两地对外投资合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加大。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都出现回落;一些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增大,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普遍较大,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新的跨境投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和产业转移势头正在上升,各国对外来投资寄予厚望,中国海外投资的机遇大于挑战。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坚持开放政策,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

1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五位。截至201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100亿美元。对外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以下四个方面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

一是加强高端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对外投资。加强国内外的产业衔接,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制造、营销网络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技术成熟、国际市场有需求的行业,如轻工、纺织、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基础设施,加大对外投资,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二是积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探讨融资租赁等新形式,探索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等新模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联合开展对外投资。

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主体和布局。支持各类所有制、各地区、各层次有条件的企业有序“走出去”,积极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快中国企业与当地的融合进程,积极履行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

四是努力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推动企业建立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融合,有效防控各类投资风险。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内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和香港具有的诸多优势,为两地企业加强海外投资合作创造了广阔空间。今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时,代表中央政府宣布了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36项政策措施,强调要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为此建议:

第一,加强两地投资合作。内地和香港企业可通过设立联合企业等方式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市场。内地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利用香港多币种、多功能的金融平台,开展相关融资和资金管理。

第二,切实做好投资服务。推动两地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研究建立对

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和信息交流机制,共同举办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等活动。内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可充分利用香港的咨询服务。

第三,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建立两地企业共同“走出去”的促进机制,搭建推动共同“走出去”的平台。内地在开展重大投资促进活动时,可邀请香港企业家参加,发挥中央政府双边协调力度大、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对外经贸受限少等优势,推动两地企业共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女士们、先生们!

国际投资前景广阔,两地合作潜力巨大。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坚定不移,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和内地企业共同“走出去”坚定不移!内地必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香港一定能够在两地走向世界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两地企业联合 “走出去”前途远大!

预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第三篇: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9月27日在第四届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上的致词(加强投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投资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在第四届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上的致词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

(2011年9月27日,瑞士日内瓦)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本次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商务部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自创办以来,在促进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企业融入世界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以中国为主题的重要国际性论坛之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国际投资发展趋势、探索加强投资合作的有效平台。借此,我想简要介绍中国的对外投资情况,并谈几点意见。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88亿美元。截至201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1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众多领域,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1%,金融业占17%,采矿业占14%。这些投资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0%以上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欧投资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占当年中国对外投资额的10%。

总体上看,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他们“走出去”的时间还较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成长的方面,同时他们也日益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的确,中国的快速发展可能造成一些局部的不平衡,由此也带来一些认识上的差异。对此,我们能够理解并采取包容的态度。但是,世界必将不断发展前进,而发展就可能带来局部失衡和必要的调整,也必将产生新的平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中国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关注,而世界也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发展,避免因认识上的差异阻碍我们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步伐。基于上述认识,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是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各国企业而言是发展机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和持久繁荣提供重要动力。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

1超过8万亿美元商品,到201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31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提供更多更大机会。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包容的发展,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支持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不垄断,不排他,是一种市场行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国有控股企业,一些非国有企业,例如华为技术、吉利汽车、三一重工等,他们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实力,并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活跃。目前,中国经济是市场经济,各类企业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需要以及国际市场情况做出的自主选择,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我希望那些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投资存有疑虑的人士,摒弃不必要的思维定式,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避免非经济因素影响正常的商业活动,为企业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帮助东道国筹措了建设资金,建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成套生产项目,改善了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当地就业和税收,让当地人民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据统计,2010年,境外中资企业为东道国提供了超过78万个就业岗位,当地纳税达到117亿美元。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会更加稳健,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当前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未来5年,中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推动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在投资领域上,将加强国内外的产业衔接,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制造、营销网络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帮助东道国增强发展能力,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在投资方式上,鼓励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探讨融资租赁等新形式,探索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等新模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联合开展对外投资,推进区域性开发投资。在经营主体上,支持各类所有制、各地区、各层次有条件的企业有序“走出去”。同时,引导企业在当地积极开展公益事业,与当地民众共同分享中国投资成果,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积极开展对外投资的同时,中国将继续鼓励外商对华投资。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连续1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将不断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积极创新吸收投资方式,鼓励外商通过兼并、购买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加大智力、人才、技术的引进工作力度,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

女士们、先生们,跨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于实现世界经济复苏、增加各国就业、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共同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坚持透明、非歧视原则,避免将经济问题泛政治化,为国际投资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我相信,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日内瓦高层中国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北京大学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在北京大学第六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北京大学举办的论坛,和大家一起探讨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当前我们谈论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离不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背景。从历史的视野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历史性变革。如果说第一次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第二次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那么第三次变革将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民营企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自身素质三个方面有更大作为的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统一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伟大实践中。

下面,我愿就此谈几点看法。

一、民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时代要求、发展规律,是复杂的难解之题,也是现实的必解之题。形式喜人、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加快”上下功夫、求实效。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世界现代化进程锤炼的历史经验。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就是一部发展方式的更新史。英国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美国重视科技发明和信息革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并以不断创新的方式增强综合国力、巩固经济强国的地位。相反,拉美国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虽已实现了人均GDP3000美元,但由于未能在收入分配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及时转型,本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增长粗放方式难以向集约化过渡,最终掉进了“拉美陷阱”而徘徊不前。同样,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韩国由于忽视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一个个“大企业和超大企业”缺少创新的激励,技术多停留于模仿层面,缺乏企业核心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上,不变则罔,不进则退,这条两百多年来锤炼的历史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的国家理念。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体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评判传统的发展方式。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成为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主要弊端。这种发展方式忽视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无法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后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会越变越小、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难。因此,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有利于跟上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步伐,而且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关系到我国在现代化征途上能否取得新的成就,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后劲。

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企业,我国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广大民营企业能不能调整好自身结构、转变好发展方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当前,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正面临发展转型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正处于创业成长期。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民营企业平均生存期较短,人才短缺,市场准入、融资困难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总体上发展方式仍然粗放,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现象比较普遍,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偏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数量偏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偏弱。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对宏观形势把握不准,生产经营不善,应对挑战准备不足,在生存与发展上陷入困境,越来越显示出传统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实践证明,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角,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一条完整的“生态链”。因此,培育和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他们强大的技术力量,带动广大中小企业注重技术进步,走产业集群化、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可持续的道路,将成为民营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

二、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确立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

广大民营企业所处地域不同、分布行业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决定了其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不同、途径不同、速度不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企“裁衣”、视情施策,不能“一刀切”、“齐步走”。

一要把握发展趋势,谋划好发展战略。适应新一轮世界经济变革和调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正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日益融合,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设计、产品营销、电子商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服务业正在从传统的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创新层出不穷;传统产业正在从简单的技术改造向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发展潮流。民营企业要把握这些发展趋势,从自身实际出发,重新审视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发展战略。

二要积极调整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企业调整结构要发挥主动性,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结构调整越自觉、越主动、越及时,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发展活力就越大。企业调整要注重全方位,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调整组织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整体竞争优势。企业调整结构要坚持经常性,充分认识结构调整既是阶段性艰巨任务,又是经常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调整结构过程中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经济结构调整的周期不断缩短。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许多传统产业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比如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传统制造业向柔性化、智能化转变,大批量、单一品种的规模化生产方式渐行渐远,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大行其道,产品得到极大丰富,市场被不断细分。民营企业要培育具有特色且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顺应科技和消费文化发展的趋势,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要通过广大民营企业的努力,加快构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以企业并购、技术合作、吸纳人才等举措,多渠道地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最新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更多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要搞好节能减排,努力实现低碳发展。民营企业要认清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国家产业导向,坚持绿色投资原则,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主动跟踪并投资于低碳产业、产品,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从优化升级和有进有退两方面入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对耗能高、污染重的产能加快淘汰和升级改造步伐,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发展;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全力推行清洁生产。资源配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核心是降低单位产品的资源耗费数量;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其核心是在把具有可选择用途的资源配置到不同的生产用途过程中,能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得到最大的产出。民营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应该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技术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把“低碳化”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计划和管理制度中去,探求节能减排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践中培育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

实践证明,成熟的市场经济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即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化、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我们的民营企业领导者大多集投资者和管理者、经营者于一身,在早期的市场“拚杀”中练就了一身本领,但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还必须以现代企业家的高标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探索中,勇于接受锤炼,全面提高素质。

一要加强战略修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企业有无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否科学,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能否抗风险、可持续的关键因素。我国的民营企业都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现在大多数还属于中小企业,这种发展历程和发展规模使得许多民营企业不注重、不善于制定和完善企业发展战略。特别是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一些民营企业决策者由于缺乏审时度势的战略修养,不能主动求变,思路还不够清晰,行动比较盲目,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必将被淘汰的政策规范下,可能有一批企业因越不过这道“坎”而面临生存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思路决定出路,企业发展战略就体现着企业的发展思路,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出路。因此,要想成为现代企业家,就必须坚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树立远大的目标,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形势、判断趋势、把握未来,特别是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自己和企业的发展与时代前进的潮流紧密结合起来,以新的思维运用新的战略和方法,不断解决现存的问题,也就是要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成为具有战略修养的科学发展推动者。

二要始终坚持学习,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折旧”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样一个知识日新月异、局势瞬息万变的时代,民营企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领导者树立强烈的“职业风险”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带领建设学习型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思想解放,包含着内容的解放,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们如果放松学习,不及时“充电”,知识就会迅速老化,思想就会很快僵化。如果我们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感觉理所当然,缺乏以新的视角进行探索的新思路,那就看不到也提不出问题,抽象不出规律,解决不了矛盾。尤其在重大问题决策中,不能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技术的竞争、管理的博弈。因此,要想成为现代企业家,就必须自觉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以发展战略谋划、人才队伍建设、企业风险管控、公共关系高层协调为企业家自身管理企业的主要职责,树立“少干就是多干”的思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上着力,把好企业发展的“方向盘”,做到驾驭有方;要在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上着力,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两本”管理,健全预测、预警、预案一体化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道;要在建设企业文化上着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做到发展有根。

三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创造发展奇迹。创新是现代企业家的必备素质、重要责任,体现的是精神境界,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无穷活力。如果说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人的创业激情,那么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除了要保持创业激情,更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使自己的企业能够成为长于研发设计的“头脑公司”,而不甘于做只赚加工利润的“手脚公司”。发扬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创业,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要不断吃新“螃蟹”,必要时也要敢于吃“鳄鱼”。“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将是民营企业集中创造奇迹的展示时期。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奇才”创造奇迹。民营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储备,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国际人才、创新型人才,广泛吸纳人才、真心对待人才、放手使用人才,形成支撑企业创造奇迹的人才队伍。因此,要想成为现代企业家,就必须着眼未来发展大势,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奇迹来。

四要勇担社会责任,具有持久人格魅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认可程度,往往决定着企业发展的现实空间和长远潜力。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树立发展生产、回馈社会的价值理念,不仅有利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企业发展。作为民营企业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好企业、提供好就业、关爱好职工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严格诚信守法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扶危济困、产业报国是企业的长期社会责任。民营企业领导者的社会责任感,是其内在品德和综合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民营企业能否长久发展,关键还要看其领导者的人品、眼界、心胸,是否具有持久的人格魅力。产品如人品。德,得也。无德者,既不能得人心,也不能得财富;既不能留住人才,更不可能经营好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和光彩事业,当前特别要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民营企业是人民群众就业的主渠道。只有劳动关系和谐了,才能巩固就业、促进就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因各种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企业劳动关系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营企业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增长稳步增加的机制,及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切实搞好劳动安全保护,加强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管理,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使其更加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因此,要想成为现代企业家,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勇担社会责任,由传统的“资本发展战略”转为“人本发展战略”,由“广告营销”理念转为“人文营销”理念,由“人治管理”转为“人本管理”,以自身的良好品德、人格魅力赢得职工尊重和社会信任。

尽管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充满不确定因素,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民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广大民营企业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把握和运用好科学发展观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一定能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促进“两个健康”,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下载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陈健2011年7月5日在第六届中国-西班牙论坛上的讲话(扩大投资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