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何军人及当过兵的人会把军人妻子很亲地叫做嫂子
为何军人及当过兵的人会把军人妻子很亲地叫做“嫂子”?
2008-12-31
为何军人及当过兵的人会把军人妻子很亲地叫做“嫂子”?这对军营外的人来说有些不好解释。记得有这样一个笑话,新兵刚到部队不久就闹了个笑话。班长对新兵说“嫂子来队了,得去给她准备一下房间”。说完他就带新兵到连长宿舍,将一张单人行军床搬进去,和连长的单人床并在了一起。这举动让新兵很是吃惊,当即叫道:“嫂子怎么能跟连长睡一起?!”班长却波澜不惊:“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新兵说:“就算连长愿意,可你嫂子愿意吗?”班长笑得差点没背过气去:“嫂子就是连长家属!当兵的都这么称呼军人家属。”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开始频繁地用“军嫂”来概指军人妻子。这真是个好词,既表达了敬意,又传达出只可意会的亲和感。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嫂子既是外人又是亲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因兄长的缘故也有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而且嫂子既有慈母心怀,却又不失同辈人的默契。对于没有兄长的我来说,向来很羡慕有嫂子的人--在外打架撕破衣裳可以找嫂子偷偷地缝好,而不必非得冒着挨骂的危险去“劳驾”母亲。所以,军人的家属自然配得上一声透着亲切的“嫂子”了,无论是不识字却总忙个不停为兵们洗洗涮涮的“老式嫂子”,还是有文化能教兵们外语和计算机的“新式嫂子”,她们身上似乎都闪耀着一脉相承的光彩,那是将温柔、坚韧、忠贞、执着等中华民族的美德集于一身的女性的光辉。嫂子总能以女性的温情活跃家庭气氛,军中的“嫂子”更是如此。在充满阳刚之气的军营里,军嫂们是最亮丽的那道风景线。无论是西沙的孤岛还是雪域的哨所,她们的到来会使清一色的男子汉世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军嫂勤劳能干,带着大家打扫卫生、包饺子;军嫂才华横溢,为大家补习文化,和大伙一起吹拉弹唱……作为家属来说,军嫂是属于丈夫的;可作为嫂子来说,她是属于全连官兵的。军嫂是一首动人的歌,每一个音符都如长城上空的那行雁阵,抒发着对丈夫对国防的眷恋;军嫂是一幅传神的画,默默的奉献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与遗憾,但这空白与那金戈铁马的豪迈交相辉映;军嫂是一首永恒的诗,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吟咏成了平平仄仄,令边关那轮冷月缺了又圆。英国思想家培根在《论人生》一文中写道:“那些为军人而生的女人,心中有最深的感情湖,能忍受最长久的孤独,也能抗衡难以预知的痛苦。”培根的这段名言,可谓被当代军嫂们淋漓尽致地阐释和发挥了。“嫂子”是对亲属的称谓,更是种职业称呼,选择加入军嫂的行列,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和忠诚――军嫂几乎被视为“奉献”的代名词。在这个价值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的时代里,军嫂的事业往往只能融入到军人丈夫的事业当中,她们的奉献已不再是承担家务、孝敬公婆、抚养子女那么简单,她们往往还要承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和个性的失落。在部队时曾目睹一对军人夫妻吵架,好象这类“军民纠纷”的原因大多相似,不外乎军人丈夫没法顾家,不堪重负的军嫂就忍不住要发发牢骚。一位放弃高中老师的职业,随军后到军人服务社卖杂货的军嫂,闹着要回老家去,而丈夫追在后面低声下气地挽留。这位军嫂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说:“下辈子再也不做女人了,哪怕做了女人也一定不再做军嫂了!”丈夫情急之下竟说:“下辈子我也不做军人了,一定好好陪你。要不你来当军人,我来做军嫂,还掉这世欠你的。”这才引得妻子破泣为笑。军嫂是无法诠释的,也是无需诠释的。她们就在那茫茫人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