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面对一个“分裂”的国家?美国大学校长守望“社会的灯塔”
如何面对一个“分裂”的国家?美国大学校长守望“社会的灯塔”
作者:饶毅 来源:知乎
编者按:
此次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一出,就在美国民众,尤其是美国精英阶层引发剧烈的震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认为,这次选举显示出美国社会非常强烈的分裂,包括严重的贫富差别,工人阶级和富人之间、与精英的差别,不同的人对种族、男女平等、同性恋、移民等问题开明与保守的态度差别。
如何面对一个“分裂”的美国?不少美国大学校长近期相继发表看法。尽管选举的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他们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安抚不安的校园,继续重申和守望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他们依然相信美国的机制和民主,相信民主的制度是健康的,希望不要因为选举而让美国社会彻底瘫痪,不要因为分裂造成社会的瘫痪。
综述 | 陈晓雪 责编 | 李晓明
● ● ●
一道裂纹悄然攫住了美国。
美国东部时间11月9日凌晨,当总统大选结果揭晓之际,人们赫然发现选情地图上一个分裂的国家。
美国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赢得290张选举人票(超过270张即可当选),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当选为美国第58届、第45任总统。选情地图上截然分明——特朗普的票仓几乎清一色来自中部,而东部和西部选区绝大多数把票投给了希拉里。
这一消息传来,在美国民众中引发巨大的骚乱,有人欢呼,有人失望,也有人担忧。
►出口民调统计部分结果。蓝色代表支持希拉里,红色代表支持特朗普。来源:
70岁的特朗普出生在美国纽约市皇后区,是美国最具知名度的地产商之一。据《自然》新闻报道,特朗普曾表示气候变化这一概念是中国臆造出来的骗局,并承诺将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同时,特朗普还出现侮辱女性、歧视少数族裔的言论,对全球化也持仇视态度。这些言论和举止,很难成为追求上进的年轻人的榜样,也遭到学界许多教授们的反对。
根据出口民调的统计,美国18-29岁的年轻人有55%把票投给了希拉里,而只有37%投给了特朗普;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群中,有49%支持希拉里,45%支持特朗普,在接受博士后教育的人群中,支持希拉里的更是大多数。
然而,特朗普毕竟最后赢了,这是事实。这位70岁的前地产商人并没有获得大多数美国人的选票(47.1%的美国人把票投给了他,而希拉里获得了47.9%的选票),但是他将在未来四年领导美国人民。
大选结果一出,许多大学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了美国长久以来的分裂与矛盾,开始思考大选暴露出来的问题,他们无一例外地重申相互尊重,尊重差别,尊重多样性的基本价值观念,同时强调要在自己的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此帮助这一阶段的和平过渡,尽量缓和社会分裂所带来的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 相互尊重,保持开放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赖夫(L.Rafael Reif)
11月9日,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来的当天下午,麻省理工学院校园,7号大厅,学生们在六根大柱子上的签字纸上,阅读他人的感受,写下自己的“希望”或“恐惧”。
“我希望能够理解与我意见相左的另外48%的美国人。”这则分享吸引了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拉斐尔·赖夫(L.Rafael Reif)的注意。
当天,赖夫校长给麻省理工学院的全体成员写了一封信:着眼未来。“很多人称担心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些人则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还有一些人担心自己的公民权利或者说担心自己的‘价值观不再重要’。另外一些人则担心这代同龄人将不再花时间耐心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会投票支持赢者。”
在公开信中,赖夫校长表示已经注意到很多人对特朗普当选所感到的恐惧。“几乎所有的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某种痛苦,然而他们一起创造了相互尊重以及公民对话的好榜样。”
赖夫说,不管是谁当选总统,他坚信让人们团结一致的价值观和使命不会发生改变。“即便我们有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也没有什么能改变我们致力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网络安全以及人类健康等——的决心。”
“作为一个公共机构,我们胸怀世界时,取得了一些最出色的成就。”赖夫说,他呼吁所有人继续保持这一状态,并以学生们为榜样,“找到倾听彼此心声的办法——同情、谦逊、正直、尊重以及善良”。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坚持宽容与理性,尊重多样性与异见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Lee C.Bollinger,大选的结果也让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C.布林格(Lee C.Bollinger)对哥大校园的成员感到担心。
“我一生中都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抉择:这一选举结果既获得了大量的支持,也引发了同样多的不安与不适。”11月9日,在给哥大的全体成员的一封邮件中,布林格校长说。今年2月,布格林校长曾在主持一个研究生的炉边谈话时表示,如果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将感到非常“遗憾”。
在邮件中,布林格校长表示,感到压抑的人有机会去表达并讨论他们感受到的焦虑,他首先建议所有人参与到哥大各大院系的讨论与会议中去。第二,不管不同意见如何强烈,也希望各位可以保持知识分子的理性,不要让异见沦为恫吓或刻薄待之。第三点就是,要确保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继续,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核心使命,也将是应对社会分裂、避免我们所珍视的原则遭到破坏的良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谨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承诺,坚持宽容与理性,尊重多样性与异见,在践行自己的使命时坚持正直与勇气”,布格林说。
杜克大学校长:
坚定不移地支持每个社区成员的价值
►杜克大学校长Richard Brodhead,11月9日,就大选结果向全校发表公开信的还有杜克大学校长理查德·布罗德海德(Richard Brodhead)。
“无论我们在这场比赛中处于什么立场,我们都与这个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都需要找到办法减少消极和分裂,重整旗鼓寻求共同利益。” 布罗德海德校长说。
他指出,杜克大学为社区的所有人提供保护、明确义务,这一使命是建立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的。杜克大学是多元而包容的,因为不同的观点,信仰和思维方式可以引导人们对政治等领域更全面的理解。“社区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得到每一个人的充分尊重,也必须要回报给每个人同样的尊重。我们不能简单地容忍意见分歧,而是要创造尊重对话的条件来允许相互教育的发生。” 布罗德海德说。
布罗德海德最后强调,当政府经历转型时,杜克大学仍坚定致力于多元化,包容性和自由交流思想,“我们坚定不移地支持我们每个社区成员的价值”。
哈佛大学校长:
谴责并抵制任何形式的仇恨、恐吓和偏狭
►哈佛大学校长Drew Faust
11月15日,在距离大选结果出来一周的时候,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 Faust)向哈佛全体成员发了一封公开信。
她称这是一次“最为分裂、最有争议”的大选,并对大选结束以来美国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感到担忧。“在这个国家,包括大学校园里,尖酸刻薄的语言,以及不断升级的残忍可怕的事件,正威胁着我们最深刻的民族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
福斯特表示,哈佛内部或哈佛与外部或许存在不同意见,“但我们必须强调包容和归属的价值,尊重个人以及他们的想法,因为这些是学术共同体的精髓之所在”,“我们必须谴责并抵制任何形式的仇恨、恐吓和偏狭”,呼吁大家一起努力,为所有哈佛成员提供一个安全、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福斯特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历史,尤其在动荡和变化的时期,是如何因为每个个体的言行而变化。“我们不能躲避或逃离当前和未来的责任。暴力、仇恨、分裂让所有人都面临风险,让我们的社会面临风险,让大学里每一个思想和目标都面临风险。”福斯特说。
福斯特继续写道,面对这些挑战,必须共同证明什么才是充满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社区,而不是因此剑拔弩张;要毫不吝啬地倾听对方的不同意见;以理性和值得尊敬的论辩为典范;必须支持我们社区中那些脆弱或正遭受攻击的人们。“我们要用对真理、理解和同情心的共同承诺,帮助治愈这次选举揭开的伤口和分裂”,“这是我们的责任”,福斯特说。
第二篇:一个国家的成长——《美国崛起沉思录》读后感
一个国家的成长
——读《美国崛起沉思录》的一点心得
人类学大师摩尔根曾经说过,每个民族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阶段。在今日的中国能找到一些美国曾经的影子。因此读此书的某些片段时,我常常会想到今日的中国。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将美国崛起的原因总结为5个一点:一点信仰、一点磨练、一点开放、一点责任感、一点创新。下面就这几个“一点”并结合当今中国的情况来分别叙述一下。
美国是个有点信仰的国家,五月花号上的移民带着加尔文教义、约翰·洛克的人权法律理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来到了美国,使美利坚民族成为了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今日之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好像官方越强调,民众越有反感的倾向。而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人的一种信仰。
美国是个经历了一点磨练的国家。从华盛顿到林肯,从林肯到罗斯福,从罗斯福到今日,美国在重重磨难中才走向属于他自己的世纪。今日的中国很像一百年前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总量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社会缺乏公平正义等等一系列问题突出。美国对这些问题的成功解决,让我看到了我们的国家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也告诉我们得为此好好努力。
美国是一个有一点开放的国家,它既奉行“拿来”主义,又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宪政法治、权力阳光、市民社会、改革创新、开放等战略,孕育了美国这个混血儿。今日之中国,这些战略基本都还没完善,虽在不断提倡,但实施的总是不尽如人意。
美国的民众是一个有点责任感的群体。无论是对美国政治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领导人物,还是监督政治现代化实施的普通民众,他们都是有点责任感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法治、自治这样一些价值观已经成为美国的名片。反观近代中国,领导人过于看重权力,大多数想要一言九鼎;普通民众则过于漠视权利,觉得国家大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普通民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也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推进的方面。
美国是一个有点创新的国家。它的政治拓荒、渐进改良、螺旋运行、挑大票子等固本强基的举措都是在开辟人类历史的先河中创立起来的,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点我们国家正在探索。
我觉得,新的世纪仍然是美国的世纪。不要说我是长他人威风、灭自己的志气,中国的发展比美国落后一百多年,即使在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美国,要挑战美国的霸权也不是容易的,要记住德意志帝国挑战大英帝国的教训,我可不希望全国十几亿人民跟着遭殃。在自己的实力刚刚超过就有秩序建立者时,不要不自量力,在不能保证绝对取胜的情况下,挑战原有的权威,多数不会成功,因为就有权威的一些实力不是你能看清楚的,也不是你能用数字量化的。别忘了,大英帝国从18世纪中叶打败法国成为世界老大到19世纪中叶确立霸权用了一百年,而从19中叶的鼎盛到20世纪中叶的没落也用了一百年;美国从
20世纪初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到今日之单级世界也用了一百年,美国要没落还需一百年。所以中国要真正取代美国,还得一百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韬光养晦——重点国内,国际中立。