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时间:2019-05-15 07:2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第一篇: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以法学学科建设为视角 程 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73)

【摘要】: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其文献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向,为了适应文献资源的静态单线性传递转变为动态放射性传递的演变,更好地配合法学学科的建设,法律图书馆应将其功能定位于法学学科的导向和法学学科对接功能,以凸显其与学科对接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特点。【关键词】:法律图书馆;功能;定位;学科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我国高校法学科研工作的发展需要,一些国内著名大学法学院均设立了独立的法律图书馆,如2011年新迁址的北京大学法律图书馆,武汉大学法律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图书馆 等,一些偏理工类的高校也在近些年内渐次成立了法律图书馆,如华中科技大学法律图书馆 等。但综观法学学科建设的现状,法学图书馆的建设重视程度与法学科研相比,显得极为不匹配。一是资金的分配。有些高校的法律图书馆依托校图书馆的经费,每年只能分配少量经费用于订阅现刊,至于法律数据库的建设、图书的购置则成为无米之炊;二是馆员的素质。大多数法律图书馆馆员是非法学专业人员,对法学研究资源的利用渠道和特点不甚了解,只能履行传统图书馆的借阅职责,无法为法学研究者提供高品质、专业对接的资源信息服务。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与法学学科建设脱节,不能给予法学科研者物尽其用的资源效益使用最大化。一所大学法学院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法律图书馆内在的张力和外在的影响力,内在的张力是指对本校法学研究者研究的实际推动力,外在的影响力是对校外法学者的资源需求的满足度。因此,本文以为,法律图书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功能的正确定位,传统的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应重新予以审视,以利于现代法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法律图书馆的演变:静态单线性传递到动态放。

机构人员、法院以及法学研习者呈现法律文献资源信息,法律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了解和搜集文献信息为主要工作职责,正如哥伦比亚法学院图书馆馆长kent mckeever提出的关于法律图书馆角色的看法:“图书馆员们检索资料,但不阅读资料”。以美国国会法律图书馆为例,在法律馆成立的早期,工作人员服务范围和类别较少,但在1990年规划成立数字图书馆后,已为为50余万盲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了唱片、磁带和盲文点字书服务近2300万人次; 办理版权登记526,378种次; 通过国会研究服务完成国会移交的研究任务822,697项; 通过法律图书馆为国会和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准备法律研究报告1,416份; 读者到馆记录9300万人次; 图书馆网站访问61400万pv,在线用户超过140万人; 截至2007年底,图书馆“美国记忆”项目提供的数字在线历史资料文档已达到1360万个; 通过电话、书信和邮件等形式向个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682,672人次。另外,美国的法律图书馆成立公共参考部和外国法律资料参考部,公共参考咨询台每年至少要接受10,000条咨询服务,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律师和图书馆员,且一般具备较高水平的图书馆学和法律专业知识,他们为读者提供法律及立法咨询服务。公共参考服务部也提供部分外国法律咨询,主要的国外法律问题参考咨询服务由外国法律资料参考部提供,这一部门是法律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均为经验丰富的律师,全都掌握多种语言,他们为需求者提供的服务覆盖所有法系,并负责所熟悉语言的主权地区的资料采选。

在中国,随着数据信息化,馆内工作人员的静态服务也动态化。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成立了由9人组成的“学科馆员小组”,为学校38个对口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主动的、及时的、深层次的学科信息服务,学科馆员有某种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因此能向特定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他们通过与院系或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一是为本学校的研究者提供动态服务,同时也可以向校外的研究者提供动态服务。如通过calis外文期刊网这个平台,实现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本平台收录近10万种高校收藏的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信息,其中有4万多种期刊的文章篇名信息周更新,目前期刊文章的篇名目次信息量达6000多万条,以下图则是最新更新的数据。

法律信息时效性较强,法律研究者对资料、信息的掌握的全面与否、确切与否可能直接决定法律研究和法律实践的水准和成败,法律信息在法律研究中的至关重要性。各种法律信息的更新和查询的便捷,使法学研习者能尽快地获取所需的文献资源,紧跟研究动态。可见,现代的法律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静态纸质馆藏图书馆转型为动态数字图书馆,现代化的法律图书馆不再停滞于文献资源静态单线性地传递,而是演变成动态地放射性地传递给研究者。它与传统的法律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就是改变传统的提供阅览室内的阅览、复制等静态的传递服务,而是通过动态地传递文献资源信息,将服务空间超越阅览室,走向研究所、研究者家里,如参考咨询是法律图书馆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项服务,有法学研究需求的师生在家里就可以获取法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对接服务,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节约成本,更是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此类专业性、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真可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法律图书馆功能:从实然到应然的定位

(一)法学学科导向功能:文献信息资源的供给

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法律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硬件,法律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的文献资料,一是各种立法资料、法规条令、条约协定、案例汇编、各种政府出版物、国际组织出版物、法律方面的专著等;二是收藏反映法律发展历史的视听资料和实物资料;三是类似lexisnexis,westlaw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四是馆际互借的信息资源。

为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需要,法律图书馆收藏文献时,一是偏重收藏名著译作和外文资料,二是兼收与法律研究相关的其它学科资料,特别是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和环境科技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使学科交叉且更多途径研究,三是实行专家选书制度,由不同法学学科的专家代表(每年换选不同专家),按照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法学学科采购图书。以德国大学为例,其综合性大馆与法学院图书馆及其部门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组成一个全方位的文献收藏与利用的文献保障体系。如汉堡大学是德国境内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其大学综合性馆同时还兼有汉堡市国立图书馆的职责,它针对所有公民(包括本校学生)提供大量的法律文献服务,而其校内设置的法学院图书馆则是专门针对本校法律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它是法学院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法学院内另设置的16个法学研究心独立设有16个专门研究性图书馆。这16个研究图书馆只为博士申请者与本研究中心的教授开放,重点收集对外国法学文献与本部门法文献的领域,许多这样的小型图书馆都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曾得到过许多知名学者的青睐与支持。该校法学院的民法图书馆,建立于1919年,现有藏书5万册,订有专业期刊78种,工作人员4人。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法律学科特有的专门图书馆形成一个公认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专业馆藏。

当然,要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供给功能,最重要的支撑是资金,但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而且还有限缩的趋势,尤其是非985院校,非211院校,文献购置经费就更为紧张,如果馆藏文献和数据库以高校联购方式购买,高校法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用最少的钱实现最大的资源供给效应,以更充分地实现文献信息资源供给功能。在这一问题上,我国香港地区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法律类的图书以英国的图书居多,法律图书的采购一般采取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和香港大学图书馆三校联购的形式,而电子图书则采取8校联采的形式,以达到采购费用的最节省。图书馆多以购买精装图书为主,采购回来的平装图书,不论语种一律外包精装,为的是图书能很好的典藏。

(二)法学学科对接功能: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

法律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法学研究者,其查阅资料的目的最终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为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对法律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大学法学学科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丰富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需要专业图书馆员对馆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整理,宏观上指导法学学科的研究,实现法律图书馆与法学学科的对接功能。具体可归纳如下:

1、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方法 法律文献检索(legal information retrieval)是一门学问,通过检索,可从数以万计的法律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即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无论是教授还是律师,尽管检索掌握熟练程度很高,但若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律图书馆员提供建议,不仅能够节省更多时间,还可以找到意料之外的资源。

第二篇:浅析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功能定位及改进对策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浅析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功能定位及改进对策

摘要:与学校教育相比,少儿阅览室更加灵活,图书资源丰富多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但少儿阅览室目前在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馆员素质低、基层阅览室图书资源匮乏、馆校合作过于表面化,因此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并结合儿童的特点合理布置阅览室内部空间,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促使儿童能够体验图书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关键词: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功能定位;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1

引言

少儿时期是养成阅读习惯及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而学校教育相对刻板,导致儿童容易形成排斥心理,因此应通过少儿阅览室进行教学及资源互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图文并茂的图书资源,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增强儿童学习的主动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功能定位

1.1 传播文化知识

少儿阅览室藏书丰富,古今中外均有,并且书中内容是为儿童量身定做,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儿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体会中外文化的相似之处及差异,引导儿童思考并探究历史变迁过程,从而拓宽儿童眼界,增长儿童见识,高效传播文化知识。

1.2 培养阅读兴趣

少儿阅览室除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外,还定期开展演讲比赛、读书比赛等极具特色主题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以多种方式去阅读图书,可培养儿童对书本兴趣,长此以往,便可养成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促使儿童真正热爱图书,将阅览室作为除学校外第二课堂,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及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1.3 丰富儿童学习生活

学校教育受限于许多规则,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开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导致儿童失去了这个年纪应有的活力。此外,教材内容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按照课本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依赖心理,很难独立进行思考,而公共图书馆可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除学校之外的第二大教育场所。学生在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可以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避免学生因厌烦学校生活而利用课余时间打网络游戏或参与一些不良活动,能够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并且大量的阅读对于培养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及质疑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十分关键的引导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导致阅览室价值难以充分体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县级及基层图书馆资源相对匮乏,与经费不足直接相关,导致图书采购数量过少,书籍更新速度缓慢,并且无法及时应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影响了儿童的读书体验。第二是资源共享不足,不同图书馆间的合作以业务交流为主,带领学生互相参观时局限于表面,未能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并且馆员缺乏积极性,在合作过程中缺少热情,导致馆校、馆际合作效果较差。第三是馆员素质有限,长期以来,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成年人,因此面对自制力较差、大声吵闹的儿童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安抚或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少儿阅览室过于混乱,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

[2]3 改进对策

为了促使少儿阅览室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为少儿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整。

3.1 图书选购策略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选购图书时必须从趣味性、通俗性、教育性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并且应以课外读物为主,可采购绘本图书、童话、校园文学及名著等多种类别的图书资源。除纸质图书外,还应加大数字化图书的建设力度,安装检索系统,方便儿童查阅图书资料,建立期刊数据库及专用电子阅览室,儿童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点播。图书馆可增设益智类游戏,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3.2 馆校合作

少儿阅览室可与中小学加大合作力度,从学生中聘请图书管理员并进行培训,为学生讲解图书分类及借阅规则,业务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的学生可直接挂牌上岗服务。为学生安排书籍整理、修补及装订等工作,丰富学生体验,扩展学生知识储备量,在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同时也能积累更多的素材,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爱好图书的良好意识及习惯。学生在担任管理员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部分费用,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此外,少儿阅览室的高峰期是寒暑假,在此期间,阅览室可与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合作,设立社会实践点,让不同年龄的学生均能够进入图书馆进行锻炼,并根据学生年龄分成小组,帮助学生了解书籍分类特点、整理及检索方式、如何与读者沟通等。学生工作期间负责人员可进行随访,询问学生问题及困难,了解学生的体验与感受,采纳学生意见,适当调整管理模式。寒暑假结束后可组织各小组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回顾个人及团体工作的经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 举办主题活动

除基本的图书阅读服务外,阅览室可举办主题活动,活动必须具备两项特点,即知识性和趣味性,确保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乐趣。在具体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为学生出题,要求学生采取书刊搜寻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也可举办朗诵活动,促使学生以饱满的情感复述书中的内容,并通过读书心得交流与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了解其他学生的看法,实现思维碰撞,促使学生从更多角度去深刻理解知识。针对基层图书馆资源匮乏的情况,省、市级和县级图书馆可予以帮助,定期开展送书活动,并促使基层阅览室与当地中小学加强合作,实现图书的循环配送,让每个地区的孩子都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3.4 布局方式

阅览室的布局较为关键,在配置设施时必须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创造自由、舒适的阅读空间,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览室应做好采光及通风工作,确保室内宽敞、明亮、舒适,装饰色彩尽量鲜明。配置桌椅时根据儿童的身高进行定做,保障桌椅的舒适度及耐用性。实行开架借阅,确保儿童能够随意翻阅图书,而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多购置期刊杂志及画册图书,如《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等。阅览室摆放图书时应按照类别,如童话类、科学知识类等,促使儿童能够快速找到目标读物。

[4]3.5 提高馆员素质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儿童的阅读体验直接相关,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必须熟悉自身业务,知道如何与儿童沟通并建立亲密关系,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及阅读心态,具有足够的耐心,始终用友好的态度询问儿童的意见,引导儿童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为儿童提供阅读指引。

3.6 提高专项服务

少儿阅览室面对的是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针对学龄前儿童、小学阶段的少儿及高年级学生,可分别提供色彩鲜明的图画类书籍、图文并茂的书籍、文学名著类书籍,符合各年龄层次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此外,还应设立各年龄段少儿的阅读专区,原因在于学龄前儿童很难保持安静状态,全程需要家长陪同,容易哭闹,会影响其他学生的阅读,因此必须设立阅读专区,并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特点设置模型室及图片陈列室,创造更具童话色彩的阅读空间,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3.7 馆校资源共享

学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尽管都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各自所配置的图书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资源,必须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域,积极探索通借通还模式,加强馆校合作。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既能进行资源互补,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及服务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及阅读环境,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实行馆校合作还可节约经 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费,儿童在阅读时也能更便利。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可走进校园进行宣传,开展赠书等多种活动,帮助儿童了解并逐渐走进图书馆。结束语

学校教育已经形成既定的模式,并且有其自身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因此在改革时受到较多限制,难以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因此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在学校之外拓展第二教学空间,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帮助少儿在图书馆阅览室内体验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的要求,阅读课外读物,参与各类读书及益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浪,王渝.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管理制度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5):48-50.[2]胡春华.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管理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8-9.[3]吴海燕.公共图书馆少儿读者服务管理工作探讨——以安徽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25):16-17.[4]吕敏.新时期少儿阅览室的读者服务创新——以兴义市图书馆少儿阅览室为例[J].贵图学苑,2018,(12):60-62.知贝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试论社区功能定位

试论社区功能定位

社区是容纳社会人、聚焦社会矛盾的载体,同时社区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性基础机构。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研究社区是研究整个社会的起点。无论是对于一个社区本身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研究社区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要理清社区的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社区党建、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促进文明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功能定位;服务

一、社区功能定位的必要性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是我们信任的一个基础机构,与居民群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关联基层组织。

(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我们国家在特定的国情下,社会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功能定位是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定位还在探索中,我们应该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与群众需求更相适应的社区理念,构建社区管理及职能的新型模式。

(二)形成社区的要素

社区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社会实体,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 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聚落的承载体,所以构成社区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

人是社区形成的第一要素,社区是由人组成的,人们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而逐渐形成了多层次、成系统的内部交往关系,群体成员因共居一地而拥有共同的归属感。在社区中,社区居民由于交往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活动的保障。

2.区域

社区是地域性社会,也就是说,社区具有一定的边界。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脱离一定地域的社区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地域要素是社区概念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社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决定社区变迁的重要条件。

3.组织机构

社区既然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地域社会,是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社区实体。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事纠纷等等需要处理。所以社区的组织管理机构成为社区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社区,就有组织管理机构。

4.认同感

所谓的认同感,是指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也就是社区居民对自己所住社区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人们在特定的社区 里,过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从而会产生认同的心理,即“我是某一个地方的人”的观念。尤其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乡土观念就更显著。甚至人们还会逐步形成其他某些共同的意识,包括共同的荣辱感、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伦理观念,以及某些共同的习俗。

(三)社区的特征

社区既然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也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那么它必然有自己的特征。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社区的所有工作都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居民的参与为动力,为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2.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基层社会的创造活力,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有序改革,逐步推进的原则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 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

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6.发扬民主,健全法制的原则

民主的第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权力,第二个目标是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但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式的民主,要在党的领导下和法制的范围逐步向前推进,任何把民主同政府、同法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民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区的功能分类

社区功能是指社区工作在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特征可通过社区反映出来。多年来,理论界对社区功能问题研究甚少。在《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一书中,曾经把社区自治的功能概括为管理社区事务、协助政府工作和社区自治的外溢功能。在《社区概论》一书中,则把社 区功能分为一般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福利和服务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和本质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互助)两个方面。这是迄今为止关于社区功能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论述。社区功能有基本功能和运行功能之分。从基本职责看,它包括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两项基本功能;从运作过程看,它又包括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区治安、社区党建等一系列运行功能。

(一)社区的基本功能

1.自治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加强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和服务。通过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2.整合功能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区资源的整合,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融洽社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和力和归属感。管理生活在社区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事务。

3.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提供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社区居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提供服务和资源,包括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等。4.保障功能

救助和保护社区内质弱势群体,也称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挖掘社区资源和实行社会互助,协助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的具体事务。

5.监督功能

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社区自身日常工作的监督和对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务实、规范、廉洁、高效,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二)社区的运行功能

1.民主自治功能

这一功能是由社区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决定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依法自治,它通过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社区自治建设,主要是自治组织建设、自治制度建设、运作机制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2.社会服务功能

它要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程序规范,质量优良,服务形成体系和网络。其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社区便民服务,主要包括社区就业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老人服务、家政服务等。二是社区福利服务,主要包括贫困户和孤老病残人员的生活救助(含最低生活保障);部分特殊人员的生活救济;灾民的生活救济,主要解决因自然 灾害或人为灾害(如人为的火灾)造成的受灾居民的吃、穿、住和防疫、治病问题;社区优抚工作;社区助残服务。三是社区物流服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商业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两个重点发展领域。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属于物流服务,且是经营性服务,因而是中国城市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3.教育文化功能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这就是加强社区居民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加强社区居民的“八荣八耻”教育,宣传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法制教育、公德教育、青少年教育和“两劳”人员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积极宣传、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思想文化,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社区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共同的理想信念;突出阵地建设,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分工负责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是社区文化建设。这就是加快社区居民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健全旨在满足不同阶层需要的社区文化设施;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突出居民的主体作用,设立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创造条件;注重文化设施的投入,形成具有本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4.卫生环境功能

这就是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做好市容管理工作;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建立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搞好社区环境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美化、绿化、净化社区环境控制污染;培养和强化人们生态消费的观念意识;健全环境管理机制,规范居民环保行为;路、街、巷等公共场所管理井然有序,居民出行无障碍。

5.社区治安功能

社区治安的内容,从管理对象角度划分,包括协助政府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防范灾害事故发生,重视民事调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维护社会稳定;从管理业务角度划分,包括社区秩序管理,治安事件管理,民用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户口管理,单位内部安全管理等;从工作目的角度划分,包括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防控网络和发展壮大治安队伍,强化社区治安责任制度,拓宽社区治安领域,加强重点部位和特殊人员的管理等;从管理主体职责角度划分,包括社区治保组织的治安管理,社区单位内部治保工作,启动社区矫正工作,让社区帮教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6.社区党建功能

社区党建的内容,主要是社区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社区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社区党建一方面要消灭党建盲区和空白点;另一方面 要突出“为民”为宗旨,“富民”为中心,“安民”为保证,“乐民”为动力,“便民”为重点的工作重心;再一方面要转变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增强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明确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不断扩大党在社区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的工作协调机制。

三、当前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设施,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社区的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街道、居委会联网。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各社区都配备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到一万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心理咨询室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阵地。同时有80%以上社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为失业人员、残疾人提供再就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了应保尽保,制定有地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对违法建设和私搭乱建的管理,社区有专门的清扫保洁及家政服务队伍,95%以上的居民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社区党的领导班子健全,有楼栋党组织并能认真开展活动,建立健全了党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委员会,社区内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70%以上,有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好,能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中为居民群众作表率。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 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1、行政事务服务重于便民服务

我国的城镇社区基本上是由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街道居委会和 村委会演变而成,许多城镇社区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城镇社区仅仅在原街道居委会或村委会换上一块新牌子,其功能仍带有浓厚的行政机构色彩,主要忙于应对上级政府各部门所布置的任务,忙于准备各种汇报材料,社区工作趋于行政化。地方各级政府仍把社区当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所有上级机关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各项检查,统统汇集到社区,使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工作,从而削弱了社区的便民服务工作。

2、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服务仍大都停留在传统、单项服务上

由于目前我国城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人手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上经费缺乏,对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性服务大都停留在代发救济物、款等传统、单项服务上,尚未拓展到新型、系列服务上来,如兴建老年公寓、组建助残助困志愿队等。

3、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及时建立健全,职工还未真正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单位福利仍构成职工实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部分人对单位的各种福利仍有强烈的依赖感,许多单位不仅是职工工资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福利保障的提供者。因此,绝大多数下岗人员不愿意选择公开失业,因为目前在我国,下岗虽然离开了其就业岗位,但就业关系和与之相联系的 一系列其他关系不离开其工作岗位,即原单位仍然保留其劳动人事关系,并仍然负责提供其基本的社会保障,有些单位甚至还向下岗者发放一定数量的“下岗工资”。、至于离岗和待岗人员,虽然他们的就业状态和工作处境与下岗人员是一样的,但却不能享受下岗人员的待遇。事实上,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无论下岗、离岗还是待岗,回原单位就业或得到象原单位较好待遇的机会已十分渺茫,实质上他们都已经失业。可是,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制定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没有《失业保险法》作法律保障,同样的失业却是不同的待遇,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在单位,社区无法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服务。

4、对居民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家政服务比较零星,尚未形成实体化、产业化,对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的服务尚未形成社会化

我国目前各种制度尚未规范,对社区哪些是有偿服务哪些是无偿服务未能明确界定,因此社区的各种有偿服务如家政服务等仍处于零星状态,尚未形成产业化,而大量的公益性服务如卫生环境服务、治安环境服务也尚未形成社会化,更缺乏经费支撑。

5、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殊服务基本处于空白,有的甚至处于失控状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民向城市流动,据报道,我国目前约有2亿农民进城经商务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目前涌入城镇各个社区,他们大都生活在城乡接合部、旧城区。一方面,这些流动人口在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增加家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大量涌入,又给城镇的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建设等方面带来压力。最初,对这些流动人口,公安机关曾通过办理“暂住证”的办法来进行管理,但后来终因警力、财力等原因限制而放任不管。因为这一群体流动性太大、人数太多,目前各城镇社区对他们的一些特殊服务诸如计划生育服务、卫生预防服务等仍无法完全真正到位。

五、加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各个社区的现状。我认为新形势下推进社区服务,必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整合社会资源,制定社区服务制度,建立各种服务组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努力打造“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实现社区建设向规范化、服务型发展。同时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企事业单位要积极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功能定位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着力于服务机制的健全,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一是要理顺关系。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街道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改变权力倒置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使社区服务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实现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要规范社区服务。统一社区服务机构设置,明确社区服务的内容和要求,明确服务岗位和职责,推行服务承诺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三是要推行社区准入制度,为服务进社区设立门槛,杜绝打着“服务”的旗号,实质是谋取行业或个人私利的项目进入社区,改变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

(二)着力于服务功能的完善,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社区服务的物质基础,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因此,要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要改变目前社区设置过大的局限,科学规划社区布点,包括服务设施规划、办公场地选址。二要加大政府投入,及早规划,逐步解决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问题。三要整合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社区是城市的一个小社会,辖区内行业门类齐全,单位涵盖政府的各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公共资源。社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有利条件,加强社区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基础服务建设;要结合卫生、综治、计生等服务进社区,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点、集约管理;要吸纳市场中介服务机构进入社区,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积极引导市场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协作和竞争,从而使社区的部分服务项目转向市场化运作。初步建立包括社区公共就业、卫生、文化、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会综合救助在内的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着力于服务理念的提升,切实强化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武装头脑,把理论学习经常化,增强社区党员干部“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的自觉性,促使社区党员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要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业余党校、参观考察、学校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社区服务理念。其次要不断优化队伍结构。继续实行社区干部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广纳人才,逐步实现社区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实践中,还要对选人标准、方式渠道进行大胆尝试与探索。

(四)尽快制定全国统一、规范的失业下岗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仍以登记失业率为失业人口统计的标准口径,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我国登记失业率为4.5%,近年来在不断上升,尽管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登记失业率要控制在5%以内,但有专家估计目前已经超过7%的国际预警线。事实上,我们的下岗、待岗人员、失地无业农民都不在失业登记范围,由此统计出的失业人口数量当然低于依照国际惯例计算和反映出的数据,当以这种失业率判断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时,贫困发生率和贫困度往往都被低估。而且,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对象仅限于企、事业单位在编职 工,街道失业者及失地无业农民不在其范围。这支庞大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及失地无业农民汇集在各城镇社区,他们当中部分人无业可就,整天无所事事,长此以往,他们的基本生活无保障时,无疑给城镇社区的治安和稳定带来隐患。为真实反映我国现实的失业率和城镇社区的贫困问题,中央政府应考虑尽快颁布实施《失业保险法》,尽快废除下岗制度,凡是传统意义上的下岗人员,都应尽快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关系转为失业者并尽快进入失业保障体系。同时,在政策上、经费上给城镇社区大力支持,在挖掘城镇社区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扶持城镇社区组建家政服务公司、清洁卫生服务公司、治安联防服务公司等,让城镇社区既可以作为一个中介组织,连接着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又可以作为一个直接的吸纳机构,承载着各种具体的服务项目,吸纳大学毕业生和其他失业者就业,大批量解决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使城镇社区服务与城镇社区建设的双向效益得到体现。

(五)出台相关政策,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今后几年,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预计每年新增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少于600万人,加上原有的进城农民工的庞大基数,使城市的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而农民工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没能享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同样因无业所导致的贫困,在农民工身上体现得要比城市居民严重得多。在进城经商务工的农民工中,他们的贫困发生率比城市居民高出2倍以上。可以肯定地说,随 着城市各社区中农民工的增加,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央政府有必要考虑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应本着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统筹解决的原则,以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为目标,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培训

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市)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助城镇社区居委会做好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工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尽量减少他们就业的盲目性。对于在城市固定居住三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公安机关要通过让其办理“暂住证”等办法来加以管理,对于有固定住所并居住在城镇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可考虑尽快给他们落户。这样既可使外来流动人口对城镇社区产生归属感,也便于城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对他们实施管理及进行诸如计划生育等特殊服务工作,有利于维护城镇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七)完善各级政府机构的职能

地方政府各职能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避免政社不分地方政府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明确认识社区居委会是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首脑机构而不是政府一级行政组织,属于本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事必须依靠自己努力去完成,虽然可以要求城镇社区居委会适当协助但不宜让其承担太多,尽量减少城镇社区居委会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工作压力,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便民服务工 作。

(八)加强社区共驻共建活动

社区辖区内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与社区共驻共建驻社区内各单位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做到资源共享,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社区支持,让社区有足够的能力强化对老年人、残疾人、贫困户的社会救助服务和福利服务,并使这些服务尽快向新型服务拓展,让老年公寓、助残助困志愿队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救助服务在各社区活跃开展起来。总而言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城镇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服务功能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不完善原因造成的,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各级政府、各街道、社区及各物业公司和各业主委员会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去逐步解决,我国城镇社区的服务就能在保障城市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满足居民的多方服务需求、大批量解决失业人员就业以及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使我国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

总之,社区的基本功能首先是服务功能。服务居民是社区的宗旨。社区服务体系包括福利和公益服务、卫生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法律服务、家政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等。社区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 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社区的基本功能之二是管理功能。管理有序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主要体现在对与社区居民有关的行政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上,包括把松散的个人和单位组织成为关系相对紧密的群体或团体,形成具有共同利益的诉求主体;处理社区关系(社区之间、社区组织之间、住户之间、驻区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社团、利益共同体、家庭与外部的关系),维护社区利益;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其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消除社区内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社区的安定团结;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本居住社区内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管制、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等人员的监督和帮教工作;加强社区管理主体的组织建设、功能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参考文献】

[1] 岳峰.《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手册》.2007.01 [2] 孟华.《论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2003.1 [3]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2000.1

[4] 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2003.1 [5] 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政府与社会分析视角.2003.[6]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7] 于显洋.社区概论.2006

致 辞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两年半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马俊林教授,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马俊林教授的悉心指导,倾注了马俊林教授大量的心血,马俊林教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马俊林教授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二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马俊林教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在此谨向马俊林教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其次我也要感谢内蒙古党校鄂尔多斯分校,为我提供了如此之好的学习的平台。尤其感谢公共管理系的各位老师们,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

最后,我要感谢我所有的同学好友们,祝愿他们都能拥有美好的前程。

第四篇:论法与道德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命题,一直是法学界中诸多学者思考与研究的。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哪派学说能成为通说。我想在这里讲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学理含义:

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2、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马克思说过,在把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从科学上把握、道德上把握以及从艺术上把握。在这三种方式中,道德上把握就是识别善恶。

(2)、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即《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

(3)、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象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3、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具有通过评价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以协调人民之间的的能力。

(2)、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能通过评价和鼓励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风尚、树立道德观念、塑造理性人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3)、道德的认识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在自己的特殊对象—个人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反映的结果表现为道德标准,道德理想等。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

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对法与道德的联系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实证主义法学认为法是国家的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LAW AS IT IS)与“应然的法”(LAW AS IT COUGHT TO BE)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自然法学认为,只有体现道德的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质(RECHTSHARAKTER)的法律。

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特殊国情,法与道德的关系也有特定含义和理解。结合中国国情,法与道德的联系分述如下: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甚至是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三、运用法律传播道德

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来提高道德素质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深刻领会法与道德的矛盾关

系,采取“自相矛盾”方法,用一方制约另一方,以达到双方平衡发展的最终目的。

(一)、法的肯定。

在尊老爱幼、恋爱关系、诚实信用、见义勇为等不适宜运用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定具体的法律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规定具体的行为后果。譬如,规定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间接肯定该种道德现象的正确性。

(二)、法的否定。

就是要运用法来规定否定性法律后果,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制裁,避免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复杂性。对一个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对其对立面的肯定。否定性后果让人们知道,那些行为是非道德的,从而,深刻领会真正的道德。并且,它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往往比“肯定”更深刻。

(三)、依法治国避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侵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利于避免对道德的侵害;有利于维持即存的社会道德观;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道德权威性;也有于法律的顺利实施,一切依法行事。

(四)、适当的法律宣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ULTURE CIVILIZATION)建设重要手段,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论法与道德(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形象化议论法

·形象化议论法

怎样才能使议论文写得形象生动具体,说理趣味盎然,形式自由活泼呢?笔者认为,形象化议论法不失为一种良策。

形象描绘法。议论时抓住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简洁的描绘,揭示出普遍的社会意义,达到形象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例如《铺路石精神赞》一文,作者写道:“你是否看过,一条条枕木下面的一块块碎石,铺成路基,伸向远方。铺路石,人们并不陌生,在崎岖的山路上,在宽阔的国道上,在雄伟的大桥上,它的身影时影时现。它太寻常了,寻常得使人司空见惯;它太朴素了,朴素得让人不屑一顾。可是,正是这一块块基石,为我们铺成了一条条通向未来的金光大道。”这段极其富特征的精彩描绘,为后文提炼铺路石精神(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奠定了思想基础。运用形象描绘法要结合文题,概括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挖掘出事物形象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才能准确生动,感染力强。《仙人掌的精神》、《枝繁叶茂赖根深》、《阳光·窗纱·蚊蝇》等文,均可采用此法。

设喻取譬法。比喻,是多彩的七色光,是烂漫的万花筒,是闪光的金子,“善比喻者为天才”(亚里斯多德)。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贴切自然,语境清新,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例如:“我们需要读书,需要知识,像婴儿需要营养一样。可以想象,身体缺乏营养的人,一定是血虚气弱,无力劳作,而精神上缺乏营养的人,也将空虚渺茫,碌碌无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营养,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认真读书,丰富自己。”这个比喻平中见奇,喻理成趣,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有时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说明道理,还可以采用博喻的方法。例如:“书像朝阳,像春风,像雨露。它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食粮,智慧的钥匙,心灵的灯塔。它能使你站在高山之巅眺望壮阔的远景,看到大海深处的水晶宫;以使你开阔眼界,增长才干。”这段话多方论证书的宝贵,读书的作用,气势贯通,妙语连珠,感情充沛。《傲霜斗寒 永葆青春》、《帆,挺起你的胸膛吧》等文,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巧用故事法。议论时巧妙地穿插一些文学性强的故事、寓言、典故、笑话,使论证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一篇论述扫“黄”打“非”的文章,引用古希腊西壬岛上妖女诱惑水手而被水手奥菲斯凭歌喉战败的故事分析道::“面对妖女的美妙歌声,有三种做法:一是听之任之,被迷惑后投海而死;二是封住耳朵,全然不听;三是用自己雄壮高昂的歌声压倒靡靡之音,彻底战胜妖女。那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显然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能用健康、高尚、正义的方法去战胜那些‘妖女’,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占领文化园地,真正能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妖女,没有一席之地,最终退出舞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故事,鲜明地提出了只有用社会主义文艺占领阵地,才能把“黄货”赶出市场的重要策略,寓庄于谐,鞭辟入里,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特征比较法。闻一多说:“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事物的总体特征或个体特点,分清优劣,褒贬抑扬,对照鲜明,同时显示文笔的灵活,增强感染力。不同事物的特征比较,如《要“野马”不要“毛驴”》写道:“‘野马’”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着一种别人无可比拟的特点,敢闯敢干,并不留恋已有的一切,而是毫不惋惜地抛弃现存不好的东西,去奋力实现美好的愿望。相形见绌,‘毛驴’却往返于千年古道,缺乏蓬勃的朝气,墨守成规,只能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同一事物前后又有不同的特征意义,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美国康乃尔大学“青蛙实验”的材料,分析道:“青蛙在滚沸的油锅里,纵然一跳,安然逃生,而在悄悄加热的水中,乐哉悠哉,当死亡逼近时,再也没有那一跃的力量,终于葬身锅底。这个故事表明,危难当头,背水一战,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勇气,冲出困境,就会柳暗花明;相反,环境舒适安逸,就会消极沉溺,导致身败名裂。因此,孟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在是至理名言。”这些论述抓住特征进行形象比较,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

美学家朱光潜说:“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可见采用形象化议论,即物明理,借象喻理,寓情于理,能使文质兼美,色彩斑斓,增强可读性,富有感召力。须知,议论文向散文借鉴手法,是一种可贵的追求。郭沫若的《黄钟与瓦釜》,秦牧的《鬣狗的风格》,便是议论文写作技巧娴熟的典范。

下载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的精神

    商贸学院管理系2012级市场营销梁园园最早认识孟德斯鸠是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了解到的,然而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论法的精神》这部巨著。这部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永......

    论法的精神

    中国计量学院 课程论文《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学生姓名金恬学号1001001112 学生专业法学班级10法学1班 课程 法学名著选读主讲教师 杨积汛老师中国计量学院 2013年6月《论法......

    论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的政体思想 ——读《论法的精神》第一卷 2013709016 丁佳彤 人文哲学 摘要:在西方政体思想史领域,孟德斯鸠被认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集大成者。他的政体思想在欧洲......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书报告 众所周知,《论法的精神》一书是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著作。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

    论法的精神

    《论法的精神》读后感 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孟德斯鸠......

    网站功能定位与实施

    网站功能定位与实施 1、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或服务特色 企业网站是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因此首先应当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为企业的经营和营销服务。企业网站应......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中文摘要】京津冀的快速发展态势,把昌平推到了吸引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昌平显著的区位优势,在参......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来源: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杂志2005年第8期 文/何晋秋章琰清华大学 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将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