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婚后离婚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财产继承权
再婚后离婚继子女对继父母的财产继承权
一、问题的提出
丙在和前妻离婚后,带着亲生女儿甲和乙结婚,后乙和丙离婚。现乙死亡,甲认为乙和其在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抚养关系,要求作为乙的法定继承人继承丙的遗产。
甲能否成为乙的继承人,根据我国《继承法》第 10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 为 配偶、子女、父母,并明确《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 37条规定,继父、继母与继子女之间,已形成抚养关系的,互有继承权。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后,仍有继承生父母遗产的权利。但是在生父(母)与继母(父)离婚后,曾经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是否还继续?如果甲还是乙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那么甲继承乙的遗产是否就有了法律依据?
二、继父母子女关系的概述
父母子女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其承担起了抚养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重责,而继父母继子女的关系的产生并不由于出生和收养,具有特殊性。继子女是指夫与前妻或妻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在现代社会,离婚和再婚已经不再是世俗不能 忍受的事情了,如果再婚的一方有子女就会产生继父母子女关系。一般而言,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是由于出生、认领和收养等,而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则不同,是由于父或母再婚。然而根据我国法律,仅仅凭借生父母再婚这一事实,并不必然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产生法律上父母子女之间的 权利义务。只有在继父母将继子女收养为养子女,他们之间才具有法律拟制直系血亲关系;或者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了扶养关系,他们之间才能适用《婚姻法》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根据我国《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以及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不同,将继父母子女关系分为三种形式:名分型、收养型、形成法律抚养关系的共同生活型。
1.名分型,即未形成法律抚育关系。
生父(母)与继母(父)再婚时,继子女已经成年可以独立生活,或虽未成年但仍 由其生父母提供生活教育费用,没有受继父或继母的抚养教育,也没有对继父或继母尽赡养义务,此类继父母子女关系为纯粹的直系姻亲关系。这种形式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而言,其并没有形成养父母养子女关系,而且也不具有扶养关系,只是因为父母一方再婚而形成了名分上的父母子女关系。
2.收养型。
即继父 或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已正式收养该子女为其养子女,同时,该子女与共同生活的生母(父)一方,仍为直系血亲关系,而不与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生父(母)一方的权利义务则随之消灭。就收养型而言,继父母子女之间已经按照《收养法》的规定,形成了养父母子女的关系,因此他们之间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应适用《收养法》的规定。
3.形成法律扶养关系的共同生活型。
生父(母)或继母(父)再婚时,继子女尚未成年,他们随生父(母)一方与继母(父)共同生活时,继母(父)对其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生活教育费,或者成年继子女在事实上对继父母长期进行了赡养扶助,应视为形成了抚育关系.然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其既不是仅具有名分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又不是养父母子女 关系,从传统民法理论上看,很难界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
我国现行《婚姻法》上并没有规定继父母对继子女具有抚养的义务。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贯彻了“异姓不养 ”的原则,继父母抚养继子女实际履行的是一种道德义务。但一旦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了扶养关系,不仅包括继父母抚养了继子女,也包括继子女赡养了继父母,就适用《婚姻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即产生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而并不考虑是否有扶养的意思。《婚姻法》第27条规定的实质是将形成扶养关系作为形成继父母子女权利义务的依据。但是他的形成原理与收养有本质的区别,仅以继父母子女形成扶养关系为根据即认定双方形成拟制血亲关系,而完全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及其身份行为的同意权,也无须履行任何法律手续。因此学者就认为其效力就不应当与收养的效力相等同。实际上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和收养型相同,继子女与生父母之间的关系并不消灭。
三、扶养关系的形成
扶养关系的形成与否关系到了继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的形成与否,因此必须解决扶养关系的形成这一要件。
在《继承法》中,使用了“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一语。从《继承法》的立法原意上推论,此处的扶养应是作“抚养、赡养”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司法部就中南司法部请示继承权三个问题的答复的意见的复函》(1951年06月25日,有效)中就认为“称扶养较赡养与抚养为概括”。因此,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就存在有继父母抚养继子女、继子女赡养了继父母、和继父母抚养了继子女又继子女赡养了继父母的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只要存在一种就应当承认扶养关系成立。三种情况中争议较多的是抚养关系的成立与否,本文仅就此进行探讨。
继父母与继子女在什么情况下才算形成了抚养关系,《婚姻法》未作规定,理论上和实践中也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抚养关系判定标准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三种:(1)继父母负担了继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2)除继父母负担了继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外,继父母与未成年继子女共同生活,对继子女形成了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即使未负担抚养费用,也应认为形成了抚养关系。(3)认为只要继父母与继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就可以认定他们形成了事实上的抚养教育关系。[12]就 “继父母负担了继子女全部或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的理论而言,在我国一般的家庭中,都采夫妻财产共同共有的财产制,采约定财产制的比较少。在大多数的再婚 家庭中,只要亲生父或母承担了子女的生活费用或者教育费用,则继母(夫)也应当认为是承担了继子女部分生活费和教育费。因此可以说,只要是再婚一方有未成年子女,另一方一定会与其建立抚养关系。如此解释,法律就等于丝毫不考虑当事人的意思。就“继父母与继子女在一起共同生活,就可以认定他们形成了事实上的 抚养教育关系”而言,也没有考虑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意思,而是将共同生活等同于抚养照料。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有些继父母与继子女共同生活,但是相互之间并没有照料,反而可能是吵得不可开交,故很难用共同生活的标准来认定抚养关系的形成。
从传统扶养理论而言,扶养的标准有两种,一为生活保持义务,二为生活扶助义务。所谓生活保持义务,是指“为其身份关系之本质上不可缺之要素,维持对方生活,即系保持自己生活,父母以其子女之生活为自己生活之一部而维持,夫养其 妻即系保持扶自己之生活,其程度与自己之生活程度相等,虽牺牲自己地位相当之生活,亦不得不予以维持,故又可称为共生义务。” [13] 生活保持义务一般适用于夫妻以及父母子女的关系中。所谓生活扶助义务是指 “惟于不牺牲自己地位相当的生活之限度,给与必要的生活费” [14]。生活扶助义务则广泛适用于除夫妻子女关系之外的关系中。继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应当达到何种程度,应当是立法政策的问题,是立法者综合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效果等考量后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扶养标准不妨采生活扶助义务。有扶养 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形成,主要针对的继子女不赡养继父母的情况,因此采生活扶助义务的标准从社会效果来看,可以从宽地限定扶养关系,能够使更多的继父母老年得到赡养。
从上述角度阐发,则抚养关系的形成,需要具有如下的要件:第一,继父母对继子女有抚养的意思。如果继父母对继子女进行了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其实就可以推定继父母对继子女具有抚养的意思。因为继父母对继子女并没有抚养的义务,其进行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是基于抚养继子女的意思。第二,继父母应当对继子女形成了教育和生活上的照料。抚养包括物质供养和生活照料两个部分,继父母应当满足对继子女形成教育和生活照料两个部分。第三,抚养的标准应当尽到生活扶助义务的程度。生活扶助义务和生活保持义务不同,是一种扶助义务,并没有“保 持自己之生活程度相等”的义务,是法律所确认的道德习俗最小限度之义务,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其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需要承担抚养义务。第四,被抚养人应当同意。如果被抚养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法律应当推定其同意,以保护其利益。如果被抚养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应当适当考虑被抚养人的意思。如果其确有理由而明确表示拒绝受抚养人抚养,应当保护。
四、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继承
根据《继承法》及其相关解释,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还有继承权。继承权的存在建立在继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并没有消灭的基础上。
(一)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已形成的权利义务的消灭
名分型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一般可因离婚而解除,不必办理其他特定手续,因为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基于生父或生母与继母或继父再婚事实而发生,因此其关系的解除也不需要其他特定的手续。收养型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应当依照《收养法》的规定来解决。
而有扶养关系的及父母子女关系的解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继父母与继子女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能否解除的批复》(1988年1月22日)中指出:继父母与继子女已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能自然终止,一方起诉要求解除这种权利义务 关系,人们法院应视具体情况做出是否准许解除的调解或判决。所谓的“不能自然终止”的情形包括了继父(母)与生母(父)离婚,即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关系并不因为继父母离婚而解除。
在我国的立法使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之间发生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发生了扶养的重大效力,因此如果明确离婚之后,继父(母)不能得到前继子女的照料,似乎有有悖于公平的理念。可以说,最高法院的批复主要是针对继父(母)对继子女有抚养关系,如果在其离婚后,不能得到其曾经抚养过的继子女的照料,有违权利义务一致的法理,故不准许自然解除,需要法院视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准许的调解或者判决。因此,赡养与亲生父母离婚后的继父母的原因是其曾经扶养过扶养人,而不是姻亲关系。因此,不妨认定姻亲关系的消灭。
(二)未自然解除的继父母子女之间的继承
如果按照我国的司法解释,有些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不能自然解除,需要法院作出是否准许的调解或者判决。因此生父(母)与继母(父)离婚后,当事人并没有提出解除继父母子女关系的诉讼,法院并没有作出是否准许的调解或判 决,则继父母子女的关系仍然延续。因此如果此规则适用到继承法,则题设案件中,甲应当可以继承乙的遗产。
但是从继承的根据上来看,继承人又没有依据。法定继承应当在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进行。
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来说是血亲的配偶 , 继子女对继父或继母来说是配偶的血亲, 属于姻亲。依据我国《收养法》第14 条的规定, 继父或继母可以收养继子女, 并且他们之间成立收养关系的实质条件被放宽, 用以“鼓励此种收养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即使认定姻亲关系并不随着婚姻关系的解除而全部解除,也应当认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之间的继承依据就消灭了。如前所述,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并不自然解除的批复是针对赡养老人的案例而言的,对于继承而言就仅应当具有参考的意义。如此,方能更符合被继承人的意思(一般而言,从人的私心而论,继父母在离婚后很少又想留财产给原继子女的意思)。如果被继承人愿意将自己的财产遗赠给原继子女,其就应当订立遗嘱。
五、结论
继子女的继承权建立在抚养关系形成的基础之上,而继子女对与生父母离婚后的继父母,即使相关法律认定他们之间的姻亲关系并不随着继父母与生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解除而全部解除,也应当认为他们相互之间继承依据就消灭了,因此,继 子女不应当继承与生父(母)离婚后的继母(父)的遗产。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请点击:
http://www.xiexiebang.com/souask
中顾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二篇:继父母收养继子女所需材料
继父母收养继子女所需材料
继父母收养继子女,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在被收养人生父或生母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区县民政部门。
1、收养人须提供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收养申请书(草稿)写清收养人的基本情况(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被收养人的情况、收养日的、保证不遗弃、不虐待被收养人和抚育被收养人健康成长及其他有关事项;
(2)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及复印件、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3)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生父或生母的结婚证件;
(4)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三寸免冠合影照片2张。
2、送养人须提供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户口簿和身份证、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2)被收养人的户口簿和身份证明、二寸免冠照片一张;
(3)生父或生母同意送养子女的书面意见。收养法规定了哪些特殊条件下的收养?
作者:来源:中国法律教育网发布时间:2008-02-18
特殊条件下的收养是相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收养而言的。收养法首先规定了一般条件下的收养。收养法在规定了上述一般条件下的收养的基础上,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条件下的收养。如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收养孤儿和残疾儿童以及收养继子女等。之所以称他们是特殊条件的收养,是因为他们不受某些一般收养条件的限制。
关于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收养,《收养法》第7条规定,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可以不受下列限制:
(一)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二)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相差40周岁以上。
(三)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的。
关于孤儿和残疾儿童的收养,《收养法》第8条规定,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1名的限制。
关于继子女的收养,《收养法》第14条规定,继父或者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的同意,可以收养继子女,并不受下列限制:
(一)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
(二)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
(三)被收养人不满14周岁。
(四)收养1名子女的限制。
第三篇:北京京润律师:离婚再婚现象已不鲜见,那么继子女是否拥有继承权?
继子女是否有继承权?
现代社会中,离异后携子女再婚的已不鲜见。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每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必然。时光荏苒,岁月老去,老一辈离世后,遗产继承问题摆在了子女们面前,特别是对于继子女而言,到底有没有法定继承权呢?
1993年,甲女10岁时随母亲乙改嫁到丙男家,丙男与前妻育有一女丁,2007年甲结婚,2016年丙男去世,丁女认为甲是继女,非亲生,因而没有继承父亲遗产的权利。
《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并明确《继承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规定,继父、继母与继子女之间,已形成抚养关系的,互有继承权。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后,仍有继承生父母遗产的权利。因此,判断继父母对继子女是否有抚养教育的事实以及继父母子女间是否已经形成了法律所认同的抚养关系,是继子女继承继父母遗产的前提。
按照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将继父母子女关系梳理为三种类型:(1)单纯的直系姻亲关系型。生父(母)与继母(父)再婚时,继子女已经成年,或者虽然未成年但由其生父母抚养照料,亦未对继父或继母尽赡养义务,这类继父母子女关系为纯粹的直系姻亲关系。(2)收养型。继父或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收养该子女为其养子女,该子女与继父或继母间形成收养关系,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则随之消灭。(3)形成法律抚养关系的共同生活型。生父(母)或继母(父)再婚时,继子女未成年,他们随生父(母)一方与继母(父)共同生活时,继母(父)对其承担了部分或全部生活费及教育费,或者在事实上对继父母长期进行了赡养扶助,可视为形成了抚育关系。单纯的直系姻亲关系的继父母关系,只是形成了名份上的父母子女关系,未形成法律上的抚养关系。对于收养型的继父母子女间的关系,一经收养即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间的规定。而对于抚养型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当前司法实践中的评价标准是共同生活原则,即生活在一起才能形成抚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甲女与继父共同生活,符合抚养型继父母子女关系,形成了抚养关系事实,甲女对丙男的遗产具有法定继承权。
第四篇:论中国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
论中国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离婚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离婚,不仅仅宣告原婚姻关系男女双方当事人之间婚姻关系的解除,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彻底解体,原家庭成员之间法律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后果。离婚率愈高,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年幼和无辜的未成年子女们,在承受父母离异,失去完整家庭、心理失落的同时,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物质、精神上的保护。本文主要分析了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现状,进而论述了我国现行法律中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相关的规定以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离婚父母,子女抚养,监护,探望权
一:我国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我国在建国以来历次婚姻法修改过程中所一直倡导的婚姻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离婚这一社会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在我们周围发生。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1980年‘婚姻法》”)颁布后,我国进入离婚高峰期,离婚率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平均每年增长约5%。【1】进入21世纪以来,离婚比例越来越高,从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案(以 下简称“2001年<婚姻法》”)颁布后连续三年的离婚率来看,每年的离婚比例均占到当年结婚总量的15%以上。自1995年全年离婚总量突破100万(单位:对),此后每年新增离婚总量均在100万以上。【2】而根据中国法学会2002年8月所做的《婚姻法执行中的问题》课题调查表明,离婚案件中绝大多数夫妻都育有未成年子女。【3】这意味着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有数千万的未成年人正在面临家庭结构突变这一重大生活变故,且这一人群的数目正在以每年百万计的速度递增。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极端现象引发了社会对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的关注。2002年轰动全国的伤熊事件当事人、以及制造“蓝极速”网吧纵火惨案的两名小学生都是来自父母离婚的家庭。某地警方抓获的一个少年犯罪团伙,35个成员中有30人都是父母离婚的单亲家庭子女。2003年11月9日北京某中学生,在父母离婚后因不满母亲的严厉管教甚至残杀了自己的母亲。【4】学者对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以及心理状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与完整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相比,在经济生活条件、受教育情况、受抚养和照顾程度等福利方面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5】同时,窘迫的经济生活和不适当的抚养教育方式使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容易产生怨恨、自卑、冲动、极端等消极心理问题,进而行动上更容易产生不当的越轨行为甚至犯罪等问题。【6】
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主要表现在子女生活费得不到保障和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生活照顾等很多方面,有学者在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生活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对离婚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7】结果显示,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生活福利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尤其是一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因此而恶化。“贫困问题是单亲家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尽管并非所有的单亲家庭生活都是困苦的,但大部分单亲家庭形成后经济收入都会减少,住房条件交差,家务繁重难以应付,日常生活忙乱,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8】其中,子女直接抚养人的经济收入是单亲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单亲家庭的户主(即子女的直接抚养人)要独自负担整个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日常生活费用的开支,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而家庭管理、子女照管方面的压力对工作的影响又进而恶化了经济收入情况。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费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未成年子女尚不能独立生活,必须跟随其中一方生活,依靠一方父母的照顾。在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之后,离婚后子女直接抚养人对该子女的照顾和教育也发生相应变化。有些父母由于经济生活条件、自身品格和素质、离婚后的适应情况等方面的原因,使未成年子女在获得人身照顾、情感教育、以及与父母和其他近亲属保持正常交往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父母在离婚过程中即对子女抚养问题互相推诿,双方都不愿抚养子女,离婚后被判决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更是将子女视为累赘,对子女不管不问,采取放任态度,【9】也有的直接抚养人,在取得孩子的监护权后,就把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雇佣保姆来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这使子女在父母离异后,不能得到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反而使“被遗弃了一的想法更加强烈,行为上缺乏管束,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沉溺玩乐、结交不良朋友等放纵行为,甚至进一步导致走上犯罪道路的恶果。
二、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孩子的抚养权的规定
我国《婚姻法》第 36 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民法通则》第 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时《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5中,第 21 条也指出:“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孩子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有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立法中使用的“直接抚养”、“间接抚养”、“监护人”等词语正是体现了我国民法上夫妻双方共同抚养和
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理念,离婚后任何一方均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只是抚养的方式不同,即直接抚养和间接抚养。所以,在我国现有的立法和观念中,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无论是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还是婚姻关系解除之后都存在,无正当理由,父母不能拒绝抚养自己的未成年子女。
《婚姻法》第 21 条规定,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一般意义上的抚养主要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精神上对未成年子女的养育和照料。从抚养的主体来看,一方是未成年子女,一方是父母,这完全是由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父母照顾义务。一方面,父母需要有能力照顾未成年子女,能够为其生活提供所需,如果父母的生活就无法保障,那么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也就无法完成。另外,未成年子女必须有被抚养的需要,需要从父母身上得到帮助。从抚养的内容来看,父母不仅仅需要在经济上提供条件,更需要在精神上与未成年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一定的安慰,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健康发展是父母在抚养未成年子女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父母离婚后,虽然双方都有抚养的义务,但是由于未成年子女只和一方共同生活,所以,离婚后的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抚养会所有不同。父母离婚后主要由直接抚养方负责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等,间接抚养方通过支付抚养费和行使探望权的方式与未成年子女交往。离婚后的未成年子女抚养制度主要是关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和间接抚养方的探望权制度:在父母的抚养义务中,具体包括了抚养方式的确定、直接抚养方的确定、抚养费的确定和变更等问题;在探望权制度中主要包括探望权的主体、探望权的中止、探望权的实现等问题。抚养制度的人身性很强,是保障未成年子女生存所必须的,父母双方都有无条件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三、我国现行法律中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相关规定的缺陷。
1:父母对子女“监护权”的规定模糊:
对于父母子女之间权利义务的总称,我国法律中尚没有准确的法律概念。目前法律中能体现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是监护制度中所谓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然而“监护权”是监护制度中的概念,从父母子女关系的角度来讲,法律对于监护人职责的规定,不能完全涵盖父母子女之间的所有权利义务关系。《民通意见》第10条中对监护人职责做出规定:“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包括:保护被监护
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发生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但是,如果从父母子女关系的角度看,父母作为子女的法定监护人,除上述职责外,还应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以及享有同子女保持关系的权利,由于我国适用广义监护的概念,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同时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无条件的抚养义务(2001年《婚姻法》第21条、第36条),因此造成实践中许多人误认为只有监护人才负有抚养义务。也正因如此,离婚后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母借口无法实现实际监护而拒付抚养费的案件层出不穷,抚养纠纷成为离婚父母间最大的冲突。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也应在法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体现。
2:抚养费相关法律规定的不足
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其对未成年子女履行抚养义务的表现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支付抚养费的形式继续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生活义务,二是通过与子女的合理交往继续发挥其作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因此,抚养费支付是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履行其抚养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主要方面。然而我国目前法律中有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还并不是很完善。我国现行法中有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2001年《婚姻法》第37条以及1993年的<抚养意见》中。2001年<婚姻法》第37条规定:“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一这一基本规定确立了夫妻协议在子女抚养费问题上的优先地位,但却没有体现对夫妻抚养费协议内容的具体要求。并且存在抚养费数额的规定明显落后于时代,且计算标准不科学,对抚养费支付形式的规定不合理,缺乏父母履行抚养费给付义务的具体规定等诸多问题。
3:探望权相关法律规定不足
我国法律中目前对探望权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2001年《婚姻法》第38条的简单规定,并不能解决以下诸多问题:如探望权的法律概念,内涵,法律性质等诸多内容我国《婚姻法》都缺乏具体规定。其次,法律对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规定过于笼统。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但对怎样行使这个权利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只是规定了确定权利行使方式的途径,2001年《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使得父母双方协议中的探望权条款往往缺乏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且操作性差。再者,司法实践中出现探望权执行难的问题突出,有的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比如查封、冻结或代为履行等,在执行探视权中均不能适用。由于案件当事人的子女并非案件的执行对象或执行标的,就不能像执行过付财物对当事人的子女本身采取任何强制措施来执行。或者实践中,探视权在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子女拒绝探望的情况都出现了很多问题。
四:对离婚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问题的一些建议
1;法律应将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做专门的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与监护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父母离婚后,在父母之间需要进行分配的是监护权,而不是父母的抚养义务。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抚养则适用上述规定,作为父母履行对子女抚养义务的特殊情况。2:明确父母离婚后抚养费的确定问题
关于抚养费的确定标准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采取父母收入百分比兼子女最低生活标准的模式较为合理,以父母总收
入乘以法定百分比所得到的抚养费数额,须同时不低于子女最低生活标准,根据父母不离婚子女所应享有的生活标准、抚养子女所需大致费用、实际抚养子女费用的补充以及特殊子女的特殊需要而定。同时,关于抚养费支付问题,在法律中还给出了建议性的规定,允许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一次性支付抚养费的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利益,而且给抚养费的追加增添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确定抚养费的定期给付方式,这有利于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不仅能防止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以一次性给付为由推卸今后的抚养义务,还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抚养费变更诉讼。
3:探望权相关法律规定的改革与完善
应详细规定离婚后父母交往权行使的时间、地点、方式,允许离婚父母就交往权的具体行使进行协议。有必要在法律中对科学合理的交往权【10】行使方式做详细规定,以使未成年子女的父母在离婚协议中或者法官在判决中,可以从法律的具体规定中选择适合个案的交往权行使方式。并且建议法律或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探视权受阻成为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之理由,以彰化法律之神圣和制约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当事人肆意阻挠或随意限制权利人探视权的依法行使。同时应该加强对交往权执行问题的司法保障,规定保障交往实现的具体措施,这样更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未成年子女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事实上,对未成年人来讲,其与父母的交往是种权利,是不能强制执行的,但对父母来说,这种与子女的交往不仅是一项权利,而且是一项义务,在经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或法院裁判所确定后,就具备了可执行力。鉴于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是一种感情的交流,因此对交往权的强制执行一定要慎之又慎。
4:应加强公共权力机构审查权的行使
我们都知道,即使法律规定的再详密,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执行力度,父母的配合程度都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问题,作为公共权力应该积极配合,予以严格审查。法律必须同时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具有实质审查职责以及否定父母协议的权力。从实质和程序上确保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得到保障。在实际生活中,公共权力机构应切实作好审查工作,帮助父母离婚的未成年子女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权利。
总之,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障问题是我国整个儿童权利保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中只是简单的从父母的抚养费,监护权,探视权这几个方面做了简要概述,指出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一些个人意见,但现实生活中父母离婚情况还有很多更为复杂的情况,如离婚后住房问题,补偿性抚养,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等等。我们应从社会各个方面去关注和解决父母离婚后给未成年子女带来的问题,加强立法对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的规定,全面保障父母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8,(3):22-28.
【2】田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离婚率与离婚方式探析明.比较法研究,2004,(6):32_41.
【3】:巫昌祯.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M1.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4-47.
【4】宋戈.父母离异对子女的伤害及对策阴.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12):
80-82.
【5】徐安琪.单亲家庭子女福利及其法律、政策援助【J】.青年研究,2004,(7):19-28.__
【6】魏知超,邹庆宇.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
与实践,2005,(2):29-32.
【7】。王世军.谈谈城市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明.社会,2001,(4):39-41.
【8】徐安琪.单亲家庭子女福利及其法律、政策援助【J】.青年研究,2004,(7):19-28.
【9】杜智娜,范静.离异夫妻踢“抚养皮球”【刀.法律与生活,2005,(6):36-37
【10】。中国民法典立法研究课题组.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亲属编)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53-172
0***李晓龙
第五篇: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不因老人离婚而免除
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不因老人离婚而免除
问:十多年前,我刚考上大学,父亲就与母亲离婚,另组了家庭。母亲用微薄的工资供我完成了学业。现在,孤身一人的父亲生活困难,要求我每月给他生活费。请问,我有这个义务吗?
律师: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况且你父母离婚时你已成年,你父亲对你已尽了必要的抚育义务,故你现在应承担起赡养父亲的义务。
离婚的后的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吗
离婚15年后,子女有义务赡养母亲的义务吗?有法律依据吗?
当然有了啊,法律依据大大的存在。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所以,这儿子应当赡养他的母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国家保护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益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亲。
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十条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第十一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第十二条 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第十三条 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
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
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第十五条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三无老人:无子女、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无生活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
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五条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可见,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在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时不仅不能附任何条件,且还是子女应尽的法定义务
医疗费用根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二条规定:“赡养人对患病的老年人应当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为患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使老年人老有所医、病有所治,是赡养人应履行的赡养义务之一。拒绝为患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是赡养人没有履行赡养义务的一种表现;患病的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的权利。
综上所述,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这与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相符,也是当前和谐社会大力提倡的道德风尚。的确,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几十年的勤奋工作、劳动、养育儿女的艰辛,当他们步入老年时,理应受到儿女的孝敬和照顾,使老人始终感到自己生活在和睦、温暖和舒适的氛围之中。当有一天,你突然发现父母的脚步不再灵便,容易忘记事情,父母已经老了,需要我们照顾,趁他们还健在,多尽尽孝心吧,别再让我们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或许你们今天的行为就是你们子女明天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